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今天我就告訴大家娃娃機的工作原理,我是裝裝娃娃機的,想知道的回復我。知道後就告訴朋友們別玩了。
有微信嗎!留一個!
❷ 讀了風娃娃,一課,我懂得:幫助人們做好事,不容易.有了力氣,還要什麼
風娃娃(吹動船帆前行),(撥轉發電風輪)是幫助人們做好事,它(攪動沙塵漫天飛揚),(撩起海水吞沒船隻),(掀翻房屋建築)受到人們的責怪。
❸ 幼兒園散文詩我喜歡的顏色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在集體面前大膽介紹自己喜歡的顏色。 2、通過集體完成統計表以及同伴間交流,感受他人對顏色的不同喜好。 3、增進對同伴的了解。 活動准備: 顏色圖和大統計表。 幼兒認識幾種常見的顏色,能說出顏色的名稱。幼兒人手一張自己的小標記圖。 活動過程: 一、出示顏...色圖,幼兒簡單介紹自己喜歡的顏色。 教師:今天,我帶來一張顏色圖,上面有哪些顏色呢?你喜歡什麼顏色?為什麼?你還看見哪些東西是這種顏色的? 二、組織幼兒在統計表上,貼上自己的標記。 1、教師介紹統計表:上面有不同的顏色娃娃,小朋友,你喜歡哪個顏色娃娃呢? 2、鼓勵幼兒邊貼邊說:我喜歡XX顏色娃娃。 3、帶領幼兒數一數有多少紅色娃娃?有多少小朋友喜歡藍色娃娃?…… 三、幼兒在集體中交流自己喜歡的顏色。 1、教師依次請喜歡黃色、紅色、藍色、綠色的小朋友舉手,讓喜歡同種顏色的小朋友握手,相互介紹為什麼喜歡這種顏色,使幼兒感受對事物的不同看法,了解周圍小夥伴的喜好。 2、教師總結:今天,我們都介紹了自己喜歡的顏色,有的小朋友喜歡紅色,因為紅色溫暖、漂亮;幼兒小朋友喜歡綠色,因為綠色是草地的顏色。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原因,顏色給了我們很多的快樂。 四、大膽交流自己喜歡的彩色的事物。 1、教師:我喜歡黃色,我喜歡黃色床單,你喜歡什麼顏色,喜歡什麼顏色的東西呢? 2、鼓勵幼兒大膽地表述,並在表格中用簡筆畫快速記錄幼兒的想法。讓幼兒充分表達自己對色彩的喜歡。 五、嘗試用歌聲表達自己喜歡的顏色。 1、教師:我喜歡黃顏色,我還能把它唱出來呢!你們聽……老師喜歡黃顏色,黃顏色,黃顏色,…… 2、教師:你會唱嗎?請喜歡紅顏色的小朋友起立,我們跟著音樂一起來唱一唱。 3、教師帶領幼兒隨著《瑪麗穿件紅衣裳》的音樂演唱歌曲《我們喜歡紅顏色》,隨後採用同樣的方法讓喜歡其他顏色的小朋友輪流演唱歌曲。 活動建議: 可根據幼兒對顏色的認知情況,適當增加顏色的種類,也可讓孩子畫畫自己喜歡的各種顏色的物品。 活動反思: 通過《我喜歡的顏色》的教學,使孩子鞏固認識了各種常見的顏色,喜愛各種色彩,以及與這些色彩相關的東西。在活動中,我引導幼兒通過對圖片的觀察與自身的聯想結合聯系,感受不同顏色的美麗。如體會紅色給人的熱烈,溫暖的感覺,我就通過大紅燈籠,孩子過年放鞭炮,鬥牛的激烈場面圖片等等一些圖片進行引導。孩子的思維也被激活, 整個教學過程幼兒都積極參與,用稚嫩的語言充分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感受,由於孩子說得較多,使整個活動的時間相對延長了不少。
❹ 我和洋娃娃熟了作文
我有一個洋娃娃,每當看到它,我就想起了冬天買它的時候。
那年冬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逛夜市。我東瞧瞧,西看看,無意中看到了它。就不再看其它了,一直盯著它看。爸爸看見我愛不釋手,就去問老闆多少錢,老闆說五十一塊。
爸爸聽了,說:「太貴啦!不買了吧!」我聽了,眼淚吧嗒吧嗒地掉了下來。爸爸見我哭了,心軟了,還是買了下來。那個洋娃娃頭發是金燦燦的,在陽光里亮晶晶的;身穿天藍色的裙子,還可以脫下來洗一洗;腳上穿著一雙粉紅色的鞋子;頭上戴著一頂紫色帽子;手上拿著一束剛剛摘來包裝好的玫瑰花;嘴巴也咧開笑。我把它放在床上,走到電視機前去看它。喲,真像一位美麗的公主對著我微笑呢!有時睡覺的時候我把它踢下了床,我就睜開眼睛睡不著了。只好爬起來把它撿起放在我旁邊,然後我才慢慢進入夢鄉。又有時我老是撿老是撿,撿得感冒了。媽媽就會說我:叫你別撿多少次了?怎麼還撿?你再撿下去都要發燒了!以後別撿了!我就會笑嘻嘻地說:哎呀,誰叫我沒它在我旁邊睡不著呢?難道我想撿啊?我都要冷死了!我才不想撿呢!睡不著失眠!媽媽聽了,無可奈何地走了。
