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踏歌舞蹈教學

踏歌舞蹈教學

發布時間:2020-12-22 00:14:23

㈠ 元代的蒙古族民間舞蹈《踏歌》展現了怎樣的場面

這一古老的民間舞形式於蒙古族中也有流傳。隨著元朝的建立,入主中原大城內市後,蒙古族仍保容留這一民間舞蹈形式。蒙古族的踏歌是集體舞,繞樹而舞(參見《蒙古秘史》)。詩人袁桷《客舍書事》詩描繪:「乾酪瓶爭挈,生鹽斗可提。日斜看不足,踏舞共扶攜。」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記載:「黃羊尾,文豺胎,玉液淋漓萬壽杯。九殿高,紫帳暖,踏歌聲里歡如雷。」可見,蒙古族人喜歡在帳篷篝火旁,宴飲歡笑中聯手踏歌而舞。河南焦作元墓出土的舞俑,身著蒙古服飾,形體粗壯,舞姿健美,顯然是元代蒙古族的舞蹈形象。追尋當時蒙古族的舞蹈風貌,由此可見一斑。

㈡ 踏歌的舞蹈形態

《踏歌》的編導孫穎積幾十年潛心鑽研,在中國舞蹈歷史文化中挖掘和創作了這部作品,其舞蹈具有中國漢代女樂舞蹈的形態特徵:一是「懷愨素馳杳冥的高蹈周遊」,以端誠的神態追尋曠遠的境界促成了女樂舞蹈「高蹈周遊」的形態特徵;二是「動赴度顧應聲機訊體輕」,漢代女樂舞者以「纖腰」、「輕身」為美,舞蹈「機迅體輕」卻又節奏感極強,如賦中所說「兀動赴度,指顧應聲」,舞者時而「綽約閑摩」,時而「紛飆若絕」,時而「翼爾悠往」,時而「迴翔竦峙」;其三,是「軼態橫出,瑰姿譎起」,交長袖,手足並重,「委蛇姌裊,雲轉飄忽」。 舞蹈動作運用了「一邊動」的獨特舞姿,180度運動彌補了動作的協調對稱,基本是「一順邊」運動。如:頓步向後甩右手,再用肩帶右臂向左前方扣蓋、頓步;然後,向前行進,右手曲小臂向後、向前,由低到高前後收送、第八拍,斜前舉臂的動作。這樣典型的「一順邊」動作使舞蹈更顯得新穎別致,別有一番韻味。舞蹈始終在運動,如行雲流水;旁側三道彎體態打破了以前一提漢風三道彎就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態,靜態中含著一種自然的動感,同時也頗居妖媚之美。

㈢ 古典舞《踏歌》的原版視頻和音樂

音樂我有,我發給你吧。請查收

㈣ 踏歌起舞的中國動作分介舞蹈視頻

程程扇子舞踏歌起舞的中國分解

㈤ 談談對古典舞踏歌的理解和認識,求告知

舞蹈《踏歌抄》,由孫穎編導、詞曲。《踏歌》是古代民間一直流傳的一種自娛舞蹈活動。據載,在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時期就已經有了《踏歌》,歷代傳承,到了唐代更盛,百姓在茶餘飯後,節日、喜慶之時,就圍擾在一起踏歌。後來傳入宮中,凡「大酺」之日也是群眾性歌舞活動最盛的時候。
國家舉行特別大典,如登基、立太子、改年號、征服敵國等喜事,允許全國人民飲酒作樂,這就叫作「賜酺」。唐朝盛時國家富強,常有「賜酺」,尤以武則天執政時最為頻繁,又以玄宗執政的時候最為鋪張浪費。唐玄宗曾在東洛大酺於五鳳樓下,命三百里內的地方官,...

㈥ 如何賞析女子集體舞《踏歌》

「君若天上雲,儂似雲中鳥,相隨相依,映日浴風。君若湖中水,儂似水心花,相親相憐,浴月弄影。人間緣何聚散,人間何有悲歡,但願與君長相守,莫作曇花一現。」舞台上散發著清新翠綠的色彩,中間垂吊著幾縷似欲飄動的垂柳,兩排少女身著綠色漢式筒袖的服飾,發髻邊翹起一縷發絲,透著俏麗和媚悅,在「君若天上雲……」的歌詞中,邊舞邊唱,踏著輕松帶有頓點的舞步隨風而來。舞蹈始終以「踏」為主,以起承轉合較為復雜的肘部動作,將袖子隨意拋灑,有時弧線繞轉,有時袖鋒呈「離弦箭」之勢筆直地揚出,「翹、拋、打、搭」各種袖技兼容並用。舞蹈中斂肩、含頦、掩臂、擺肩、松膝、擰腰、送胯的體態,特別在「歪頭、合肩、踏足」一頓一提的一剎那,點線呼應,恰似一個滿足的吸氣,愜意無限。演員的動態左右往返,若行雲流水,似天馬行空,「欲左先右,欲走先留」的對比與反襯,讓觀眾於踏足的清新、俏麗中品味出溫存、婉約和漢代古拙、典雅的舞風特徵。在《踏歌》中沒用採用任何空間運用的強烈手法,也沒有跳轉技巧,卻可以讓人痴醉,其中在圖形的變化上頗有絕妙的手法,演員在不停的踏步中,始終不停地轉換著分散、聚集,豎線、圓圈,有時對稱交合,有時疏散錯落,時琉時密像一塊游動著的畫板。詩、樂、舞三位融為一體的表現形式是中國特有的美學觀念,邊踏邊唱,邊歌邊舞,透著息息相通的「情」,朗朗上口的「詩」,楚楚動人的「舞」,映照著坦然自得的審美情趣。

