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漢代的舞蹈有哪些
那是在西漢時期,長安宮廷里出了一個舞技絕倫的女子,她叫
「趙飛燕」,原名宜主,是西漢漢成帝的皇後和漢哀帝時的皇太後。她因為容貌姣好,舞技出色,所以深受漢成帝劉驁的專寵,貴傾後宮。趙飛燕父親趙曼是漢代宮府的家奴,日子過得窮困潦倒。趙飛燕生下來後,趙曼因為無力撫養,他便將趙飛燕送給別人家撫養。當天晚上,趙曼總是夢見嬰兒在哭。趙曼不忍心,他又把趙飛燕抱回家中勉強養活。而趙飛燕因為家窮,很小去陽阿公主家做了一名歌舞伎。趙飛燕天資聰明過人,她練就迷人的歌喉和高超的舞技。
漢成帝劉驁喜歡游樂,他經常與富平侯張放出外游樂。有一次,漢成帝在陽阿公主家見到趙飛燕後,他大為歡喜,很快就召趙飛燕入宮,封為婕妤。
漢成帝極為寵愛趙飛燕,沒多久就立趙飛燕為皇後,從此趙飛燕開始顯赫一時了。
趙飛燕勾人魂魄的眼神、清麗動人的歌喉、婀娜曼妙的舞姿,一下子就傾倒了漢成帝。趙飛燕的秀麗姿容,輕盈身材和出眾的舞技,使得她在後宮嬪妃中如鶴立雞群。趙飛燕表演的一種舞步,手如拈花顫動,身形似風輕移,令漢成帝十分著迷。
當時,長安宮廷中有一灣清水,叫做「太液池」,中間有一個小島,叫做「瀛洲」。漢成帝命人在上面築起一個高約13米的檯子。
有一次,趙飛燕身穿美麗透明的薄紗在瀛洲檯子上跳舞,下面有樂隊伴奏。漢成帝親自指揮,看著高台上的趙飛燕飄飄欲仙的樣子,漢成帝格外高興。
趙飛燕玩得正在興頭上的時候,忽然一陣大風襲來,趙飛燕薄薄的衣袖也就隨風飄舞起來了,好像她也要隨風飄去一般。
漢成帝很是著急,他趕忙命人用力拉住趙飛燕的衣裙。自此以後,漢成帝怕大風把趙飛燕帶走,他特意為趙飛燕建造了一個名為「七寶避風台」的住所。
還有,因為那一次意外,待到風停舞罷後,趙飛燕的裙子被人抓出了皺褶,從此以後,後宮中開始流行了一種有皺褶的舞裙,名為「留仙裙」。
甚至,漢成帝還為趙飛燕特製了一個水晶盤,他命令宮人托起盤子,讓趙飛燕在盤子上起舞,這樣倍增飄逸輕盈之美。趙飛燕還擅走一種特別的舞步,這種舞步叫做「踽步」,她走起來花枝顫然,姿勢非常優美。
漢代宮廷舞女除了趙飛燕以外,還有一個舞技高超的女子李夫人。李夫人出身於世代從事音樂歌舞的樂人家庭,李延年是李夫人的哥哥。後來李延年因為擅長歌舞受到漢武帝喜愛。有一次,李延年在漢武帝酒宴前獻歌道: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漢武帝聽了後嘆息說:「好歌!但是世上真的有這樣的絕色佳人嗎?」
李延年便將自己的妹妹李夫人引薦給漢武帝。於是漢武帝便召見李延年的妹妹,他發現李夫人果真妙麗善舞,舞技高超絕倫。漢武帝非常喜歡李夫人的歌舞,便立她為夫人了。
後來,漢武帝在宮中時時欣賞李夫人的高超舞技,他也越發喜歡這個絕代佳人了。
但是好景不長,幾年後李夫人去世,漢武帝無比懷念李夫人的舞技,於是他命令畫師將李夫人生前的形象畫下來,然後將畫像掛在甘泉宮,這樣他就可以時時回憶起李夫人昔日美妙的歌舞表演了。
漢代還盛行一種《劍舞》。從春秋戰國到秦漢之際,中原大地紛爭不斷,因此習武之風盛行。那時由於金屬冶煉的技術不斷提高,「劍」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愛戴。
漢代人們大多佩劍,這也逐漸成為一代代文人武士的必備行頭,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下,《劍舞》流行於漢代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記載漢代《劍舞》表演情形的史籍中,最有名的當數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了,其中《項羽本紀》就講述了「鴻門宴」的故事,原文是這樣描寫的:
范增數目項王,舉佩玉塊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范增起,出召項庄,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庄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項王曰:諾。項庄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王,庄不得擊。
後來出土的畫像石上也有關於此事具體刻畫,在漢代,也許是劍器原本就充滿了動作性,也許是漢代樂舞的表演者們對舞劍有特別的偏好,所以《劍舞》形象在出土的畫像石上所見極多。
在河南出土的一塊畫像磚上,就有3人共同舞劍的生動景象。左側一人坐胯虛步,右臂揚起,劍鋒向下,似乎正在做出擊准備。中間一人身形碩大,立掌待勢。更加精彩的是畫面右側的舞劍者,手揮雙劍,大弓步,與中間一人對峙,極富動感。
其他《劍舞》的形象,有橫劍馬步蹲襠者,也有平劍蓄勢待發者,還有拔劍怒目而立者,這些形象各顯神氣,有的《劍舞》表演者手持一把劍,還有的表演者舞動雙劍。
漢代的《干戚舞》,也被稱為《盾牌舞》,這種流傳於上古大神刑天的舞蹈在漢代也非常著名。後來山東微山出土的畫像石上,就記錄了這種盾牌之舞。
在畫像右方有一對舞人左手執盾牌,右手執刀,做蹲襠步姿勢,兩人一攻一守,一進一退,正在對峙比武。兩人的盾牌高近一米,寬約0.3米,為長方形。
右方舞人,頭挽椎髻,精神抖擻,盾牌移在左側,露出大半個身體,好像要進攻一樣;而左方的舞人戴著面具,他拿著盾牌掩護,身體後躲,刀豎身後,明顯他已經呈現敗勢了。
還有,漢代《建鼓舞》形象也非常多,除了《建鼓舞》之外,多數鼓舞都沒有特定的名稱,但是在後來出土畫像中卻極為常見。
《建鼓舞》,也稱作《應鼓舞》,是漢代當權者召集號令以及開府問事時禮儀所用的鼓,這些鼓既代表著某種禮樂規格,又象徵著使用者的權勢地位。根據古籍《禮儀·大射》中記載:
建鼓在阼階西。建鼓的形制一般是以兩根立柱吊懸一面大鼓,立柱腳下有四足,如同卧獅之腳,立柱上方裝飾著華蓋,並有鳳鳥的形象,很是好看。
《建鼓舞》舞者有的是在建鼓伴奏下起舞的,也有邊擊打建鼓邊作舞姿的。
後來出土的畫像磚石上與建鼓一起出現的舞者,大多數都是男性,這也許能夠說明《建鼓舞》是一種很有陽剛之氣的舞蹈表演吧!
《建鼓舞》的舞姿也是各種各樣,有騎馬蹲襠式,有大弓箭步的,有跨步跳擊的,有擊打之後向後折腰的。
Ⅱ 漢代以哪些歌舞表演為主
漢代的歌、樂、舞合一的歌舞劇是以角抵、競技為主的百戲里,也有稱為「散樂」的歌舞演出,在其中便演過如《東海黃公》之類的戲劇性故事。
Ⅲ 漢朝的舞蹈是什麼舞種
1.習俗舞蹈:又可稱為節慶、儀式舞蹈,是我國許多民族在婚配、喪葬、種植、收版獲及其他一些喜權慶節日所舉行的各種群眾性的舞蹈活動。在這些舞蹈活動中,表觀了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社會風貌、文化傳統和民族性格特徵。
2.宗教、祭祀舞蹈:是進行宗教和祭祀活動的舞蹈形式。主要用以祈求神靈庇佑、除災去病、逢凶化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或是答謝神靈的恩賜;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的一種禮儀性的舞蹈形式。過去人們用以表示對先祖的懷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對自己的保佑和賜福。
3.社交舞蹈:是人們進行社會交往、增進友誼、聯絡感情的舞蹈活動。一般多指在舞會中跳的各種交際舞。另外,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在各種節日所進行的群眾性的舞蹈活動,多是青年男女進行社會交往、自由選擇配偶的社交活動,因此,也可以說是各民族的社交舞蹈。
