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把中華傳統文化應用到教育教學中
隨著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深入發展,一股國學熱席捲整個文化領域,使得中國傳統文化中以道德倫理價值為取向的思想,再次受到熱切關注。而以道德倫理為取向的國學,為小學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則從國學經典所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國學經典中有哪些道德意義以及如何運用國學經典進行道德教育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論述如何在小學道德教育中實施國學經典的教育。
小學生道德教育在小學教學中占重要的地位,主要以五愛為基本內容的社會公德教育和有關的社會常識教育,思想內容比較陳舊,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之情。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蘊含著優秀的傳統美德,在培養小學生的道德品質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將這些經典積淀在腦海里,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其日後的人生態度和方向。因此,運用國學經典進行道德教育,是小學生道德教育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途徑。
一、國學經典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孕育了中華民族誠信友愛、溫文有禮的優雅人格。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如《論語》是我國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經典,它包含了立身、處事、為學、從政等豐富的人生經驗和人生智慧。它融政治、倫理、道德與教育為一體,其核心是做人,是倫理道德修養。它提出的許多做人的原則和格言,如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義。
又如《弟子規》,雖然總共僅有1080個字,360句,但卻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概括的淋漓盡致。《弟子規》所闡述的道理,譬如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泛愛眾,而親仁等教誨,適用於不同宗教、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以及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弟子規》的編寫次序也是中國古人教育經驗的總結,符合教育的規律。
其他的如《童蒙須知》、《孝經》、《禮記》、《顏氏家訓》等一系列經典蘊含著優秀的傳統美德,學習國學經典,可以讓小學生系統地直面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接受中華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
二、國學經典的道德意義分析
(一)國學經典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發展特點。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13歲以前的少年兒童,他們的記憶能力較強,而其邏輯思維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弱,還沒有充分發展起來。及早讓兒童學習中國文化經典,接受傳統優秀文化的熏習,即是在他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佳的黃金時期,接觸最具有智能和價值的經典。將這些經典積淀在腦海里,雖然他們這時還不完全理解,但會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其日後的人生態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漸培植其福德、開啟其智慧,從而奠定他一生的高遠見識和優美人格。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和閱歷的增加,他們會逐漸加強對經典的理解,經典遂成為他一生開智、受益、勵志、成長的源泉。
(二)國學經典教育的精髓在於潛移默化而非灌輸。現階段我國的小學教育片面灌輸知識技能,急功近利,讓兒童身心疲憊,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的核心價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學規律被漠視。當下,一些機構利用社會、家長的認識誤區,打著培養小神童、小天才的旗號引人眼球,實則為賺取千金萬金的學費。這種拔苗助長、把教育當成商業、產業來做的結果,誤導了兒童發展。
學習國學經典不僅可以讓孩子多認識字詞,奠定大語文之根基,培養文化氣質,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感悟聖賢文明,通曉啟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養,培養儒雅風范,明白做人的道理,歸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質。在孩子們還不具備對古詩文經典充分理解力的時候,就把經典交給他們,乍一看莽撞,實際上卻是文明傳承的絕佳措施,幼小的心靈純凈空廓,由經典奠基可以激發起他們一生的文化嚮往。孩子們從小接受這樣的熏陶,國學經典將在他們心裡埋下種子,隨著他們慢慢長大,會與他們形影相隨,對他們的一生都將產生積極影響。讓國學經典點點滴滴融入孩子們的生活當中,讓孩子們得到一種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們養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剛的人格,至關重要。
⑵ 如何讓中國傳統文化與學校教育相結