㈦ 踏歌的舞蹈以什麼為主

舞蹈始終以「踏」為主,以起承轉合較為復雜的肘部動作,將袖子隨意拋灑,有時弧線繞轉,有時袖鋒呈「離弦箭」之勢筆直地揚出,「翹、拋、打、搭」各種袖技兼容並用。

㈧ 關於《踏歌》這一古老的民間舞形式在蒙古族舞蹈中的描繪是怎樣的

《踏歌》這一古老的民間舞形式於蒙古族中也有流傳。隨著元朝的建立,入主中內原大城市後,蒙古族仍保留這一民間容舞蹈形式。蒙古族的踏歌是集體舞,繞樹而舞(參見《蒙古秘史》)。敦煌莫高窟465窟伎樂供養菩薩詩人袁桷《客舍書事》詩描繪:「乾酪瓶爭挈,生鹽斗可提。日斜看不足,踏舞共扶攜。」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記載:「黃羊尾,文豺胎,玉液淋漓萬壽杯。九殿高,紫帳暖,踏歌聲里歡如雷。」可見,蒙古族人喜歡在帳篷篝火旁,宴飲歡笑中聯手踏歌而舞。河南焦作元墓出土的舞俑,身著蒙古服飾,形體粗壯,舞姿健美,顯然是元代蒙古族的舞蹈形象。追尋當時蒙古族的舞蹈風貌,由此可見一斑。

敦煌莫高窟465窟伎樂供養菩薩

㈨ 我要找古典舞《踏歌》的歌詞!急用!!!

作詞:步博

作曲來:曾思銘

演唱:自未知

古典舞《踏歌》的歌詞:

天邊飛來美麗的彩虹,歌聲盪漾旋轉起快樂舞步

在這歡樂的節日里,我們踏歌我們起舞

踏歌喲起舞喲踏歌喲起舞喲,踏歌喲起舞喲踏歌起舞

鮮花如海彩旗飄飄,震天的銅鼓狂歡的歌舞

火熱的情懷激動的心,感慨不盡為你歡呼

喜洋洋,情真真意濃濃

樂陶陶笑容容,步步高

你自豪我自豪,攜手共創那美好幸福

白鴿飛上明麗的天空,蘆笙陣陣引來那彩蝶飛舞

在這歡樂的節日里,我們踏歌我們起舞

踏歌喲起舞喲踏歌喲起舞喲,踏歌喲起舞喲踏歌起舞

芒果飄香綠草茸茸,青山秀水浸在那畫中

迷人的景色斑斕的夢,多彩的生活欣欣向榮

喜洋洋,情真真意濃濃

樂陶陶笑容容,步步高

你自豪我自豪,攜手共創那美好幸福

情真真意濃濃,樂陶陶笑容容

步步高,你自豪我自豪

攜手共創那美好幸福

(9)踏歌舞蹈教學擴展閱讀:

踏歌屬於古代長江流域民間的一種歌調,一邊走,一邊唱,唱歌時以腳踏地為節拍。是古代一種自娛自樂的群眾性歌舞游樂活動,它不拘場地大小,不論人數多少,隨時隨地都可以聚在一起牽手踏地邊歌邊舞,即活潑又簡單,更可以盡情抒發內心的感受,後來傳入宮中,成為盛行一時的宮廷舞蹈。

㈩ 踏歌舞蹈中的體態是什麼

舞蹈中斂肩、含頦、掩臂、擺肩、松膝、擰腰、送胯的體態,特別在「歪頭、合肩回、踏足」一頓一提的一答剎那,點線呼應,恰似一個滿足的吸氣,愜意無限。演員的動態左右往返,若行雲流水,似天馬行空,「欲左先右,欲走先留」的對比與反襯,讓觀眾於踏足的清新、俏麗中品味出溫存、婉約和漢代古拙、典雅的舞風特徵。

閱讀全文

與踏歌舞蹈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