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學生的德育教育
教書育人,德育為先。德育工作是學校整個教育工作中的統帥,是靈魂。
無論是小學和初中的素質教育,還是高中的新課程的實施,都有一個不變的主題,就是教書重在育人,「培養什麼樣人的問題」是擺在新時期教育工作者的一個新課題。探索和完善新形勢下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徑是時代賦予給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其首要任務是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對社會、對人類有作為的人才,培養成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抓好德育教育,其他矛盾便會迎刃而解。中共中央國務院於2004年2月26日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新形勢下學校德育工作的目標、方法及途徑,為各學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為探究學校德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思考。德育教育要與時俱進,增強時代感。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使之更好地發揮學校德育工作的作用。在學校里,我是初中美術學科的教師,更深深的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學生德育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把德育寓於美術教學之中,努力做到把教書和育人緊密結合起來,是我在教學中最主要的任務和責任。美術課是初中的一門基礎課,擔負著對學生進行美育的任務,是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通過對學生進行系統,集中的審美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想像能力,豐富他們的審美情感,樹立正確的審美情趣,激發創造美的慾望和熱情,培養學生高尚的品德和情操,拓寬知識視野,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和重要的意義。因此,德育必須放在首位,必須加強德育教育。美術教學必須改革單純的技能技法學習,注重德育滲透。這樣才能真正地完成現代美術教學的任務,才是真正的「教書育人」。美術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才無愧於「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下面談一談我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一點體會。
一、利用新課中的導入,滲透德育教育
在教學中,首先抓好「導課」這一環節。我用生動、形象的電化教學和富有感情語言,將學生的思想感情帶入教材所描寫的情境之中,引起學生內心世界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使他們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如在教《設計海報》時,我先將事先准備的海報作品張貼於教室的櫥窗中,讓學生一走入美術教室就被眼前的精彩作品所吸引,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然後上課開始以幻燈片的形式圖文並茂地介紹海報的由來、發展及現狀,讓學生了解海報藝術是我國所特有的,使學生的內心自然而然產生一種繼承並發展這一我國所特有的傳統藝術願望。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主動地滲透德育,上課之前要求我們老師認真鑽研教材,挖掘其中德育的材料,利用美術中豐富多彩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如初一年級的《春天的暢想》一課,我除了充分發揮個性潛能、激發形象思維和表現個性、特性能力外,還積極創設各種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教學情境,利用生活實踐和對大自然的感受鼓勵學生參與討論交流,還以欣賞古今名作的形式、學生語言表達的形式和繪畫的方式表現不同學生內心的體驗,並根據作品的內容講述自己對環境資源的理解和認識。同時我適時地播放一些古今描繪我國大好河山的圖片、詩句,使學生增強愛護環境意識的同時也增強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意識。
三、在美術技能訓練和作品欣賞中有機地滲透德育,美術技能訓練是培養、提高學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質、文化修養和個性特長的重要形式。
Ⅱ 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
【摘 要】結合當前小學數學發展情況,從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應回用現狀出發,答參考自身的教學經驗,提出了德育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希望對於今後的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德育教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075-01
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則是必然趨勢,這樣能更好實現德育和美育教育得到發揮,有助於學生的身體、心理的健康發展,全面提升學生的內在和外在素質,有利於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符合新課改的相關要求[1]。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應用現狀
1.教學的模式較為單一。
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初中體育教學的靈活性受到一定的影響,大部分課堂教學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影響比較大,相關的教學實踐的針對性不強,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造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一定影響,難以有效開展德育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
