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樣的課型適合「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先是讓學生在家完成知識的自學,而課堂變成了老師學生之間和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識的運用等,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不同之處: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老師在課堂上講課,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回家練習。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同,所以說翻轉教學實際上是把傳統教學的主要結構顛倒過來了。
3.翻轉課堂的四大特點:
第一,教學短小精悍
不論是薩爾曼·汗的數學輔導,還是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所做的化學學科教學,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短小精悍。大多數的都只有幾分鍾的時間,比較長的也只有十幾分鍾。每一個都針對一個特定的問題,有較強的針對性,查找起來也比較方便;的長度控制在在學生注意力能比較集中的時間范圍內,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徵;通過網路發布的,具有暫停、回放等多種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
第二,教學信息清晰明確
薩爾曼·汗的教學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在中唯一能夠看到的就是他的手,不斷地書寫一些數學的符號,並緩慢地填滿整個屏幕。除此之外,就是配合書寫進行講解的畫外音。用薩爾曼·汗自己的話語來說:「這種方式。它似乎並不像我站在講台上為你講課,它讓人感到貼心,就像我們同坐在一張桌子面前,一起學習,並把內容寫在一張紙上。」這是「翻轉課堂」的教學與傳統的教學錄像作為不同之處。中的出現的教師的頭像、以及教室里的各種物品擺設,都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特別是在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下。
第三,重新建構學習流程
通常情況下,學生的學習過程由兩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是「信息傳遞」,是通過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來實現的;第二個階段是「吸收內化」,是在課後由學生自己來完成的。由於缺少教師的支持和同伴的幫助,「吸收內化」階段常常會讓學生感到挫敗,喪失學習的動機和成就感。「翻轉課堂」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了重構。「信息傳遞」是學生在課前進行的,老師不僅提供了,還可以提供在線的輔導;「吸收內化」是在課堂上通過互動來完成的,教師能夠提前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在課堂上給予有效的輔導,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更有助於促進學生知識的吸收內化過程。
第四,復習檢測方便快捷
學生觀看了教學之後,是否理解了學習的內容,後面緊跟著的四到五個小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及時進行檢測,並對自己的學習情況作出判斷。如果發現幾個問題回答的不好,學生可以回過頭來再看一遍,仔細思考哪些方面出了問題。學生的對問題的回答情況,能夠及時地通過雲進行匯總處理,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學另外一個優點,就是便於學生一段時間學習之後的復習和鞏固。評價技術的跟進,使得學生學習的相關環節能夠得到實證性的資料,有利於教師真正了解學生。
❷ 如何上好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課型數與代數部分
如何上好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課型數與代數部分
——
數的認識
一、基本課型
數的認識教學基本課型是:寓數於境,激趣引入
---
活動體驗,探究提
升
—
互動協作,拓展深化
—
反思練習,歸納總結.
1.
寓數於境,激趣引入
教學時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采擷生活實例,
為學生創設具體
的生活情境,寓數於物化的生活情境之中.通過學生對畫面的觀察、
情境的感知,發現物後隱含的數的信息,從而喚起學生的數感,激發
學生的學習慾望.
2.
活動體驗,探究提升
要實現這個過程,
一方面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
另一方面需
要教師以科學教育理念為指引進行悉心地指導.從
「
似乎沒有什麼研
究內容
」
的材料中發現
「
可以進一步探究的內容
」
是學生學習探究的重
要方面,要突破這個探究
「
瓶頸
」
需要教師通過學生的體驗活動,提取
他們已有的認識.在探究中,問題的形成是一個重要環節.
3.
互動協作,拓展深化
中小學視頻課程和學習資料大全
視頻課程 學習資料 公開課 找老師 逛論壇
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特徵,
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材
料信息,
留足思維的時空,
組織學生通過有目的的操作、
觀察、
交流、
討論等方法、自主解決問題,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還要依據教
學目標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教師挖掘並提供創新素材;
設計
有針對性、代表性的練習題組,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進
一步理解、鞏固新知,訓練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創造性,使學生
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培養與提高.
4.
反思練習,歸納總結
當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後,
可安排次環節,
使學
生對於所學知識的認識更加清晰,理解更加深刻.
學生的熱情能夠再次被激發,課堂氣氛達到高潮.
二、課型設計出發點
1.
