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蒙古族舞蹈的概述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點是節奏明快,熱情奔放,語匯新穎,風格內獨特。動作多以抖肩、容翻腕來表現蒙古族姑娘歡快優美,熱情開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邁,步伐輕捷灑脫,表現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剛勁有力之美。保留節目有筷子舞、馬刀舞、馴馬舞、盅碗舞、擠奶員舞、鷹舞、牧民的喜悅、祝福鼓舞等。
蒙古族舞蹈產生於民間,然後搬上舞台。以久負盛名的筷子舞為例,它原先是鄂爾多斯的民間舞蹈,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筷子舞自娛性很強,由坐式表演,逐步發展為邊蹲、邊站、邊走、邊巧妙自如地打擊自己身體,變化不同畫面的舞蹈形式,從而真切地抒發了牧民熱愛生活,樂觀歡快的性格和感情。
② 學蒙古族時,舞蹈老師說我這個動作好像在跳四小天鵝啊,是在委婉地說我這個動作沒蒙古族味道嗎
—— "踏歌盡醉營盤晚",蒙古族舞蹈特點是渾厚,舒展,豪邁和含蓄;這與他們的版游牧, 狩獵生活有密切關聯權。而<四小天鵝舞>則以歡快, 活潑,干凈利落的節奏來描繪小天鵝在湖畔嬉戲遊玩的田園般詩意形象,體會二者文化內涵,可更好的表現各類舞蹈的魅力。
③ 元代的蒙古族民間舞蹈《踏歌》展現了怎樣的場面
這一古老的民間舞形式於蒙古族中也有流傳。隨著元朝的建立,入主中原大城內市後,蒙古族仍保容留這一民間舞蹈形式。蒙古族的踏歌是集體舞,繞樹而舞(參見《蒙古秘史》)。詩人袁桷《客舍書事》詩描繪:「乾酪瓶爭挈,生鹽斗可提。日斜看不足,踏舞共扶攜。」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記載:「黃羊尾,文豺胎,玉液淋漓萬壽杯。九殿高,紫帳暖,踏歌聲里歡如雷。」可見,蒙古族人喜歡在帳篷篝火旁,宴飲歡笑中聯手踏歌而舞。河南焦作元墓出土的舞俑,身著蒙古服飾,形體粗壯,舞姿健美,顯然是元代蒙古族的舞蹈形象。追尋當時蒙古族的舞蹈風貌,由此可見一斑。
④ 幫我寫一個蒙古舞蹈開場白
方案1:我們中國有56個民族,而在這56個民族裡面最為彪悍的自然是馬背上的蒙古族了。而與蒙古族彪悍風格不同的是,蒙古族的舞蹈卻是別有一番滋味。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去領略一下蒙古舞蹈的風韻,也讓我們鑒賞一下,蒙古族舞蹈的風采~
⑤ 去哪裡能受到最好的蒙古族舞蹈抖肩舞
有(蒙古族舞蹈.醇香)高品質舞蹈背景音樂。
⑥ 蒙古族舞蹈教學視頻
在土豆網絡北舞蒙族教程或者民大蒙族教程
⑦ 求女生跳的蒙古族舞蹈,簡單些的
天堂
⑧ 蒙古舞的基本手勢 和基本手位 。
平手:四指並攏、伸直,拇指向正旁打開。
勒馬手:手握空拳,拇指放在食指的第一個關節上。
叉腰手:四指握拳,拇指向手的正旁伸直打開。
平的鷹式位:平手,雙臂向旁抬起和肩平,向前呈弧形。
高的鷹式位:在平的鷹式位上提起45°。
叉腰位:四指握拳,拇指打開,叉於腰間。
勒馬位:勒馬手呈下弧形狀,向外伸出。
單手為單勒馬位,雙手在外稱雙勒馬位。
(8)蒙古族舞蹈教學熊瑩擴展閱讀:
蒙古舞風格特色:
一是盅碗舞。
盅碗舞一般為女性獨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風格。舞者頭頂瓷碗,手持雙盅,在音樂伴奏下,按盅子碰擊的節奏,兩臂不斷地舒展屈收,身體或前進或後退,意在表現蒙古族婦女端莊嫻靜、柔中有剛的性格氣質。
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風格特點的「軟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語匯,表現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風格。興安盟民間流傳的盅碗舞,舞姿質朴簡單,沒有嚴格的規律動作。
二是筷子舞。
筷子舞以肩的動作見長,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時擊打手、腿、肩、腳等部位,有時還擊打地面(或檯面)。隨著腕部的翻轉變化,有時肩部活潑地聳動,有時腿部靈活地跳躍,有時轉身左前傾,有時轉身右前傾。
其肩部的動作既有律動感,又具有一種特殊的韻味,融歡快、優美與矯健為一體。動作雖簡單,但卻以技巧取悅觀眾,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質。在興安盟民間流傳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獨舞,也有男女群舞。
在表演形式上由單手執筷子發展為雙手執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語匯也更加豐富。因此舞蹈顯得歡快、明朗、新穎,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蒙古族熱情、開朗、剽悍、豪邁的民族個性。
