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關幼兒教育的論文
幼兒,本來的定義是1-3歲,但是,我在這里要把6個月到6歲都劃歸到幼兒!
為什麼?因為這個時候是孩子大腦最容易開發和接受理念的時候,這個時間段給孩子的教育和指導可以改變孩子的先天智力!6歲後,人的智力就定性了!這個往往就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成就!
0-6個月,給他開心快樂,讓他愛上這個家,愛上你這個人,對你信任。
6個月斷奶以後,你要相信吃了五穀雜糧以後,孩子就有了想法。而這個時候,帶他出去走走看看,認識更多的人,見識更多的美景。教育在這個時候無從談起,但是你的行為已經在為教育做了鋪墊了!當他牙牙學語的時候,才真正開始了教與學的過程。簡單的數字,設計各種游戲陪他,讓他有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這個時候其實建立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也是有必要的,你知道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的。
中國現在的發展,真的可以給我們的下一代好好講講,通過講故事,讓他了解中國,熱愛中國,同時放大他的眼界。有必要帶6歲前的寶寶去看看世博,給她們知道未來的世界怎麼發展,讓他們自己去定位自己在將來過怎麼樣的生活。讓他們有理想,可別打擊他們哦!
呵呵!理想是成功的苗苗,只要你呵護,引導了,成功的可能很大哦!
本來還想說說的,但是還是算了。從營養學來說,6個月到一歲,補充礦物質和蛋白質對大腦發育有好處,堅果也是不錯的選擇。1歲到3歲,給到孩子食物多樣化,防止厭食偏食,給他全部的營養。3隧道6歲,鈣和蛋白質,維生素一定要跟上,這個奠定了孩子的個性。
結論:我覺得,幼兒的教育就是吃和想的教育。吃有營養的,想有實質的!
吃的部分是大人的事情,學習食物多樣和飲食健康是家長的責任,現在過肥偏瘦的都有,為什麼?是家境的問題嗎???不是,絕對是家長的問題。
想雖然是孩子的問題,但是你做家長的沒有給他看到一些做到一些值得他去思考想的東西,你認為他會想嗎?還是老話題,你說一輩子在山裡的孩子,沒有看過電視沒有見過外人,他會自己瞎想要出來嗎??不是看過一些聽過一些是不會激發一個人的想法的!只有鄰居都看彩電了你才知道其實彩電比黑白電視好!沒有見過就不會去想。給孩子多去外面看看,絕對對他的一生的有幫助!
B. 幼兒教師教育教學論文
一般你能夠在網路里找到的,基本上都是反復抄過很多回的,其實你想寫一篇幼兒教育教學論文,只要通過查重就行了,不一定非要原創,你可以借幾本書來抄,抄書只要該書沒有電子版的,查重就查不出來,如果還是想參考下其它資料,可以網路搜下:普刊學術中心,上面很多免費論文資料提供
C. 畢業論文 幼兒教育
我的畢業論文是在網上當的,先確定一個你的論文題目。找一下相關的案例。一般描述兩到三個案例。找一下相關的理論知識!我寫的是有關幼兒心理的!你一定要先確定好題目,不然漫無目的的很難找材料的!
D. 如何選擇一個幼兒園優秀教育教學教研論文題目
中班科學教案:蔬菜從哪裡來
活動目標
1、知道不同的蔬菜版有不同的生長方式。權
2、按照蔬菜的食用部分,對蔬菜進行簡單非分類。
3、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和記錄能力。
活動准備
1、課件-蔬菜
2、蔬菜分類統計表每組一張。
活動過程
一、蔬菜從哪裡來?
1、教師提出問題:我們吃的蔬菜是從哪裡來的?
2、幼兒討論
(從超市買來的,從菜市場買來的,從很遠的地方運來的,從地里種出來的。)
二、蔬菜是怎樣長出來的?
