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育和教學有什麼區別
在赫爾巴特之前,有一些教育家如誇美紐斯、裴斯泰洛齊從人的和諧發展的思想出發,提出了教學應該具有教育性的觀點,但大多數人都是將教育與教學有關的問題分開來研究的。赫爾巴特明確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原則。他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德性,而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教學。所以,教學必須具有教育作用。他聲稱:「我想不到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只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赫爾巴特將「教學」概念置於從屬於「教育」概念的地位。在他看來,教育與教學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手段應該服從目的,所以他提出的原則是「教育性教學」。
2.教育性教學的作用
赫爾巴特通過自己的思想、親身的經驗以及實驗,使他深信教育性教學具有驚人的效果,通過教學獲得「全面發展」的個人,將來會很容易勝任任何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心」去做的一切事情。他能時刻想到明確的道德理想,能滿懷欣喜地去學習更多的東西,並能依靠「自身性格的力量」不斷進步,實現理想。
赫爾巴特在瑞士當家庭教師時就決心不僅從理論上而且要從實踐上來證明「通過教學進行教育」的可行性。他是通過美學和文學、數學和自然科學的教學來實現的。赫爾巴特向學生們傳授了完美的語言技能以及歷史、古典文學方面精湛的知識,還給學生提供深入地數學訓練,甚至還通過實驗向學生介紹新興的自然科學。不過,這些教學並不僅僅是為了傳授知識,事實上他所探求的是通過刻意安排的教學作為最重要的道德教育的手段來教育學生。文學教學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對他人情感的切身關注。而數學教學不僅是因為數學有實用價值和技術上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應把數學當作訓練思想集中的一種手段,即數學教學是為了幫助學生培養性格。通過實驗赫爾巴特認為數學似乎永遠是在增強性格方面行之有效的唯一途徑。所以他在《美學表現》一書中表明:脫離了教學,教育一般不會取得成功。那麼教學怎樣才能更有助於美德的培養?其關鍵是教學方法,大量有用的知識、技能的傳授方式必須適宜,避免傷害學生的個性,這些傳授才能有助於美德的培養。赫爾巴特又是以其「興趣」的心理學理論來解決教學方法的。興趣對於教育性教學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它是教育性教學的中間目標,只有多方面的興趣才能夠給予意志以必要的內在自由,學生才可以用正確的觀點去支配自己的行動。其次興趣還是教育性教學的重要手段,只有持續的興趣才能使人不斷地、輕松地開闊思維,接觸世界並能真誠地與自己的同胞共命運。興趣是教育性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關鍵。這樣,赫爾巴特就將教育性教學相應地建立在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上,使之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思想反映了知識與道德、智育與德育之間的內在聯系,他強調通過教學進行德育的思想不僅在當時,就是至今也是正確的,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他沒有認識到德育與智育之間的相對獨立性,教學並不是實施德育的惟一途徑。在這一方面,他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論兒童的管理
赫爾巴特把教育分成三部分:管理、教學、訓育(即德育)。他將管理放在最前面,體現其管理先行的思想。他指出:管理要放在整個教育過程的最前面,是一項獨立的任務,它不等於教育過程本身,而是順利進行教學和道德教育的首要的不可缺少的條件。在他看來,只有通過管理建立外部條件,維持外在的秩序、執行紀律,才能使教育性教學工作順利進行。他說:「如果不堅強而溫和地去抓住管理的韁繩,任何功課的教學都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在教學前先進行管理?他認為兒童生來就有一種「盲目沖動的種子」,「處處驅使他的不馴服的烈性」,管理是制止兒童盲目沖動和烈性發展的強有力的手段。這種手段是強制性的,它並不要求在兒童的心靈上產生什麼目的,只是用強制性措施去約束兒童,如果對這種「烈性」、「沖動」不從小加以約束,不僅學業難成,而且有可能在將來發展成「反社會方向」。
❷ 簡述教學具有教育性的含義,為什麼教學永
「教育性教學」是德國近代著名哲學家、
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的一條重要的教育專教學原則屬.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
「教育性教學」的含義. 赫爾巴特認為教育是以道德的養成為最高目的的.
❸ 教學具有教育性嗎
有,但只是教給我們他所學,而不能教會我所知
❹ 教學無論效果怎樣,都具有教育性
辨析題(共抄10道題,每題2分,共20分。判襲斷正誤,並說明理由)
1.評價量表和行為檢查單有一定的關系。
2.闡述規則的時候,新教師往往是簡單明了的。
3.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學生學習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
4.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是4~5歲。
5.學習是導致有機體行為變化的唯一因素。
6.德育就是品德教育。
7.中小學教師應當具備的知識方面的素養要求就是指對學科專業知識的精通。
8.教材就是教科書。
9.教學無論效果怎樣,都具有教育性。
10.備課就是備教材。
三、簡答題(共6道題,每題5分,共30分)
1.簡述中學生心理發展的幾個基本特點。
2.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態度與品德?
