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國家規定的教育教學用語

國家規定的教育教學用語

發布時間:2020-12-23 21:21:34

1. 教育教學理念宣傳用語

對教師來說,教育比教學重要;對學生來說,健康比學習重要。
倡導自主學習 實施分層教學 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今天你學習了嗎?你贊揚學生了嗎?

1、全校師生行動起來,立足本職,扎實工作,以優異的成績迎接教育部對我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2、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與時俱進,推進學校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3、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方針,努力開創學校各項工作新局面
4、貫徹科學發展觀,為把我校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而奮斗
5、以評促改,以評促建,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
6、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7、關注國計民生,彰顯輕工特色,拓展學科領域,促進文理交融
8、質量興校,人才強校,機制活校,服務名校
9、人才是興校之源,創新為發展之本
10、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學科建設是強校之路
11、教學改革是核心,觀念更新是先導,培養人才是目的
12、教學與科研並重,建設與管理共舉
13、借本科評估東風,促江大跨越發展
14、踏踏實實搞建設,全力以赴迎評估
15、在奮斗中升華理想,在拼搏中實現價值
16、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迎接評估,再創佳績
17、發揚求實創新精神,再創本科教學輝煌
18、人人為評估作貢獻,個個為學校添光彩
19、學校發展人人有責,教學評估從我做起
20、以教學評估為契機,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21、突出教學工作中心地位,不斷提高本科教學質量
22、發揚無私奉獻精神,努力做好迎評工作
23、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24、以迎接教學評估為契機,推進學校建設與發展
25、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深化改革,加快發展
26、評建結合,乘勢而上,推動我校各項工作再上新台階
27、聚精會神迎評估,扎扎實實抓建設
28、全校動員,迎接評估;齊心協力,力爭優秀
29、本科教學是學校的中心,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
30、嚴謹治學,嚴格執教,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31、教育優先,德育為先,素質領先
32、教育以育人為先,育人以育德為先
33、更新教育觀念,堅持教育創新,推進素質教育
34、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優化課程結構和體系,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
35、從嚴治教,規范管理,實現「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
36、深化教學改革,推進教育創新,規范教學管理,提高教育質量
37、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
38、迎本科教學評估,展江大師生風采
39、集全校智慧,舉全校力量,奪評估全勝
40、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營造良好育人氛圍
41、評估情系你我他,誓與學校共榮辱
42、顧全大局比貢獻,齊心協力爭優秀
43、全力以赴迎評估,一心一意奪優秀
44、顧大局,講貢獻,迎評估,爭優秀
45、加強教學管理,加強教學基本建設
46、加強學風建設,創建文明校園
47、明確辦學思想,突出辦學特色,優化辦學資源,改善辦學條件
48、強化教學管理,嚴格教學程序,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49、認真組織,精心准備,認識到位,職責明確,統一部署,嚴格落實
50、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
51、鞏固階段成果,抓緊整改建設,推動學校發展。
52、教學與科研共進,師風伴學風相長
53、迎評在我心,落實於我行
54、時時關心評估,刻刻思考評估,事事圍繞評估,處處建設評估,人人參與評估
55、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以行立教,以德立身
56、牢記育人使命,不負人民重託
57、一切為了評估,一切圍繞評估,一切服務評估,一切服從評估
58、師生協力,內外協力,各方協力,共建江大
59、評估是一個機遇,迎評是一次挑戰;評估是一場硬仗,迎評是一項建設
60、廣泛發動,全員參與,踏實整改,講求實效,爭創優秀
61、以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為契機,促進學校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62、承續中華民族傳統,踐履先進文化精神;拓展素質教育渠道,塑造時代創新人才
63、吸納人文科學思想,涵融當代學術精髓;共建德智體美基礎,齊抓本科教學質量
64、肩負科教興國重任,承擔民族復興使命;志存高遠有所作為,爭做時代棟梁之才
65、傳承百年傳統,發揚江大特色
66、師生團結一心,共同奪取優秀
67、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68、協力迎評,力奪優秀
69、加快發展,振興江大
70、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深化改革,加快發展
71、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
72、優化教育結構,提高教育質量
73、樹立科學理念,狠抓規范管理
74、集全校智慧,舉全校力量,奪評估全勝
7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育人氛圍
76、以迎評為契機,推動校園文明建設
77、人人都是迎評促建的主力軍
78、評估情系你我他,奪取優秀靠大家
79、人人心系評估,個個勇挑重擔
80、創建優良學風,爭做合格人才
81、江大是我家,建設靠大家
82、校興我榮,校衰我恥,愛我江大,為校爭光
83、人人是評估對象,事事是評估內容
84、全力以赴,積極參戰,真抓實干,迎評爭先
85、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彌補不足,重在建設
86、同心協力迎評估,全力以赴促發展
87、迎接本科教學評估,開創我校全新局面
88、發揚求真務實精神,全力做好迎評工作
89、加大教學投入,落實以評促建
90、解放思想,抓住機遇,迎評促建,加快發展
91、眾志成城迎評估,全力以赴奪優秀
92、為迎評促建貢獻力量,為學校發展添磚加瓦
93、以本科教學為重點,培養優秀創新人才
94、人人是教學主體,處處是教學環境
95、我與江大同發展,我為評建做貢獻
96、教學與科研並重,建設與管理共舉
97、借本科評估東風,促江大再創輝煌
98、身在江大,服務江大;心在江大,奉獻江大
99、以積極心態迎評,以實際行動促建
100、同心同德,全力共求改革發展;礪言礪行,一心齊為迎評促建

