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傣族的民族舞蹈是什麼
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表達感情的一種特色舞蹈;大多婀娜多姿、節奏緩慢,也有輕快明朗。傣族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流行面也很廣,並各有特點。代表性節目總的可分為自娛性、表演性、祭祀性三大
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們濱水而居,愛水、祈水,對水有著特殊的感情。在傣族的神話里,造物主英叭原來就是天空中的水氣;而人則是用水伴和泥土捏塑而成;傣族的祖先誕生於水塘。在有關「潑水節」的各種傳說中,盡管人物不同,但他們用水來制服火,用水來洗凈血污,用水來祈福等內容是相同的。
傣族人民勤勞勇敢,溫柔善良,這是大家公認的;「水一樣的民族」是對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們禮貌溫和,外柔內剛,智慧聰明又幽默談諧的性格像水一樣,有時似涓涓的細流,溫柔而細膩;有時像大江的洪流,迅涌而澎拜。傣族的舞蹈也充分反映了這種豐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傣族舞蹈歷史悠久,據《後漢書·西南夷傳》記載,永寧元年(120),傣族先民撣人的首領曾向東漢皇帝奉獻過大規模的樂舞、雜技。這說明早在1000多年前,在當地就有了較高水平的歌舞表演藝術。
傣族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流行面也很廣,並各有特點。代表性節目總的可分為自娛性、表演性、祭祀性三大類。
自娛性街舞有「嘎光」、「象腳鼓舞」、「耶拉暉」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腳鼓舞」。1. 「嘎光」系傣語,「嘎」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攏、堆積的意思。「嘎光」可譯為「圍著鼓跳舞」,也可譯為「跳鼓舞」。西雙版納稱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擺」、「寧擺」等。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個縣市,是在年節喜慶時,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場地,都可以跳的自娛性舞蹈。嘎光以象腳鼓、鑔等民族打擊樂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鑔的人也參加舞蹈,並且帶領眾人圍圈而舞。過去跳時,眾舞者可以隨心所欲的各自發揮,只求熱烈歡快。現已發展了很多統一動作和套路,動作與套路的名稱各地也不盡相同,並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節目。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還有兩名中老年婦女抬大鋩跳的「嘎鋩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溫」(軟舞)等等。
2. 象腳鼓舞是自娛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
象腳鼓是根據鼓的形狀而取的名稱,傣族一般統稱「嘎光」,但對長、中、小三種象腳鼓又各有名稱。這種舞蹈以擊象腳鼓舞蹈為主,用鋩、鑔伴奏,也可鼓、鑔對舞。
長象腳鼓舞的鼓身長為一米八至二米,傣語稱「嘎光繞」,各地均有,但以瑞麗縣的最具代表性。長象腳鼓多用於伴奏,可以打出豐富多變的鼓點,並有一些鼓語,如「約筆洛,約筆洛,約必約哩哩」(意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邊擊邊獨舞,在展現擊鼓技藝的同時,以長鼓尾的大幅度地轉動擺動形成優美的舞姿。
中象腳鼓舞的鼓身長約一米多,這種舞蹈流行整個傣族地區,尤以德宏地區的潞西、盈江、梁河等縣和保山、臨滄等地最具代表性。中象腳鼓舞在鎔宏傣語稱為「嘎光」,也有稱為「嘎光武傑」或「嘎光黑拉」的。跳時一般是背鼓順圓圈而舞,可二人對舞,也可與擊鑔者對舞。在德宏芒市,過去有賽鼓的活動,以擊鼓聲的長短、音色的優劣、鼓尾甩動幅度的大小、舞姿是否好看等為評比標准,勝者在鼓上掛銀牌。
小象腳鼓舞的鼓身長約六十厘米左右,流行於景洪、勐海、勐臘等縣,西雙版納傣語為「凡光托」。因鼓小輕便,可靈活舞動,因此這種舞蹈以競技為主,一般是雙人對舞,四人或集體也可。舞時有擊鼓追斗、退讓躲避、踢腿斗腳等動作,以能把對方頭上的「包頭」摘下為勝。
