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代教育學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一、研究基礎不斷拓展
傳統教育學:
以教育現象為研究對象
以哲學和心理學為學科基礎
「單數的教育學」——「復數的教育學」(「大教育學」)
二、問題領域不斷擴大
1、是宏觀觀念:教育哲學(教育觀)
2、是教育基礎理論:教育本質、教育目的、教育內容等
3、應用領域:教學技能、教育手段、教學方法等
三、研究範式不斷轉換
「經驗-描述」階段(誇美紐斯-18世紀)
「哲學-思辨」階段(康德、赫爾巴特-19世紀中葉以前)
「科學-實證」階段(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
「規范-綜合」階段(20世紀中期-)
四、研究內容進一步分化與綜合
分化:研究對象:普通教育學——嬰兒、學前、高等、特殊兒童、成人等
研究內容:基本理論、教學論、課程論等
綜合:教育事業:教哲、教社、教史、教經等
教育運動:教生、教心、教倫、教美等
五、教育學與教育改革的關系日益密切
教育理論大發展——推動教育改革
教育實踐的發展——催生新的教育理論
赫爾巴特教育學:教育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教育理論
杜威的教育理論:工業革命——社會結構、生活方式變革
六、教育學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日益加強
1、交流的主體多樣:國家政府、學術組織、個人
2、交流的形式多樣:國際教育合作項目、教育基金會合作項目、學校或科研機構合作項目
2. 我國當代教育教學理論有哪些
全面發展。
主動發展。
個性發展。
全體發展。
可持續發展。
3. 談談對當代小學教育教學的認識
我國中小學教育培訓機構的生存現狀和發展趨勢
一、我國中小學教育培訓機構的發展現狀
根據國家教育部《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來看,在未來5-10年,中國教育培訓市場潛在規模將達到5000億元.其中中小學教育培訓將超出一半,並且以每年30%速度增長,這將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市場.目前全國品牌化的教育機構像新東方、環球雅思、清華少兒外語等教育培訓機構占據英語、課外輔導等行業領頭地位.而中小機構發展面臨著危機.我國中小學教育培訓機構將迎來新一輪的洗牌.
二、我國中小學教育培訓機構的存在和發展優勢
(一)教師隊伍的組成
優秀負責的教師是許多家長給孩子選擇教育培訓機構所關注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培訓機構的老師一般都是培訓機構自己招聘的.他們的教師隊伍一般由一些有著豐富教學經驗並已經退休的老師、部分正在從事教學的一線教師、學歷較高的一些在校研究生、博士生組成,一些實力較好的培訓機構甚至還會聘用一些外籍教師.這些教師學歷高,教學經驗豐富,能夠迅速地找到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快速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二)課程設置和教材的選用
在課程的設置上,教育培訓機構會充分考慮到學生本人的學習情況,因材施教,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課程.在教材的選用上,有的直接引進國外或是港台地方的原版教科書,有的是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學生的實際教育需求自行設計.因此,比普通的中小學的教學更具有前瞻性、趣味性.
(三)教學的過程
大多數教育培訓機構實行的是小班教學或者是一對一教學.讓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更為親密,真正做到互動教學、體驗式教學.教師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不足,並為其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和尋找合適的教學方法,力求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獲得最大的培訓成效.
4. 當代教育學的發展趨勢
當代教育來發展一方面國家意識到了應試源教育的巨大問題,但一時半會不會輕易解決,所以很長時間內會對於應試教育進行調整改進,與素質教育相互結合,而且對於學習內容在社會上作用不大,職位緊缺的問題,國家會發展新的方向引導教育,或者是改進教育實用性,同時目前中國大量的基礎知識層,所以在此基礎上國家會重點鼓勵尖端教育,高級的,專業化的,要培養能夠創新的新型人才,對於基礎層則會加大普及,同時提高基礎教育水平。
5. 當代教育教學創新是不是非法刊物
不!時代已經變了!所以要順其自然
6. 急求~如何看待互聯網對當代教育,教學帶來的影響 具體的。。
論互聯網對教育教學的功能和作用
雲南省個舊市第一中學
主題詞:互聯網 教育 功能
論文摘要: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全球資源網路化,互聯網提供的共享資源對學習生活已經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本文通過互聯網強大的信息資源在教學中的嘗試與實踐,從網路教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互聯網與教師素質的提高;互聯網與實現學生個性化學習;互聯網與校園文化建設;網路教育與傳統教育等方面在理論上論述了互聯網對當前教育教學的功能和作用。目的旨在指導教改,更新觀念,構建新型教育教學模式,使學校教育真正面向現代化,深化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
一、前言
隨著當代信息技術向中小學教育的擴展,隨著多媒體計算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校園網路的建設和利用網上資源進行教育教學已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從當今世界發達國家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經驗來看,從單機發展到網路,是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以校園網路的建設為核心與基礎,充分利用校園網特別是互聯網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的進程,實現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中的跳躍式發展,這是全面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性步驟。
