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育課程教學方法有哪些 生活化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空間形式與數量關系的一門科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探求客觀世界的規律,為人們處理數據、分析資料、交流信息提供簡捷的手段。由於其應用的廣泛性,數學越來越被世人當作一種普遍適用的和生活必需的有效工具。數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生存能力發展,不僅考慮數學課程自身的特點,更要遵循智力落後學生的認知特點,遵循學習數學的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的運用過程,進而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其數學應用意識,思維能力、行為習慣等方面也得到相應的提高。
智力落後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同樣表現出如下幾方面的特點:智力落後學生尤其是輕度智力落後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遷移能力,但大多數智力落後學生在高技能發的學習上,遷移能力很差;學習興趣較少,學習動機水平底;學習需要不佔優勢;智力落後學生的需要多以低級需要為主,以滿足生理的需求為主。
因此,數學是培智學校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的重要內容。對於智力落後學生的數學教學目的是要為智力落後學生打好數學的初步基礎,使他們學會適應社會生活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實用性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實踐教學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著眼於智力落後學生現在和將來適應社會生活、獨立生活的需要,對最大限度促進智力落後學生潛能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遵循對智力落後學生數學課程教學的「基礎性、實用性、發展性和可接受性」四條原則,對智力落後學生的數學教學進行以下的研究與探索:
一、 採用生活化教學法,讓生活問題走進培智學校數學課堂
新的課程標准提出:「讓學生人人學習有用的數學」,「把數學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信息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從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應用數學。弱智學生由於智力地下、思維不靈活,在學習數學知識形成數據技能時,通常需要藉助更多的直接經驗,認識更加具體的內容,經歷更加深刻的體驗,才能實現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變。針對弱智學生的思維特點,教師在數學課堂中應該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貼近學生的生活的數學知識進行教學,從而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因此,在培智學校課程設置中數學的教學的要求:應用數學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簡單問題的能力。無論培智學校還是普通學校都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不僅要求選材必須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化教學方法主要有:(1)結合生活實際,合理組織教材,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來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教學中,設計一系列的數學問題與活動,把知識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生活中,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來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10以內數的認識」時,教師根據弱智學生愛動的特點,進行了「動態教學」,如「認識數字5」時,運用課件出示<小花鴨過生日>,再現生活情景,寓教於樂。先以輕松活潑的,充滿情趣的故事導入:小花鴨今天過生日,大白鵝、黑黒狗,小公雞、胖胖豬都買了禮物來祝賀.......。接著讓學生數一數故事中涉及到數字5的圖片,孩子們看到這些可愛的動物和誘人的禮物,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過來,然後可以進行分角色表演,進行生日宴會活動,在活動中,要給小動物們安排座位,分配食物等,在游戲中不僅進一步認識了數字5,還培養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2)注重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發現數學問題的能力。為了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數學思考問題的方法,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和研究能力,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例如:在認識「24時計時法」時,要想讓學生直觀的認識用24時計時的意義和重要性,完全可以帶學生到長途汽車站去實地參觀,從而找出正確答案;在認識重量單位「千克」時,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有關「千克」的實際概念,教師可以有組織的帶領學生到菜場、水果攤等場所,讓他們學會親自挑選1千克的蔬菜和水果,然後親手拎一拎,親身感受1千克的重量,再親口數一數,親眼看看1千克的物品有多少,再測一測自己的體重有多少千克;在認識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時,可以讓學生用捲尺測量學校操場的長和寬,用米尺測量自己的身高,在實踐中建立正確的長度概念。這樣的教學安排,能夠使學生置身於現實生活中並能即學即用,具有很高的教學實用價值和現實教育意義。