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幾種重要的教學設計模式:
以教為主的教學系統設計模式; 以學為主的教學系統設計模式;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系統設計模式。 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模式由於學習理論基礎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基於行為主義學習理論(ID1),基於認知主義學習理論(ID2)。 ID1的代表模式——肯普模式: 該模式的特點:在教學系統設計過程中應強調四個基本要素,三個主要問題,要適當安排10個教學環節。在各環節中把確定學習需要和學習目標置於中心位置,各環節之間的連接表示教學設計是很靈活的過程,可按任意的順序進行,評價和修改貫穿整個過程。 ID2的代表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 這種模式很好地吸收了瑞格盧斯的教學策略分類思想,並把重點正確的放在教學組織策略上。該模式過程:分析教學目標,學習者特徵分析,學習內容分析,設計學習任務,學習情境設計,學習資源設計,提供認知工具,自主學習策略設計,協作式教學策略設計,管理與幫助設計,總結與強化設計,教學評價。 史密斯——雷根模式和狄克——柯瑞模式的比較: ①狄克——柯瑞模式把「教學分析」與「確定學生初始行為及特徵」分成兩部分,並把二者分析的結果用更具體的「行為目標表述」; 史密斯——雷根模式把「學習者特徵分析」和「學習任務分析」都歸入「教學分析」模塊中,並對這一塊增加了「學習環境分析」框,取消了對「行為目標分析」框。②狄克——柯瑞模式中有關教學策略部分只籠統的提到要「開發教學策略」,至於開發哪一類教學策略並未說明;而史密斯——雷根模式則明確指出應設計三類教學策略:教學內容組織策略,教學內容傳遞策略,教學資源管理策略。③狄克——柯瑞模式對教學的修改並未放在評價模塊中,這是不合理的,因為修改必須以評價所得到的反饋為依據。 2.構成教學系統設計過程的共同特徵要素: 教學目標分析,學習者特徵分析,教學模式和策略的選擇與設計,學習環境設計,教學設計結果的評價。 3.瑞格盧斯對教學系統設計理論提出了很多富有創建的觀點,把教學理論的變數分為教學條件,教學策略和教學結果,並且進一步把教學策略變數細分為教學組織策略,教學管理策略和教學傳輸策略。他最早提出了細化理論的觀點。該理論是建立在兩個關於認知結構的假定的基礎之上:①知識按層次結構組織,抽象程度較高的知識處於較高層次,隨著抽象程度降低,其所處層次也逐步降低;②認知結構中的知識是相互作用的,相互聯系的。 細化理論的內容: 一個目標:按照認知學習理論實現對教學內容最合理而有效地組織。 兩個過程:「概要」設計,一系列細化等級設計。 四個環節:選擇,定序,綜合,總結。簡稱4S 七條策略:恰當運用有關教學內容組織的七種策略。 4. 根據教學中問題范圍,大小的不同,教學系統設計應分為不同的層次:以「產品」為中心的層次;以「課堂」為中心的層次;以「系統」為中心的層次。
② 教學設計或教學模式有哪些基本特徵
教學抄設計是教育實踐工作者以各種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依據教學對象的特點和自己的教學理念、風格,運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的規劃、安排與決策。教學設計特點——學習與創造。
③ 教育學:什麼是教學模式教學模式的特點是什麼謝謝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圍繞某一主題形成的比較穩定且簡明的教學結構理論框架及其具體可操作的教學活動方式通常是兩種以上方法策略的組合運用。
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梁既是教學理論的應用對教學實踐起直接指導作用又是教學實踐的理論化、簡約化概括可以豐富和發展教學理論。
1、操作性 教學模式是一種具體化、操作性較強的教學思想或理論它把某種教學理論或活動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簡化的形式反映出來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比抽象的理論具體得多的教學行為框架教學模式比較清晰地呈現了教學程序具體地規定了教師的教學行為方便教師理解、把握和運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章可循便於教師理解、把握和運用這是教學模式區別於一般教學理論的重要特點。
2、簡約性 教學模式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簡約化了的教學結構理論框架及活動模式大都以精練的語言、象徵性的圖式或明確的符號表達出來。一般說來會用教學不同階段的關鍵詞進行總結或者用流程圖、框圖來表達教學步驟間的邏輯關系和教學流程等。這些都能使復雜多樣的教學實踐經驗理論化又有利於形成比抽象的理論更具體、簡明的操作框架從而便於教師理解、運用也易於交流、傳播。
3、指向性 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是圍繞著一定的教學目標設計的而且每種模式的有效運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條件因此不存在適用於所有教學過程的萬能模式也談不上哪一種教學模式是最佳教學模式只存在一定情況下能達到特定目標的最有效的教學模式。因此使用教學模式需要有鑒別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的能力以便選用與特殊的目標相適應的特定模式。例如發現式教學模式較適用於數理科教學卻不適用於文科教學操練式教學模式利於知識技能訓練而對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卻並不合適。因此需要特別注意教學模式的指向性。
4、 整體性 教學模式是教學現實和教學理論構想的統一任何教學模式都是由各個要素有機構成的整體本身都有一套比較完整的結構和機制體現著理論上的自圓其說和過程上的有始有終。理論上的忽視或教學過程的缺失都只能降低教學效果而不能發揮教學模式的應有功能。因此在運用時必須整體把握既透徹了解其理論原理又切實掌握其方式方法。那種無視教學模式的整體性放棄理論學習而簡單套用其程序步驟的做法對提高教學水平有害無益。