新課程下的教學要求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倡導
「
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學習的結
果,更要重視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要重視學
生學習的方法,更要重視學生在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
」
在數概念教學中,
只有重視與學生情感的交流,
認知與情感二者互促
互動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教師講授、
學生接受的方式,
師生之間的關系
才會變得民主、平等,才能創設一種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
學生的思維活動才能真正充分地、深刻地、創造性地展開.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中對數感做了一個概括性的說明:
「
數感的具體體現是: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理解數的意義,能
運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去體會較大的數或較小的數;
能用多種方法來表
示數;
理解數之間的聯系和相對大小關系;
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
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演算法;
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運算,
估計
運算的結果,並能選擇演算法和工具進行運算.
」
由此可知,在數的認識的教學活動中必須重視學生數感的培養,數
感培養的關鍵是要加強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
而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
又來自數學實踐活動.因此,教學時要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為
學生設計現實的、
開放性的學習活動,
讓學生在豐富的操作和實踐活
動中,理解數的本質屬性,逐步形成數概念.
2.
關於學生的認知特點
小學階段學習的整數、小數、分數、百分數的認識,都是最基礎的知
識,
不僅是進一步學習必備的,
也是學習其他領域內容時常要用到的,
必須讓學生扎扎實實地學好.
可是,
由於這部分知識本身是比較抽象
的,學生很容易產生畏難、厭學情緒.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
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如講故事、猜
謎語、做游戲、情境呈現、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努力創設一種愉
悅和諧的教學氛圍,以情感為依託,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讓積極
的情感成為推動學生學習的強大心理因素.
同時要充分發揮評價的激
勵功能,
讓學生以持續高漲的學習熱情,
將探究活動不斷向深層次推
進,
整節課都沉浸在快樂的學海中,
快樂中求知,
求知中嘗樂.
另外,
還要注意麵向全體學生,盡量給每個學生展現自我和體驗成功的機
會,使每個孩子的心靈都得到滿足,情感都得以升華.
❸ 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幾種課型的思考
課的類型簡稱課型。它是教學過程的基本形態,一般是根據教學任務劃分內出來的課堂教學的類型。容初中語文課型可以根據教學任務的不同、活動方式的不同、師生雙方作用的不同等來對課型進行命名。按內容的不同可分為:閱讀課、口語交際課、綜合實踐活動課、寫作課。閱讀課按師生教學活動的特徵可再分為:講讀課、半獨立閱讀課、自讀課;按文章的體裁又可分為:古詩詞閱讀課、說明文閱讀課、記敘文閱讀課等。按教學任務作為課的分類基點,主要劃分為:新授課、復習課、講評課。
❹ 什麼是課型
所謂課型,一般指根據教學任務而劃分出來的課堂教學的類型。換個角度來說,課型就是由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地位所決定的一種課堂教學結構。大而言之,有作文課型、閱讀課型、聽說課型,有單元課型、單篇課型等。
小而言之,從閱讀教學來講,有教讀課型、自讀課型、學法指導課型、審美鑒賞課型,有精讀課型、略讀課型,有講析課型、討論課型、活動課型,有文學作品課型、文言文課型等;細而言之,從語言教學來講,有語言積累課型、語言運用課型、語言品析課型等;微而言之,從語言積累課型來看,又可分吟讀美文課、背誦經典課、語言模式課等等。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課型也可以按活動方式來進行命名,如賽讀課、活動課、說話課、寫作課、評講課等。
拓展資料:
課堂教學的課型泛指課的類型或模型,是課堂教學最具有操作性的教學結構和程序。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結構是課型分類的主要依據之一,特定的課型必然有特定的教學過程結構。