2.學生參與程度較低。
學生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體,應通過各種有效措施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並積極構建熱烈的課堂
Ⅲ 學本式課堂教學模式之教師如何備課
學本式教學模式就是課堂上關注學習的主體,引導學習者主動參與課堂活動,通過專自主探究,合作等屬方式主動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年齡特點,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各類學習活動,避免教師一言堂,讓學生在做中學。
Ⅳ 如何在英語課堂上滲透德育教育
提起學校的德育教育,很多人認為這是輔導員的事情,似乎與其他任課老師關系不大。實際上做好學生的德育教育應該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關鍵看是否能抓住有利的時機,是否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而如何在英語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這就給教師們提出了更深和更難的目標。
一、發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找到思想教育和知識能力培養的結合點
教育學家赫爾巴特認為:「教學最高最後的目的包含在這一概念之中----德行」。這句話道出了一切教學的真諦。傳統的英語教育割裂了英語教育與德育教育的聯系,忽視了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無法實現培養德才兼備的未來人才的目標。作為青年教師,我們在把握教材內容的同時也應該思考應該如何利用教材內容,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滲透。在我八年的教學過程中我總結了如下幾點與大家一起分享。
1、結合最常用的英語禮貌用語,對學生進行禮貌教育
從最簡單、最常用的口語入手。我校中級工的英語基礎普遍較差,結合他們的實際情況,通常在課堂上會講到一些最簡單的英語口語。如講到「Thank
you!」這一最常見的禮貌用語時,教師可側重於學生這一良好習慣的養成,並時刻加以提醒:如接受別人幫助時要說「Thank
you!」;接受別人的贊美時要說「Thank you!」;接受別人的禮物時也要說「Thank you!」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也別忘了說「Thank
you!」。因為只有時刻對生活懷有感恩之心,才能真正體驗心靈上的滿足與快樂。
2、利用傳統節日,組織活動,始終將德育教育貫穿其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組織一些有意義的教學活動。充分利用各種新穎的教學方法、有計劃的加以引導,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今年的母親節,我們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組織了一次名為「媽媽!我想對你說」的活動課,並請家長來參加。本次活動課的目的是在練習英語口語的基礎上讓學生敢於大聲對父母說出自己的心裡話。眾所周知,中國人在表達感情的時候非常含蓄甚至是羞於表達,就算是母子之間也很難說出「我愛你!」這類字眼,借這次活動引導學生用英語簡單的表達他平時想說卻不敢或不好意思對自己媽媽說的話。通過這次活動我發現,這些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更多的想得到父母的關愛和理解,希望自己的看法能得到成年人的認同。不少學生家長在參加這次活動之後也意識到作為父母有些時候也應該扮演孩子的朋友這個角色的重要性。而作為老師,這個時候我就會不失時機的告訴學生及家長,在生活中應該善於用正確的方式和態度去和對方溝通。
3、巧用課文經典語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印象比較深的是在高級工使用的實用英語第一冊的一篇課文中介紹到,在美國有一位老婦人(ROSE),年輕時一直夢想著要接受並完成大學教育,由於種種原因夢想一直未能實現。在他87歲高齡的時候終於有機會進入大學。老婦人像其他的年輕學生一樣每天努力地學習,因為年事已高她甚至要花費比正常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的學習。通過幾年的努力她終於通過各項考試順利畢業,但是在他畢業後一個星期她卻在睡夢中安詳地死去。有將近2000名大學生參加了她的葬禮,在他的葬禮上很多人都回想起ROSE在一次聚會上的演講。
「We do not stop playing because we are old; we grow old because
we stop playing. There are four secrets to staying young, being happy
and achieving success.」
「You have to laugh and find humor each and every day.」
「You』ve got to have a dream. When you lose your dreams, you die.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growing older and growing up.」
「Have no regrets. We elderly people usually don』t
have regrets for what we did, but rather for things we
didn』t do. The only people who are afraid of death are those
with regrets.」