5、更新性 雖然教學模式一旦形成其基本結構便保持相對穩定但這並不意味著該教學模式就從此不變了。教學模式總是隨著教學實踐、觀念和理論的不斷發展變化而不斷地得到豐富、創新和發展而日臻完善的。教學模式是一個動態開放的系統有一個產生、發展、完善的過程它的不斷變革與改革正是其得以具有有效性的重要保證。
④ 淺談: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教學模式,你怎麼看
要根據教學目標、復學制生的需要以及當地客觀條件,積極地和有創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不斷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師。只有在吃透課標、深鑽教材、研究學生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精心備課,在教學中胸有成竹和有的放矢。
⑤ 教育設計就是選擇教學模式的過程
教學模式的歷史與發展
教學模式是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每個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都在自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只不過這里有一個你採取的存在一個是否科學合理的問題。了解教學模式的歷史發展有助於人們借鑒傳統和對當代各種新教學模式的理解,有助於人們把握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
(一)教學模式的演變
系統完整的教學模式是從近代教育學形成獨立體系開始的,「教學模式」這一概念與理論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出現。不過在中外教學實踐和教學思想中,很早就有了教學模式的雛形。
古代教學的典型模式就是傳授式,其結構是「講—聽—讀—記—練」。其特點是教師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書中文字與教師的講解幾乎完全一致,學生對答與書本或教師的講解一致,學生是靠機械的重復進行學習。
到了17世紀,隨著學校教學中自然科學內容和直觀教學法的引入,班級授課制度的實施,誇美紐斯提出應當把講解、質疑、問答、練習統一於課堂教學中,並把觀察等直觀活動納入教學活動體系之中,首次提出了以「感知—記憶—理解—判斷」為程序結構的教學模式。
19世紀是一個科學實驗興旺繁榮的時期。赫爾巴特的理論在相當的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科學發展的趨勢。他從統覺論出發,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認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當新經驗已經構成心理的統覺團中概念發生聯系時,才能真正掌握知識。所以教師的任務就是選擇正確的材料,以適當的程序提示學生,形成他們的學習背景或稱統覺團。從這一理論出發,他提出了「明了—聯合—系統—方法」的四階段教學模式。以後他的學生萊因又將其改造為「預備—提示—聯合—總結—應用」的五階段教學模式。
以上這些教學模式都有一個共性,它們都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片面強調灌輸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壓抑和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所以在19世紀20年代,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強調個性發展的思想的普遍深入與流行,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受到了挑戰,應運而生的杜威的實用主義的教育理論得到了社會的推崇,同時也促進了教學模式向前推進了一步。
杜威提出了「以兒童為中心」的「做中學」為基礎的實用主義教學模式。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創設情境—確定問題—佔有資料—提出假設—檢驗假設」。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學模式單一化的傾向,彌補了赫爾巴特教學模式的不足,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活動教學,促進學生發現探索的技能,獲得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辟了現代教學模式的新路。
當然,實用主義教學模式也有其缺陷。它把教學過程和科學研究過程等同起來,貶低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指導作用,片面強調直接經驗的重要性,忽視知識系統性的學習,影響了教學質量。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受到了社會的強烈批評。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面臨著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戰,促進人們利用新的理論和技術去研究學校教育和教學問題。現代心理學和思維科學對人腦活動機制的揭示,發生認識論對個體認識過程的概括,認知心理學對人腦接受和選擇信息活動是研究,特別是系統論、控制論、信息加工理論等的產生,對教學實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給教學模式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因此這一階段在教育領域出現了許多的教學思想和理論,與此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新的教學模式。
