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蒙族舞蹈教學

蒙族舞蹈教學

發布時間:2020-12-20 22:21:22

Ⅰ 蒙古族舞蹈教學視頻

在土豆網絡北舞蒙族教程或者民大蒙族教程

Ⅱ 蒙古族舞蹈的特點是什麼

蒙古族舞蹈以節奏鮮明、熱情奔放為主要特點。動作多以抖肩、翻腕來表現蒙古族姑娘歡快優美,熱情開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邁,步伐輕捷灑脫,表現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剛勁有力之美。動律是蒙古舞蹈的精髓,是一個民族生命律動的形象化,又是舞者性格、氣質、風貌的顯現。

拓展資料:

蒙古族民間舞蹈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盅碗舞。盅碗舞一般為女性獨舞,一般是舞者頭頂瓷碗,手持雙盅,在音樂伴奏下,按盅子碰擊的節奏,兩臂不斷地舒展屈收,身體或前進或後退,意在表現蒙古族婦女端莊嫻靜、柔中有剛的性格氣質。

二是安代舞。安代舞於明末清初發祥於科爾沁草原南端的庫倫旗。最初是一種用來醫病的薩滿教舞蹈,含有祈求神靈庇護、祛魔消災的意思,後來才演變成為表達歡樂情緒的民族民間舞蹈。在科爾沁地區,在逢年過節時、在慶祝豐收的日子裡、在喜喪婚嫁和迎賓的宴會上,人們都要跳安代舞。姑娘媳婦揮舞頭巾跳,小夥子脫去馬靴光著腳丫跳,孩子們做著鬼臉跳……舞蹈動作有甩巾踏步、繞巾踏步、擺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沖跑、翻轉跳躍等等,形成了盛大的狂歡場面,把美和對美的追求推向了極致。

三是查瑪。查瑪是藏傳佛教為了弘揚佛法、傳播教義、阻止邪惡誘惑、堅定佛門信念而舉辦的一種帶有慶典性質的藝術活動。歷史上,在「殿宇雄壯、比擬佛國」的科爾沁地區乃至內蒙古自治區全境,絕大多數寺院召廟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們表演這種舞蹈。至今,部分召寺依然傳承表演這種舞蹈。查瑪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Ⅲ 蒙古舞的基本動作有那些最具有代表性的動作是什麼

最具代表性的是肩部動作,如,抖肩,聳肩,繞肩
基本動作分上肢和下肢,上肢有壓腕內容提腕,硬腕,軟手,甩手,彈撥手,抖手,拉背,肩等;下肢有拖步,蹭步,踮步,吸腿步,馬步,等還有手位腳位,體態,轉,等很多內容不同地區的蒙古族也有差異,要看你條什麼類型的了!我就是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的!~

Ⅳ 學蒙古族時,舞蹈老師說我這個動作好像在跳四小天鵝啊,是在委婉地說我這個動作沒蒙古族味道嗎

—— "踏歌盡醉營盤晚",蒙古族舞蹈特點是渾厚,舒展,豪邁和含蓄;這與他們的版游牧, 狩獵生活有密切關聯權。而<四小天鵝舞>則以歡快, 活潑,干凈利落的節奏來描繪小天鵝在湖畔嬉戲遊玩的田園般詩意形象,體會二者文化內涵,可更好的表現各類舞蹈的魅力。

Ⅳ 學習蒙古族舞蹈需要什麼基本功嗎

民族舞的形體(柔韌性)都要求比較嚴格的。但蒙古族舞蹈的特點是節奏明快,熱情奔放,語匯新穎,風格獨特。動作多以抖肩、翻腕來表現蒙古族姑娘歡快優美,熱情開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邁,步伐輕捷灑脫,表現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剛勁有力之美。應該對柔韌性要求不會很高。
1蒙古族民間舞的風格特點:
熱情奔放、穩健有力、節奏歡快,具有粗獷、剽悍、質朴、莊重的特點。

2、動作韻律特點:
肩部動作豐富、靈活、富有彈性;腕部動作主要是在掌與腕平直的姿態上,以脆韌相間地上提、下壓手腕來帶動整個手臂的舞動。頭要穩,上身端莊,身體多為擺身、推身和靠身的動律。做各種步伐時雙膝的屈伸要沉而柔韌,雙腳落地扎實,腳下穩重,強調下沉的力量。

3基本體態:
挺胸立腰,上身略後傾,後背略後靠。仰頭,頸部稍後枕。

4手型:
四指伸直、並攏、拇指稍翹自然旁開,五個手指在一個平面內,形成「板手」。叉腰為一字叉腰。
三、基本動作練習

硬腕:(1)雙手同時提壓腕(2)雙手交替提壓腕
揉臂:以肩背肌肉推動鎖骨,肩胛骨、肋骨做前後圓形揉動,同時向肘、腕、手指做大波浪形傳導。肩背
揉起,肘、腕、手指連續相跟揉起。
揉肩:左肩向前拱,左肘向後擺,同時右肩向後擺,右肘向前拱,左右交替前後扭動,同時肩略聳。
硬肩:動作基本與柔肩相同,動作要硬,乾脆,節奏分明有稜角。

