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京人文國標舞學院好嗎和北京百匯比哪個好呢
北京國際標准舞學院,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成立於1994年,是全國第一專所從事屬摩登舞和拉丁舞教學的藝術院校。 學校實行全日制教學。採用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會(ISTD)和英國國際舞蹈教師協會(IDTA)的國際規范教材,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授課, 學院設有中專部,性質為中等職業教育學歷機構。設置國際標准舞專業。實施專業藝術教育和文化基礎教育,文化課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級中學教材。 該校新建校舍坐落在順義區京承高速公路旁,交通便利,有直達東直門公共汽車。
② 2010舞蹈本三:河北師大匯華學院、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大連藝術學院哪個更好呢
大連藝術學院
③ 東北師大人文舞蹈學2019年藝考專業課成績什麼時間出
高考特長生就是指藝術和體育的特長生,藝術類包括聲樂,器樂,舞蹈,繪回畫,書法,不同的學校對答體育學生所屬項目的要求不同,具體哪類體育特長生可以報考哪些院校,建議參考各個高校的有關通知,不過一般情況下足球是最吃香的,不過報考體育特長生一般都要求具備國家二級運動員或更高的證書,報考藝術特長生需要到清華大學參加考核,並獲得一級證書,然後就基本可以憑這個證書報考其它任何學校的藝術特長生了,報考體育特長生需要到所報考的學校參加相關的體育測試,通常情況下特長生可以加10~20分,最高不會超過50分。
④ 哈爾濱師范大學是一本還是二本
師范類專業在黑來龍江省是一自本,在省外是二本非師范類專業大多是二本,總體來說是一本院校。
哈爾濱師范大學(Harbin Normal University),簡稱哈師大(HRBNU),坐落於素有「冰城夏都」美譽的歷史文化名城哈爾濱市,是一所以師范教育為特色,文、理、藝、經、管協調發展的省級重點大學。入選教育部「優秀教師培養計劃」、「國家培養計劃」、「中西部地區高校基本能力建設工程」、教育部本科教學評價優秀大學,國家一級本科專業建設點、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獲中國大學政府留學生獎學金。它是黑龍江省的一所高水平大學。
歷史沿革:
2014年,呼蘭校區(基礎教育學院)搬回主校區——哈爾濱師范大學松北校區。
2017年11月,學校獲評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榮譽稱號。
2019年7月,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入選第三批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
2020年1月,學校12個專業(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學、體育教育、漢語言文學、英語、俄語、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地理科學、音樂學、廣播電視編導學、美術學)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⑤ 舞蹈變革有哪些人文因素
舞蹈變革有哪些人文因素。首先,國內的舞蹈大師的帶領,然後就是新人的改進
⑥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舞蹈編導專業學生是師范生嗎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舞蹈編導專業的學生,不是師范類專業的學生。
⑦ 江南大學考研 人文學院 怎麼樣
這是一所很不錯的人文類院校,研究生院也不錯,關於是不是符合要求,關鍵是看個人的選擇,詳解如下:
江南大學人文學院現設有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音樂與舞蹈學三個一級學科碩士點,設有教育技術學等12個二級碩士點方向,面向全國招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
一、 教 育 學(學科代碼040100)
教育學碩士學位專業主要為各級各類學校培養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扎實的理論基礎,掌握現代教育教學方法的學科教學、學校管理、教育研究等方向的專門人才,為企事業單位培養員工培訓、教育資源開發的管理人才。通過全國教育學基礎綜合統一考試招收研究生。
教育學一級學科碩士點下設四個二級方向,即:教育學原理、課程與教學論、教育歷史與文化、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教育學專業擁有很強的導師隊伍,在現有的13名導師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9人,碩士學位3人。導師團隊中有江蘇省333學科帶頭人3名,江蘇省優秀青年教師青藍工程人才2名。
1. 教育學原理
