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淺談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
從身來邊的細節出發,引導自學生思考,從而滲透德育教育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曾明確提出:「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我非常認同這句話。為了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中更有效地滲透德育內容,教師必須注重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的細節。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應當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課堂舉例也應該以身邊的例子出發,增加現實的沖擊力,增強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也能使學生感同身受。比如在初二第一學期第二課,生存環境呼喚保護中,我就啟發學生觀察身邊的環境,從那些遭到破壞的環境引發學生的切身體會和思考,從而起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⑵ 如何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中國與世界的進一步接軌在回給我國帶來巨答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等也必然受到西方多元文化的沖擊。中職教育肩負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高級技術人才的重任,不僅要求他們掌握專業的理論知識與嫻熟的操作技能,還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思想道德修養。中職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都尚處於形成階段,在英語教學中,學生更易接觸到外來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知識,這就使得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客觀必要性。本文意在說明如何把英語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成為適應當今社會的高素質人才。
⑶ 淺談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
《中學德育大綱》指出:「思想政治課是向學生較系統地進行社會主義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門課程,在諸途徑中居於特殊重要地位,它以課程教學為主要形式,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理論觀點和社會科學基礎知識武裝學生,逐步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認識能力,培養他們的社會主義道德品質。」
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活動,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是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那麼,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利用所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呢?
下面,我結合多年高中政治課教學工作,談談自己採用的幾個教學策略,與大家交流。
一、提高教師素質,用榜樣的力量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身教是無聲的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帶任何強制性,完全是用示範作用影響學生,帶動學生,具有極大的感染力。
因此, 我們必須重視自身建設,堅持不懈地致力於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的提高,才能發揮教師的表率作用。
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德育能力,把握主流文化,才有資格、有底氣教育青少年。(1)從道德認知角度看,教師要有適應時代道德發展總體趨勢的知識更新能力和德育敏感性。蘇格拉底曾說:「美德即知識。」即人的行為之善惡取決於他是否具有相關知識。(2)從道德行為角度看,在新道德價值觀的指引下,教師應自覺投身於現代道德風尚的建設之中。古語雲:「君子自重則自威。」教師的言談舉止、道德修養、處事方法、人格品性,會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我覺得要學生遵守的規矩,我們自己先要做到,只有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才能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因此,我們教師必須身體力行,走入孩子的心靈深處,用我們慈愛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影響他們,用我們溫柔的話語感染他們。處處做學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論感化學生,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二、利用教材德育內容進行德育滲透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中,德育內容豐富多彩、俯首可拾,教師只要有心、用心去深入挖掘,便可信手拈來、運用自如,對學生進行「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教育。例如,在高一經濟常識《紙幣的產生和發展》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觀賞「人民幣」上的圖案,講解道:第五套人民幣各面額正面均採用了毛澤東同志建國初期的頭像,底襯採用了我國著名的花卉圖案,背面主景圖案分別選用了人民大會堂、布達拉宮、桂林山水、長江三峽、泰山、杭州西湖。通過選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圖案,充分表現了我們偉大祖國悠久的歷史和壯麗的山河,弘揚了偉大的民族文化。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學生學習完這一內容,除了了解經濟常識的道理,還深深地感到「一個強大的祖國,一定要有強大的信用體系」。這樣的教學,培養了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與自豪感。