喊半光是傣族古老的歌舞形式,流行於德宏地區的芒市、盈江、瑞麗等縣。「喊半光」為德宏傣語,「喊」意為「唱」或是「歌」,「半」意為「跟著我」或「圍繞著」,「光」即「鼓」;直譯為「跟鼓唱的歌」。跳時人數不限,動作隨意。
耶拉暉是流行於西雙版納地區的自娛性歌舞,過去只在潑水節時由男性跳,現已成為男女老少皆可參加的集體歌舞形式。這種歌舞動作簡單,舞時可自由發揮;但曲調固定,只要有人即興填詞並帶頭唱,眾人即可合唱。由於在唱句的尾聲時齊呼「耶拉輝,水一,水一。」所以這種歌舞就叫做「耶拉暉」了
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魚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點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區、西雙版納地區及景谷、孟連、耿馬等縣都有流傳。孔雀舞,在德宏傣語為「嘎洛永」,在西雙版納傣語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時,舞者頭載寶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腳鼓、鑔等樂器伴奏。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劇的表演。
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樣,以表演者各自不同的技藝特長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風格。獨舞最具代表性的是瑞麗縣的藝人,他們以模??作,形成豐富的舞步;瑞麗縣半職業藝人較多,如瑞板、賀費、毛相、約相、旺拉等人,他們在表演上各有創新,以各自的流派風格而聞名全省。雙人孔雀舞也稱「凡南諾」,最具代表性的雙人孔雀舞流傳在景洪縣。「南」意為「高貴的女性」,「諾」意為「雀」或「鳥」;「凡南諾」可譯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現雌雄兩只孔雀的飛翔、相對而舞的情景。潞西縣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與魔鬼」的三人舞,後演變為獨舞,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華麗,開合自如,吸引著廣大觀眾。景谷縣的孔雀舞屬歌舞劇表演,邊舞邊唱,舞蹈步伐較簡單,以走步和碎步為主,表演的是佛經故事「召賀罕打孔雀
元陽縣的傣族村寨流傳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動時,以鼓為伴奏,師娘在祭台上邊唱邊舞,群眾在台下自由舞動,動作較簡單。石屏縣的傣族居住地有「跳龍舞」),是在祭龍樹的活動中進行。舞時男巫手持帶環的鐵圈,女巫手持著羊皮單面鼓,由他們帶頭起舞,村民們合著節奏參與舞蹈。時而全體圍成圈,時而二人對跳,沒有固定形式和隊形,舞者隨心所欲地變換位置,只求情緒高昂,莊重熱烈。舞蹈動作簡單,步幅小,雙膝隨步伐做小幅度的韌性顫動,雙手上繞半圓,在左右腰側打鼓與搖環。
新平縣還有送葬時跳的「獅子舞」,跳時用嗩吶和鑼鼓伴奏;有一些套路,如圍棺而舞、棺前開路等。該舞的表演風格和音樂與漢族、彝族差不多,有吸收漢、彝族舞蹈音樂的明顯痕跡。
有些祭祀舞蹈如過去曾流傳於德宏地區的「跳柳神」和曾流行於江城縣的「貝馬舞」,現已無人再跳。
明代《百夷傳》中描述的「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則婦人祝於屍前,諸親戚鄰人,各持酒物於喪家,聚少年數百人,飲酒作樂,歌舞達旦,謂之娛屍;婦人群聚,擊碓桿為戲,數日後而葬。」祭祀舞蹈場面,現也只在新平縣的傣族居住區還可見到:在吊喪的第二天,必須請吹鼓班子為死者跳舞(即跳獅子舞);婦女結伙與男人打鬧。說明明朝時存在的喪葬活動中的舞蹈至今仍有存在,只不過簡化了。
武術性
傣族另有一類武術性舞蹈,產生的年代也很久遠。傣族經歷過封建領主制社會。傣族成年男性,平時是農奴,戰時是士兵,必須學會一些舞弄刀、槍、棍、拳的技能和套路,以備用於防身和參加戰爭。今天的傣族男子也繼承了這個傳統,以此表現自己的勇敢與機敏。但如今他們習練的刀槍棍拳,已融進了向其他民族學習的套路,如拳就有本地拳、外地拳、緬拳、泰國拳等不同風格流派,表演時還用鼓等進行伴奏,發展成為舞蹈化的武術了。
其他
1、依拉賀舞——也稱「煩依賀」。流行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帶。在傣歷新年「潑水節」和「開門節」或喜慶的日子,傣族人民都要歡跳此舞,因每段唱詞後面都有「依拉賀」做襯詞而得名。依拉賀舞的特點和戛伴光舞相似。
2、蝴蝶舞——傣語稱「戛吆」。流行於耿馬縣孟定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縣一帶。據說蝴蝶舞是為了賽舞時別開生面而創作的。表演時舞者將蝴蝶形的道具套系在身上模仿蝴蝶飛舞的形態,其動作和鼓點都與小孔雀舞的跳法有相似之處。
