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幼師教學經驗:如何讓幼兒達到教學目標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任何一種教育的過程都貫穿著一定的指導思想,即一些基本的教育觀念。他們對教育的效果起決定性作用。幼兒園的語言教育也不例外。根據《幼兒園工作規程》第二十三條規定「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應是有目的,有計劃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我園幼教改革專家確定了「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觀念。同樣這種教育思想也是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的指導思想。
(一)主體主導觀。
早在1919年我國教育專家葉聖陶就提出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為本位,後來又明確指出「教師要起主導作用」,「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論斷。可以這樣說,以學生為主題,教師為主導是葉聖陶貫穿在語文教育思想中的一根紅線。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是葉聖陶語文教育思想在幼兒園語言教學中的體現。
什麼叫主體?主體是指認識者,是實踐活動和認知活動的承擔者。客體是主體實踐活動和認知活動的對象。主體指的是從事社會活動的人,教學過程中從事教與學活動的人是教師和幼兒。教師是教學過程中施教的主體,幼兒是教學過程中學習的主體。過去人們大多認為幼兒是無能的,一切聽從於成人,把孩子看做是被動的接收器,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必然出現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兒童主體發展能動性,在教育活動中目無兒童,只重視研究怎樣教,不注意研究幼兒如何學等現象。例如「灌輸式」、「填鴨式」、「注入式」,這些教學方式只體現了教師的主體性,而扼殺了幼兒的主體地位。
那麼什麼叫主導呢?主導是指主要的並且引導事物向某方面發展的。它說明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而且主要的職能是引導幼兒向某方面發展的,而不是取代幼兒主體性,主宰幼兒向某方面發展的。教學過程中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和受教育的幼兒,做為人,他們都具有人的本質,人的主體性。主體性就是作為社會生活主體的人在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行為的動機是自覺自願的,行為過程是自主的,行為結果是獨創的。這種雙重主體性正是教學過程區別於其他生產勞動過程的顯著標志。教學過程是師幼雙向互動的活動,是以教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的互動過程,只有既重教,又重學,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雙邊關系,才能保證教學過程的完整性。而片面強調任何一方,都將破壞教學過程的完整性。
(二)正確認識「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作用。
教改的關鍵是教師,只有正確理解和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更好地樹立和發展幼兒學習的主體地位。葉聖陶說「所謂教師的主導作用,蓋在善於引導啟迪,俾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受」,又說。「所謂起主導作用,並不等於我說了算。教師認准了並且遵循了教育規律。凡有關對學生熏陶、啟發、訓練各方面時時處處用心著力,這才是起主導作用。」以語文教學來說「主講人跟學生共同閱讀,共同斟酌,隨時啟發指點,就起了主導作用。」從這些論述中可以看出葉老對教師主導作用的認識是十分全面深刻的。幼兒語言教學中,教師的指導作用在於給幼兒營造輕松無壓力的語言環境,豐富幼兒生活經驗讓幼兒與同伴教師相互作用。因為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處於低階段,他們對於親身實踐中獲得的知識,觀察到的現象無法進行准確的辨別、認識。為了避免幼兒習得的內容過於膚淺片面乃至謬誤,教師必須提供適當的指導。幼兒園語言教學中教師跟幼兒共同傾聽,共同講述,共同游戲,共同閱讀,隨時觀察啟發誘導就起了主導作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指導者,對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和效果均要負全面責任。辯證唯物論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結果」。幼兒語言知識和能力的習得,智力的發展和良好品的習慣的養成,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在良好的環境和教育下努力學習的結果。這外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主要來自教師。幼兒就像一株幼苗,教師就是陽光、水分和養料。幼苗只有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才能茁壯成長,認為重視幼兒學習的主體性就可以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的想法是片面的,對提高教學質量極為不利。
葉聖陶的「主體主導觀」要求教師把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看做全部教學工作的重心,他指出「教育的本質原來如此:養成能力,養成習慣,是學生終身以之」。幼兒園工作規程也深刻地揭示了這一觀點,幼兒園語言學習更是要讓幼兒在教育活動中主動積極參與活動。因為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認識來源於實踐,實踐是人類認識的基礎。幼兒知識經驗少,思維具體形象,更需要通過自身的實踐,在直接感知中認識事物,獲得經驗,學會語言交往,培養語言能力。主動活動能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其自動投入活動,在實踐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學會語言,運用語言與人交往、表述、閱讀。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的具體指導,環境的影響都是外因,教育對象——幼兒則是內因。外因是通過內引起作用的。教育活動要取得應有的效果,必須充分調動幼兒在教育活動中的內在因素。使幼兒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發展。
其次,主動活動符合幼兒
『貳』 幼兒園教育教學環節具體目標任務的措施
用發現學習法、探究研討法、綱要圖式學習法、暗示學習法、啟發式內教學、平等式教學來完成容主要教育環節中具體目標。
1、發現學習法。引導幼兒自己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動,最後得到學習結果。
2、探究研討法。通過集體交流和研討促進學習,鼓勵幼兒的言語表達,肯定幼兒在學習中所犯錯誤的意義。