三、營建德育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接受德育熏陶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中,教育者通過創設一定的德育情感教學氛圍,讓理性的道德教育在情感的氛圍中展開,能使之發生審美變形,從而轉變成為令人興趣盎然的活動,獲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例如,在教學高二思想政治課「價值的創造與實現」這一內容,我引入當地的一則小故事,然後讓同學們們評論故事中主人公的一句話:「生女兒好,我本來就怕為兒女操勞,只要自己活得開心就行了。」評定的結果取得驚人的一致:這種人活著對別人毫無意義!生活在這樣的家庭倒霉透頂。由於學生的情感產生了較大的傾向性,於是我接著說:「己所不欲,勿施與人」。既然大家不喜歡這樣的父母,將心比心,我們有何理由在將來做一個不負責任只求索取的人呢?我們怎樣活著才算有意義呢?」。稍作停頓引發懸念,我寫上板書: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奉獻。由於上課一開始所設置的情緒場的作用,該課的理論講述就變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在教學中,做到動之以情,以情感人,情達理通。情感氛圍的優化能夠通過渲染課堂氣氛,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激起他們強烈的喜、怒、哀、樂情感,從而使學生的情感產生極大的積極傾向性,達到寓教育於情感的激勵、陶冶之中。
四、組織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德育教育
運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進行教學,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問題,自己去發現和矯正錯誤的心理狀態,有利於改變一味灌輸的教學模式,打破沉悶的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也體現了知行一致的原則。高中政治課本有很多社會實踐的內容,教師不僅可以利用這些內容,還可以利用教材
⑷ 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怎樣滲透國情教育
初中思想政治課是對學生系統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課程,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我國學校教育社會主義性質的標志。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十分重視「知」學生,認真分析學生個性,講究「因材施教」。要上好思想政治課,必須首先了解學生,「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我們必須千方百計與學生溝通交流,及時了解他們的心聲,摸清他們的思想脈搏。使我們的教學做到有的放矢,使我們的教育起到春風化雨的作用。與其他課程相比,思想政治課在教學上更應該體現出情感的滲透,否則就會變成空洞的理論說教,枯燥無味,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更不能達到政治課的教學效果。思想政治課的最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做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核心是完善學生的人格。而當前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為應試而教,學生為考試而學,一些教師甚至認為,只要把理論知識講授給學生就行了,單純追求政治課考試分數的高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多重視理論知識的灌輸,而忽視學生高尚道德情感和社會主義思想覺悟的培養,這與我們新課程改革的目的相違背,那麼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情感教育呢?本文就在初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情感教育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激情導入,以情激學
與其他學科相比,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有兩難:其一,概念、觀點較為抽象、枯燥,與初中生的年齡和心理有一定差距;其二,社會上的某些重金錢、實惠的誘惑,重經濟輕政治的傾向的影響,導致學生輕視思想政治課。有些政治課教師也心灰意冷,抱著「你們不願學,我也懶得教」的思想,照本宣科,交差應付,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應當成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興趣中去,與他同歡樂,共憂傷,忘記自己是老師,這樣孩子才會向老師敞開他的心靈。」老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經常深入到自己所教的班級,像大姐姐一樣噓寒問暖,與學生們一起搞衛生、作游戲、侃大山、說故事。有一次,一個校外歹人氣勢洶洶地從課堂上把一名學生叫了出去。一見勢頭不對,老師便安排學生們看書,自己跟了上去。見那人正在打這個學生,於是不顧一切地沖上去,冒著挨打的危險,緊緊護住自己的學生,並據理訓斥那人,直到學校保衛人員來把他拉走。此舉贏得了學生的敬意,他們把老師當成知心朋友,有悄悄話也願說,發生了爭論請老師評判。這大概就是「親其師,信其道」吧。
二、全面整合,能力積淀
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和高尚的思想道德修養,以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各階段教育所必須滲透的重要內容。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目前受社會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學生的道德水平普遍下降,道德觀念淡化,價值觀、榮辱觀模糊。部分學校並沒有真正把政治教育重視起來,教學效率不高。因此,在初中政治課中,我們需要滲透情感教育,用心與學生進行溝通。但寓情感教育於政治教學中,要注意與不同年級的學生的心理需求和認知程度相匹配,避免喧賓奪主。要採取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通過合理的方式,結合教學內容,潤物無聲地融入情感教育。