學校教育是與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相對的概念。專指受教育者在各類學校內所接受的各種教育活動,是一個國家教育制度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一般說來,學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學校教育也是作為人的個體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個體在學校里接受計劃性的指導,系統地學習文化知識、社會規范、道德准則和價值觀念。學校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決定著個人社會化的水平和性質,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基地,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整體國民素質水平;不僅如此,未來世界是人才競爭的世界,學校教育擔負著人才的培養,更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發展和未來。
一、學校教育的主旨
鄧小平同志在83年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我國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十六大報告在論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中明確提出了教育的發展目標:「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報告還明確提出「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
其實從孔子的「培養君子感化小人」到斯賓塞的「為完美生活做准備」到今天的素質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人,培養從心理生理都健康發展的人和對社會有用的人。學校教育也無外乎如此。
二、當代學校教育的缺失
我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提出了實施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強調基礎教育要滿足每一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盡管培養目標提出得很到位,但是學校教育的評價機制一直沒有改變--高考指揮棒一直在指揮著整個教育系統的教育行為,於是學習成績成了教師和學生努力追求的終極目標。不變的評價機制怎麼能實現變化的教育目標呢?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必定導致其它教育內容的缺失,學生越來越失去學習的興趣,成為了只會考試和拿高分的機器,人格的塑造、獨立創新的精神和實踐能力被遠遠的拋諸腦後。素質教育並沒有得到最終的實現。
學校只重視應試教育,沒有將重要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絕大多數學生接受正規、統一的傳統文化教育僅僅在於學校開設的語文、歷史課,其內容也局限在古詩或者朝代簡史,因而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知之甚少。所以學校並沒有成為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另一方面雖然教師是知識和文化的傳播者,但是很多教師還沒有真正地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己任,甚至自身傳統文化的涵養就很缺乏,因此,他們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對學生施以較大的影響。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是在漫長的民族發展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在於它從哲學、科學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會、人生的本質和意義,既是充分說理的,又可以讓人進行實證,它的魅力在於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說服力。因為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的,只有通過虔誠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問、不要問為什麼,是什麼道理。
那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是古聖先賢幾千年來經驗、智慧的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當前文化缺失、物慾橫流的大環境下,有不少人誤認道德是限制人們行為的條條框框。其實,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而且中國傳統文化尤其重視從行為模式、思想傾向、心理傾向、心理素質、自我意識等多個方麵塑造人的行為和人格的塑造。
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個特點是: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重視人與自然的統一,在人與人的關繫上注重人與人的和諧。中國哲學向來不認為人與自然是敵對的關系,而認為人與自然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人與人之間更應該互助合作。強調群體犧牲精神,強調以義生利,勤勞敬業。與以義生利相襯托的是人們的工作態度,勤勞敬業精神就是令人贊賞的美德,並衍生化為社會共識,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儒家文化在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中,提倡莊重自製,重視教育感化,追求技能,提倡社會責任感,勤奮工作,很少強調私利,這就形成了追求群體的和諧和有效率的發展,表現出比個人主義文化的更大的優勢。
四、學校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
中國傳統文化從行為模式、思想傾向、心理傾向、心理素質、自我意識等多個方麵塑造大學生的人格和行為。在教育過程中傳統文化對學生人格塑造、加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增強社會主人翁意識、加強傳統道德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此重要的教育手段卻在我們的教育中經常被忽略。我們不能再一味的去追求文化缺失的原因,而應該去積極思索和探究如何再次將傳統文化與學校的素質教育重新結合,使學校教育不僅成為真正的素質教育更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承接地:使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被內化為受教育者的人格、氣質和修養,進而逐步形成的社會道德、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等。從而成為維系社會生存和良好發展的重要因素。