3、綱要圖式學習法。按照教材內容出示綱要信號圖式,把小型的「圖式」發給每個學生進行消化。要讓幼兒課下按「圖式」進行復習,讓幼兒在課堂上按圖式回答問題。
4、暗示學習法。採取與傳統教學法完全相反的做法,讓幼兒上課如同游戲、表演。
5、啟發式教學:注重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幼兒愉快地參與到活動之中。
6、平等式教學:注重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雙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促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暗示教學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教學法
『叄』 幼兒園體智德美各項教育教學目標與要求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已於1999年10月完成 第二部分教育目標與內容要求 一、幼兒園教育應當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全面落實《幼兒園工作規程》所提出的保育教育目標。 二、幼兒園教育的內容是廣泛的、啟蒙性的,可按照幼兒學習活動的范疇相對劃分為健康、社會、科學、語言、藝術等五個方面,還可按其它方式作不同的劃分。各方面的內容都應發展幼兒的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等 三、幼兒的學習是綜合的、整體的。在教育過程中應依據幼兒已有經驗和學習的興趣與特點,靈活、綜合地組織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內容,使幼兒獲得相對完整的經驗。 一、健康 ——增強幼兒體質,培養健康生活的態度和行為習慣 (一)目標 1.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情緒穩定; 2.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有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識,知道關心和保護自己; 4.喜歡參加體育活動。 (二)教育要求 1.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讓幼兒體驗到幼兒園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 2.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睡眠、盥洗、排泄等個人生活衛生習慣和愛護公共衛生的習慣; 3.指導幼兒學習自我服務技能,培養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4.開展以多種有趣的體育活動,特別是戶外的、大自然的活動,培養幼兒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並提高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5.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和活動進行安全、保健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6.在走、跑、跳、鑽、爬、攀等各種體育活動中,發展幼兒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 (三)指導要點 1.教師應該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 2.身體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是密切相關的,要高度重視良好人際環境對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3.幼兒不是被動的「被保護者」。教師要尊重幼兒不斷增長的獨立需要,在保育幼兒的同時,幫助他們學習生活自理技能,鍛煉自我保護能力。4.體育活動要尊重幼兒身體生長發育的規律和年齡特徵,不進行不適合幼兒的體育活動項目訓練。 二、科學 ——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發展認識能力 (一)目標 1.有好奇心,能發現周圍環境中有趣的事情; 2.喜歡觀察,樂於動手動腦、發現和解決問題; 3.理解生活中的簡單數學關系,能用簡單的分類、比較、推理等探索事物; 4.願意與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適應的方式表達各自的發現,並相互交流; 5.喜愛動植物,親近大自然,關心周圍的生活環境。 (二)教育要求 1.引導幼兒接觸自然環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與奧妙,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認識興趣; 2.結合和利用生活經驗,幫助幼兒認識自然環境,初步了解自然與自己生活的關系; 3.引導幼兒注意身邊常見的科學現象,感受科學技術給生活帶來的便利,萌發對科學的興趣; 4.引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和材料開展活動,發現物品和材料的多種特性和功能; 5.為幼兒提供觀察、操作、試驗的機會,支持、鼓勵幼兒動手動腦大膽探索; 6.引導幼兒關注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空間關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 7.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幫助幼兒理解基本的數學概念,發展思維能力; 8.鼓勵幼兒用多種方式來表現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結果,表達發現的愉快並與他人交流、分享。 (三)指導要點 1.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探究慾望,幫助幼兒學習運用觀察、比較、分析、推論等方法進行探索活動 2.學習科學的過程應該是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教師要讓幼兒運用感官、親自動手、動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幼兒之間的合作,並積極參與幼兒的探索活動。 3.幼兒的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 三、社會 ——增強幼兒的自尊、自信,培養幼兒關心、友好的態度和行為,促進幼兒個性健康發展 (一)目標 1.喜歡參加游戲和各種有益的活動,活動中快樂,自信; 2.樂意與人交往,禮貌、大方,對人友好; 3.知道對錯,能按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行動; 4.樂於接受任務,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5.愛父母、愛老師、愛同伴、愛家鄉、愛祖國。 (二)教育要求 1.引導幼兒參加游戲和其他各種活動,體驗和同伴共處的樂趣; 2.加強師生之間、同伴之間的交往,培養幼兒對人親近、友愛的態度,教給必要的交往技能,學會和睦相處; 3.