三、循循善誘,以情明理
列寧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講概念還是原理,都應注意寓理於情,使抽象的理論閃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強學生對政治課的濃厚興趣。
1.語言含情,講活知識。如講「祖國的治亂興衰,關系個人的安危榮辱」時,老師以悲憤的語調歷數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的瘋狂掠奪,憤怒控訴日本帝國主義屠殺南京30萬同胞的暴行。「侵略者展開殺人比賽,屍橫街巷,血流成河。血泊中的嬰兒哭聲伴著劊子手的狂笑……」隨著老師聲音的顫抖和拳頭的揮動,同學們個個綳緊小嘴,閃動淚花。點明了「落後會挨打,貧窮就受辱」的道理,老師話鋒一轉,「沉睡的雄獅蘇醒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屹立在東方!」接著興奮地講了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和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同學們臉上綻出了欣喜的笑容。最後,老師在黑板上寫了「國恥我辱、國興我榮」八個字,讓同學們高聲朗誦。
2.故事滲情,吸引學生。書上的例子大多比較簡單,有的例子時間較遠,老師可以進行增補或系統形象化。如時傳祥,老師用口頭和體態語言,生動地描述他如何背大糞桶,不怕臟臭和譏諷,感動得學生紛紛稱贊。講「為人民服務」的內容時,老師適時地補充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如何在大風雪天,把自己的棉大衣脫下給九十多歲的藏族老奶奶穿上;他又是如何幾次賣血撫養兩個藏族孤兒。
3.教具育情,形情交融。還要注意選用教具,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如講「祖國養育了世代兒女」的內容時,老師掛上彩色大地圖,祖國地大物博、秀美山川、佳境名勝,一一躍然紙上。
總之,在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有強烈、鮮明的思想感情,緊密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把美好的情感滲透在理論教學和思想教育中,讓學生對家庭、對學校、對祖國的愛深深地紮根在心中,並付諸於行動。
⑸ 初中數學如何思政教育中滲透
題主的問題是數學課如何滲透思想教育嗎?知識課以數學概念、公式、數學思想、回解題方法等教學為主,思想教答育貫穿於整堂課,比如導入新課時,介紹古今中外優秀的數學家、教育家對某知識點的貢獻等,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原理應用時注意事項。
⑹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
新課程標准指出: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小學語文教學目的之一是在聽說讀寫訓練的過程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質等方面的教育內容蘊藏在語言文字之中。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依據語文教材的特點,充分利用滲透手段,通過潛移默化熏陶感染,對學生加強思想教育,對於不同的教材,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使語文課真正成為教書育人的陣地。文章結合教學實踐,主要探討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想教育的方法。
一、品析詞句,配合說練,滲透思想教育
品析詞句,理解教材中的課文用詞、語言,選擇合適重點詞句,會使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語言美,同時豐富語言積累並逐步感悟。學《鋤禾》這首古詩時,我抓住「粒粒皆辛苦」一句中的「辛苦」這個詞,師生共同討論:碗里的飯是怎麼來的?通過討論,學生知道農民伯伯耕地、耙地、播種、施肥、澆水、鋤草、收割、脫粒,最後媽媽做成飯,不知要經過多少人的辛勤勞動,才能吃到香噴噴的飯,從而懂得糧食來之不易,要愛惜糧食。緊接著我又出示三幅圖讓學生口述作文,使學生把懂得的道理應用到實踐中去。第一幅圖上畫的是一個小朋友正在和媽媽一起吃飯,第二幅圖是小朋友把米粒撤在桌子上媽媽讓他背《鋤禾》,第三幅圖是桌子上沒有米粒了。學生看了圖後就會練習口述:小朋友背完《鋤禾》後,媽媽給他講愛惜糧食的道理。這個小朋友聽後想:是啊,每一粒糧食都來得多麼不易!我應該愛惜糧食。於是,他把撒在桌子上的米粒一粒一粒拾起來。就這樣,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內容的同時,思想上受到了感染,感情上受到了熏陶。
二、創設情景,培養想像力,滲透思想教育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進行想像,對學生的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通過續編故事,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又使學生從中受到了思想教育。課堂上這樣創設情景對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有非常好的效果。
三、剖析內心,培養思維能力,滲透思想教育
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在思維過程中實現的,而學生思維活動的正確展開,有賴於教師積極的引導。聽《英雄爆破手》故事,「導火線快要燒完了,爆破筒就要爆炸了,陶紹文還是使勁地頂著」,講到這兒,我啟發學生思考: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陶紹文會想些什麼?通過思考和老師的啟發誘導、講解,學生理解到:當時陶紹文想:不炸碉堡,部隊不能前進,整個戰斗不能勝利,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勝利,犧牲自己年輕的生命也是值得的,他想到的是祖國、是人民、是戰斗的勝利,唯獨沒有他自己。通過對人物行動思想的剖析,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英雄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從而讓學生在感受人物形象中受到教育和感染,立志向英雄學習,聯系生活,開拓視野。又如學了《童年的發現》一文後,我啟發學生想一想,我們每個人都有著愛觀察的眼睛和會思考的大腦,自己在哪方面有所發現,寫成小日記記錄下來。這樣的作業,把學生的胡思亂想以書本上所學知識為引子,引導學生做科學的猜想,從而培養他們熱愛科學,勇於探索的精神。作業要和生活巧妙聯系,還可以利於特定的節假日,如母親節、教師節、重陽節等給孩子們留愛心作業,讓他們做賀卡,做小製作送給親人或老師。同時,讓學生關注有益的教育類節目,如看《開學第一課》《感動中國》等也不失有好的作業形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四、誦讀重點句,學習刻苦精神,滲透思想教育
