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語文課,如何向課堂深處漫溯
一、構建和諧課堂,激活深度對話之源
和諧的課堂將有助於營造良好的對話氛圍,教師要重點鍛造親和力語言,合理運用評價,激活閱讀課堂的深度對話。
1.鍛造親和語言
閱讀課堂深度對話需要良好的對話氛圍,小學語文教師要善於鍛造富有親和力的語言,使語文閱讀教學不像是在上課,而是好像是教師在和學生話家常,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樂於參與對話,構建和諧的閱讀課堂,激活閱讀課堂對話之源。
《落花生》一文,在導入課堂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一段對話:
師:同學們,吃過花生嗎?
生:吃過。
師:大家都吃過哪種美味的花生,願意說出來給我們分享分享嗎?
生:炒花生。
生:鹽水花生。
生:鹵花生、煮花生。
生:爆炒花生米。
師:大家說得老師口水快流出來了,原來花生有這么多吃法啊,難怪有人喜歡花生,還寫了一篇文章呢?大家願不願意和老師去讀一讀,去尋一尋、探一探作者喜歡的原因?
由於我運用富有親和力的語言,從日常生活切入話題,調動學生生活積累,學生的話匣子被打開,師生之間的距離感被消除了,課堂深度對話的活水源泉就自然被開掘出來。
2.優化評價藝術
和諧的課堂還需要教師優化課堂評價,積極的課堂評價不僅有助於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對話的積極性,也有助於幫助小學生樹立語文閱讀學習的信心。我們知道小學生正處於語文閱讀學習的發展期,學生學習興趣與信心的培養至關重要。教師課堂評價要堅持激勵性與導向性原則,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參與課堂對話,引導學生有效地參與課堂對話。
例如《落花生》一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學花生來寫,學生在概括時,出現偏差或者概括不全面是正常的,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評價,採取不同的評語:
評價回答不全面的同學:你概括的不錯,可見你具有很強的概括能力哦,如果再全面一些就更好了。
評價回答缺深度的同學:你表現不錯,能主動舉手發言,大家要多學習他的這種自信,敢於表現自己,如果再往深處想一想,相信你會越來越棒!
評價,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它將有助於我們激活學生深度對話的活力之源;評價,教師需要做的還很多。
二、優化問題設計,巧設深度對話支點
問題是小學語文課堂對話的重要載體,教師要善於優化問題設計,在關鍵處、學生思維受阻處發問,為課堂深度對話架設支點。
1.問在關鍵處
問在關鍵處首先要解決一個認識問題,哪裡是關鍵處?我們認為關鍵處應該是閱讀教學的重點、難點、出彩點等,只有緊扣重點、難點發問,才能引導學生掌握重點,有效突破難點;只有問在出彩點,教師才能引導學生向閱讀深處漫溯,咀嚼文本閱讀的精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學生人文情懷與審美能力。
《落花生》中父親說了這樣一段話:「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這句話可謂是智者之語,對於引導學生領悟落花生的精神內涵具有重要價值。
於是我就在此處發問:課文是寫落花生,父親也是在談落花生的可貴之處,為什麼要寫到桃子、石榴、蘋果,是不是多餘,說說你們的看法。
這個問題就抓住寫法上的出彩點,使學生領悟到對比寫法的作用,父親將花生的生長特點與桃子、石榴、蘋果的果實生長作對比,目的在於突出花生特有的可貴之處,從而使學生領會到對比寫法的作用,起到以讀促寫的效果。
2、問在受阻處
發問要進一步促進閱讀課堂對話,需要教師能夠在學生思維受阻之處巧問,這樣才能發揮問題的載體作用,使學生在問題引領下進行廣泛互動,消除疑惑,不斷深入閱讀文本,領會閱讀文本的精華,提升小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落花生》中父親的那一段還可以玩味出新的問題:
父親認為落花生的可貴在於它的果實埋在地里,而桃子、石榴、蘋果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這樣是不是就不好呢?同學們的看法是什麼呢?
顯然,在此處我充當了一個「挑唆者」的角色,目的在於讓學生的思維受阻,形成困惑,這樣學生才不會淺嘗輒止,將閱讀推向深處,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將更加多元化,有助於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三、適時啟發追問,推動深度對話升級
向閱讀深處漫溯,需要教師再撐一篙,適時地追問,啟發學生,從而推動對話的升級,豐富學生情感,提升學生思維高度。
1.追問巧煽情
語文的一個重要屬性是「人文性」,因此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要煽動學生的情感,教師要通過及時的追問,推動閱讀課堂對話,煽動學生對話的情感,使學生在對話中獲得豐富的體驗,更深層次地發掘文章包含的意蘊,將學生的情感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落花生》中父子有一段對話:
父親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說:「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我先讓學生分角色扮演父子進行對話,推動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進行對話,學生需要揣摩人物對話語氣、互相配合才能完成學習任務。在對話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個問題:
師:文章中的父親提出了怎樣的希望?我是怎樣做的?
生:父親希望我們學習落花生,做一個有用的人,我聽從了父親的話,決定做一個有用的人。
師:「我」是不是完全按照父親的話去做的呢?再認真的將我說的這句話讀一讀。仔細揣摩「只」的含義。
這樣的追問激起了學生對話的積極情緒,使學生認識到我想做一個既有體面又有用的人,使閱讀起於落花生,又高於落花生,提升了學生思想境界,不斷追求完美。
2.追問妙拓展
拓展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有效的拓展不僅能夠進一步深化學生的對話,也有助於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學習遷移,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不至於使學生思維隨著文本閱讀的結束而戛然而止。教師可以藉助有效的課堂追問,進行適度的拓展,使學生從文本載體獲得起飛的平台,在更加廣闊的閱讀世界裡展翅翱翔,開拓新視野。
《落花生》課文解讀完成後,我用一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總結:
學完《落花生》一文,同學們說說你懂得了一個怎樣的道理。在此問題基礎上,我又追加一個問題:是啊,父親是一位智者,但大自然更像是一個無言的智者,落花生告訴我們人要做有用的人,大家能不能再從大自然中發掘一些事物,去探尋它給我們的啟發呢?通過這一追問,有效提升了閱讀的深度,閱讀必然會出現更加精彩的對話。
沒有對話就沒有語文閱讀。小學語文教師要善於做一名有智慧的引導者,為語文閱讀課堂對話營造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參與對話的興趣,充分發揮問題的載體作用,為語文課堂對話架設支點,在必要時不妨施以追問,提升語文閱讀的高度。這樣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的對話才更加深刻,我們才能引領學生向語文閱讀更深處漫溯,探尋出更美好的語文閱讀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