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時代的更迭,科技的進步,那些跟不上時代腳步的舊習俗,舊觀念該怎麼處理
跟不上時代腳步的舊習俗該放棄的就要放棄,不能故步自封。
㈡ 兩道歷史選擇題
1.A
首先抄排除了B和D,而第一個答案其襲實也不完全,應該說是雙方相互作用於彼此,但是c所說「儒學的演變已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從問題上看不出來,雖然A不完全,但是選擇題選擇最接近的答案。
2.A
排除C和D,啟蒙思想不止批判了專制制度,也不止於提倡自由平等思想,個人覺得從問題上來看應該上升到更高的層次上來理解。
個人見解,僅供參考,我也很想知道答案,希望告知。
㈢ 人類對於思想的更迭為什麼不感冒
人類在遠古時代,還是巫的時代。一個族群的領導往往是一個大巫,大巫有溝通專高層次的生命的屬能力,也能跟自然世界溝通信息。
就像一些動物有預知災害的能力。他們往往帶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他們追求的是回歸,但又不得不生活在物質世界。因為他們那個時代的人都很純粹,所他們的基因記憶更容易被遺傳下來。往後隨時間推移一代代的人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會減弱。
在人老的時候他們的會在基因編碼中提顯了一種回歸的思想,不願意接受新思想,新理論,新的生活模式。所以導致中老年人更傾向於對宗教思想的熱衷,祖先崇拜也更活躍。
這已經探討到深層次的知識了。不能說太多了,望採納!
㈣ 寫歷史規律與社會形態的更替的論文
課程編號: 01110056
課程性質: 專業基礎課。
先修課程: 邏輯學:
總學時數: 108
學 分: 6學分
適合專業: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說 明
一、課程性質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是高等師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主幹課程和專業基礎課。
二、教學目的與任務
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系統講授,使學生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樹立和鞏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用正確的立場、思想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為學習馬克思主義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其他專業課程提供必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
三、教學基本要求:
1、本課程必須系統地、完整地講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使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偉大的認識工具」,提高他們的理論素養和理論思維能力。
2、必須准確地講解哲學體系中各基本概念和各基本原理及其辯證關系,使學生對它們進行正確地分析和綜合,從而把哲學理論變成自己的觀點和思維方法。
3、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幫助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有目的地分析和解決實際中和思想中存在的問題。能夠用理論分析歷史經驗,特別是能夠用理論分析和解決社會主義建設中所面臨的許多實際問題,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
四、本課程的相關課程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學習應建立在學生對具體科學知識有一定了解和受一定邏輯思維訓練的基礎上,因此本課程的開設應在《邏輯學》之後。另外,由於本課程的基礎性,它的開設應先於哲學史、哲學原著、倫理學、美學等課程。
五、學時分配
根據四年制教學計劃,《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總學時計劃為108學時,其中理論授課為94學時,安排實踐性教學環節為14學時,總計108學時。具體學時安排見附表。
附表: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課時分配表
章次
講 題
總學時
理論/實踐
一
緒論
10
理論課
二
物質與世界
8
理論課
三
實踐與世界
8
理論課
四
聯系與發展
6
理論課
五
發展的基本規律
8
理論課
六
社會及其基本結構
10
理論課
七
歷史規律與社會形態的更替
10
理論課
八
認識與實踐
6
理論課
九
認識的過程與方法
9
理論課
十
真理與價值
9
理論課
十一
社會進步與人的發展
10
理論課
專題報告、課堂討論、小論文 、社會調研等
14
實踐課
合計
108
六、教學方法:課堂講授,課堂討論,課程論文,啟發式教學,師生互動。
七、教學手段:現代化手段和傳統教學相結合。
八、考核方式:閉卷考試與課程論文結合。
九、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方法:該課程為理論課,主要目的是
提高和鍛煉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運用夯實基礎、對比方法培育學生分析問題的
能力;通過把學生作為課堂主體、讓學生講課和多寫課程論文、學習體會等方法
培育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十、大綱內容:
第一章 緒論
[教學時數]: 10學時
[教學目的與要求]:了解什麼是哲學,把握哲學基本問題;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革命變革中,著重領會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真正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明確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的是樹立共產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掌握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懂得只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才能學好馬克思主義哲學。
[重點與難點]:哲學的含義。哲學基本問題的含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哲學的價值。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對立的根源。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
一、哲學是理論化和系統化的世界觀
1、哲學的字源學含義
2、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
3、哲學是關於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與具體科學的區別和聯系。
4、在哲學體系中,包括歷史觀和人生觀。哲學是世界觀、歷史觀和人生觀的統一。
5、哲學是一種獨特的社會意識形態。
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作為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思維和存在有無統一性的問題。
2、對前一方面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唯一標准。對後一方面問題的不同回答,區分為可知論與不可知論。
3、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及其產生的社會歷史根源、階級根源和認識根源。
三、哲學形態的歷史演變
1、哲學的產生。
2、唯心主義的兩種表現形式: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3、唯物主義三個歷史階段: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歷史發展和哲學發展的必然產物
1、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背景和階級基礎。
2、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自然科學前提。
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
4、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范疇為核心的完整的理論體系
1、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