2. 語言文字手抄報資料

一、什麼是漢民族共同語?
民族共同語是民族內部通用的語言,是一個獨立民族的主要標志之一。
漢民族共同語的產生年代還不能說得很確切,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和春秋時期就產生了。當時的民族共同語叫"雅言",主要流行於黃河流域,《詩經》的語言就是雅言,《左傳》、《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釋方言的例子。
漢代的民族共同語叫"通語",也叫做"凡語"、"凡通語"或"通名",西漢揚雄編著的《方言》就是用當時的民族共同語"通話"來解釋各地的方言的,這是我國第一部方言著作。隋、唐時代,人們做詩詞、寫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因此很多韻書應運而生。韻書的出現,"正音"風氣的盛行,都在客觀上起到了推行民族共同語的作用。元代的民族共同語叫"天下通語",周德清的《中原音韻》記錄的就是當時的民族共同語。
漢民族共同語和各個方言都來源於上古漢語,同出一源。漢民族共同語是在某一個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咱們的漢民族共同語就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普通話已於1982年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從此,普通話具有了明確的法律地位,成為全國通用的語言。
二、普通話等於北京話嗎?
有人認為普通話就是北京話,比如可以說"她會說普通話",也可以說成"她會說北京話",這就是把普通話跟北京話當成一回事。其實嚴格地說,「普通話」並不等於「北京話」。相聲大師侯寶林在《普通話與方言》這個相聲段子中就形象地指出了普通話同北京話的區別。
普通話是漢民族共同語,而北京話只是諸多方言的一種。普通話是在北京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成為民族共同語後就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普通話的定義是"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一般認為,這個定義是從語音、詞彙、語法三個方面對普通話加以規范。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指的是以北京音系為標准音,即北京話的聲母、韻母、聲調系統,而不包括北京話的土音;同時,普通話詞彙也不包括北京話中的一些土話。
方言區的人學習普通話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按照北京人特別是老北京人的語音、詞語來說話,要注意分辨哪些是北京人的土詞、土語。怎樣分辨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多聽普通廣播、電視,多聽普通話教學錄音、錄像帶,學說標準的普通話。
三、推廣普通話宣傳口號
(1)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2)積極普及民族共同語,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3)愛國旗,唱國歌,說普通話(4)四海同音,萬眾一心
(5)普通話:神州音,華夏情(6)普及普通話,四海是一家
(7)面向現代化,推廣普通話(8)積極普及普通話,齊心協力奔小康
(9)樹立語言規范意識,提高民族文化素質
(10)推廣普通話,公務員要帶頭(11)新聞媒體要成為推廣普通話的榜樣
(12)普通話是我們的校園語言(13)我是中國娃,愛說普通話
(14)普通話:情感的紐帶,溝通的橋梁
(15)說普通話,迎四方賓客;用文明語,送一片真情
(16)溝通----從普通話開始(17)說好普通話,方便你我他
(18)說普通話,從我做起(19)說好普通話,朋友遍天下
(20)普通話,使你我靠得更近
(21)普通話--時代的需求,時尚的追求
(22)普通話----讓生活更精彩,讓社會更溫馨
(23)普通話同青春攜手,文明語和時尚並肩
(24)文明語深入男女老少心,普通話融匯東西南北情
(25)心相印,語相通,共奔小康樂融融
(26)實現順暢交流,構建和諧社會
對你有幫助請採納滿意答案吧