3.簡述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的意義。
4.簡述中學教學方法的主要特點。
5.簡述世界課程改革的基本趨勢。
6.簡要分析知識學習的過程。
❺ 怎麼理解「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
教學具有教育抄性,必須建立在教學者擁有樂於助人的心態之上。如果不是以助人為目的的教學,那這樣的行為,就沒有教育性。以害人之心去教學,把人教壞,把人教歪,這樣的教學不具有教育性,而具有毀滅性。以營利之心去教學,這樣的教學則帶有功利性。
對於教學而言,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客體,以教師輔助學生的教學,才具有教育性。孔子弟子三千,而有教無類。不是因為他什麼都會,什麼都能教,而是把他所會的東西,用來幫助那些需要成長的人。這樣的教學才具有教育性。
❻ 為什麼說教學必然具有教育性
教學的教育性既是對有意義教學本質屬性的一種規定,也是對國家教育目的和學校教育培養目標的詮釋及肯定。
相反,當教學不再具有教育屬性時,其價值和功能也將被嚴重地消解和限制,有可能會淪為純粹的知識傳授和技能習得的訓練活動,教學的崇高性和文化屬性會遭到極大的遮蔽。可見,教育性應貫穿「教」與「育」的實現過程。
高等教育更是如此,不論是出於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考慮,抑或大學教學的育人屬性,強調大學的教育性都是對其內在要求的一種實踐。
(6)教學有教育性擴展閱讀
教學具有教育性」是由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首先明確提出並給予全面論證的。他在《普通教育學》中提出,「我『想不到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
在這里,赫爾巴特提出並闡述、論證了教學必然具有教育性的規律,認為教學與教育相輔相成,同時強調了道德教育即教育性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相互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可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道德發展和素養形成與教師教學的教育性在目的上一致,在內容上重合,可以有機統籌,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開創高校教育教學新局面,為新時代中國發展和社會進步輸送更多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復合型創新人才。
❼ 為什麼說教學具有教育性
2、從教學內容看,科學知識本身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 3、從教學手段看,教學組內織形式、教學方法也容具有教育因素; 4、從教師看,教師是具有一定思想觀點的人,在教學中總是表現出一定的立場、觀點、個性特徵,從而對學生產生影響; 5、從學生的角度看,學生的學習目的、思想狀況、學習態度,對學習的積極性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具有教育性。因此,教學具有教育性。
❽ 簡述教學具有教育性的含義,為什麼教學永
「教育抄性教學」是德國近代著名哲襲學家、
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的一條重要的教育教學原則.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
「教育性教學」的含義.
赫爾巴特認為教育是以道德的養成為最高目的的.
❾ 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教育學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誰
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教育學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約翰·弗里德里希·赫回爾巴特。赫爾巴特提出了著答名的教育性教學原則,把教育和教學融為一體,統一在整個教育活動中,認為智育是培養道德的基礎,因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源於觀念,道德意識和行為應以掌握一定知識為基礎,「無知即無欲!」。
雖然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僅把教學看成德育手段有失片面,但其教育性教學理論對教學論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反映了教育過程的客觀規律。赫爾巴特是使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科學的先驅,是「教育性教學」的首創者和教學形式階段的發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
(9)教學有教育性擴展閱讀:
赫爾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性教學」的思想。在赫爾巴特之前,教育學家們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學分開進行研究和闡述,教育和教學通常被賦予不同目的和任務。赫爾巴特的開創性貢獻在於闡明了教育教學之間的聯系。
他明確指出:「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這個概念,正如反過來,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德育問題是不能同整個教育分離開來的,而是同其他教育問題必然地、廣泛深遠地聯系在一起的」。
❿ 為什麼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
教學是抄在國家教育目的的統一指導下,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教育實踐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必然實施學生思想品德教育、行為養成教育等。教學必然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這是由教學活動的特點決定的,構成教學活動的每一個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都包含著極其豐富的教育因素,這些教育因素在教學活動中發揮思想品德教育作用是客觀存在的。
從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來看在教學中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就是教師指導學生能動的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正如赫爾巴特所說「我想不到任何無教育的教學」,教學若不進行道德教育,則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而道德教育若無教學,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是由以下三種因素決定的:
1、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總是在一定的思想體系指導下,受一定哲學觀點所支配;
2、各門學科的科學知識本身具有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價值;
3、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從所學的科學知識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而且可以從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作風以及為人師表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