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拉花是什麼
「拉花」產生並流傳於太行山區井陘縣境內。長期以來,它那深沉、內在的風韻,剛健、蒼涼、壓抑的藝術風格,富有表現力的舞姿和舞蹈動律,深受群眾喜愛。50年代以來,被舞蹈界譽為河北省最有代表性的四大舞種之一。
井陘拉花類屬北方秧歌,形成和流傳於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礦區和井陘縣,是河北省三大優秀民間舞種之一。它源於民間節日、廟會、慶典、拜神之時的街頭廣場花會。早在唐代元和八年成書的《元和郡縣志》就有記載。建國以來,井陘拉花得到了進一步的挖掘繼承、改革發展,從而使她享譽全國、名揚海外。
有關井陘拉花的傳說很多。一說拉花是在運輸牡丹花過程中形成的舞蹈,故稱「拉花」;又說拉花是在逃荒中形成的舞蹈,「拉花」即「拉荒」的諧音;還說,拉花舞蹈中的女角色叫「拉花」而取名拉花等等。後人認為,井陘山路崎嶇,人們行走不便,古代女人多小腳,出走需男人攙扶,而女性雅稱「花」,這時形成的民間舞蹈稱之「拉花」是有道理的。
井陘拉花雖屬秧歌范疇,但她又有顯著的自身特點。她以「抖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腳」等動作為主要舞蹈語匯,形成剛柔並濟,粗獷念蓄的獨特藝術風格。她舞姿健美、舒展大方、屈伸大度,抑揚迅變,擅於表現悲壯、眷戀、愛情、行進的情緒。傳統的井陘拉花表演人數為六人或十二人,取「六合同春」之意。演員手執道具,各有其象徵:傘--風調雨順;包袱(現不多用)--豐衣足食;太平板、霸王鞭--四季太平、文治武功;花瓶--平安美滿。現在看到的井陘拉花雖做了很大改進,但均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
井陘拉花的音樂可稱為獨立樂種,女性既有河北吹歌的韻味又有寺廟音樂的色彩。剛而不野,柔而不靡,華而不浮,悲而不泣,與拉花舞蹈的深沉、內涵、剛健、豪邁風格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給觀眾留下難忘的美感。
一九五七年,礦區東南正拉花(當時東南正村隸屬礦區)晉京在「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中獲二等獎,並為中央首長做了專場演出,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親切接見了演員們。此後,井陘拉花在多次全國性大賽中獲獎,並多次參加了國家重大活動的演出。
② 蒼岩山風景區的蒼岩文化
井陘拉花
井陘拉花形成和流傳於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境內,中國獨有,是一種優秀的中國民間舞蹈藝術。她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起源於宋元,盛行於明清時期。其舞蹈動作主要有「擰肩」、扭臂、翻腕、吸腿、撇腳等,這些舞蹈語匯形成了剛柔並濟、粗獷含蓄的獨特藝術風格。井陘拉花的表演人數多少不等,少則2人,多則百人千人。其道具繁多,有傘、扇、鞭、彎弓、四塊瓦等,且各有寓意,如傘象徵風調雨順,花瓶象徵平安美滿……
井陘拉花的音樂為獨立樂種,由民歌、民間曲牌、戲曲音樂、寺廟音樂和宮廷音樂組成,樂曲共有30餘首。其古樸典雅、剛健深沉、韻味剛而不野、柔而不糜、華而不浮、悲而不泣,突出特點是節奏鮮明。
建國以來,井陘拉花經過多次挖掘繼承,改革發展,從而響譽中國,名揚海外,屢創輝煌。1957年,井陘拉花首次進京參加了「中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榮獲二等獎,受到了朱德、周恩來、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1979年井陘拉花再次進京參加了「慶祝建國30周年中國文藝調演」,榮獲創作表演二等獎;1991年,井陘拉花在沈陽參加了「中國優秀秧歌大賽」,榮獲六項大獎;1996年,參加了「中國第六屆群星獎」舞蹈大賽,一舉奪魁金獎,同時井陘縣獲得「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1999年,井陘縣成立了「井陘拉花藝術團」其足跡留遍了祖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2004年,井陘拉花再次榮獲「第六屆中國民間藝術節」金獎。同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0餘萬字的《井陘拉花》藝術專著,暢銷中國; 2006年,井陘拉花被國務院正式列為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同年《井陘拉花大家學》教學光碟被中央電視台審定並播出。
進入新世紀以來,井陘拉花發展迅速,應邀演出不斷,中央電視台等眾多新聞媒體陸續向中國及海外播放、宣傳、介紹,井陘拉花已經成為人們爭相品嘗的精神美餐。
③ 井陘拉花的特點有哪些
井陘拉來花是蒼岩文化中的自一枝奇葩,形成和流傳於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境內,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舞蹈藝術。起源於宋元,盛行於明清時期。
其舞蹈動作主要有「擰肩」、扭臂、翻腕、吸腿、撇腳等,這些舞蹈語匯形成了剛柔並濟、粗獷含蓄的獨特藝術風格。
井陘拉花的音樂為獨立樂種,由民歌、民間曲牌、戲曲音樂、寺廟音樂和宮廷音樂組成,樂曲共有30餘首。其古樸典雅、剛健深沉、韻味剛而不野、柔而不糜、華而不浮、悲而不泣,突出特點是節奏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