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工智慧會給教育帶來什麼
人工智慧教育,讓來天源下沒有難做的教育。目前,社會上教育資源分布不均,東西差距較大,一線城市跟二三線城市仍有很大的懸殊,更別說十八線的小城鎮和偏遠的農村。大城市教育資源充溢,小地方教育資源稀缺,已經成為當下社會不爭的事實。人工智慧在未來可以實現教育資源均勻化,讓偏遠地方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這樣的發展,對中國未來教育的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2. 人工智慧教育系統是什麼
一、智慧教育系統是什麼
智慧教育系統將依託計算機和教育網,全面深入地利用以物聯網、雲計算等為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重點建設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開發和利用教育資源,促進技術創新、知識創新,實現創新成果的共享,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全面構建網路化、數字化、個性化、智能化、國際化的現代教育系統,智慧教育系統推動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歷史進程。
二、智慧教育系統的作用
1、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步驟
智慧教育就是必須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推動教育信息化,大力提高教育的現代化水平。智慧教育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通過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育過程,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2、有利於全體國民素質的提高
智慧教育是以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為基礎的開放式網路教育,使受教育者的學習不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保障了每一個國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性。開放式的教育網路為人們持續學習提供了保障,同時也為全體國民提供了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機會,教育信息化對全體國民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3、促進創新人才的培養
智慧教育可以讓學生根據個人志趣與個性差異對所學的知識和學習進程進行自主選擇,學生還可以對學習的相關內容信息檢索、收集和處理,從而發現學習問題並及時解決,這不僅有利於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效率,而且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這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3. AI教育具體是什麼
ai教育即人來工智能自教育,是指人工智慧多層次教育體系的全民智能教育,涵蓋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以上是網路的解釋。
其實,ai教育就是人工智慧和教育結合,ai加入教育,解決教育里的一些不足和劣勢。人工智慧可以為教育做很多事情,舉個例子講講,人工智慧在教育里的衍生品,市面上比較火的兩款產品就是ai測評和ai助教。
比如北極星AI測評能快速根據學生答題情況,馬上就能生成分析報告,便於老師快速了解學生薄弱環節,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
4. 人工智慧在教學上的體現有哪些
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明確指出,人工智慧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應逐步開展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建設人工智慧學科,培養復合型人才,形成我國人工智慧人才高地。此次規劃出台,將會加快編程培訓進入中小學課堂的實施進度,對於人工智慧在教育中如何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師資分配
利用人工智慧可以實現師資資源重新分配。傳統教育模式中,存在嚴重的師資力量分配不均勻的問題,也導致了教育的不均衡、不平等。
當投入了人工智慧教育以後,各地的教師可以將自己的資源製成課件,無論在世界哪一個地方,孩子們享受到的教育資源都是相同的。人工智慧讓各地師資力量取長補短。
交流平台
人工智慧以及區塊鏈技術還可以為教育工作者搭建共建平台。在人工智慧教育領域中,喵爪組建開放式共建平台,供技術創新者和教育創新者共同合作,開發基於項目制學習和人工智慧創新教育的學習內容。這樣的內容可以在喵爪星球虛擬學習空間里,通過其注冊的喵爪賬號在喵爪平台上參與學習,這有利於社群里的人互相學習共同促進。而且,區塊鏈技術也可以保證學生隱私以及學生數據的真實性。
資源迅速更新
人工智慧將促進教育資源的迅速更新,更加輕便。傳統教育大部分是依賴於紙質書籍的,而紙質書籍有幾個重大的缺點:不易更新、非常沉重、保存困難。一旦更新,原有的書籍便相當於作廢等。
如果改用人工智慧教育方式,更新只需要一瞬間,伺服器上傳後,用戶只要聯網更新數據就可以獲取最新版本。學生也不必再背著沉重的書包,甚至在未來可能會由機器人代替學生背負學習資料。這種輕便及時的教育方式比傳統教育少了許多麻煩。
負擔優化