1、教師出示常見的具有代表性的幾種蔬菜
西紅柿、白菜、土豆、藕請小朋友辨別一下是哪種蔬菜,並找出我們吃的部分。
2、演示蔬菜課件
幫助幼兒理解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生長方式。
(有的長在土裡;有的長在水裡;有的吃地上的莖葉;有的吃底下的莖)
三、蔬菜分類。
1、出示多種整株蔬菜,請幼兒根據我們吃的部分進行分類。
(葉菜類、瓜果類、根莖類)
2、幼兒分組討論確定記錄的方法,完成常見蔬菜分類統計表。
種類蔬菜名稱
菜葉類
瓜果類
根莖類
E. 關於皮亞傑教育理論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的小論文
皮亞傑的兒童智力發展理論,是世紀最重要的發展心理學理論體系。皮亞傑採用實證研究的方法研究人類理性的核心問題,把研究兒童心理的發展當作一種「方法論的插曲」(皮亞傑語),力圖尋找生物學與邏輯學和認識論之間的關系,而他的理論體系的重心則在兒童智力的發展上。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智力的發展表現出階段的特性,每一階段中兒童思維具有特定的性質,這些特定的性質由不同的認知結構所決定。兒童的認知結構是在兒童(認識的主體)與環境對象(認識的客體)相互作用中不斷建構的。皮亞傑的智力發展理論向我們揭示了兒童智力與成人的不同之處,使我們認識到從新生兒到成人這段時間的認知發展不是一個簡單的數量的增加,而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並表現出發展的階段性,即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和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在對學前兒童進行教育時我們要注意兒童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僅要因材施教而且還要因時施教。
按照皮亞傑的觀點,兒童從出生到2歲時處於感知運動階段,這時的兒童主要依靠肌肉動作和感覺來探索外部世界,對自己感知到的實際事物進行直覺動作思維。成人在這段時間內就應該多與嬰幼兒接觸,給他們提供一些直觀的、可感知的刺激物,鞏固嬰幼兒已有的反射,練習並發展新的習慣動作,形成有目的的動作,進而達到手段和目的之間的分化並協調。有了這些練習基礎,嬰幼兒才能發展新的手段以應付新的情景。例如,檯布上放著玩具,兒童用手抓不到玩具時,便先抓檯布,然後借拉檯布而獲得玩具。這里抓拉的動作是原有的,但拉檯布而獲得玩具則是新的行為。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發現嬰兒的思維是需要靠動作來支持的,同時,也要重視先前的動作練習對後續更高層次動作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作為托兒所和幼兒園的老師也要重視嬰幼兒這時期的教育,不能簡單的認為這時的嬰兒受活動能力的限制,只躺在自己的嬰兒床上睡覺就可以啦,只對那些哭鬧的孩子加以關注。其實,孩子越小就越是需要我們成人給予他們越多的接觸和關注。這時的嬰兒活動能力不足,就需要藉助我們成人的力量來幫他們實現運動。例如,在發展幼兒運動能力方面,我們可以從開始的幫嬰兒翻身,讓他試著趴一會兒,並且還要經常的幫嬰兒做按摩;嬰兒可以爬行的時候,我們更要引導嬰兒多多運動,玩一些找東西、賽跑的游戲,讓嬰兒在運動中進一步發展自己的骨骼肌肉和身體的平衡性;再大些時,可以幫著嬰兒站立一會,駕著走一會,一步步的幫助他們學會行走,進而鼓勵他們進行更大范圍的獨立探索。另外,托兒所和幼兒園的老師還應該鼓勵家長多來幼兒園,參與嬰幼兒的教育和活動,教家長做一些親子游戲,增進與孩子感情的同時,也能促進孩子體格和智力的發展。
在感知運動階段的中後期,兒童獲得了客體永久性觀念,皮亞傑把這一成就稱之為「哥白尼式的革命」,對兒童智力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正如胡士襄先生所說的:「他在感知運動期的作用是幫助兒童接觸自我中心傾向,使主客體分化,使兒童認識到自己是客觀存在世界中的一員。」客體永久性的獲得除了受兒童生理因素的影響外,平時的練習也有助於兒童更好的獲得它。在嬰幼兒教養問題上,成人就應當充分利用和培養各種機會幫助嬰幼兒形成客體永久性的概念。父母應當多和孩子做一些遠近搖擺、躲貓貓、藏東西的親子游戲,讓孩子認識到物體空間位置的變化,從而認識到客體永久性。同時,父母也可以試著與孩子進行短暫的分離游戲,讓孩子逐漸降低與父母的分離焦慮,使孩子認識到父母的短暫分離並不代表永遠的分離,最後,孩子在獲得更多的安全感的同時,也可以認識到客體永久性。作為托兒所和幼兒園的老師更是應該認識到客體永久性觀念對兒童智力發展所具有的重大意義,並且還要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幫助兒童盡早的形成這一觀念。