課堂教學的課型泛指課的類型或模型,是課堂教學最具有操作性的教學結構和程序。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結構是課型分類的主要依據之一,特定的課型必然有特定的教學過程結構。通過對課型的研究,有助於教師更好地掌握各種類型課的教學目的、教學結構、教學方法等方面的規律,提高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的能力。
課型的分類因基點的選擇不同而區別。
如果以教學任務作為課的分類基點,課可劃分為:新授課、練習課、復習課、講評課、實驗課等,統稱單一課。
如果以教學內容的不同性質作為課的分類基點,課可劃分為自然科學課、人文科學課、思維科學課、藝術科學課等,每一類課型又可再分為若干個亞型。例如,自然科學課型中新授課,按內容的不同可再分為:
(1)以「事實學習」為中心內容的課型;(2)以「概念學習」為中心內容的課型;(3)以「規律學習」為中心內容的課型;(4)以「聯系學習」為中心內容的課型;⑸以「方法(技能)學習」為中心內容的課型等。
如果以課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作為分類基點,課可劃分為講授課、討論課、自學輔導課、練習課、實踐或實習課、參觀或見習課等。
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又創新了幾種新的課型: 其中解疑存疑、自悟互教、討論合作型課堂的導創優勢最為明顯。
討論合作學習將學習過程置於多向交流中,其間有認同、碰撞、吸納、排斥……創新的火花常常閃爍其間。討論合作學習的一般步驟可以是定標——引導——自結。定標,論題(目標)主要由教師梳理知識點後的問題決定,以便集中力量打殲滅戰。
引導,討論中突出語言文字訓練,營造民主氛圍,鼓勵學生堅持己見,同時引導學生達成必要的共識;指導學生使用討論語言(有理有據、自信、有分寸),拓寬思路,將討論引向深入。自結,指導學生將結果概括要點,進行小結。)
❺ 如何關注語文教學中的課型課類,讓自己能駕馭各種類型的課堂教學
不同文體的教學有不同方法
記敘文重點在事件的梳理、描寫手法等
散文的重點在於語言的分析,修辭手法運用
說明文重點是說明方法、說明順序
議論文重點是論點論據和論證
沒有什麼捷徑可走,教學多了才能游刃有餘
❻ 什麼是授課類型,共有哪幾種。
授課類型意思就是授課的方式,共2種。分為綜合課和單一課。
綜合課
綜合課就是一堂課中完成兩種以上的教學任務。它所教的東西面很廣闊,包含的東西也多於其他類型的課程。
單一課
這是授課類型的第二種分類。即一堂課完成一種教學任務。單一課又分為:傳授新知識的課、鞏固知識的課、培養技能、技巧的課、檢查知識技能的課等。
以信息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
以直接經驗為主的教學方法有:參觀法,實驗法,演示法,實習法,練習法.
教學的組織形式有:班級授課,分組教學,個別教學,道爾頓制,特朗普制
(6)課堂教學課型擴展閱讀:
高中階段授課形式一般可以歸納為三種類型:
一是滔滔不絕峰迴路轉的學者型,它是授課的最高境界;
二是沉著穩健直擊要害的針對型,它是授課的中庸之舉;
三是火力偵察暴露問題的試探型,它是授課的初級階段。
主要由教師和學生兩個要素決定。
首先站在教師的角度看問題,當教師知識淵博而且善於辭令時應使用學者型;當教師教有時日但不善表達時應使用針對型;當教師「既無祖業,又無產業」時應使用試探型。
其次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當學生接受能力很強時,要大講特講;當學生接受能力一般時,要針對訓練;當學生接受能力較差時,應實事求是。
再次,一是高一宜講,高二可講練結合,高三復習基礎宜練,拔高宜講;二是新課宜講,做題宜練;三是概念宜慢,練習宜快。
❼ 課堂教學型課件具有哪些功能
基於 PowerPoint 軟體的設計原理和設置,製作課件的基本程序為:
1. 設計演示文稿為了使課件的演示條理清晰,表述明白,在製作 PowerPoint 之前,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的重點或難點來設計演示文稿。
2. 創建演示文稿
(1) 啟動 PowerPoint
A. 單擊「開始」按鈕,指向「程序」,然後單擊 Microsoft PowerPoint ,進入 PowerPoint 的界面。
B. 單擊「空演示文稿」,然後單擊「確定」。
C. 單擊「標題幻燈片」,單擊「確定」。
D. PowerPoint 在瀏覽視圖中顯示空白的標題幻燈片。
(2)建立大綱
A. 單擊「單擊此處添加標題」文本框,然後輸入演示文稿的標題。
B. 單擊「單擊此處添加副標題」文本框,然後輸入副標題。
C. 在左邊空白的地方單擊,然後單擊屏幕左下角的「大綱視圖」按鈕來建立大綱。
D. 如果想新建一張幻燈片,而不是在第一張幻燈片上繼續輸入的 話,將游標置於副標題文本的最後,按「回車鍵」,再單擊「常用」工具欄上的「升級」按鈕 ( 或按 Shift+Tab) 。
E. 在大綱視圖中,輸入第二張幻燈片的標題,按「回車鍵」。
F. 如果想在幻燈片的標題下輸入內容而不是新建幻燈片的話,單擊「降級」按鈕 ( 或 Tab) 。
G. 添加適當的文本。每次按「回車鍵」,都會創建一個新的項目符號。
(3) 保存演示文稿在製作課件時,要注意經常存檔,以避免丟失文件內容。
A. 單擊「文件」菜單,單擊「保存」。
B. 將文件取一個便於理解和記憶的文件名。
C. 單擊「保存」。 PowerPoint 會自動將該文件保存成 ppt 格式。
(4) 格式化演示文稿
A. 在幻燈片的背景中使用模板,單擊「格式」菜單,單擊「應用設計模板」。
B. 單擊某個設計式樣,它就會在預覽窗口中顯示出來。
C. 選中某個設計式樣後,單擊「應用」,這種模板就會在所有的幻燈片中應用。