3. 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什麼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

他教育機構以什麼為抄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

課前精心備課,選擇合適的教學過程。一堂課成功與否,與課前准備工作的好與壞有直接關系。教師應做好充分准備。如查閱各類信息資料、儲備豐富的相關知識,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准備合適的教學手段和用具,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增強應變能力,積累處理學生生成問題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掌握一定的地理技能等。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教師主動參與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設計,創造性地整合、加工、運用教材,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教學學生學習、發展情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

4. 「教育心理學」這個術語最早由誰提出

「教育心理學」這個術語最早由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提出。

他於1868年發表的《人是教育的對象》,不僅在俄國教育心理學發展史上有重大的意義,而且對於世界各國研究教育心理學發展史學的工作,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著作。

其後,俄國教育家卡普捷列夫於1877年發表了《教育心理學》一書。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學著作。但由於它並沒有提供一個獨立的學科內容體系,因此,並不意味著教育心理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從此確立了。

由此,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了提倡對兒童身心進行實驗研究的「實驗教育學運動」。「實驗教育學運動」的倡導者是德國教育家莫依曼和拉伊。

他們重視對兒童身心發展與改進教育方法的實驗研究思想,深深打動了歐美的許多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在他們的倡導下,掀起了一場實驗教育運動。這對後來教育心理學研究中測驗與實驗的應用、兒童身心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4)國家規定的教育教學用語擴展閱讀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1867年出版《教育人類學》(此書的中譯本為《人是教育的對象》,科學出版社1959年版)一書。

俄羅斯教育家兼心理學家卡普傑列夫(Л.Ф.Калтерев)的《教育心理學》一書於1877年出版。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學》一書,以學校情境詳盡說明學習的概念,從而使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體系,這是近代教育心理學的真正開端。

1913年,這一著作擴充為三大卷,內容包括人的本性、學習心理學、個別差異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學習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備律、練習律)及個別差異理論,成為20年代前後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由於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放在學習心理方面,導致了中國的教育心理學界長期把學習心理作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這是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學」來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學著作,使桑代克成為教育心理學這門學科的奠基人。

5. 2020年推普周是什麼時候

23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14日以雲端直播方式在北京和新疆烏魯木齊、和田三個城市同步開幕。本屆推普周的主題為「同講普通話,攜手進小康」。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之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年,「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現代科學知識的重要信息載體,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有利於消除語言交流障礙,促進各民族群眾獲取有效信息,學習先進文化和科學知識以及技術。」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全國推普周領導小組副組長田學軍強調,「當前全國范圍普通話普及程度還不平衡不充分,一些少數民族群眾的普通話水平不高,不但影響他們外出打工脫貧,甚至會造成貧困的代際傳遞,因此迫切需要從娃娃抓起,使各族群眾從小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高科學文化素質,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

田學軍介紹,目前全國范圍內普通話普及率為80.72%,「三區三州」普通話普及率為61.56%。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書同文、語同音」的夢想初步實現,創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多語言國家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範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副主席吉爾拉·衣沙木丁在開幕式上指出,新疆把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作為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的築基工程,作為提高各族群眾就業創業能力的民生工程,全面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全覆蓋,大力開展推普助力脫貧攻堅行動,新疆各族幹部群眾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顯著提高。新疆將繼續充分用好推普周這一載體和平台,讓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意識深植天山南北。

