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數學怎樣滲透德育的教學案例
https://wenku..com/view/280ded4e55270722192ef767.html
說起小學數學中的德育滲透,大家腦中或許會閃過「牽強附會」四個字。因為數學似乎沒有語文學科中俯拾皆是的德育資源,也沒有音美學科中覆蓋全程的美育滲透。其實,不然,真正深入到數學學科中,你就會發現,數學中的德育內容不僅全面,還有極強的說服力。若其他學科的德育是以情動人居多,則數學學科中的德育是以理服人為上。
數學從內容到思想方法都充滿了唯物辯證法。數學思維的訓練使人的思維逐步具有廣泛性、深刻性、組織性、批判性、靈活性和創造性的特徵。這使學生受益終身。
數學發展史中那些輝煌燦爛的成就足以激發學生的愛國心和民族自豪感。
數學習題中也有很多關於環保、互助、愛國、愛家等德育素材,這些信息提供的數據和實實在在的計算,最具說服力、最真切。
現在只談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兩個的案例:
案例1:讓學生進入數學的角色情景,培養孩子的愛心和自信心、責任心。
又是一個星期一的早晨,在A班上第一節數學課。
學生放鬆兩天後,躁動的心尚未平靜,加之又是節稍顯枯燥的計算練習課,教室中凳子吱呀不停,小聲說話的聲音不斷。我便也有些煩躁起來,連嚇帶哄地領著學生做到課本40頁第3題。題目提供了這些信息:二年級198人,三年級270人,四年級201人,五年級281人,他們要去兒童劇場看電影,劇場能容納500人,問題:哪幾個年級安排在一起合適?需要安排幾場?我讓學生先讀題目,他們個個有氣無力。再讓讀一遍,讀得還
2
是很勉強。讀完讓學生自己思考:怎麼解決問題?等了片刻,舉手者寥寥無幾。叫了一個學生,陳述自己的想法,其他學生似聽非聽,漫不經心。看著學生茫然又漠然的眼神,耐著性子領著說了一遍,又問了幾個學生,還是說不太清楚,看到花費了這么多時間,效果卻不好,心中非常窩火,忍不住又批評了學生幾句。如此這般,折騰掉不少時間,下課鈴響了,預定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
帶著沮喪的心情來到B班,准備上今天的第二節數學課。看著那些在課間游戲時活蹦亂跳的孩子,忽然覺得剛才的發火多麼可笑!浪費時間,破壞心情!這么小的孩子,前面說完後面忘,生氣發火只是做了無用功,何苦!想到此,我調整了心態,微笑著面對孩子們。笑容平息了孩子們躁動的心,亂響的桌椅聲停了下來,孩子們在淡淡的愉悅中思維飛揚,我的靈感亦被喚起。
㈡ 初中數學如何進行德育教學案例
新的課程標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指導我們,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要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充分說明了德育教育在整個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肯定也必須重視德育教育。那麼怎樣才能在數學教育教學中更好的滲透德育教育呢,我認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藉助中國數學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愛祖國,是每個民族的靈魂。愛社會主義祖國,是中國人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情感。進行思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小學數學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我國有著燦爛的古代文化,當了解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必然會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自尊心。如在《有理數》這一章教學中向學生介紹中國是最早使用負數的國家,關於負數取得的成就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歐洲則早了一千多年。在幾何教學中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祖沖之是第一個算出圓周率到七位小數的人,比外國人早一千一百多年。通過這些事例的介紹,讓每個中學生懂得,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過去和現在在數學領域中都有過極大的貢獻,讓學生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感情。以培養唯物主義的辯證法,形成科學世界觀。教學中,教師要利用矛盾轉化的規律,把未知轉化成已知來解決,如解方程(組)中的由「高次」向「低次」轉化,「多元」向「一元」轉化,分式方程整式化,無理方程有理化等,如果能恰當地運用對立統一、矛盾轉化的觀點,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既能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又能使學生掌握處理數學問題的轉化思想和技能,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
二、藉助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中學數學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因素,教師不僅要善於把教材作為數學知識來傳授,而且要善於把教材作為德育內容來滲透。但教學時,不能不顧及教材的體系和特點,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牽強附會,生拉硬扯,而是要將德育內容與知識傳授融為一體。「隨風潛入,育人無聲,使學生在自然輕松的氛圍中接受思想教育。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鑽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貫穿於對知識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學方程及方程組的應用時,可以列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些數據讓學生進行分析,這樣一方面學生掌握了知識,另一發面也從中體會到我們國家取得的輝煌成就。尤其通過我國古今數學成就的介紹,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現行義務教育教材中,有多處涉及到我國古今數學成就的內容,我們要有意識地去挖掘,在講授有關知識的同時,適當介紹數學史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並講述了祖沖之在追求數學道路上的感人故事,這樣既可以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轉化為為祖國建設事業而刻苦學習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學生培養不畏艱難,艱苦奮斗,刻苦鑽研的獻身精神。
三、更新教育觀念、改變學習方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等。在數學學習中,有很多規律和性質都是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探究而歸納總結出來的。這樣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他們團結合作的能力及創新探究等能力。就教學方法而言,我們可以採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法共享一個觀念:學生們一起學習,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學生在既有利於自己又有利於他人前提下進行學習。在這種情景中,學生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關系,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還可以讓他們養成嚴肅看待他人學習成績的習慣。學會與人交流,嘗受成功的樂趣。