4.自娛舞蹈:是人們以自娛自樂為唯一目的的舞蹈活動。用舞蹈來抒發和宣洩自己內在的情感沖動,從而獲得審美愉悅的充分滿足。
相對來說,宗教的在祭祀是會比較常用
當然還有很多民族舞
有的還是根據詩經編排的
Ⅳ 問一下,這個視頻中的舞蹈是漢朝的舞蹈嗎叫什麼名字有完全版嗎
這個視頻出自於於正的《美人心計》,《美人心計》是講風姿妖嬈的漢室後宮中,版幔帳幕簾之後的美人權爾虞我詐、鬥智斗勇的故事。
舞蹈名字叫《長安歌》,因為是出自描寫漢朝的電視劇,所以我想應該是漢舞,電視劇中有很多。
Ⅳ 漢朝的舞蹈文化
舞蹈是人類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它的內涵和功能隨著時代的不同而發展變化,中國文化古籍里就有「帝俊有子八人,是始為歌舞」「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等有關原始舞蹈的記載。我們在殷商甲骨文中便見到了「舞」這個最早的文字,它描繪出一人雙手執牛尾和鳥羽而舞的形象。青海出土的馬家窯類型舞蹈紋彩陶盆,則再現了早期集體舞蹈的風采。西周初期制定的雅樂體系,標志著樂舞文化進入了成熟期。春秋戰國時,諸侯征戰,「禮崩樂壞」,民間舞蹈蓬勃興起,表演性舞蹈有了新的發展。大批專業歌舞藝人的出現,成了推動當時歌舞藝術發展的重要力量。統治階級對聲色享樂的追求是這支隊伍存在和壯大的主要原因。著名的「楚舞」以細腰為美,細腰一時成為審美的時尚,以致出現了「楚靈王好細腰,國中多餓人」的眾人餓飯減肥的現象。這種審美觀一直延續至漢代,纖瘦苗條是漢代婦女對美的追求。
在繼承前代舞蹈藝術的基礎上,又通過對西域樂舞的交流吸收,漢代把中國古典舞蹈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為後世中國舞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綜合性的大型舞蹈——百戲,以及多人共舞、雙人對舞等多種舞蹈形式都很流行,加上伴奏的隊伍和各類樂器道具的陳列,豐富多彩,氣勢恢宏。歌舞成了人們生活中的普遍需求,不僅是女性,男性能歌善舞者也很常見,「馬步」「弓箭步」等英武舞姿一直流傳至今。一塊漢畫像石上刻畫的一對雙人舞,簡朴傳神、剛勁瀟灑。這種形象和當代的舞蹈幾乎沒有區別。
值得一提的是漢代留下了許多傑出的舞蹈藝人的姓名,其中最著名的當推因她那出神入化的舞技而被漢成帝所寵愛的「學歌舞,號曰飛燕」的趙飛燕了。傳說她「身輕若燕,能作掌上舞」。河南鄭州出土的漢畫像磚上的舞女正是這種身輕若燕的舞蹈形象,特別有意思的是畫磚左上角雕刻的一隻飛燕,明白向人們表明了它的主題。除趙飛燕外,高祖的寵姬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歸之曲」。武帝寵愛的李夫人「妙麗善舞」等等,都是名噪一時的舞蹈家。由此也不難推斷玉舞人在漢代廣為流行的原因了。統治階級上層對歌舞的愛好和支持是漢代舞蹈繁榮興盛的一個重要原因。史籍記載,高祖劉邦在平定了淮南王英布叛亂之後的返回途中,於其老家的沛宮設宴,召集鄉親們飲酒,並親自擊築,高唱他本人創作的《大風歌》。在歌唱中起身舞蹈,慷慨抒懷,還激動地流下了眼淚。皇室親王們對歌舞的迷戀,後妃們本身便是舞蹈高手,這些對漢代舞蹈無疑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漢代舞女的舞蹈有兩個最重要的特點:一是「舞袖」,古諺「長袖善舞」,可見古人對舞袖的欣賞和喜愛。運用道具作舞,是我國傳統舞蹈的一大特點,漢代舞蹈幾乎都以長袖作舞,舞袖凌空飄逸,如行雲流水,曼妙靈動,千姿百態。舞袖技藝的發展提高,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舞蹈的表演功能。「巾舞」是加長了的舞袖,從而使其更多變化,更具表現力。除「舞袖」外,另一特點是「舞腰」。腰是牽動人身的樞紐部位,它的扭動變化,既舞動了上身,又帶動了下肢,使動作前俯後仰,左右傾折,豐富善變,綽約多姿。「舞腰」動作要求舞人練就一身柔功,做到「繞身若環」「柔若無骨」,是很不容易的。「翹袖」「折腰」是當時舞蹈技巧中具有代表性的尖端技術,二者組成了美妙的舞姿,一直傳承至今。