還有的時候呢,我會把我的煩心事告訴它,比如:我的好朋友又不和我玩了;我今天考了一百分啦;我把課文背掉了……無論我說什麼,它都會默默地聽,怎麼說都不煩。我也把我所有的事都告訴它。
這就是我的洋娃娃,我心愛的洋娃娃,如果沒有它陪著我,我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
❺ 幼兒中班教案我會自己增減衣物
活動設計背景 為了給幼兒提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及獨立能力,讓幼兒在脫離媽媽之後能自理,掌握最基本的生活能力。 活動目標 1、了解穿戴整齊的意義,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學習正確的穿衣服,能自己穿衣服。 3、學會收拾衣物、整理衣服。 教學重點、難點 自己每天堅持自己穿衣服,學會真正意義上的自己穿衣服,來減輕媽媽的負擔。 活動准備 1、若干有扣子和有拉鏈的衣服數件。 2、不同材料的衣服數件。 3、若干個芭比娃娃和它的衣服。 活動過程- 1、小朋友們好!今天老師給大家請來了一些你們的好朋友!(出示芭比娃娃)小朋友們喜歡嗎?(喜歡)那小朋友喜歡芭比娃娃的什麼呢?(頭發、衣服、鞋等)老師在問:你們早上起床之後是誰幫你們穿衣服的呀?(奶奶、媽媽、自己等)好,我們今天呀讓芭比娃娃和我們一起來學習穿衣服,好嗎? 2、先讓孩子們比較兩種衣服的不同。 (1)老師請兩位穿有扣子和穿有拉鏈上衣的幼兒展示扣扣子和拉拉鏈的動作。有老師說明穿衣服的方法會因扣子和拉鏈的不同而不同。 (2)老師演示扣扣子和拉拉鏈的方法和步驟。 (3)將幼兒分成幾組,每組發一件衣服,讓幼兒練習扣扣子和拉拉鏈的動作。 (4)老師檢查並指導動作,注意幼兒脫下衣服後如何處理。 3、老師教幼兒整理衣物。 (1)老師將三四件衣服隨意丟在桌子上,便提醒幼兒脫下的衣服也因該折疊好,邊進行講解示範動作。 (2)請各組練習把衣服折疊好,老師把所有折疊好的衣服在前面桌子上擺放整齊。 (3)老師:整理好的衣服就像放在衣櫥里一樣,整齊而且什麼顏色都看得很清楚,很方便拿取也很漂亮哦。 4、游戲:變裝大賽。 (1)設定起點和終點,在起點放已折疊好的一件有扣子的衣服,終點放已折疊好的一件有拉鏈的衣服。並告訴幼兒等一下換下的衣服要和現在一樣折疊整齊。 (2)請各組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在起點,一組在終點。 (3)起點的幼兒穿上扣扣子的衣服後,跑到終點脫下衣服折好;換終點的幼兒穿上拉鏈衣服,跑向起點脫下衣服折好。再換一名幼兒。老師要隨時提醒幼兒扣子要扣對洞,並且要把衣服弄整齊;旁邊的幼兒可以幫忙檢查、整理。 (4)最快完成的組獲勝。 5、游戲拓展:給芭比娃娃穿衣服並幫助娃娃整理衣物。 (1)分組來幫芭比娃娃穿衣服。 (2)讓孩子們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疊整齊在穿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鍛煉幼兒的時間感。 6、最後教育幼兒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衣服,自己整理衣服等常規事情。 教學反思 1、現在的孩子缺的就是動手能力,很多事情都被家長包辦了。 2、學習穿衣服、整理衣服的過程 很簡單,難就難在孩子們堅持的把這件事情做下去。 3、幼兒時期是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而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伴其一生,並影響他的一生,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要讓幼兒強化習慣的培養及養成。
❻ 老師和朋友都欣賞娃娃每天的閱讀,我怎麼向他們表示
既然是欣賞你家娃娃,每天的閱讀的,那你可以和他們談一談,你是如何教育孩子學會閱讀的?分享一下你的經驗,讓他們兩個也回去教育自己的寶寶,當然也可以對它們的欣賞表示感謝,就說嗯,謝謝你們的欣賞啊!
❼ 哥哥弄臟了我的娃娃這篇文章怎麼寫
哥哥弄臟了我的娃娃,最主要的是自己的這個娃娃的喜愛程度。可以和哥哥把他弄臟之後,自己的心情一個對比作為側重點來寫。