D. 設置文字的字體、顏色、字型大小等。選擇要改變的文字,使用「格式」工具欄或「格式」菜單中的「字體」選項來改變文字的格式。
(5) 插入剪貼畫
A. 單擊「插入」菜單,滑鼠指向「圖片」,然後單擊「剪貼畫」。
B. 在「圖片」標簽中,單擊一種類別。
C. 單擊要在演示文稿中插入的圖片,彈出快捷菜單,單擊 頂部按鈕插入圖片。
D. 單擊「保存」。
E. 在演示文搞的任意位置單擊,使「插入剪貼畫」對話框轉入後台。不用關閉它,這樣就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將其調入前台工作。
3 繪制教學圖形舉例
(1) 使用繪圖工具繪制圖形
A. 基本圖形的繪制
單擊「直線」、「箭頭」、「矩形」、「橢圓」按鈕,滑鼠指針變為十字型,在幻燈片上拖動,即可畫出相應的圖形。拖動滑鼠時,按住 Shift 鍵不放,可畫水平線、垂直線、正方形或圓。單擊「繪圖」工具欄上的「線型」、「箭頭樣式」按鈕,會出現一個相應的列表框,要改變被選擇對象的線型粗細,在列表框中單擊需要的線型即可。
B. 「自選圖形」的運用
單擊「自選圖形」按鈕,會出現一個下拉菜單,其中有「線索」、「連接符」、「基本形狀」、「箭頭總匯」、「流程圖」、「星與旗幟」、「標注」、「動作按鈕」等多條選項。可在它們的子菜單中,選擇一些圖形,進行繪制。調節修改自選圖形的形狀:許多自選圖形被選擇後,在出現白色控點外,還會出現一些黃色菱形小塊 ( 調節塊 ) ,拖動它可改變圖形的某些特徵形狀。調節後,雙擊調節塊,可恢復原來的狀態。
C. 圖形的顏色與填充效果
利用「填充色」、「線條顏色」、「字體顏色」按鈕及其下拉列表框中的顏色列表給圖形、線條及圖形 中的文字上色。
單擊有關顏色按鈕右邊的下拉箭頭,打開顏色列表框,分別選擇「其他顏色」、「填充效果」、「帶圖案線條」等,打開「顏色」、「圖案」、「填充效果」等對話框,對圖形填充的顏色、圖案進行更多的選擇變換。
D. 圖形的旋轉
單擊「自由旋轉」按鈕,在圖形的一些角上會出現綠色小圓點,滑鼠指針變為環型箭頭狀,將其放在圓點上拖動,便可使圖形旋轉。
E. 圖形的立體效果
在「繪圖」工具欄的最右邊有「陰影」和「三維效果」按鈕,可用於圖形的立體效果修飾。單擊這兩個按鈕,將分別出現下拉菜單,其中提供了多種效果形式。利用裡面的工具,可以 對陰影和三維效果的各種要素進行細致的調整。
(2) 對多個對象的選擇、組合、分解、排列和疊放
A. 多個對象的選擇
選擇多個對象,可按住 Shift 鍵不放,分別單擊各個待選對象。
B. 多個對象的排列和旋轉
單擊「繪圖」按鈕,在打開的下拉菜單中選擇「對齊或分布」、「旋轉或翻轉」項,再從打開的子菜單中選擇相應的命令,可對選擇的多個對象進行排列、旋轉、翻轉等操作。
C. 多個對象的組合
要將被選擇的多個對象組合成一個對象進行操作,可在「繪圖」下拉菜單中選擇「組合」命令。選擇「組合」後,再選擇「取消組合」命令,即可使組合對象分解。
D. 多個對象的疊放次序
圖形互相重疊,後面的不透明的對象會遮住先畫的圖形。要改變它們的疊放順序,可先選擇對象,然後在快捷菜單或「繪圖」下拉菜單中選擇「疊放次序」項,再在子菜單中選擇適當的命令,進行相應的操作。課件 (courseware) 指具有一定教育教學功能的計算機軟體。課件的作用主要是直觀顯示教學內容,通過人機互動式的教學形式輔助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課件有助於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激發學習興趣,跨越時空的局限,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課件製作應該遵循五個原則: (1) 興趣性原則,課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習的信心; (2) 實用性原則,課件的製作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需要,有利於學生獲取語言信息並理解語言材料; (3) 針對性原則,課件的設計應具有明確的針對性,或化難為易,或傳遞知識,或訓練技能,或引發思考等; (4) 交互性原則,課件設計要體現人機之間的雙向交流; (5) 輔助性原則,課件的作用永遠居次要地位,它不會動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中心地位 和老師的主體作用。
製作教學課件需藉助相關的軟體,如 PowerPoint 是專門用於製作電子幻燈片演示文稿的軟體, Authorware 是基於圖標的多媒體創作工具。易於學習和掌握的軟體是 PowerPoint 。 PowerPoint 是 Microsoft Office 軟體包的組成部分。 PowerPoint 演示文稿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動畫、聲音和視頻電影。用它製作的課件不僅可以在多媒體教室的大屏幕投影儀上直接演示,使教學生動、活潑和形象化,還可作為網上教材,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
❽ 新課程音樂課堂教學的基本課型主要有哪些