本方向導師團隊由堯新瑜、沈貴鵬、鄭友訓教授、周萍副教授等組成。多年來既重外延拓展,又重深度挖掘,形成了鮮明的個性特色,從人性高度探討素質教育與人的發展問題,從哲學視界探討幸福教育問題,從範式角度探討教育研究的方式方法問題,從目的論出發探討教育目標與人的培養規格等。在教育學「元理論」研究、「新德育」理論研究、教師發展的理論研究、院校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一批標志性成果,在國內贏得了較好聲譽。
2.課程與教學論
本方向導師團隊由田良臣、陳明選、陳海波教授、王建副教授等組成。經過多年的探索、積累,目前已擁有一支職前職後一體化的教育研究團隊,在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方面形成了較為鮮明的學科特色和發展優勢。研究涉及課程與教學理論、學科課程與教學、信息化教學、教師教育課程研發與實施、區域課程開發等,其中學科課程與教學涉及語文、數學、英語、信息技術、體育、德育等。本方向擁有一批以國家教育科學規劃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為代表的高水平研究課題,推出了以《新華文摘》全文轉載的高水平論文為標志的研究成果,曾獲多項省級以上科研獎勵,出版專著10餘部。
3.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本方向導師團隊由沈貴鵬、田良臣教授、韋雪艷副教授等組成。多年來在心理健康、大學生學業心理、中小學教與學的心理學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贏得了學界好評。本方向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團中央基金項目等一批研究課題,推出了一批以《新華文摘》轉載為標志的高水平論文,出版了國內填補空白的《心理教育課程論》、《心理教育活動論》等專著,獲省部級獎勵多項。
4.教育歷史與文化
本方向導師團隊由蔣明宏教授、楊啟光、於書娟副教授等組成。近年來在蘇南文化與區域教育、家庭與家族教育、中西方學校變革比較、學校文化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較為突出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在蘇南區域教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形成了史、論、文獻結合,古今中外平衡,以及宏觀研究與區域研究兼顧的學術架構,推出了一批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的成果。
二、教育技術學(學科代碼078401)
本專業設有:信息化教育理論與實踐;網路多媒體教育應用;數字影視技術三個研究方向。旨在培養能掌握和應用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和方法,了解國內外教育技術領域前沿發展的最新成果,適應教育現代化和數字媒體產業的需要,能夠勝任各級各類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學、研究和數字化校園建設管理、信息資源開發工作;為各級電教館、電視台、教育軟體公司培養數字影視技術和設計人才。本方向通過自主命題考試招收碩士研究生。
本學位點由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信息化教育專家陳明選教授領銜,由孫力教授、王小根副教授等組成導師團隊。本學科重視教育技術理論的創新與本土化研究,把教育信息、數字資源在傳遞、存儲、呈現和組合設計中的基本原則和規律作為核心研究內容,關注數字化校園、多媒體教學資源的開發和應用研究。特別是在網路環境下的理解性教學研究、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績效評價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目前已本方向有以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研究課題,發表論文一百多篇,出版著作十餘部,獲省部級以上獎勵二十餘項。
三、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代碼050100)
中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本專業所必需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備獨立從事科研工作能力的專門人才。學位獲得者能勝任高等院校或中學的相關教學、科研工作;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的文化宣傳、新聞出版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中國語言文學一級碩士點下設五個二級方向,即文藝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科研力量雄厚,特色鮮明,擁有一支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合理的碩士生導師隊伍。在現有18名碩士生導師中,教授11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學位10人,碩士學位5人;導師團隊中有江蘇省333學科帶頭人2名,江蘇省優秀青年教師青藍工程人才2名。
1、文藝學