2、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實踐基礎上把唯物論與辯證法、自然觀與歷史觀、本體論與認識論統一起來的嚴密完整的理論體系。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
1、馬克思恩格斯及其戰友和學生的工作。
2、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俄國的傳播與發展。
3、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4、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解釋與「嫁接」。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時代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科學技術的發展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
現代西方哲學的出現是西方哲學史上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思維方式的轉型。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比現代西方哲學更加徹底更加全面地超越了近代哲學的二元分立、基礎主義、本質主義和思辨形而上學等傾向,而且為西方哲學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現實的道路。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全球化
就目前全球化的形勢來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力量和社會主義的力量,不僅不能削弱,而且還亟需加強。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已經指出了自由資本主義正顯示出世界歷史時代的特徵,即全球化的特徵。在全球化的形式內容都發生了新的變化的今天,我們必須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俱進,推動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的創新,以保障全球化運動帶給全世界人民真正的福利。
第四節 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的和方法
一、樹立共產主義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1、共產主義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統一的有機整體。
2、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科學共產主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3、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掌握無產階級的立場、觀點、方法,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不斷地改造主觀世界,是培養和樹立共產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重要途徑。
二、掌握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
2、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
3、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各門具體科學的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方法
1、理論和實踐相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特徵。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方法是理論聯系實際。
2、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要做到完整准確地領會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並且從客觀實際出發,運用這些基本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
[閱讀書目]:
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6—19.
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第二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19~229.
馬克思.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列寧.卡爾·馬克思 「馬克思的學說」.列寧選集(第2卷) [M]. 580~588.
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 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
黑格爾.小邏輯[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奧康納:自然的理由-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思考題]:
1、為什麼說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哲學基本問題同實際工作和生活有什麼關系?
2、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哲學史上的革命性變革?
3、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同樹立科學人生觀有什麼關系?
第二章 物質與世界
[教學時數]:8學時
[教學目的與要求]:確立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正確把握意識的起源、本質和作用;理解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其物質性;明確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
[重點與難點]: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形式。馬克思主義物質觀及其意義。意識的本質。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教學內容]:
第一節 物質及其存在方式
一、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
1、哲學物質觀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科學的哲學物質觀是在實踐和科學進步的基礎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斗爭的結果。
2、列寧關於哲學物質范疇的科學規定。列寧物質定義的重大意義在於堅持了唯物主義一元論、可知論和辯證法,同一切唯心主義、二元論、不可知論和形而上學劃清了界線。
3、哲學物質范疇同自然科學關於物質形態、結構、屬性的理論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二、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
1、運動是標志宇宙間所有事物、現象和過程的變化的哲學范疇。
2、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批判割裂物質和運動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觀點。
3、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辯證統一。靜止是物質運動的特殊狀態。
肯定相對靜止具有重要意義。把握靜止是理解運動、物質多樣性的條件,也是把事物區別開來進行科學分析的前提。
批判把靜止絕對化的形而上學和否認靜止的相對主義詭辯論。
三、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
1、時間是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性。時間的一維性。
2、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廣延性。空間的三維性。
3、時間和空間、時空和物質運動的不可分離性。物質運動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時間和空間的客觀性。人們的時空觀念是對客觀存在的時空的反映。
