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育學大綱及重點解析
教育學考試大綱
課程編號: 4160106
適用專業: 全院所有本科師范專業
考核目標:
《教育學》是一門師范專業學生必修的公共課程,通過《教育學》課程的學習,使師范生能夠比較系統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論,認識教育的客觀規律,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培養學生正確地分析教育現象,解決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從事教育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論基礎.
考核內容:
緒論
基本內容:1,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2,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3,學習教育學的意義;
4,學習與研究教育學的方法.
考核要求:1,掌握教育學的概念;
2,了解教育學在各個發展階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
3,聯系實際分析學習教育學的意義.
教育的概述
基本內容:1,教育的基本概念;
2,教育活動的特點;
3,教育的歷史發展.
考核要求:1,識記教育的概念(廣義與狹義);
2,理解教育活動的特點;
3,分析古代教育形態與現代教育形態的特點.
第二章 教育與社會的關系
基本內容:1,教育與社會生產力的相互關系;
2,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的相互關系;
3,教育與我國現代化建設
考核要求:1,理解教育與社會生產力的相互關系;
2,理解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相互關系;
3,結合實際分析教育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
第三章 教育與人的發展
基本內容:1,影響人的發展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2,教育必須適應人的身心發展的規律.
考核要求:1,理解影響人的發展的主要因素,辨證分析每一因素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2,掌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的原因及其條件;
3,結合實際分析教育如何適應人的身心發展的規律.
第四章 教育與人的發展
基本內容:1,教師的作用與地位;
2,教師的任務與勞動牘
點;
3,教師的職業素質;
4,學生的基本屬性及其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
5,師生關系的建立與發展.
考核要求:1,掌握教師的任務與勞動特點;
2,掌握教師的職業素質要求及其在實際中的運用;
3,理解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
4,分析如何師生關系的建立與發展.
第五章 學校教育制度
基本內容:1,學校教育制度的概述;
2,我國的學校教育制度.
考核要求:1,識記學校教育制度(學制)的概念;
2,分析現代學校教育制度改革與發展的趨勢;
3,了解癸卯學制,壬戌學制,現行學制.
第六章 教育目的
基本內容:1,教育目的的概述;
2,我國的教育目的.
考核要求:1,識記教育目的的概念;
2,了解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及其社會制約性;
3,分析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了解全面發展的組成部分;
4,運用有關理論分析我國素質教育.
第七章 教學(上)
基本內容:1,教學的概念,意義,任務與內容;
2,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考核要求:1,識記教學的概念;
2,了解教學的意義與任務;
3,理解教學過程中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的幾對矛盾關系.
教學(中)
基本內容:1,教學原則;
2,教學方法.
考核要求:1,掌握理論聯系實際,直觀性,啟發性,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等教學原則的內涵及貫徹要求;運用所學教學原則分析實際教學案例;
2,了解啟發式與注入式的異同;
3,了解談話法,討論法,實驗法等,掌握教授法及其運用要求;
教學(下)
基本內容:1,教學組織形式;
2,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考核要求:
1,了解幾種主要的教學組織形式,掌握班級授課制的概念及其優點;
2,了解課的類型與課的結構;
3,掌握教師備課的方法與評價一堂好課的標准.
德育(上)
基本內容:1,德育的概念,功能,任務,內容;
2,德育過程的規律.
考核要求:1,識記德育的概念;
2,了解德育的主要任務與內容;
3,理解分析德育過程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
第十一章 德育(下)
基本內容:1,德育原則;
2,德育途徑與方法.
考核要求:1,掌握知行統一,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熱愛尊重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等德育原則的內涵及貫徹要求,用所學原則分析實際德育案例;
2,了解德育的主要途徑;
3,了解說服教育,榜樣示範,情感陶冶,行為訓練等主要德育方法.
第十二章 班主任工作
基本內容: 班主任工作的意義與任務;班主任工作原則;班級活動的組織與領導以及班集體的創建.
考核要求;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則要求及班集體的創建
第十三章 課外活動
基本內容:課外活動的特點,意義,基本要求,內容與形式.
考核要求:了解課外活動的特點.