Ⅵ 漢朝的三種主要樂舞理論
1、樂舞百戲等表演藝術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出現了一些著名的舞蹈和舞人;
2、西域樂舞雜技幻術和邊疆少數民族舞蹈的傳入,
3、官府機構:樂府
然而漢畫像磚石是最能反映漢代舞蹈形象的珍貴史料,它向我們展示了漢代舞蹈的百態風貌。由於漢代舞蹈經常與「百戲」中的其他節目摻雜或相間演出,偏重技巧表演的雜技節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舞蹈的發展。漢代舞蹈具有技藝結合、技藝並重的特點。同時漢代充分利用舞具、舞服,抒發感情、加強美感,成為我國傳統舞蹈的特色之一。漢代舞蹈具有技藝結合、
漢代樂舞是一個廣收並蓄,融合眾技的時代,舞蹈受雜技、幻術、角抵、俳優的影響向高難度發展,豐富了傳情達意的手段,擴大了舞蹈的表現能力
從《盤鼓舞》這一節目體現出來。它既有「羅衣從風,長袖交橫」,飄逸美妙的舞姿,又有「浮騰累跪,跗蹋摩跌」高超復雜的技巧。《盤鼓舞》不僅注重舞蹈形式的提高,而且講求以外在的舞容表現內在的詩意,對舞蹈的意境有所追求。融合眾技的另一成果,是歌舞戲的出現。
《東海黃公》中有人物,有假形;巫師黃公厭服白虎,表演人與獸斗是角抵戲的典型套路。黃公的法術不靈,終為白虎所殺,富於諷刺喜劇色彩。
另一出《總會仙倡》有虎、豹假形,有神人、仙女,是圖騰舞蹈和巫舞的進一步發展。
兩漢時代由於封建制度趨於鞏固,經濟繁榮,人民生活有了提高,各地樂舞有了相應發展。各地著名的歌舞有:《東歌》、《東舞》、《趙謳》、《趙舞》、《荊艷》、《楚舞》、《吳歈》、《越吟》、《鄭聲》、《鄭舞》。
Ⅶ 漢朝樂府有哪些舞蹈種類和名家
舞蹈種類:長袖舞、巾舞、七盤舞、劍舞、棍舞、刀舞、干舞、鐸舞、鞞舞、相和大麴、百戲;
舞蹈名家:李延年、邯鄲姬、戚夫人、趙飛燕、孫鎖
Ⅷ 「長袖善舞」,袖舞是如何成為漢朝人信仰的
袖舞之所以成為漢朝人的信仰,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統治者的審美所在。漢朝好袖舞,這是從漢高祖劉邦就開始的流行趨勢,他喜愛長袖細腰的楚舞,而劉邦的寵姬戚夫人就特別擅長跳長袖舞,即所謂“翹袖折腰之舞”。而在當時,由於長袖舞受到了最高統治者的喜愛,基本上每場大型的音樂舞蹈活動當中都會出現長袖舞蹈,因此,這種舞蹈就成為了上層階級宴飲的必備舞蹈之一。
漢代袖舞受到楚舞的影響,並將其長袖束細腰的形態特徵放大,形成了獨特的以腰為重點的動作,扭腰出胯,體態婀娜,時而有力,時而柔和,而長袖善舞和翹袖折腰是漢代袖舞的經典特寫動作,其中最常見的動作就是伸臂展袖,在如今的電視劇中基本上每個跳舞的場景都會出現這個動作。
Ⅸ 漢朝時期的宮廷舞是漢族的民族舞嗎
不是,古抄代宮廷皇室中襲宴會娛樂的舞蹈。大多來自民間,也有宮廷專業藝人加工創造的。內容多為帝王歌功頌德或歌舞昇平,形式上比較工整華麗,結構也比較嚴謹,一般皆屬當時藝術水平上乘者。
古色古香,根據舞蹈的具體要求也各有特色,漢唐舞大多採用傳統的漢服,如《踏歌》;而一些現代編創的古典舞,其服裝總體來說,也是寬袍大袖、飄逸瀟灑,富有一種詩意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