據悉,推普周期間,全國各地將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情況下,結合推普助力脫貧攻堅及中華優秀文化傳承,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系列活動,如浙江舉辦第八屆大學生經典誦讀競賽,上海組織「青衿書苑讀書會」親子閱讀活動,河北邯鄲舉辦規范漢字書寫等級測試現場會,廣東東莞舉辦「莞香溢兩江,雅韻飄四海」語言藝術展示會,等等。推普周閉幕式將於9月20日在西藏自治區林芝市舉行。

今年是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召開65周年,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頒布20周年,據了解,教育部、國家語委擬於近期召開改革開放以來第三次、新時代第一次全國語言文字會議,出台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指導性意見,明確今後一個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方針目標和任務,推動語言文字事業再上新台階。(記者 柴如瑾)

6. 國家機關以_____為公務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___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

國家機關以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為公務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學校及回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答范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九條規定:「凡以普通話作為工作語言的崗位,其工作人員應當具備說普通話的能力。

以普通話作為工作語言的播音員、節目主持人和影視話劇演員、教師、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普通話水平,應當分別達到國家規定的等級標准,對尚未達到國家規定的普通話等級標準的,分別情況進行培訓。」

7. 實驗教育學"這個術語最早是由德國的誰提出來的

梅伊曼 拉伊

8. 幼兒教案《巧手變變變》教師用語

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教案內:教案(教學設計)是容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9. 如何做一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

1、從我做起,前提是知。

所謂知,即熟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意義。知內涵,不是略懂一二,而是熟透於心。差不多先生,要不得,流於表面往往導致行動力不足,手足無措。

知內涵,還要分層次去剖析,從國家、社會、個人層面去深層次了解,分條縷析,挖掘12詞核心價值觀蘊藏的本質內涵和外延價值;知意義,才有干勁去學、做。通過電視、廣播、網路、報紙等各種渠道學習,做到心知肚明、胸有成竹。

2、從我做起,重點在做。

在知的基礎上,能認同核心價值觀,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觀、人生觀,並能轉化為規范自身言行舉止,指導實踐的精神源泉。做,首先是體現在生活中,生活中一言一行,以核心價值觀為准繩,嚴格規范自身言行。在家庭生活中、公共場合不做違背價值觀的事情;在境外,更要維護國人形象,恪守核心價值觀。

依法治國是基本治國方略,如果說法律是公民言行的底線,觸碰不得,那麼核心價值觀就是潤滑油,緩解矛盾,促進和諧。工作中,決策時,想想是否做到公道正派。懈怠時,想想是否做到敬業誠信。爭吵時,想想是否做到文明友善。在想中做,在做中想,內化為自身工作的自覺行為表現。

(9)國家規定的教育教學用語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這24個字,分別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高度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清晰而凝練,不僅展現了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新認識,而且讓社會公眾找到了核心價值觀里的「主心骨」,為多元時代凝聚思想共識指明了方向。

在愛國主義的感召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今天,共產黨人還要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奮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共產黨人的這一偉大目標是靠奉獻敬業來實現的。

中國共產黨人奮斗的歷史就是奉獻敬業甚至是犧牲的歷史。誠信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我們黨自成立之初就保持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共產黨人堅持「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堅持「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贏得了廣大百姓的信賴和愛戴。

共產黨人以人民利益為根本,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群眾路線,是對友善理念的忠實踐行。

