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過程性評價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過程性評價
先說一句,其實一個課堂教學目標的總測評或者作業,對於一個學科單元教學目標來說,就是過程性評價。我的意思是,課堂教學已經是很小的單元了,需不需要每節課都再切的那麼碎,魚和熊掌有時不好兼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哈。
評價無非是反饋,拋開教學設計這個方面,單指習得,無非是讓學生和老師都清楚習得的情況,從而知道不足和有針對性的學習(學習者)或輔導(教師)。只是分定性還是定量,定性關注於結果,定量關注於過程(或步驟)。還分內部反饋和外部反饋,內部反饋你可以理解為學習者知識內容的自然後果,外部反饋是老師或同學給予的。反饋的目的是不反饋,但設計如何組合或選擇這四種反饋,需要因人而異,因教學目標而異、因教學事件而異
過程。。。既然是課堂教學,那麼課堂教學目標已經定了是課堂教學後學習者習得什麼能力的什麼水平,習得能力之前的一節課中一切教學事件都是過程。
這些教學事件是按照什麼層次和結構、邏輯等(這些根據的「節點」應該是符合或者需要培養學習者的認知結構設計出來的)進行組織以達到最後課堂教學目標。那麼評價就可以按照這些層次、結構、邏輯等進行。
評價形式很多,但要要分析教學資源和對象等,比如課堂時間,群體和班級風格、教師的組織能力、多媒體情況等等。比如時間不充分,又要兼顧群體,但有多媒體資源,那麼就在多媒體形式出題唄;如果預留的時間充裕一點,而班級競爭風格強一點,可以組內辯論,組間互評,然後老師點評,在評價之前向全班展示量規,這個很重要。提問的方式也可以,但是不好兼顧群體。其實問題教學法是一個好方法,但一樣沒有多媒體,比較難兼顧群體,或者通過榜樣學習來以點帶面(面的學習效果不好評價),或者只能通過組內組間等合作學習方式。
總之,有多媒體,課堂的教學反饋確實容易理想實現一點
② 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評價
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要體現新課程的理念,以往的教學評價看重結果,注重教師的課堂表現,側重課堂表面的熱鬧形式。在這種評價體系下,教師是主角,是演員,而學生成了配角,成了觀眾。如何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呢?我們的評價一定要真實、有效。應以學生為評判標准,從而體現新課程的理念。
教學評價要摒棄或淡化評價的指標,為了實現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我們在評價的過程中要摒棄或淡化評價的指標。「任何一項改革在實施中遇到的真正困難,不是發展新的觀念,而在於從舊有觀念世界中剔除不適宜的成分。」所以要追求有效的評價,我們必須剔出不適宜的成分,摒棄或淡化評價的指標。
教學評價要以校為本扎實有效地開展,在評價的過程中要以「自我評價」為落腳點,採取這樣的評價方式:執教者授課——執教者說課——聽課教師評點——執教者談改進的方法——聽課教師簡要談自己的收獲。這樣的評價過程,扎實有效,執教者有收獲,聽課的老師都有收獲。
總之,是否「有效」看學生,能否「有效」在教師。真實的課堂是基礎,是過程;有效的評價是目的,是結果。這樣的評價,才會促使教師不僅有先進的理念,更有先進的行動。
拓展資料:
診斷作用: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可以了解教學各方面的情況,從而判斷它的質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全面客觀的評價工作不僅能估計學生的成績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教學目標,而且能解釋成績不良的原因,並找出主要原因。可見教學評價如同身體檢查,是對教學進行一次嚴謹的科學的診斷。
激勵作用:評價對教師和學生具有監督和強化作用。通過評價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成績。經驗和研究都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內,經常進行記錄成績的測驗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具有很大的激發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動課堂學習。
調節作用:評價發出的信息可以使師生知道自己的教和學的情況,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反饋信息修訂計劃,調整教學的行為,從而有效的工作以達到所規定的目標,這就是評價所發揮的調節作用。
教學作用:評價本身也是種教學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的知識、技能將獲得長進,智力和品德也有進展。
教學評價的方法:測驗、徵答、觀察提問、作業檢查、聽課和評課等
③ 課堂教學評價包括哪些內容
課堂教學評價包括獎懲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獎懲性評價的目的是根據評價的結果對教師進回行獎懲,它將課堂教答學評價的結果與教師的獎懲相結合,並以此作為教師晉級、嘉獎、降級、解聘等的依據。
這種評價是目前我國教育領域中運用較多的評價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參評教師過分注重被評課的質量而不是整個教育教學的質量,出現中評不中用的現象,此外還會出現難以調動廣大教師積極性等問題。
發展性評價的目的則是期望通過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點評、討論、反思,讓被評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水平得到提高,評價結果不與獎懲掛鉤,而是為教師之間相互交流、發現各自的優缺點提供機會,為制訂教師發展的目標和對策提供依據。