當前學生的文化素養非常欠缺除了在少數時間參加一些課外活動以外,較少受到有關人文學科多方面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由於人文素質教育的不完善使現代學生正義感、責任感淡化,道德修養不足。當前不少學生埋頭於科技理論知識學習,不注意倫理道德修養和文明禮儀修養,在誠實、守信、認真、勤奮、謙虛等基本文明方面表現欠佳。
學校人文素質教育必須先割除重理輕文或者只學、只考、只聞讀書聲的辦學理念。將人文素質這個全方位的大課程融入到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學習傳統文化的人文素養精髓,全面掌握傳統文化中關於愛國、愛家、道德、倫理、尊老愛幼……一系列對塑造人文素質的重要思想。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培植扶正驅邪,揚善懲惡的風氣,使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成為具有高度思想道德修養、科學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觀念、敬業和奉獻精神等高素質的建設人才。
⑶ 如何把傳統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學中
一、國學經典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孕育了中華民族誠信友愛、溫文有禮的優雅人格。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如《論語》是我國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經典,它包含了立身、處事、為學、從政等豐富的人生經驗和人生智慧。它融政治、倫理、道德與教育為一體,其核心是做人,是倫理道德修養。它提出的許多做人的原則和格言,如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義。
又如《弟子規》,雖然總共僅有1080個字,360句,但卻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概括的淋漓盡致。《弟子規》所闡述的道理,譬如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泛愛眾,而親仁等教誨,適用於不同宗教、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以及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弟子規》的編寫次序也是中國古人教育經驗的總結,符合教育的規律。
其他的如《童蒙須知》、《孝經》、《禮記》、《顏氏家訓》等一系列經典蘊含著優秀的傳統美德,學習國學經典,可以讓小學生系統地直面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接受中華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
二、國學經典的道德意義分析
(一)國學經典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發展特點。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13歲以前的少年兒童,他們的記憶能力較強,而其邏輯思維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弱,還沒有充分發展起來。及早讓兒童學習中國文化經典,接受傳統優秀文化的熏習,即是在他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佳的黃金時期,接觸最具有智能和價值的經典。將這些經典積淀在腦海里,雖然他們這時還不完全理解,但會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其日後的人生態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漸培植其福德、開啟其智慧,從而奠定他一生的高遠見識和優美人格。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和閱歷的增加,他們會逐漸加強對經典的理解,經典遂成為他一生開智、受益、勵志、成長的源泉。
(二)國學經典教育的精髓在於潛移默化而非灌輸。現階段我國的小學教育片面灌輸知識技能,急功近利,讓兒童身心疲憊,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的核心價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學規律被漠視。當下,一些機構利用社會、家長的認識誤區,打著培養小神童、小天才的旗號引人眼球,實則為賺取千金萬金的學費。這種拔苗助長、把教育當成商業、產業來做的結果,誤導了兒童發展。
學習國學經典不僅可以讓孩子多認識字詞,奠定大語文之根基,培養文化氣質,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感悟聖賢文明,通曉啟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養,培養儒雅風范,明白做人的道理,歸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質。在孩子們還不具備對古詩文經典充分理解力的時候,就把經典交給他們,乍一看莽撞,實際上卻是文明傳承的絕佳措施,幼小的心靈純凈空廓,由經典奠基可以激發起他們一生的文化嚮往。孩子們從小接受這樣的熏陶,國學經典將在他們心裡埋下種子,隨著他們慢慢長大,會與他們形影相隨,對他們的一生都將產生積極影響。讓國學經典點點滴滴融入孩子們的生活當中,讓孩子們得到一種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們養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剛的人格,至關重要。
⑷ 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怎樣融合
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對於文化類的多吸收傳統文化,科學技術考慮現代教育。
⑸ 談談傳統文化如何與當代教育相結合,增強自信心
傳統文化是我國的精華與現代教育相結合,繼承了我國古代的優良傳統,結合現代的性觀點,所以是非常有自信的。
