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強化理論在企業文化培訓中的應用
根據強化理論,人的行為是對外部環境刺激所做的反應,只要控制行為的後果,就可控制人的行為。可以通過三種強化手段達到激勵的作用,這三種手段是正強化、負強化和消退強化。正強化是肯定和獎賞以加強行為,負強化是否定和懲罰以消除行為,消退強化是不予理睬讓其自動終止行為。因此,激勵並非僅指積極的一面,還包括消極的一面,即不僅激發正確行為,還限制錯誤行動。因此,聯系強化理論,組織文化通過培訓形式的開展有以下兩點具體體現與應用:
組織文化可以從正面激發員工。隨著管理研究的深入,人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組織文化即是以人為中心,關心人、尊重人、理解人、重視人,因此文化本身就有激勵作用。同時,很多激勵手段都需要通過組織文化得以實現,比如信任激勵、感情激勵、宣洩激勵、目標激勵、參與激勵、尊重激勵、寬容激勵、榜樣激勵等,這些激勵方法必須通過組織文化才能得到充分的實施。絕大多數激勵方法與組織文化結合後,可以顯著地擴大激勵效果。
組織文化可以從負面約束員工。約束功能也被稱為規范功能,組織文化可以通過剛性約束和柔性約束達到規范人們行為的目的。首先,規章制度是組織文化的體現,它明確地告訴員工該做什麼、怎麼做、以什麼為標准等,可以具體地規范員工行為。規章制度具有強制性,如果違反,將會受到批評、警告、扣薪、降職、解僱等處罰。其次,道德規范是組織文化的再現,它通過影響員工的思想來約束員工行為。道德規范沒有強制性,但卻更強烈地影響員工所為,因為如果行為不被組織認同,一方面因思與行不同而自責,一方面還要承受輿論壓力。內心的折磨遠甚於外在的懲罰,因此,組織文化可以通過有形無形的手段約束成員。
2. 你認為在企業管理中,應如何運用強化理論
在企業管理中,想要更有效地運用強化理論,可以讓整個管理正常有序開展活動的時候,加強各方面的計劃和措施,讓她能夠進一步的得到提升
3. 強化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在實際中應怎樣運用
主要內容<IMG src="http://course.cug.e.cn/public_relatvie/chap9/images/tu10-3.gif">強化理論是美國的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斯金納、赫西、布蘭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種理論。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生於1904年,他於1931年獲得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學位,並於1943年回到哈佛大學任教,直到1975年退休。1968年曾獲得美國全國科學獎章,是第二個獲得這種獎章的心理學家。他在心理學的學術觀點上屬於極端的行為主義者,其目標在於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而不去推測人的內部心理過程和狀態。他提出了一種「操作條件反射」理論,認為人或動物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會採取一定的行為作用於環境。當這種行為的後果對他有利時,這種行為就會在以後重復出現;不利時,這種行為就減弱或消失。人們可以用這種正強化或負強化的辦法來影響行為的後果,從而修正其行為,這就是強化理論,也叫做行為修正理論。
斯金納所倡導的強化理論是以學習的強化原則為基礎的關於理解和修正人的行為的一種學說。所謂強化,從其最基本的形式來講,指的是對一種行為的肯定或否定的後果(報酬或懲罰),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這種行為在今後是否會重復發生。根據強化的性質和目的可把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在管理上,正強化就是獎勵那些組織上需要的行為,從而加強這種行為;負強化就是懲罰那些與組織不兼容的行為,從而削弱這種行為。正強化的方法包括獎金、對成績的認可、表揚、改善工作條件和人際關系、提升、安排擔任挑戰性的工作、給予學習和成長的機會等。負強化的方法包括批評、處分、降級等,有時不給予獎勵或少給獎勵也是一種負強化。