(二)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
1.從單一教學模式向多樣化教學模式發展
自從赫爾巴特提出「四段論」教學模式以來,經過其學生的實踐和發展逐漸以「傳統教學模式」的名稱成為20世紀教學模式的主導。以後杜威打著反傳統的旗號,提出了實用主義教學模式,20世紀50年代以來一直在「傳統」與「反傳統」之間來回擺動。50年代以後,由於新的教學思想層出不窮,再加上新的科學技術革命使教學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學模式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據喬伊斯和韋爾1980年的統計,現在教學模式有23種之多,其中我國提出的教學模式就有10多種。
2.由歸納型向演繹型教學模式發展
歸納型教學模式重視從經驗中總結、歸納,它的起點是經驗,形成思維的過程是歸納。演繹型教學模式指的是從一種科學理論假設出發,推演出一種教學模式,然後用嚴密的實驗來驗證其效用。它的起點是理論假設,形成思維的過程是演繹。歸納型教學模式來自於教學實踐的總結,不免有些不確定性,有些地方還不能自圓其說。而演繹型教學模式有一定的理論基礎,能夠自圓其說,有自己完備的體系。
3.由以「教」為主向重「學」為主的教學模式發展
傳統教學模式都是從教師如何去教這個角度來進行闡述,忽視了學生如何學這個問題。杜威的「反傳統」教學模式,使人們認識到學生應當是學習的主體,由此開始了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的研究。現代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是重視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重視學生對教學的參與,根據教學的需要合理設計「教」與「學」的活動。
4.教學模式的日益現代化
在當代教學模式的研究中,越來越重視引進現代科學技術的心理論、新成果。有些教學模式已經開始注意利用電腦等先進的科學技術的成果,教學條件的科學含量越來越高,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教學條件設計教學模式。
⑥ 什麼是教學模式
一 教學模式的概念
「模式」一詞是英文model的漢譯名詞。model還譯為「模型」「範式」「典型」等。一般指被研究對象在理論上的邏輯框架,是經驗與理論之間的一種可操作性的知識系統,是再現現實的一種理論性的簡化結構。將模式一詞最先引入到教學領域,並加以系統研究的人,當推美國的喬伊斯和韋爾。
喬伊斯和韋爾在《教學模式》一書中認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範式或計劃。」實際教學模式並不是一種計劃,因為計劃往往顯得太具體,太具操作性,從而失去了理論色彩。將「模式」一詞引入教學理論中,是想以此來說明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各種類型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或框架,表現教學過程的程序性的策略體系。
因此教學模式可以定義為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知道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作為結構框架,突出了教學模式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的關系和功能;作為活動程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二 教學模式的結構
教學模式通常包括五個因素,這五個因素之間有規律的聯系著就是教學模式的結構。
1.理論依據
教學模式是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論指導下的教學行為規范。不同的教育觀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學模式。比如,概念獲得模式和先行組織模式的理論依據是認知心理學的學習理論,而情境陶冶模式的理論依據則是人的有意識心理活動與無意識的心理活動、理智與情感活動在認知中的統一。
2.教學目標
任何教學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模式的結構中教學目標處於核心地位,並對構成教學模式的其他因素起著制約作用,它決定著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組合關系,也是教學評價的標准和尺度。正是由於教學模式與教學目標的這種極強的內在統一性,決定了不同教學模式的個性。不同教學模式是為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服務的。
3.操作程序
每一種教學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邏輯步驟和操作程序,它規定了在教學活動中師生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各步驟應當完成的任務。
4.實現條件
是指能使教學模式發揮效力的各種條件因素,如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環境、教學時間等等。
5.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指各種教學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評價方法和標准等。由於不同教學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和達到的教學目的不同,使用的程序和條件不同,當然其評價的方法和標准也有所不同。目前,除了一些比較成熟的教學模式已經形成了一套相應的評價方法和標准外,有不少教學模式還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評價方法和標准。
三 教學模式的特點與功能
(一)教學模式的特點
1.指向性