3、斗笠舞——流行於金平縣一帶。那裡炎熱而多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都離不開斗笠。因而有了斗笠舞。笠帽的動作有「扛帽」、「體前滾帽」、「滾肩帽」、「擺帽」等,舞時膝部起伏柔和,略呈三道彎造型,但不明顯。
4、臘條舞——傣語稱「戛甸」。是一種表演性的儀式舞蹈,主要流行於西雙版納一帶。舞蹈柔婉、含蓄,常用坐、立、跪及起伏步、抬前旁、後屈腿等步伐,雙手托住點燃的臘條,做掏手、向外劃圓等動作。
5、雞舞——傣語稱「戛該」。是流行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縣的兒童舞蹈。舞蹈主要模仿雞覓食、相鬥等動作,以跳的時間長、速度快為勝。沒有樂器伴奏,一般由孩子們數數而舞。
6、十二馬舞——傣語稱「馬西雙」,是由十二個人表演的歌舞,流行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潞西縣等地。表演者腰間套系馬形狀的道具,一手拉韁繩,一手拿扇,以半腳掌碎顫跑步為主,變化各種隊形。一般演唱十二個月的勞動,有時也表演一定的故事情節。
7、戛喃燕——意思是「小公主或小姐的舞蹈。」過去只在宗教節日或土司結婚、繼位時才跳,主要流行於滄源縣勐懂地區。以唱為主,內容有唱結婚、愛情及十二個月的生產勞動等。舞時男的在前打拳,女的手持扇子或手巾,動作與戛伴光舞相似。
舞蹈特點
傣族舞蹈的動作雖大多婀娜多姿,節奏較為平緩,但外柔內剛、充滿著內在的力量。既有瀟灑輕盈的「篾帽舞」,也有靈活、矯健、敏捷,且充滿陽剛之氣的象腳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時而節奏緩慢單一,動作舒展,感情內在含蓄,時而節奏快速多變,動作靈活跳躍,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動律而形成的手、腳、身體「三道彎」的造型特點,以及剛柔相濟、動靜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風格,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傣族的居地大多與緬甸、寮國、越南等國接壤,傣族人民善於吸收來自四方的文化精華,並能融於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種繁多、形式多樣的特點。
B. 怎樣學習簡單的民族舞(傣族、蒙古族、藏族、維族、壯族等)
其實,民族舞的動作都很好學,但是要跳出民族舞的感覺就要靠你自己的自身領悟。傣回族舞其實是比較答柔美,它的特點是柔中帶剛,動作差不多都以「三道彎」為主;藏族舞體現的是一種奔放的感覺,蒙古舞表現的是種豪爽。。。。。。其實,想要學習某種民族的舞蹈,要了解舞蹈的背景和那個民族的舞蹈特點。這樣你所跳出來的舞蹈才會更有味道,才會更吸引觀眾.民族舞還是挺容易的,多練練就好了,還有多聽下你所選的舞蹈的音樂,這樣你就會慢慢將你的舞蹈融入到了音樂中。最後,祝你成功.
C. 誰知道一些舞蹈民族民間舞傣族(花腰傣)的資料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傣族是一個熱愛和平、熱愛自由 性情憨厚、 勤勞勇敢的民族。是我國人口超過百萬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也就是雲南省西南部邊境一帶,與緬甸、 寮國、 越南 、泰國接壤。在雲南傣族主要聚居區為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景東 、景谷 、普洱、 元江等縣。其中德宏 西雙版納傣族人口最多。根據漢文資料的記載,其先民可以追溯到遠古的百越人;漢晉時期稱作滇越 、撣 、的古民族。唐宋時期,由於他們喜用金、銀箔裝飾門齒和文身,所以有金齒、銀齒、綉腳、綉面等名稱。元朝時,稱作金齒、白衣、或百夷;清代以來稱作擺夷。但這些都是他稱,歷代的這些稱呼都是根據該民族的形體裝飾和服飾特點來稱呼的。傣族自稱,一直是「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按照我國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傣族」。
傣族,又有傣勒、傣那、傣雅等民族自稱。漢語稱水傣、旱傣、花腰傣,服飾上有一些差別。傣族屬於漢藏語系。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屬於印度婆羅米字母體系。