開始,斯金納也只將強化理論用於訓練動物,如訓練軍犬和馬戲團的動物。以後,斯金納又將強化理論進一步發展,並用於人的學習上,發明了程序教學法和教學機。他強調在學習中應遵循小步子和及時反饋的原則,將大問題分成許多小問題,循序漸進;他還將編好的教學程序放在機器里對人進行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和弗隆的期望理論都強調行為同其後果之間關系的重要性,但弗隆的期望理論較多地涉及主觀判斷等內部心理過程,而強化理論只討論刺激和行為的關系。
[編輯本段]具體應用及行為原則
(1)經過強化的行為趨向於重復發生。所謂強化因素就是會使某種行為在將來重復發生的可能性增加的任何一種「後果」。例如,當某種行為的後果是受人稱贊時,就增加了這種行為重復發生的可能性。
(2)要依照強化對象的不同採用不同的強化措施。人們的年齡、性別、職業、學歷、經歷不同,需要就不同,強化方式也應不一樣。如有的人更重視物質獎勵,有的人更重視精神獎勵,就應區分情況,採用不同的強化措施。
(3)小步子前進,分階段設立目標,並對目標予以明確規定和表述。對於人的激勵,首先要設立一個明確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實可行的目標,只有目標明確而具體時,才能進行衡量和採取適當的強化措施。同時,還要將目標進行分解,分成許多小目標,完成每個小目標都及時給予強化,這樣不僅有利於目標的實現,而且通過不斷的激勵可以增強信心。如果目標一次定得太高,會使人感到不易達到或者說能夠達到的希望很小,這就很難充分調動人們為達到目標而做出努力的積極性。
(4)及時反饋。所謂及時反饋就是通過某種形式和途徑,及時將工作結果告訴行動者。要取得最好的激勵效果,就應該在行為發生以後盡快採取適當的強化方法。一個人在實施了某種行為以後,即使是領導者表示「已注意到這種行為」這樣簡單的反饋,也能起到正強化的作用。
如果領導者對這種行為不予注意,這種行為重復發生的可能性就會減小以至消失。所以,必須利用及時反饋作為一種強化手段。強化理論並不是對職工進行操縱,而是使職工有一個最好的機會在各種明確規定的備擇方案中進行選擇。因而,強化理論已被廣泛地應用在激勵和人的行為的改造上。
(5)正強化比負強化更有效。所以,在強化手段的運用上,應以正強化為主;同時,必要時也要對壞的行為給以懲罰,做到獎懲結合。
強化理論只討論外部因素或環境刺激對行為的影響,忽略人的內在因素和主觀能動性對環境的反作用,具有機械論的色彩。但是,許多行為科學家認為,強化理論有助於對人們行為的理解和引導。因為,一種行為必然會有後果,而這些後果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這種行為在將來是否重復發生。那麼,與其對這種行為和後果的關系採取一種碰運氣的態度,就不如加以分析和控制,使大家都知道應該有什麼後果最好。這並不是對職工進行操縱,而是使職工有一個最好的機會在各種明確規定的備擇方案中進行選擇。因而,強化理論已被廣泛地應用在激勵和人的行為的改造上。
對強化理論的應用,要考慮強化的模式,並採用一整套的強化體制。
強化模式主要由「前因」、「行為」和「後果」三個部分組成。
「前因」是指在行為產生之前確定一個具有刺激作用的客觀目標,並指明哪些行為將得到強化,如企業規定車間安全生產中每月的安全操作無事故定額。
「行為」是指為了達到目標的工作行為。
「後果」是指當行為達到了目標時,則給予肯定和獎勵;當行為未達到目標時,則不給予肯定和獎勵,甚至給予否定或懲罰,以求控制職工的安全行為。
[編輯本段]強化的類型
強化包括正強化、負強化和自然消退三種類型:
第一種:正強化,又稱積極強化。當人們採取某種行為時,能從他人那裡得到某種令其感到愉快的結果,這種結果反過來又成為推進人們趨向或重復此種行為的力量。例如,企業用某種具有吸引力的結果(如獎金、休假、晉級、認可、表揚等),以表示對職工努力進行安全生產的行為的肯定,從而增強職工進一步遵守安全規程進行安全生產的行為。
