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讀書計劃有哪些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使人進步,讀人明理,一本好書能給我們帶來無盡的樂趣和享受,甚至使我們終身受益。蘇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師要「讀書,讀書,再讀書!」閱讀應成為教師的一種基本生活方式。在閱讀中與大師對話、與社會對話、與自然對話、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在對話中與學生一起成長。
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聰慧,讀書使人高尚,讀書使人文明,讀書使人昌理,讀書使人善辯。為了促進教學實踐與理論的結合,提高自己的政治、業務水平和師德修養,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更能符合時代的要求,以滿足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讀書不僅是滿足自己的精神需要,不斷充實自己,也能通過這樣的途徑學習他人的先進經驗,讓自己能更加勝任教育教學工作。特製定如下的讀書計劃。
一、讀書目標:
1、通過讀書活動,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教育創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2、通過讀書活動,使自己業務精良,勝任新課程教學,成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充滿生機活力的小學教師。
3、通過讀書活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教師職業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塑造良好的教師形象。
4、通過讀書活動,豐富自身個人文涵養,強化自身修養,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變得更為豐富多彩。
二、在我的讀書活動中我將遵循以下思路:
1、堅持「讀書促進思考,思考促進成長」的原則,將精讀與泛讀相結合,讀書時及時記下自己的讀書體會,將讀書與反思相結合,不斷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
2、參與網路與周圍的讀書沙龍交流,積極發表自己的讀書點滴體會。
3、充分利用網路資源,開展網上電子閱讀,開闊自己的視野。
4、將讀書融入教學的相關環節和步驟,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提高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
5、通過讀書活動讓自己能學會享受閱讀、享受教育、享受人生,提高生命質量。
三、開展讀書活動的主要措施:
1、要使讀書計劃不流於形式,落到實處,關鍵在堅持,不把繁忙沒時間讀作為推脫之詞。把讀書作為每天必做的功課,要培養自己的意志力,直至這樣的堅持成為一種習慣
2、每天要保證至少一個小時的讀書時間。即使再忙,這段時間也不能省去。這一個小時內要避開外界的紛擾,真正做到靜心靜神,沉溺於書中,從而讀出意味、讀出情趣來。
3、讀書要與思考有機結合。古人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能邊讀邊想,緊密聯系自己教育教學實踐,讀出自己的思考與見解,提高認識,培養自己獨特的思維與創新意識。同時,要力爭作點讀書筆記,或標注,或摘錄,或質疑,努力尋求讀書成效的最大化,不斷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質與綜合能力。
智慧的人生從讀書開始,且讀且思,且思且行,這一路必將書香四溢,笑語滿懷!
Ⅱ 讀書和實踐的計劃
讀書計劃
讀書使人進步,使人明理,一本好書能給我們帶來無盡的樂趣和享受,甚至使我們終身受益。蘇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師要「讀書,讀書,再讀書!」閱讀應成為教師的一種基本生活方式。教師這種特殊的職業就決定了教師必須與書結緣,以書為友,走進書本,終生與書為伴。
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積極參與到學校的讀書活動中,努力通過讀書來滋養精神,提升品位,不斷提高師德素質和自身修養,努力做家長滿意的,學生愛戴的人民教師。
一、我的讀書目標:
1、通過學習教育經典理論,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創新能力,通過閱讀接觸更廣的課外知識,深化更多的學科內容 , 逐步養成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
2、通過讀書,培養自身好讀書的習慣,提升內涵,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教育實踐與改革,言傳身教,為人師表。
3、通過讀書,增加自身的課外閱讀量,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
4、通過學習名篇名著,豐富自身個人文化涵養,強化自身修養,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變得更為豐富多彩。
5、通過讀書活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教師職業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塑造良好的教師形象。
二、 讀書內容
每周閱讀兩篇教育教學文章,每月通讀一本教學雜志,每學期精讀一本教育教學著作。
1、經典閱讀:《三字經》《給教師的100條新建議》《陶行知教育名篇》
2、選讀書目:《做最好的老師》《教育智慧從哪裡來》《中華禮儀全書》《生命化教育叢書》 《守護孩子的生命》
三、讀書學習的形式
1、個人自學為主,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有關書目,做好讀書筆記,寫好心得體會。及時認真地進行教學反思。讓讀書成為自己的自覺行動,學習成為自己的一種需要。
2、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閱覽室的書籍。
四、我的讀書措施和方法
1、根據學校安排的讀書要求,制定個人切實可行的讀書計劃。
2、每天要保證至少半小時的讀書時間,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真正做到靜心靜神,沉溺於書中,讀出意味、讀出情趣。
3、讀書要與思考有機結合。要能邊讀邊想,緊密聯系自己教育教學實踐,讀出自己的思考與見解,提高認識,培養自己獨特的思維與創新意識。做到在讀書過程中,認真做好讀書筆記,及時寫下心得體會,努力尋求讀書成效的最大化,不斷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質與綜合能力。
4、積極和教師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共同發展,藉此,提高個人人文素養,培養完善的讀書人格,使自己不斷成長,成為有知識、更有文化底蘊的教師。