結束了這一課的學習之後,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展開了一場熱烈了談論。有的學生為自己的碌碌無為而後悔,有的學生為自己一直都有夢想而感到驕傲,也有部分學生覺得找到了努力的方向。這樣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根據自己的價值標准選擇人生目的,在實踐中努力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寓德於教的過程中要注意幾個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教育,要堅持幾條原則:(1)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在進行德育教育時,教師要把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規范的教育與參加社會生活的實踐結合起來。特別是針對一些有下廠實習經驗的技校學生來說,這種德育教育更有說服力,更能使學生產生共鳴,教育效果才能收到成效。(2)疏導原則。進行德育教育要循循善誘,從提高學生的知識入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勤奮刻苦、積極向上、自覺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較高的理論修養和學識水平。(3)嚴格要求和尊重學生相結合的原則。進行德育教育,要求教師要把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與對他們個人的尊重和信賴結合起來,用希望和激勵等科學的教育方法,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要教學生們英語語言運用技能,也應注重對他們思想品德的教育。針對不同的授課內容,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採取不同的德育教育方式,不僅教書更要育人。只有學習英語與提高思想素質有機的結合,學生們才能樹立並發展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Ⅳ 如何讓德育教育進校園,進課堂,進大腦
「教之道,德為先」,大量的事實證明:「有知識,並不等於有德行」.在學校的各項教育活動中,德育是重中之重.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把德育當作附屬物,認為它可有可無,而是應該具有德育先行意識,向自然界的水學習,用滲透、體驗的方式將德育與學科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合二為一才是上策.通過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如何在科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1.課前准備與課堂活動 小學科學課涉及到科學探究、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這幾大領域,教學中常常會遇到明顯或不明顯的德育題材的學習內容.在備課時,我們就要有德育意識,在准備教學活動、學習材料或實驗材料時更要考慮設計與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點等相適應的德育活動.在課堂教學中,當進行到與德育有關的環節時,要想辦法不露痕跡的將德育滲透進教學材料、師生活動中.以生命世界為例,教材中就有多處涉及德育活動.比如三年級上冊《植物》單元中第三課「大樹和小草」最好選擇修剪下來的植物枝條和田間地頭的狗尾草來觀察,第五課「植物的葉」中動員學生在校園里撿拾落葉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設計和實踐活動.《動物》單元中第一課「尋訪小動物」教學中,觀察活動前一定要讓學生先討論清楚怎樣去尋訪小動物,活動中應該注意些什麼問題.學生交流討論後達成共識:愛護小動物、不傷害、不驚擾小動物、不破壞小動物們生活的環境、注意自身安全等.孩子們經歷這樣的活動形成的印象肯定會特別深刻.在隨後的教學中,還會使用到蝸牛、蚯蚓、螞蟻、金魚這四種觀察、實驗材料,學生當然會很興奮,老師卻要清醒的意識到關於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的討論、行為已經開始了,老師很有必要參與其中進行必要的引導.2.課後整理 一節課結束後,部分學習材料的處理問題也很重要.比如三年級上冊《水和空氣》單元中前面六節課幾乎每節課或多或少都要用到水,每節課下課後,教學活動中使用過的水該如何處理呢,直接倒掉?留待下節課使用?收集起來留作他用?看來可以考慮讓學生來討論這樣的問題.三年級下冊《溫度與水的變化》單元第二課「測量水的溫度」中使用過的水完全可以留起來在第三課「水結冰了」、第四課「冰融化了」 和第五課「水珠從哪裡來」中繼續使用.實踐證明,與其在世界水日或世界環境日等環保節日大聲呼籲「我們要節約用水」,還不如在這些教學活動中用實際行動和細節教育學生,其效果肯定會比口頭說教好得多.關注水如此,關注其他材料或用品也要如此.課堂之外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空間,這時學生會更加放鬆,思維更加活躍,言行舉止也不像課堂那樣規矩了.此時,我們做老師的千萬不能放鬆大意,頭腦中要有德育先行意識,注意聽學生的話語,留心觀察學生的行為,在寬松、友好、平等的氛圍中教育學生.3.科普宣傳 平時與學生交流討論,少不了要聊到最新科技進展、科普知識或科技新聞.小學生喜歡發問,喜歡討論,然而由於年齡尚小,和辨別事物的能力還不強,所以,我們要明確的告訴學生,科學也有道德規范,科學家也是公民,同樣要遵守各種法律法規;要肯定的告訴學生文學、藝術、魔術等不是科學;要提醒學生注意「 腦白金」、「核酸保健品」、「深海魚油」等商業騙局;要讓學生明白怎樣區分科學和偽科學:科學可以通過嚴格的科學方式進行檢驗,在其有效范圍內沒有發現反例且具有可重復性,而偽科學雖然宣稱有科學依據,但其例證都不能通過科學實驗的驗證,甚至阻撓嚴格的驗證.4.科學興趣活動 科學課外興趣活動是學生非常喜歡參加的活動之一,這些學生大多思維敏捷、頭腦清晰、表達能力強、表現欲和求知慾超出普通學生很多,但他們本身又有這樣那樣的小缺點,我們對此不能當作沒看見,而要「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處」.師愛非常偉大,而大愛無痕,它要像水那樣一點一點滋潤、浸透,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也許沒法非常充分的體現出來,但是在這些興趣活動中,在這樣、和諧、融洽的氣氛里,我們可以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進行心與心的溝通,使教育效果最優化.總之,要學水之柔情,以無私的師愛關心學生;要學水之剛毅,以嚴格的要求激勵學生;要學水之韌性,以寬容的心對待學生.在小學科學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盡量做到教學活動前有德育先行意識,先要設計一些問題或活動,提供機會讓學生體驗;教學活動中重視德育活動,另外在教學語言上、教學情境中也能滲透一些觀點;教學活動結束後要討論和反思,爭取在下次或以後的活動中做的更好.放大視野,我們更多關注課程標准,為的是能有源頭活水;在每一堂課中嘗試自己的想法,以實際行動震撼學生,掀起學生心中的波瀾,或者感動學生,激起學生心田的陣陣漣漪;在與學生更多接觸的課外活動中踐行,進行德育而不留痕跡,追求高效而不走過場.