第二種:負強化,又稱消極強化。它是指通過某種不符合要求的行為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後果,對該行為予以否定。若職工能按所要求的方式行動,就可減少或消除令人不愉快的處境,從而也增大了職工符合要求的行為重復出現的可能性。例如,企業安全管理人員告知工人不遵守安全規程,就要受到批評,甚至得不到安全獎勵,於是工人為了避免此種不期望的結果,而認真按操作規程進行安全作業。
懲罰是負強化的一種典型方式,即在消極行為發生後,以某種帶有強制性、威懾性的手段(如批評、行政處分、經濟處罰等)給人帶來不愉快的結果,或者取消現有的令人愉快和滿意的條件,以表示對某種不符合要求的行為的否定。
第三種:自然消退,又稱衰減。它是指對原先可接受的某種行為強化的撤消。由於在一定時間內不予強化,此行為將自然下降並逐漸消退。例如,企業曾對職工加班加點完成生產定額給予獎酬,後經研究認為這樣不利於職工的身體健康和企業的長遠利益,因此不再發給獎酬,從而使加班加點的職工逐漸減少。
正強化是用於加強所期望的個人行為;負強化和自然消退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和消除不期望發生的行為。這三種類型的強化相互聯系、相互補充,構成了強化的體系,並成為一種制約或影響人的行為的特殊環境因素。
強化的主要功能,就是按照人的心理過程和行為的規律,對人的行為予以導向,並加以規范、修正、限制和改造。它對人的行為的影響,是通過行為的後果反饋給行為主體這種間接方式來實現的。人們可根據反饋的信息,主動適應環境刺激,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行為。
[編輯本段]強化理論的應用
在企業安全管理中,應用強化理論來指導安全工作,對保障安全生產的正常進行可起到積極作用。在實際應用中,關鍵在於如何使強化機制協調運轉並產生整體效應,為此,應注意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應以正強化方式為主。在企業中設置鼓舞人心的安全生產目標,是一種正強化方法,但要注意將企業的整體目標和職工個人目標、最終目標和階段目標等相結合,並對在完成個人目標或階段目標中做出明顯績效或貢獻者,給予及時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強化物),以求充分發揮強化作用。
第二,採用負強化(尤其是懲罰)手段要慎重。負強化應用得當會促進安全生產,應用不當則會帶來一些消極影響,可能使人由於不愉快的感受而出現悲觀、恐懼等心理反應,甚至發生對抗性消極行為。因此,在運用負強化時,應尊重事實,講究方式方法,處罰依據准確公正,這樣可盡量消除其副作用。將負強化與正強化結合應用一般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三,注意強化的時效性。採用強化的時間對於強化的效果有較大的影響。一般而論,強化應及時,及時強化可提高安全行為的強化反應程度,但須注意及時強化並不意味著隨時都要進行強化。不定期的非預料的間斷性強化,往往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四,因人制宜,採用不同的強化方式。由於人的個性特徵及其需要層次不盡相同,不同的強化機制和強化物所產生的效應會因人而異。因此,在運用強化手段時,應採用有效的。強化方式,並隨對象和環境的變化而相應調整。
第五,利用信息反饋增強強化的效果。信息反饋是強化人的行為的一種重要手段,尤其是在應用安全目標進行強化時,定期反饋可使職工了解自己參加安全生產活動的績效及其結果,既可使職工得到鼓勵,增強信心,又有利於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原因,修正所為。
4. 斯金納的強化理論的例子 請列舉1,2個在生活中怎樣運用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強化理論的例子.
斯金納強化理論的具體運用有對好的行為和不好的行為進行的強化.對好的行為,可採取內正強化,即獎勵的方法以及負容強化,即停止懲罰的方法.對於不好的行為,可採取的強化措施包括懲罰和消退.其中,消退是指停止對被強化對象的獎勵.如停發獎金等.在生活中的運用可以從這些方面來舉例.
