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年級9加幾數學高效課堂教學設計及反思
都沒說清楚怎麼回答啊
⑵ 如何構建高中歷史各年級高效課堂教學的探索 何新秀
如何打造初中抄數學教學高效課堂,襲更成為大家共同探討的熱點問題。
第一部曲:弘揚課改理念,研究高效課堂特徵,探求構建高效課堂的策略;
第二部曲:探究數學實踐,優化課堂結構,穩步推進高效課堂的模式;
第三部曲: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讓數學課堂放飛精彩;
第四部曲:總結經驗形成模式,不斷探究彰顯特色,使高效課堂成為提高教育質量的保證~
⑶ 高效課堂手抄報
高效課堂,是高效型課或高效性課堂的簡稱,顧名思義是指教育教學效率或效版果能夠有相權當高的目標達成的課堂,具體而言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效率較高、效果較好並且取得教育教學的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高效課堂是有效課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課堂基於高效教學。
⑷ 如何利用課件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反思
我們要以新課抄程理念為指導,在教學實襲踐中發揮教師教學藝術,通過創設有效教學情境、營造和諧教學氛圍,突出學生主體、應用現代教育手段、聯系生活實際等策略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讓數學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新課程引領教學理念的更新,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注重高效課堂的構建。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潛心研究新課程標准,研究教材和學生,採取恰當的方法和策略,優化自己的教學,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數學學習氛圍,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⑸ 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怎樣小組學習反思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要「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是說,在小學數學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必須同步構建「小組合作學習」等新的教學方式和新的學習方式。
所謂「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且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一、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現狀
(一)、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的「表現」
「小組合作學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難了,多次嘗試都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首先,學生間的合作不夠和諧。我將全班分成15個4人一組的合作小組,每組都有推選的或指定的組長。我要求組長督促組員輪流發言,針對問題一起思考想法解決,細心傾聽和熱心幫助別人發言,使小組學習在互幫共學、和諧發展中進行。但是孩子們做起來就不一樣了,經常會出現不友好、不傾聽、不分享的現象。全班有5個小組出現這種情況,合作學習就不能順利開展了。」
「其次,班級人數過多指導困難。我班共有60名學生,編為15個學習小組,一節課合作學習的時間少則5分鍾,最多12分鍾。在我深入到一個組指導時,其他沒幾個組在繼續進行,每次指導3組就得『收兵』了。從學生的課桌上慢慢直起腰,我已滿頭大汗、口乾舌燥,無奈地望望班裡的學生,除了剛被指導的那個小組的學生在看著我外,其他小組學生都各忙各的,好不盡興。」
「知道合作學習很重要,想多嘗試,讓學生從中受益,使師生雙方都喜歡它,可往往事與願違,當我提出針對一個問題進行合作學習後,教室里便一片嗡嗡聲。」
「一是愛說的使勁說,不說的始終不說。有的組只有一人在發言,其他人默默地聽,產生不了碰撞交流的效果。」
「二是各說各的,不聽他人說。有的組亂哄哄的你一言我一語,不會傾聽別人的意見,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
「三是說著說著就跑題。有的組圍繞主題說不了一會兒就跑到題外,借機扯閑話,到小組代表匯報發言時,吱吱唔唔、結結巴巴,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
「四是聽著聽著就霸權。當一位同學說出自己的觀點後,語言霸權者馬上予以反駁,直到那位同學無話可說為止,甚至當別人的意見與自己的意見不一致時,惡語相加,不會協調,於是告狀聲四起,破壞了課堂的學習氛圍。」