(3)課堂教學評價的過程擴展閱讀
課堂教學評價意義: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實施,可以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促進教師盡快轉變教育思想,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發揮教師的教育創新意識,達到改進課堂教學的目的。
評價體系的建立,意味著對課堂教學中與教和學相關的各種因素的選擇和側重點不一樣,這些不一樣的地方將促使教師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更加註重評價所側重的各種相關因素,並將其作為課堂教學中展示和發揮的重點,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
④ 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例談
通過聽課、思考、實踐,我覺得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第一、用適度有效的表揚進行評價,讓課堂充滿熱烈。
所謂「有效」,就是表揚要適得其所,要關注學生的需要與狀態,使表揚真正起到激勵與促進的作用。該表揚時,慷慨真誠;不該表揚時,守口如瓶。所謂「適度」,就是要掌握表揚的分寸,不任意誇大學生的優點。
不同的學生,對於表揚的期待與反應是不相同的。如回答簡單的問題,學優生對於老師是否表揚往往表現得無所謂,受了表揚也常常是反應平平;而後進生則不然,他們很在乎老師的表揚,即使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受到表揚後也能高興一番。同一個學生,在不同的時候對於表揚的期待與反應也不相同。如學優生在解出難題或者對某題有新的解法時,他們就很在乎老師對他們的贊揚,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會感覺很興奮」。
針對不同的需要,我們可以進行不同的表揚——
如果一位學優生回答的問題非常完美,我們可用極其真誠的語氣說:「你說話時有條不紊,表達的內容條理清晰,你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很強,你努力了,能成為語言學家呢!」相信那位學生聽了一定會自豪和興奮的。而其他學生受了感染,也會紛紛舉起手要求回答問題。
如果是一位比較靦腆的小姑娘回答了問題,雖然她的聲音仍不很響亮,但她已經能做到主動地舉手發言了,這是她的進步。我們應抓住契機進行表揚:「今天你回答問題的聲音真好聽,我還想再聽你說一遍剛才的答案,行嗎?」相信小姑娘一定會非常激動的,以後的她也會越來越自信的。
簡而言之,表揚要貼近學生的心理,表揚學生需要的,表揚學生在乎的,這樣的表揚式評價才會真正起到有效的作用。
第二、用委婉含蓄的批評進行評價,讓課堂洋溢溫情。
通過教學實踐,我發現以下兩種方式的批評效果很好。
幽默式批評。幽默式批評即寓批評於詼諧之中。用一些充滿愛心、智慧的話化解學生在課堂中的尷尬,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的心靈。這樣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糾正學習中的錯誤,讓他們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地投入學習,他們自然會爭先恐後地發言。
自省式批評。「批評的智慧在於讓學生成為自我的批評者。」自省式批評的最大優點是能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效果往往比較持久。
課堂評價要求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反饋信息,准確客觀地指出學生的長處及存在的缺點,使學生對自己的提出更高的標准,在一次一次的練習中揚長避短。
第三、多元化進行評價,讓課堂變成「伯樂」。
在課堂教學中,評價的目的是促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使學生更明智、更理性地進行學習,而不是盲目地被表揚所驅使,一味地為表揚而學習。因此,教師不但要把握好評價的不同方式方法,而且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應該在課堂評價中,實施多元評價,積極建構多元互動的立體評價機制,多方面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1、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學會自評、運用自評、建立自信。學生自評有利於調動學生內因,啟發學生認識自我,發現自我;運用自評有利於減少對學生的傷害,使學生不斷地認識和改進自我。2、教師要引導學生互評,促進合作,共同發展。教師在引導學生互評時,首先要幫助學生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夥伴,從夥伴的優點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激勵學生共同發展。避免學生之間相互評價時,總是挑對方的「刺」,老師的評價語言應該引導他們慢慢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夥伴,能正視自己、正視夥伴。
課堂評價必須糾正「為了課堂熱鬧好看」的浮華,必須注重人性化,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讓學生關注自己的發展和進步,真正體現評價所應有的教育意義。
還應注意,我們在對評價形式進行創新的時候,不要忘了一些很好的傳統評價方式。如:點頭、微笑、眼神、口頭與書面結合、當眾與個別結合等等。
總之,課堂教學評價應該是一種民主、平等的「對話」,這種「對話」過程貫穿著尊重人、愛護人、發展人的人本主義情懷。讓我們實施科學有效的評價策略,用積極的態度看待學生,從每個學生發展的內在需要和實際狀況出發,評價他們各自的發展進程,讓每個學生都得到賞識,體驗到成功,促使他們向著更高、更美而努力!