Ⅵ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的滲透
學校的德育工作是教育教育的前沿陣地,各地也是吧的與駕馭作為學校最基本的常規來實現,以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如何學校的德育教育定位,擺在主要的位置首位,尤其是在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則顯得更加重要。因為隨著商品的流通,人們原有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受到了沖擊,產生了變化。這種沖擊與變化也直接影響到青少年一代。因此,擺在每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務是如何搞好學校德育工作,以取得更為明顯的成效。
小學的德育主要是養成教育。即讓小學生從小養成懂得守紀律、關心他人、尊敬師長、愛護公 物、勤儉節約、不怕困難。勇於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進一步樹立熱愛特區、熱愛祖國的思想,並願意為特區和祖國的建設努力學習,貢獻自己的一切。而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須靠潛移默化、日積月累。筆者認為,課堂教學既是學校傳授文化知識和技能的陣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陣地,應該在這個陣地上充分傳授知識和技能,積極滲透品德教育,充分發揮每一學科的德育功能。
為培養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國在《教育法》、《教師法》和《義務教育法》上體現了德育的內容,在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要使學生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美、山河壯麗、人民勤勞智慧;了解和熱愛革命領袖及中國共產黨……其它學科包括數學、英語、自然、音樂、體育、美術等教學大綱中也都明確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內容和任務。
要使這一思想教育落到實處,首先要認識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號,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輸。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除了學習有關法律、法規,還必須深入學習教學大綱和教材,積極挖掘教材內容的思想性。其實,各學科的思想內容是十分豐富的,不僅思想品德、語文、英語課的思想教育內容充實,其它學科的潛在思想教育內容也不少。如數學課必須適當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培養科學的思想方法;自然課可利用自然現象和實驗引導學生愛護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為人類服務,並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美術、音樂可結合實際,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只要教師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把思想教育內容科學地,靈活生動地融會於教學過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為課堂教學中一個任務來完成。其次,教師要結合班級和學生的實際,結合課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詞句,深挖其思想精華,科學地滲透品德教育。當然,品德教育還必須結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寓思想教育於有趣的教學活動和課外活動之中,使學生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受到教育,規范行為,形成良好習慣。我們完全可以結合班級實際和學校的中心工作來進行。例如,學校抓校風建設時,教師可以結合班級中存在的問題和違紀現象,引導學生去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區分好壞,明辨是非,從而增強學生的「免疫」力。如果學生無法分辨或意見不統一,教師可以適當提示,切忌過早下結論和簡單地灌輸。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授課的內容,相應地開展主題班會、集體游戲,參觀旅行等一系列的課外活動,深化教學內容。課內課外有機結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Ⅶ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之我見
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現狀和對策 一、調研目的、意義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工作涉及每一個家庭,關系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教育問題日益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教育公平,特別是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已成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的核心問題之一。 《甘肅省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規劃(20122020年)》提出:「到2015年,全面完成義務教育學校布局結構調整,全面消除義務教育學校危房,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縣域內義務教育初步實現均衡,基本消除薄弱學校和大班額現象;全省累計有30個縣市區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實現均衡發展。」