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

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

發布時間:2020-12-20 01:31:10

㈠ 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研究時間多長

從開始課題研究准備時就開始計算課題研究的時間了,對於課題研究的時間長短也是有規定的,對於高等教學類的課題研究事項問題要根據當地的課題規定條例進行,關於這些問題大家都可以來期刊目錄網看看。

㈡ 《2019年度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評選結果的通知》渝教高發〔2019〕8號全文在哪裡查看

該文公開發布,登錄重慶市教委官方網站,應該能查得到。
如果查不到,可到重慶各直屬高校或重慶教委查詢。

㈢ 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介紹

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簡稱「本科教學工程」,該工程項專目將以質量屬標准建設為基礎,探索建立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國家標准。中央財政將安排專項資金支持「本科教學工程」5個方面的內容建設。2011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印發了「本科教學工程」實施意見,正式啟動了「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

㈣ 高等教育教學改革 產學研一體屬於哪個方面的改革

中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發展的方向三十年前,恢復高考、中國高等教育體制重新啟動成為改革開放的先聲;三十年後,繼續改革、完善中國的高等教育體制,既是突出而緊迫的時代任務,也是推進改革開放大業的需要。而當前的狀況是,高等教育不僅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培養不出世界級別的大師,更嚴重的是,高等教育已經開始脫離甚至是拖累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浪費著中國無數的人才。高等教育是關繫到國家、民族長遠發展的根本性問題,管理體制則是決定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成敗必將影響到中國未來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方方面面,甚至會影響到中國文明的進程。中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高等教育和其所依賴的官僚體系之間的關系,即高校和外部的管理體系之間的關系和高教內部的管理體制。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過去建立的蘇聯式的高等教育體系經歷了很多改革,但是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並沒有重大的突破。高等教育管理體制與外部管理體制的關系主要有兩個層面:和政治的關系和經濟的關系。一、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1.政治化與行政化在中國,很突出的問題是,政府對高校的政治控制和管理導致高校的行政化、高校領導的官僚化、高校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的政治化。中國的大學校長、黨委書記首先是政治人物和官僚,而不是教育家,主要表現是高校的高級管理人員與官僚體系接軌。這就表明高校首先是個政治官僚單位,而非教育科研單位,這也決定高校領導最重要的議程就是履行行政職務所賦予的政治任務。第二個負面的結果是作為行政官僚和政治人物,高校領導的任務就是「不出事情」——「維穩」。從這個角度看,高校領導的任務和其他政府官員的任務沒有什麼兩樣。這樣的結果就是,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根本不可能提上高校領導的工作議程。第三個負面的效果是人為製造的糾紛不斷。政治的主要任務是控制,教育部門要控制高校,書記、校長要控制院系,院系要控制學生。除正式的控制機制之外,還要利用人際間的斗爭,黨政間糾紛就是其中之一。在這種環境下,對教師和學生來說,「搞關系」要比努力做學問、用功讀書更重要。2.商業化大學校長、書記不僅是政治人物、官僚,而且還是商人或企業家,但不是教育家。