五,考試方式:考試; 考核類型:閉卷筆試;
六,課程綜合評定辦法:
本課程考試評分採用百分制評分法,閱卷採用密封改卷方式,統一評分標准.卷面成績僅表示本課程期末考試成績,占本課程結業成績總評分的70%,平時成績佔30%(包括平時作業,小論文,考勤及課堂表現等)
七,考試雙向細目表(供命題教師參考):
B. 教育學 第八章 第五節 什麼是知識
普通專升本《學前教育學》考試大綱
課程性質:《學前教育學》是學前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它涵蓋幼兒園保教工作主要內容,偏重研究幼兒教育一般活動規律及指導理論等問題,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從事學前教育工作和繼續進行專業學習奠定基礎。
考核方式:閉卷考試。
考試題型: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論述題、案例分析題。
參考書目:朱宗順、陳文華主編,《學前教育學》(全國學前教育專業十二五系列規劃教材),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
考核內容:
緒論
考核要點:1、學前教育學的含義。2、學前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
第一章 學前教育概述
第一節 學前教育的含義、要素、類型與發展趨勢
考核要點:1、學前教育的含義。2、學前教育的三個組成要素。3、學前教育的類型。
第二節 學前教育的特點、原則和任務
考核要點:1、學前教育的特點。2、學前教育的基本原則。
第二章 學前教育與兒童
第一節 學前教育和兒童關系概述
考核要點:1、兒童發展的含義和特徵。2、影響兒童發展的因素。3、學前教育與兒童發展的關系。
第二節 兒童觀的演變與建構
考核要點:1、科學兒童觀的內涵。
第三章 學前教育與社會
第一節 學前教育受社會的影響和制約
考核要點:1、經濟對學前教育的影響。2、政治對學前教育的影響。3、文化對學前教育的影響。
第二節 學前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考核要點:1、學前教育對經濟發展的影響。2、學前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影響。3、學前教育對文化的影響。
第四章 幼兒園教師
第一節 幼兒園教師概述
考核要點:1、幼兒園教師的含義。2、幼兒園教師的角色。
第二節 幼兒園教師的素質
考核要點:1、幼兒園教師素質概述。2、幼兒園教師的職業道德。3、幼兒園教師的知識結構。4、幼兒園教師的專業能力。5、幼兒園教師的專業成長。
第五章 幼兒園教育的目的與內容
第一節 幼兒園教育目的
考核要點:1、幼兒園教育目的的含義。2、我國幼兒園教育目的的內容與特點。3、我國幼兒園教育目的的實施。
第二節 幼兒園教育內容
考核要點:1、我國幼兒園的教育內容。2、幼兒園教育內容選擇的原則。
第六章 幼兒園生活活動
第一節 幼兒園生活活動概述
考核要點:1、幼兒園生活活動的含義。2、幼兒園生活活動的意義。
第二節 幼兒園生活活動的指導
考核要點:1、入園與離園的指導。2、餐飲指導。3、盥洗的組織與指導。4、睡眠的組織與指導。5、幼兒園生活活動的指導原則。
第七章 幼兒園教學活動
第一節 幼兒園教學活動概述
考核要點:1、幼兒園教學活動的含義、特點和意義。2、幼兒園教學活動組織形式與常用方法。3、幼兒園教學活動的原則。
第二節 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指導
考核要點:1、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的指導策略。2、幼兒園教學活動實施的指導。
第八章 幼兒園游戲
第一節 游戲概述
考核要點:1、游戲的基本特徵。2、游戲的功能。3、游戲的類型。
第二節 幼兒園游戲的指導
考核要點:1、角色游戲的指導。2、表演游戲的指導。3、結構游戲的指導。4、規則游戲的指導。
第九章 幼兒園環境
第一節 幼兒園環境概述
考核要點:1、幼兒園環境的含義與類型。2、幼兒園環境的作用。
第二節 幼兒園環境創設
考核要點:1、幼兒園物質環境的創設。2、幼兒園精神環境的創設。
第十章 幼兒園與家庭及社區的合作
第一節 幼兒園和家庭的合作
考核要點:1、家園合作的內涵。2、家園合作的意義。3、家園合作的策略。
第二節 幼兒園和社區的合作
考核要點:1、幼兒園和社區合作的意義。2、幼兒園和社區合作的內容和方法。
第十一章 幼小銜接
第一節 幼小銜接概述
考核要點:1、幼小銜接的含義與意義。
第二節 幼小銜接的策略
考核要點:1、幼小銜接的策略。
合肥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專業
普通專升本《學前心理學》考試大綱
(2014年2月修訂)
課程性質:《學前心理學》是學前教育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核心、必修課程。本課程主要闡述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各年齡階段兒童心理發展的特徵,著重介紹各年齡兒童心理的整個面貌,揭示兒童心理發展的內部矛盾及其在各個發展階段的不同表現。心理學、教育學為該課程的學習提供專業基礎,而學前心理學又為後續課程如學前游戲指導、幼兒園活動設計與指導、幼兒園組織與管理等課程提供兒童心理發展特徵和規律的相關理論和專業指導。
考核方式:閉卷考試。
