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打蓮湘舞蹈教學

打蓮湘舞蹈教學

發布時間:2020-12-25 00:40:12

⑴ 民間舞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我國的民間舞蹈,不少是一代代流傳下來,又一代代把它加以發展。《秧歌》是漢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主要流傳於我國北方地區。漢族民間舞蹈中還有《腰鼓舞》、《綢舞》、《劍舞》、《獅子舞》、《龍舞》、《高蹺》、《花鼓舞》、《打蓮湘》、《採茶燈》、《跑旱船》、《耍燈舞》、《蚌殼舞》等,這些都是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舞蹈形式。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的民間舞蹈形式。除漢族外,有蒙古族的《安代舞》、《筷子舞》;藏族的《弦子舞》、《鍋庄》;維吾爾族的《賽乃姆》、《多朗舞》;苗族的《蘆笙舞》;彝族的《阿西跳月》;壯族的《扁擔舞》;瑤族的《銅鼓舞》;傣族的《孔雀舞》;高山族的《杵舞》;朝鮮族的《農樂舞》;黎族的《打竹舞》等,都是我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園地里的一朵朵奇葩。

民間舞是歷代人民不斷創造的,在民間有廣泛基礎的舞蹈形式,它與人民的生活、斗爭最密切。也因為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地區人民的生活,歷史、風俗習慣、自然條件有差異,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民間舞著重於內容,大多有一定的情節,形象鮮明,歌舞結合。如人們非常熟悉的《洗衣歌》,有歌,有舞,有情節,以舞為主。作品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藏族歌舞藝術的特點,反映出軍民魚水情深的思想主題,內容與形式都達到了盡可能的完美,深為幾代觀眾所喜歡。還有三人舞《擔鮮藕》,這是一個用民間舞蹈形式來表現新生活的作品,編導生動而准確地塑造了一位當代農村姑娘的藝術形象,在舞蹈形式美的創造上和舞蹈語言的出新上都邁出了可喜的一步。那擬人化的鮮藕與趕集姑娘的歡快舞步,展現出當今農村新的氣象,其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濃郁的江蘇地方特色,給人以一股清新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量。我國的民間舞作品,還比較多地運用道具。如花傘、花扇、花燈、手帕、長綢、手鼓等。男子群舞《觀燈》中那變化多端的草帽,群舞《紅綢舞》中那翻飛飄動的紅綢,這些道具都大大增強了藝術表現力,使舞蹈動作更加優美多姿,生動有趣。

⑵ 能歌善舞是什麼意思

意思:會唱歌和會跳舞。內在意思:指很擅長唱歌和跳舞,多才多藝。內

能歌善舞:

【拼音】容[ néng gē shàn wǔ ]

【解釋】指很擅長唱歌和跳舞,多才多藝。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29回:「不論才人、美人、嬪妃、彩女,或有色有才,能歌善舞,稍有一技可見者,許報名到顯仁宮自獻。」

譯文:不論才幹人、美人、嬪妃和宮女,有的顏色有才華,能歌善舞,稍微有一種可見的,同意報名到顯仁宮自獻。

【感情色彩】:褒義詞。

(2)打蓮湘舞蹈教學擴展閱讀:

反義詞:

一無所能:

【解釋】:什麼能耐也沒有。

【出自】:清·錢泳《履園叢話·雜記上·定數》:「又蘇州葉某者,性迂拙,一無所能,其父死,既無產業,且有逋負。」

譯文:另外蘇州葉我的,性情迂闊拙,一無所能,他的父親死了,既然沒有產業,而且有拖欠。

【示例】:在那裡面的都是壞種或低能兒,他們除任意摧殘外,一無所能,其實文章也看不懂。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⑶ 打連湘是什麼舞蹈