因為從財政上來說,國家的教育投入不夠,雖然許多年前國家就提出「財政性教育經費要達到GDP的4%」,但這目標到現在仍沒有實現。過去十多年,國家的財政收入取得了兩位數的增長,為什麼教育領域的財政投入沒有相應地增加呢?這是需要我們思考的。校長、書記要去搞項目,教育需要產業化、擴招,這些都是商業行為。校長、書記對大學的管理就像官員對經濟和企業的管理一樣,拚命追求發展的速度和規模,而不是履行高校應有的人才培養、傳播和創造知識的功能。當行政化、政治化和企業化主導高等教育運作的時候,高校最重要的品質和功能反而就成了現行管理體制的載體。因此,高教體制與政治體制之間是什麼關系?我們現在的政府對高校的政治控制如何影響高校的運作?高校和商業世界關系應該怎樣?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去思考。要改革高教體制,就必須去政治化、去行政化、去商業化。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1.去政治化去政治化,就是政府對高校的管理要從政治式的控制轉變成法治式的管理。要求高校完全沒有政治性,在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在各種制度下,政治都會以這樣、那樣的方式影響高教和整個教育系統。實際上,現代社會的教育系統承擔著很多政治功能,中國的問題不在於高教的政治化,而在於政治控制,教育體制變成政治控制的工具。政治控制的特點是隨意性和主觀性,所以高校管理完全取決於「人」。在總體政治控制的過程中,往往有部分人被政治化,例如高校的校長。校長本來應該以自己的專業謀生,追求的是專業知識,但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中國的校長和書記依靠政治謀生,普通教育工作者也依靠政治謀生,經常可以看到某些中國的學者不是因為學術而出名,而是因為對政治的批評或者對政治的貢獻而出名。關於去政治化的改革措施,中國可以從歐洲的「教教分離」(教育和教會分離)中學到些經驗教訓。近代的大學最初是從教會發展過來的,高等教育機構原本是教會的分支機構。歐洲的教育和教會分離過程很長、很痛苦。現在歐美大學實行的「終身制」,就是歐洲最初為保證教授、學者不會因為宗教見解不同而被解聘的制度。教會與教育的關系經過長期的演變才成為西方國家今天的情形。所以中國必須從政治控制轉變成法治式管理,在法治之下,讓政治和教育找到某個平衡點,讓政治和教育達到雙贏。2.去行政化去行政化,就是讓高校系統從國家的官僚系統中脫離出來。由於政治對高校的控制,高校內部的管理不可避免地和政府行政管理機構具有同質性(盡管與其他行政組織比較,高校組織結構還是比較扁平的)。實際上,在高校設置行政級別完全沒有必要,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高校有部級、副部級的設置,行政級別不去除,就很難改革高校系統的政治化、官僚化行為。更嚴重的是,這種制度「有效地」淘汰真正的領導人才和管理人才。新加坡現在總共4所大學,3所大學的校長是外國人,只要是人才,新加坡就使用。如果新加坡也強調行政級別,就完全沒有法做到全球招募人才。3.去商業化高校還需要去商業化。現在校長、書記、院長甚至學生都要去拉贊助,高校變成商場,「能否搞到錢」似乎成為很多大學衡量成敗的價值標准。「錢搞得越多越有價值」,這實質上就是GDP主義在大學的延伸。如果僅僅是經費問題,可以通過發展來解決,但是目前的情況是,中國的高等教育系統對金錢的追求已經變成某種商業文化。很多中國大學的基礎設施連發達國家的學校都難以比擬。中國高校教育內部的貧富分化非常嚴重。國外教育機構之間和機構內部擁有資源數之間也有差異,但是差異不大。中國的高校,不僅外部政治體制不讓它自治,而且內部財政管理制度的高度分權化,結果就變成「誰有本事,誰去弄錢」,各個院系在賺錢方面的積極性發揮到極致。就這方面的結果而言,中國的高校實際上已經演變成了賺錢的工具,而生產功能,即人才培養、知識創新不再重要。中國高校這種逐漸商業化的狀態不糾正,即便經濟怎麼發展,國家財政給高校多少錢,都難以做到高校的去商業化。在這里說的只是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中的管理體制,可以說只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核心部分,相對高等教育改革來說只是其中微小的部分。不管從哪些方面說,高等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而勢在必行,但是任重道遠。

㈤ 安徽省級教學研究項目《安徽省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即省級「質量工程」項目評副教授算嗎

應該算的,請查看安徽省教師評聘資格文件(2009)