❽ 小班《我給娃娃喂豆豆》的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綱要》指出「教師要引導幼兒在良好的環境中,積極地、主動地去探索各種事物,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小班幼兒的好奇心較強,對新事物的探索慾望較強,因此,我根據我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了數學活動《喂娃娃》,讓幼兒能夠大膽地參與活動,積極地投入到實踐中去。
小班的孩子年齡較小,他們需要在操作探索、親身體驗中去發現事物的變化。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本班實際情況,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有三點:1、能按標記選擇相同的實物喂娃娃。2、能手眼協調地將實物送進娃娃嘴裡。 3、有愛娃娃、關心娃娃的情感。我將第一個目標定為重難點,希望能在活動中盡量去突破。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於能按標記選擇相同的實物喂娃娃。通過操作實驗,使活動得到深化。活動的難點是將正確的實物手眼協調地送進娃娃嘴裡。主要通過探索操作獲得經驗,通過集體的評價使經驗得到整理。總之,我確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使活動呈現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情景、游戲之中。
本次活動,我一共設計了三個環節, 相信通過本次活動,幼兒也能夠初步地掌握按標記選擇相同的實物喂娃娃。
❾ 我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的論文
網上轉載的,自己整理一下,刪點吧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學校應是「家外之家」,家庭應是「校外之校」。最理想的教育應是「學校——家庭教育」。家長作為聯系學校和學生的特殊紐帶,家庭教育作為青少年所受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的思想教育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對兒童的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是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完成的立體教育。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和諧的全面的發展,就是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否則,教育的作用將會受到干擾、削弱,甚至抵消。而作為三者之一的家庭,是學生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也是終生學校,父母是人生第一位教師,也是終身教師。孩子的語言、態度、心理素質、行為方式、生活習慣,最早大多數是從父母那裡學到的,可見家庭是培養人格的搖籃。因此,如何實現家長、教師在行動與信念的一致,關注家庭教育,重視對家長的指導,已經成為當前教育的重要問題。 一、目前家長教育觀念的現狀 下面我先舉兩個事例來說明目前家庭教育的現狀,雖然沒有普遍性,但具有一定代表性。 事例1: 一天,路過鄰居家門前,聽見屋內傳出拍打聲和叫罵聲:「這么簡單的題目你還不會做?你真笨,你在課堂上有沒有認真聽講,更何況我又講了兩遍了,還不懂,你真是笨死了。乾脆,這書不要念了。」我進了他家的門,看見父親氣呼呼地坐在哪裡一聲不吭,孩子嚇得站在牆邊一邊哭一邊哆嗦。 事例2: 有個小男孩,抱著小獎狀一蹦一跳地跑回家,氣喘吁吁地跟媽媽講:「媽媽,媽媽,好消息,老師今天終於表揚我了。」可憐他多少年沒受過表揚了。哪知媽媽頭也不回地說:「受了一點小小的表揚,就把尾巴翹到天上去了。你要是能考到班級第一,那才算本事!」小男孩的快樂一下子煙消雲散。 