(二)、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的「表現」
1.准備不充分,流於形式
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准備不充分,表現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思想上准備不充分,沒有很好地理解《課標》精神、分析教學內容,沒有合理地預設合作的契機、安排合作的環節;另一方面是操作上准備不充分,沒有異質分組,沒有為討論類合作學習設計合適的討論題,沒有為操作類合作學習提供充分的足夠數量和品種的學具,包括記錄合作學習過程和成果的報告單、記錄表等。似乎兩三張課桌拼靠在一起、學生4-6人圍而坐之、教師一聲令下「小組合作一下」「小組討論討論」便是小組合作學習了,似乎兩三次這樣的合作學習就是一堂「課改課」了。表面上看熱熱鬧鬧、熙熙攘攘,實際上學生或茫然無收獲,或爭吵偏主題,使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
2.要求不到位,作而不合
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要求不到位,表現有兩種。一種沒明確宣布要求,一種沒及時宣布要求。學生對「合作些什麼?」「怎樣進行合作?」「我在合作時做些什麼?」以及時間限制、競爭條件、展示准備、匯報要求等不明不白、不問不聽,加上獨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於是各「作」各的,你不想與我「合」,我不願與你「合」,使小組合作學習作而不合。
3.時間不充足,合而無質
時間不充足,是指教師給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值達不到合適的長度。很多教師在宣布小組合作學習開始後,只過十幾秒就宣布停止,有的學生還沒來得及發言,更不要說「幾個來回,相互啟促」或「幾經碰撞,生成共識」了,造成小組合作學習的合而無質。一般來說,小組進行較復雜數學問題的討論交流或操作探究至少需要5-8分鍾,即使是較簡單的數學問題也不能少於2-3分鍾,再少,不是給小組合作學習釜底抽薪、煮成夾生飯,就是給教師一個警醒,這樣合而無質的「小組合作學習」還有必要安排嗎?
4.指導不及時,合作無果
指導不及時,是指教師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和小組代表匯報合作學習成果時,不能給予學生及時有效的指點和引導。表現有二,一是有的教師在講台上等待或做自己的事,好像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與己無關,看上去學生主體地位突出了,但教師成了失去主導作用的旁觀者;二是有的教師下組察看似隔岸觀火,盲目巡視如蜻蜓點水、不能及時介入調控,任憑活動放任自流,對小組合作學習的進度和質量心中無數,使合作無果、學生無獲,難道主體突出就勢必要主導淡出嗎?
5.評價不到位,合作低效
評價不到位,是指教師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和小組代表匯報合作學習成果時,不能給予積極有效的褒獎和激勵。有的教師在各小組匯報時一味說「很好」或單純說「這一組最快」,不能敏銳地判別、及時地引領。誤導學生的浮躁求速,扼殺學生的不同意見。只關注對整個小組的評價,忽略學生在活動中的個性反映,只注重合作學習的結果,忽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只獎勵合作學習的匯報者,忘卻小組學習的合作者。評價主體單一、形式單一,評價無形中變成了一種甄別過程,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能高效嗎?
二、 解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問題的對策
「小組合作學習充分體現了教學民主,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但是『合作』也必須建立在學生個體『需要』的基礎之上,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才有價值。」
「作為教師要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進行精心的設計和實施,要對各小組的合作學習進行現場的觀察和介入。從學生分析、目標設置、任務選擇、教學過程展開、科學評價運用等全程把握。合作過程既提倡小組的『共學』,又鼓勵學生的獨立見解,教師既不能幹預過多,又要提供有效指導。學生合作學習時,教師不是清閑了,而是擔負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調控的職責。」
「在低年級學生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還真要動一番腦子,他們本身自我管理能力差,還沒有形成合作的意識和能力,要慢慢來,要從頭教。低年級的學生喜歡看錶演,我就以表演的形式做了示範。」
「我邀請3位學生走上講台,4人圍坐講桌四周。我說:我們4個人就是一個合作學習小組,老師來當組長,我們一起學習,請其他組的同學認真看,一會兒評一評我們學習得好不好,開始!」