⑤ 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
( 1 )評價對象從關注教師的 ' 教 ' 轉向關注學生的 ' 學 ' 。綜合發展趨勢,從以往側重教師的教轉向回面向教學結果的同時,也考慮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答
(2 )從只關注知識的掌握轉向全面關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 3 )教學評價既關注 ' 有效教學 ' 結果的達成,也關注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狀態表現。
( 4 )強調評價標准從單一走向多元,從靜態走向生成。
( 5 )從關注短效到關注長效,尤其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習慣的養成,主動開動腦筋利用多種策略、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是為孩子的發展積淀的重要財富。
( 6 )從關注評優課、展示課的評價到關注常態課的評價和診斷。
( 7 )從獨立的關注一節課到關注一系列的課,從關注一個人的課到關注一個學校教師群體的課,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文化氛圍。
( 8 )從關注形式的變化到關注對學科本質的追問。
⑥ 簡述教學評價的內容和方法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並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是對教學活動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教學評價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的過程。
教學評價一般包括對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境、教學管理諸因素的評價,但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和教師教學工作過程的評價。 教學評價的兩個核心環節:對教師教學工作(教學設計、組織、實施等)的評價——教師教學評估(課堂、課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 ——即考試與測驗。 評價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
教學評價的方法:測驗、徵答、觀察提問、作業檢查、聽課和評課等。
(6)課堂教學評價的過程擴展閱讀
教學評價分類
(1)根據評價在教學活動中發揮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學評價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三種類型。
診斷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是指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對評價對象的學習准備程度做出鑒定,以便採取相應措施使教學計劃順利、有效實施而進行的測定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的實施時間,一般在課程、學期、學年開始或教學過程中需要的時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則,確定學生的學習准備程度。二則,適當安置學生。
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調節和完善教學活動,保證教學目標得以實現而進行的確定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改進、完善教學過程,步驟是:
①確定形成性學習單元的目標和內容,分析其包含要點和各要點的層次關系。
②實施形成性測試。測試包括所測單元的所有重點,測試進行後教師要及時分析結果,同學生一起改進、鞏固教學。
③實施平行性測試。其目的是對學生所學知識加以復習鞏固,確保掌握並為後期學習奠定基礎。
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是以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為基準,對評價對象達成目標的程度即教學效果做出評價。總結性評價注重考察學生掌握某門學科的整體程度,概括水平較高,測驗內容範圍較廣,常在學期中或學期末進行,次數較少。
按評價所參照的標准劃分:(1)目標參照評價 (2)常模參照評價。
(2)根據評價所運用的方法和標准不同,可分為:相對性評價和絕對性評價。[3]
相對性評價
相對評價法是從評價對象集合中選取一個或若干個對象作為基準,將余者與基準做比較,排出名次、比較優劣的評價法。相對評價法便於學生在相互比較中判斷自己的位置,激發競爭意識。
絕對性評價
絕對評價法是在被評價對象的集合以外確定一個客觀標准,將評價對象與這一客觀標准相比較,以判斷其達到程度的評價方法。
絕對評價設定評價對象以外的客觀標准,考察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可以促使學生有的放矢,主動學習,並根據評價結果及時發現差距,調整自我,具有明顯的教育意義。