針對上述兩個事例,以及種種調查顯示,盡管許多家長重視了對孩子的教育,注重發展孩子的自主能力,不惜代價進行教育投資,家庭教育方法逐步趨於科學化,但目前家長教育觀念的現狀仍然令人堪憂: (一)重視成績,忽視成長 當小學生第一天來到學校,老師詢問為什麼來上學,很多學生的回答是「為了上大學,將來掙很多錢。」怎樣才能上大學?孩子的回答是:「考試得一百分。」中國兒童研究中心統計的數據顯示:中國的父母關心孩子的軸心仍然是學習成績。很多家長都認為學校的成績代表一切。孩子人生的目標有兩個,一是高考,二是留學。目標訂清楚了,家長剩下的工作,就是用威逼、利誘、哀求孩子達到這個目的。這種科舉時代遺留的過時觀念,仍舊深存人心。我們的家長在幼小純真的心靈上寫下了「大學」這個遙遠目標,把完美的一百分定為孩子求學路上的光環,對只能完成十以內的加減法的一年級小學生來說「100」又代表什麼呢?在孩子一次次向一百分發起沖擊的時候,又有幾個孩子能如願以償呢?可想而知更多的孩子經受的是失敗的打擊,孩子成長的自信,學習的興趣被完美的一百分扼殺!這說明我們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期望值太高,這種期望過高給孩子帶來的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心靈重荷,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這是一種精神的摧殘。17歲的少年犯徐利因為受不了重壓,失去理智,殺死母親。這是成績的壓力釀成的悲劇啊!著名的家庭教育專家盧勤告戒家長:成長比成績更重要,不要把成長埋沒在成績里! (二)重視成才,忽視成人 當今的中國社會獨生子女越來越普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成為年輕父母的育兒目標,很多家長把自己的遺憾寄託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為是正確的路上走,即使孩子並不適合,或者不喜歡。譬如學鋼琴、出國。在這種壓力下,家庭變得不快樂,親子的愉快時光成了斗爭大會。犧牲了親子的和諧關系,追求一些莫名其妙,也不見得正確的家長理想。而孩子也成了這一理想的犧牲品。為了這一理想,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節假日參加許多的輔導班;為了這一理想,孩子的空間越來越小,各種能力檢測題隔絕了外面精彩的世界;為了這一理想,孩子的心越來越寂寞,正在悄悄揚起心靈「沙塵暴」。要成材,必要先成人!成名、成家的畢竟是少數,平平常常的人畢竟是多數。我們要用一顆平常的心去培養平常的人。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告戒每一位孩子的家長:不要讓孩子做人上人,不要讓孩子做人下人,要讓孩子做人中人,那就是平常人。 (三)重視智育,忽視德育 在孩子智力因素的培養、開發與挖掘上,家長不惜一切代價,聰明是優秀孩子的唯一標尺。家長認為孩子聰明,知識豐富了,他的將來一定是美好的,而忽略了,道德是孩子通向美好生活的手段。國家教育部、全國婦聯聯合頒發的《家長教育行為規范》明確指出:家長「重在教子做人,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培養子女遵守社會公德習慣、增強子女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評價我們的孩子要全面客觀,德才兼備是我們的目標,切記:有才有德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無才無德是廢品。我們要警惕不能再出現考入全國重點大學的優秀學生割腕自殺;不能再讓馬加絕的悲劇上演! 二、家庭教育存在問題 由此可見,目前我們家長在兒童觀、教子觀、評價觀、成才觀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兒童觀:缺乏尊重 在兒童觀方面不少家長仍然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懵懂無知的乳臭小兒,把自己擺在權威的角色,對他們的需求和感受缺乏理解和尊重,強制甚至壓迫式的家庭教育屢見不鮮,致使孩子學習的內部動力不足,參與生活的積極性受到很大影響。這種不把孩子當一個擁有完整權利個體的錯誤觀念,給個人和社會的都將帶來很多不良的後果。它將導致社會缺乏服務和尊重的觀念,因為不被尊重的人也不會知道尊重別人。 (二)教子觀:成材靠打 在教子觀方面,由於部分家長存在著「不打不成材」的極端觀念,導致家長的教育行為缺乏應有的張力。「棍棒出孝子」是一種簡單粗暴的封建家教方式,這種教育方式下的孩子自控力差,當著家長的面老老實實,一離開父母就如同脫韁的野馬,加上在家中找不到溫暖,容易與社會上的不良分子結伙,甚至走了犯罪的道路。 (三)評價觀:重「分」輕「學」 在評價觀方面,家長一味注重孩子的學習結果而忽視其學習過程的觀念,驅使著家長對考試分數和成績排名刨根問底,而又常常以自己工作忙為理由,對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努力和遇到的困難關注不夠。致使不少孩子以分數為「命根」,視考試為畏途,在考試中屢屢出現作弊的現象,甚至由此造就了「厭學、逃學」一族。 (四)成才觀:期望過高 在成才觀方面家長以學習成績的優劣作為孩子成才的唯一指標。在父母看來,子女唯一要做的就是學習文化課,他們送子女進最好的學校,入最好的班級,想方設法和教師聯系,以得到老師的關注。升學成了家長對子女的唯一期望,家長和子女成了升學的機器。電視不敢開,節假日不能玩,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包括人格的健全發展被嚴重忽視。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家長把孩子們的苦悶焦慮視作無病呻吟而嚴加斥責;把孩子們的同伴聚會視作浪費時間而百般阻撓;把孩子們的業余愛好視作不務正業而嚴令禁止…… 三、對家庭教育的指導 以上家長教育觀念的現狀與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它給小學生的發展產生了消極和負面的影響,嚴重影響家庭教育的質量。陳鶴琴曾經說過:「知識之豐富與否,思想之發展與否,良好習慣之養成與否,家庭教育實應負完全的責任。」 蘇霍姆林斯基也這樣認為:「要是不系統進行教育學的教育,不提高家長的教育素養的話,無論什麼樣成功的教育工作都是完全不可思議的。」那麼,究竟該如何引導、指導家長開展家庭教育,有效地發揮家庭教育的功能呢?我認為有以下的對策: (一)創設機會,促其轉變 很多社會問題的根源是教育的失敗,改變教育現狀的根本在「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基礎應是「家長教育」,沒有好「教練」(家長),難出優秀「運動員」(孩子),「國民素質從娃娃抓起,娃娃素質從家長教育抓起」。作為學校應該為家長多創造一些機會,為家長辦學堂,通過舉辦有實效性的講座,把先進的教育理念講給家長聽,給廣大家長提供經過專業培訓的專兼職的教育顧問,同家長一起把家庭教育進行到底。同時,作為班主任的我們可以利用身邊的資源,用家長教育家長,用家長啟發家長。其實,在我們身邊有不少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優於我們的經驗,他們的經驗是通過自己的嘗試得到的並且是有效的。因此,我想利用家長會將這種寶貴的經驗介紹給更多的家長,這樣既可以調動家長參與教育的積極性,又可以彌補我們在教育中的不足。如此一舉兩得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二)努力學習,加強研究 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陳舊加速,家長如不重視自我充實,不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一味地依賴幾十年前學來的知識和方法教育孩子是不現實的。孩子成才令天下父母心馳神往,「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家長勤於學習,就能少走彎路,孩子的成長會理想得多。 家長要教育好孩子,自己要先受教育,要通過各種方式學習新知識,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使家庭教育從知識上適應時代的要求。分析各種成功教育的案例,無不閃爍著教育的智慧,在濃濃的愛中加入了智慧的「調料」,讓愛更加厚重。列寧的姑媽在他打碎花瓶時,巧妙地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海倫的老師用智慧創造了教育的奇跡。