傳統教育是制式的,教師對學生能力的訓練大多數只能通過作業,而且家長盲目地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造成孩子時間的浪費,同時也破壞了孩子的學習興趣,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5. 人工智慧應該怎麼開展教學
教育復部基礎教育司信息化處處長張制權表示,從全國層面上看,無論是計算思維培養還是普及AI教育,都需要考慮教育體系如何整體推進,包括課程、教材、教學、教師等方方面面。
在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層面,課工場總裁肖睿提出了當下AI發展的六大困難,包括缺乏科學基礎、數據效率低、模型遷移能力弱等。同時肖睿認為,人工智慧核心技術並不在機器人上——但機器人卻是市面上多數AI教育產品的載體。
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教育游戲專委會秘書長肖海明認為,人工智慧教育的核心是計算思維。肖海明從調研出發,闡述了AI教育普遍面臨的四個問題,包括缺乏培養體系、師資等。
6. 設想人工智慧在未來的教育教學中可能有怎麼樣的應用
人工智慧在各個領域都有發展,逐漸取代人的勞動,
在教育領域也是一樣,越來越多的出題和案例可以通過智能化方式生成。但我不認為教育智能會取代人,
因為教育是人和人之間的事,而不是人跟機器之間的事,人收到教育可以是為了學習知識,但學習知識也是為了更好的造福人類,人和人的交流也包括在內。那求學就不應該離開人
所以就題目,我覺得就是出題,改卷,圖像,視頻,知識精準表達可以用人工智慧。
7. 關於人工智慧如何助推教育教學
為了推動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經研究,教育部決定在寧夏和北京外國語大學開展人工智慧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
據介紹,教育部啟動人工智慧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需要。今年年初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教師要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
二是推動智能教育的需要。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實施智能教育,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開展智能校園建設,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環境……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是推動智能教育實施的關鍵要素,沒有教師觀念的轉變、能力發展、素養提升,很難實現傳統教育向智能教育的跨越。
三是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要求。2018年4月,教育部啟動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教育信息化由1.0向2.0跨越,人的因素是關鍵。實施人工智慧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加快實現教師隊伍建設工作與人工智慧的融合,將是推進教育信息化2.0的關鍵之舉。
期待會有一個不一樣的教育和教學,也給孩子們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吧。
以上內容來源:人民網
8. 人工智慧對教育的利弊
霍金、馬斯克等科技大佬都公開發聲,擔心人工智慧會失去控制,上演科幻小說中人機大戰的情節,其他人則害怕認知工作的自動化會將會導致大面積的失業。兩個世紀以後的今天,曾經的「機器問題」卷土重來,我們需要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人工智慧崛起引發擔憂,我們到底該如何應對?
據報道,對於機器人的崛起,專家們曾發出警告,「機器取代人類勞動力可能致使人口冗餘」,他們擔心「這種超能技術的發展已經超越了人類的駕馭能力,」如今,一些人表示擔憂,若人工智慧繼續進化,我們會失去賴以為生的工作、喪失存在感,甚至會被「終結者」們趕盡殺絕。但事實上,這些恐懼與兩個世紀以前人們對機械化和蒸汽機發展的討論如出一轍,那時,人們針對機器威脅展開一場名為「機器問題」的討論。而現在,一場關於人工智慧利弊的辯論正在悄然興起。
誕生初期,人工智慧技術(AI)也經歷過大起大落,但在過去幾年的發展黃金期,AI技術突飛猛進,這都得益於「深度學習」技術開啟的新篇章。深度學習旨在模擬人腦結構建立大規模(或者「深度」)神經網路,在充沛的數據支持下,神經網路可以通過訓練來處理各種各樣的事情。
其實所謂深度學習技術已經默默為我們服務多年了,谷歌(微博)搜索、Facebook的自動圖片標記功能、蘋果的siri語音助手、亞馬遜推送的購物清單,甚至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汽車都是深度學習的產物。但是這種快速的發展也引發了人們對於安全和失業問題的擔憂。霍金、馬斯克等科技大佬都公開發聲,擔心人工智慧會失去控制,上演科幻小說中人機大戰的情節,其他人則害怕認知工作的自動化會將會導致大面積的失業。兩個世紀以後的今天,曾經的「機器問題」卷土重來,我們需要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機器問題」和解決方案