傣族位於我國亞熱帶地區,屬於典型的亞熱帶氣候,四季如春,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森林茂密,適宜於各種動植物的生長,被稱為「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河谷地區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宜於農作物種植和經濟作物栽培。傣族是最早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長期以來,西雙版納享有「滇南谷倉」的美稱。該地區的傣族村寨多依河傍水,椰樹高聳,人們都住在干欄式竹樓上,翠竹掩映,溪流環繞,優美寧靜,別有一番南國田園的景象。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哺育出傣族人民性情溫和,善良,民間舞蹈中浸潤著亞熱帶特有的風情。
傣族普遍信仰的是從印度傳入的小乘佛教,但至今依然保存著佛教傳入前的鬼神崇拜的原始信仰。傣族還有這樣一種傳統習俗,男子未成年時,要到佛寺識字、讀經,過一段僧侶生活。與宗教相關的活動很多,如修功德「作擺」的佛會,以及原始遺存的插秧、收割時的祭祀等。這種宗教觀念使傣族民間舞蹈有了濃郁的宗教色彩。
二、形成「三道彎」體態的各種文化因素。
關於古越人的遺風,眾多學者考察後得出,「傣」的字源來自古越的「越」字,傣族是古代百越族系中的一支滇越的後裔。還有百越民族史的專家們概括為:「蛇、鳥圖騰;斷發文身、習水便舟、巢居、種植水稻、語言不通、喜食異物、善鑄寶劍等。」這些特徵與「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實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諸多古越人的遺風在今日傣族人民的生活與審美中依然保存著。傣族人認為「水」是聖潔的,他們喜歡水,愛潔凈,由於炎熱的天氣,辛勤的水田勞作,使人們對水有了更加深切的情感。傣族有許多關於水的節日活動,在年節時,人們要賽龍舟、比劃船、還有我們都知道的傣族最具代表的節日「波水節」,都是古越人「習水便舟」習俗的延續。關於蛇鳥的圖騰,讓我不由的回想到傣族民間舞蹈的基本體態「三道彎」的造型。像水波一樣柔軟的臂部動作,以及孔雀舞優美的各種形象,雖然這些和信仰小乘佛教有關;但其根本原因則還是在於兩千年前先民的鳥、蛇圖騰的崇拜和逐漸深化的民族審美。
從古越人的蛇、鳥圖騰到今天傣族的孔雀與大象的崇拜,是多少年來民族生活和心理發展的結果,由於該地區是熱帶原始森林,繁殖著孔雀和大象等多種珍禽異獸和生長著許多奇珍植物,正因為是這樣傣族人民才能夠更仔細的觀察這些動植物,其中大象和孔雀是傣族象徵吉祥幸福的動物。因此,模仿吉祥動物的形態、神態、動作是構成傣族民間舞的主要成分之一。
還有人們認為孔雀的自然形態也有「三道彎」的特點。當孔雀立於高出,長長的尾羽垂下來,其形態剛好是「三道彎」。傣族民間舞的手勢、手位、手臂的動作也多是對孔雀形態的模仿。傣族民間舞蹈可以分為三大類即自娛自樂性、表演性和祭祀性。其中最具代表和我們熟悉的是表演性舞蹈孔雀舞。因而對孔雀的崇拜造就了傣族民間舞「三道彎」體態的發展,就是在傣族織錦、飾物上的孔雀圖案,也多是「三道彎」的形象。如傣族舞蹈家楊麗萍表演的《雀之靈》在體態上運用修長、柔韌的手臂和靈活自如的手指形態變換,尤其是運用了手臂各關節魔術般有節奏的律動創造出高潔富有生命激情的形象。每一組動作無不體現了「三道彎」。傣族舞蹈律動中不僅有孔雀的輕盈、柔美的舞姿,還有大象漫步森林的和緩、穩健的步態。
「水」被人們陳為生命之源,和火的使用一樣,給人類帶來了文明,人類的生存離不開水,生活在西雙版納的傣族濱水而居,愛水對水有著更為特殊的情感。只要一提起傣族人們自然而然的就會聯想到水及與水有關的事物,著名傣族學專家黃惠教授說:「用水來形容傣族,是再恰當不過的了」。也有史書將傣族描繪為「一日十浴」也許一點兒也不誇張。水,被傣語稱為「喃木」;傣語稱風為「壟」,稱氣也為「壟」,認為風和氣吹在人身上是涼的,是看不見的水,風和氣在空氣中慢慢變化,從看不見摸不著變為看得見摸得著,變成霧和雨,最終變成了水,成為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東西。「潑水節」是辭舊迎新的年節,時間大約在清明後十日,具說在潑水節的這幾天人們都盛裝打扮,人人都手拿著可以裝水的容器,然後再大街小巷見人就往身上潑水,潑的水越多越吉祥。還有70年代之後,東方歌舞團演員刀美蘭,表演的傣族舞蹈《水》,表現了傣家姑娘在水中隨波逐浪的形態,以優美抒情的舞姿表現了一個充滿詩情的意境。因此傣族又被稱為「水的民族」也是「水」造就了傣族民間舞柔美、纖細的三道彎體態的風格。
三、傣族民間舞「三道彎」與敦煌舞「三道彎」的區別
「三道彎」是我國民間舞中常見的一種舞蹈體態。由於各民間舞中「三道彎」的動態來源及其部位的高低,律動與風格上均有較大差異,因此,同樣是「三道彎」,在不同的民間舞中卻有不同的舞蹈形態和動態特徵。「三道彎」的體態並不只限於傣族舞蹈中,在敦煌舞姿中也可以見到,而且他們多曲線的雕塑般的舞姿在印度舞中也可以見到。
「三道彎」可以說是佛緣的典型姿態。我們都知道佛教起源於印度。印度舞蹈也多以扭腰、出胯、掖腿、十字交叉、吸腿、雙臂曲張等象徵性的形體動作強調它的審美性。