⑹ 怎樣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淺談如何利用傳統節日對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所謂傳統節日是指由歷史沿傳下來的流傳於民間的約定俗成的節日,如:喜氣洋洋的春節、張燈結綵的元宵節、懷鄉祭祖的清明節、團團圓圓的中秋節、紀念屈原的端午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所承載的文化對於一個民族的精神記憶有著一份獨特的價值。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並存,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環境下,我們利用好傳統節日揭示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弘揚民族精神,對加強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但是,近年來西風東逝,像聖誕節、愚人節、情人節等洋節日越來越受到青睞,以致於現在的小學生過聖誕節比過中秋節還要隆重,還要開心。甚至前一段時間出現了韓國和我國爭搶「端午節」的事情。部分商家也推波助瀾,小學生對洋節情有獨鍾,這是社會開放帶來的,原本不值得大驚小怪,可是我們自己的節日呢?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還有幾個人能知道它們的來歷?我們不禁發出這樣的疑問: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怎麼了?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怎麼了?學校里對於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假日也只是一放了之,根本沒有深入開展傳統節日的主題活動。這不能不說是教育的一大缺失。因此我想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談談對如何利用好傳統節日加強小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幾點認識。
一、深入挖掘傳統節日的內涵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很多學生不喜歡過傳統節日是因為不知道傳統節日的內涵,因此充分挖掘傳統節日的內涵非常重要,如何開發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需要教師探索研究,對傳統節日進行界定,如端午節,除了引導學生了解端午習俗,參與包粽子、縫香袋的實踐活動之外,重點還應開展「走進屈原」活動。通過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詩詞朗誦等活動,重現屈原的故事:兩千多年前,偉大詩人屈原為他的祖國流盡了最後一滴淚,縱身跳進波濤滾滾的汨羅江。屈原報國無門而以身殉國,堅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從他上下求索、寧願去死也不願離開故國半步中體味他那痛苦執著的偉大情感,體驗他那崇高忠貞的偉大人格。在重塑中華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過端午節,學習和傳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把傳統節日教育情注課堂教學之中。
⑺ 如何將傳統文化融入家庭教育
這位知友,隨著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深入發展,一股國學熱席捲整個文化領域,使得中國傳統文化中以道德倫理價值為取向的思想,再次受到熱切關注。而以道德倫理為取向的國學,為小學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則從國學經典所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國學經典中有哪些道德意義以及如何運用國學經典進行道德教育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論述如何在小學道德教育中實施國學經典的教育。 小學生道德教育在小學教學中占重要的地位,主要以五愛為基本內容的社會公德教育和有關的社會常識教育,思想內容比較陳舊,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之情。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蘊含著優秀的傳統美德,在培養小學生的道德品質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將這些經典積淀在腦海里,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其日後的人生態度和方向。因此,運用國學經典進行道德教育,是小學生道德教育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途徑。 一、國學經典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孕育了中華民族誠信友愛、溫文有禮的優雅人格。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如《論語》是我國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經典,它包含了立身、處事、為學、從政等豐富的人生經驗和人生智慧。它融政治、倫理、道德與教育為一體,其核心是做人,是倫理道德修養。它提出的許多做人的原則和格言,如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義。 又如《弟子規》,雖然總共僅有1080個字,360句,但卻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概括的淋漓盡致。《弟子規》所闡述的道理,譬如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泛愛眾,而親仁等教誨,適用於不同宗教、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以及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弟子規》的編寫次序也是中國古人教育經驗的總結,符合教育的規律。 其他的如《童蒙須知》、《孝經》、《禮記》、《顏氏家訓》等一系列經典蘊含著優秀的傳統美德,學習國學經典,可以讓小學生系統地直面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接受中華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 二、國學經典的道德意義分析 (一)國學經典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發展特點。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13歲以前的少年兒童,他們的記憶能力較強,而其邏輯思維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弱,還沒有充分發展起來。