也稱霸王鞭或打連廂。蓮湘用一米長的細竹筒做成,每節部分雕空、嵌以鐵錢。打蓮湘可由一人手拍竹板為唱,三四人手搖蓮湘和之。蓮湘系由一根約長三尺、比拇指粗的竹竿,兩端鏤成三個圓孔,每一孔中各串數個銅錢,塗以彩漆,兩端飾花穗綵綢,亦稱「竹簽」、「花棍」。舞時可由數人、數十人乃至上百人參加。表演時,男女青年各持蓮湘做各種舞蹈動作,從頭打到腳,從前打到後,邊打邊唱,人數不拘,唱詞多據民間唱本,也可現場編唱,亦可男女雙人對打,形成舞、打、跳、躍的連續動作。行進時,可打出前進、停留、蹲下等多種步法。廣場上可組成十字、井字等隊形,隨著男女交錯對擊,一起一落,節奏鮮明,動作活潑,主要流行於江南地區。上海著名滑稽戲老藝術家笑嘻嘻的拿手絕活之一便是打蓮湘。
蓮湘又叫「連響」、「連廂」。蓮湘的製作工藝簡單,找一節長約70厘米的紫竹,備16個銅錢、一些彩色毛線,先在蒸好的紫竹的兩端各鑽兩個孔,孔長為兩個銅錢的直徑長度,每個孔內並排安上兩排銅錢,每排兩個,舞動起來相互撞擊發出聲響。用砂紙把竹節打磨光滑,刷上油漆,再在開孔的兩端裝上些彩色毛線予以裝飾,一把蓮湘就製作完畢。
相傳許多年前,一群乞丐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到有錢人家的門口,手拿一根短棍又唱又跳,說一些恭維、奉承、吉祥喜慶的話,討主人歡心,求得一些食物充飢。慢慢地,有錢人家為討吉利,在過年過節的時候請一些人專門到家裡唱,賞些紅包。後來,人們把短棍改成了竹子,並裝上銅錢,敲打時銅錢相互撞擊響聲大,更熱鬧,這樣就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蓮湘了。
轉自網路 可見是傳統舞蹈

⑷ 江蘇民俗舞蹈有哪些

鴝鵒舞、手獅舞、飛膛、飛跋、馬燈、蚌舞、串花燭、盪舞船、採茶燈、打蓮湘、采蓮船、跳當當、跳五郎、跳五猖、跳幡神、打水滸、打羅漢、大馬燈,打連蓋、高台獅子、皮老虎、臉子會……。多得很啦。

⑸ 藏族與漢族舞蹈有什麼不同

琳琅滿目、繁花似錦的不同類型和不同風格的藏族舞蹈中,雖然它們都具有各自獨特的個性和固有的審美要求,但它們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動作規律。這種精髓元素和規律構成了整個藏族舞蹈的審美概念。

「顫」、「開」、「順」、「左」、「繞」是各種類不同藏舞的共同特點,或稱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從而構成了它區別於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學概念。

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歷史條件、社會制度、風俗信仰、地理環境、生產方式、文化傳統等有著密切聯系的,是長期在人民群眾中凝成的審美標准。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點外,在舞蹈的動律上還普遍存在著最基本的「三步一變」、「後撤前踏」、「倒腳輾轉」、「四步回轉」的共同規律。在這種共同規律的基礎上產生出種種不同的變化,再加上手勢的運作、腰身的韻律、音樂的區別而構成不同的舞蹈風格。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豐富,從腳部動作上可概括為「蹭」、「拖」、「踏」、「蹉」、「點」、「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種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勢,可歸納成「拉」、「悠」、「甩」、「繞」、「推」、「升」、「揚」七種變化。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輾轉、刨腿轉、踢腿轉、果諧轉、跨腿轉、跳跨轉、推磨轉、蹲轉、跪轉、掖轉、正反轉、扭腰正反轉、擰身反跨轉、點步翻身、踏步翻身、點轉、平轉、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轉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蓋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貓跳等等。

漢族舞蹈特點

傳統文化的繼承——秦漢、唐宋時代是中國文化發展史中的兩個高峰,璀璨奪目的漢文化不僅表現在詩詞書畫方面,在民間舞蹈方面也有許多創新和發展。這與當時的政治安定,經濟繁榮有關,也與帝王的出身和對民間舞蹈的愛好以及採取的措施不無關系。漢代劉邦出身農家,受儒家文化影響小,更喜愛民間楚歌、楚舞等。他的「大風歌」「鴻鴿歌」都屬楚歌,其妾戚夫人更善楚歌舞。秦代和西漢管理民間歌舞的國家機構稱「樂府」,東漢稱「黃門鼓吹署」,專門收集各地的民間歌舞,加工改編後供宮中享樂,客觀上促進了民間舞蹈的發展。唐、宋兩代還廣泛吸收少數民族的樂舞精華,使舞蹈藝術達到歷史的頂峰。隨著宮廷樂舞的提高,民間舞蹈的表演形式更為豐富、多樣,在今天的民間舞蹈中仍有流傳或其變異與發展。明代興起的「俗文學」更促進了漢族民間舞蹈的發展,通過燈節、廟會,使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在漢族民間舞蹈中得到繼承並更具藝術特色。