「當我發現1個學生一直沒說話,她平時就不愛說話,我就對她說:於娜,你是不是有更好的想法?怎麼想就怎麼說,說得好我們聽你的,說得不好我們幫你,來!試試吧!於娜抬頭看了看大家,終於開口了。」
「小組合作學習模擬快結束了,我對全班同學說:現在請大家評一評我們4個人學習得好不好?各小組都動起來了,有的還在交頭接耳,有的已經發表評論了。」
「二組組長說:剛才你們一起學習得很愉快!」
「五組組長說:伍維松遇到了困難,大家都幫他想辦法,這點很好。」
「一聽組長這么說,我趕緊因勢利導:是啊,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就是大,以後在學習上還會遇到很多困難,等待我們用集體的力量去想辦法、去解決。看來小組合作學習確實很重要,大家想想對不對?請繼續評一評。」
「三組組長說:老師,我還發現你們小組四個人都說過話了,不像我們組,李玫不敢說話,我們要她說她就是不說,王碩要搶學具,我們勸也勸不好。」
「我又深入引導:看來你很想讓李玫參與到小組活動中,很想把合作學習搞好,對李玫和王碩,我們應該幫助他們,就像我們三個人幫助於娜一樣,尤其是組長更應該帶頭這樣做,相信他們會和你們一起好好學習的。其實,老師剛才要大家看一看、評一評我和3位同學合作學習,就是要大家認識到小組合作學習時一定要互相信任、互相幫助、不能爭搶、不能吵鬧,有什麼想法盡管說出來,大家一起討論。今後的小組學習我們就這樣做,能做到嗎?」
「能!聲音洪亮極了。」
「對於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像伍維松啊於娜啊,當他們有了一個可以歸屬可以信賴的學習與合作的小組,學習的需求可以及時在組內得到滿足,減少了班級群體的壓力,也間接解決了課堂上時間不夠用的問題。而那些較為出色的孩子則在學習活動中懂得了幫助別人,更明白了『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道理,孩子們的學習心理更趨健康。」
「聽了她倆說的,反思平時做的,我想到了小組評價的重要性。其實,我們一直在講要重視孩子們的發展性評價、全程評價,而小組評價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那些希望能在全體同學面前發言而展現自己的孩子,便會將眼光內投,提高自己在組內的學習質量,以期得到小組的良好評價。如果做到了這一點,教學效率也好,因材施教也罷,在大班額的集體中,都將得到良好的發展與體現。」
「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僅是從形式上改變了以往教師傳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更重要的是它真正體現了教學活動中的人文主義精神與思想,將孩子們置身於一個新的、自主的學習天地中,同時又給了他們一個可以合作與探究的單位,學習與評價掌握在了他們自己手中,自主學習、自我教育在這一刻生動起來,為他們的終生學習奠定了基礎。」
筆者與老師們的反思和共識
1.分組,應該合理
教師在組建合作學習小組時,要根據學生的能力、性格等差異情況進行合理的搭配,即異質分組。由於每個組都是異質的,所以就產生了全班各組間的同質性,這就是合作學習的分組原則----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組內異質為小組內部成員互相幫助提供了可能,而組間同質又為全班各小組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
實踐證明,同質分組弊多利少,它容易養成學生盲目自信或過度自卑的心理,而異質分組可以讓學生懂得,每一個人都有長處和不足,人的智能、個性、才幹是多樣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賞別人,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團隊學習成效。
合作小組的人數,我們建議4-6人,根據大班教學的實際,7-8人也未嘗不可。一般來說,2人配對、4人相鄰合作學習,對學習場地的變化要求不是很高,較容易實現。
2.分工,為了合作
教師在啟動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根據內容合理分工、明確分工。沒有規則、沒有分工的合作學習很容易成為「自由市場」,嘈雜無序,合作難以見效,教師難以駕馭,活動難以正常進行。有的小組中的學生,對合作只有淺層次的理解,在他們印象中,「一起干」就是「合作」,「小組學習等於合作學習」,因而,在小組活動中,合理分工、明確分工尤為重要。不同的成員承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務,每個成員、每個角色都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相互依賴、相輔相成,才能促進合作,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有效合作。
當各小組在匯報階段,以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視角展示不同的學習成果、相互評價和相互欣賞時,也體現了組間的一種有序分工、一種合作依賴。
3.交往,需要互動