5. 強化理論在管理中的應用有哪些
強化理論在安全管理中的應用
在企業日常的安全管理中,常常會遇到下面的一些問題:如習慣性違章行為屢禁不止、難以根治,在工作中的隨意性、不規范行為對作業安全構成威脅,安全的重獎重罰有時不能起到應有的激勵、約束作用,作業人員對安監人員的監督和管理抱有抵觸情緒等。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應當認真研究強化理論,並在管理實踐中根據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強化方式。
1 強化理論的基本觀點
強化理論在管理學上屬於行為主義學派,強化理論主要的觀點是:人的行為是對其所獲刺激的函數,如果刺激對他有利,他的行為就可能重復出現;如刺激對他不利,則他的行為就可能減弱甚至消失。
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又可分為積極強化、消極強化、懲罰和忽視。
正強化就是獎勵那些符合企業目標的行為,以便使這些行為得以進一步加強,重復的出現,從而有利於企業目標的實現。正強化的方法包括物質獎勵、精神鼓勵。
負強化是懲罰那些不符合企業目標的行為,以便使這些行為削弱,甚至消失,從而保證企業目標的實現。負強化也包括物質處罰和精神處分,減薪、扣獎、罰款、批評、降級等都是可用的方法。
2 強化理論對安全管理的意義
強化理論研究的是能不能通過外在的管理對人們的行為進行改變以及如何進行改變。通過強化物對行為的作用來改變人們的行為方式、習慣和行為取向,這一過程又稱為塑造行為。
這一理論對我們的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它表明人的行為不論是頑固的還是脆弱的,不論是習慣的還是偶然的,都是可以改變的;其次,管理者可以採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改變作業人員的習慣和行為,並使這種改變朝著有利於企業目標的方向發展,在安全管理上,就可以具體的研究如何反習慣性違章、鼓勵遵章守紀、規范作業人員的行為以及如何採取有效的獎懲制度,來使作業人員的行為朝有利於安全生產的方向變化;第三,採取不同的強化手段和方法,對人的行為改變的效果不同,針對安全管理的不同需求和具體的管理對象可以採取有效的強化方法來提高安全管理的績效。
3 強化理論在安全管理中的具體應用
(1) 對於安全工作而言,符合企業目標的行為
就是遵章守紀和堅持安全原則、及時發現和消除隱患、防止事故發生和擴大的行為,對這種行為要進行正強化,以促使這些行為保持重復和連續。
正強化的科學方法是:應使其強化的方式保持間斷性,強化的時間、數量也不固定,即管理人員應根據企業的需要和職工的行為狀況,不定期、不定量地實施強化。
比如:年末對企業內堅持安全作業以及對安全工作作出貢獻的職工進行獎勵,就是屬於固定時距強化;又如:對那些堅守崗位安全職責、主動糾正違章行為的職工,安全管理人員和領導要不定期、不定量地進行表揚和獎勵等。這樣一來,職工才會確信:在工作中遵章守紀、糾正違章、查找和消除隱患等行為是符合企業目標和領導要求的,也是可以得到承認和贊賞的,上述行為才能持久並重復發生。實踐證明,採用這種方法的效果最好。在進行安全獎勵的時候,要注意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交替使用,同時盡量避免獎勵固定程式化。
與之相反的是那種連續、固定的正強化,一般效果並不好,因為久而久之會使企業的職工感到企業的強化措施是理所當然,甚至還會產生越來越高的期望。如果企業某一次沒有對其行為採取表揚或獎勵,就會在其心理產生較大的不滿情緒甚至是抵觸情緒,削弱其行為的重復性,從而產生不利影響。
(2) 與正強化相反的是,負強化要維持其連續性,即對每一次不符合組織目標的行為都應及時地予以處罰,從而消除人們的僥幸心理,減少甚至完全消除這種行為重復出現的可能性。對安全而言,就是對於違章行為要百分之百地進行糾正,百分之百地進行處罰,還要重罰;對違章者要百分之百地進行安全教育;對事故要嚴格按照「三不放過」的原則進行,以消除職工的僥幸心理,從而使其養成遵章守紀的良好習慣,使其在工作中的行為規范化。
4 在應用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 要注意與企業的具體情況相結合。企業不同,安全生產的狀況就不同,職工的素質也千差萬別,安全生產的風險也各不相同,因此使用的強化手段和力度也應有區別。如一個企業的安全狀況較差、事故不斷,這時正強化的頻率要足夠高,力度要大一些,同時負強化的力度也要大些,效果才會更明顯;如一個企業的安全狀況較好,只要維持一定強度的強化手段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各企業只要針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研究,就能找到適合本企業的具體強化方法。