2000年10月25日-26日,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陳至立部長作了「21世紀信息技術教育對教育的影響將是不可估量的。它不僅帶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化,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的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產生深刻影響。為了爭取在新世紀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我們必須加快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努力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講話,提出了教育現代化的深遠意義和形勢的挑戰。面對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時期的到來,學校現代化信息技術教育應如何發展?教育思想應有什麼轉變?教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應怎樣改革?這一系列問題已迫切需要我們去探索、去解決。
二、網路教育,勢在必行。
計算機發展到多媒體階段是一次質的飛躍,不僅大大擴展了計算機的應用范圍,從基礎上引發了閱讀、寫作、計算方式的歷史性變革,而且計算機的智能化使學習變得更加容易。多媒體計算機和掌握多媒體技術的人共同構成信息時代的社會細胞。網路的發展,尤其是國際互連網(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現,將信息時代的社會細胞聯為一體,由此創造出全新的網路文化。所謂聯網,絕不僅僅是計算機的聯網,而是人類智慧的連網!國際互聯網的出現究竟意味著什麼?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其深刻的哲學人類學問題。以往我們常說,計算機是思維的工具,是人腦的延伸,然而單個計算機的容量和功能畢竟是有限的,無法和蘊藏著巨大潛能的人腦相比,而國際互聯網卻通過全球計算機的互聯,將古今中外全人類的智慧匯聚到覆蓋全球的巨型復雜網路系統之中,這才真正稱得上是人腦的延伸,不僅延伸了個體的大腦和思維活動,而且創造了一個外化的、每時每刻都在急劇發展的全人類的大腦!
信息化、網路化的社會文化環境正在創造出各種高水平、高效益的嶄新學習模式,如何盡快適應和駕馭這種新的學習環境與學習模式,已成為當今世界舞台上一場最激烈的競爭,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對個體和社會學習行為的研究與創新 不僅已成為當前世界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口,而且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
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正是培養學生對未來社會、未來文化的適應能力,使新一代國民從小習慣於在網路文化的新環境中健康成長,這不僅對於未來國民素質的提高而且對於未來網路文化的健康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互聯網在教育教學中的功能和作用。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路教育尤其是互聯網的出現,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實踐中,我們深刻感受到網路給教育教學帶來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育教學中具備以下功能:
1、轉變教師教育教學觀念,提高教師對教育的深刻認識。
當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知識經濟已見端倪,我們即將進入的21世紀,將面臨人類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飛躍由工業化社會進入到信息化社會。21世紀,既為我們帶來新的機遇,也為我們帶來新的挑戰世界各國將迎來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21世紀的競爭,是經濟實力的競爭,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取決於教育。為此,世界各國對當前教育的發展及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都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都試圖在未來的信息社會中讓教育走在前列,以便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網路僅僅是信息化的形式,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方便的獲取方式才是信息化的內容與實質,因此,教師應盡快熟悉和適應信息時代的教學新環境,不斷提高信息化程度、水平和效益。目前在全國流行的計算機培訓模式不僅已經陳舊,而且不適合廣大教師的需要。因此,當前迫切需要從教育改革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制定一套既先進又切實可行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體系,並建立一種能夠自我更新的競爭機制。我校在信息技術教育來臨的初期,就把教師的計算機、網路培訓作為了學校提高教師素質的一個重點,學校根據發展的需要,制定考試大綱,對全體教師進行計算機考試,目前全校100%教師掌握了計算機的操作和使用,95%的教師能自製課件和使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在教學中,充分利用互聯網的資源優勢把提高學習與創新能力作為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的突破口和立足點,不斷探索信息時代基礎教育評價的新模式。同時還加強了教育科研、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課題組」的帶領下,以點帶面開展教育科研活動,使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從根本上發生改變。學校通過不斷努力,力爭盡快培養出一批既精通學科教育又能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與資源進行教學改革的新一代學科教學帶頭人和學科教育研究專家。
信息時代的突出特是開放性和跨時空性。信息時代的教育對所有地區、所有學校和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全新的挑戰,教師只有不斷努力學習,充實自己,才可能站在時代發展的前沿,把握時代脈膊,迎接新時代的挑戰,真正成為實現現代化教育跨越式發展的生力軍。