兒童在2至7歲時就進入了前運算階段,是幼兒處於運動之前並為運動做准備的階段。該階段的兒童藉助表象符號(語言符號與象徵符號)來代替外部事物,重視外部活動,兒童開始從具體動作中擺脫出來,憑借象徵格式在頭腦里進行「表象性思維」。在這個時期,兒童能夠憑借某種符號(如語言或心理現象)對外界事物加以象徵化,具有一種象徵性思維(一般在2至4歲時)。例如,此時的孩子會把洋娃娃當作自己的孩子,把積木當成汽車,這實際上就是一種象徵化。這個年齡的兒童喜歡沉浸在自己假想的游戲中,並且具有泛靈論傾向,會認為花草樹木都是有生命的,我們成人要理解和尊重幼兒的這種行為。在日常的教育和生活中,我們成人也要利用幼兒的這些思維特點不失時機的對幼兒進行教育。例如,利用幼兒認為花草樹木都是有生命的這點,可以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告訴幼兒「小草也是會怕痛的,所以我們不要隨便的踩他們」、「花兒離開媽媽也是會傷心的,所以不要摘花」,雖然這些自邏輯上是錯誤的,但是幼兒卻非常相信這些,相比那些枯燥難懂的環保條例,這種教育方法對幼兒更適合。
在幼兒園中,針對這一年齡段的孩子,老師應多支持、鼓勵和引導他們做一些角色游戲。幼兒在游戲中可以模仿現實生活中大人的一些動作和行為,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也可以藉此發揮自己的想像,鍛煉思維,練習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學會與人相處。教師可以以游戲者的身份介入幼兒的角色游戲中,一碰等的姿態與幼兒交流互動,並且還要適時的引到幼兒進行積極的思維,使游戲能夠更進一步的發展,使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的提升自己。另外,教師和家長還應該注意到的一點就是,該階段的幼兒由於其思維水平和社會經驗的不足,對一些事情往往會產生錯誤的認識,有時也會把假想和事實加以混淆,會出現一些撒謊的行為。這時,作為教師和家長就應當耐心的對待幼兒的這些不合理的行為,對幼兒進行耐心細致的引導,使幼兒獲得正確的認識。
兒童在4至7歲時開始從表象思維向運算思維階段進展,但是他們的判斷仍受直覺表象自動調節的限制,處於直覺的半邏輯思維階段。這一階段兒童思維的突出特點是自我中心主義,即,兒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觀點和自己的動作上的現象。這個階段的兒童在大多數場合下認為外部事物就是自己直接知覺的那個樣子,而不能從事物的內部關系來觀察事物,不能採取更加客觀的觀點。例如著名的「三山實驗」說明的就是這個現象。在該階段的幼兒會非常的固執己見,會認為自己做的事情就是正確的,這時我們成人無論向他們講什麼道理都是無用的,他們只會相信自己的眼睛。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使幼兒乖乖的改正錯誤呢?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先要讓幼兒自己去認識自己的錯誤,然後我們在給予他們必要的幫助。例如,在「三山實驗」實驗中,幼兒只能看見朝向自己的那一面山的樣子,所以才會說的不全面,如果,這時我們再把幼兒帶到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幼兒很自然的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相比於我們說一大堆深奧的道理,這樣做會更有效。
相對於對小學和中學兒童的教育而言,對學前兒童的教育是比較難的。因為這個階段的兒童還無法清晰的表達自己想法,許多家長無法了解自己孩子需求,以至於忽視甚至是遏制孩子的特殊需求,如果他們多了解一些學前兒童心理方面的知識,也許他們就會意識到自己的這種行為是多麼的荒謬。作為專業的學前教育工作者的我們,不僅要在教學實踐中充分的尊重幼兒,針對幼兒的年齡和思維特點進行適時適宜的教育,還應該向幼兒家長普及相關的知識,形成教育合力。