敦煌舞講究眼神和呼吸的配合,印度舞也注重眼神的訓練,但敦煌舞的眼神不像印度舞蹈有那麼豐富多變的眼神內涵,敦煌舞的眼神只有「端莊高雅、溫婉嫵媚的抒情眼神」和「有力,活潑跳躍的眼神」。再加上形體構成的多曲線的獨特風格。
給你一點資料,你自己整理一下
D. 跟傣族潑水節有關的民族舞蹈是什麼
潑水節"舞蹈":象腳舞和孔雀舞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潑水節自內然少不了舞蹈。容大規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潑水節的第三天,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從七八歲的娃娃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村中廣場,參加集體舞蹈。象腳舞熱情、穩健、瀟灑。舞者圍成圓圈,合著錳鑼、象腳鼓翩翩起舞,一邊跳舞一邊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優美、雅緻、抒情,是傣族舞蹈的靈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態為基礎,在趣與美的再創造中,集中凝聚著傣族兒女們的審美旨趣。
E. 傣族舞蹈的表演形式
「孔雀舞」是傣家最喜愛的歷史悠久的民間舞蹈,也是傣族人民審美特徵的生動具體的體現。其表演的形式是:一種是以廣場上表演片段為初始的,由男子挎道具舞蹈,舞者頭戴塔盔假面具,身穿繪有孔雀羽毛花紋的衣衫,腰部繫上用彩紙或綵綢紮成的雀身和雀尾,表演時雙手拉線牽引雀尾以使其舞動,內容多為表演孑L雀的林間漫步,:、溪嬉戲,飛翅下山,拖翅、曬翅、尾翅、飛翔以及極為精彩的開展抖翅等。這種孔雀舞藉助道具的表現力,使舞蹈更具形象化,但它同時卻又影響了舞者身體動態的發揮。另一種「徒手的,孑L雀舞是·道具舞·的進一步發展。傣族舞蹈家毛相率先改革了笨重的面具和舞具,吸收了許多外來民族舞的動作和技巧,如漢族的圓場步,蒙族的碎抖肩等。1957年他和白文芬表演的《雙人孔雀舞》在蘇聯莫斯科榮獲第六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銀質獎。同年由中央歌」團金明編導的群」、由崔美善等…表演的《孑L雀舞》,對原民間舞作了新的倉。作和發展,I以浪漫的色彩和寫意的表情升華了作品主題,榮獲第六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金質獎。美麗的孔雀已廣泛成為舞蹈藝術家創作舞蹈的素材,女子參加表演占據了主要地位,舞台上涌現出優秀的演員和劇團。由傣族著名舞蹈家刀美蘭表演的孔雀舞,以深厚的藝術造『」和優美多姿的舞技,閃爍著璀璨的光芒,被譽為「傣家的金孔雀」。到了80年代,由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創作表演的獨舞《雀之靈》以出神人化的表演,摘下了全國第二屆舞蹈比賽的桂冠。美麗的孔雀,使藝術的舞台更加絢麗多姿。
傣族除了喜愛表現孔雀外,另一喜愛表現的題材是水。傣族諺語:大象跟著森林走,傣族家尾著清水走。傣族先民自古以來就是臨水而居的民族。從經濟上看,傣族是我國最早種植水稻的民族,辛勤的水田勞作更加深了人民對水的感情。從傣族民族的文化風情、傳說故事來看,都多與水緊緊相關。在他們看來,瀾滄江是雷鳴的瀑布,傣家之所以會唱歌,是因為一個姑娘從山泉滴水的聲音中得到啟示,模仿山泉滴水而成歌。所以他們一生下來就要受到水的洗禮,人死去人棺前也還是要受水的洗禮。每年傣族都以過潑水節,來紀念那犧牲自己殺死魔王而造福百姓的姑娘。水是他們物質生活必需品,同時又是他們精神生活的必需品。因此,舞蹈中也非常喜愛表現這一題材。80年代由傣家刀美蘭表演的舞蹈《水》充分體現這一點。
「嘎光舞」也是傣族民間舞蹈的主要表演形式。傣語意為「圍著鼓跳舞」,表演形式自由,時間地點不拘,男女老幼皆可參加,是民族風格濃郁的自娛性舞蹈形式。舞者圍著象腳鼓和錯鑼屈膝半蹲並均勻顫動,以手部的轉腕動作,突出傣族舞蹈的「三道彎」和「一順邊」。男子舞蹈時還有較大幅度的俯仰、轉身和劃動手臂動作。由群眾舞蹈工作者加以規范的「新嘎光」,在德宏地區普遍展開。新嘎光不強調顫動,步法為錯步或點步,舞姿活潑、歡快、瀟灑自如,深受群眾喜愛。
F. 求一份 大學傣族舞舞蹈教案
學內容:傣族舞的各種手形、手位,基本動作等。
教學目的:通過傣族舞蹈的教學,使學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傣族舞蹈的基本風格、動作特點等,擴大學生舞蹈的眼界,提高學生舞蹈的表現力。
課時:第一課時
教學准備:VCD機 電視機 卡座錄音機 磁帶 動作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 師生問好,完畢後,學生盤坐在地上。
二、 導入(5分鍾)
師:同學們,我們的生活是多麼的繽紛多彩,我們的世界是歡樂的舞蹈世界,歡迎你們再次來到舞蹈課堂,我們的口號是—
生:秀出自己!