永昌縣就是這30個縣市區之一。 為貫徹落實《義務教育法》,保障國家、省、市、縣《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及省、市《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規劃》提出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標的實現,做好迎接2015年省政府對我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的基礎工作,全面分析我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困難、問題,研究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對策與措施,特開展此項課題研究。 二、調研內容、要點 調查了解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總體狀況,並對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學校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等進行具體調研,重點開展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的調研。以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每百名學生擁有計算機台數、生均圖書冊數、師生比、生均高於規定學歷教師數、生均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教師數8項指標為主,分析縣域內小學、初中校際間均衡狀況。調查了解近年來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相關舉措的實際成效及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聽取師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對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均衡發展的意見、建議。 三、調研方案、策略 (一)調研方法 通過數據採集、現場考察、聽取匯報、座談交流等形式開展全面調研。 1. 考察調研學校,分別召開教師、學生和家長座談會,要求參加座談會的教師、學生、家長有較廣泛的代表性。 2. 召開部分義務教育學校負責人座談會,現場考察以外的學校負責人參加,並有廣泛代表性。 3. 召開社會各界人士座談會,包括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鄉鎮領導、村主任等。 4. 採集義務教育學校8項指標數據,分別計算小學、初中差異系數,評估縣域內小學、初中校際間均衡狀況。 (二)調研時間與地點 時間:2013年9月底完成調研,並上報調研報告。 每個調研點選取調研學校:優質、一般、薄弱小學和初中學校各1所。 (三)組織與實施 1. 課題組成員分工。 2. 調研工作開始前,召開調研點有關人員和調研人員會議,統一調研要求,部署調研工作。 3. 調研工作結束後,課題組成員撰寫專題調研報告,總結調研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成績和經驗,分析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並研究提出解決問題、推進發展的措施和建議,最後形成總調研報告。
Ⅷ 如何打造理想化的德育課堂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品德與社會課似乎難與語數英相提並論,但作為一門綜合課程,它對豐富學生的社會經驗,形成基本的社會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同時提高學生認知社會、參與社會進而適應社會的能力起著不容忽視的、至關重要的作用。新形勢下怎樣才能上好品德與社會課?筆者認為,教師必須營造開放式教學環境,師生共同參與課堂教學,一起體驗、探討、研究,學生才能喜歡並愛上這門課。
如何營造開放式教學環境?一、 教師要樹立師生平等觀念
傳統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模式是照本宣科,教師是高高在上的講授者,學生呢,則是被動接受者,教師是主體,學生只能被「牽著鼻子走」。可想而知,這樣子的課堂氣氛是沉悶、壓抑而緊張的,學生根本沒有民主可言。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教師首先要意識到自己的角色,是主導而非主體!在課堂上要學會傾聽,學會引導。師生只有平等對話,呈現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樣子的課堂教學,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彰顯,思維才會更加活躍,學生才敢想、敢說、敢問。
二、教學方式要多樣化
(一)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
社會就是大課堂,生活是最好的教學素材。要想學好品德與社會課,就不能使學生局限在課堂知識的學習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課本和生活緊密結合,使課堂教學更有現實感。
首先,要讓課堂知識在課外得到深化。比如說在講授交通標識時。我帶領孩子們來到學校最近的一個小十字路口進行觀察,這兒沒有紅綠燈,是交通事故的頻發路段。正是上班高峰期,學生們發現,機動車、自行車、行人互不相讓,爭搶著過路口,短短的半小時內,居然還出現了一起電動車與自行車相撞的事故。接著,我們又來到有紅綠燈的大路口,感覺情況已經完全不同,雖偶有行人、自行車闖紅燈,但機動車過往則井然有序。當我們再次走進課堂,看到書上的那些交通標志時,孩子們都說感到很親切,因為它們對我們的生活太重要了。
其次,要讓學生在課外多實踐。比如說在教授《做一名地球衛士》一課時,我讓孩子們自由結合成小組,利用周末到周圍去尋找污染現象。這樣的活動,不僅使學生看到了觸目驚心的現實,更使他們增強了保護地球媽媽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Ⅸ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
作為教學主導者的教師不應該僅僅是傳授知識,
還應該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滲透品德教育,讓學生汲取精神素養的精華,形成美好的心靈品格.