本方向導師團隊由趙建軍教授、周春宇教授、楊暉教授組成,下設文藝美學、文學理論、中西文論等研究方向,已在中國美學、佛教美學、中西比較詩學、中國詩學等方面形成自己獨特的優勢,出版標志性著作成果有趙建軍教授的《映徹琉璃:魏晉般若美學》、《知識論與價值論美學》,周春宇教授的《西方美學的歷史生成》、楊暉教授的《古代詩路之辨》等。團隊有教育部規劃項目、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並參與國家、省部級項目多項。多次獲省廳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2、中國古代文學
本方向導師由孫虹教授、黃志浩教授、尹楚兵教授、史應勇副教授、張喜貴副教授組成。下設先秦至唐五代文學、宋元明清文學等研究方向,在古代作家作品的整理研究、作家生平及交遊的考證、詞學研究、經學研究、文人群體研究等方面形成特色,出版標志性專著成果,如孫虹教授的《清真集校注》、《北宋詞風嬗變與文學思潮》、黃志浩教授的《常州詞派研究》、尹楚兵教授的《令狐楚年譜 令狐綯年譜》,史應勇副教授的《鄭玄通學及鄭王之爭研究》,以及張喜貴副教授的論文《王褒、庾信由南而北的詩文創作研究》等。團隊有國家、教育部、省規劃辦等基金項目十餘項,多次獲省廳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3、中國現當代文學
本方向導師由肖向東教授、羅興萍副教授、庄若江副教授、高俠副教授組成,下設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究、現當代文學與中國民間文化、當代文學創作思潮研究等方向,在當代中國文學「人學」思潮、女性文學、英雄敘事小說、兩岸三地文學、當代生態小說等方面形成特色,出版標志性成果,如肖向東教授的《中國文學歷程•當代卷》、論文《論錢穆中西文化觀與學術思維的形成》、羅興萍副教授的《英雄·凡人·文學史》,以及庄若江副教授的論文《「民間立場」與「政治話語」——高陽、二月河的清史文本比較》、高俠副教授的論文《論嚴歌苓小說創作對理性美的自覺追求》等。團隊主持國家基金項目,參加省部級項目多項,多次獲省廳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4、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本方向導師由武躍速教授、蔣承勇教授、孫周年教授、顧梅瓏副教授、史永霞副教授等組成,下設歐美文學、比較文學兩個方向,在美國文學,日本文學、比較文學、「成長主題」研究,歐美文學文化傳統在20世紀的變異、革新和主要特點等方面形成優勢,出版標志性著作成果,如武躍速教授的《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的個人烏托邦傾向》、《穿越審美空間》、蔣承勇教授的《十九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現代闡釋》,以及顧梅瓏副教授的論文《頹廢主義與審美現代性》、史永霞副教授的論文《文化碰撞中的個性選擇》等。團隊主持或參與省部級項目多項,多次獲省廳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5、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本方向形成了以姚淦銘教授為主,多名副教授為輔的研究生導師團隊,下設應用語言學、社會語言及方言學等方向,在漢字文化、語義學、語音學、吳地方言等方面形成特色,出版有姚淦銘教授的專著《漢字文化思維》、《漢字與書法文化》、《漢字心理學》,以及其他副教授的著作《現代漢語語序研究》,論文《用生成語言學理論認識聯語的語法教學功能》、《中國社會語義分析現象透視》、《現代漢語多音字研究》等,在語言與社會語言學研究方面初顯特色。團隊參加省部級項目多項,多次獲省廳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四、音樂舞蹈學(學科代碼 130200 )
2011年經國家學位委員會批准,我校獲得音樂與舞蹈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並於2012年正式招生。本碩士點暫設兩個二級方向:舞蹈表演與教學研究、音樂創作與演唱。
1、舞蹈表演與教學研究
本方向在關注當今國內外舞蹈表演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基礎上,注重舞蹈表演的獨創性研究,對舞蹈教育的社會功能與作用、舞蹈教學理論與方法等進行深入研究,培養高等院校、舞蹈學校、中小學、文化館(站)的舞蹈高層次表演與教育人才。
本方向導師團隊由符姍姍教授領銜,依託人文學院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等一級學科碩士點的綜合辦學實力及研究氛圍進行人才培養。同時,學院的舞蹈本科教育已開辦近十年,由教師創作排練、學生表演的舞蹈曾多次獲得教育部、文化部授予的多個標志性獎項。有較高的教育質量,能為研究生的學習和實踐操作及科研提供良好的基礎,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技能。
2、音樂創作與演唱
本方向導師團隊由徐湘、馬瓊等教授組成。學術隊伍、師資力量較強。教師們多次在全國和省級各項比賽中獲獎,並指導學生多次在全國和省級比賽中獲獎。在音樂創作研究和聲樂演唱研究方面已取得一批標志性成果,並贏得業內的較好聲譽。本學科多年來以藝術實踐和藝術創新能力培養為兩翼, 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創作與表演相結合、表演與教學相結合、教學與研究相結合,實現了前沿性與原創性兼顧、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學科研究特色。根據社會發展需求,努力培養具有較高文化素養、較強藝術表現力和綜合實踐能力的音樂教育復合型人才。