師:是的,舞蹈不僅能陶冶人的身心,舞蹈更能擴大人的眼界與見識,我們每一次民族舞的學習,就好像經歷了一次難忘的旅行,因為我們都知道,學習一個舞蹈,光光模仿它的動作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更要了解這個民族的風土人情,文化內涵等等,只有這樣,我們對這個舞蹈的理解才會深刻,動作才會飽滿有靈性,你們覺得是這樣嗎?
生:是的!
師:那麼,今天老師又要帶你們去那個民族旅行呢?讓我們先來看一段錄像。
(播放影音文件1,時間控制在一分半鍾)
完畢
師:對,是傣族,那麼,從現在開始,我的身份不但是一名老師,更是一名導游,也請你們暫時的拋掉學習的壓力,把自己 當作是一名快樂的旅行者,行嗎?好!請大家坐穩了,我們馬上出發,飛機即將起飛!
三、 新授(25分鍾)
(播放影音文件2:傣族人民生活的的畫面和一些傣族舞蹈片斷)
在播放的同時,師:歡迎大家乘坐本次航班,我是本次旅行的導游,本次航班的起飛地是在××學校,降落點是在西雙版納的傣族園,請大家系好安全帶(模仿系安全帶的動作),我將帶大家體驗一次愉快的旅行。現在,先由我來介紹一下傣族。傣族是雲南特有的民族,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瑞麗、西雙版納、耿馬等地區,他們長期生活在群山環抱的河谷平壩區,人們在炎熱的亞熱帶氣候中勞動生活,所以他們更喜歡一種平穩、安詳的節奏,無論是挑擔、走路,都想在輕盈起舞,悠悠自得。傣族的「傣」字意為酷愛和平與自由的人,傣族的民族特色鮮明突出,人民普遍愛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動,感情細膩,許多動作多為動物的模擬與美化,它那優美的舞姿,把人帶入詩一般的境界,登上大雅之堂,是大都市的人們為之而傾倒!
(音樂畢)
師:同學們,剛才聽了本導游的一番介紹之後,有什麼感受?
生:太美了……
師:是的,我們常說,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一個好的舞蹈應該是雅俗共賞的,能夠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心靈的共鳴。現在,飛機已經平安降落在傣族園里,大家想不想和我學跳傣族舞?
生:想。
師:好!讓我們來揭開安全帶(模仿解開安全帶的動作),一同走進我們的傣族園。
(讓同學們站起來,並且插空站好)
師:我們學習一個舞蹈首先要從它的基本動作入手,因為本導游經常來雲南,所以我對傣族舞非常熟悉,傣族舞共有7種基本手形,8種基本手位,下面讓我們一塊來認識一下吧!
揭開黑板(黑板起先都被蒙著,揭開後,上面寫著幾種手形手位的名稱):掌形 冠形 爪形 嘴形 葉形 曲掌 魚手
低展翅 平展翅 高展翅 順展翅 側展翅 雙合翅 反抱翅 抱翅
每介紹一個基本動作,就把相應的動作圖片貼到黑板上,便於學生形象掌握,教師在旁講解指導。 教師講解的時候注意:盡可能讓學生靈活掌握,每一個基本動作盡可能把它得出處、動作搭配等方面的內容講解並跟學。為下面的編創打下基礎。
四、 游戲(5分鍾)(用於鞏固前面的內容)
師:剛才認識了那麼多的手形手位,我相信大家都有非常深的印象,下面我們來玩一個簡單的游戲來考考大家,這個游戲叫做「心有靈犀」。
游戲規則:老師選三名同學甲、乙、丙上來,甲同學手拿事先老師准備好的卡片,每張卡片分別寫著不同的動作名稱,乙背對著甲,與丙面對面,丙看到甲出示的卡片,做出相應的動作或用語言加以提示,由乙來猜,在一分鍾之內猜得越多越好。
這個游戲可以選兩組同學進行比賽。
游戲完畢
五:實踐 (10分鍾)
師:大家玩得開心不開心?
