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蝌蚪變青蛙過程是什麼看圖寫話。
長出前肢和後復肢,褪制去尾巴
㈡ 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小蝌蚪首先會慢慢的長大,過程中會漸漸的顯現出兩條後腿,尾巴也會慢慢變短,然後會漸漸的長出兩條前腿,體積也變大,最後尾巴完全消失,長成青蛙。
㈢ 老師讓小朋友觀察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結果蝌蚪死了 幼兒想知道 蝌蚪是怎麼死的 教師如何安排後面活動
青蛙在水邊產卵後,經過一段時間,卵就會孵化成蝌蚪,並以水中的藻類和浮游生物做食物。約一個半月後,蝌蚪尾巴的根部開始膨脹,一個星期後長出後腿,隨後前肢開始成形,尾巴同時會縮短,這時候,小小的蝌蚪就變成小青蛙。青蛙的身體短小扁平,沒有頸和尾巴,眼球突出,皮膚濕潤平滑,後肢長而強健,善跳躍。大部分的青蛙會棲息在樹下陰暗潮濕的角落,喜歡吃小昆蟲。 蝌蚪的飼養管理 剛孵化出的小蝌蚪,喜歡群集在一起,並附著在卵膜上或水草上。這時水溫應保持在23-25°C。5-7天內小蝌蚪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很弱,死亡率最高。水中缺氧、水質過肥、水溫突然變化均可引起蝌蚪的大量死亡甚至全部死亡。如果這時將膜撈起,蝌蚪也容易死亡和發育不良,生長緩慢,體質弱等。最好是蝌蚪留在原孵化池加深水飼養7-10天後再轉到蝌蚪池飼養,這樣能提高成海率。轉池時蝌蚪尚小,游泳能力差,須靠吸盤附著休息,池內要多放些樹枝和水草等。蝌蚪生後肢以後,喜在水底的泥沙或草根樹葉下棲息。風雨前夕的低壓悶熱天氣,蝌蚪表現得十分不安寧,不停的上下垂直游動到水面換氣或腹部朝上、口露出水面游動。在不流動的水中,因水中缺氧,蝌蚪食慾不振,不大游動,注意水質的變化,水溫要保持在23-25°C。如果水不幹凈或酸鹼度過大,蝌蚪就有死亡的危險。在觀察中,如果發現全池的蝌蚪有三分之二均在水面上浮游不肯深入水底,而且精神不佳,游動無力,說明溫度過高或是水中浮游生物太密而影響水質,水不幹凈,或是水中氧氣不足等,應及時換新水,同時要及時清理殘餌,以免發生死亡的危險。 蝌蚪的飼料要特別注意新,同時要根據蝌蚪的不同生長時期而供應,5天以後開始取食浮游藻類,可以供應些豆漿、少量蛋黃、水蚤、空心菜、木瓜、番茄及水中的浮游動物,每天兩次,但蛋黃數量不宜太多,以免影響水質,也可以喂些廁所中的糞蛆或用沙頭魚繁殖的蛆。動物性與植物性飼料要互相增加,可以增加精料,用玉米和麥麩1:2煮成糊狀加在植物性飼料中一起喂,每天3-4次。一個月以後,飼料可粗些,如西瓜皮、腐爛南瓜、番茄等飼料。此外,還應開始喂些混合飼料,採用的配方為:菜子餅(粉狀)60%、米糠(或麥皮)30%、大豆粉5%、魚粉5%,日投量為每百隻50克。動物飼料以水蚤、紅蟲、田螺、死魚爛肉等。動物飼料要切碎放在飼料台上,粉狀飼料可直接撒撥。飼料台用木板做成,置水下10厘米深的地方。此外,還可以培養小球藻,施肥培肥,培育浮游生物自然喂養。小球藻的營養成分很高,含蛋白質約40-50%,相當於花生米的兩部,雞蛋的五倍。素有「水裡豬肉」之稱。其繁殖也很快,一晝夜能繁殖10-100倍,是飼養蝌蚪的理想飼料。 在18-28°C的條件下,飼料供給正常,青蛙孵化後20天後肢開始長出。約經50天又長出前肢,此時蝌蚪停止攝食,靠吸收尾巴供給養料,同時歷尾和鰓的退化而開始將頭伸出水面用肺呼吸。經10天左右,青蛙尾部吸收完畢,開始登陸生活。這時再回到水中不是潛游,而是在水面沲游。整個蝌蚪時期為60天。
㈣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等級考試2級《小蝌蚪變青蛙》教案怎麼寫,在線等!!!急~~~~