F. 求一篇關於幼兒教育方面的論文,3000-5000字要淺淡,淺論.之類的!謝謝各位了!
請問,你想教育的哪方面啊?音樂教育,還是什麼教育?
G. 求一篇關於幼兒教育方面的論文,3000-5000字要淺淡,淺論.之類的!謝謝各位了!
如何在音樂活動中滲透常規教育 身為幼兒園的一線老師,幾乎都碰見過類似這樣的情景:你在認真的組織孩子的活動,可偏偏有些孩子的注意力卻不在你那裡,有的在發呆、有的在與旁邊的小朋友偷偷嬉戲、甚至有的離開自己的座位去喝茶------結果越來越多的幼兒也跟著坐立不安,導致你都無法將教學內容按計劃完成。這時候你的感覺是什麼?如果你覺得那是因為小孩子年齡小、不懂事,以後大點自然會好轉的,那無疑是錯的;又或者你認為那是教師自己的威性樹立的還不夠造成的,要對孩子加強教育,我想也未必就是對的。那麼問題到底在什麼地方? 本人學校一畢業就在小學教了六年音樂,前幾年剛回到幼兒園教比原來學生年齡起碼小一半多的孩子。開始覺得非常自信,憑借這六年的音樂教學經驗,教幼兒那麼簡單的兒歌應該難不倒我,可一段時間下來就出現了剛才上述的情況。不得不讓我為之進行了思考。小學生相對與幼兒園的小朋友而言,上課的自控能力已經很強了,能夠根據老師的要求來完成教學活動,但是小朋友卻不是的,他們非常感性,很難用所謂的紀律來約束他們,即使能遵守也可能只是一小會的時間。可縱所周知良好的課堂教學的組織工作是保證教學工作順利進行的基本條件。所以,作為教師應建立合理地課堂教學常規,使幼兒養成良好的上課習慣也就成為我這兩年來勢在必行的研究工作。可幼兒園的音樂常規訓練與其它的學科相比,即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處,不同點在於音樂常規訓練即要對幼兒進行站、立、坐、排隊以及進出活動室的訓練,又要把這些訓練放在音樂活動中進行,讓幼兒在濃濃的的音樂氛圍中輕松愉快地完成活動。 通過這段時間的實踐,我也總結了一些經驗,我切身感受到要搞好音樂活動的常規訓練,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工作: 一、「童化」自己,引起感情共鳴。 幼兒園的孩子由於年齡特點,對那些抽象、平板的講述很難產生興趣,所以在教學中就用生動、形象的體態語言進行教授。通過靈活的眼神、誇張的語氣、有趣的動作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以此來拉進我與孩子的距離。教學活動是否成功,關鍵在於教師與幼兒之間配合得是否默契。想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一定要讓幼兒能積極地、主動地接受教師的授課內容。如果你能「童化」自己,讓孩子對你逐漸產生親切感、信任感,喜歡和你交流,願意表達自己感受,那麼他們對你的這種情感也會遷移到你所教授的音樂活動中來,逐漸也會對音樂產生興趣,並有強烈的學習願望,良好的課堂常規也就不在話下了。人們常說:「親其師而信其道」。我想其中的意義也就在此。 二、做好每個細節,讓幼兒感受音樂氛圍。 音樂屬於藝術范疇,因此非常注重一個「美」字。活動中站姿、坐姿,每一個動作、眼神都要求是美的。以前,只要一上音樂活動,我就會要求幼兒坐的時候頭要正、肩要平、背要挺、面帶笑容。雖然要求看上去很簡單,可幼兒總是做不好。於是我便改變方法,讓幼兒隨音樂進入活動室,坐下後聽音樂拍手做律動,聽上行至下行的音階停止動作,用簡單的歌聲進行師生問好活動,對於個別沒有準備好的幼兒可以通過個別問好來進行吸引其注意力等。這樣的游戲化訓練,把幼兒進入音樂教室的所有活動都放在了音樂中進行,即有了良好的活動常規,又使孩子無時無刻不感受到音樂的美妙。 三、不斷創新,讓幼兒愉快地進行訓練。 