生:開心!
師:通過了一番游戲,相信大家對傣族舞的基本動作一定深刻了不少,這些手形手位只是傣族舞蹈的基礎部分,它的很多動作是在這些基本動作的基礎上豐富起來的。現在呢,再交給大家一項任務:四個人一組,在不改變傣族舞蹈風格的前提下,以傣族舞的基本動作為基礎,每一組編一段4個8拍的舞蹈動作,希望大家多多動動腦筋,不要單純局限於老師剛才教的這些,你們可以大膽的創編,可以回憶一下以前電視里、或者是碟片里看過的一些傣族舞,吸收一些優美的動作為自己所用。現在師你們才藝表現的最好機會,看看哪幾組表現的最好!好!趕快行動!
(學生們開始創編,播放傣族音樂烘托氣氛。4分鍾)
創編完畢
抽幾組同學上來表演,首先予以肯定,再指出不足的地方,教師幫助其稍加修改,然後全體同學一塊來跟學。
六、 課堂小結
師:我們今天玩得高興嗎?
生:高興!
師:是呀!我也很高興,可惜天色已晚,我們不得不暫時的告別一下。今天的傣族之旅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讓我們不虛此行,大家肯定是覺得不盡興,沒關系,既然我們來到了傣族園我們就多玩幾天,下節課繼續我們的傣族之旅!
G. 傣族舞有什麼基本動作
基本動作:
1、傣族舞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側。
2、旁一位手:雙專手手腕蛇回來,手要屬有點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彎曲,在大腿2側。
3、後一位手:雙手放在臀部後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開,手不能離身體太遠,手要有點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彎曲。
4、側一位手:雙手放在身體的一冊,和一位手差不多。
5、重拍向下沉,慢慢的沉,向下走的要均勻,脊椎要垂直,蹲的時候不能前侵也不能後仰,脊椎對著腳後跟下沉,向上提的時候慢慢的,傣族舞的動作要柔中帶剛。
(7)傣族民族舞蹈教學擴展閱讀:
1、傣族的居地大多與緬甸、寮國、越南等國接壤,傣族人民善於吸收來自四方的文化精華,並能融於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種繁多、形式多樣的特點。
2、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點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區、西雙版納地區及景谷、孟連、耿馬等縣都有流傳。孔雀舞,在德宏傣語為「嘎洛永」,在西雙版納傣語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
H. 傣族舞蹈技巧
傣族的舞蹈豐富多彩,按舞蹈的方式可以分為群舞、單人舞、對舞、器械舞等;按其所表現的內容可以分為孔雀舞、象腳鼓舞、刀舞、蠟條舞、長指甲舞、撈魚舞以及馬鹿舞、獅子舞等。其中,最象腳鼓舞和孔雀舞最著名。
1、象腳鼓舞特點:動作節奏性強,手的敲打,腿的踢踏,胸部的拱縮,肩的聳動,身軀的仰俯都按固定的節奏動作。小象腳鼓舞以靈活較巧見長,可進行斗鼓、賽鼓活動,以踢中對方或扯下對方的頭巾者為勝。中象腳鼓舞扎實穩重,以鼓音和鼓尾擺動大小定優勝。大象腳鼓鼓聲宏大,主要在群眾性舞蹈場合作伴奏,舞步比較簡單。打鼓以右手為主,左手按住鼓面起配合作用。象腳鼓舞具有最廣泛的群眾性。每當插秧結束後的日子裡,傣家人常常在象腳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許多地方有賽鼓之風。賽鼓時,許多象腳鼓同時敲響,鼓聲震天,喧聲雷動,場面壯麗動人。