4、時間和空間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時空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是辯證統一的。
5、時間和空間的無限性和有限性,時空的無限性與有限性是對立的統一。
第二節 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
一、人類社會產生的自然前提和現實基礎
1、古猿的體質形態、群體結構及其生存環境構成了人類社會形成的自然前提
2、勞動發展史是理解全部社會發展史的鑰匙、勞動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獲得發展的現實基礎。勞動形式對於從猿到人的轉變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勞動是人的本質的活動。勞動是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勞動是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基礎。
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1、地理環境。地理環境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一,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前提。地理環境如何對於勞動生產率、生產發展速度有重要影響,可以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環境污染,保持生態平衡,是當代世界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地理環境不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地理環境決定論是錯誤的。
2、人口因素。人口也是社會物質生活的條件之一。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一定數量的人口。人口因素對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適度的人口對社會發展起加速作用,不適度的人口不利於社會發展。人類社會必須對人口實行自覺的控制和調節,即保持「最優人口」。人口因素不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劃清我國人口政策與馬爾薩斯人口論的界線。
3、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既是社會物質生活的最重要的條件,又是社會物質生活本身的具體樣式。馬克思所說的社會存在主要指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是由生產方式的發展所決定的。
第三節 從物質到意識
一、意識產生的自然前提和社會基礎
1、自然先於意識而存在。從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到人類意識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一過程經歷了從無生命的反應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再到高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最後到人類意識產生這三個決定性環節。
2、意識不僅是自然界發展的產物,而且是社會的產物。勞動在人類意識產生和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作用。
3、人類意識與動物心理是本質上不同的兩種反映形式。意識從來就是社會的人的意識,理解意識的社會性具有重要意義。
二、意識的本質
1、意識就其同它的物質器官的關系來說,它是人腦的機能和產物。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人腦是高度復雜而嚴密的物質體系。意識依賴於它的物質器官,離開人腦神經活動的生理過程,意識無法存在。
2、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意識來源於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世界。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
3、意識反映的形式是主觀的;它反映的內容則是客觀的。意識是主觀形式與客觀內容的統一。批判否認意識客觀內容的唯心主義和抹煞意識主觀特徵的庸俗唯物主義。
三、意識的結構和功能
四、意識的作用
1、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和意識對物質的能動反作用的辯證統一。辯證唯物主義在肯定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的前提下,強調意識能動性。意識的能動性及其表現。這是人區別於物的特點。意識的能動作用通過人類的實踐活動而實現。
2、全面而科學地理解物質和意識的相互關系,是正確發揮意識能動作用的根本前提。必須堅持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統一,將創造精神與科學態度相結合。
五、意識和人工智慧
1、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這一科學論斷一再被科學發展所證實,正確解決意識和信息以及人工智慧之間的關系問題,不僅具有科學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哲學意義。
2、意識和信息都是物質的反應特性,但它們又存在著質的區別。意識是特殊的信息,具有「特殊的能動性」。
3、人類思維同「機器思維」既有相似之處又有本質區別。人工智慧只能受人類的支配和操縱,不可能取代人類思維,更不可能反過來支配和統治人類。
第四節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一、物質形態的多樣性和同源性
1、物質在具體形態上是無限多樣的。
2、物質世界有著共同的起源。物質的多樣性中又有其統一性,多樣性和統一性是辯證統一的。
3、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堅持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二、物質形態的層次性和同構性
三、世界物質統一性的證明及其實踐意義
1、世界物質統一性需要科學發展來證明。天體演化和物質結構理論、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理論、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人類起源和社會發展理論等,從各方面對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提供了有力的證明。
2、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又是一個普遍的哲學命題,對它必須進行哲學的論證。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吸取哲學史、認識史的積極成果和思維教訓,運用辯證思維方法,進行廣泛的論證,才能作出正確的哲學概括。
3、科學證明和哲學論證是一個長期過程,永遠不會完結。
4、實事求是與一切從實際出發。
[閱讀書目]:
恩格斯.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8 —520
列 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第一章第四、五節).列寧選集(第2卷)[M].70—90.
恩格斯.反杜林論(第一篇第三、四、五、六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73—105.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6—19.
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4—573.
辛敬良.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第一編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 27—108.
吳倬.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 (第二章 實踐觀)[M].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 41—63.
陳新漢.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第二章 科學的實踐觀)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1—82.
[思考題]:
1、為什麼說只有對意識現象做出科學解釋才能徹底堅持唯物主義一元論?