教師在合作學習的各個階段,要針對學生只「交」不「往」或「不互」「不動」、只有合作學習的「形」而沒有合作學習的「神」的現象,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新課程理念認為,教學是一種人際交往,是一種信息互動。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主動交往,掌控了小組活動的進程。學生通過與教師的主動交往,增加了合作學習成功的概率。學生在教師留給的合適的學習時間與開放的研究空間里,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充分發揮主體性和積極性,必然達到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互相影響,互相啟迪。小組在合作學習、合作研究的過程中,必然形成互相謙讓、互相學習、互相激勵、互相幫助等良好的研究氛圍。
合作學習可以是多邊互動的,合作學習的互動方式可以是多向的,交往對象也可以是多維的。
4.教師,明確角色
教師在合作學習的整個過程,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導師」、「合作的夥伴」、「交往的對象」。從以前的「大包大攬」到把舞台留給學生,並不意味著教師無所事事,相反,教師要擔負更大的管理和調控職責。因為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隨時都會有意外的問題發生,這些問題要得到及時的解決,才能保證活動的順利開展;因為教師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在知識結構、智慧水平、思維方式和認知風格方面,某些時候比起學生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越有效,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得就越充分。
「學習的導師」包含「知識的引領」和「活動的組織」兩個方面。前者即給小組分好工或指導小組分好工,協調好各小組之間的關系,維持和促進小組研究活動能夠持續進行。後者即啟發和點撥每個小組都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一個研究課題或研究方式,指導和幫助每個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尋找解決的途徑。合理的活動時間安排、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具有參考價值的合作程序,都是保證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質量的基礎。
「合作的夥伴」包含老師也以學習一員的身份進行研究或參與研究,並向學生展示研究結果。學生見此定會驚訝,驚訝於老師的介入,那樣悄然無聲、水波不驚,驚訝於老師的技能,那樣超凡脫俗、爐火純青。在不經意中,老師很自然地成為同學們的一名合作夥伴,師生分享交流研究的成果,不知不覺中對問題的認識漸趨全面,對知識的理解也漸趨深刻。學生驚訝和奇怪的是心目中居高臨下的老師怎麼也會像一名學生那樣去完成一項研究任務?他們隨之而來的肯定是興奮是激動。學習路上多了老師這名特殊夥伴的陪同,他們不再寂寞,不再無助,也不再灰心。這時的老師與其說是一名夥伴,不如說是一股力量,給了他們不竭的研究動力,伴隨著他們走向成功。
「交往的對象」包含學習上的交往對象和情感上的交往對象。小組合作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有利於學生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小組合作是學生之間互教互學、彼此之間信息交流的過程,也是互助互愛、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的過程。研究性學習更把小組合作推向廣域的學習情境,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更加開闊的時空中進行,人際交往就更具多維性和互動性。學生與教師之間不再是一種對峙的交往,而是一種和諧的交往,教師已經是學生中的一個重要對象。而且對學生來說,研究之初,他們需要得到指導。研究之中,他們需要得到幫助,遇到阻礙或困難時,他們需要傾訴和鼓勵,獲得成功時,他們需要肯定和欣賞。學生與教師的交往溝通,已不限於認知領域,早已擴展到情感、態度、技能的范圍。
5.評價,指向過程
教師在合作學習活動結束時,要根據自己對合作學習的監控和學習小組對合作學習的反饋情況,採取一定的評價措施和多樣的評價形式,包括用語言、眼神、體態對學生的合作學習進行評價、表示欣賞,用紙質的小星星、小紅花等物品進行獎勵、表示肯定。
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適時適度的評價,突破了課堂教學中只關注結果的單一評價模式,呈現出多維交叉、有機融合的特點。從評價方式看,有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在每一小組匯報後,既有學生「評委」發表意見,又有教師即興點評。從評價內容看,有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以過程評價為主。在肯定、欣賞、激勵、引導中,學生自然生成合作意識和合作技巧,悄然獲得精神的支持和情感的滋潤,從而發揮出更大的創造潛能和合作慾望,不僅出色完成眼前的學習任務,而且對他們以後的學習也將產生深刻的影響。