由於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圍繞著一定的教學目標設計的,而且每種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條件,因此不存在對任何教學過程都適用的普適性的模式,也談不上哪一種教學模式是最好的。評價最好教學模式的標準是在一定的情況下達到特定目標的最有效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在選擇教學模式時必須注意不同教學模式的特點和性能,注意教學模式的指向性。
2.操作性
教學模式是一種具體化、操作化的教學思想或理論,它把某種教學理論或活動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簡化的形式反映出來,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比較抽象的理論具體得多的教學行為框架,具體地規定了教師的教學行為,使得教師在課堂上有章可循,便於教師理解、把握和運用。
3.完整性
教學模式是教學現實和教學理論構想的統一,所以它有一套完整的結構和一系列的運行要求,體現著理論上的自圓其說和過程上的有始有終。
4.穩定性
教學模式是大量教學時間活動的理論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學活動帶有的普遍性規律。一般情況下,教學模式並不涉及具體的學科內容,所提供的程序對教學起著普遍的參考作用,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是教學模式是依據一定的理論或教學思想提出來的,而一定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思想又是一定社會的產物,因此教學模式總是與一定歷史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文化、教育的水平聯系,受到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制約。因此這種穩定性又是相對的。
5.靈活性
作為並非針對特定的教學內容教學,體現某種理論或思想,又要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操作的教學模式,在運用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學科的特點、教學的內容、現有的教學條件和師生的具體情況,進行細微的方法上的調整,以體現對學科特點的主動適應。
(二)教學模式的功能
1.教學模式的中介作用
教學模式的中介作用是指教學模式能為各科教學提供一定理論依據的模式化的教學法體系,使教師擺脫只憑經驗和感覺,在實踐中從頭摸索進行教學的狀況,搭起了一座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
教學模式的這種中介作用,是和它既來源於實踐,又是某種理論的簡化形式的特點分不開的。
一方面,教學模式來源於實踐,是對一定是具體教學活動方式進行優選、概括、加工的結果,是為某一類教學及其所涉及的各種因素和它們之間的關系提供一種相對穩定的操作框架,這種框架有著內在的邏輯關系的理論依據,已經具備了理論層面的意義。
另一方面,教學模式又是某種理論的簡化表現方式,它可以通過簡明扼要的象徵性的符號、圖式和關系的解釋,來反映它所依據的教學理論的基本特徵,使人們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比抽象理論具體得多的教學程序性的實施程序。便於人們對某一教學理論的理解,也是抽象理論得以發揮其實踐功能的中間環節,是教學理論得以具體指導教學,並在實踐中運用的中介。
2.教學模式的方法論意義
教學模式的研究是教學研究方法論上的一種革新。長期以來人們在教學研究上習慣於採取單一刻板的思維方式,比較重視用分析的方法對教學的各個部分進行研究,而忽視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或關系;或習慣於停留在對各部分關系的抽象的辨證理解上,而缺乏作為教學活動的特色和可操作性。教學模式的研究指導人們從整體上去綜合地探討教學過程中各因素之間的互相作用和其多樣化的表現形態,以動態的觀點去把握教學過程的本質和規律,同時對加強教學設計、研究教學過程的優化組合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四 教學模式的歷史與發展
教學模式是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每個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都在自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只不過這里有一個你採取的存在一個是否科學合理的問題。了解教學模式的歷史發展有助於人們借鑒傳統和對當代各種新教學模式的理解,有助於人們把握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
(一)教學模式的演變
系統完整的教學模式是從近代教育學形成獨立體系開始的,「教學模式」這一概念與理論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出現。不過在中外教學實踐和教學思想中,很早就有了教學模式的雛形。
古代教學的典型模式就是傳授式,其結構是「講—聽—讀—記—練」。其特點是教師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書中文字與教師的講解幾乎完全一致,學生對答與書本或教師的講解一致,學生是靠機械的重復進行學習。
到了17世紀,隨著學校教學中自然科學內容和直觀教學法的引入,班級授課制度的實施,誇美紐斯提出應當把講解、質疑、問答、練習統一於課堂教學中,並把觀察等直觀活動納入教學活動體系之中,首次提出了以「感知—記憶—理解—判斷」為程序結構的教學模式。
