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學規范要求教師在授課期間要遵守五不準原則什麼
教學規范要求教師在授課期間要遵守五不準原則為:
一、不準利用學校資源從事有償家教。
二、不準在省、市校歷規定的學期內從事有償家教。
三、不準對本校學生進行有償家教。
四、不準宣傳動員或暗示學生參加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的補習或為其提供生源。
五、不準在校外辦學機構或培訓機構有償兼課。
(1)學校教育規則教學擴展閱讀:
預防五不準原則的措施:
一、加強監管
根據教師管理許可權,市、區教育局負責對所屬學校、教科研培機構教師從事有償家教行為進行監管和查處,其中市、區教育局的紀檢監察部門負責監督檢查,組織人事部門負責執行查處。
二、納入考核范疇
教育行政部門將把學校管理在職教師從事有償家教情況列入學校年度考核的內容。經查實,有教師違反「五不準」規定的,學校及校長不得參加本學年的各級別、各類型的評優、評先、嘉獎活動,教育主管部門將相關情況及處理結果進行公開通報。
三、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嚴格執行本規定,學校是責任主體,校長是第一責任人。各中小學校要加強教師管理、採取多種形式組織教師學習《教師法》、《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相關法規和本規定精神,引導教師自覺抵制有償家教行為。
四、認真開展自查自糾工作
對租借校舍及教學資源給教師或校外辦學機構進行有償家教、補習的要立即清理,限期撤出。對從事有償家教的教師要立即停止其有償家教行為,拒不停止的,要報告教育行政部門,按違規處理。
②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學校教育情境中( )和()的基本心理規律,是一門()性和()性很強的獨立學科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學校教育情境中(學)和(教)的基本心理規律,是一門(教育干預)和(教學心裡)性很強的獨立學科
③ 教育過程的基層規律對教學工作者有什麼借鑒意義
新時期開展基層教育研究的幾點思考
作者:張鐵道
當前,基層的教育教學研究工作表現出許多新的方式,其中包括當前正在進行的專項工作推進、基層教育科研機構組織的業務活動、高校以課題方式對基層教育科研的介入等等。所有這些方式,都越來越多地把我們長期以來從事的教育研究工作,逐步變成「以調查研究為手段,來診斷發展需求,設計實施干預過程,評價干預成效為主要內容的專業性的教育工作。」認識我們工作價值和方式的這種變革,對於我們更有效地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包括教學研究工作都具有長遠的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 我們與國內外不少同行進行交流,許多同志也有機會到國外進行實地考察和比較。現在提出的「教育科學研究」,包括「學科教育研究」,從實際發揮的作用看,並不是以研究為終結,而是力圖在科學理論指導下,藉助研究的手段來有效地介入現實,包括了解真實的情況,深入分析現實問題存在的內在原因,通過研討的方式來集思廣益,制定科學可行的行動方案。最後,藉助實驗和行動研究的手段來干預現實,改進現狀,為未來更好的實踐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和工作方法。我始終認為,研究的終極目的決不是為了研究,因為研究有一個很大的現實價值取向,在於要進行有理性的實踐,從積累成功經驗和知識更新過程中,不斷增強服務對象和我們自身的認識和履行職能的能力。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們有意識地發現和利用實踐中積累的某一方面的創新經驗,把它努力地上升為帶有普遍意義的理性認識,同時,藉助我們專業性的努力,運用具有本土性的、別人的、國外的成功經驗和理論來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實踐。
我還想談一個問題:當前我們的基層教育科研機構,與大學研究機構相比,與很多教育專業部門相比,我們自己有什麼優勢?我們應當怎樣考慮當前和以後的業務發展?前不久,中央隆重召開了全國教育科技大會。這次大會上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在中國的科學技術事業包括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當中,如何增強我們本民族的原創性?結合我們的工作來思考,就是怎樣利用基層教研部門,包括教科院的研究機構的本土性優勢來創造性地研究和解決基礎教育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就課題研究而言,這些年不少基層教育行政部門,包括老師都反映,一方面說我們教育科研的形勢大好,每一位老師都不同程度地介入了課題,甚至有的老師一個人承擔了幾個課題;另外一方面,我們這些課題一旦做起來都花很長的時間,很多精力,要遵循諸多規范。為此,許多人常常感到不勝其煩,而且成效也並不一定顯著。疲勞之餘,我們或許會想,我們工作中沒有關照到的,有時恰恰就是那些現實問題鮮活的創造性的東西,或者說我們教育科研的原創性不足。其實,這和我們怎樣認識教育科研有直接關系。作為基層教育科研機構,怎樣在承擔大量日常業務工作的同時,仍然能夠在力所能及范圍內選擇有意義的課題、研究方法和工作機制,從中能夠體現我們業務工作的創新意義和創新價值,我覺得這是大家應該共同研究的問題。
當前,如何提升基層教育科研機構在區域性基礎教育發展改革中的影響力和引導力, 我覺得至少可以從四個層次來考慮和落實:
第一,基礎教育發展政策層面。作為基層教育科研機構,應當關注行政部門改進的措施和政策舉措的實施情況。
第二,學校發展層面。過去兩年中,北京一些區縣引進英國劍橋教育集團在促進學校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著重就學校校長領導能力建設開展了一系列干預行動。通過近兩年的工作, 這些學校校長認識問題的方式,包括辦學理念和學校與學校之間的資源共享等方面, 開始發生了積極變化。
第三,學科教學層面。一般認為,學科教學是教研員的專業領地。那麼,作為教育科研人員,怎麼來介入學科教育?我個人感覺,作為科研人員需要考慮的是:我們如何介入教學過程。我們常常去開展座談,一般性地聽聽課,也來不及連續性地聽課,沒有深入跟老師和學生就他們的實際教學體驗和學習感受進行深層次的交流,因而,我們就難以提出有分量的評價意見。我認為,教育科研人員不能離開學科教學的實踐鍛煉,學科教學始終是我們認識評價教育活動及其成效的最為重要的領域。