Ⅵ 蒙古舞的基本手勢 和基本手位 。

平手:四指並攏、伸直,拇指向正旁打開。

勒馬手:手握空拳,拇指放在食指的第一個關節上。

叉腰手:四指握拳,拇指向手的正旁伸直打開。

平的鷹式位:平手,雙臂向旁抬起和肩平,向前呈弧形。

高的鷹式位:在平的鷹式位上提起45°。

叉腰位:四指握拳,拇指打開,叉於腰間。

勒馬位:勒馬手呈下弧形狀,向外伸出。

單手為單勒馬位,雙手在外稱雙勒馬位。

(6)蒙族舞蹈教學擴展閱讀:

蒙古舞風格特色:

一是盅碗舞。

盅碗舞一般為女性獨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風格。舞者頭頂瓷碗,手持雙盅,在音樂伴奏下,按盅子碰擊的節奏,兩臂不斷地舒展屈收,身體或前進或後退,意在表現蒙古族婦女端莊嫻靜、柔中有剛的性格氣質。

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風格特點的「軟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語匯,表現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風格。興安盟民間流傳的盅碗舞,舞姿質朴簡單,沒有嚴格的規律動作。

二是筷子舞。

筷子舞以肩的動作見長,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時擊打手、腿、肩、腳等部位,有時還擊打地面(或檯面)。隨著腕部的翻轉變化,有時肩部活潑地聳動,有時腿部靈活地跳躍,有時轉身左前傾,有時轉身右前傾。

其肩部的動作既有律動感,又具有一種特殊的韻味,融歡快、優美與矯健為一體。動作雖簡單,但卻以技巧取悅觀眾,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質。在興安盟民間流傳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獨舞,也有男女群舞。

在表演形式上由單手執筷子發展為雙手執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語匯也更加豐富。因此舞蹈顯得歡快、明朗、新穎,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蒙古族熱情、開朗、剽悍、豪邁的民族個性。

三是安代舞。

安代舞於明末清初發祥於科爾沁草原南端的庫倫旗。最初是一種用來醫病的薩滿教舞蹈,含有祈求神靈庇護、祛魔消災的意思,後來才慢慢演變成為表達歡樂情緒的民族民間舞蹈。傳統的安代舞,有準備、發起、高潮、收場幾個程序,都由「博」來主持。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興安地區帶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復存在,而是把它作為一種民間歌舞傳承下來。在科爾沁地區,在逢年過節時、在慶祝豐收的日子裡、在喜喪婚嫁和迎賓的宴會上,人們都要跳安代舞。

姑娘媳婦揮舞頭巾跳,小夥子脫去馬靴光著腳丫跳,孩子們做著鬼臉跳……舞蹈動作有甩巾踏步、繞巾踏步、擺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沖跑、翻轉跳躍、凌空踢腿、騰空蜷身、左右旋轉、甩綢蹲踩、雙臂掄綢等等,這些優美瀟灑的動作,

融穩、准、敏、輕、柔、健、美、韻、情為一體,形成了盛大的狂歡場面,把美和對美的追求推向了極致。

四是查瑪。

查瑪是藏傳佛教為了弘揚佛法、傳播教義、阻止邪惡誘惑、堅定佛門信念而舉辦的一種帶有慶典性質的藝術活動。歷史上,在「殿宇雄壯、比擬佛國」的科爾沁地區乃至內蒙古自治區全境,絕大多數寺院召廟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們表演這種舞蹈。

至今,部分召寺依然傳承表演這種舞蹈。查瑪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五是科爾沁「博」舞。

「博」,是薩滿教中的巫師,研究者稱之為「薩滿」。蒙古人則自稱為博。博所進行的宗教祭祀活動稱為行博。博舞即指行博時所跳的舞蹈。博教曾為蒙古族所長期信奉,但自藏傳佛教傳入後即日漸衰落,僅有少量殘存,主要流傳於科爾沁草原。

博舞保留較完整的是興安盟和通遼市。博舞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形態,由於其自身的豐富內涵及其所具有的藝術性和娛樂性,不僅仍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有著很高的研究價值。科爾沁地區的行博,主要是用來祭祀求福和驅魔治病。以歌舞事神,治病驅魔,是其具有的主要特徵。