及早讓兒童學習中國文化經典,接受傳統優秀文化的熏習,即是在他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佳的黃金時期,接觸最具有智能和價值的經典。將這些經典積淀在腦海里,雖然他們這時還不完全理解,但會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其日後的人生態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漸培植其福德、開啟其智慧,從而奠定他一生的高遠見識和優美人格。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和閱歷的增加,他們會逐漸加強對經典的理解,經典遂成為他一生開智、受益、勵志、成長的源泉。 (二)國學經典教育的精髓在於潛移默化而非灌輸。現階段我國的小學教育片面灌輸知識技能,急功近利,讓兒童身心疲憊,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的核心價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學規律被漠視。當下,一些機構利用社會、家長的認識誤區,打著培養小神童、小天才的旗號引人眼球,實則為賺取千金萬金的學費。這種拔苗助長、把教育當成商業、產業來做的結果,誤導了兒童發展。 學習國學經典不僅可以讓孩子多認識字詞,奠定大語文之根基,培養文化氣質,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感悟聖賢文明,通曉啟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養,培養儒雅風范,明白做人的道理,歸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質。在孩子們還不具備對古詩文經典充分理解力的時候,就把經典交給他們,乍一看莽撞,實際上卻是文明傳承的絕佳措施,幼小的心靈純凈空廓,由經典奠基可以激發起他們一生的文化嚮往。孩子們從小接受這樣的熏陶,國學經典將在他們心裡埋下種子,隨著他們慢慢長大,會與他們形影相隨,對他們的一生都將產生積極影響。讓國學經典點點滴滴融入孩子們的生活當中,讓孩子們得到一種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們養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剛的人格,至關重要。 「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的途徑」課題研究方案 作者:福建晉江平山中學高中語文教研組 時間:2007-3-2 17:27:50 一、課題的表述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整個東方文化的重要標志和世界歷史文化寶庫中的重要遺產,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語文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在傳統文化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學應融於傳統文化之中。改革開放以來,中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流派紛爭,改革卓有成效,但是由於應試教育愈演愈烈,語文教學改革舉步維艱,語文教學逐步 演變為純知識、純技巧的教授和模擬考題的反復演練,影響了學生思維、個性特長、健全人格和道德修養的形成和發展。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必須適應時代的要求,按照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素質教育的基本原則,按照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系統的改革,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以期在培養學生語文素養、人文素養、思維能力方面發揮語文學科應有的作用,盡到語文學科應盡的職責。因此,中央教科所批准立項的重點課題《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審時度勢,把語文教學放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大環境中,有助於實現語文教學的理念創新、內容創新、方法創新,有助於為學生構建一個和諧的、寬松的、自主的學習環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健全人格。 二、課題目標 該課題的總目標是,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為宗旨,以推進國民的閱讀寫作能力為基點,堅持素質教育的正確方向,扎實細致地進行課題研究,為開創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協調發展的新局面而努力。 我校選擇的子課題《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的途徑》的目標是:在世界興起了「漢語熱」的背景下,在新課改的浪潮中,在學生語文學習背離傳統文化的現實上,積極參與實踐,務實探究,希望在語文教學和傳統文化協調、有效結合的教學實踐層面上,走出一條操作性較強,適合一般學校提高語文學習成效,並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終身、和諧發展的路子! 三、研究的理論依據 1、多元智能理論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由於每個人各種智能的組合方式不同,因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個體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個性傾向性等方面的不同,導致個體學習興趣、學習方式、學習效率等的明顯差異,而人只有按照自身的適應方式,才能有效地獲取、掌握知識技能。 2、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習是學習者與文本之間的交互作用,學習是學習者在教師指導下憑借自己原有的認識結構對來自客體的信息進行選擇、加工、重組,用現有的認識結構去「同化」或「順應」外部世界的過程,學習是學習者自我建構的過程。學生的學習只有通過自身的操作活動和主動參與觀察、思考、探索,才能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使學生不僅掌握知識及相應的思想方法,建立優化高效的學習策略,而且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創造性地運用知識的能力,獨立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自主實踐的學習方式,不僅有利於學生完成認知方面的自我建構,而且有利於學生在情意方面的自我建構。 