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基礎
1.緒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內容和特點;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的方法和意義.2.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繼承與借鑒:正確處理繼承、借鑒與發展、創新的關系;對剝削階級社會思想道德教育資源的借鑒和利用;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創立和發展.3.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主要理論依據.4.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思想與行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內化與外化;疏通與引導;教育與管理;物質鼓勵與精神鼓勵.5.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和規律: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發展及其規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結構和特點;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和規律.6.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7.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特點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優化.8.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認識和研究:認識教育對象的意義和方法;教育對象的特點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對象.9.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與內容:目標確立的依據;目標的類型與特性;目標的內容及實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10.思想政治教育的機制、原則和方法.11.思想政治教育的評估: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含義、特點及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調節機制;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發展趨勢.12.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結構和職能;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素質及培養;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選拔和管理.
⑵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考名詞解釋有哪些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內其成員施加容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
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領域的特殊矛盾:主體和客體、思想和行為 ;主體意識形態和客體思想行為;主體正確的思想意識與客體錯誤的思想政治意識;無產階級與非無產階級的思想政治意識;主體傳播的無產階級意識形態與客體思想行為;一定社會發展要求同人們實際的道德水準之間的矛盾
⑶ 思想政治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教案怎麼寫
一、考試目標
1.思想政治學科知識與能力。掌握思想政治學科的基礎知識,具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綜合運用思想政治學科知識的能力。
2.思想政治課程理論知識與能力。了解思想政治課程理論的基本知識,明確思想政治課程的性質和特點,把握思想政治課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標;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實驗)》規定的課程內容目標、提示與建議,領會其蘊涵的課程設計思想與方法,具有思想政治課程設計與實施能力。
3.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理論知識與能力。掌握思想政治教學基本理論知識;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實驗)》規定的教學建議,領會其蘊涵的教學設計與實施理念,具有思想政治教學設計與實施的能力。
4.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評價理論知識與能力。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評價的基本理論知識;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實驗)》規定的評價建議,把握其教育教學評價的基本要求與標准,具有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評價的基本能力。
二、考試內容模塊與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教學知識與能力考試內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學科知識與能力、課程理論知識與能力、教育教學理論知識與能力和教育教學評價理論知識與能力。
(一)學科知識
1.掌握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課程密切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學科基礎知識,包括經濟學、政治學、哲學、文化學、法學、倫理學等課程的主要內容。 2.運用學科知識和思想政治課程理念解讀、分析、評價思想政治教材,解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相關問題。
3.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與方法以及有關學科知識觀察、分析和說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現象和社會生活的相關熱點問題,具有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課程理論知識
1.了解思想政治課程理論的基本知識,明確思想政治課程的性質、特點和功能,掌握思想政治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及其課程設計思想。 2.掌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實驗)》所規定的課程內容、課程形態、課程結構以及課程實施要求。
3.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實驗)》各模塊目標定位和教材的基本內容、體例結構及其呈現方式,能夠正確地解讀和處理教材。
4.運用思想政治課程理論知識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實驗)》蘊
涵的課程設計思想,科學合理地設計與實施課程。 (三)教育教學理論知識
1.認識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的特點和規律,領會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基本理念,熟悉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組織形式和基本環節。
2.運用情境教學、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學導式教學、活動教學、講授式教學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活動體驗,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3.根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實驗)》的要求、教材內容,結合生活熱點和學情,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和思想教育點。