探究性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主動探求知識的慾望。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有利於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增強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發展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通過主動探究活動,可以讓學生掌握方法,學會學習、學會合作,體驗到求知的歡愉和成功的快樂,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樹立社會責任感,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例如:在教學《直線平行的條件》一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的方法認識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通過用量角器親手度量同位角的度數,從而得出平行線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並把語言轉化為數學符號。進而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探究由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得出平行線的判定方法2(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和平行線的判定方法3(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還可引導學生討論:「如果內錯角相等怎樣得到同位角相等,同旁內角互補」等等,在這個轉化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按照說點兒理—說理—推理—符號說理等不同層次,分段安排,逐步讓學生養成
㈢ 怎樣用電才安全教學中德育滲透融合的案例
用電才安全教學中德育滲透融合的案例: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靈魂,教學目標對內教容學過程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效。有效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越好,並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隨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有效性
㈣ 如何在體育課中滲透德育教育教學案例
公平的規則,團隊協作,互相鼓勵,對勝利者增加歡呼,失敗者增加鼓勵,用更多的關注促進競爭 最主要要玩的開心
㈤ 如何利用案例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德育的興趣
1 以開放的組織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一位教授曾指出:活躍、和諧、民主、平等、歡樂的課堂氛圍是學生潛能、創造性、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生長發展的"陽光、空氣和水"這就要求老師為學生創設開放的教學環境。使課堂教學與學生的情感、體驗、思維、創新水乳交融,讓孩子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讓孩子在猜測、想像、探索問題的美好空間里,體現數學應用的成功。比如:在《角和直角》一課中,我這樣設計:找出下面圖形中的直角。學生匯報後,發現圓中沒有直角,師趁機引導:"那你能否在圓中創造出直角呢?"這時,學生拿出事先准備好的圓紙片,"折","畫"等方法呼之欲出,學生情緒高漲,哪怕是平時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樂意去發現,去探索,臉上洋溢著成功的滿足和快樂。給了學生表現的機會,激發了他們的潛力,教學自然水道渠成了。
2 創設游戲性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年齡特點,設置游戲性情境,把新知識寓於游戲活動之中,通過游戲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慾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於高度集中狀態,在游戲中得到知識,提高學習興趣。例如,在課堂訓練時,組織60秒搶答游戲。我准備若干組數學口答題,把全班學生分為幾組,每組選3名學生作代表。然後由教師提出問題,讓每組參賽的學生搶答,以積分多為優勝,或每答對一題獎勵一面小紅旗,多得為優勝。學生在游戲中,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不少有用的知識,有力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㈥ 案例分析用了什麼德育方法 教育學
第九章 德育
第節、德育
1、概念:教育者培養培養受教育者品內德思想教育、政治容教育、紀教育道德教育總稱包括家庭德育、校德育、社德育等形式
2、校德育:教育者根據定社或階級要求受教育者品德形發展規律與需要目、計劃、組織受教育者施加社思想道德影響並通受教育者品德內部使其形教育者所期望品德
3、特性:社性、歷史性、階級性民族性、繼承性
4、意義:①社主義現代化建設重要條件保證;②青少童健康條件保證;③實現教育目條件保證
5、德育目標:通德育受教育者品德形發展所要達總體規格要求德育目標德育工作發點決定德育內容、形式且制約著德育工作基本程
6、主要依據:①代與社發展需要;②家教育針教育目;③民族文化及道德傳統;④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發展規律及理特徵
7、1988《共央關於改革加強德育工作通知》……公民……共產主義者
8、德育內容:用形受教育者品德社思想政治准則紀道德規范總
我德育內容包括:(1—8):科世界觀觀教育、主義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教育、紀律教育、民主制教育
㈦ 如何在語文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案例
語文課上,我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株紫丁香》。這是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當拿到教材的時候,我第一反應就是將課文第二單元的內容提前到開學初來學習,而且特別將這篇課文安排在教師節當天來學習,以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尊師愛師的德育教育。
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記憶最深刻的是課文第三小節有這么一段「老師——綠葉在風里沙沙,那是我們給你你唱歌,幫您消除一天的疲倦。」我當時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孩子們,你們還記不記得老師什麼時候是『疲倦』的呢?
