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蒙古舞的基本手勢 和基本手位 。
平手:四指並攏、伸直,拇指向正旁打開。
勒馬手:手握空拳,拇指放在食指的第一個關節上。
叉腰手:四指握拳,拇指向手的正旁伸直打開。
平的鷹式位:平手,雙臂向旁抬起和肩平,向前呈弧形。
高的鷹式位:在平的鷹式位上提起45°。
叉腰位:四指握拳,拇指打開,叉於腰間。
勒馬位:勒馬手呈下弧形狀,向外伸出。
單手為單勒馬位,雙手在外稱雙勒馬位。
(1)手部舞蹈教學擴展閱讀:
蒙古舞風格特色:
一是盅碗舞。
盅碗舞一般為女性獨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風格。舞者頭頂瓷碗,手持雙盅,在音樂伴奏下,按盅子碰擊的節奏,兩臂不斷地舒展屈收,身體或前進或後退,意在表現蒙古族婦女端莊嫻靜、柔中有剛的性格氣質。
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風格特點的「軟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語匯,表現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風格。興安盟民間流傳的盅碗舞,舞姿質朴簡單,沒有嚴格的規律動作。
二是筷子舞。
筷子舞以肩的動作見長,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時擊打手、腿、肩、腳等部位,有時還擊打地面(或檯面)。隨著腕部的翻轉變化,有時肩部活潑地聳動,有時腿部靈活地跳躍,有時轉身左前傾,有時轉身右前傾。
其肩部的動作既有律動感,又具有一種特殊的韻味,融歡快、優美與矯健為一體。動作雖簡單,但卻以技巧取悅觀眾,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質。在興安盟民間流傳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獨舞,也有男女群舞。
在表演形式上由單手執筷子發展為雙手執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語匯也更加豐富。因此舞蹈顯得歡快、明朗、新穎,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蒙古族熱情、開朗、剽悍、豪邁的民族個性。
三是安代舞。
安代舞於明末清初發祥於科爾沁草原南端的庫倫旗。最初是一種用來醫病的薩滿教舞蹈,含有祈求神靈庇護、祛魔消災的意思,後來才慢慢演變成為表達歡樂情緒的民族民間舞蹈。傳統的安代舞,有準備、發起、高潮、收場幾個程序,都由「博」來主持。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興安地區帶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復存在,而是把它作為一種民間歌舞傳承下來。在科爾沁地區,在逢年過節時、在慶祝豐收的日子裡、在喜喪婚嫁和迎賓的宴會上,人們都要跳安代舞。
姑娘媳婦揮舞頭巾跳,小夥子脫去馬靴光著腳丫跳,孩子們做著鬼臉跳……舞蹈動作有甩巾踏步、繞巾踏步、擺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沖跑、翻轉跳躍、凌空踢腿、騰空蜷身、左右旋轉、甩綢蹲踩、雙臂掄綢等等,這些優美瀟灑的動作,
融穩、准、敏、輕、柔、健、美、韻、情為一體,形成了盛大的狂歡場面,把美和對美的追求推向了極致。
四是查瑪。
查瑪是藏傳佛教為了弘揚佛法、傳播教義、阻止邪惡誘惑、堅定佛門信念而舉辦的一種帶有慶典性質的藝術活動。歷史上,在「殿宇雄壯、比擬佛國」的科爾沁地區乃至內蒙古自治區全境,絕大多數寺院召廟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們表演這種舞蹈。
至今,部分召寺依然傳承表演這種舞蹈。查瑪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五是科爾沁「博」舞。
「博」,是薩滿教中的巫師,研究者稱之為「薩滿」。蒙古人則自稱為博。博所進行的宗教祭祀活動稱為行博。博舞即指行博時所跳的舞蹈。博教曾為蒙古族所長期信奉,但自藏傳佛教傳入後即日漸衰落,僅有少量殘存,主要流傳於科爾沁草原。
博舞保留較完整的是興安盟和通遼市。博舞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形態,由於其自身的豐富內涵及其所具有的藝術性和娛樂性,不僅仍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有著很高的研究價值。科爾沁地區的行博,主要是用來祭祀求福和驅魔治病。以歌舞事神,治病驅魔,是其具有的主要特徵。