參考資料:人民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我做起

10. 請用心理學術語分析下列教育活動的步驟和目標

1、目標分解
教學目標需要自上而下的分解與重構,這是一個不斷具體化的過程。上位目標是下位目標制定的依據,下位目標是上位目標實現的基礎。要設計單元目標,就必須明確學段目標及其相互關系;要確定課時目標,就必須明確單元目標及其相互關系。下面以學段目標分解為單元目標為例來說明其操作。
(1)學習需要的分析。主要是明確本單元學生必需學習與掌握的知識「主題」,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應該達到的水平。明確了單元的學習主題,也就確定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2)學習任務的選擇。確定為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學生必須完成的階梯式的學習任務(內容)。如「圓的面積」的單元目標是「探索與發現圓的面積計算公式」,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學生必須完成「認識圓」、「認識圓的周長」、「掌握圓的周長計算公式」、「能夠把圓形轉化為近似的長方形」(數學思想)等學習任務。
(3)學習任務的組織。主要分析各項學習任務之間的關系,再根據其不同的關系進行整體構思,對它們做出科學合理的安排,使其成為一個系統化、層次化的邏輯序列,以滿足教學實際進程。如要「掌握圓的周長計算公式」,首先要「認識圓的周長」,而不能把二者的關系顛倒過來。
(4)單元目標的表述。明確了各單元的學習任務,就可以把每項學習任務編寫成相應的單元目標。相對於學段目標來說,單元目標是具體的;但相對於課時目標來說,單元目標又較抽象,這一點與課時目標必須可操作、可觀察、可測量有很大的不同。如「圓的面積」單元目標,可做如下表述:①能說出身邊的圓;②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圓的周長;③能說明圓的面積與圓的周長的區別;④能正確計算圓的面積。此後,每個目標還要類別化,即確認它們各自的維度及水平標准。因為不同維度的教學目標的教學過程與條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維度的教學目標,其層次水平不同,教學的過程與條件也是不同的。
2、任務分析
通常的做法是「逆推」,即從已定的終點目標開始,不斷提出這樣的問題,「學生要完成這一目標,預先必須具備哪些知識和能力?」,一直追問到學生的起始狀態為止,逐步揭示使能目標(從起點通向終點必須掌握的子目標),然後逐級排列出來,從而揭示最終目標的構成成份及其層次關系,為學習順序的安排和教學事件的設計提供心理學依據,以通過下位目標的逐個實現達到上位目標的最終實現。
單元目標是依據「目標統領內容」的理念來制定的;單元目標確定後的任務分析,實際上就是對為了達到單元目標的規定,學生需要掌握的學習內容和能力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具體的剖析。而課時目標是依據內容的功能和價值來制定的,即根據單元目標確定課時目標時,這種任務分析往往是與單元教學內容結合進行的,所以有人也稱之為教學內容分析。再有,還要進行支持性條件分析,主要是:學生的注意(或學習的動機),學習的策略或方法。
3、起點確定
教學目標不僅是對教師教學行為的要求,更是對學生預期學習結果的要求。既然如此,要設計出合適的教學目標,就不能忽視對學生學習的現實起點(而非邏輯起點)的分析。它是學生習得新知與能力的內部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教學的成敗和教學目標的作用發揮。主要有:學生的預備狀態、目標能力和社會特徵。任務分析和起點確定往往是同時進行的,二者並不存在明顯的先後關系。
4、目標表述
盡管每一門課程標準的具體格式目前很難統一,但是不管哪門課程的具體目標的陳述方式應該是一致的,這種陳述方式主要與陳述技術有關,而與具體的課程內容沒有多大關系。目標表述內容豐富,而且技巧性較強,目標表述是教學目標編制的核心技術。下面特列專項來闡述。
二、教學目標的表述
如何表述教學目標是教學目標設計應解決的重要技術問題,能否科學精確地表述教學目標直接關繫到教學目標的達成與檢測。那麼,該怎樣表述呢?
(一)教學目標的陳述方式
1、結果性目標
多年來,教師在目標表述上存在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目標陳述模糊、難以操作、無法觀測。因此,教師應該把學生內隱的心理狀態轉化為外顯的行為表現,教學目標應該列舉反映學生內部心理狀態的行為樣本,表述學生通過一段時間學習後應該達到的行為指標——結果性目標,說明在教學活動後學生所獲得的行為改變,即能做什麼、做得如何,也就是學生學習要達到的結果。這種方式指向可以結果化的課程目標,主要用於「知識與技能」領域。所採用的行為動詞要求:具體、明確、可操作、可觀察、可測量。如「提供報上的一篇文章,學生能將文章中陳述事實與發表議論的句子分類,至少85%的句子分得正確」。