(2) 採用負強化時注意「懲教結合」。懲罰可以在一定程度、一定時期減少違章行為,而從長期來看,其效果會逐步減弱,並且懲罰的使用是有代價的,會帶來較嚴重的副作用。過於頻繁的懲罰會導致職工對安全管理人員及領導產生消極、躲避、不滿、對立、抵觸等情緒,會影響其本身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感。在安全管理中要注意「懲教結合」,既不能只「懲」不「教」,又不能只「教」不「懲」,要注意減少其負面影響。
(3) 一定情況下,對新出現、不穩定或低頻率的行為,連續性的強化效果較好。比如:一個職工經常違章或遲到早退,對其每次正確作業或上班准時,都應當給予表揚,進行連續性強化,當其正確作業或上班准時的行為逐漸穩定後,再改為間斷強化。同樣的方法也適用於新進職工和剛接觸新設備、新系統的職工。
(4) 要注意強化理論的不足。強化理論作為控制理論的一種,它過分強調了通過外在的強化物對人的行為進行改變,因此有些忽視人的內在因素的作用。從根本上講,安全管理的目標就是通過提高人的素質來實現安全生產。強化理論針對的是「要我安全」這一層次,而只有人的素質提高到一定階段才能實現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及「我會安全」的轉變。當然人的素質的提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目前的企業安全管理中強化理論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應注意在實踐中避免其局限性。
安全管理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強化理論只有和其它安全管理的方法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才能更好地促進企業的安全生產。
6. 教育學中,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中,強化原理中的強化程式分為哪幾類
教育學中,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中,強化原理中的強化程式根據強專化實施的頻率屬和時間兩個因素,將其分為連續強化和間歇式強化兩大類。
間歇式強化又分為四種:固定時距強化、變化時距強化、固定比率強化、變化比率強化。
教育學中的要點:教師一定要遵守約定的行為,這樣才可以作為學生改變的獨化物。雙方公平協商契約,有明確的開始和結束時間,對期望行為的描述和結果。選定的目標一定要具休,可觀察,可評估。在新行為習慣形成後,行為契約應慢慢消失,在雙方均同意的情況下,可共同商定新的契約。
(6)強化理論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擴展閱讀:
對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學習理論的評價:
優點:克服了聯結派學說的局限,對強化進行了嚴格的實驗和理論研究。擴展了聯結派心理學家的眼界,加深了人們對行為習得機制的理解,使人們能成功地預測、控制、塑造和矯正行為。
缺點:缺乏對人類學習的內部機制和過程的關注,將人等同於學習機器,將所有學習行為簡單的歸結為操作性條件反射,過於狹隘。
7. 在管理工作中應怎樣運用強化理論
流程
8. 論述在實踐中如何正確運用強化理論
在強化抄時,可以使用襲這樣一個原則——普雷馬克原理(Premack Principle),即用高頻的活動作為低頻活動的強化物,或者說用學生喜愛的活動去強化學生參與不喜愛的活動。如「你吃完這些青菜,就可以去玩。」
如果一個兒童喜愛做航空模型而不喜歡閱讀,可以讓學生完成一定的閱讀之後去做模型,等等。管理人員就可以通過強化的手段,營造一種有利於組織目標實現的環境和氛圍,以使組織成員的行為符合組織的目標。
(8)強化理論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擴展閱讀
強化程式原則:
1、教新任務時,進行即時強化,不要進行延緩強化。在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中有一條重要的原理就是,後果緊跟行為比後果延緩要有效得多。即時反饋有兩個作用:首先是使行為和後果之間的聯系更為明確,其次它增加了反饋的信息價值。
2、在任務的早期階段,強化每一個正確的反應,隨著學習的發生,對比較正確的反應優先強化,逐漸地轉到間隔式強化。
3、強化要保證做到朝正確方向促進或引導。不要堅持一開始就做到完美。不要強化不希望的行為。
9. 特殊教育中如何運用強化原理