2、如何理解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關系?
3、怎樣理解列寧的物質定義及其重要意義?
4、如何理解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
5、為什麼說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
第三章 實踐與世界
[教學時數]:8學時
[教學目的與要求]: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及現代意義,理解實踐的主體和客體及其關系,了解人對物質世界實踐把握的主要環節,掌握實踐是人類世界得以形成、存在和發展的根據,實踐活動構成現實世界的基礎。
[重點與難點]:實踐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作用。實踐與世界的二重化。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實踐的本質和結構
一、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化活動
1、舊哲學對實踐的理解。
2、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實踐的理解。
3、實踐的兩層含義。
二、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
1、實踐的三種基本特徵。
2、實踐的基本形式。
三、實踐的理性結構和社會結構
1、實踐的理性及其結構。
2、實踐的社會結構及其作用。
第二節 實踐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作用
一、實踐的主體和客體
1、人通過實踐使自己成為一種自我創造性的主體的存在。
2、實踐活動的主體與客體及其結構。
3、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中介。
二、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以及實質
1、實踐是一個以主體、中介和客體為基本骨架的動態的發展系統。
2、主體對象化與客體的非對象化。
三、人對物質世界實踐的把握的基本環節
1、實踐目的的提出及其實質。
2、目的通過手段實現自身。
3、實踐的結果以及評價。
第三節 實踐與世界的二重化
一、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分化與統一
主觀世界不同於客觀世界。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對立統一。
二、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的分化與統一
1、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的含義。
2、人類世界的形成及其與自在世界的關系。
3、自然的「人化」。
4、實踐是現實世界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三、實踐的世界觀意義
1、實踐是現實世界形成的基礎。
2、實踐是現實世界發展的基礎。
[閱讀書目]: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1、3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樂平.歷史維度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第三章) [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5.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述評 (第三章)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馬克思主義哲學疑難解析 (第3篇) [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思考題]:
1.如何理解實踐的本質和作用?
2.為什麼說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
3.如何理解主體與客體的關系?
4.為什麼說人的實踐活動構成了現實世界的基礎?
第四章 聯系與發展
[教學時數]: 6學時
[教學目的與要求]: 理解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系和運動發展。把握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特徵及其同形而上學的根本對立;懂得唯物辯證法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體系,掌握辯證地認識事物的總的原則和方法。
[重點與難點]: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特徵,聯系和發展的規律性,物與物的關系和「為我而存在的關系」,客觀辯證法、主觀辯證法與實踐辯證法的統一。
[教學內容]:
第一節 聯系的普遍性和發展的方向性
一、世界的普遍聯系與系統聯系
1、聯系是指事物之間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聯系以事物的相互區別為前提。