⑧ 藏族舞蹈的動作與其人文環境,地理環境,歷史背景,有什麼關聯
《果卓》流行地域廣闊
不同地區的稱謂不同。薩迦地區稱之為「索」,工布地區稱之為「波」「波強」,藏北牧區稱為「卓」或「鍋庄」。《果卓》是古代人們圍篝火、鍋台而舞的圓圈形自娛性歌舞,其中包括「擬
《藏舞》 陳玉先 繪
獸」、表示愛情等舞蹈語匯。農、牧區舞蹈風格不同,各有特色。舞時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輪流伴唱共舞,不時加入呼號,這是《果諧》融入羌族原始舞蹈形式的鮮明特點。動作以身前擺手、轉胯、蹲步和轉身等為主,活潑而熱烈。
《堆諧》最早流傳於雅魯藏布江流域
地勢高聳的日喀則以西至阿里整個地區的圓圈舞,後來逐漸盛行於拉薩。這是最早出現的由六弦琴樂器伴奏的舞蹈。《堆諧》後來逐漸演變成了在小型樂隊伴奏下的、以踢踏步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而傳統的《堆諧》,則在舞時以男女體前或體後交叉拉手區別於其他圓圈舞形式。這與羌族的《灑朗》和古格王朝宮堡遺址壁畫中的舞蹈形式相同。可見公元10世紀時已有《堆諧》舞蹈存在。
《諧》也稱為《弦子》
因由男舞者邊領舞邊以弦樂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藏語稱之為「葉」或「康諧」,流行於西藏自治區的昌都及青海、甘肅等地,尤以四川省巴塘地區的《弦子》最為著名。各藏族地區的《弦子》形式相同,動作緩慢舒展,細膩流暢。
《卓諧》和《熱巴卓》是藏族舞蹈《卓》的兩種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卓》以表演各類圓圈「鼓舞」為主,其中也有以原始「擬獸舞」為素材,加工整理後所形成的表演舞蹈。在《卓》的整個舞蹈中以歌時不舞,舞時不歌為特點,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地位。
《卓諧》起源於古代祭祀
上千年來,祭祀活動的延續,使多種「鼓舞」世代相傳。從日喀則地區《大鼓舞》的領舞「卓本」的裝束上,即可尋找
到古代藏族祭祀活動和游牧生活的痕跡。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被稱為「司馬卓」的日喀則地區司馬旺堆鄉的《大鼓舞》中所使用的鼓,與其他地區的鼓差別顯著,鼓形之大是其他地區鼓的兩倍,而且附有木製長柄,斜插於身後。《卓諧》的表演共分為三段,在表演中穿插歌曲,由全體舞者演唱。此外,有大段技巧與隊形變化的「鼓舞」表演。所唱歌詞現在多以祝福吉祥如意、五穀豐登和生活幸福為主,祭祀成分逐漸減弱。《大鼓舞》多在「望果節」等喜慶時表演。
拉薩、山南等其他地區的《卓諧》
拉薩、山南等其他地區的《卓諧》的鼓面小,側系腰間,無長木柄。這種「鼓舞」形式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各寺廟壁畫中就有《卓諧》的形象,在桑耶寺金成公主殿壁畫《桑耶寺落成慶典圖》中,也可見到它的風采和「卓本」的姿容。
《熱巴》是一種包含「民間歌舞」
鈴鼓舞」和有一定情節的「雜曲表演」的三位一體的表演形式,流傳在西藏自治區的昌都、工部地區和雲南、四川省藏族聚居地區,是過去流浪藝人以此賣藝為生的雜藝歌舞節目。而《熱巴卓》,則是一種由男女藝人共同表演的雙人「鈴鼓舞」,現在,人們所說的《熱巴卓》和《熱巴》,基本上都是特指其中的《鈴鼓舞》而言。《鈴鼓舞》是《卓》中頗具特色的一種「鼓舞」。
除民間自娛性舞蹈外,從公元15世紀噶丹頗章王朝起,藏族開始有了專門在王宮表演的專業性歌舞。
供藏族宮廷和上層貴族欣賞的《囊瑪》,在18世紀末,八世達賴時,融入了內地樂曲和江南舞姿。舞蹈由慢速到快速兩部分組成。隨著時代的前進,《囊瑪》經過增添和改編,現已成為表演舞蹈呈現在舞台上。
此外,《噶爾》是由被稱為「噶爾巴」的男性兒童表演的「樂舞」。多用於驅邪迎祥、歌頌政教等方面。從這種舞蹈的伴奏樂曲、樂器和舞姿、服飾上看,《噶爾》明顯地受到過中原和西域「樂舞」的影響。
藏戲
除以上介紹的民間舞蹈外,歷史悠久的「藏戲」中的舞蹈也值得一提。藏戲曲調高亢,舞蹈性強,節日劇目《朗薩姑娘》、《頓月頓珠》、《蘇吉尼瑪》、《卓瓦桑姆》等,深受民眾喜愛。在拉薩唐代所建大昭寺大經堂的「寺廟落成慶典圖」壁畫上,就繪有一位頭戴白色面具、手持法器的戲人,正在邊作舞邊全神貫注地逗引著兩頭由人披獸皮裝扮的「氂牛」,一旁還有擊鼓作樂的伴奏者,其神態個個栩栩如生。這幅「寺廟落成慶典圖」上的「戲獸舞」形象,不但說明早在千餘年前的西藏已有「戲獸」表演,而且經歷各個時期延續至今的「白面藏戲」和它的唯一傳統劇目《西容仲孜》(藏語意為:西容縣斗氂牛)在唐代已是十分成熟的節目。圖為20世紀30年代,在廣場表演的《氂牛舞》。
⑨ 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舞蹈學院怎麼樣
還不錯,這幾年報這學校的很多,水漲船高,分也不低,學生素質也上來了
⑩ 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體育舞蹈怎麼樣啊
我覺得沒有怎麼樣啊 就是美女多唄 而且沒有什麼體育舞蹈 我們是音樂舞蹈系
但是我版覺得我們學校其他權條件一般啊 等等一系列 我不知道其他三本是不是也這樣。。總之我很郁悶
學校管我們很嚴格 像高中 甚至比高中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