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家庭教育的內容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家長學習現代教育知識,不僅是教育孩子的需要,也是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素質的需要,這樣才可能讓家庭教育從經驗型、自然型發展到科學型。 (三)家庭民主,注重體驗 家長是家庭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優化家庭文化環境,建設健康、文明、積極的家庭文化環境,是家長的重要責任,家長應努力創造一種與現代社會融洽、合拍的家庭文化氛圍,讓現代的、民主自由的清新氣息吹進家庭。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特別要重視孩子的合理意見。不強迫孩子按父母的要求發展,而是去發現孩子的個性傾向、興趣志向,促使其健康成長。同時,家長也應積極參與到孩子的學習、生活中來,因為身教勝於言教,和孩子一起學習,和孩子一起閱讀,和孩子一起上網,和孩子一起分享愛,和孩子一起製造愛……長此以往,家長便會與孩子親和在一起,不但能了解孩子的世界,分擔他的煩惱,還能時時影響孩子,事事教育孩子,利於孩子發展多方面的情趣和多維學習。 (四)關注孩子,全面發展 人的發展應該是全方位的,德、智、體等方面都是人發展目標的組成部分。再者,德、智、體諸方面的要求,又是人正常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生命自身發展的需要,正如葉瀾教授所指出的:「生命有各方面的需要: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物質的、精神的、行為的、認知的、價值的、信仰的;任何一種活動,人都是以一種完整的生命體的方式參與和投入。」所以,今天的家長可不能用書本知識來壓孩子,更不能僅用分數的高低來衡量孩子的優劣。因為德育是育人的核心,以道德修養促進文化修養,而有道德修養的文化修養才是豐厚的。我們的家庭教育要讓孩子茁壯成長,應在順應天性、因材施教的前提下,重在教子做人,要把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優良的品德放在首位,從而培養孩子全面發展。 (五)學會賞識,培養自信 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堆篝火。而孩子的能力和自信正是點燃生命之火的火種。孩子的成長應該是收獲型的,每天都是新的開始,每天都有提高,每天都有收獲。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作為家長給予孩子的一切幫助都應該是鼓勵和賞識。要注意的是,過度地或過於輕易地濫用鼓勵和贊揚,會使孩子感到你不真誠、對他的期望過低、或不懂得什麼才是真正值得贊揚的。最好是對孩子的行為或進步給予及時的、准確的反應,比如對他說:「我看到你這段時間很用心,做題方面顯得靈活了許多。」這比籠統地說「好極了」效果會好得多。我們可以教育孩子:「人生的真正樂趣在於使我們的周圍感覺到我們的存在,由於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好;鼓勵使孩子認識到,他們無須變成一個完美無缺的孩子,只要他們肯於嘗試,他們就會感覺到無窮的樂趣,這樣才能塑造成完整無缺的自我意識。」 一個家庭的核心是孩子,家族的興旺看孩子;一個國家的希望在人才,國家的強盛看人才。家興國盛看教育,家長教育是關鍵。福祿培爾不也曾說過:「家庭生活在兒童生長的每一個時期,不,在人的整個一生中,是無可比擬的重要。」轉變家長教育觀念對於培養「根」的事業不但起著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而且也為提高民族素質奠定了堅實基礎。家長們,為了讓孩子成為家族明天的驕傲,為了讓孩子成為國家未來的棟梁,我們一起努力吧!
❿ 用修改符號修改病句放學了我和娃娃唱著輕巧的歌曲一起回家
放學了,我和娃娃唱著輕巧的歌曲,把輕巧改成輕快用修改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