2、聯系的客觀性。聯系是客觀事物所固有。反對用主觀臆想的聯系代替客觀事物本身的聯系。
3、聯系的普遍性。任何事物都處在內部的和外部的聯系之中。整個世界是一個聯系的整體。
4、系統與系統論的概念。系統的分類。系統論觀察和分析事物的特點。
二、物與物的關系和「為我而存在的關系」
1、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聯系復雜多樣。
2、物與物的關系主要指「自在之物」之間的關系。
3、「為我而存在的關系」的特徵。
三、運動、變化、發展及其方向性
1、運動、變化、發展的概念區別。運動、變化、發展之間的辨證統一及其方向性。
2、唯物辯證法把運動理解為包括從單純位置移動直到思維和社會運動的「一般的變化」。物質運動形式的多樣性。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辯證關系。
發展是事物向上的運動,其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3、新事物指符合發展的前進方向、具有遠大前途的事物。舊事物指喪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趨滅亡的事物;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區別新舊事物的根本標志。
4、新事物不斷產生、舊事物不斷滅亡即新陳代謝是宇宙間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規律。馬克思主義者對待新事物的正確態度。
第二節 聯系和發展的規律性
一、反映聯系和發展相統一的決定論
1、決定論與非決定論的對立。辯證唯物主義堅持決定論的原則,反對非決定論,但不同於機械決定論和宿命論;科學地揭示了原因和結果、必然和偶然之間的辨證關系。
2、原因和結果的含義。
原因和結果的關系是辯證的:第一,原因和結果的區分是確定和不確定的,把特定對象從普遍聯系中抽象出來,原因和結果的區分是確定的,如果超出某特定的范圍,原因和結果的區分又是不確定的。第二,原因和結果是相互作用的。
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義。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對立的統一。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聯系和發展中兩種對立的趨勢。但它們又是統一的。理解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規律及其實現:從可能到現實
1、規律是事物發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2、規律的實現是從可能到現實的過程。
3、可能性和現實性的含義。可能性和現實性是揭示客觀事物由可能向現實轉化過程的一對范疇。
4、可能性和現實性是對立的統一。
5、可能性向現實性轉化需要一定的條件。
三、聯系和發展的規律體系及其核心
1、唯物辯證法是關於世界聯系和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
2、聯系和發展的規律性。
3、規律可分為:一般規律、特殊規律和個別規律。
4、唯物辯證法是關於聯系和發展的科學,它是由一系列規律和范疇按其內在聯系所構成的科學體系。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
5、對立統一規律之所以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主要在於:第一,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普遍聯系、變化發展的根本內容和內在動力;第二,對立統一規律是理解辯證法全部規律和范疇的關鍵和中心線索;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認識方法;第四,是否承認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是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種發展觀的根本分歧。
四、客觀辯證法、主觀辯證法與實踐辯證法
客觀辯證法、主觀辯證法與實踐辯證法的概念。
從內容上來說,客觀辯證法與主觀辯證法是一致的。就表現形式而言,客觀辯證法與主觀辯證法又是兩個不同系列的辯證法。
客觀辯證法、主觀辯證法與實踐辯證法也是統一的。
㈤ 晚清政治思潮改革的價值
[摘要]近代晚清社會面臨「千年未有之變局」,文化教育也面臨深刻的變革和時代轉型,即由傳統文化教育向現代文化教育轉軌。「中體西用」文化教育觀的形成和發展貫穿於近代晚清文化教育轉型的全過程,這對近代晚清文化教育實踐的發展、近代中國文化教育體系的形成和制度的確立以及現代中國文化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具有非常豐富的理論意義和重要的實踐價值。
[關鍵詞]近代晚清 中體西用 文化教育觀 中西會通
[作者]嚴加紅,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校管理教研部副研究員