綜上可見,實驗區的不少教師已經學會從理論的高度、理性的角度重新認識合作學習的涵義,已經學會從合作學習的內在規律來反思合作學習的現狀,來尋找解決問題的良策。
在課改實驗深化的進程中,小組合作學習已經成為促進學生數學知識學習、數學能力發展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和新的學習方式,成為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策略。經過教師們的不斷反思、不斷改進,合作學習將變得更加有效、更加成熟,數學課堂也將變得更加鮮活、更加生動。
⑹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反思
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下,綜觀我們的課堂,不難發現,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也還有待於教師進一步反思,現結合我校正在開展的「新教師崗位練兵課」的有關案例談一些自己的想法和體會。下面分別從對教師建立知識體系結構、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學中的教學手段進行反思。
1、關於教師建立知識結構體系的反思
新課標中提到「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與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有了很大的不同,學生真正的由從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了主動的探究者,那麼這種角色的轉換,讓教師關注的重點也隨之轉換,往往忽視了對知識體系結構的建構,其中包括:基礎知識、學科知識、條件知識和實踐知識。縱所周知,數學學科知識是十分講究准確、嚴密、規范的。但在常規課的聽課調查中發現,我們教師自己在基礎知識的講授中出現錯誤讀法或說出不規范的數學語言。
如:一位新老師在教學二年級下冊《過河》一課 ,為了讓學生通過「過河」的情境,發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小括弧的作用,能正確計算帶有小括弧的運算。其教學程序大致如下:
(1) 通過看情境圖,理解題意。
(2) 生自主探索,獨立解決問題。
(生獨立解答完問題,進行小組匯報,引導討論小括弧的作用,領會理解運算順序。)
(3) 教師小結
師:小括弧可以幫助我們改變運算順序,如果在一個算式中有小括弧要先算小括弧裡面的。
(4) 獨立嘗試書第19頁「做一做」
5×(36-29) (83-35)÷6 94-(25+19)
(學生獨立做完後,教師引導學生匯報。)
師:誰來說說5乘括弧36減29括弧等於多少?
(學生頓時摸不清頭腦,下面老師也帶著疑惑不解的眼神,你看我,我看你。)
從整個教學流程來觀察這節課,是不存在大問題的。但是,問題的關鍵是,教師在讀混合運算時,沒有根據算式的意義進行讀解,而是只根據寫算式的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讀,讓人聽不清楚意思,並且誤解題意。我們正確的讀法是「5乘36與29的差」。 錯誤的讀法傳授給學生,只可能使學生在頭腦中建構錯誤的知識,從而形成「首因效應」,最後影響終身的學習。事實上,我們知道,在科學領域里,來不得一絲知識的不確定性。除了讓學生獲得知識的累積、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發展外,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完整無誤的科學知識結構也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尊重科學的知識,只有把這四方面知識(基礎知識、學科知識、條件知識和實踐知識)真正的構建成體系結構,才能真正的提高課堂效率,那麼,要構建知識的結構體系,就需要我們平時不斷的積累知識,需要教師不斷地進行經驗的總結與反思,需要教師間的經驗交流等來完善其知識體系結構。
2、關於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反思
新課標中「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學習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引入課堂,現已成為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把「探究」視為醫治百病的良葯,不擇時機,不擇問題的要求學生探究。
案例:二年級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教師在學生自主拼擺圖形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師:你擺的是什麼圖形?你擺一個這樣的圖形用了多少根小棒?你擺這么多圖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生1:我擺的是三角形,我擺一個這樣的圖形用了3根小棒,我擺了2個,共用了3+3=6(根)