同學們頓時變得很安靜,我有點失落。過了一會兒,一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記得上個學期的星期四的下午,你本來就有兩節語文課,但是那天剛好美術老師外出,由您來代課,那天下午你上了四節課,而且還要管理班級,我覺得那天你特別的疲倦。」
聽到他的回答,我特別的驚訝,沒了任何言語,有的只有紅紅的眼眶,天哪,孩子還能這么清楚得記得是哪天,當時是怎樣的情況,著實讓我感動不已。
接著,又有同學發言了,「老師,您每天第一個到教室,也是最後一個離開教室,您每天都特別的疲倦,我多想為您捶捶背呀!老師,您辛苦了!」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同學們似乎懂事了不少,下課了,「老師,我為您捶捶背」吧;作文里,「老師,我不再惹您生氣了,我知道您也是為我好。」……
【案例思考】
通過抓住課文里的重點詞語對學生進行「感受老師的愛,回報老師的愛」的教育還是顯現出了一定的效果。
說實在的,絕大部分的老師每一天都是用最真摯的情感溫暖學生。而對於學生而言,尊敬老師,尊重老師的辛勤勞動,是學生必須有的禮貌。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老師的培養教育,要由衷地感謝老師。這也是我們老師對學生進行德育培養的一項內容之一。但是,我們的很多學生在生活中卻難以感受得到老師的辛勤付出。
印度詩人泰戈爾有首經典小詩寫道:「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想想我們的老師工作又何嘗不是如此。
「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課程標准》的這一理念,強調了在語文教學中,必須滲透德育教育。作為一個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語文教師,我也在思索怎樣在語文學科中合理、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堅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挖於「深」處。
可以說,語文課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們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滲透德育,在學生的心靈播下適應健康發展的種子,但是要能做到這一點,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不能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內容上,而應當是深入挖掘教材內在的德育因素,因為語文教材中德育的內容,不可能像學科知識那樣處處明顯,它往往是內在的、深層的,個別是隱蔽的。
就如,本課中就可以挖掘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抓住「疲倦」,讓學生感受老師的辛勤,從而培養學生要感受、感謝老師的愛的思想情感。另外,還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就可以尋找課文主人公雄日的閃光點,教育學生無私無畏,敢於講真話,做一個誠實的人,使學生受到品德的感染。再如,課文《藍色的樹葉》,通過記敘李麗向林園園借綠色鉛筆的故事,表現了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幫助的好思想、好行為。教學中可以僅僅扣住「團結互助」這樣一條情感主線,使學生受到思想上的啟迪。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深」挖掘,從一切可以探尋的點,進行德育滲透,使學生受到德育教育。
二、立足「實」處。
很多時候,我們的課堂總是以書本為中心,學校的道德教育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教育目標極為「理想化」,可教育效果卻微乎其微,有人稱之為兩張皮現象:學生在尊師愛師的報告會上侃侃而談,口若懸河,可會後依然「濤聲依舊」;班會上高談闊論的學生贏得同學們的陣陣掌聲,課外卻總是惹事生非,令老師頭疼……很多學生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當然談不上發自內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老師的愛。
如果我們在語文學科的德育滲透中不能聯系學生實際,那麼這德育就是無效的的德育,有時甚至會帶來負面的作用。
記得在一次口語交際課《我的希望漂流瓶》上,我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心理話,學生大都說父母管束太嚴,管束太多還把自己當小孩子。其實自己已經長大,能自己管好自己了。聽了學生們的肺腑之言,我也挺激動。「對,是該讓父母放手了!我們要讓自己的行動讓父母看到我們的成長。」孩子們一呼百應,大家大談了自己的打算,真是一片雄心壯志。
我也為自己成功的德育而沾沾自喜。可是不到一星期,我發現有一位母親打電話告訴我,孩子頂嘴連連,說是再也不讓她了解學習情況了。這樣的德育就是一種高估學生的能力而引起的負面的德育。
三、攻在「恆」處。
其實,我們的很多「問題學生」的「問題」形成往往是長時間的,因此也就有了「抗葯性」。對待這些學生,急功近利,妄圖立竿見影往往只是一廂情願的事情。那麼,做好「拉鋸戰」「持久戰」的心理准備就非常必要了。在這「持久戰」中,我們的班主任老師(其實大部分都是語文老師),可以利用語文教學的機會,畢竟我們語文課堂還是占據著小學教學的主陣地的位置,教師完全可以更好地利用這個陣地,運用教育智慧,與學生展開真誠的交流,使一些「問題學生」在心靈深處真正得到一定的感染。
總之,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德育滲透是一個廣闊的空間,只要細心發掘德育工作和學科教學的最佳結合點,並在備課的同時注意將二者融為一體,都可以讓學生得到「紫丁馨香,沁心無痕」的潛移默化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