從中西方社會變遷進程考察發現,中國和西方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時期非常接近,但中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並沒有獲得進一步發展,其中原因到底是什麼?關鍵的問題就是中國長期封建社會發展所形成的對內部現代性的阻礙非常強大,傳統文化教育基礎已深入到中國傳統社會文化心理結構和社會生活,而改變這種傳統社會治理結構相當困難。明清之際曾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形成比較大規模的經世實學思潮、人文啟蒙思潮和第一波「西學東漸」思潮,但終因朝代更迭和傳統社會政策等阻礙因素而被扼殺於搖籃當中。而在同時期的西方社會正面臨激烈的社會變遷,西方近代社會急劇變遷的同時也帶來了社會文化教育的深刻轉型,出現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這直接推動了西方工業革命的產生與發展,促使西方社會產生了深刻的變革。中西方社會通過500年的勢力消漲,最終西方在科學技術領域超越了中國,從而在19世紀形成了中西方力量對比上的深刻變化。這種變化影響到傳統中國的文化教育領域,這就是西方文化教育思想的輸入。
明清之際西方人到中國游歷和開展傳教活動,給傳統中國帶來了西方社會發展變遷的成果。如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東來給中國傳統社會發展帶來了新氣息,出現了「中西會通」思想。但隨著中國傳統社會內部矛盾的激化和朝代的更迭,社會政策調整更趨閉關自守。特別是「教禁」政策的嚴格執行,使中西方文化教育交流基本中斷,傳統中國社會又回歸到原先設定的運行軌道緩慢前行。也正是在這段時期,西方卻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上迅速崛起,並進而在全球形成了勢力范圍和殖民潮流,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等先行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在世界范圍內搶占殖民地。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的侵略觸角也伸向了處於深刻社會矛盾旋渦中的傳統中國。葡萄牙占據澳門和台灣,英國占據香港,並進而出現了西方國家瓜分中國的熱潮。甚至在同時期通過明治維新而「富國強兵」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也將侵略的觸角伸向了長期對其進行文化教育輸入的傳統中國。
從明清之際到晚清這段時期,中國文化教育思想進程中曾經兩次出現「西學東漸」的高潮。但為什麼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卻又如此緩慢,甚至晚清結束後還出現復辟的歷史怪現狀呢?這些問題確實令研究者深思。近代晚清文化教育變遷的主流軌跡就是西學輸入中國的進程,也就是通常界定的文化教育近代化過程。近代晚清文化教育經歷過洋務教育、維新教育和新政教育等三個實踐階段。這三個階段都以「中體西用」文化教育觀為指導思想、以學習西學為核心而展開的,反映了學習西學從器物文化到制度文化的全過程。雖然系統地吸收西方文化是在晚清時期以後,但近代晚清已是系統吸收西方文化的重要起點。從近代文化教育思想呈現形式看,近代晚清新式學校都是以學習和記述西方社會現狀為基本宗旨而大量地涉獵西方文化教育思想的。
近代晚清是中國社會發展變遷的「千年未有之變局」,同時也是在思想上爭鳴溢彩的重要時期。伴隨軍事失利,晚清政治經濟與文化教育思潮洶涌激盪,對近代科學的企求也更為強烈,「求強」和「求富」曾經一度成為時代的旋律,使傳統社會制度下長期壓抑的科學和工商等邊緣薄弱領域倍受關注、傳統文化教育面臨著時代審視和考驗。晚清「中體西用」文化教育觀的出現,反映出近代中國思想發展變遷中的妥協和調整;同時,傳統文化教育思想對中國社會變遷的影響作用也是根深蒂固的。其實,如果對晚清以後中國社會思想的發展變遷狀況進行仔細地審視和考察就會發現,這種文化教育觀影響到中國近現代社會思想發展變遷的全過程,以致於還影響到當代社會思想的發展變遷。近代晚清是中國由傳統社會向近現代社會轉型的重要歷史階段,文化教育轉型是近代晚清社會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近代晚清文化教育由傳統向近現代轉型的過程中,中西文化教育的沖突與融合是重要的時代特徵。
近代晚清社會變局中需要處理的關鍵問題是中西學問題。這也是中國近代文化教育研究的重要切入點。研究近代晚清教育不能脫離對近代晚清文化觀的研究。其實,文化與教育是緊密不可分離的,正如經濟與政治難以分離一樣。近代晚清「中體西用」論既是對文化問題的探討,也是對教育問題的探討。提出近代晚清「中體西用」文化教育觀比單純提出教育觀或者文化觀更具有統合性與前瞻性。把「中體西用」作為一種文化教育思想或文化教育實踐來探討,比單純研究教育思想或者教育實踐更契合近代晚清社會的特徵,更能夠在比較宏觀的背景和視野中來審視近代晚清教育的相關問題。歷史研究最重要的是知古鑒今。近代晚清社會發展在中國社會發展變遷進程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其社會狀況和歷史境遇是「千年未有之變局」。而文化教育在近代晚清社會變局和發展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體西用」文化教育觀對近代晚清及其後期的文化教育發展變遷產生著重大影響,甚至還影響到當代文化教育的政策制訂和改革發展。