人才的培養,關鍵在教師,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改變,不僅是時代發展的象徵,而且對教育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通過正確、合理、高效的利用互聯網的資源,不僅可以培養自我獲取知識與更新知識的能力,而且可以通過計算機與網路的強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體制與教學模式,培養出適應信息時代需求的新型人才,從而確保有較高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以便與「知識爆炸」和知識迅速更新換代的發展趨勢相適應。使「以人為本」的作用能充分發揮出來,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網路資源的潛能,構建學習的良性循環,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2、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符合學習規律,提高學習效率。
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是「師道尊嚴」,以教師的主動傳導和學生的被動吸收為主,忽視了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的原則,學生只有在教師固定的思維模式下去汲取知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思維空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這樣培養的學生在今天是很難適應時代發展的。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互聯網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充實了人們的大腦,也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互聯網提供的知識信息,是一個教師遠遠不及的,學生在互聯網的海洋中,可自由自在地去獲取他想要的東西,這一發展,擺脫了教師固定思維的束縛,學生真正體會到在知識天空中翱翔的感覺,因此,今天的教育再也不是「師道尊嚴」的時代,而是「學道尊嚴」的時代,網路提供了學生展現自我的空間,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學習能力不斷提高。
互聯網提供的信息資源迫使教育教學內容與教法將發生一場深刻的改革,它鼓勵採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學習的積極性,重視了學生高階推理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重視了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實施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今天,必將推動教育教學向更深層次發展。
3、互聯網資源的檢索和查尋,使網路資源能支持教師備課、上課和基於網路的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同時,基於網路的通訊、研討和交流活動,讓師生學會在網上編寫和發送電子郵件、參加網上各種有意義的專題討論,使用電子公告板等,在當今網路化生活環境中,如果不會發送電子郵件,就像不會寫信寄信一樣困難。
3、 互聯網信息豐富了校園文化建設,如編寫學校、班級和個人的主頁,這樣,就可以把班級的黑板報辦在網上,同時在學校辦起網路雜志,使廣大師生都能加入到網路文化的創作和發展中來,使網路在校園文化發展中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使學校真正成為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再上一個新台階。
4、 互聯網的資源優勢和校園網的傳輸方式有機結合,增強了教育的交互性,滿足了各種各樣學生對學習的不同要求,使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同時由於互動式的加強,提高了學生交流的能力,這也是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當今,互聯網對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和教育教學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單純的科技先進性,它更在於帶給人類的一種全新的思想。簡而言之,我們現在終於擁有了提高教育產業的產出效率的手段。
四、網路教育與傳統教育。
隨著教育科學的發展以及人們對教育要求的不斷提高,課堂教學逐漸暴露出許多弱點,比如,因材施教的原則,在班級集體教學活動的前提下難以實施;以語言講述為主的表達方式,使得某些教學信息的傳輸與接收遇到困難;教學效率的提高受到局限等等。另一方面,實踐也證明用技術完全取代課堂教學的想法和做法,特別在基礎教育領域,是不可取的,因為課堂教學所具有的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直接交流,較之教師完全通過現代化媒體教學,學生通過媒體學習這種間接的交流方式,在許多方面仍然有其優越性。因此,努力探討如何在課堂中合理而又有效地使用技術,特別是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改進課堂教學,乃是擺在學校教育者面前的重大研究課題。
以信息技術作用於課堂教學,尤其是互聯網的資源信息作用於課堂,在本質上是一個教育觀念的問題。1993年美國教育部組織了十多位資深專家(B. Means等)產生了一份題為《用教育技術支持教育改革》的報告[5],為如何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進行基礎教育改革提供了指導性的框架。報告提出了革新教學的若干特徵,從表1中可以看出革新的教學與傳統的教學之間的明顯差別。
傳統的教學
革新的教學
教師導向
學生探索
說教性的講授
交互性指導
單學科的固定教學模塊
帶真實任務的多學科延伸模塊
個體作業
協同作業
教師作為知識施與者
教師作為幫促者
同質分組(按能力)
異質分組
針對事實性知識和離散技能的評估
基於績效的評估
報告進一步指出,現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學生變被動型學習為投入型學習(engaged learning),讓他們在真實的環境中學習和接受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在教育中應用技術的根本目標是促進教學形態由被動型向投入型轉移。由此看來,互聯網提供的豐富的信息資源,必將對這一新型的學習模式帶來深刻的影響,也將使整個教育界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發生深刻的變革,教師也將在這一場教育革命中接受嚴峻的洗禮。
網路使教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網上實現教育的全過程指日可待。目前國內許多學校的教師在積極應用多媒體製作CAI,預示著已有更多的教師已基本具備現代教育的思想觀念,已基本具備迎接時代挑戰的心理准備,隨著我國衛星教育寬頻網的開通,更多的網上信息將得到快速傳遞,學生的知識領域可以得到更大限度的拓寬,從長遠來看網路教育特別是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信息資源拓展教育教學空間無疑前景廣闊。雖然我國的網路教育剛剛開始,但我們卻看到了互聯網引入教育教學中的強大的教育功能,這是傳統教育不能相比的,為此,我們有信心把握這一時代的契機,接受時代對我們的考驗。(孫濤執筆)