為傣族舞蹈伴奏的重要樂器是「象腳鼓」,在傣族,從3、4歲的幼兒到古稀老人,沒有不會擊打象腳鼓的。象腳鼓的高級演奏者,不單純只是打鼓的樂師,同時必定是一名優秀的舞者。 因為傣族舞者所能呈現出的表演水平與鼓手的演奏關系密切。作舞之前舞者和樂師一般沒有合練,完全靠相互之間的感覺進行默契的配合與表演。擊鼓樂師因熟諳舞蹈,會依舞者水平的高低選擇和不斷變換鼓點的節奏、速度,以至引導舞者亮出高難絕技。在恰當場合,樂師也會參與到舞蹈中來,用手的指、掌以及用拳、肘、頭、腳各部位,敲打出各種摹仿自然界多種音響的鼓聲技藝高超者,一槌下去,鼓音之長可以將中式上衣的扣襻全部解開,再擊一槌,又可將扣襻全部扣上。樂師有時身跨長約80公分小象腳鼓,邊擊鼓邊進行舞蹈。他們的舞姿靈活、歡快,跳躍性強,是青年男子表現個人鼓舞水平和技藝的極好形式。
2、孔雀舞:傣族人喜愛孔雀,並以跳孔雀舞來表現自己的民族性格,表達美好的理想和願望。孔雀舞多在節慶的日子裡表演。過去表演許可權男子,表演時還要身戴形似孔雀的裝飾,臉戴尖塔形白凈菩薩面具,單人舞戴女面具,雙人舞戴一男一女面具。舞姿摹擬孔雀的各種動作,已形成出窩、下坡、起舞、找水、照影、飲水、洗澡、展翅飛翔等一套比較固定的程式,有嚴格的步法、方位和動作組合,以雕塑性舞姿造型見長,著重表現孔雀的溫馴、輕巧、美麗善良、婀娜多姿的特點。孔雀舞以象腳鼓、鋩鑼等樂器伴奏,動作和鼓點配合嚴格。新中國建立後,孔雀舞經過加工改造,豐富了舞蹈情節,丟棄了沉重的道具裝飾,換上了有孔雀圖案的衣裙,充分發揮了舞蹈者體態的曲線變化和眼、手、腿的靈活運用,大大豐富了孔雀舞的表現形式和內容,使孔雀舞更加活潑優美。
I. 傣族有哪些舞蹈
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表達感情的一種特色舞蹈。
傣族舞蹈分為自娛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祭祀性舞蹈、武術性舞蹈等類別,大多婀娜多姿、節奏緩慢,也有輕快明朗。
一:孔雀舞
傣語叫「戛洛涌」、「煩洛涌」或「戛楠洛」。這是傣族最為喜聞樂見的舞蹈,流傳於傣族聚居地。富饒美麗的傣鄉,素有「孔雀之鄉」的美稱,過去每當晨曦微明或夕陽斜照時,常見姿態旖旎[yǐ nǐ]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心中是吉祥、幸福、美麗、善良的象徵。每逢佳節,傣族民眾都要雲集一堂,觀看由民間藝人表演的根據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以及佛經故事等編成的孔雀舞及表現孔雀習性的舞蹈。如根據神話故事《魔鬼與孔雀》而編演的孔雀舞至今在民間廣為流傳。舞蹈表現了魔鬼欲霸佔孔雀為妻,人面鳥身的孔雀,奮力抖動自己美麗的羽毛,那絢麗、燦爛的光芒使魔鬼兄弟雙目失明,孔雀取得了勝利。
二:象腳鼓舞
傣語叫「戛光」或「煩光」(傣語稱鼓為「光」,跳舞為「戛」)。「戛光」是傣族地區流行最廣的男子舞蹈。每當栽秧後和豐收時節,就跳起象腳鼓舞以示歡慶。象腳鼓不僅是一種民間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樂器。傣族人民娛樂時,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腳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聲有色、酣暢盡興。
三:戛伴光舞
「戛伴光」就是大家圍著鼓轉圈跳舞的意思,它是傣族民眾最普及最盛行的集體舞,它不限地點時間,幾十人幾百人均可圍成圓圈按順時針方向起舞,節日時通宵達旦歡舞不息。
舞蹈朴實熱情,特點突出,婦女膝部的顫動較均勻,多順手順腳的舞動。一般以「蹉步」、 「起伏步」、「點步」、「弓箭步」等步伐為主。手的動作較簡單,一般以自然手式在胸前交替向下繞腕或從腋下向上掏手。
四:雙面鼓舞
傣語叫「光邦」、「光兩」、「光雙臘」、「光宏」、「光勐央」等,流傳於傣族聚居地區,是傣族最古老的一種鼓舞。此種鼓一頭大、一頭小,兩面均蒙有皮。小雙面鼓長一尺半左右,可橫掛在身上,舞時右手用手掌敲鼓,左手用竹片擊鼓,動作起伏大,常用深蹲等舞姿 ,三道彎造型較突出。大雙面鼓身筐米,直徑六十七公分。需要兩人用竹桿扛起來,舞者雙手掄槌,做雲手轉身,吸腿、跪蹲等動作打鼓。有的鼓則放在地上打,鼓聲鏗鏘有力。眾人圍成圈,手持鮮花或手巾載歌載舞,同戛伴光舞的表演形式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