三是安代舞。
安代舞於明末清初發祥於科爾沁草原南端的庫倫旗。最初是一種用來醫病的薩滿教舞蹈,含有祈求神靈庇護、祛魔消災的意思,後來才慢慢演變成為表達歡樂情緒的民族民間舞蹈。傳統的安代舞,有準備、發起、高潮、收場幾個程序,都由「博」來主持。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興安地區帶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復存在,而是把它作為一種民間歌舞傳承下來。在科爾沁地區,在逢年過節時、在慶祝豐收的日子裡、在喜喪婚嫁和迎賓的宴會上,人們都要跳安代舞。
姑娘媳婦揮舞頭巾跳,小夥子脫去馬靴光著腳丫跳,孩子們做著鬼臉跳……舞蹈動作有甩巾踏步、繞巾踏步、擺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沖跑、翻轉跳躍、凌空踢腿、騰空蜷身、左右旋轉、甩綢蹲踩、雙臂掄綢等等,這些優美瀟灑的動作,
融穩、准、敏、輕、柔、健、美、韻、情為一體,形成了盛大的狂歡場面,把美和對美的追求推向了極致。
四是查瑪。
查瑪是藏傳佛教為了弘揚佛法、傳播教義、阻止邪惡誘惑、堅定佛門信念而舉辦的一種帶有慶典性質的藝術活動。歷史上,在「殿宇雄壯、比擬佛國」的科爾沁地區乃至內蒙古自治區全境,絕大多數寺院召廟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們表演這種舞蹈。
至今,部分召寺依然傳承表演這種舞蹈。查瑪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五是科爾沁「博」舞。
「博」,是薩滿教中的巫師,研究者稱之為「薩滿」。蒙古人則自稱為博。博所進行的宗教祭祀活動稱為行博。博舞即指行博時所跳的舞蹈。博教曾為蒙古族所長期信奉,但自藏傳佛教傳入後即日漸衰落,僅有少量殘存,主要流傳於科爾沁草原。
博舞保留較完整的是興安盟和通遼市。博舞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形態,由於其自身的豐富內涵及其所具有的藝術性和娛樂性,不僅仍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有著很高的研究價值。科爾沁地區的行博,主要是用來祭祀求福和驅魔治病。以歌舞事神,治病驅魔,是其具有的主要特徵。
⑨ 蒙古舞中的抖肩是怎麼做的
蒙古舞中的抖肩動作包括聳肩、硬肩、繞肩、碎抖肩、柔肩、甩肩。具體方法如下:
1、聳肩也叫笑肩,是指雙肩放鬆,肩胛骨上下移動起落,同時手臂、手腕也在叉腰或打開的基礎上配合肩膀上下移動的運動形態。抖肩時胸部以上抖,其他地方都收緊,肩部放鬆,抖的越碎越快就越好。
2、硬肩是指以背部和胸部肌肉收縮帶動肩胛骨前沖後縮,手臂和手腕也要配合兩個肩膀在交替推收時前後擺動,在擺時要把握好力度和速度。
3、硬肩動作在蒙古舞蹈中出現得非常頻繁,是整個肩部動作的基礎元素,硬肩動作配合腿部動作以及舞姿節奏,可以展現出蒙古族舞蹈脆而不僵的力量之美。兩肩左右擺動,幅度不能大,手臂跟隨雙肩的抖動前後擺動。
4、繞肩是指以胸部為軸心,肩膀做前、後、上、下繞圓的動作,可以單肩也可以雙肩交替環繞,做這個動作時頭頸要放鬆,腰部要前後仰合配合肩部動作,同時手臂、手腕也隨之做劃圓動作,繞肩動作體現了蒙古族舞蹈的含蓄之美。
5、碎抖肩是指雙肩放鬆,肩胛骨在胸背肌肉收縮的力量帶動下快速原位顛動的運動形態,做這個動作時手臂可以自然垂放或叉腰,腰部挺直,身體隨肩部的抖動而橫擺,碎抖肩動作體現出蒙古族舞蹈的抑揚頓挫之美。
6、柔肩是指雙肩在背部和胸部肌肉的拉動下,形成連貫的、弧線型的交替柔動,手臂與手腕也隨肩慢慢擺動。柔肩動作充分展現出了蒙古族舞蹈優雅端莊、含蓄內斂之美。
7、甩肩分為快甩肩和慢甩肩,是指雙肩同時隨著手臂向前或者向左右兩側甩出,配合腰部仰合、腿部半蹲的起伏動作,通過快速有力的甩動展示出舞蹈的挺拔向上之美。
(9)蒙古族舞蹈教學熊瑩擴展閱讀:
蒙古族民間舞蹈的種類:
1、盅碗舞
盅碗舞一般為女性獨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風格。舞者頭頂瓷碗,手持雙盅,在音樂伴奏下,按盅子碰擊的節奏,兩臂不斷地舒展屈收,身體或前進或後退。
2、筷子舞
筷子舞以肩的動作見長,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時擊打手、腿、肩、腳等部位,有時還擊打地面(或檯面)。
3、安代舞
安代舞於明末清初發祥於科爾沁草原南端的庫倫旗,最初是一種用來醫病的薩滿教舞蹈。
4、查瑪
查瑪是藏傳佛教為了弘揚佛法、傳播教義、阻止邪惡誘惑、堅定佛門信念而舉辦的一種帶有慶典性質的藝術活動。
5、科爾沁「博」舞
「博」,是薩滿教中的巫師,研究者稱之為「薩滿」。蒙古人則自稱為博。博所進行的宗教祭祀活動稱為行博。博舞即指行博時所跳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