無論什麼學科的常規訓練,內容也都是大同小異,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幼兒很有可能會感到乏味,提不起興趣,這時就要靠我們教師不斷地從小的方面變換內容。如歌唱教學前的發聲練習,傳統的發聲教學單調、枯燥,幼兒容易失去興趣。但他們思想單純,幼稚的心靈富有愛心,他們對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尤其對小貓、小狗之類的小動物更是關懷備至。根據這個心理特點,可以設計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發聲練習曲:2/4 12 34 5— |33 3 |55 5 33 22 1— 小貓 怎麼 叫 ? 喵喵 喵 喵喵 喵 喵喵 喵喵 喵 ! |。再如,一直很難教學的節奏練習,如果告訴幼兒: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唱一拍、唱兩拍,對幼兒來說,是很難理解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力求使節奏練習形象化、趣味化。如:學習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時值,可以用人物走、跑來代替單純的「da da」練習。**** |** |**** |* — |跑跑 跑跑走走跑跑跑跑走。答案補充四、讓幼兒充分參與常規的建立。 按照皮亞傑的發展理論,孩子對日常規則的執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階段是單純的個人運動規則段,孩子此時按個人的意願和行為行事。因此讓幼兒參與規則的制定,體驗成功的樂趣,更能讓幼兒感到規則是他的內在需要,而不是外界強加的;在規則的執行中,幼兒會更加樂意接受甚至主動地成為監督者,使常規教育更能順利實施。打擊樂活動在音樂活動中的常規一直是個難題,孩子只要一接觸這些叮叮當當的樂器,總是會興奮得都去搶著拿自己喜歡的那種樂器,或者是他們認為新的好的樂器,可活動結束時讓他們放回樂器擺放的位置時,又都隨意亂扔。每次我都在邊上一遍又一遍地叮囑他們;「輕輕地拿,輕輕地放」,「把小鈴排好對放在一起」,「沙球一對一對的放」,可孩子聽了就忘記,下次活動時照樣會出現這樣糟糕的情況。最後,我認真反思:為什麼總是我告訴孩子們怎樣做,為什麼不能讓孩子們自己來建立常規呢?答案補充於是,我利用一次打擊樂活動後進行了談話,讓幼兒自主討論如何取拿和使用打擊樂器才能玩得開心又有秩序?幼兒馬上開始了討論,然後由組長介紹他們所定的規則,最後再由各個幼兒進行提問修正。對某些問題老師也可以提出來讓孩子們想出解決的方法。就這樣一套由幼兒自己建立的打擊樂器活動常規成立了。在以後的活動中,幼兒不僅自己自覺地遵守常規,而且還互相監督,使常規教育真正落到實處。通過這件事,後來有很多規則我也讓幼兒參與制定,收到的效果同樣也非常好。 另外,在很多時候,如果我們在活動中出現不好的常規問題,特別是在一些公開活動時,我們老師都會針對出現的問題,而對孩子提出這個那個的要求,叫孩子們照做就對了。其實有時候完全可以換個角度去看問題。雖然孩子年齡小,其實對於這些常規上的是非觀已經很清楚的。有的時候出現點問題也是很正常的,重點在於你怎麼去看這點問題,是批評孩子呢?還是讓他們明白為什麼這樣做不好呢?如果你一味地指責孩子做得不好,要求他們怎樣怎樣,那麼也許他們暫時會有點效果,可並不能持久。但如果能讓孩子理解問題的原因,能夠知道怎樣做才是最好,並且給予他鼓勵,那麼他們肯定會在以後不斷要求自己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