生2:我擺的也是三角形,我擺一個這樣的圖形用了3根小棒,我擺了4個,共用了3+3+3+3=12(根)
生3:我擺的是正方形 ,我擺一個用了4根小棒,共擺了3個,4+4+4=12(根)
生4:我擺的是房子,我擺一間要用6根小棒,共擺了3間,6+6+6=18(根)
學生的方法多種多樣,只看這一教學片段,應該說這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好課。但是問題是,《乘法的初步認識》並不是讓學生算出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數,而是讓讓學生探索怎樣算出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數,而是讓學生理解和認識乘法,並讓學生在乘法和加法兩種方法的直接對比中感受當相同加數個數比較多時,用乘法讀、寫、算比較簡便。因此,理解乘法的意義和乘法相關的幾個概念: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才是本節課的重點。上述教學中,教師在關鍵環節,隨意探究,任意浪費時間,這就必然導致學生在理解和探究乘法的意義時,時間不足,導致本節課教學目標難以完成,教學沒有實現真正的有效性。
除了不需要探究的問題花費大量寶貴時間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以外,我還發現教師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常出現以下問題:一是問題過於簡單,完全不需要討論,可是為了體現新的學習方式,還是組織學生分組合作;二是沒有與其他學習形式有效整合,問題一出就讓學生討論,學生沒有經過獨立思考,還沒形成自己的想法就與別人交流,只有聽的份;三是學生剛開始討論,教師就喊停,沒有足夠的學習時間與空間;四是小組成員沒有分工,學生同時在說,各說各的,沒有傾聽,討論形式上熱熱鬧鬧,實質上空空洞洞;五是交流反饋中常聽到「我認為怎樣」,而不是「我們組認為怎樣」,可見忽視了合作學習的過程,也忽視了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與合作精神。因此合作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留於形式。如果沒有自己的觀點,就進行討論、合作,會抹殺自主思考的習慣,變成人雲亦雲。合作交流前要讓孩子有充分的思考空間,合作中要有充分的交流時間,才能在自主的基礎上合作,讓思維產生碰撞,生成智慧的火花。
3、關於對教學手段的反思
新課標下要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隨著硬體條件的改善,現在小學基本上安裝上了多媒體設備,因此教師也患上了「多媒體依賴症」。主要存在著以下一些問題,一是課件質量不高,很多教師為了圖方便,隨便在網上找一個就用於上課;二是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內容,有些教師的課件製作得非常精美,而內容只是一個簡單的呈現;三是過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體,有些教師把整節課的內容全部在課件上呈現出來,教師變成了一個操作員和解說員,可以說就是一節多媒體展示課。所以並非每一堂優質課都必須使用多媒體課件,也不一定使用課件的每一堂課都能評為優質課。
比如一位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正方體、長方體時,製作了一個動感很強的課件,將長方體和正方體在屏幕上翻過來、滾過去,聽課的教師在教室後面看得眼花繚亂、頭暈目眩,大多數學生更是雲里霧里,似懂非懂。而另一位年輕教師講「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整堂課未使用任何電教手段,只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剪、拼、想算、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並有機滲透了化歸思想,教學效果十分理想。由此看來,教學效果的好壞不全在於是否使用多媒體課件,更重要的是教師的教學技巧。事實上,有不少教學內容我們無需製作多媒體課件,也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去設計腳本、搜集音像素材。我們只需結合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結合學生十分熟悉的生活實際去創設情境,然後輔之一些簡易的教具、學具,合理設計教學活動,去開啟學生的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總之,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是我們每位教師的執著追求,通過我們的反思,不斷深入課堂進行教學的探究和實踐,才能真正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才能讓學生成為最大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