(3)練習生活化,提高操作實踐能力。學生學習數學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與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穿心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例如:在認識人民幣教學中,我設計了到超市購物的游戲,讓一個孩子扮演收銀員,其餘孩子去購物,老師給他們一定數量的人民幣,在購物的過程中,顧客要認出物品的單價,在付款的時候,收銀員還要說出你付出多少錢,應找回多少錢!收銀員的角色,讓輕度智障的學生輪流去扮演。這樣在游戲的過程中,靈活的運用加、減、乘、除知識計算購物中出現的找零,求商品價格之和,求商品平均價格等實際問題,模擬生活情景,再現生活畫面,使數學知識貼近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積極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二、個別化教學方式與走班制教學模式相結合,促進培智生的發展
每個兒童都具有與眾不同的、獨一無二的個人特點、興趣、能力和學習需要,特殊兒童也不例外。一般情況下培智學校也象普通中小學一樣採用班級授課制,學生按年齡編班。然而,班級授課它強調統一,要求齊步走,難以適應培智學生的個別差異,不能充分照顧培智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也不易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探索性。培智學生的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並不相符,同一年齡的培智學生由於智商不同,心理年齡也不同,並且同一類的學生的缺陷差異也是各不相同的。針對這種情況,為了使培智學生健康成長,滿足他們的個體需要,教育體系的設計和教育方案的實施應充分考慮到這種特點與需要圍繞特殊兒童,以特殊兒童需要為中心來進行教育。因此,針對培智學生個別化教學的需求,可以採用走班制的教學模式。
為了使走班制教學模式能夠真實有效的培養培智學生,那麼要考慮如何進行分班,如何針對不同的班級進行教學內容的組織與設計。
走班制教學的分班原則主要有以下兩點:(1)充分考慮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特點。教學得以有效運作的根本就是充分考慮教育對象的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特點。根據培智學校的學生的生理年齡一般在7-18歲,但是其心理年齡最高只能達到8-10歲正常兒童的特徵,在走班制教學中,通常把學生依據生理年齡劃分為三個階段:低段(7-10歲)、中段(11-14歲)和高段(15-18歲)。在領域目標的實現中就依生理年齡段和相應心理特徵需求選擇內容並運用相關教學策略和方法加以實施。(2)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依據。在《綱要》中,將技能按照其發展的難易程度劃分為低、中、高不同的階段。但實際上存在著某些學生已到中段卻只掌握了低段技能,在同一個班級中學生之間差異較大,認知水平又明顯不同,在教授某一內容時就難以「面向全體」,無法體現「以人為本」。為此,需要根據一定的評測手段來全面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和認知過程。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歸類組合分班,分為低年級(1-3年級)、中年級(4-6年級)、高年級(7-9年級)三個教學階段。
走班制教學根據分班後的不同年級進行有差別的教學內容的組織與設計:(1)對低年級學生,採用綜合主題教育,寓教於樂。根據低年級學生思維分散,注意力不穩定這一實際情況,在走班制的低年級教學中採用「單元綜合主題教育」的方法,在個別化教學中滲透游戲教學,使學生在自然愉悅的狀態下學習、訓練,充分挖掘其潛能,有效地補償其身心缺陷,使每個學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長進。(2)對中年級學生,努力創設情境,實現「教學、生活零距離」。現實世界是數學學習的豐富源泉,智力底下的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脫離智力地下學生熟悉的情境和生活經驗的教學內容,學生是體會不到數學的價值與意義的。基於以上認識,在構建中年級走班制數學課程時應以學生日常生活體驗生活。(3)對與高年級學生,變課堂數學為社會數學。數學教學只有建立在真實的社會和自然的情境之中,才能賦予它具體的意義,也才能顯示出它應有的價值。高年級弱智學生,年齡一般都在15-18歲之間,他們即將融入社會。因此,在高年級的走班制教學中,應該注重加大培養他們社會適應能力的力度,為今後走上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㈡ 如何實現培智數學課堂的生活化
蘇州市平江區培智學校倪文霞
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在現今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很受關注,在《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對培智學校的課程設置原則也提出了要求:「生活適應與潛能開發相結合,即在課程功能上,強調學生積極生活態度的養成,注重對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與訓練,關注學生潛能的開發,培養學生的個人才能。」而且將原來的《數學》學科改名為《生活數學》,並提出要求「以幫助學生形成和掌握與生活相關的簡單的數的概念、數的運算、時空認識、以及數的運用,學習運用簡單的運算工具等為課程內容。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計算技能、初步的思維能力和應用數學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簡單問題的能力。」
要如何做到真正將生活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或者說如何做到教學過程更顯生活性,提高教學過程的有效性是我們一線教師所要思考的方法。作為一名培智學校的數學教師,所要給予學生的不僅僅是要教會他們「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學會如何去「運用知識」,對於後一個要求用純粹的書本知識很難使智障學生學會,這是他們的生理缺陷使然,但是如果把生活中的相關知識和場景與學習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就能很快掌握其中的奧秘了。