第四,學校教育的群體發展。學校教育背景下有三個基本群體:(1)校長群體。當前,一批年輕的校長成長起來了,進入學校領導的崗位,但他們缺乏足夠的管理專業知識積累。在他們實現從一個優秀的教師轉化為一個成功的校長過程中, 需要吸取別人的專業知識經險。(2)教師群體。
研究型的教師到底是怎麼培養的? 我們怎樣利用已有的優秀教師作為其他教師成長的專業資源? 前不久,我參加了 「王能智老師如何培養青年教師」的主題研討活動,從中得到一個啟發: 只有順應教師成長、教師學習的規律性,才能有效地加工、傳播優秀教師的成長。也就是說,要把王能智老師個人的成長經驗變成地理學科教師乃至其他學科老師共同成長的路徑,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一種教師繼續教育的專業性課程,而建構這種課程僅僅靠教研人員是不夠的。(3)學生群體。新課程實施得怎麼樣?老師教得怎麼樣?從根本上說要以學生的學校生活體驗為判斷學校教育成效的主要依據。
我們從上述似乎比較具體的領域切入,只要能夠堅持下來,就能夠拿出具有一定意義的、原創性的,反映我們本土成功實踐的和特殊需要的成果。這些給我們基層的教研機構提供了很大的專業發展天地。
在全國來講,北京擁有最為豐富的教育資源。我們的優秀校長、特級教師、非常著名的學科教學專家,成功的經驗非常多。但是,我們對於當地有影響的老師及其教學探索了解不多,加工不夠,傳播不夠,常常停留在一個「給學校展示一下」或「請他來做公開課」的層面。我覺得,作為教育科研機構,不僅僅將實踐停留在展示上,還要去研究它,加工它。把一個優秀校長、一個優秀教師多年積累的成功教育實踐活動進行提煉,看有什麼樣的規律、理念, 把它變成一種教師進行學習的培訓課程,把它變成推進學科教學創新、推進學校管理創新的一種培訓課程。通過這種活動,把大家成功的經驗集合起來,變成一本有效實施校本教研的工作手冊。在向這個目標努力的工作過程當中,使大家的理論學習加強了, 相互溝通增多了,成功的案例收集起來了。這樣,才能發揮基層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誰的研究有效?為什麼有效?教育教學研究人員都應該考慮這個問題。考慮怎麼把我們的研究工作做得更加具有原創性?所謂原創性就是更能夠觸及到事物的本質,更加能夠有效的解決實際問題,更加使這種實踐活動具有可持續性,更加使得研究獲得的經驗、知識、成果能夠具有更大的輻射和影響力。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提高教研部門在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中的地位,增強整個教育研究在區域教育發展當中的引導力。
最後再說幾句怎樣體現教育科學研究的價值。我們先前比較多的體現方式是「成果」, 發表論文,出版專著。現在,政府要求要搞短、平、快,要出調研報告。這就要求我們做有意義的研究工作,或者通過實際調查研究取得有意義的成果之後,我們以什麼樣的方式回饋到實踐當中去,回饋到服務對象中去。我個人認為,如果我們要達到一定理論認識,可以採用學術刊物方式,努力的去反映我們認識的理性高度、理論成果。還有,我們可以把它變成教師培訓資源。到今天為止,老師認為最有效的培訓方法就是找一位優秀教師做一堂課。實際上,所謂的課只是一個真實的例子。寫案例也是一種很有效的成果形式。但是,還有一種研究,就是基於研究的業務工作。這種業務工作是行政部門包括政府部門賦予我們這種研究機構要從事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成果可能還不能夠馬上訴諸於公眾,我們可能會把研究的成果作為內部交流,或者是作為行政部門的內部反饋。
總之,在當前和今後,我們教育科研機構自身的職能還是要去深入實踐,不斷藉助科學的理論指導,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但是,更多的面向實踐,到學校當中去,到學科教學過程當中去,到我們面對的服務群體成功的過程當中去,從中找到我們的用武之地,去幫助基層教育工作者更有成效地管理、更有成效地教學。我們惟有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提供創造性的服務,才能成就自身的事業,體現自身的價值。
④ 學校教育如何體現以人為本
教育以為人本,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人之「本」。筆者認為,人之「本」的含義應包括三點:第一,人對客觀事物的基本認識。人通過讀書學習、接受教育和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獲得對客觀世界的基本認識,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人的基本的、核心的理念,將直接支配其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行動。第二,人的根本需要。人的需要,表現為人的主觀的一種欲求,表現為主觀性。然而,人的需要又都是歷史的、客觀的。不同的人、人在不同的階段,其主導需要及其特點是不斷發生變化的。有了需要便會產生動機,就會使人為實現有關目標而付出努力。人的根本需要是「人本」的核心內容。第三,人的發展的基本規律。人的發展要受到內部與外部多種因素的相互影響,並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只有尊重規律,嚴格按規律辦事,才能夠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持續發展。
教育以人為本,就是要圍繞人之「本」,努力實現人的發展,滿足人的根本需求。其要求也有三點:第一,幫助提高人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正確程度。教育是促進人的成長的重要因素。教學始終具有教育性,而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為學生奠定科學世界觀的基礎。科學世界觀的形成,需要建立在科學知識的基礎之上。只有建立在科學知識基礎上的世界觀,才能正確、合理、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學生掌握了各種學科所傳授的基礎知識,也就為自己奠定了科學世界觀的基礎。第二,創設滿足人的需要的條件。人的需要得以滿足,是要具備一定的條件的,有時甚至是復雜多樣的條件。如果不具備相應的客觀條件,人的需要就不能得到實現。提供實現人的合理需要的條件,是服務於人的基本內容和前提性要求。第三,遵循人的發展和事物發展的規律。教育作為人發展的決定性的條件,影響著人的身心發展過程和方向,人身心發展的趨勢、速度和水平,都受到教育的影響。沒有適當的教育就無法實現人的發展。概括地說,一切教育活動只有按照教育規律和人身心發展規律,才能獲得成功;一切實踐活動只有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才能達到目的。