誦讀語文中有關刻苦學習的句子,進行思想教育,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達?芬奇聽了老師的話,用心地畫雞蛋,畫了一張又一張,每張畫上都畫了許多不同形狀的雞蛋」;「爺爺說的話是真的嗎?這孩子一夜沒睡好,幾次起來看星星」;「聶耳把冬衣賣了,買了小提琴自己練,他拉琴時常常入了迷,忘了周圍發生的一切事情」。這些句子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幾遍,達到經常用他人刻苦學習的精神鞭策自己,從而努力學好文化知識,提升思想認識。
五、展開討論,提高明辨能力,滲透思想教育
當前很多老師只重視基礎課,語文的教學忽視思想品德教學,往往是老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在下邊聽,一節課講完了,課本往書包里一塞,萬事大吉。雖然道理也聽懂了,但怎樣把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落實於行動,那又是一回事。我們培養的人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不光要智育好,更重要的是品德好。如學《我的哥哥》一課,我結合課文內容,提出討論題:「哥哥買電影票老老實實排隊傻不傻?」「犯了錯誤,做了錯事,只要別人不抓住,我就不承認,這樣對不對?」「自己省吃儉用省下錢幫助別人這樣是不是傻的表現?」通過激烈的討論,各抒己見,使學生能多方位、多角度思考,明辨了是非,作出道德判斷,樹立了榜樣,改正了缺點,提高了認識。討論的過程也就成了學生受教育的過程。
總之,作為一線教師應認識到,教育的任務不是單純地傳播知識,而應是注重人的各方面素質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教師應做到合理靈活運用教材,多方結合,充分發揮學科作用,不斷滲透思想教育,讓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一代有用人才。
⑺ 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
何謂人文精神?對此,釋義者甚多而大同小異。筆者認為最為精闢的是《人民日報版(海外版)》(2001.1.2.)上一篇文章權的解說: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陳言《葉朗:人文精神的堅守和呼喚》)細心的人可以發現,在學科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已進入新課程理念之中。例如新課程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理念,就已經為廣大教師所接受。近年來,「提倡人文關懷,提高人文素質,弘揚人文精神」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新視點。思想政治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有利於堅持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擺脫「為應試而教」的束縛,立足於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樹立人文精神,培育理想人格,教會學生做人。那麼,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呢?一、積極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把知識教學納入人文背景新課程政治教材有許多充滿人文精神的內容和材料。
⑻ 如何在政治課堂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中學德育來綱要》明確規定:「思想自政治課要幫助學生確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為培養社會主義思想品德奠定基礎。」這一規定體現了思想政治課的特殊性和要求。思想政治課程作為中學思想品德教育、行為習慣養成,理想道德觀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的學科,它對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一門德育教育重要的學科,在教學中,政治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徵和具體的教學內容,融德育於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使學生在掌握政治知識的同時,全面提高其政治素養和道德水平。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呢?我認為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一、根據政治課的內容進行德育滲透政治課具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和德育目標,思想政治課教育就是通過教師的指導,促使學生不斷的認識,思想不斷發展的過程。初中政治課在德育中有著獨特的學科優勢和學科責任,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內涵,理解德育意義,與當前社會現實結合起來,把德育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
⑼ 如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必須努力探索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吸引力和說服力回,增強教答學效果。提高吸引力,是上好思想品德課的前提條件。沒有吸引力,就沒有生命力。在教學中,要努力改變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教學方法,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根據教育對象的特點,有的放矢地針對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特別是熱點、難點問題,聯系實際展開教學。如當前存在經商熱、出國熱和超前消費等現象。在教學中,要講清講透原理,也要敢於觸及現象,善於用疏導的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認識問題,使理論知識更具體、更深刻、更生動,從而更具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