㈥ 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制定過程

為了制定實施好「本科教學工程」,教育部、財政部於去年啟動了「本科教學工程」方案研製論證工作,成立了領導小組,以及咨詢專家組和研究組;先後到北京、重慶、湖北等12個省(區、市)實地調研,訪談了30多所高校的黨委書記和校長,召開了50多次校領導和教師座談會,組織了31個省(區、市)教育廳和109所部屬高等學校的抽樣問卷調查。通過廣泛的調研,了解到:教育部、財政部在「十一五」期間實施的「質量工程」取得了明顯建設成效,但也存在需要加強和改進的地方,比如項目太多、相對分散,經費支持力度小,申報審批程序繁雜等。對「十二五」期間實施的「本科教學工程」,廣大高校教師普遍希望項目建設能更加關注大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更加關注優質教學資源的建設與共享、更加關注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培訓。
教育部、財政部高度重視「本科教學工程」實施方案的研究制定工作,兩部領導多次就方案研究制定工作作出指示,並強調要在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總體框架下,緊緊圍繞影響本科教學質量提高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突出問題來設計方案,要注重項目管理,保證取得實效。兩部委相關部門積極溝通,密切配合,多次組織召開部門協商會議和專題研討會,研究建設思路,規劃建設內容。經過近一年的研究論證,「本科教學工程」確定了五個方面的建設內容。7月1日,教育部、財政部印發了「本科教學工程」實施意見,正式啟動了「本科教學工程」。