教育以人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主體地位,激發其內在熱情,依靠人的內在力量實現主動發展,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個體自身去做、去努力,從而實現奮斗目標。具體要做到以下三點:第一,要引導人自覺提升其認識能力和水平。每個人都應該保持自己的求知慾、好奇心,不斷讀書學習,更新思想觀念,完善知識結構,形成知識體系,提高分析判斷能力。第二,要鼓勵人主動投身各項有益的實踐活動。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一個人要改變現有狀態,追求理想目標,體現自身價值,滿足自我需要,實現可能性向現實性的轉變,關鍵還是在於「做」。第三,要啟迪人做有思想的行動者,勇於和善於認識、利用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客觀規律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但人們可以掌握、利用客觀規律,可以改變條件,如果創造了規律起作用的條件,客觀規律就會發生作用。
學校教育實現以人為本,就應該准確把握學校發展的現狀,遵循教和學的客觀規律,理清發展思路,制訂發展規劃和落實措施,充分發揮師生的主觀能動性,努力創造師生的發展條件,實現師生的和諧發展。
⑤ 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有哪些 學校教育如何適應這些
個體身心發展規律有哪些以及學校該如何適應這些具體分析如下:
一、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發展的順序性:
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身心的發展:
身心發展順序:兒童從出生到成人,他們的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過程,具有一定的順序性。
身體的發展:從上到下,從中間到四肢,從骨骼到肌肉
心理的發展:由機械記憶到意義記憶,由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由一般情感到復雜情感。因此,我們在向年輕一代進行教育時,必須遵循著由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等順序逐漸前進。
二、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
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階段性是指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徵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不同發展階段之間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上一階段的發展水平影響下一階段發展方向的選擇。因此,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徵和主要矛盾。
三、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要求:
教育要抓住關鍵期:
個體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在不同年齡階段變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體重有兩個生長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發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經系統、淋巴系統成熟在先,生殖系統成熟在後。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維成熟在後,情感成熟則更晚。
心理學家提出了發展關鍵期。關鍵期是指一個時期,在此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個體的影響變得很小或沒有。教育教學要抓住關鍵期,以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最佳的效果。
四、身心發展的互補性:
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
互補性反映了人的身心發展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它首先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損甚至缺失後,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揮得到補償;其次,人的心理機能和生理機能之間也具有互補性。
人的身心發展的互補性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幫助全體學生,特別是生理或心理技能方面有障礙、學業成績落後的學生樹立起信心,相信他們可以通過某方面的補償性發展達到一般正常人的水平;其次,要幫助學生學會發揮優勢,長善救失,通過自己的精神力量的發展達到身心的協調。
五、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
個別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
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是指個體之間的身心發展以及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同方面之間,存在著發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人的先天素質、環境和教育以及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的不同,決定了人的身心發展存在著個別差異。
個別差異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①不同兒童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有的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則「大器晚成」。