摘要:斯金納是美國現代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強化理論是他學習理論中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礎。他的理論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本文將通過對斯金納的強化理論的闡述,指出該理論在特殊教育中的一些實際運用情況,主要可以有小步子教學、獎勵機制、行為塑造和矯正。同時指出強化原理在特殊教育中運用應該注意的幾個原則,包括強化的一致性原則、及時性原則和效能性原則。關鍵詞:強化理論 特殊教育 實際運用 1 強化理論1 .1 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強化(reinforcement) 是斯金納從巴甫洛夫那裡借用來的一個概念,但是內涵發生了變化,在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中,強化指伴隨於條件刺激物之後的無條件刺激的呈現;在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中,強化是指伴隨於行為之後且有助於該行為重復出現的概率增加的事件[1]。在其理論體系中,他認為人的行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習得行為,都與及時強化有關[2]。因此強化是主要的自變數,對強化的控制就是對行為的控制。根據斯金納的這一理論,兒童的行為產生就是想得到成人的注意,一旦成人對兒童的行為予以不同形式的注意,如加以贊揚或者批評,都將會對兒童的這一行為產生強化作用。所以研究者就可以通過強化來塑造兒童的行為。1.2 強化類型在斯金納的理論中,他根據不同的標准,將強化分成不同的類型。1.2.1 按照強化物的性質來分斯金納根據強化物的性質,把強化分為積極強化(正強化)和消極強化(負強化)。積極強化是指由於一刺激物在個體作出某種行為後出現從而增強了該行為發生的概率。消極強化是指由於一刺激物在個體作出某種行為後予以排除從而增強了該行為發生的概率。從中可以看出,不論積極強化還是消極強化,其結果都是一樣的,即都可以增強該行為再次出現的可能性,使該行為得到增強。不同的僅僅是刺激物出現的次數是增加的還是減少的。1.2.2 人類行為受強化影響的程度斯金納根據人類行為受強化影響的程度,把強化分為一級強化和二級強化。一級強化是指滿足人和動物生存、繁衍等基本生理需要的強化。一級強化物如食物、水、安全、溫暖、性等。二級強化是指任何一個中性刺激如果與一級強化物反復聯合,它就能獲得自身的強化性質。二級強化物如金錢、學歷、關注、贊同等,這些二級強化物初時並不具有強化的作用,而是由於它們同諸如食物、性慾之類的一級強化物相匹配而具有了強化的作用。1.2.3 根據行為和強化間間隔時間來分斯金納和同事們在研究什麼條件下強化能發揮最佳作用時,根據行為發生與強化物出現間隔的時間,把強化分為連續強化(也稱即時強化) 和間歇強化(也稱延緩強化) 。連續強化是指對每一次或每一階段的正確反應予以強化,就是說當個體作出一次或一段時間的正確反應後,強化物即時到來或撤去。例如,當孩子掃地後,家長馬上對他進行表揚;當孩子協助媽媽做飯後,家長也即時予以肯定。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形成愛做家務的良好習慣。間歇強化是指行為發生與強化物的出現或撤去之間有一定的時間間隔或按比率出現或撤去。間歇強化又可以分成固定強化和非固定強化兩種。研究還表明,如果使用非固定強化,而安排強化的時間和反應次數不以固定的標准出現,會使反應既穩定又均勻,而且難於消退[1]。 2 在特殊教育中的實際運用2.1 小步子方法的運用斯金納認為人類指向目標的行為是復雜的,是由一系列單個要素組合而成的,如果我們將其加以分解,對每個組合要素給予定時定向控制,也就是說把總目標分解成許多步驟和小目標來完成,每完成一個小步子,實現一個小目標,給予及時的肯定鼓勵(正反饋),或者對學生完成步驟是產生的不良反應和行為進行糾正或給予不好的評價(負反饋),從而促使他達到一個小目標,然後再開啟下一步的目標,最終實現總目標[3]。這種教學方法在特殊教育中運用還是相當廣泛的,就比如任務分析法,工作分析法。這些方法都是需要把所要教授的一個知識點或者一個技能,分解成若干個小的知識點和小的步驟。這樣做的目的是將一種對於特殊學生而言比較難以掌握的知識技能加以細化和簡單化,將知識的難度降低以便於學生掌握。同時在知識或者技能教授的時候,不論學生操作和完成的情況如何,應該及時地給予反饋,讓學生明白自己是對了還是錯了,一來可以讓學生能明確學習目標,調節學習行為。同時由於任務的簡化以及教師的及時反饋和評價也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減少學習的強制性。2.2 獎勵機制的運用在人們的眼裡,特殊兒童是社會角落裡的孩子,他們很少會有成功的可能,因此人們也就往往忽視這一群體。在社會上這類兒童也就經常受到他人的冷眼相看,得不到他人的認可。