⑦ 我們怎樣進行課堂教學評價
我們要搞好教學評價,應當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一、認真聽課 2、看。就是看老師的板書,看老師的教態,看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看老師使用教具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情況,看老師的教學環節安排,看學生上課的表現。 3、記。就是記錄聽課時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主要內容。一是記聽課的時間、班級、學科、支教者、課題、課型;二是記教學的主要過程,包括主要的板書要點;三是記本節課在教學思想、德育滲透、雙基教學、能力培養、教材處理、教法改革等方面值得思考的要點;四是記學生課上活動的情況;五是記對這堂課的簡要評析。 4、思。就是想一想這堂課有什麼特色?教學目的是否明確?教學結構是否科學?教學思想是否端正?教學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突破?關鍵點抓得是否准確?板書是否合理?教態是否自然親切?教學手段是否先進實用?教法是否靈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是否得到充分的調動?寓德育與教學之中是否恰到好處?教學效果是否好 ?「雙基」是否扎實?能力是否得到培養?有哪些突出的優點和較大的失誤? 5、談。就是和被聽課老師與學生交談。可先請上課教師談自己這節課的教學設計與感受,再請學生談這節課的收獲與不足;然後再由聽課教師談自己對這節課總的看法,談這節課的特色,談聽這節課所受到的啟迪與所學到的經驗,談這節課的不足之處,談自己的思考與建議。 總之,聽一堂好課,是一種美的享受;評一堂課,也是一種美的享受。但是,只有會聽,會評,才能得到這種享受。要做到會聽、會評,有兩個基礎:一是要有教育理論的學習基礎;二是要有多聽、多評、多實踐的基礎。有了這兩個基礎,再加上自己的教學經驗積累,就會有聽課、評課水平的飛躍。 二、認真評課 評課是一項重要的常規教學活動。評課的直接目的有兩方面:一是對課堂教學的優劣作出鑒定,二是對課堂教學成敗的原因作出評析,幫助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提高教學認識。經常開展評課,有利於教學問題准確診斷、正確決策和引導,有利於激勵教師苦練內功、加快知識更新、優化教學藝術,有助於教師間相互學習、切磋技藝、交流經驗。評課對於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1、評教學效率: 評教學效果,要結合預定的教學目標、具體的教學內容、現實的教學設備、設施條件以及學生學力狀況、班級性格等進行。從預定的目標是否達成、學生的反饋、課堂氛圍是否良好、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來評價。一般來說,沒有明顯的遺漏或遺憾,達到既定教學目標,就可視為教學效果好。 2、評教學思想: 評教學思想,要有針對性。要針對目前教育的「時弊」來評。目前教育「時弊」的主要表現是:「填鴨式」、灌輸式教學;重知識、輕能力、忽視德育;重視可能升學的少部分尖子生,忽視大多數升學無望的後進生等等。要通過評課,明確反對什麼,提倡什麼,圍繞推進素質教育的大方向,努力糾正錯誤的教學思想,灌輸科學的、先進的教學思想。 評教學思想,不等於空洞的「上綱上線」,它要求我們聯系教育方針、政策、法規、現代教育的價值取向和相關的教學理論,結合教學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實際問題,有理有據地進行評析。這一方面是宣傳正確的教學思想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讓講課人心服口服,達到評課的實際效果。 3、評教學態度: 評教學態度,一是要結合教學常規、工作要求,以體現教學管理的嚴肅性;二是要結合教師本人的成長進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幫助確立正確的教學態度和人生態度。評教學態度,要注意就事論事,不可籠統直言「教學態度」好壞,不可誇大其辭,更不可就事論人。 4、評教學基本功: 端正教學思想、嚴肅教學態度是搞好教學工作的前提條件,教學基本功則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基本保證。所謂教學基本功,籠統地講,是指教師從事教學實踐活動所必須具備的知識和技能,在課堂教學中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教學模式的選擇與運用。②教學組織能力。③教授行為策略。④教學機智與表現力。⑤理論功底與知識面。⑥教師的氣質表現。 總之。評課,一要端正學風,講求客觀公正。評課發言語言要准確、有理有據、定性要合理、評價要客觀、優缺點要分明、態度要誠懇,不以貌取人、不以情代評、掩飾缺點錯誤。二要以理析課,突出指導性。評課要根據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素質教育的理論觀點以突出前瞻指導性;對於一堂課的優缺點、成功經驗與典型失誤、有待解決的突出問題,要從理論上作深刻剖析,從理性上找到根源,從實踐上指出解決的方法,做到以理析課、以理導課、以理服人。對於一堂課的教法與學法,要善於歸納總結、補充完善,以便改進指導教學。三要以效定性,突出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