考試題型: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論述題、案例分析題。
參考書目:劉新學、唐雪梅主編,《學前心理學》(全國學前教育專業十二五系列規劃教材),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8
考核內容:
第一章 學前兒童心理學概述
第一節 學前兒童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和內容
考核要點:1、學前兒童心理學研究的對象。2、學前兒童心理的年齡特徵。3、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期。
第二節 學前兒童心理學的理論流派
考核要點:1、格賽爾的成熟勢力說。2、弗洛伊德的心理發展觀。3、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4、華生的兒童發展心理學理論。5、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6、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7、皮亞傑的心理發展觀。8、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
第三節 學前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考核要點:1、觀察法。2、實驗法。3、問卷法。4、測驗法。
第四節 影響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
考核要點:1、生物因素。2、社會因素。
第二章 學前兒童的注意
第一節 注意概述
考核要點:1、注意的概念。2、注意的外部表現。3、注意的種類。
第二節 學前兒童注意的發展
考核要點:1、1-3歲兒童注意發展的特點。2、3-6歲兒童注意發展的特點。3、學前兒童注意品質的發展。
第三節 學前兒童注意的培養
考核要點:1、學前兒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及防止。2、慎重處理幼兒多動現象。
第三章 學前兒童的感知覺
第一節 感知覺的概述
考核要點:1、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2、形狀知覺、方位知覺、空間知覺和深度知覺。
第二節 學前兒童感知覺的發展
考核要點:1、學前兒童的視覺、聽覺、深度知覺、空間知覺、方位知覺、形狀知覺和時間知覺發展的一般規律。2、「視崖」實驗。
第三節 學前兒童觀察力的發展與培養
考核要點:1、培養幼兒觀察力的方法。2、學前兒童觀察力的發展特點。
第四章 學前兒童的記憶
第一節 記憶概述
考核要點:1、記憶概念。2、記憶種類。3、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第二節 學前兒童的記憶發展
考核要點:1、幼兒期健忘。2、習慣化。3、客體永久性。4、3歲前兒童記憶發展特點。5、3-6歲兒童記憶發展特點。
第三節 學前兒童記憶的培養
考核要點:1、學前兒童良好記憶品質的培養方法。
第五章 學前兒童的想像
第一節 想像概述
考核要點:1、想像的概念與特點。2、想像的種類。
第二節 學前兒童想像的發展
考核要點:1、想像在學前兒童生活中的地位。2、學前兒童想像發展的年齡特徵。3、學前兒童的想像與現實的關系。
第三節 學前兒童想像的培養
考核要點:1、幼兒想像能力的培養。
第六章 學前兒童的思維
第一節 思維的概述
考核要點:1、思維概念。2、思維分類。
第二節 學前兒童的思維發展
考核要點:1、學前兒童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2、學前兒童思維發展的特點。
第三節 學前兒童思維的培養
考核要點:1、學前兒童思維培養的原則。2、學前兒童思維培養的措施。
第七章 學前兒童的語言
第一節 語言概述
考核要點:1、語言的概念。2、語言的分類。3、語言的獲得理論。
第二節 學前兒童語言的發展
考核要點:1、學前兒童語言發展的階段及各階段的語言發展特點。2、學前兒童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特點。3、學前兒童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
第三節 學前兒童語言的培養
考核要點:1、學前兒童語言培養的原則。2、學前兒童語言培養的措施。3、如何防止和矯正幼兒口吃。
第八章 學前兒童的情緒與情感
第一節 情緒與情感概述
考核要點:1、情緒與情感的概述與分類。2、情緒的功能。
第二節 學前兒童情緒與情感的發展
考核要點:1、3歲前兒童情感的發生和發展。2、3-6歲兒童情緒、情感的特點和發展。
第三節 學前兒童情緒與情感的培養
考核要點:1、學前兒童積極情緒的培養途徑與方法。2、學前兒童消極情緒的防止途徑與方法。
第九章 學前兒童的意志
第一節 意志概述
考核要點:1、意志的概念。2、意志的品質。
第二節 學前兒童意志的發展
考核要點:1、學前兒童意志的特點。2、學前兒童意志的發展。
第三節 學前兒童意志的培養
考核要點:1、學前兒童意志培養的原則。2、怎樣培養學前兒童的意志力。
第十章 學前兒童的社會交往
第一節 學前兒童的親子交往與師幼交往
考核要點:1、學前兒童的親子交往。2、嬰兒依戀的發展階段。3、依戀類型。4、學前兒童的師幼交往特徵。
第二節 學前兒童的同伴關系