近代晚清轉型期文化教育觀的遞嬗存在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傳統中國社會內部現代性因素的潛滋暗長。反映在文化教育觀轉型上,既存在由傳統文化教育觀向近代晚清文化教育觀轉型的內在歷史邏輯和實現機制(如經世實學思潮、人文啟蒙思潮和「西學東漸」思潮的出現),更有在文化教育領域的實踐和嘗試(如顏元彰南書院的設置)。這些因素對近代晚清「中體西用」文化教育觀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與作用,或者說是創設了重要條件。二是西方國家和東方日本發動對華侵略戰爭,加速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沒落和向近代的轉型,使近代晚清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形態。西方文化教育的侵略、教會學校教育的興起以及第二波「西學東漸」熱潮的出現等外部現代性因素,與「中西學論爭」、「走向世界」等內部現代性因素相結合,直接促進了近代晚清「中體西用」文化教育觀的形成和發展。近代晚清「中體西用」文化教育觀的內涵存在不斷發展變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也存在其內在的歷史邏輯和實現機制。
㈥ 評述蔡元培對北大進行的改革及所體現的大學教育思想。
1、抱定宗旨、改變校風。
大學應該成為「研究高尚學問之地」,但是現在的北京大學,學生對研究學問沒有興趣,讀書只為做官,因此,蔡元培改革北大的第一步就是明確大學宗旨,並為師生創造研究高深學問的條件和氛圍。
2、貫徹「思想自由,兼容並包」辦學原則。
大學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學問,但它不是研究某一家某一派的學問,更不是研究被某些人指定的學問,「思想自由,兼容並包」是他辦理北京大學的基本指導思想。同時這一原則還體現在對教師的聘任上,蔡元培以「學詣為主」,羅致學術人才,使北大教師隊伍一時出現流派紛呈的局面。
在蔡元培的領導下,北大的改革是全方位的。以「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為指導的教育思想經蔡元培提倡,逐漸成為北大的教育、管理制度,使北大開始走上現代大學的道路。
(6)教育教學思潮的更迭擴展閱讀:
「教育獨立」作為一種思潮,萌發於「五四」之前,發展興盛於20世紀20年代。由於軍閥混戰,經濟凋敝,北洋政府又不重視教育,國家預算中教育經費比例極低,如1920年前後國家預算中教育經費僅佔1.2%左右。僅此有限的預算內經費還常被侵佔挪用,也不能如數到位,導致教育經費奇絀,教育事業陷於難以為繼的程度。
教育要平衡發展人的個性和群性,政黨則不然,它要造成一種特殊的群性,為本黨服務,抹殺受教育者的個性。
教育是求遠效的,著眼於未來,其效果不可能在短期內表現出來,所以講「百年樹人」。而政黨是求近功的,往往只考慮眼前的利益。
在政黨政治背景下,政權在各黨派之間更迭,由政黨掌管教育,必然會影響教育方針政策的穩定,影響教育的成效。所以他認為教育要超脫各派政黨之外。
為實現教育的真正獨立,蔡元培設計了教育經費獨立、教育行政獨立、教育獨立於宗教的具體措施,其中關於教育行政獨立的方案是:分全國為若干個大學區,每區設立大學一所,區內的高等專門教育,中、小學教育,社會教育,文化學術事宜均由該大學校組織辦理。
大學的事務,由大學教授組成的教育委員會主持,校長由教育委員會選舉產生。各大學區大學的校長組成高等教育會議,處理各大學區間的事務。
教育部只負責處理經高等教育會議議決而與中央政府發生關系的事務,及教育統計報告等,不幹涉各大學區事務,教育總長必經高等教育會議認可。這一設想成為南京國民政府初期實施「大學區制」的框架基礎。
㈦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法家受到推崇,各國以法制國,而隨著歷史更替,之後許多統治者開始舒緩刑法,如漢高祖
法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備受推崇的主要原因:
(1)適應了當時社會政治改革的專需要。
(2)符合國家由分裂走向屬統一的趨勢。
(3)有利於統治者加強對人民的控制。
(4)強調樹立君主個人權威以加強中央集權。
(5)地主階級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思想政權來維護他們的利益。
以上答題如有不足之處,希望各位朋友們來補答一下。
㈧ 從近代史角度論述中國近代史思潮的更迭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不僅僅是一種政權的更迭,而是從經濟基礎、社會結構到上層建築深刻而全面的巨變,馬克思列寧主義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上層建築反過來又會影響經濟基礎,因此一種全面的社會變動要求一種全新的意識形態與之相應。「學術」屬上層建築.所以對舊有的學術進行「改造」就「勢所必至」了。由於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認識與中國革命關系重大,所以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馬克思主義學派在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的革命戰爭年代就已相對成熟;但在原先的高等院校的知識分子中,這一時期占統治地位的一直是種種非馬克思主義學派。這樣,以前者改造後者,對資產階級學術思想進行批判,自然成為這一領域的中心任務,對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著作的譯介,自然也不可能離開這一中心任務。