4.根據高中學生認知特點、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和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規劃教學過程,形成教學方案。
5.依據教學方案,合理利用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運用恰當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激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達成教學目標。 6.根據思想政治教學情境,正確分析和處理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問題。 (四)教育教學評價理論知識
1.理解思想政治教學評價的內涵、特點和理念,掌握評價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2.運用教學評價的激勵、診斷和引導等功能,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協調發展。
3.運用觀察、測驗、成長記錄等方法,採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等方式,客觀評價學生的思想政治學業狀況。
4.運用思想政治新課程教學評價的理念和方法,恰當分析和評價教學行為,不斷改進教學。
⑷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怎麼復習 筆記or~~~
我曾在08年考來過,英語沒自過,不過專業課還行,兩科都是130以上的。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還是比較凌亂的,復習要重視目錄的重要作用,跟著目錄復習。不用通篇的背誦,重要的是要深刻掌握原理,用原理解題,就能以不變應萬變。你所學的張耀燦的版本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司主持編寫的兩個版本之一,相對另一個版本中,突出的就是各個不同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論述有所不同。我大學時就學的另一個版本。筆記無所謂的,除非是北交大的本科筆記。
可以提前通過在讀的研究生了解一下導師研究的偏重方向,這是個重要的指向標,如果能弄到研究生的專業課筆記就更好了。
這些也僅僅是為專業課做好准備,一般情況下專業課的通過率還是很高的,需要重視但不需要花十分多的時間,還是要抓英語和政治。
另外建議熟悉掌握以下共產黨宣言的第一部分,資產者與無產者,裡面的關於兩個必然的六條,這是科學社會主義原理的發源,一切的一切都可以用這六條來解釋,呵呵,就是萬能的。還有列寧關於工聯主義的經典論述。
關鍵還是靈活發揮 。
祝你考試成功,呵呵
⑸ 求教,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是哪個專業的教科書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一書涉及部分方法內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則把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權系統論述。你說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建議你看《思想政治教育學》一書即可,上麵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需掌握的基礎理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是中山大學鄭永廷主編,他是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開創者之一,中山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國家重點學科就是在他主持下建立的。中山大學不公布參考書,但肯定會公布考試科目,一般你根據科目名稱都會找到同名教材。望採納。
⑹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你們是怎麼復習的
復習方法:
1、以課本為本,以考綱為綱,把課本吃透。考題肯定是根回據指定的教材出,不是根據某家出版社的教輔答材料出。平常的考試題目,幾乎百分之百都可以在課本中找到原型——當然經過多層的綜合和深化。
2、三遍讀書法。第一遍應該以整體瀏覽為主,爭取明白全書概要,不要求理解每個具體知識點;第二遍才細致的理清重點難點;第三遍就是重新梳理,記憶背誦知識點。這樣三遍下來,這本書才算基本上看過了。
3、書看得差不多了,知識體系也整理好了,接下來開始做題。做題必須把握一個原則:先求精,再求多;先求慢,再求快;先求質量,再求數量。
4、背題。所謂背題,是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並不是說一定就要把整個題目背下來。而是做了以後,把做過的練習冊.試卷等等都保存起來,以後每隔一段時間拿出來看一看。
⑺ 求《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重點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
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領域的特殊矛盾:主體和客體、思想和行為 ;主體意識形態和客體思想行為;主體正確的思想意識與客體錯誤的思想政治意識;無產階級與非無產階級的思想政治意識;主體傳播的無產階級意識形態與客體思想行為;一定社會發展要求同人們實際的道德水準之間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本范疇
1、個人與社會;2、思想與行為;3、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4、內化與外化;5、教育與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特點
1、 階級性;2、實踐性;3、綜合性。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堅持本質規定性 ;堅持基本原理;堅持基本特徵
馬克思主義本質規定性的表現:
1.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科學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3.為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
4.與時俱進
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直接理論依據
一、關於社會歷史發展總趨勢和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理論
二、關於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辨證關系的原理
三、關於政治與經濟辨證關系的原理
四、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學說
五、關於人的本質的學說
六、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
七、關於灌輸社會主義意識的理論
八、關於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理論
九、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
十 關於執政黨建設的理論
思政教育功能特點:客觀性 多方面性 層次性 發展性
思政教育功能分類:
個體性功能:1.生存 2.發展功能(概念:思政教育對塑造人的品德促進人的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表現:引導政治方向,約束規范行為,激發精神動力,塑造個體人格) 3.享用功能 定義:通過思政教育能是個體實現其某種需要和願望並從中體驗滿足快樂和幸福,從而獲得精神上的享受
社會性功能
1. 政治功能 2.經濟功能 3.文化功能
思政教育目的: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激勵人們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
思政教育目的的功能:
1.為思政教育指明方向
2.為思政活動提供動力
3.為衡量思政教育活動成效提供依據