B. 舞蹈的花形手直觀教學,更詳細一些
您好
這里的附件上傳功能失效
我已把您要的舞蹈視頻
女性舞蹈手位練習
上傳到網路雲
且已共享
您點擊下載即可
請及時採納
謝謝
C. 關於看舞蹈教學視頻的左右腿和手怎樣區分的問題
如果是鏡面教學,你就和老師一模一樣,但是如果不是鏡面教學,老師出右腿你也出左腿,
D. 古典舞手位的手勢是什麼
(1)單山膀:
小踏步,身體面向1點,目視8點雙手叉腰准備。動作時,右手順胯向下經體側撩掌至頭的前上方,然後蓋掌或者切掌至胸前,微扣腕向右拉開,至上臂與肩同平為止,身體面向2點,頭轉向8點。
(2)雙手膀:
丁子步或小踏步,身體面向1點,目視8點雙手叉腰准備。動作時眼隨右手拉成單山膀,然後眼隨左手拉成雙山膀,眼亮相於2點上方。
(3)順風旗:
小踏步,左手拉山膀,同時右手直接向上撩至托掌位,眼隨右手亮相於八點斜上方。
(4)雙托掌:
丁字步或小踏步,雙手叉腰准備。動作時雙手經體側撩至頭上,蓋掌於胸前交叉,向下分掌再撩掌至托掌位,眼隨右手亮相於8點下方。
(5)托按掌:
丁字步或小踏步,雙手叉腰准備。動作時右左手交替胸前晃手,成右托掌位,左按掌位,身體面向2點,眼亮相於8點斜上方。
(4)手部舞蹈教學擴展閱讀:
1、中國式古典舞
中國的古典舞創立於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稱作「戲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於戲曲與舞蹈之間的混合物,也就是說還未完全從戲曲中蛻變出來,稱它為戲曲,它已去掉了戲曲中最重要的唱與念;說它是舞蹈,它還大量保持著戲曲的原態。
2、歐洲古典舞
一般都泛指為芭蕾舞。芭蕾,系法語Ballet的音譯。歐洲各國的古典舞劇統稱為芭蕾,是一種以歐洲古典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綜合音樂、戲劇、舞台美術等藝術形式的舞蹈品種。
由於其表演技術上一個重要特徵是女演員要穿特製的足尖舞鞋並用足尖立地跳舞,所以俗稱「足尖舞」。相傳,芭蕾最早起源於義大利,而形成於法國,十八世紀傳入俄國。
3、印度式古典舞
由婆羅多、卡塔克、卡達卡利、曼尼普利、奧迪西和庫契普迪六大傳統舞系組成。其主要藝術特徵是舞蹈動作節奏、韻律鮮明,造型性強,具有豐富內涵的多姿多彩的舞蹈啞語手式和細膩的面部表情。
E. 舞蹈動作中,左右手的手腕疊在一起轉動,像花開一樣。
這個動作叫做挽花。這個動作沒有分解視頻。分解動作:先兩只手手背相對專,以腕部為軸向不同方屬向轉動,然後180度轉成手心相對(註:手腕部始終並著)。依次轉動,動作加快就可以了。
舞蹈是一門通過動作進行表現的藝術,舞蹈動作從技能的認知到技巧的發展,必須通過長時間知覺的認知與動覺的反復練習,從經驗的累積中習得個人的動作特質。
在世界各地,開始進行一堂古典芭蕾動作的訓練課程,都是從扶把練習開始,扶把練習能保持技術和促使技術發展,而且是演出前必須做的准備動作,扶把動作練習必須循序而進,通過不同速度與難易度的交替進行,使增加身體的控制能力及動作的正確性與准確度,並增加學習者的注意集中力。
舞蹈動作(dance movement)是舞蹈作品最基本的藝術手段,是構成舞蹈的基本單位。
F. 舞蹈手部動作
首先是看你是否有舞蹈天份,說到手部動作,要看你手的柔軟度。
不過,熟能生巧版,柔軟度可以練。
一般手指長權的手部動作會學得更快做得更好。
介紹二個動作:
單手動作:伸出一隻手,次序將手指彎曲並伸直,
雙手協調動作:兩手交叉,成波浪形運動。
經常練可以讓又手變得柔順,重在堅持,不在於一次能練到什麼程度。
像孔雀舞,千手觀音強調的就是柔,韌。
順祝學得一身好舞。
G. sorry sorry 舞蹈教學中間有一段 晟敏 手部那個舞蹈的慢動作教學(要視頻,文字看不懂啊)
那是銀赫,不是晟敏啊
H. 重點動作在手部的舞蹈有哪些
我知道的有幾個,都是funky style的風格,King tut,finger tut,Digits。King tut就是常說的埃及手版,就好象是埃及壁畫及宮殿的感權覺,King tut動作要領包括手,肘,肩互成90度。前臂可或上或下彎曲、扭轉,可遠離、靠近,手要循環扭轉上下左右。和Tick一起做,如機器人舞蹈風格一樣。每一個動作要分開,藕斷絲連。Fingertut & Digits,顧名思義,Fingertut即手指上的tut,而Digits通俗的說則是手指的各種Wave技術
這兩種還並未完全成為真正被Popping和Funk Style體系所容納的Style,然而不可否認是當前比較熱門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