②不同兒童不同方面的發展存在著差異。如有的兒童,他們的數學能力較強,但繪畫卻很差,而有的同學正好相反。
③不同兒童所具有的不同個性心理傾向。如同年齡的兒童具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等。
④個別差異也表現在群體間。如男女在智力結構上的差異,女生擅文,男生擅理。
根據個體發展的個別差異性規律,教育必須因材施教,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和積極因素,有的放矢地選擇適宜、有效的教育途徑和方法手段,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的發展。
總結:
教育是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規律,並不等於遷就學生身心發展的現有水平,而是從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實際出發,善於向他們提出經過他們努力能夠達到的要求,促進他們的身心發展,不斷提高他們身心發展的水平。
⑥ 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指的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及其管理規則,它規定著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
解答:D
⑦ 家庭和學校教育不足是不是大學生規則意識缺失的間接原因
不要隨便總是拿客觀原因給找借口。失敗,就是失敗。努力,改過自新就行啦。誰沒有犯過錯呢。只要不是觸犯原則問題或法律法規就行啦。面對現實,才是真正成為的開始……
⑧ 當前學校教育中有哪些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的現象
一、學生厭學,教學效率偏低
二、教「教材」與用「教材」的問題客觀存在
三、教版師的教法待改進
四、權新課程理念的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均流於形式。
五、在教學中真正做到內化課標,優化教學設計是每位一線教師急需研究的問題.很多教師都是以問題來推動教學的進程,但教師們設計的問題達不到啟發學生思維,只達成教學目標的目的。
⑨ 名詞解釋: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據一定的社會要求,依據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使其朝著所期望的方向發展變化的活動。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它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後,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
教育的基本原則
①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不要要求太高,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揠苗助長,不僅無益,反而害之。
②因材施教和全面發展相結合。既要重視孩子的個性和特長的發展,又要重視各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
③態度一致,教育統一。家長的教育態度要一致,要一以貫之,而且要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和統一。
(9)學校教育規則教學擴展閱讀:
學校教育是在學校中實施的教育。特點:有固定的場所、專門的教師和一定數量的學生,有一定的培養目標、管理制度和規定的教學內容。學校的產生是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了社會分工和剩餘產品,文字發展比較成熟之後。
通常認為,產生於奴隸社會初期,由非專門教育機構逐漸演變為培養人的主要場所。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學校教育得以逐步完善。學校按水平可分為初等學校、中等學校、高等學校,按性質可分為普通學校、職業學校和各種專門學校。
學校教育自產生時起,就區別於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獨自的特點。其特點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職能的專門性 .學校教育職能是專門培養人,學校是專門教育人的場所。學校教育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比,其不同之處首要的便是學校教育的專門性。學
2.組織的嚴密性 .教育的特點在於對人影響的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學校教育正是體現了教育的特點。學校教育的目的性和計劃性集中體現在嚴密組織性上。學校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學校教育具有嚴密的組織結構和制度。
3.作用的全面性 .學校教育對人的發展作用是全面的。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對人的成長影響多少都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影響的范圍也往往只側重在某些方面。
4.內容的系統性 .適應培養造就全面完整社會人的需要,學校教育內容特別注重內在連續性和系統性。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內容上一般具有片斷性。
5.手段的有效性 .學校具有從事教育的完備的教育設施和專門的教學設備,如聲像影視等直觀教具,實驗實習基地等等,都是學校教育的有效手段。這些都是保證教學順利進行的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這是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所無法全面提供的。
6.形式的穩定性 .學校教育形態比較穩定。它有穩定的教育場所、穩定的教育者、穩定的教育對象和穩定的教育內容,以及穩定的教育秩序等等。學校教育的這種穩定性,更有利於個人的發展。當然,穩定是相對而言的,它也要有相應的改革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