啟示人們最為擔憂的是人工智慧技術會破開牢籠,變得邪惡而不可控。早在工業革命浪潮席捲全球時,人機矛盾已經出現,現在的矛盾不過是披上了人工智慧的新外衣,人類的焦慮依舊,《科學怪人》及此後類似的文學作品都是這種擔憂的映射。然而,盡管人工智慧技術已成為一門顯學,但是它們只能完成特定的任務。想在智商上戰勝人類,AI還差得遠呢。此外,AI是否真能超越人類還未可知。名為安德魯的AI研究人員表示,對人工智慧的恐懼無異於在火星殖民還未實現時就擔心人口膨脹的問題。在「機器問題」上,人們更加關注人工智慧對人類就業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失業恐懼由來已久。「科技性失業」的恐慌在20世紀60年代(公司開始安裝計算機和使用機器人)和80年代(個人電腦開始上市)都曾彌漫開來,似乎大規模的自動化辦公馬上就要到來,讓人類下崗。
但事實上,每一次恐慌之後,科技進步為社會創造的就業崗位遠多於它殺死的過時職位,我們需要更多人從事全新的工作。舉例來說,ATM機替代了一些銀行櫃員,為銀行設立分行節約了成本,讓雇員進入了機器不能做的銷售和客服領域。同樣地,電子商務的出現增加了零售商的生存空間。而在辦公中引進電腦則不是為了取代員工的位置,員工習得新技能後,會成為電腦的輔助。盡管此前曾有報道稱,未來10年或20年間,美國47%的崗位將面臨自動化,但是我們的研究顯示,這一數值恐怕連10%都不到。
盡管短期內一些工作消失的弊端會被全新職位出現的長期影響完全抵消且帶來更大的好處,但是19世紀工業革命的經驗表明,轉變的過程極其痛苦。從停滯不前的生活水平上反映出經濟的增長需要幾百年,而從顯著的收入變化上來看只需幾十年。人口從鄉村大量湧入城市工廠,在當時的歐洲引發動盪。各國政府花費了整整一百年的時間構建新的教育和福利體系適應這種轉變。
這一次的轉變似乎更為迅速,當前科技傳播的速度可比200多年前快多了。得益於技術的輔助,高技術工作者的薪資會更高,因此收入不平等的現象正在不斷加深。這給用人公司和政府帶來了兩大挑戰:如何幫助工作者學習掌握新技能;如何讓後代做好准備,在滿世界都是人工智慧的社會求得工作機會。
聰明的回應
技術的發展使得崗位的需求產生變化,工作者必須適應這種轉變。這意味著要調整教育和訓練模式,使其足夠靈活,從而快速、高效地教授全新的技能。終生學習和在職培訓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在線學習和電子游戲式的模擬模擬會更加普遍。而人工智慧可以幫助制定個性化計算機學習計劃,依照工作者技能差距提供新技術培訓機會。
此外,社會交往技能也會變得更加重要。由於工作崗位的更迭變快,技術革新的腳步也逐漸加快,人類的工作年限越來越長,社交技能成了社會的基石。它能在人工智慧主導的社會保持人類的優勢,幫助人類完成基於情感和人際往來的工作,這是機器無法擁有的優越性。
對人工智慧和自動化的擔憂也催生了人們對「安全網」的渴望,有了它普通人就能免受勞動力市場動亂影響。一些人認為應該革新福利系統,讓每個人都享有保障生存的「基本收入」。但是在沒有充足證據表明技術革命會導致勞動力需求銳減的形勢下,這種做法並不可取。反之,各國應該學習丹麥的「靈活安全系統」制度,讓企業裁員更加容易,但是在被裁員的職工接受再培訓和再求職期間提供保障。這種制度下,福利、養老金、醫保等應該跟隨個體本身,而不是與職員身份掛鉤。
盡管技術快速進步,工業時代的教育和福利系統並沒有完全實現現代化,相關制度也不夠靈活。革新勢在必行,決策者必須行動起來,否則當前福利系統會面臨更大的壓力。19世紀40年代,約翰·穆勒寫道,「沒有什麼比立法者對這類人的照顧更為正當了」,他們的生活被技術的發展所累。在蒸汽時代,這是真理,在人工智慧的時代,同樣也是。
9. 人工智慧時代,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
從發展趨勢來看,今後教育活動中勢必會有越來越多人工智慧的身影:它可以作為助教版或家教老師,為權孩子們提供實時反饋和答疑服務,有不會的問題,請直接問;在教學中,人工智慧已具備圖像識別和語義分析技術,或許過不了多久就能幫老師批改作業和答卷,減輕老師的負擔;如果想得再遠一點,人工智慧或許有助於增加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讓更多孩子享受「名師」服務。
以上這些還只是「術」的層面,那「道」呢?會不會影響教育理念、教學規律?比如說,「高考機器人」在「刷題」數量不多、無法准確理解人類語言的情況下,獲得的分數就已經超過了大多數高中生。所以,相比「題海戰術」,讓學生真正理解知識、真正知其所以然更為重要。在這方面,今後人工智慧或許能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定製、推送知識點,幫孩子們告別「題海」。
10. 人工智慧在教學上有哪些優勢
人工智慧正悄然引發一場「教育革命」
未來教育要實現差異化、個性化、精準化
在2017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認為,如果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三十年後孩子們將競爭不過機器,找不到工作。過去一百年是知識的時代、科技的時代,未來一百年是體驗的時代、是服務的時代,機器將會取代過去兩百年來很多知識和技術。所以未來要求各國各地區各個家庭高度關注未來孩子的教育。
國家教育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華中師范大學校長楊宗凱等有關人士認為,未來教育中,應當讓人工智慧發揮三個方面的核心價值。
——精準化。基於大數據,通過對微觀數據的搜集,可以進行宏觀的科學決策。比如根據數據進行教育布局,學校設什麼專業、設什麼就業的方向,有了具體的數據分析作為支撐,可以避免一些「拍腦袋」決定。
——差異化。通過對學習過程的分析,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數據採集、學習的反饋、數據的分析、成績的分析,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教學過程。
——個性化。通過把學生行為數據拿到資料庫進行分析,根據數據調用不同分析工具和模型對數據進行分析,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內容和學習策略,指導學生個性化學習。
此外,一些業內人士提出,當前人工智慧教育火熱,但是,「人工智慧教育不同於娛樂游戲產品,無論應用還是市場開發,都必須充分尊重教育自身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