佛、道教文化的影響——佛教與道教是漢族中信奉者最多,影響最大的兩種宗教。道教是在中國成長,在吸收古代巫術文化和漢、唐文化中逐漸形成,其本身無歌舞,但通過民間舞蹈在宗教活動中弘揚教義,以歌舞渲染了宗教文化的色彩。漢族民間舞蹈在組織活動上與道教有關,形式也表現道教故事,如「八仙慶壽」「呂洞賓戲牡丹」。與佛教有關的民間舞蹈也不少,如「跳和合」「大頭和尚逗柳翠」「十八羅漢斗大鵬」等。在民間舞蹈中出現還佛、道兩家相同或近似的舞蹈,如鐃鈸舞。宋代以後,儒教滲入佛、道之中,形成以儒教思想為中心,三教合一的格局,反映出中國人文文化的特殊性和漢文化的兼容性。

地域文化的色彩——古代文化是沿水域流傳的,同一種舞蹈形式會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南北朝和南宋時期,漢族分成南、北兩地而居,民間舞蹈上有共性,又形成南北不同的特性。在漢族由西北向東南擴展中,各地漢族的民間舞蹈更是紛繁多彩、各有所長、地域色彩濃郁。一般說:舞蹈中南方重唱,北方重舞,南方重體態,北方重技巧。風格上:南方纖巧秀麗,北方粗曠豪放。伴奏上:南方多絲弦,北方多鼓吹樂。形式上:南方偏小型、輕巧,北方多強調場面隆重、壯觀。宋明以後,南方喜歡各式各樣的燈舞,北方道具舞形式多,雜技性強。同一種漢族民間舞蹈也可看出南、北方及地區藝術特色,也會有不同的名稱,反映不同的側重不同和習俗。如霸王鞭(北方)與打蓮湘(南方)就是同一形式的兩種叫法。前者重舞,不一定唱,後者多和唱結合。又如龍舞叫龍燈,高蹺在江西叫高蹺燈。南方往往也有北方色彩的舞蹈,北方舞蹈中也常有南方風韻。

⑹ 明清兩代的民間舞蹈主要有哪些

明清兩代廣泛流傳的漢族民間歌舞,大多在正月十五日燈節時演出。明代的社火,清代的走會,就是將多種民間娛樂或技藝,如音樂、舞蹈、雜技、武術等組織在一起,形成綜合性的遊行表演隊伍。在這種隊伍中,舞蹈如秧歌、跑旱船、跑竹馬、大頭和尚、獅子舞、龍舞、霸王鞭、高蹺等表演佔有重要地位。通過社火、走會的活動,這些舞蹈得以流傳至今。

明清時期,戲曲已成為最受群眾歡迎的重要藝術形式,而舞蹈,是戲曲表演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舞蹈,直接繼承了唐宋歌舞大麴和古代傳統舞蹈藝術,經過歷代戲曲藝人的加工創造,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訓練體系和表演方法。在明清戲曲劇目中,保存了相當豐富的舞蹈遺產。清代乾隆、嘉慶年間(1736~1820),各地在民間歌舞的基礎上形成了眾多的豐富多彩的地方戲,如花鼓戲是在民間歌舞花鼓的基礎上形成的,採茶戲是在採茶基礎上形成的,五音戲劇則吸收了秧歌、花鼓燈的營養,花燈戲是從花燈等發展而來,台灣的歌仔戲是由從福建傳到台灣的錦歌、採茶、車鼓弄發展而來的。以上事實充分說明了各地方戲種都吸收並保存了大量的古典和民間舞蹈的傳統。戲曲舞蹈在清代已經具有嚴格的程式,表現力強,技藝高超的特點。

⑺ 漢族民間舞蹈有哪些代表作品

我國的民間舞蹈,不少是一代代流傳下來,又一代代把它加以發展。《秧回歌》是漢族具有代表答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主要流傳於我國北方地區。漢族民間舞蹈中還有《腰鼓舞》、《綢舞》、《劍舞》、《獅子舞》、《龍舞》、《高蹺》、《花鼓舞》、《打蓮湘》、《採茶燈》、《跑旱船》、《耍燈舞》、《蚌殼舞》等,這些都是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舞蹈形式。

⑻ 在我國的民間舞蹈中,漢族有哪些民間舞蹈形式

我國的民間舞蹈,不少是一代代流傳下來,又一代代把它加以發展。《回秧歌》是漢答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主要流傳於我國北方地區。漢族民間舞蹈中還有《腰鼓舞》、《綢舞》、《劍舞》、《獅子舞》、《龍舞》、《高蹺》、《花鼓舞》、《打蓮湘》、《採茶燈》、《跑旱船》、《耍燈舞》、《蚌殼舞》等,這些都是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舞蹈形式。

閱讀全文

與打蓮湘舞蹈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