參考文獻:
1、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祝智庭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模式:理論框架與案例研究》
2、桑新民 《中小學校園網路建設的意義、功能與效益初探 》
希望對您有幫助。
7. 當代中國教育學家有哪些
當代中國教育學家有:
1、葉瀾:中國著名教育家,女,祖籍福建南安,1941年12月生於上海,1962年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本科,並留校工作至今,現為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名譽所長,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
2、王寶祥:著名教育學家,20年一線教學,班主任和領導教學經驗,在業界有良好的口碑。北京教育科學院研究員,北京教育科學院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主任,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班主任工作研究會副理事長。
3、樊恭烋:曾先後任清華大學黨委常委、統戰部長、工會副主席、校務委員會秘書,北京航空學院籌委會委員、黨委常委、教務長,北京工業大學教務處長、副校長、常務副校長兼黨委副書記、校長、名譽校長。
4、吳晗清:教育學博士,心理學博士後。師從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中國教學論專業委員會終身名譽理事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裴娣娜先生。現任職於首都師范大學化學系。西南大學、廣西師范大學國培計劃培訓專家,北京師范大學、西南大學教育碩士兼職導師。
5、張春光: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新中國式家長學堂》課程創始人,課程的啟蒙篇同時也編寫配套的家園共育叢書《不教的教育》。
8. 我國當代教育教學理論有哪些
個人認為下列理論比較重要,應該了解。
1、三大學習理論。
2、三大教學理論。
3、主體教育(裴娣娜)、嘗試教育(邱學華,洋思模式、杜郞口模式等)、新基礎教育(葉瀾)、新教育實驗(朱永新)、生本教育(郭思樂)、情境教育(李吉林)、成功教育(羅明、劉京海)等。
附:
1、主體教育思想的基本觀點:
(1)學生是自身生活、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作為教師教育活動的對象或客體是相對的、暫時的、而作為自身生活、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卻是絕對長期的。學生是有著主觀意志的自己生命的主體,他們應該享有一定的自主選擇和自我發展的權利。學生是有著自己特定的學習與發展方式的自己成長的主體。
(2)現代教育過程應該是教師與學生雙主體協同活動的過程。
(3)現代教育應把發揮和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作為一項核心目標。學生的主體性集中體現為他們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和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是實現全面發展教育目標的必由之路。發揮和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本身就是現代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
(4)現代學校教育中應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建立合理的師生關系是體現主體教育思想的關鍵所在。合理師生關系的要點是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學校中所有的人際關系都應體現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原則。
主體教育是一種以自評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基本特徵的教育思想,也是我國新世紀最有生命力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流派。
主體參與、合作學習、差異發展、體驗成功是主體教育的關鍵詞,也是主體教育的基本策略。
主體參與型班集體的建設、班級小組合作管理等是班級管理實踐中比較常見和成功的做法。
2、賞識教育:
周弘認為:好孩子是誇出來的,而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的批評會傷學生的自尊心。
尋找閃光點,賞識激勵、樹立自信是賞識教育的三個關鍵詞,也是實施賞識教育的基本策略。
北京光明小學的「我能行」教育,盧勤的「告訴孩子你真捧」等教育實踐中,都滲透得賞識教育的思想。
3、成功教育:
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願望,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潛能,相信每個孩子都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功。
創造機會、幫助成功和體驗成功是成功教育的關鍵點和基本策略。
堅定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的基本信念,不要歧視和放棄每一個學生。
劉京海提出一系列成功教育的思想:
(1)三個相信的教育信念: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願望,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潛能,相信每個孩子都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功。(三論:猴子論,老婆論,和尚論)
(2)第一次提出成功是成功之母的思想;反復成功導致自我概念積極;自我概念積極是人格健康的核心。
(3)成功教育的三個要素:積極的期望,成功的機會,鼓勵性評價。
(4)成功的三個階段:幫助成功,嘗試成功,自主成功。(圈養,散養,野養)做中學,做中思,做中創。
(5)三位一體的成功:教師,學生,家長。
(6)成功教育研究的邏輯關系:問題,原因,對策,效果。主要問題,主要原因,主要對策,主要效果。
4、嘗試教學:主要觀點:「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特徵是「先試後導、先練後講」。
5、新教育實驗:核心思想是: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