讀書,能夠改變教師的精神、氣質和品性,「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能夠不斷增長專業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學閃耀出敏捷睿智的光彩,充盈著創造的活力和快樂。讀書,能夠改變人生,而且能促使自身去不斷地思考教學工作、生活、生命,從而實現人生層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華。
Ⅲ 陶行知關於讀書的理論或名言(強調語文教學中讀書的重要性)在線等,急~~~
教育不能創造什麼,但它能啟發兒童創造力以從事於創造工作。 —— 陶行知
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使手腦聯盟。 —— 陶行知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 陶行知
教育為公以達天下為公。 —— 陶行知
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 陶行知
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 陶行知
我們深信教育是國家萬年根本大計。 —— 陶行知
Ⅳ 為何現在的老師都教學生怎麼去讀書,而不教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現在中國的教育系統是一樣的。盡管實施了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仍有許多不可消除的根源。現在,尤其是在更好的學校,我們應該從小學開始努力學習,把我們的童年鎖在學校里,等待初中入學考試。在初中,情況是一樣的,還有一系列自我情願或不情願的枷鎖,如為高中入學考試輔導。高中也是如此,高考也是如此。
既然學習結果決定於學生的真實經驗,那麼教師的基本工作就不是教材內容的灌輸,而是想盡一切辦法創造盡可能適合學生情況又符合教學目標的課堂情境,讓學生動起來,不但手要動起來,而且頭腦要動起來。這是相當艱難的工作,比照本宣科當教材的傳聲筒要難多了,比隨便搞一個什麼熱鬧活動自己當主持人難多了。教師的創造性就在這里。教學的藝術就在這里。教學的藝術其實就是幫助學生獲得正面學習經驗的藝術。評價教師教學水平高低,這也應該是一個主要標准 .
Ⅳ 求幾篇關於教育教學專著的讀書心得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寒假裡我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受益匪淺,本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造的教育 」、「創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以及「創造的教育」的獨特教育思想,對於我們的教育事業具有許多現實意義。
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頭腦解放、手腳解放、身體解放、感官解放、時間解放、語言解放;二是「勞力的基礎上勞心」 ;三是「學做合一」 ;四是「實驗即創造」 ,創造的本質是活鮮鮮的生命,是活生生的願望,是在於火一樣的熱情,是在於探究的興趣,創造來源於生活的活力、來源於生命的本身。
在 「創造的教育」一文中寫到魯濱孫漂流到荒島上去,白天到海邊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沒水喝,他想出了用軟土製成的瓶子,再用火燒成,可以裝水,這是由行動而發生思想,由思想產生了新價值。當今的學校教育,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不很多,教師的教法不新,學生學法不新。因此,現在的教育需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創造力,需要充分的營養,適宜的土壤,良好的環境,還需要建立良好的習慣,需要因材施教。我們也要像利波老闆那樣寬容法拉第,讓法拉第在電學上取得輝煌的功績。
在讀到「創造兒童的教育」,首先要為兒童爭取時間解放,現今有許多學校還是靠犧牲兒童的時間為代價來換取所謂的「成績」,這就使兒童失去了學習人生的機會,養成無意創造的傾向,到成人時,即使有時間,也不知道怎樣下手去發揮他的創造力了。創造兒童的教育,還在於解放兒童的頭腦,讓他們從頭腦里解放出來的創造力,才能創造出輝煌的成就。
教育創新並非標新立異,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的能力,如果說教學內容已經體現了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採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話,就無所謂能力的培養了。因此,新時代的教學就是創新的教學,創新的學習。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不在於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該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的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並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由此我們體會到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 的真諦。
我們想要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關鍵要有適宜的氣候、一定的土壤、而這些條件要靠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實際教學中,我將從書上學到的做起,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做起,認真對待每一名學生,認真上好每一堂課,以真正的創新理念去開拓自己的新天地。
Ⅵ 《民本主義與教育》讀書筆記5000字
一、杜威和《民主主義與教育》
(一)杜威
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年)是美國現代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和教育家。他於1896年創辦了芝加哥實驗學校,這所學校是他的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的實驗室。實際上,實驗學校就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實際應用,通過教育實踐為寫作《民主主義與教育》積累了豐富的實際材料。他從實用主義哲學出發,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口號,反對以教師為中心,主張把學生從教師的束縛下解放出來。杜威主張新「三中心」——兒童中心、課堂活動中心和個人直接經驗中心。這個提法在20世紀初是巨大的進步,即使現在仍意義深遠。