考核要點:1、學前兒童同伴交往的發展。2、影響同伴交往的因素。
第三節 學前兒童社會交往的培養
考核要點:1、親社會行為與攻擊性行為。2、影響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的因素。3、學前兒童良好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措施。
第十一章 學前兒童的個性發展
第一節 個性的概述
考核要點:1、個性的概念。2、個性的心理結構。3、個性的特徵。4、幼兒期是兒童個性開始形成的時期。
第二節 學前兒童的自我意識
考核要點:1、自我意識的概念。2、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
第三節 學前兒童的能力
考核要點:1、能力的概念。2、學前兒童能力的培養。
第四節 學前兒童的氣質
考核要點:1、氣質概念。2、嬰兒的氣質類型。
第五節 學前兒童的性格
考核要點:1、性格概念。2、幼兒性格的年齡特徵。
第十二章 學前兒童的游戲
第一節 游戲的概述
考核要點:1、游戲的概念。2、游戲的理論。3、游戲的分類。
第二節 學前兒童游戲心理的發展
考核要點:1、學前兒童游戲心理的特點。2、游戲在學前兒童發展中的作用。
第三節 學前兒童游戲課程設計
考核要點:1、教師在學前兒童游戲中的角色和作用。2、學前兒童游戲培養原則。
第十三章 學前兒童的性別角色
第一節 學前兒童的性別角色
考核要點:1、性別角色的概念。2、性別角色的獲得。
第二節 學前兒童性別角色發展的差異
考核要點:1、學前兒童性別角色的發展。2、性別刻板印象。3、性別角色認同障礙發生的原因。
綜合文科考試大綱
考核方式:閉卷考試。
綜合文科包括:《英語》和《大學語文》。其中《英語》佔40%,《大學語文》佔60%。
一、英語部分
英語考試以教育部頒布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和《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大綱和樣題》為依據,測試考生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包括一般性語言內容和涉外業務有關的內容。考試形式為筆試,採用主客觀混合題型,以保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考試內容包括五個部分:1.詞彙和語法結構:參見《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和《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大綱和樣題》所規定的詞彙和語法項目;2.完形填空:考查考生在所要求的詞彙和語法項目的范圍內,綜合運用語言的技能,如推理、判斷、猜測、常識等;3.閱讀理解:在所要求的詞彙和語法項目范圍內,考查考生的篇章理解能力,信息的獲取、分析、判斷能力以及閱讀速度;4.翻譯(英譯漢):考查考生對英語句子及篇章結構的分析能力,信息獲取能力,以及英漢思維方式的轉換能力;5.寫作(漢譯英):考查考生的英語句子、篇章的組織表達能力,以及對英語應用文格式的掌握程度。
二.大學語文部分
(一)文學、文體常識
文學常識: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字型大小)、生活年代、生平事跡、代表作品、創作特徵,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名篇的作者、創作背景、思想內容、藝術成就,以及篇中的名言警句;著名作品集的成書年代、主要內容與藝術成就;中國文學史上重要流派的主要成員、創作特徵、藝術成就與影響。
文體常識:詩、詞、賦、戲曲、小說,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及其它應用類文體的概念與主要特徵。
(二)語言文字運用
識記常用漢字的讀音,正確書寫現代常用規范漢字,正確使用詞語(包括關聯詞、熟語),辨析並修改病句,識別並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誇張、借代、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通感等)。
(三)文言文閱讀理解
側重考查考生對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以及句意的理解與掌握情況。
文言實詞:把握常見的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特別是古今意義的不同、詞類的活用(如名詞、動詞、形容詞等的活用)。
文言虛詞:把握常見的文言虛詞,如「之、其、而、以、於、乎、者、乃、則、為、所、易、則、何、諸、焉」等,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文言句式:辨識文言特殊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省略句。
句意: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側重考查對句意的理解和表述,具有綜合性特點。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附】古代文學作品篇目:
《國語•召公諫厲王弭謗》、《論語•季氏將伐顓臾》、孟子《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莊子《逍遙游》、《左傳•晉公子重耳之亡》、《戰國策•唐且不辱使命》、屈原《漁父》、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魏其武安侯列傳》、王粲《登樓賦》、李密《陳情表》、江淹《別賦》、駱賓王《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韓愈《答李翊書》、韓愈《張中丞傳後敘》、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歐陽修《朋黨論》、歐陽修《醉翁亭記》、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游褒禪山記》、蘇軾《前赤壁賦》、歸有光《項脊軒志》、宗臣《報劉一丈書》、侯方域《馬伶傳》、張岱《西湖七月半》、蒲松齡《聊齋志異•嬰寧》、曹雪芹《紅樓夢•寶玉挨打》、方苞《獄中雜記》、梁啟超《論毅力》,《詩經•蒹葭》、《楚辭•湘夫人》、《陌上桑》(漢樂府)、《孔雀東南飛》(漢樂府)、曹操《短歌行》其一(「對酒當歌」)、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王昌齡《出塞》其一(「秦時明月漢時關」)、王維《山居秋暝》、李白《望天門山》、李白《行路難》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杜甫《蜀相》、白居易《杜陵叟(傷農夫之困也)》、李商隱《錦瑟》、孟郊《遊子吟》、杜牧《江南春》、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陸游《書憤》、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睢景臣《高祖還鄉》。
(四)現代文閱讀理解
考查范圍: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及其它文學類文本。文本材料不限於教材和所附篇目。
考查內容:把握文本材料所屬文體類別,歸納內容要點並概括主旨,把握結構特點和行文思路,分析主要寫作特色,識別所用常見的修辭手法並分析其在語境中的作用,理解、把握關鍵性詞、句的含義和在結構、表達上的作用。
【附】中國現當代文學與外國文學作品篇目:
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郁達夫《故都的秋》、梁實秋《談時間》、魯迅《傷逝》、朱光潛《選擇與安排》、餘光中《聽聽那冷雨》、余秋雨《道士塔》、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培根《論學問》、梭羅《湖光水色》、愛因斯坦《我的信仰》、R.卡遜《大自然在反抗》、東山魁夷《聽泉》、霍金《我們的宇宙圖像》。
(五)作文
考查考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能寫作論述類、應用類、文學類文章。要求符合題意和文體要求(包括試題規定的文體要求和考生選定的文體要求);思想健康,情感真摯;內容充實,中心明確;條理清楚,結構完整;語句通順,標點恰當;書寫工整,行款規范。
合肥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專業
普通專升本面試要求
項目:音樂、舞蹈、美術、語言等四項,考生任選一項。
時間:4分鍾(其中1分鍾自我介紹)。
等級:合格、不合格
要求:
1.音樂:包括聲樂或器樂(自帶伴奏)。
考試內容、具體要求如下:
聲樂要求——自選並完整演唱一首中外聲樂作品,曲目內容健康,要求有表情演唱,音準、節奏、節拍准確。
器樂要求——器樂類型不限,除鋼琴外其它樂器考生自備,要求能夠熟練、完整演奏一段歌曲,節奏、節拍准確並富有感情。
主要測試考生:
(1)演唱、演奏方法是否正確以及運用的熟練程度。
(2)音準、節奏、吐字及歌曲內容、風格的表達是否准確。
(3)演唱中呼吸是否自如及音色甜美清脆。
2.舞蹈:包括舞蹈表演或幼兒舞蹈創編,測試考生舞蹈基本素質和基本功。
考試內容、具體要求如下:
舞蹈表演體裁包括民族舞、古典舞、幼兒舞蹈等,音樂自備,要求身體協調性靈活,能通過舞蹈表達一定情感與內容。
主要測試考生:
(1)動作的協調性、韻律感;
(2)舞蹈動作連貫,服裝適宜;
(3)表演能否體現出舞蹈風格,是否具有表現力。
3.美術:包括素描、簡筆畫或手工等,要求當場完成、自備材料。
主要測試考生:
(1)作品生動形象;
(2)解讀作品內涵。
4.語言:包括有表情地講述兒童故事、聲情並茂地朗誦兒童詩歌等。
主要測試考生:
(1)故事講述的完整性;
(2)講述時生動有趣的語言、起伏變化的語氣以及神態表情的變化;
(3)講述時注意語速、停頓;
(4)講述時按照故事情節帶有相應的肢體語言和動作表演。
C. 教育學第七章:杜威的教育學思想與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有何不同兩派的對立與論戰對教學理論的發展及教育
杜威認為,好的教學必須能喚起兒童的思維。所謂思維,就是明智的學習方法,或者說,教學過程中明智的經驗方法。在他看來,如果沒有思維,那就不可能產生有意義的經驗。因此,學校必須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維的經驗的情境。
作為一個思維過程,具體分成五個步驟,通稱「思維五步」,一是疑難的情境;二是確定疑難的所在;三是提出解決疑難的各種假設;四是對這些假設進行推斷;五是驗證或修改假設。杜威指出,這五個步驟的順序並不是固定的。