一、用生活場景替代現有的教學環境
四四方方的大教室里,只有冷冰冰的桌子和椅子,及一些簡單的牆面布置,學生每天身處在一塵不變的環境中,時間長了會覺得很無趣,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都是很不利的。我們不妨在課前多准備一些教具或課件,將生活中的場景放置到教室中來,在新鮮感的促使下進行教學,不光會讓學生提高濃厚的學習興趣,還會讓教師收到不同的教學效果。
我在教學《人民幣的使用》時,將教室的一角分割出來變成一個「超市角」,利用區域功能將超市搬到了教室中來,將准備好的「商品」、「價格牌」、「人民幣」、「收銀台」等放在相應的位置,這樣一個超市就准備好了。教師在准備的時候也可以讓學生來參與,這樣可以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其實這是在幫學生進行課前准備。課堂教學時,讓學生到自己的超市來進行一次購物之旅,同時將數學教學融入其中,讓智障學生學會看價格牌、學會付錢、學會計算找零等等……一堂生活化的數學課,在師生的互動結束了,學習環境的變化會讓學生變得興致高昂,在這種情況下給予學生相關的數學知識,會讓其更好地掌握知識、理解知識、活用知識。這種看似寓教於樂的方法很適合培智學校的數學教學。
二、生動的生活語言替代生澀的教學語言
教師很多時候為了解釋一些知識、講明一個數學公式,會說出一些讓學生完全無法理解的語言,這些語言只適合出現在書本中,對於理解能力較差的智障學生是很不適用的。當然,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在語言表述時確實存在一些困難,所以我們可以用生活中的語言來解釋說明這些深奧的數學知識,用智障學生所能理解的事物來舉例講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學《圖形的認識》時,用生活中的物品可以讓智障學生知道什麼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例如,圓圓的大餅或餅干,可用來教學生認識圓形;紅領巾、三角板,可用來教學三角形的認識;再如書本、鉛筆盒、尺子這類具有長方形特徵的物品,可以用來教學長方形的認識等等。
由於智障學生的大腦發育不完全,所以在理解時,只能做出形象記憶,假如我們要他們去記住長方形、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徵來學會分辨這幾種基本圖形的話,對於中重度學生來說是一件很完成的作業。所以我們只有用簡單的語言來教學,如「圓圓的大餅是圓形,長長的尺子是長方形,有角的紅領巾是三角形、方方的手帕是正方形」,這樣的話可以讓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也有利用理解,用語言描述和形象記憶來幫助智障學生認識圖形,雙重方法只為達到一個目標。
三、生活化的游戲替代枯燥的習題作業
數學課上完後,教師總會給學生一些練習題做,作為鞏固知識的方法,但這並不是唯一方法。智障學生由於思維緩慢,發散性思維能力差,在做數學習題時,只是按著教學例題的解答方法來完成,如果題目稍有變動,他們還是會出錯,特別是中重度智障學生更是如此。這些學生不能理解題目的含義,如果教師只是一味的讓他們去做習題,而忽略了他們「是否理解」這一層,那麼不論學生做多少題,教師批改多少次,他們仍是不會做或總是做錯。因此在考查學生知識掌握情況時,可以採用另外一種方法——生活化的游戲。
我在教學《10以內的加法》時,利用學生經常玩的串珠游戲進行教學:給每個學生一根繩子和若干珠子,讓一個學生A把9個珠子穿在線上,學生B再穿上1個珠子,這時就引出問題:學生A穿了9個珠子,學生B穿了1個珠子,線上一共有幾個珠子?在知道運用加法計算的時候,學生可以再穿一次珠子來加深影響:9個珠子和1個珠子放在一起變成了10個珠子。此時教師可以進行實物與文字結合的方式加強學生的認識:
(板書)9個珠子和1個珠子放在一起(用加法計算)
9個珠子+1個珠子=10個珠子
9+1=10(引出加法公式)
知道結果了,並不能說明學生已經掌握了,我們可以讓每個學生都來穿一次珠子,表面上可以說「大家一起來檢查一下算得對不對?」其實是讓學生再一次進行操作練習,鞏固9+1=10這個知識。在這樣的反復情況之下,學生便能基本掌握知識了。利用學生對於游戲的熱愛,加上他們對於比賽獲勝的可望,可以讓學生在反復游戲中做到真正的掌握並學會運用知識了。
四、生活化的解題方法替代公式化的解題方法
數學學科其實是一門來源於生活的學科,但往往我們在解答數學題目時卻忘記了數學的本質,變得了解題而解題了。其實有時候我們把數學問題放到生活中,可以很快的就迎刃而解。
在教學《應用題》時,智障學生因為不理解應用題的含義,變得無從下手,這時教師可以將題目語言換成生活中的語言來提問,例如要解答這樣一個應用題「小紅今年12歲,小林今年18歲,小紅比小林小幾歲?」,我們可以把題目中的人物換成班裡的同學,用他們自己年齡來設計一個題目,讓他們知道如何來解答比較大小、多少的問題,再將自行設計的題目換到前面的習題,這樣學生會更容易理解,也就不會做錯了!
生活化的數學教學課堂,是以學生為中心來開展的,我們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知識和生活場景,給學生創設一個學習型的生活環境,在生活化的教學語言指導下和生活化游戲的配合下,用生活化的解題方法來解答數學問題,可以讓智障學生不再是為學而學。學習的過程本身是一件快樂的過程,純數學的教學過程是不能給學生帶來一絲快樂的,但在生活化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是在快樂中學習,在興趣中學習,自主地學習。因此,生活化的數學教學給智障學生帶來學習的快樂,也讓教師的課堂教學發揮得更為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
2、朴永馨主編:《特殊教育概論》,華夏出版社,1995年1月
3、張寧生周仁來著:《同在藍天下》,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㈢ 生活化教學法在培智數學教學中的現狀是什麼樣
"生活化教學法"是我國最新頒布的新課改中突出強調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教師需回要在開展培智數學教學的過程中答,時刻注意強化數學課程知識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真正實現教學課程生活化、實用化、全面化等,讓教學課程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有效地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有利於激發智殘兒童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還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