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歷史上寬容的故事
一、管鮑之交
管仲是春秋時齊國人,長得相貌堂堂,他博古通今,有經邦濟世的才能。年輕時,與鮑叔牙一齊做生意,賺了錢分帳時,管仲總是多拿一些。大家都很生氣,鮑叔牙說:"管仲不是一個貪小便宜的人,他多拿是正因家裡窮,我是心甘情願讓他多拿的。"
之後,管仲參了軍,每次打仗都縮在最後面,撤退時又跑在最前面,別人都罵他是個膽小鬼,鮑叔牙出面制止別人的恥笑,說管仲之因此這樣做,是正因他家裡有老母親需要他贍養。
管仲聽了這些話,十分感動,說:"生我的是我的父母,而能真正了解我的卻是鮑叔牙!"從此以後,他們倆結成了生死之交。
卻說齊襄公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糾,母親是魯國人;小兒子叫小白,母親是莒國人。管仲對鮑叔牙說:"齊襄公死後,繼承王位的不是糾就是小白,我們倆此刻分別去給糾和小白做老師,到時不管他倆誰做國君,咱們倆都相互推薦。"
二、陶行知先生的四塊糖果
早在半個多世紀之前,陶行知先生就把民主與寬容的思想滲透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讓它們發揮奇妙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並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裡了。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這位同學:"這是獎勵你的,正因你比我先到辦公室。"之後他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
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先生又說道:"據我了解,你打同學是正因他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
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
陶先生於是又掏出一顆糖:"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三、彭德懷度量寬宏
紅軍三軍團總指揮彭德懷等30多人前沿察看地形,傳令兵手執紅旗邊跑邊喊讓路。只有一個戰士坐著不動。彭德懷見人擋路便喊了幾句。戰士站起來朝彭總就是兩拳。彭總讓過他匆匆趕路。事後,傳令兵捆來那個戰士見彭總。彭總立即讓他回去戰士自知闖禍,心裡害怕,見彭總毫不在意,深受感動,之後逢人就說:"總指揮真是度量寬宏呀!"
四、"三尺巷"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用職權疏通關聯,打贏這場官司。張英閱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到回信後,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得知,也相讓三尺宅基地。結果成了六尺巷,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
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五、鄭板橋與小偷
細雨濛濛夜沉沉,樑上君子進我門。腹內詩書存千件,床頭金銀無半分。
出門休惹黃尾狗,越牆莫損蘭花盆。天寒不及披衣送,趁著月亮趕豪門。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是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因當濰縣縣令時擅自開倉賑濟災民而被罷官,但他身心釋然,一肩明月,兩袖清風,隨身只帶黃狗一隻,書卷幾箱,蘭花一盆,悠悠然來到揚州定居。
一夜,天色陰沉,下起了毛毛細雨。勞作的一天的人們早已進入了夢鄉,鄭板橋卻輾轉難眠,忽聽房門響動,只見一小偷閃進屋內,板橋心神有些慌亂,想呼救,又怕惹惱小偷,自討苦吃。轉念一想,計上心來。便喃喃低吟;細雨濛濛夜沉沉,樑上君子進我門。
忙著搜尋物件的小偷一聽,心想,壞了,讓主人發現了。剛剛轉身要走,又聽吟道;腹內詩書存千卷,床頭金銀無半分。小偷聽明白了,是個只會讀書的窮光蛋,還是趕快逃走吧,轉身出門,有聽提醒道;出門休惹黃尾犬。
小偷心想,院門不能走了。還是跳牆跑吧。此時又聽房內警告;越牆莫損蘭花盆。小偷一抬頭發現牆頭上果然放著一盆蘭花。於是避開蘭花盆縱身躍上牆頭。剛要縮身跳下,又聽屋內高聲吟道;天寒不及披衣送,趁著月亮趕豪門。小偷一聽樂了。真是一個好心腸的詩書君子。
(1)在教學中滲透寬容教育擴展閱讀:
我們要提倡寬容精神,因為寬容待人有著積極的健康意義。近幾年,在世界醫學研究領域突起一門叫「寬容學」的新學科,專門從身心健康的角度,對人寬容心態與自身健康的聯系進行多方面的研究,目前證據確鑿的是,人的寬容品格對自身健康有良好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多方面的。