19世紀是一個科學實驗興旺繁榮的時期。赫爾巴特的理論在相當的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科學發展的趨勢。他從統覺論出發,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認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當新經驗已經構成心理的統覺團中概念發生聯系時,才能真正掌握知識。所以教師的任務就是選擇正確的材料,以適當的程序提示學生,形成他們的學習背景或稱統覺團。從這一理論出發,他提出了「明了—聯合—系統—方法」的四階段教學模式。以後他的學生萊因又將其改造為「預備—提示—聯合—總結—應用」的五階段教學模式。
以上這些教學模式都有一個共性,它們都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片面強調灌輸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壓抑和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所以在19世紀20年代,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強調個性發展的思想的普遍深入與流行,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受到了挑戰,應運而生的杜威的實用主義的教育理論得到了社會的推崇,同時也促進了教學模式向前推進了一步。
杜威提出了「以兒童為中心」的「做中學」為基礎的實用主義教學模式。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創設情境—確定問題—佔有資料—提出假設—檢驗假設」。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學模式單一化的傾向,彌補了赫爾巴特教學模式的不足,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活動教學,促進學生發現探索的技能,獲得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辟了現代教學模式的新路。
當然,實用主義教學模式也有其缺陷。它把教學過程和科學研究過程等同起來,貶低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指導作用,片面強調直接經驗的重要性,忽視知識系統性的學習,影響了教學質量。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受到了社會的強烈批評。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面臨著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戰,促進人們利用新的理論和技術去研究學校教育和教學問題。現代心理學和思維科學對人腦活動機制的揭示,發生認識論對個體認識過程的概括,認知心理學對人腦接受和選擇信息活動是研究,特別是系統論、控制論、信息加工理論等的產生,對教學實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給教學模式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因此這一階段在教育領域出現了許多的教學思想和理論,與此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新的教學模式。
(二)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
1.從單一教學模式向多樣化教學模式發展
自從赫爾巴特提出「四段論」教學模式以來,經過其學生的實踐和發展逐漸以「傳統教學模式」的名稱成為20世紀教學模式的主導。以後杜威打著反傳統的旗號,提出了實用主義教學模式,20世紀50年代以來一直在「傳統」與「反傳統」之間來回擺動。50年代以後,由於新的教學思想層出不窮,再加上新的科學技術革命使教學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學模式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據喬伊斯和韋爾1980年的統計,現在教學模式有23種之多,其中我國提出的教學模式就有10多種。
2.由歸納型向演繹型教學模式發展
歸納型教學模式重視從經驗中總結、歸納,它的起點是經驗,形成思維的過程是歸納。演繹型教學模式指的是從一種科學理論假設出發,推演出一種教學模式,然後用嚴密的實驗來驗證其效用。它的起點是理論假設,形成思維的過程是演繹。歸納型教學模式來自於教學實踐的總結,不免有些不確定性,有些地方還不能自圓其說。而演繹型教學模式有一定的理論基礎,能夠自圓其說,有自己完備的體系。
3.由以「教」為主向重「學」為主的教學模式發展
傳統教學模式都是從教師如何去教這個角度來進行闡述,忽視了學生如何學這個問題。杜威的「反傳統」教學模式,使人們認識到學生應當是學習的主體,由此開始了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的研究。現代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是重視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重視學生對教學的參與,根據教學的需要合理設計「教」與「學」的活動。
4.教學模式的日益現代化
在當代教學模式的研究中,越來越重視引進現代科學技術的心理論、新成果。有些教學模式已經開始注意利用電腦等先進的科學技術的成果,教學條件的科學含量越來越高,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教學條件設計教學模式。
五 各種教學模式綜述
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的具體化,是教學實踐的概括化的形式和系統,具有多樣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教師對教學模式的選擇和運用是有一定的要求,教學模式必須要與教學目標相契合,要考慮實際的教學條件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來選擇教學模式,當然首先還是要了解有哪些教學模式,它們的特點是什麼。
⑦ 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有哪些,教學模式改革
當代有影響的教學模式主要有:
(1)系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的系統講授、學生系統記憶——復現知識技能為中心的一種教學活動體系。
(2)程序教學模式。是把教材分成連續的小塊,嚴格按照邏輯編成程序的一種自動教學活動體系,主要用於具體的技能、觀念或其他內部或外部的行為方式的傳授與學習。
(3)發現學習教學模式。主張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主動發現來學習,把學習知識的過程和探索知識的過程統一起來的一種教學摸式。
(4)非指導性教學模式。強調形成一個有利於學習者發展自身能力的環境,使學生在接受教師援助的同時能認識自身,分析自身的問題,而且掌握自我實現的能力。
(5)合作教學模式。
關於教學模式改革: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正處於大力發展的好時機,但教學改革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能力培養單一,教師在授課時只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忽略了職業能力的培養。二是課程重組不徹底,現在一些課程改革還是「換湯不換葯」,難以形成真正的項目課程。三是教學方法傳統,以課堂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主,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實現教學轉型的關鍵是教師隊伍轉型。2014年,引入德國巴符州著名職業教育專家托馬斯・胡格教授獨創的「能力模型、課程大綱、方法大綱三位一體的課程和教學模式」,這一模式要求徹底改變課堂形態,把能力模型、課程大綱和方法大綱進行有機融合,以成熟的教育項目為藍本,開發既符合德國標准又體現中國國情的教育項目。我們借鑒這一模式先從教師團隊建設入手,結合教學改革實踐,培養教學轉型帶頭人;同時研究這種教學模式對職業院校教學組織管理和教務安排帶來的新挑戰。一年多來,我們進行了相關教學實驗,從初步實施效果看,教師團隊的理念更新徹底,教學能力提升明顯,教學設計思路開闊,教學手段多樣,團隊合作精神意識強烈。 一、 實施目標 (一)職業技能培養向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轉型 職業技術教育必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為重點,使學生具有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綜合職業能力包括身心素質、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創新精神,以及知識、技能、經驗、合作、交流等完成職業任務所需的一切內容,是個體將所學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在特定的職業活動或情景中進行類化遷移與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職業任務的能力。結合目前中國職業學校學生學習與就業現狀,胡格教學模式改革試驗班將實現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以培養扎實的專業基礎能力和較深的專門化職業技術能力為目的,務使學生具備快速的崗位適應能力、有效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更重要的面對未來職業發展及變遷應具備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學科課程體系向項目課程載體的轉型 從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整體進程來看,還沒有真正擺脫學科體系,只是把某幾門專業特性較強的課程改為理實一體化課程或者項目化課程等,沒有完全結合職業活動崗位或企業工作過程開展教學內容的組合和課程模塊建設。胡格模式改革試驗班引進胡格成熟的「手動沖壓機」教學項目作為第一年的專業課教學內容,保留教育行政部門對通識課程(文化基礎課)的門類、課程標准和課時的要求,逐步貫徹統一的教學理念和風格(學科知識型的課程也可以嘗試自主學習,項目教學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專業教學方面,建立項目課程體系,從課程和教學兩個方面完成能力培養教學體系的建立,實現有獨立工作能力、有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心的現代職業人(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在完成專業教學的過程中,建立一套完整統一的綜合素質培養和職業能力培養有機結合的教學體系。 (三)傳統教學法向行動導向教學法的轉型 有了面向職業、貼近崗位需求的項目課程體系,還需要適合的教學方法。胡格模式教
學以行動導向教學法為基本教學原則,學習活動引用不同的學習法如獨立工作法、擴展小組法、處理文字標記法、交頭接耳法、旋轉木馬法、關鍵詞標注法、搭檔拼圖法、可視化法、卡片復習法、魔法盒法等。教學實施方面逐步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實現有效教學。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好教師角色轉型,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
⑧ 教學設計的模式有哪些
泰勒的課程目標模式;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
⑨ 教育學題目:教學設計的常用模式有哪三種
湖南大學的工學復試線很底,估計也就300左右,不過這個復試線沒有意版義,因為這是工科最低線,要權進結構起碼得360分,還有,湖南大學試題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結構比較強的,除了西建和廣西大學,其他的分數都不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