教案的形式不拘一樣,內容詳略也不一,有經驗的教師可以寫簡案,新教師要寫詳案.一般說來,教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課題(2)教學目的(3)課時分配(4)授課類型(5)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關鍵(6)教學手段、教具(7)教學主要方法(8)教學過程(9)
㈤ 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有哪些階段
有5個階段。
1,蝌蚪的初級階段,早期的小蝌蚪,體呈圓形或橢圓形,外形似魚,尾巴長而扁。
2,長出小小的後腳,末端分化出5趾,大體形狀沒有變化,眼神可以更靈動,整體形狀稍有增大。由於口內尚未出現孔道,不能攝取食物。
以後眼與鼻孔相繼出現;頭下有吸盤,可用來吸附在水草上。頭兩側具有外鰓,有呼吸功能。內有分節尾肌,肌節的上下方有薄膜狀的上下尾鰭,能幫助蝌蚪在水中游泳。
3,後腳逐漸伸長,有青蛙後肢的基本形態,尾巴變得更加細長。
4,長出一側前肢,分化出5趾,嘴巴稍有突出,逐漸能分辨頭部和身體,尾巴更細,但整體形態增大。
5,最後四肢全部發育完成,眼睛突出,嘴巴增大,尾巴可帶可不帶,這時就可以稱為青蛙了。
(5)小蝌蚪變青蛙二級舞蹈教學視頻擴展閱讀:
青蛙常棲息於河流、池塘和稻田等處,主要在水邊的草叢中活動,有時也能潛伏到水中。大多在夜間活動,以昆蟲為主食,也取食一些田螺、蝸牛、小蝦、小魚等。所食昆蟲絕大部分為農業害蟲。有人估計,一隻青蛙一天可捕食70個蟲子,一年可消滅害蟲15 000隻。
因此,青蛙是一種對農業有益的動物,應提倡保護。在秋末天氣變冷時,青蛙帶蟄伏在水底或洞穴之中冬眠,翌年春季天氣變暖時再回到水中繁殖。繁殖期間,許多雄蛙常聚到一個共同的區域,高聲鳴叫,連續不斷,這就是所謂的「哈蟆吵坑」。
其實這是雄蛙的一種求偶行為,通過鳴叫來吸引異性,結成配偶。配對以後,雌蛙便開始向水中排卵,每次排卵約3 000—6 000粒;與此同時,雄蛙向水中排出精子。精、卵細胞在水中結合成受精卵,經4—5天的孵化發育成為蝌蚪。
蝌蚪必須生活在水中,以尾游泳,用鰓呼吸,並取食矽藻、綠藻等植物性食物。經過兩個月的發育之後,蝌蚪變態成為幼蛙,尾部逐漸消失,體長大為縮短,並開始上陸生活,食性也開始轉變為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從幼蛙到性成熟大約需要三年時間。
㈥ 一年級語文小蝌蚪變青蛙過程,看圖寫話
長出前肢和後肢,褪去尾巴
㈦ 小蝌蚪怎樣變成青蛙 圖
從外形上看,蝌蚪先長出兩條小小的後腿,然後長前腿,同時尾巴慢慢縮小,身體長得比沒腿時大一點。長全了前腿後就可以離水了,那時大約有一個花生米大。
從生理上說,剛孵化出來的蝌蚪,身體呈紡錘形,無四肢、口和內鰓,生有側扁的長尾,頭部兩側生有分枝的外鰓,吸附在水草上,靠體內殘存的卵黃供給營養。經過幾天以後,長出了口,能夠攝食水中的微生物。再過些時候,外鰓消失,長出內,身體外面逐漸出現側線,心臟發育成一心房一心室,從外部形態到內部構造都很像魚。大約再過40天,蝌蚪又發生了進一步變化,先開始長出後肢,然後又長出前肢;尾部逐漸縮短;內鰓消失,肺形成;心臟由一心房一心室變為二心房二心室;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不再像魚,蝌蚪已變成了幼小的青蛙,幼蛙離水登陸,逐漸發育為成蛙。
㈧ 小蝌蚪變青蛙的手指操
yer三四
㈨ 小蝌蚪怎樣變成青蛙的
一、首先蝌蚪會慢慢的長大。
二、長大的過程中會漸漸的出現兩條後腿,尾巴也在慢慢的變短。
三、然後會長出兩條前腿,體積也在漸漸變大。
四、最後尾巴完全消失,然後就進化成青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