如「不寬容」狀態對身心產生不良壓力,這種「不寬容」交織著苦惱、憤怒、敵意、不滿、仇恨和恐懼,還有強烈的自卑和自棄,使人產生不良的生理反應,如血壓升高和激素紊亂等,從而引起心血管病和免疫功能減退,甚至可能會傷害神經功能和記憶力。雖然我們還不知道,寬容是如何具體調理身心健康的,但好處卻顯而易見,如寬容者更快樂和更健康長壽。
據推測,人類的「情感寬容」可能是一種「接受和寬厚的本性」,使人類不會在一些是是非非和恩恩怨怨上糾纏不休或沒完沒了,而是向前看,對未來充滿希望。寬容應該融合於人格和品質之中,成為一種健康生活方式的常態,而不僅是對某事的簡單回應。
寬容的品格是需要後天培育和修養的,學校和家庭教育和媒體的引導,社會形成風氣,非常重要。例如,現代的人應過著一種多元和平衡的生活,而教育應該培養孩子從多方面獲得幸福的能力。把幸福只寄託在一種追求上,往往最終是痛苦的。而社會對幸福和成功的認同只有一個標准,如掙大錢發大財或出人頭地,結果只能是不寬容。
我們要強調,日復一日「心不寬」對個人身心健康微小危害的「積聚效應」;更要警惕,全社會「心不寬」的「爆發效應」。如此,提倡寬容,也就是「多個態度多條路」,為社會和自個拓寬暢快呼吸的空間。
㈡ 寬容的事例(現代的) 要真實!
1、陶行知先生的四塊糖果:
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任用蔣琬主持朝政。他的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孤僻,訥於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只應不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話了!」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面說贊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台。所以,他只好不做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之後,有人贊蔣琬「宰相肚裡能撐船」。
㈢ 古蘭經中關於慈愛,戒惡,滲透,善行,寬恕的意思是什麼
阿彌陀佛。伊斯蘭教的慈愛的意思就是佛教中的慈悲,一切善源於慈悲,一切惡源於殘忍。專戒惡對應的是屬佛教中的五戒十善。滲透指的是要把戒律和經教用於生活,能說不能做,不是真智慧(行比解更重要,光有行沒有解,也可以有成就,光有解沒有行,那沒用的。)。善行指的是利益他人,利益大眾的行為。寬恕指的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不能報仇,不能有報復的念頭。
㈣ 如何在中學教學管理中開展寬容教育 王麗靜
寬容教育是尊重和耐心,是包容中的促進,是承認人性美、未來更美好的理念。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倡導、實施寬容教育,用寬容的思想、方法對待、教育每一位學生。
新時期的中學生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思維的人才,實現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質,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倡導、實施寬容教育。用寬容的思想、方法對待、教育每一位學生。不可否認,寬容的確有其獨特的教育效果。那麼,什麼是寬容教育?寬容教育在中學教學管理實踐中有何重要作用?怎樣實施寬容教育?本文將圍繞上述三個問題展開討論。
一、寬容教育的內涵
有這樣一則故事: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上在禪院里散步。忽見牆角下有一把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人違犯寺規越牆出去溜達了。老禪師也不聲張,走到牆下,移開椅子,就地而蹲。少頃,果真有個和尚翻牆,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跳進了院子。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師傅的背,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並沒有厲聲責備,只是平靜地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老禪師寬容了他的弟子。於是,很多人引用這個故事說明寬容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對學生應該寬容。
二、在中學教學管理中實施寬容教育的意義
1.寬容教育可以有效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