Ⅹ 怎樣在課堂上滲透德育教育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有:
1、結合教材內容德育教育滲透。教材是課堂教學內容的載體,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點進行直接或間接的德育教育,在學科中進行德育滲透的主要方式。
2、結合訓練內容透,德育教育。學生在學科學習中要接觸大量的作業,這是向學生滲透德育的重要渠道。教師在編選作業時,要注意增強思想性,發揮其教育功能。
3、創設和諧課堂氛圍實施德育教育目的。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充分發揚民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鼓勵學生辨認自己的價值觀念。
4、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具科學地滲透德育教。課堂教學採用老師先講解,然後示範性的操作,最後學生按照老師的方法去實踐這一過程。
5、充分發揮教師的示範,表率作用。教師是受教育者最直接的榜樣。學校德育工作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者的示範作用,作為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質尤為重要。
為培養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國在《教育法》、《教師法》和《義務教育法》上體現了德育的內容,在各學科教學大綱中都滲透了德育教育:熱愛祖國、人類文明、傳統美德、山河壯麗、人民勤勞智慧等等方面,明確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內容和任務。各科教學內容中,都有它內在的德育教育因素,教育工作者只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站在力求把學生培育成具有完善人格、品德高尚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適應人才的角度,就一定能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情感因素,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和活力,賦予靈魂和魅力,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只要教師認真備好每一節課,特別是要注重教學設計中的情感目標設計,把德育內容科學地,靈活生動地融會於教學過程中,就能把德育教育作為課堂教學中一個任務來完成。其次,教師要結合班級和學生的實際,結合課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詞句,深挖其思想精華,科學地滲透品德教育,寓思想教育於有趣的教學活動之中,使學生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受到教育,規范行為,形成良好習慣。
那麼英語學課如何進行德育教育呢?大家知道英語學科授課時主要使用的語言不是母語而是英語,而且也不可能像思品課那樣擺事實、講道理,讓學生接受教育。我的做法是適時地、自然地、潛移默化地進行。在日常的.教學中,結合一個個教學常規,培養學生有禮貌、互相關心、謙虛等好品質。如在課堂組織教學中,每節課前的師生問好就在無形中增進了感情,Glad to meet you! Nice to see you,boys and girls!等語句的使用更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也告訴了學生見面應打招呼,有禮貌。在Daily talk中,採用的對話也是很貼近學生生活的,如Is everyone here? How are you today? 通過回答,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和同學的關心,同時也明白了應該關心、善待他人,這就是學科德育的一種方式。
再者,我認為激勵和表揚對學生的觸動是很大的,因此我常常用榜樣的作用來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當同學表現好,老師發獎券或獎品鼓勵時,要求全班都表揚Good! Very good!得獎同學應回答:Thank you,teacher.對於受表揚的同學來說,是種鼓勵,下次會爭取更好,培養了學習興趣,調動了積極性。對於其他同學來說,這就是個榜樣,通過表揚學習榜樣,勉勵自己要向好同學一樣,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通過鼓勵和表揚這種形式,進行了德育滲透。尤其是對於那些基礎差、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來說,老師鼓勵性的言語,對他的正面評價,更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樹立自信心的因素。
當然,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不僅在於教材,還在於教者的思想、行為的影響和感化。教學中長期創設情境隨機滲透德育教育,能陶冶和熏陶學生,使其通文悟道,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識,准確表達和靈活運用知識並發展智能,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和道德,促進學生學習動力的形成,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總之,德育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它需要長期積累,潛移默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教師的師德、情操、教學素質、能力及人格魅力等隱形教育的影響,是保證德育教育功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師要有良好的事業心、責任感以及過硬的教學本領和基本功,才能使教書育人達到最佳的統一,使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