建立並形成旨在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積極性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模式變革的核心內容。學習是學生的自主體驗過程,由於學習風格的差異,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各不相同。唯有讓學習適應每一類學生,才能真正體現學生本位,從而改進學生的學習,使他們獲得最佳的發展。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過程時基本的行為和認知的取向,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而是學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徵。學習方式的變革取決於教師的教學行為。在班級授課制的條件下,教學的關鍵性決策是由教師做出的。只有教師為學習者提供適宜的環境,包括關心學習者,使教學過程符合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成就水平,才有可能談到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a.自主建構學習。
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是基於自己原有的知識自主建構的結果,對同一觀點,每一個學生建構了獨特的意義和含義,並相應地存入大腦。因此,強調學生的自主發展,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著力引導學生的自主建構學習。學生通過積極建構學習新知識,不只是被動地接受式照搬從教師或課本獲得的信息。相反,他們通過理解學習主題並與他們已有的關於該主題的知識聯系起來的方式積極思考。在此過程中,每一個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他們都可以有自己獨自的再現新知識的方式。在這些再現的知識中,有的可能很好地與教師所授知識相吻合,有的可能相似,有的可能會出現很大的差異甚至相反。但這些,我以為並不是很重要(在教學評價方式改變之前),重要的是學生得到了積極思考和鍛煉,對學生的發展是很有意義的。
b.問題探究學習。
教學過程動態化,新課堂應呈現出"惑--不惑--新惑"的動態發展過程。學習自問題開始。教師要設計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帶著疑問投入學習活動之中。通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求異創新的慾望。
問題探究學習是對科學探究的探究,即用探究未知的方法獲取和運用知識。請看下例:北京通州的劉秉勤老師(物理教師)在2000年第12期《中小學管理》刊物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文中舉了這個例子:
「講完熱學後,我做了個實驗:把事先剪好的各色小紙人放在講台上,帶上白手套,拿出摩擦過的黑色橡膠棒,煞有介事的說:『現在請大家看我表演一個魔術。』說著,揮動橡膠棒,彩色小紙人就跟著橡膠棒「跳舞」,見此情景,同學們興奮異常。「你們想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且聽下節課分解。」這一懸念,使學生們興奮了好幾天,大家一直期盼著下一節物理課的到來。有的學生甚至已經在下節課之前自己開始了這個問題的研究。」這種研究實際上就是探索和嘗試。這是教師巧設懸念,創設問題情境而閃耀出的火花。
學生既然對某個問題進行探究,說明他對這種知識充滿好奇,富於想像,善於質疑,勇於求異,使自己成為自己感知和思維的對象——這便是探究;在明了問題的基礎上產生新的問題——又開始了新的探究,如此往復,學生便在這種探究中得到了發展。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必將是身臨其境,親自去體驗所要學習的知識的產生過程和應用過程。在這種親自體驗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對他們身心的發展和人格的健全也得到了有益的培養。
c. 互助合作學習。
互助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有的基本素質。互助合作學習不是簡單地要求學生在一起學習,而是在教師的鼓舞下要求學生為「集體的利益」,也為「個人利益」共同完成各自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將打破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將努力創設有利於人際溝通和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信息,分享大家共同學的成果,培養和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教師通過多種方式和不同的渠道,使學生在爭論與合作過程中學會共同生活,教他們學知,學做,學會發展,這種互助合作學習的意義已經遠遠超過學習的本身。這將為學生今後走向社會進行工作創造有利的條件,奠定良好的基礎。四大流派中兩大流派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和王民勤的和諧教學法都在反復強調團隊研討,共同挖掘探究問題。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模式,就是要做到三個改變,一個營造和一個構建,即改變原有的課堂教育環境,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改變陳舊的學習方式,營造一個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的教學氛圍,構建一個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學習平台,讓每位學生都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