「親其師,信其道,信其道,改其過」。中學時期是學生觀察周圍世界、形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他們心理發生急劇變化,反抗意識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明顯提高,個性出現嚴重的不平衡,即通常的逆反心理,獨生子女表現得尤為突出。基於中學生這種心理特徵,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更應加強情感投入,對學生的不良行為採取寬容態度,引導學生換位思考。教師可以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思考和認識問題,理解學生,進而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達到教育的目的。教師對學生情感虐待是心理教育的天敵。一位教育家的名言:「不是棒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美。」
2.後進生的轉化需要寬容教育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多次受人寬容的人情感會得到感化,從而產生自愧和負疚感。這種心理會使人產生動力,催人奮發,從而達到轉化的目的。後進生由於長期受壓抑,缺少溫暖,覺得周圍的人和事總與自己過不去,很容易產生偏激情緒。
轉化後進生,採取適當的寬容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對後進生的包容。有了情感上的碰撞,後進生從心理上便接受了我們的教育,這是成功的第一步。後進生往往能力不足,自信心不強,加上長期積聚的慣性,他們往往表現出言行不符、出爾反爾,甚至是感而不化,教而不改。因此,轉化後進生還必須有耐心、信心,能用運動的、發展的、變化的唯物辯證觀點看待後進生,而這個過程始終需要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的寬容和感化。
三、在中學教學管理中實施寬容教育的途徑
要使寬容教育在中學教學管理中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以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為前提
長期以來,傳統教育只強調發展學生的求同思維,而忽視學生求異思維的訓練,結果學生的個性被抹殺。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應該對學生個體進行具體分析。老禪師之所以對小和尚施以寬容,是因為他對小和尚的行為品德、性格特點了如指掌,認為寬容能促其改過從善,而不會使其繼續作惡。學生不可能都是小和尚,因而在教育實踐中不能強求學生發展的一致性。心理學的有關理論告訴我們,人的思想認識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少年兒童受自我認識水平的限制有多情緒性行為、多模仿性行為,學校不能僅靠成文的紀律約束他們,更不能要求他們不犯錯。教育者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
2.以尊重、信任學生為基礎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學生在校期間,無論是行為規范方面,還是認知方面出現錯誤都是很正常的。對於性質不是十分嚴重的錯誤,就要給予寬容。樹大自然直的思想雖然有失公允,但它強調的是充足的陽光和水分對樹的滋潤作用,教師只要對所「樹」之人廣施愛心,有理由相信這樣的樹就一定會茁壯成材。
3.寬容以教師提高自身修養為依託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名優秀教師的大智大慧,很多時候就體現在教育的寬容中。寬容有錯誤的學生、有缺點的學生、甚至是冒犯過自己的學生,是一個教師厚德的表現。教師厚德的形成不但需要豐富的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汲取,而且需要世界觀、人生觀的不斷改造,更需要對科學發展觀理論和和諧社會理論的學習和研究。
4.寬容教育要堅持辯證、適度的原則
老禪師之所以達到了教育目的,是因為那個徒弟有了悔過之心,但是在教育中,並不是靠一言兩語就能改變某些學生的。如果案例中的這個徒弟沒有任何悔過之心,沒有任何對老師的感恩之心,認為師傅只是傳授知識的工具,那麼寬容教育還有作用嗎?寬容教育固然有其獨到之處,我認為批評、懲罰、冷處理同樣也有作用。學生的個性差異決定了一味地寬容很難時時奏效。我們既要把寬容與批評、懲罰結合起來,又要把寬容與學生的特點及時代要求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實現教育的科學性與和諧性的統一。
另外,寬容要以適度為原則。一個學生的個人言行只要不影響他人,不危害國家、集體利益就可以被寬容。相反,如果個人舉動危及他人安全,有損國家、集體利益,就不能坐視不管。雖然寬容可以帶來和諧,可以造就學生自由奔放的個性,但是寬容不當卻會造成學生的懶惰無知和任性胡為,以致貽誤學生終生。
要做到對學生知識缺陷的寬容,最根本的是教師要積極貫徹素質教育方針,不斷學習現代教育技術,正確認識和處理知識、教育和人才三者之間的關系,拋卻功利之心,切莫以恨鐵不成鋼為借口,做拔苗助長之事。我們提倡的寬容教育是尊重和耐心,是包容中的促進,是承認人性美、未來更美好的理念。如果廣大教育工作者都能用寬容的思想、方法對待、教育每一位學生,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就不會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