杜威於1919年5月至1921年曾來中國講學,足跡遍及十一省,宣傳他的實用主義哲學和教育學。杜威一生始終不渝地關注教育與民主主義的關系,他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特別關注。教育與民主主義的關系,並不只是杜威個人所關心的,也不是一個與其他無關的孤立問題,許多不同領域的思想家和學者已經把這個問題列為他們在社會及教育方面進行探究的主要課題。
(二)《民主主義與教育》概述
1.概況
該書是杜威在1916年寫成的。這時美國面臨著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革命的新階段,正處在快速發展的時期。因此,要求研究與探索新的教育以適應工業革命的需要以及解決社會政治生活的各種問題,這是時代的需要,杜威《民本主義與教育》反映了美國資產階級這種要求。所以,該書既有消極的、應該批判的東西,也有值得借鑒之處。
2.書中關於教師的作用的論述
首先,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的第十四章中提到:「教師僅有學問是不夠的。事實上,除非教師的習慣態度關心教材和學生本人的經驗互相影響,否則,教師的學問或他所熟練掌握的教材,孤立地看,它的某些特點反而有礙有效教學。」教學的問題在於使學生的經驗不斷地向著專家已知的東西前進,所以教師既需懂得教材,還需懂得學生特有的需要和能力。從教師施教方面來說,杜威要求「教師直接從事教授的時候,對於教材,要完全精熟,運用自如;這個時候,教師的注意力要集中於學生的態度與反應,了解學生與教材有何相互的影響,這是教師的事情」。為了使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要特別注意教材對於學生的需要與能力,符合他們智力的發展水平。
其次,杜威認為,學校生活組織應該以兒童為中心,在強調「兒童中心」思想的同時,杜威並不同意教師採取「放手」的政策。由於教育過程是兒童與教師共同參與的過程,是他們雙方真正合作的過程,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兒童與教師之間的接觸更親密,從而使得兒童更多地受到教師的指導。
再次,杜威認為,要讓兒童自由地選擇感興趣的作業,自由地開展「活動」,並從「活動」中獲得知識。所以,他反對教師按照他的「命令」去做的辦法,認為這種教育是「盲從」,因而是不會達到教育的目的的。正因為如此,在教育改革中,他認為應該讓兒童自由成長與自然發展。因為,兒童順從成人和教師的「命令」而做事與學習,是受外部力量的壓制而為的,他們沒有興趣,像做「苦工」一樣,這樣他們所進行的「活動」就不會有良好的結果。
杜威倡導的實用主義教學論有它的不足,它將兒童的經驗強調到高於一切的程度,完全否定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但同時相對於傳統教學論它是不小的進步,它批判了傳統教學論的形式主義、機械主義,同時強調學生活動和啟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不僅僅能作為知識的傳授者,還可以作為活動的參與者,教師不能高高在上,課堂民主化學生中心是利於教學的,教師還可作為協助者。這在教育史上是首次重新定位教師,教師的作用不是單一的,提出教師的其他角色作用,對現代教學有著重大意義和啟示作用。
二、現代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和作用
(一)輔助者(facilitator)角色
以現在所廣為推崇的杜威所倡導的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為例,合作學習就是學習活動以團體的形式組織,以學員間互相交換信息為主,學生不但為自己還要為他人的學習負責的一種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是中心,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和批判性思考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而不是競爭意識,這正是現在學生所缺乏並且將來所必須的。教師在這一學習模式下起到輔助作用。首先,教師要創造一個組織良好的學習環境;其次,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必須在教室里來回走動,在學生或小組需要時隨時提供幫助。在此期間,教師要進行互動、重申、質疑、支持、擴展、表揚、強調,還要給出反饋,引導學習小組自己解決問題和思考,協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二)顧問(consultant)角色
在「非指導性」教學模式下,教師不是指導者,而是以顧問的身份出現,教師不是教給學生怎樣學,而是提供學生學習的手段(包括教師本人的學識、能力、思考方式等)。因為這一教學模式是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基礎,又成為「學生中心教學理論」,強調學生的「自我實現」作用,教師僅起到促進作用。這種教學模式十分重視人際關系和情感因素在教學中的作用,要求教師要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應把學生的感情和問題放在教學過程的中心地位,能促使學生充分認識自我價值。
(三)信息和材料的提供者(supplier)角色
在現在的電子時代,使用多媒體上課的情形較多,這就使得課上的信息量增大,那麼這些信息無疑需要教師去收集。哪些是與所學內容相關的,哪些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活躍課堂氣氛,哪些能幫助學生理解,哪些作為知識的拓展,不論是文字還是圖片、動畫,都需要教師在精心備課基礎上進行選擇,這不但取決教師對知識的理解,還取決於教師的品位和修養。
(四)導演(director)和監控者(monitor)角色
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要來剪裁教材和選用材料,在課上根據學生所學內容組織活動,所以是整個學習過程的導演,同時還是監控者,對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犯的錯誤,教師要及時予以糾正,尤其語言教師更對學生的語言輸出給予關注。
(五)藝術家(actor)角色
教學達到一個較高境界,就成為一種藝術,可以給人帶來美的感受。當然,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藝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運用語言、動作、表情、色彩、音樂等手段,創設教學情境,創造性地組織教學,將知識和審美綜合起來,使學生在愉快中高效率地進行學習。作為特殊的藝術家,教師的勞動就是創作,主要體現在教學准備、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中。成功的教學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總之,現代教育強調教師多角色作用,教師是引導者、輔助者、參與者、信息提供者等,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現在教育目標定位在「為了全體學生的發展、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這與杜威所提倡的學生中心、教師輔助引導的理念大體一致,所以,教育工作者應很好地去閱讀和領會杜威的著作,也要批判地加以吸收,從而促進我們的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