對此意圖,當時出版的所有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著作譯介幾乎都有明確的說明。《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的「中譯本序言」談到之所以翻譯此書一是因為該書的資料「有不小的利用價值」,但更重要的一個理由」是因為它「一向被中外資產階級學者奉為圭臬之作」,現在「不要忘記這些謬論在很長的一個時期中,曾經嚴重地毒害了中國的思想界。應該說在殖民主義理論的作品中,這部書是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因而也就是反對殖民主義者所應該注意閱讀的東西」。①丹涅特著《美國人在東亞》、萊特著《中國關稅沿革史》、約瑟夫著《列強對華外交》、威羅貝著《外人在華特權和利益》、伯爾考維茨著《中國通與英國外交部》的譯者「前言」或「後記」,都毫無例外地鄭重聲明了這一點。
在當時百廢俱興的歷史條件下,就數量而言,翻譯出版的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著作並不算多。但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50年代組織選譯的絕大多數著作的確代表了國外有關學術研究的一流水平,選書之精當與譯品質量之高至今仍令人欽佩,此皆說明選譯者眼光的不凡、學識的深厚與態度的嚴肅認真。例如,直到現在《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仍是被國內中外關系研究者引征最頻的著作之一;《外人在華特權和利益》一書在整體上仍未被超越……更有意義的是,當時代環境發生變化後,這些譯著的學術性便立即顯示出來,為一些相關學科在新時期的迅速發展打下一定基礎。
更值得注意的是,50年代初期對蘇「一邊倒」,各學科都在自身建設方面競相翻譯出版「蘇聯老大哥」的有關著作作為「教科書」,並奉為「典範」時,有關研究中國近代史的著作卻翻譯出版極少,更無被視為「典範」之作。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在中國近代史學科中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學派當時即已相對成熟,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框架和方法,無需像其他不少學科那樣匆忙照搬蘇聯的「教科書」。
隨著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和發展,「階級斗爭」愈演愈烈,對外國資產階級學者的分析、批判言辭也日趨激烈,這種「譯介」更明確被提到「了解敵情」、「興無滅資」、「反帝反修」的程度。《外國資產階級是怎樣看待中國歷史的——資本主義國家反動學者研究中國近代歷史的論著選譯》(第1、2卷)和《外國資產階級對於中國現代史的看法》近120萬字,選譯了從19世紀末葉以來,尤其是近幾十年來仍有影響的英、美、法、德、日等國數十位資產階級學者對中國近代社會性質、近代經濟及文化問題、中外關系、農民戰爭、邊疆危機、中國革命、國共斗爭……等各方面有代表性的論述。在長達萬言的「序言」中,選編者對近百年來外國資產階級學者的中國研究狀況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對各種觀點進行了嚴厲的政治批判,並進一步申明了編譯的目的:「我們選譯這些資料,即是為了了解敵情和提供反面教材進行興無滅資的斗爭。我們從這些資料里可以進一步認清學術思想領域內,外國資產階級學者的真面目,認識帝國主義通過文化侵略毒化中國人民的罪惡活動,藉以激發我們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思想,積極參加反對帝國主義和現代修上主義的斗爭,並且從斗爭中清除資產階級歷史學在中國史學界的流毒和影響,壯大歷史科學隊伍,團結一切愛國的歷史科學工作者,共同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新文化。」②
十年「文革」特別是它的中後期,有關俄蘇研究中國近代史的著作在一片荒蕪的學術園地中突然「一花獨放」,翻譯出版了一大批。這種「一花獨放」,完全是由於「反修」斗爭和中蘇邊境沖突的需要。齊赫文斯基主編的《中國近代史》的中譯本「出版說明」寫道:「本書炮製者以極其卑劣無恥的手法,全面、系統地偽造近代中國歷史」,「惡毒誹謗攻擊中國人民的偉大革命斗爭和中國共產黨的馬列主義正確路線」。這篇個到5000字的「說明」充滿了「恬不知恥」、「瘋狂攻擊」、「秉承其主子出意旨」……這樣一些幾近謾罵的文字,並認定這部書的目的是「妄圖否定毛主席關於中國近代史的一系列科學論斷,否定毛主席為中國革命制定的馬列主義正確路線」,「變中國為蘇修社會帝國主義的殖民地」。③當時的「時代精神」可說盡在其中。而有關中俄邊境著述的譯介更多,由於這些譯著以資料、回憶錄為主且限於本文篇幅,恕不細述。但是這些翻譯為後來的中俄關系史研究打下了較為深厚的基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中美關系在1971年開始解凍,費正清的名著《美國與中國》也在「供有關部門研究中美關系時批判和參考之用」的名義下,由商務印書館組織翻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