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述文化與教育的關系
(1)文化與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文化對教育發展的制約回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答面:①文化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
②文化影響教育內容的選擇;
③文化影響教育教學方法的使用。
(2)教育對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
①教育具有篩選、整理、傳遞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傳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創造文化的作用。
(3)教育與文化關系的特殊性
①文化本身是一種教育力量。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特定時空中的文化構成了文化環境、文化氛圍,對生存於其中的人產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發揮著強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社會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學校文化、班級文化和課堂文化,對教育活動起著無形又強大的影響作用。
②教育本身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教育具有雙重文化屬性:一方面它是傳遞和深化文化的手段,這是它與文化構成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另一方面它的實踐者及實踐本身又體現著文化的特質,如思想觀念、價值傾向和行為方式,這是它就成為文化本體。由此可見,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它在社會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文化通過教育活動得以傳遞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過教育發展得以豐富。
❷ 簡述數學與數學教育的關系
教育數學復與數學教育統一於數學制教育的目標上。 我們知道,數學教育是為了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數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幫助學生學會數學地思維。而教育數學則是「為了數學教育的目的,」「用『批判』的眼光審視已有的數學知識。這批判,當然不是懷疑這些數學知識的正確性,而是檢查它在教育上的適用性。」⑥從而為數學教育選擇較優的,或最優的適合數學教育的數學知識;找到一種較優的,或最優的適合數學教育的數學知識的邏輯結構;找到一種較優的,或最優的解題方法模式。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更容易理解掌握的數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並學會數學地思維,進而經由數學學習掌握一般的思維方法。所以,兩者統一於數學教育的目的中。 綜上所述,教育數學與數學教育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研究教育數學與數學教育的關系,尋找並建立教育數學的哲學基礎,這無疑對教育數學的成長、壯大是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的。
❸ 教育與教學有什麼關系
在赫爾巴特之前,有一些教育家如誇美紐斯、裴斯泰洛齊從人的和諧發展的思想出發,提出了教學應該具有教育性的觀點,但大多數人都是將教育與教學有關的問題分開來研究的。赫爾巴特明確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原則。他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德性,而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教學。所以,教學必須具有教育作用。他聲稱:「我想不到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只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赫爾巴特將「教學」概念置於從屬於「教育」概念的地位。在他看來,教育與教學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手段應該服從目的,所以他提出的原則是「教育性教學」。
2.教育性教學的作用
赫爾巴特通過自己的思想、親身的經驗以及實驗,使他深信教育性教學具有驚人的效果,通過教學獲得「全面發展」的個人,將來會很容易勝任任何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心」去做的一切事情。他能時刻想到明確的道德理想,能滿懷欣喜地去學習更多的東西,並能依靠「自身性格的力量」不斷進步,實現理想。
赫爾巴特在瑞士當家庭教師時就決心不僅從理論上而且要從實踐上來證明「通過教學進行教育」的可行性。他是通過美學和文學、數學和自然科學的教學來實現的。赫爾巴特向學生們傳授了完美的語言技能以及歷史、古典文學方面精湛的知識,還給學生提供深入地數學訓練,甚至還通過實驗向學生介紹新興的自然科學。不過,這些教學並不僅僅是為了傳授知識,事實上他所探求的是通過刻意安排的教學作為最重要的道德教育的手段來教育學生。文學教學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對他人情感的切身關注。而數學教學不僅是因為數學有實用價值和技術上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應把數學當作訓練思想集中的一種手段,即數學教學是為了幫助學生培養性格。通過實驗赫爾巴特認為數學似乎永遠是在增強性格方面行之有效的唯一途徑。所以他在《美學表現》一書中表明:脫離了教學,教育一般不會取得成功。那麼教學怎樣才能更有助於美德的培養?其關鍵是教學方法,大量有用的知識、技能的傳授方式必須適宜,避免傷害學生的個性,這些傳授才能有助於美德的培養。赫爾巴特又是以其「興趣」的心理學理論來解決教學方法的。興趣對於教育性教學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它是教育性教學的中間目標,只有多方面的興趣才能夠給予意志以必要的內在自由,學生才可以用正確的觀點去支配自己的行動。其次興趣還是教育性教學的重要手段,只有持續的興趣才能使人不斷地、輕松地開闊思維,接觸世界並能真誠地與自己的同胞共命運。興趣是教育性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關鍵。這樣,赫爾巴特就將教育性教學相應地建立在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上,使之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思想反映了知識與道德、智育與德育之間的內在聯系,他強調通過教學進行德育的思想不僅在當時,就是至今也是正確的,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他沒有認識到德育與智育之間的相對獨立性,教學並不是實施德育的惟一途徑。在這一方面,他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論兒童的管理
赫爾巴特把教育分成三部分:管理、教學、訓育(即德育)。他將管理放在最前面,體現其管理先行的思想。他指出:管理要放在整個教育過程的最前面,是一項獨立的任務,它不等於教育過程本身,而是順利進行教學和道德教育的首要的不可缺少的條件。在他看來,只有通過管理建立外部條件,維持外在的秩序、執行紀律,才能使教育性教學工作順利進行。他說:「如果不堅強而溫和地去抓住管理的韁繩,任何功課的教學都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在教學前先進行管理?他認為兒童生來就有一種「盲目沖動的種子」,「處處驅使他的不馴服的烈性」,管理是制止兒童盲目沖動和烈性發展的強有力的手段。這種手段是強制性的,它並不要求在兒童的心靈上產生什麼目的,只是用強制性措施去約束兒童,如果對這種「烈性」、「沖動」不從小加以約束,不僅學業難成,而且有可能在將來發展成「反社會方向」。
❹ 簡述教育與文化之間的關系
(1)文化對教育發展的復制約作制用
①文化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
②文化影響教育內容的選擇;
③文化影響教育教學方法的使用。
④文化本身也是一種教育力量
(2)教育對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
①教育具有篩選、整理、傳遞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傳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教育具有選擇、提升文化的作用;
④教育具有更新和創造文化的作用。
❺ 簡述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的關系。
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在對教育社會性質的規定上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都含有「為誰培養人版」的規定性權都是一定社會(國家或地區)各級各類教育在其性質和方向上不得違背的根本原則。
❻ 簡述教學與教育,智育,上課的關系
盡管各個學科課程都來有各自的自特點,教學形式和手段也不盡相同,但在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教育宗旨上是一致的,對教案的要求也是有共性的。這些共性原則上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1. 取材內容合理,切合課程宗旨,符合培養目標定位的要求,適應現實需要,講述內容觀點正確,有實際應用價值。2.能夠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典型事例研究分析,揭示學科相關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實質和價值及明確的應用方向。3.邏輯思路清晰,符合認識規律。在教知識的過程中滲透教認識問題的方法,通過互動式教學安排和過程,能夠使學生舉一反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
❼ 論述教育和技術的關系
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這個問題:
第一,從活動范疇上看。教育包含知識和技術。技版術是權教育的一部分內容。
第二,從依賴關繫上看。教育是基礎,是支撐。技術是教育的表現形式,是教育的成果。
第三,從功能效用上看。教育是整體推進作用,技術是具體發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