Ⅶ 蒙族舞蹈的基本動作和特點(關於蒙族舞蹈的資料)越詳細越好

蒙古族舞蹈對於肢體的力量是非常講究的,蒙古族舞蹈熱情奔放,在肢體的動作上面氣質堅入磐石,穩健有力。他們的舞蹈節奏上非常的歡快,非常的粗礦彪悍,但是在彪悍中有帶一點點的質朴。
在蒙古舞蹈的風格中,體現在動態上的最鮮明、最有表現力的特徵部位是肩、臂和腕。蒙族舞中有柔肩、聳肩、彈肩、甩肩、抖肩六種「肩功」,練就一番爐火燉青的肩功同樣不應尋求什麼捷徑,而應一步一個腳印的從單一的硬肩訓練起。如從硬肩到柔肩,柔肩即具有對硬肩的「誇張化」的特徵,在相同的動態中柔肩應發力緩慢,形成對硬肩的聚集規律,通過訓練在鬆弛自如的狀態中具有力度韌性、彈性和靈活性。同樣,在訓練臂腕的過程中,也應以單一的提壓腕開始練習。在肢體的訓練中,除了講究穩扎穩打,還應注意一點就是舞者在心理上產生美感效應。對柔肩的審美體驗應該是一種概念性的反射,即延續慢發力、幅度大、呈連綿不斷的波浪狀,充滿延伸的質感,而對彈肩、硬肩則應有快發力、幅度小、有稜有角、瞬間靜止的審美意識。在訓練當中要一直要保持一種蒙古族的基本形象和精神氣質,透過這種情感、形態、運氣、發力的典型表現,涵概出一種「圓形、圓線、圓韻」。
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徵是由草原生活的點點滴滴積淀而成的,主要表現為勇敢、熱情、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應該要折射出「天之驕子」的豪邁氣質。如雙臂延伸動作的象徵意義,寬闊的胸懷、坦盪的性格;肩部的動律呈現出流動性質,而身體習慣於側向,眼睛時而極目遠眺,時而俯臨前方,表情明朗豁達而又堅毅,這一切體現出一個文化傳統悠久的民族舞的素質。
處理好蒙族舞的節奏是為了突出蒙族的精神氣質。並且是舞蹈意義上的再升華,具體來說,在舞蹈中,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強、弱、快慢、高低、大小、輕重的變化和對比、交替與重復,導致含有各種感情動作姿態的體現,注意通過節奏把各種動作按照表達情意的需要有機地組織聯系起來,為表現舞蹈的內容服務,增強舞蹈動作的表現力。
小結:想要跳好蒙古族舞蹈,是需要一定的體能的,蒙古族舞蹈的肢體語言是非常強的。只有練好肢體的氣勢之後,之後就是當地舞蹈的氣質,之後才是舞蹈的動作分解,舞蹈動作上節奏的把握。

Ⅷ 蒙古舞的動作要領

中音藝校的老師通過教學組合為蒙古族綜合馬步訓練,通過走馬步、跟馬步、跺掌馬版步、權軟騎、硬騎、搖籃步等下肢馬步動作與雙勒馬手、單勒馬手、揚鞭手等上肢馬姿的配合,使學生初步掌握蒙古族民間舞蹈的基本律動特徵,集中體現了蒙古騎士的形象。熟悉並初步掌握雙勒馬手、單勒馬手、搖籃行進馬步、走馬步的動作要領。1、雙手空拳,右弧線曲臂平端於胸口處,左弧線曲臂平端於右手前,雙手形成前後的水平面;2、左手叉腰,右手空拳翹腕,右手臂下垂於右胯前。3、左腳踏步,雙膝半蹲,左手空拳翹腕,左手臂下垂於左胯前,右手空拳,食指翹起,右臂提起至後大三位的位置,上身前傾45°,平視前方;4、右腳向左腳前交叉邁大步,上身右傾,雙勒馬手,立頭、視前進的方向;5、保持姿態,左腳緊跟踏至右腳後;6、保持姿態,右腳繼續邁步。7、總結本課內容,使學生初步掌握蒙古族舞蹈的風格特點和蒙古人的氣質與性情,

Ⅸ 最近要學一個蒙古舞,裡面的動作包括踏步、騎馬動作,大概男的8人,女的6人,不知道是哪個舞,求視頻。

中音藝校是北京最大的藝術培訓機構,是朝陽教委認證的專業培訓學校。首先會回讓你熟悉並初步掌握答走馬步、硬騎、軟騎、涮馬步的動作要領。1、右腳向前上步,右單勒馬手起法兒,含胸、垂頭;2、左腳屈膝半腳掌緊跟至右腳旁,右單勒馬手舞姿,左擰身,提左肋,仰視前方。3、保持走馬步的舞姿動作,右腳快速壓腳跟,左腳屈膝半腳掌,快速右擺頭,平視;
4、反面動作,交替進行;5、保持走馬步的舞姿動作,右腳重心,右膝韌性下屈,左腳屈膝半腳掌,做同樣的屈膝動作,右探頭,平視遠方;6、保持姿態,雙膝同時韌性上伸;
7、總結上課內容,熟悉並初步掌握走馬步、硬騎、軟騎、涮馬步的動作要領。
可以網路一下《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舞蹈視頻

閱讀全文

與蒙族舞蹈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