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的長處和獲得成功感的機會,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 4.提供自由活動的機會,支持幼兒自主地選擇和計劃活動,並鼓勵他們認真努力地完成任務; 5.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幫助幼兒理解行為規則的必要性,學習遵守規則; 6.教育幼兒愛護玩具和其它物品,用完收拾; 7.引導幼兒接觸和認識與自己生活關系密切的不同職業的成人,培養幼兒尊重不同職業人們的勞動; 8.擴展幼兒對社會生活環境的認識,激發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三)指導要點 1.《社會》是一個綜合的學習領域。社會學習往往融合在各種學習活動中,並滲透於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 2.社會學習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尤其是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學習,往往不是教師直接「教」的結果。幼兒主要是通過在實際生活和活動中積累有關的經驗和體驗而學習的。教師要注意通過環境影響、感染幼兒。 3.教師和家長是幼兒社會學習的重要影響源。模仿是幼兒社會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和家長的言行舉止直接、間接地影響幼兒,構成他們學習的「榜樣」。因此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為兒童提供良好的榜樣。 4.幼兒的社會性培養需要家、園、社會保持一致、密切配合。 四、語言 ——提高幼兒語言交往的積極性、發展語言能力 (一)目標 1.喜歡與人談話、交流; 2.注意傾聽並能理解對方的話; 3.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 4.喜歡聽故事、看圖書。 (二)教育要求 1.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 2.養成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展語言理解能力; 3.鼓勵幼兒用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發展語言表達能力; 4.教育幼兒使用禮貌語言與人交往,養成文明交往的習慣; 5.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 6.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元號的興趣; 7.利用圖書和繪畫,引發幼兒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 8.提供普通話的語言環境,幫助幼兒熟悉、聽懂並學說普通話。少數民族地區還應幫助幼兒學習本民族語言。 (三)指導要點 1.幼兒的語言是通過在生活中積極主動地運用而發展起來的,單靠教師直接的「教」是難以掌握的。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引導幼兒積極運用語言進行交往。 2.語言學習具有個別化的特點,教師應重視與幼兒的個別交流和幼兒之間的自由交談。 3.語言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思維、社會參與水平、交流技能、知識經驗等方面的發展是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的,語言教育應當滲透在所有的活動中。 五、藝術 ——豐富幼兒的情感,培養初步的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 (一)目標1.能初步感受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 2.喜歡藝術活動,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感受與體驗; 3.樂於與同伴一起娛樂、表演、創作。 (二)教育要求 1.引導幼兒接觸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事件,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和情感體驗; 2.引導幼兒欣賞藝術作品,培養幼兒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情趣; 3.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地想像,運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4.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和廢舊材料製作各種玩具、工藝裝飾品,體驗創造的樂趣; 5.為幼兒創造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賞。 (三)指導要點 1.藝術是幼兒的另一種表達認識和情感的「語言」。幼兒藝術教育應引導幼兒接觸生活中的各種美好事物與現象,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和情感體驗。 2.藝術活動是一種情感和創造性活動。幼兒在藝術活動過程應有愉悅感和個性化的表現。教師要理解並積極鼓勵幼兒與眾不同的表現方式,注意不要把藝術教育變成機械的技能訓練。
『肆』 幼兒托育的短期和長期教學目標分別是什麼
幼兒托育短期長期教學目標分別是什麼?這個其實還是以教育孩子為目標的,這個是最最主要的安全
『伍』 我國學前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我國學前教育的目標是:
1、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發展小兒的基本動作,進行適當的體格鍛煉,增強兒童的抵抗力,提高嬰幼兒的健康水平,促進身心正常發展。
3、發展小兒模仿、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通過語言及認識周圍環境事物,使小兒智力得到發展,並獲得簡單知識。
4、進行友愛、禮貌、誠實、勇敢等良好的品德教育。
5、培養小兒的飲食、睡眠、衣著、盥洗、與人交往等各個方面的文明衛生習慣及美學的觀念。
(5)幼兒教育教學目標擴展閱讀:
1、兒童是人生智力發展的基礎階段,又是發展最快的時期,適當、正確的學前教育對幼兒智力及其日後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兒童的形成、發展,無一不與適當、正確的學前教育有關,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學前教育。
2、不分年級教育的指導思想的核心是重視兒童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允許超前和落後,使優秀學生和後進生都能獲得有效發展。其次,不同年齡兒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動,通過社會交往,無論是年齡大的兒童還是年齡小的兒童,都能學到大量知識,並獲得社會能力的發展。
3、廣義的學前教育是指從出生到6周歲或7周歲的兒童實施的保育和教育。狹義的學前教育是指對3~6周歲或7周歲的兒童實施的保育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