4、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先進的教育理念。 5、有關新課改的綱領性文件。 6、不斷發現、搜集到的報刊、網站的動態資料。 四、研究的對象 本實驗課題研究的對象是平山中學高中部全體學生。 五、研究的原則和方法: (一)、研究的原則 1、 師導性和生本性相結合的原則 2、 創新性和務實性相結合的原則 3、 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 4、 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的原則 (二)、研究的方法 1、調查研究法:為我校高中學生在語文學習傾向性研究、引領提供科學的依據和基礎。 2、實踐研究法:圍繞課題總體目標,對開展的各種語文活動進行研究,在實踐中及時調整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3、文獻研究法:對相關的教育理念進行學習和運用性的研究。 4、總結研究法:對各階段的研究經驗、教訓及時總結,對研究種搜集到的材料進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得出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5、個案研究法:關注學生個體,對研究對象的變化與發展進行全程性的跟蹤研究,通過一定的檢測方式,考查研究的效果。 6、系統研究法:即摸索並建立一整套引導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學習發展方向的方法。 六、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階段: 第一階段(2006年1月一2006年10月)為基礎研究階段。 1、在語文組介紹、宣傳課題,發動教師積極參與研究,組成課題組。2、組織討論課題研究方案,確定子課題,並向上級申報子課題。 3、召開研究課題開題報告會等,明確研究的方向、對象和方法。 第二階段(2006年11月-2009年3月)為課題實施階段。 1、組織學習相關的研究理論,用科學的理念指導研究。 2、全面實踐研究。在實踐中注意補充和調整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完成中期報告。 3、在中期成果鑒定的基礎上,再進行提高性的實踐和研究。 第三階段:(2009年3月-2009年8月)經驗總結階段。 整理、匯總各階段的研究成果(論文、案例、教學錄象、學生習作、活動照片等),出版論文集、展示學生成果等,撰寫結題報告,提請主管部門驗收。 力爭推廣有價值的做法、經驗。 七、研究的預期效果及形式 1、 每位實驗教師整理、總結出關於提高高中生語文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有讀寫能力、人文素養的有效途徑與方式方法,並完成相關論文的撰寫。 2、 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營造校園人文氛圍,共享語文學習的快樂。 3、 每位實驗教師能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在不同年級和學習階段運用不同讀書策略和有效方法,更有針對性的進行語文教育、教學,推進教學進程,使學生課、內外學習,高中和終身學習相得益彰,協調發展。 4、積極加強與課題研究領導組相關老師保持溝通、聯系,力爭在相關刊物發表、展示我校師生的研究成果。 八、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課題領導組:郭永樂(校長,高級教師)周維鍵(校書記,高級教師) 許清江(主管教學副校長,高級教師) 課題組具體負責人:易曉紅 課題組成員:蔡琳、徐廣之、許明哲、林曉崢、洪明媚、林秋雪、張榕、何旋珠、黃雅雅、蔡琳琳、張婷婷 、庄涼涼 九、研究教師承擔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子課題: 序號 研究方向(子課題) 成果形式 負責人 1 怎樣提高語文教師的傳統文化底蘊 論文 易曉紅 2 《論語》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價值探究 論文 易曉紅、洪明媚、黃雅雅 3 讀背說思悟寫結合法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再探 論文 易曉紅 4 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知識的引用 論文 蔡琳 5 書法練習對提高師生語文素養的價值探究 論文 許明哲 6 在作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 論文 張榕、何旋珠、林曉崢 7 古典詩詞和語文教學 論文 林秋雪 8 文言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探究 論文 洪明媚、黃雅雅 9 語文教學中的傳統山水文化 論文 徐廣之 10 傳統文化經典文本與高中語文教學 論文 庄涼涼、蔡琳琳張婷婷 十、經費預算: 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為研究提供最堅實的物質基礎、必要的活動經費和有力的精神力量支持。 十一、此研究課題要堅持為學生做好的幾件實事及預期可能達到的效果: 1、堅持做好國家級優秀期刊《新讀寫》(該雜志被定為課題資料和主要實驗載體)的發行工作,引導學生在自願訂閱的基礎上,充分組織學生運用好該讀物,並希圖藉此在文化視野層面上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堅持把引導學生閱讀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文本視做語文教學可以肩負的一項重任。如開展《論語》每日一讀等活動。各研究教師可以因材施教,發揮所長,大膽摸索適合自己和學情的教學新思路、新方法。在此基礎上,力爭達到提高學生文學鑒賞力,知識和能力,學識和德行能得到和諧發展的目標。 3、關注該課題的發展動向,廣泛虛心學習,認真深入研究,探尋最科學語文教法和學法,竭力提高課堂效益,組織學生積極向《新讀寫》投稿,力爭發表作品,作文競賽、語文培優能出成績。各參與研究的教師每年負責完成一份能體現課題研究思想的優秀論文或案例或錄像課。力爭有作品在公開發行的報刊上發表。 4、各語文課題研究教師應秉承、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文以載道,知行統一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高中語文學習在學生終身學習、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影響。在引導學生學以踐行、文以養德方面,精心培育學校人文軟環境中擔負起不可推卸的主力軍之責!