思政教育目的根本任務:用馬列,毛,鄧,三重要思想教育廣大人民群眾,培養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
四有新人是根本任務的原因:
1. 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客觀要求
2.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內在要求
3. 市場經濟和諧社會和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四有新人精神素質培養的幾個方面:
崇高的理想,積極健康的精神狀態,良好的道德品質,法制紀律觀念,重視教育和提高文化知識素養
思政教育環境:定義:對思政教育活動及思政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產生影響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
思政教育環境特點:廣泛性,動態性,特定性,可創性
微觀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一、家庭環境的影響
特點:普遍性和長久性,滲透性,針對性,血緣倫理的親和性和權威性
二、學校環境的影響
特點:全面性,階級性,滲透性,導向性
三、社會組織(工作)環境的影響
四、社區環境的影響
五、同輩群體的影響
特點:自由性,滲透性,獨特性
思想品德的含義
思想品德是人們在一的思想體系指導下,按照社會規范行動時,表現在個體身上的相對穩定的心理特點、思想傾向和行為習慣的總和
思想品德結構含義
指人的思想品德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思政教育過程含義
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對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影響,促使受教育者產生內在的思想矛盾運動,以形成一定社會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過程。
思想教育形成發展過程是外部制約和內在轉化的辯證統一的過程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規律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在客觀外界條件的影響與主觀內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協調和主體內在思想矛盾運動轉化中產生發展和變化的。
思政教育過程的特徵:
1. 明確的計劃性和鮮明的正面性
2. 突出的復雜性和廣泛的社會性
3. 積極的引導性和明顯的長期性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要素
教育主體 教育客體 教育介體 教育環體
思政教育的基本矛盾:一定社會思想品德要求與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水準之間的矛盾。
表現:1.教育者與思政教育的客觀要求之間的矛盾
2. 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矛盾
3. 思政教育要求與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為之間的矛盾
4. 思政教育客觀要求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矛盾
5. 受教育者內在精神世界發展的需要與滿足需要的方式之間的矛盾
思政教育過程三個階段:制定方案;實施;評估
思政教育過程的規律:1.教育要求與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發展之間保持適度張力的規律
2.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3.協調與控制各種影響因素 使之同向發揮作用的規律
教育者的特徵:階級性 主導性 客體性
職能:教育職能:1.開展教育活動 2.傳授知識和品德 3.促使教育對象主體能動性的發揮 4.引導教育對象向社會要求的方向發展
管理職能:1.確定目標和計劃 2.進行制度管理 3.協調教育活動的各種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的特徵:廣泛性 層次性 主體性 可塑性
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聯系:1.相互規定,相互依存 2.變化不居 相互轉化
區別:1.角色不同 2.任務側重點和活動方式不同 3.在教育過程中作用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原則:整體性原則,相關性,層次性,目的性,重點要素原則
思想政治教育原則:是人們依據思政教育的客觀規律,在總結思政教育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而制定的思政教育活動准則。
特點:辯證性 整體性 層次性 動態性
一、 方向原則:二、求實原則:三、民主原則:四、滲透原則:五、層次原則六、激勵原則七、主體原則八、示範原則
思政教育的基本方法:理論灌輸法 實踐鍛煉法 自我教育法 榜樣示範法 比較鑒別法 咨詢輔導法
研究思政教育方法的意義:
1. 實現思政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
2. 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互動的紐結
3. 增強思政教育成效的重要條件
運用方法的要求:針對性 綜合性 創造性
思想政治藝術的含義:是指思政教育者為了有效的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而創造性運用的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的總和。
如何理解其藝術性
1. 思政教育需要對工作方法和技巧的靈活運用
2. 思政教育需要細致分析,巧妙的應對各種情況和問題
3. 思政教育需要不斷創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含義:承載傳導思政教育因素,能為思政教育主體所運用且主客體可藉此相互作用的一種思政教育活動形式。
載體特徵:1.客觀性和主觀性 2.實踐性和發展性 3.承載性和傳導性
載體地位:
1.載體是思政教育過程的綜合組織形式或具體活動形式
2.思政教育過程各要素相互聯系的樞紐和各要素相互作用實現的形式
成為載體的條件:
1. 必須承載思政教育的目的任務原則內容等信息並能為思政教育者所操作
2. 必須是聯系主體和客體的一種形式,主客體藉助這種形式發生互動
思政教育的幾個載體:管理載體 文化載體 活動載體 大眾傳播載體
管理作為思政載體的原因:1.管理活動的普遍性為思政教育將其作為載體提供了外在條件
2.管理活動以人為本的實質為思政教育將其作為載體提供了內在根據
3. 我國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對以管理為思政教育的載體提出了客觀要求
管理載體的特殊特徵:普遍性 制度化
作用:1.有利於更好的把思政教育與經濟,業務工作結合起來
2.有利於對人們進行深入細致的思政教育,更好的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益
3.有利於人們良好的品德習慣的養成
文化載體的定義:思政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種文化載體,並將思政教育的內容寓於文化建設之中,藉此對人們進行教育,以達到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的目的。
文化載體的特徵:形式的多樣性 對人影響的全面性 影響方式的滲透性
文化載體的功能:1.有利於增強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滲透力擴大思政教育的影響面
2.有利於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3.有利於形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全民一致的價值觀
活動載體的特徵:明確的教育目的性 廣泛的群眾參與性 突出的社會實踐性
思政教育的管理含義:是指思政教育領導部門主管機構及其管理人員運用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等管理手段對思政教育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以實現思政教育目的和任務的創造性活動的過程。
特徵:方向性 民主性 開放性
基本內容:目標管理 計劃管理 規范管理 信息管理 隊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