由「思維五步"出發,杜威認為,教學過程也相應地分成五個步驟:一是教師給兒童提供一個與的社會生活經驗相聯系的情境;二是使兒童有準備去應付在情境中產生的問題;三是便兒童產生對解決問題的思考和假設;四是兒童自己對解決問題的假設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兒童通過應用來檢驗這些假設防。這種教學過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稱之為「教學五步」。在杜威看來,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兒童可以學到創造知識以應付需求的方法。但是,他也承認,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赫爾巴特認為,在他看來:「教育學作為一種科學,是以實踐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的。前者說明教育的目的;後者說明教育的途徑、手段與障礙。」他在哲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論,在心理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教學理論,在倫理學的基礎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論,從而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
赫爾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性教學」的思想。在赫然巴特之前,教育學家們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學分開進行研究和闡述,教育和教學通常被賦予不同目的和任務。赫然巴特的開創性貢獻在於闡明了教育教學之間的聯系。他明確指出,「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這個概念,正如反過來,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德育問題是不能同整個教育分離開來的,而是同其他教育問題必然地、廣泛深遠地聯系在一起的」。從而使道德教育落實在學科教學的堅實基礎上,也使學科教學具有了道德教育的任務,成為教育的基本原則,推進了教育理論的發展。
赫爾巴特還根據「統覺」學說,強調教學應該是一個統一完成的過程,提出形式教學階段理論。他將教學過程分為清楚、聯想、系統和方法四個階段。其中「清楚」是指清楚、明確地感知新教材;「聯想」是指學生通過一定形式的練習與作業,把系統化了得知識運用於實際,檢查是否正確理解和掌握了所學的新知識。後來,赫然巴特的學生齊勒爾和賴因又發展為五階段,即准備、提示、聯想、概括和運用,為廣大第一線的教師提供了一個更為容易理解、掌握和運用的教學模式。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又將其演變為五步法,即復習、引入、講解、總結和練習。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中小學曾廣泛採用這一教學模式。
D. 教育學案例分析 從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分析
uld like giving up the cro
E. 教育學的重點有哪幾章
教育學 一、名詞解釋 1、學校教育:是指由專門的教育機構所承擔的、由專門的教職人員所實施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以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為首要和直接目標的教育活動。 2、義務教育:是指依照國家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 3、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4、環境:是人生活於其中,圍繞在人周圍並影響人的發展的一切外部世界。 5、遺傳素質:也稱為遺傳,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徵,主要表現在人的機體構造、形態、感覺器官以及神經系統的特性等。 6、教育目的:是指國家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什麼樣的人,是培養人的質量規格標准,是對受教育者的總的要求。 7、教育方針:是教育工作的宏觀指導思想,是指一個國家或政黨根據一定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要求,為實現一定時期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育工作的總方向。 8、培養目標:是教育目的在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的具體化,也就是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校培養人的具體質量規格標准。 