行為目標陳述的基本要素:
①行為主體:應是學生,而非教師,即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陳述行為結果的典型特徵。
②行為動詞:即說明通過教學後,學生「能做什麼」。表述行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個動賓結構的短語,動詞說明學習的類型(水平),賓語說明學習的內容。如,能說出句子中各句子成分名稱;能比較感覺與知覺的主要異同;能列舉出三到五個質數和合數。
③行為條件: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說明學生「在什麼情況下」表現行為,在評定學習結果時,要結合具體的條件。如要求學生操作計算機,要說明是在教師或說明書的指導下操作,還是獨立操作。
一般來說,行為產生的條件包括下列因素:①環境因素(空間、光線、溫度、氣候、室內或室外、安靜或噪音等);②人的因素(單獨、小組集體、在教師指導下等);③設備因素(工具、設備、圖紙、說明書、計算器等);④信息因素(資料、教材、筆記、圖表、詞典、提示等);⑤時間因素(速度、時間限制等);⑥問題明確性(情境)因素(提供什麼刺激來引起行為的產生)。
在描述行為產生的條件時,要注意區分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產生的條件。
④表現程度:通常指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所產生的行為變化的最低表現水準或學習水平,用以評價學生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即規定符合要求的作業標准,標准指學習結果的行為的最低要求。標準的表述一般與「好到哪種程度?」「精確度怎樣?」「完整性如何?」「准確率,如至少百分之幾正確」「熟練度,如在多少時間內完成」等問題有關。
因此,除了行為動詞上體現程度的差異外,還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如:假設一道題目有五種解題方案,但作為面對全體學生的標准,不能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能回答五種解題方案,那麼就可以這樣來陳述,「至少寫出三種解題方案」或「80%學生都能答出五種解題方案」。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目標陳述方式都要包括這四個要素。行為表述是最基本的部分,不能缺少;有時,為了陳述簡便,行為主體、行為條件可省略其一或全部,但必須以不會引起誤解或多種解釋為前提。
用行為來描述教學目標,雖然克服了傳統教學目標的缺點,有利於目標的導向、激勵和測評等功能的實現,但由於它只強調學習結果的行為表現,忽視了學生的認知和情感的變化,有可能使教學活動產生機械性、片面性,難以達到真正的教學目標(學習的實質在於內在心理的變化,教育的真正目標不是具體的行為變化,而是內在的能力和情感變化,並且確實有一些教學目標無法用行為來描述)。於是便出現了「內部過程和外顯行為相結合」的目標編寫模式,即先用描述學生通過教學所產生的內部心理變化的術語陳述概括的教學目標,然後列舉能反映其內在心理變化的行為樣例,使這個目標具體化。例如,「掌握圓周角定理」,這是教學目標的概括陳述。但「掌握」描述的是內在心理變化,難以操作和直接觀測,所以還需要用可以證明「掌握」水平的行為樣品來進一步說明,如「能用自己的話轉述圓周角定理,能畫出圓心角的同弧圓周角,能自己證明圓周角等於相應圓心角的一半」。
2、體驗性目標
體驗性目標,即描述學生的內心感受、情緒體驗。這種方式指向無需結果化的或難以結果化的課程目標,主要用於「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域。所採用的行為動詞往往是體驗性性或過程性的。
3、表現性目標
表現性目標,即明確安排學生各種各樣的表現機會,為學生提供了活動領域,主要是描述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作業的情境、將要處理的問題、將要從事的活動任務等,它關注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主要用於藝術類課程。它也是課前預設的,在這一點上有別於生成性目標。所採用的行為動詞通常是與學生表現什麼有關的或者結果是開放性的。
這些目標並不指望學生在參加這些教育活動後能做什麼,「而是識別學生將際遇的形式」。這樣,對「表現性目標」的評價就不能像對「行為目標」那樣,追求結果與預期目標的一一對應關系,而應該是一種美學評論式的評價模式,即對學生活動及其結果的評價是一種鑒賞式的批評,依其創造性和個性特色檢查其質量與重要性。

閱讀全文

與國家規定的教育教學用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