⑻ 怎樣將傳統文化滲透於教育教學中
中國曾創造過獨步世界的燦爛文化,然而當代中學生對傳統文化及其精神卻是陌生的,處在一個文化開放的、多元的大繁榮大融合的時代,他們無疑或多或少地汲取了西方的價值觀念,他們普遍淡化、漠視傳統文化,而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語文教學理應成為當今中學生繼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一、教師要掌握滲透方法
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就要求教師要加強備課,通過深入鑽研課程標准以及課標要求,從中找出相關知識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點,理出線索,制定計劃,使滲透的內容序列化。在滲透過程中,要講究因勢利導,水乳交融,有機滲透;注意淡化滲透痕跡,力求貼切自然,給人以春風化雨的感受;不可牽強附會,生拉硬拽,不可破壞語文知識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完整性,更不能把語文德育滲透變成上政治課。例如,我們在教學先秦諸子散文《論語》、 《孟子》等著作內容時,就要十分注重使學生在弄懂文言詞義旬式語法等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自然和諧地給學生分析課文中隱含的傳統道德觀念。此外,還要講究德育滲透的生動性,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中國傳統道德滲透過程中,語言要生動形象,形式要靈活多樣,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深刻教育,盡可能地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二、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生人格的培養
古人陶淵明和王維的詩可以對照著讀,兩人都提倡歸隱,前者身體力行,回歸了田園;後者卻是身居顯位,心望田園。
他們筆下的田園固然都是美麗的,但美得不同。前者的田園是一個懷天下濟蒼生而不得的儒者無奈的退避,後者則頗得佛家真味,筆下的田園常常流露佛家靜穆之美。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養成一種高層次的審美品格,引導他們感受美,發現美,進而創造美。另外像陶淵明的那種「不為五斗米折腰」和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氣節,時刻張揚著自主的人格、尊嚴、氣度,把人格的獨立視為自我價值的最高體現,他們的這種不朽的精神對學生人文品格的養成也仍有很大的啟示意義。
三、引導學生與傳統文化產生情感共鳴
教育不僅僅著眼於知識素養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長遠發展,為人的「終身發展」打好人文基礎。人文素養教育不是通過說教來實現的,不是通過灌輸來獲得的,而是讓人置身於情境中自我體驗、相互影響而發展起來的。語文教學要充分挖掘和展示傳統文化優秀篇章中的各種道德因素,引導學生與傳統文本產生情感共鳴,學生就會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就可以變為自身道德進步的強大動力,並最終積淀成為價值觀和人生觀。
「腹有詩書氣自華」, 「知書達理」指的就是這個影響。中國近、現代無數名人如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魯迅等的早期求學經歷不難證明,他們無一不是接受了扎實、嚴格、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才給他們的人生奠定了堅實、長足的發展基礎和動力。他們正是長期閱讀傳統文本,才深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聖賢君子,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諧統一的崇高道德以及天下為公的理念,憂國憂民的情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世原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情操......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說過: 「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筆者在教學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一詞時, 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時代背景,再放錄音范讀,使學生置身於詞境中,通過體驗詞中忠勇將軍的雄心壯志,進而樹立宏大抱負。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專注閱讀文本並與文本產生感情共鳴,才能使蘊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紮根在學生心靈深處並以此為基礎構造自己的精神家園,讓他們自覺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才能成為一個修養良好、內心豐富、有志報國的人。
四、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新課程標准》都強調: 「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選擇」。還強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反對把課文解析「從外部強加給學生」。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滲透傳統文化知識時必須構建全新的教學理念,不能處處依賴「教參」,要敢於對課文做出有自己獨特個性的解讀,這樣才能從不同角度、側面引導學生琢磨、體會、領悟課文意圖、匠心。比如在教學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時,引導學生讀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胸懷,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時,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驗到登高望遠的心胸舒展,體驗到自然、生命發展的同時漸漸能有新的領悟,使學生在與傳統文化文本的對話過程中,通過靜心閱讀,與作者相逢,與作者對話,在案前燈下,視通萬里,思接干載,對作者的認識、思想、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認同,或發問,或共鳴,或陶醉......而這些體驗來源於學生沉浸於文本後的獨特感受,教師要尊重並加以引導。
五、引導學生誦讀中華古今名著
中國古今名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小說,雖然繁榮昌盛較晚,但也經過了長期的孕育,其源頭可追溯至魏晉六朝的志怪小說與志人小說,唐宋傳奇的出現標志著古代小說已達到成熟的階段,至元、明、清,小說終於綻放出奇花異葩,占據了中國文壇的主流。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可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同樣也不可不讀中國名著。引導學生誦讀中華古今名著也是繼承傳統文化的良方之一。並且教師要在班上有意識地開展讀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傳統文化。語文課本附錄里的「名著導讀」,也為學生提供了閱讀和陶冶情操的空間,一部部富有哲理而又不失生活情趣的妙文,不斷鍛煉著學生的心智,啟迪著學生的心靈。
總之,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師的努力,需要每一個學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個中國人的關注和努力,只有這樣,中華傳統文化才會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中華傳統文化這顆璀璨的瑰寶才會永遠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