9、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職人員,承擔著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 10、教師資格制度:是國家對教師實行的一種特定的執業許可制度,是國家對專門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人員的最基本要求。 11、師德:指教師從事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 12、課程類型:是指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課程內容的范圍以及課程的選擇性等劃分的課程種類及其具體表現形態。 13、校本課程:是由學生所在學校的教師根據國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的基礎上,針對本校、本年級或本班特定的學生群體,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 14、課程內容:是指個門學科中特定的事實、觀點、原理和問題以及處理他們的方式。 15、課程標准:是指根據課程計劃制定的有關學科教學的目標、水準、結構與教學要求的綱領性文件。 16、教學原則:是根據教育、教學目的,反應教學規律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 17、教學組織形式:是指較適合學生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而按一定要求在人員、時間、空間等方面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 18、班級授課制:也稱課堂教學,是按學生年齡和知識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數的教學班,以班為單位,按規定的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和課程表,分科進行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 19、復式教學: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年級的學生編在一個班裡,由一位教師分別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節課里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採取直接教學和自動作業交替的辦法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 20、德育任務:是指德育活動要努力培養學生品的素養的教育目標,是教育目的在德育方面的直接體現。 21、德育內容:是指德育活動所要傳授的價值與規范,是完成德育任務所要從事的具體工作。 22、德育方法:是教師和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為達到一定的德育目標而採用的有序的、相互關聯的活動方式和手段的組合。 23、情境陶冶法:指的是通過設置一定的情景讓學生自然而然的得到道德情感與心靈的熏陶、教育的一種暗示性德育方法。 24、班級:是學校根據管理的需要,把年齡相近、文化程度大體相同的學生分割成一個個小范圍的聚合體。它是學校教育活動的基本單位,是學校管理的基本組成部分。
F. 教育學:課程的三維目標和教學的三維目標分別是什麼
課程提出了三維目標的概念,是對我們中小學多年教育教學實踐回的總結升華,是對國內外答教育教學理論的借鑒和創新(布盧姆、加涅等都有一系列的學習目標分類,國內目標教學也提出要在一個知識點的教學中,有機融合知識、技能、情感領域的學習目標)。
但從當前的新課程實驗來看,大家對三維目標本身含義的理解,可能還不夠清晰。
如:知識與技能維度,知識的概念是什麼?如果按照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知識概念,知識包括三類:陳述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識。技能主要屬於程序性知識。再如,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概念是並列的,還是遞進的、還是包含的關系?過程與方法,從現代認知心理學知識觀點看,方法可能主要是策略性、程序性知識。
對知識學習的分類,有學習水平分類,如布盧姆,如高考大綱;有認知層級的分類,如加涅等。過程與方法有沒有科學、系統的分類?學一個知識點或感受一個情境
G. 研究教育學的過來看一下,教育學中的基本規律是什麼啊
教育學中的兩大基本規律:
一、教育與人的身心發展之間的關系
二、教育與版社會之權間的關系
從第一點來說,教育與人的身心發展之間的關系,包括人的身心發展的四個基本特點,教育根據這四個特點所採取的措施,人的身心發展的幾大理論,如內發論、外鑠論、多因素論等
從第二點說,教育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包括生產力、政治經濟制度、文化、人口、科技發展等社會因素與教育之間的關系。
H. 教育學基本規律
教育學的任務就是探討、揭示種種教育的規律,闡明各種教育問題,建立教育學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