比如許多的隨班就讀學生,他們在普通學校中,學業表現遠不如一些普通兒童出色,而在如今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情況中,他們的許多其他方面的優點也就經常不被人注意和表揚,反而常受到同學老師的歧視,他們對成功的渴望也就逐漸被抹殺掉。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需要成功,不需要表揚和認可,他們的內心深處同樣渴望精神需要(榮譽、地位、功名等)得到滿足。因此對學生好的表現做出的成績,即便是微小的進步,能給予及時的肯定、表揚和獎勵,這種表揚獎勵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物質的(一級強化),也可以是精神的(二級強化);可以是連續性的(連續強化),即好的行為每出現一次就獎勵一次,也可以是間歇性的(間歇強化),即好的行為出現多次,達到一定量後給予獎勵[3]。慢慢的這些學生的自信心就會有很大的提高,心理健康狀況也會有所改善,他們做事情的能力和動機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提升。有研究表明在普通班隨班就讀的輕度智力落後兒童的人格發展落後於就讀於輔讀學校和普通學校輔讀班的兒童,隨班就讀的兒童相對更加容易自卑,缺乏獨立性,不夠成熟,忍耐度差等等[4]。因此在特殊教育過程中應該注意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他們的進步和優點應該及時地給予表揚,適度的強化以增加學生的這些優點和進步的概率。2.3 強化在兒童行為行為塑造和矯正過程中的運用對兒童行為的強化控制,是斯金納重點研究的對象。他認為,強化在兒童行為產生和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首先,在他看來, 強化是塑造學生行為的一種重要方法。教學中強化指教育者藉助一定的強化物向學生傳遞對其特定行為的肯定或否定信息,只要了解了強化效應和操縱好強化技術,就能控制行為反應,就能隨意塑造出一種教育者所期望的兒童的行為。同時斯金納把他的強化理論成功地運用於對兒童不良行為的矯正工作。這種矯正工作並不復雜,對一般性的不良行為,只要成人注意不論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都不去強化兒童的不良行為,那麼,這種不良行為就能得到矯正。這樣的方法和原理較好地運用在特殊教育中。比如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的教育方法的運用,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與家長共同制定出一定的計劃和措施,要求學生塑造新的行為或者矯正不良行為。在這些計劃和措施中指明,一旦學生達到規定的要求,家長或者教師就及時給予相應的獎勵措施,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同樣如果達不到要求撤銷獎勵,最終達到制定的目標,改善學生的行為。 3 強化原理在特殊教育中運用的原則由於特殊學生特殊特點,使所採用的強化能具有一定的有效性,需要注意幾個原則:3.1 一致性指教師對學生強化的內容、性質、標准要堅持一致,強化所提供的各種反饋信息要前後一致,避免相互矛盾[5]。因為特殊學生認知能力比較薄弱,對所感知的事物的認知往往是不能固定的,會受到外界眾多因素的影響。比如若一教師對學生的行為作出肯定性評價,而另一教師卻對學生的這一行為作出否定性評價,往往會讓學生無所適從,不知所措。3.2 及時性指教師在學生行為反應後及時給予信息反饋,以提高學生對強化的認識和理解[5]。因為特殊學生的記憶能力欠佳。他們對事物的記憶大都是無意識的,多停留於短時記憶階段,所以如果某行為與強化之間間隔過長,介入一些不相關的行為和刺激, 那麼他們就很容易遺忘自己的行為或者反應,使強化的指向不明,對行為的影響作用混淆紊亂。3.3 效能性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強化對行為積極有效的影響[5]。就比如過多的肯定性評價可增強學生的信心和相應行為,但同時也會讓學生滋生傲慢、自滿的心理。同時特殊學生興趣的持久性比較差,他們對於某些事物的興趣很多時候是三分鍾的熱度,而且多停留於表面,所以如果對於他們的強化物長時間的固定不變或者比較單一,那麼這些強化物對他們就會起不到強化的作用。因此在對特殊學生採取強化的時候要善於激發他們產生高層次的需要,啟發他們樹立成就目標,從而激發其產生持久的工作積極性,還可以將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等等。隨時觀察學生的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強化方法和強化物,進而達到強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