㈦ 高等學校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一、當前高校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一)管理機制僵化。目前,我國的教育事業發展還處於探索的階段,高等教育教學管理中的問題也日漸突出。一些傳統的經驗都會對高等教育的教學管理機制有著制約,機制比較僵化,不靈活。現行的高校教學管理體制有嚴重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管理觀念與管理方法的痕跡,高校教學管理的基本理念尤其突出,和現在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這樣的教學理念根本無法跟得上發展的速度,和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推行嚴重不相適應,在高校中分工管理不明確,管理機制僵化。
(二)管理手段落後。目前,我國總體來說已成為世界上的教育大國,但是教育大國不等於是教育強國,還有相當一批院校沒有形成健全的、完善的科學教學管理制度。由於我們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師資隊伍的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教學和教學管理的經驗不足,教學管理幹部交替頻繁,所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和健康發展。
(三)考核方式死板。現有教學考核制度尚未明確,所要考核的對象和方向還都不是太完整,考核的方式也比較單調和死板。特別是在教學管理工作業績考核的評審上,有很多學校太過於去注重科研成果,從而忽視了教學的任務。量化考核指標體系以數量追求為向導,使「重數量輕質量」成為必然,給投機取巧者創造了可乘之機,功利主義在教師中日益膨脹和擴張。教師量化考核制度的錯誤導向,損害了考核的權威性、嚴肅性和公正公平,將會給高等教育事業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二、造成上述問題的根源
(一)社會因素的影響。改革開放的深化、市場經濟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繁榮,但由於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影響,社會上也出現了某些不合理的現象,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識滋生,使教師的職業理想和職業自尊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職業信念動搖、師德失范、責任感削弱,教師不願意把主要精力放到教學上。在目前教師職業還比較清貧的情況下,一些教師有科研項目的稿科研,沒有項目的「身在曹營心在漢」,熱衷於社會兼職,到民辦學校及社會培訓中大量兼課,甚至有的人堂而皇之的在外面做起了生意,搞起了經營,教學成了副業,自然也就投入不足了。
(二)學校現行職稱政策及其他政策的導向性影響。我國流行一般學校以教學為中心,是「一個中心學校」,重點大學既以教學為中心,又以科研為中心,是「兩個中心學校」的說法,但是實際上,幾乎所有的高校都辦成了以科研為中心的「一個中心學校」。評價一個人的水平和能力,主要是以其科研成果和發表的論文多少為依據。教師在晉升職稱時,主要靠科研成果和論文。
(三)教學管理不到位。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就是嚴格的教學管理。教師和教學採取的的彈性方式管理,這些都是由高校工作的特點來決定的,在有課的時候就去上課,那麼在沒有課的時候可以自由支配時間。這樣雖然利於教師的研究和學習,但也容易使得教師的某些教學環節,如備課、作業批改、實驗指導等處於失控狀態。加之課堂教學的監控和督導機制不完善,教師上課如何,甚至是否空堂都無人過問。雖然多數高校也有教學檢查和評估制度,但是,因為教學是一種復雜的勞動,很難用幾個簡單指標來衡量,所以為評估而評估、重結果不重過程、有量的衡量而無質的把握便成了高校課堂檢查評估的一大特色。
三、高校教學管理存在問題的對策(一)創新管理機制。第一,要積極探索建立二級教學管理機制,分散教學管理職能,對於原來高度集中的權利進行重心下移,實行縱向權利結構的調整。要對高等院校教務處與各二級學院之間的責權,適度地進行分級教學管理,適當擴大二級學院管理許可權。第二,就是要鼓勵師生參與教學管理,形成教師、學生和管理都參與到教學管理中的局面。
(二)創新管理手段。對於管理手段的創新,教學管理包括教學計劃管理、教學運行管理、教學質量管理與評價,以及學科、專業、課程、教材、實驗室、實踐教學基地、學風、教學隊伍、教學管理制度等教學基本建設管理,還包括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管理,涉及的內容很多。通過分析專業管理、教學計劃管理、教學運行管理、教學評價機制等四個方面當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創新要求,如制定教學計劃,不同學校由於教學條件、培養目標不同,也要不相同,教學計劃要有自主性、穩定性、可變性、可行性,提出的創新要求是科學定位、充分調查、系統優化、注重實效、嚴格實施,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同時為我們對教學管理的創新實施指明了方向。
1.信息化管理。IT技術在教學領域的具體應用就是教學管理的信息化。總的來說,對IT技術的依託,根據一定的教育和管理思想,對教學過程進行高效能地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以實現高校教育目標的過程。高校教學管理信息系統的處理對象是高校教學管理過程中的各類信息,所執行的是高校中的各項教學管理事務。教學管理信息化的建設廣義上是指信息系統的硬體和軟體建設,狹義上是指通常意義上的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MIS)的開發及應用。因此,充分認識高校對教學管理信息化的發展及現狀,加強高校教學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和應用,是當今高校教學管理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
2.學籍的管理。學籍管理制度是穩定學校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保障。加強學籍管理制度建設,建立一整套完備的規章制度,並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不斷健全和完善各項制度。在此基礎上,學校認真執行管理制度,對各個環節都按照規章制度嚴格管理、規范管理、科學管理,確保教學工作正常進行。
學籍管理制度是發揮學生潛能、促進學生成長、提高教學質量的推動力。通過學籍管理體現對學生個性的尊重,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主動權,留給學生更大的選擇和自我發展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生活的主人,更好地發展自己的個性和創造才能。
學籍管理制度是樹立良好教風、規范教師教書育人活動、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學是教師的首要工作,教師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要通過學籍管理制度制定一些教學質量評估與獎勵制度,並建立約束檢查機制,調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積極鼓勵教師投身教學改革,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保證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課堂教學。
(三)創新考核方式。要對高校的考核制度進行改革,就要在高校中制定出教學考核的激勵體制,對教師的機
制設計要達到的效果在於減壓增負,而對學生則在於加壓減負。這便是我們對教師和學生進行雙向機制設計的基礎。把握不好這一點,勢必會出現彼此不合作,互相指責和不愉快的局面。首先,教師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校的考核政策。教學本身是個復雜的事物,它往往不能被簡單地去評判。其實不管是學校評、學生評還是教師自評,都不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教學的全貌。而綜合打分的辦法我們可以理解為一種權力的平衡,在治理結構上是必須的,但實際上就其評價結果本身來講卻不過是謬上加謬。
四、結語
提高教學管理的質量與水平是高等學校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同時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與前途。高等學校教學管理是對高校教學過程的管理,是通過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學活動達到既定目標的過程。

㈧ 結合現實,從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角度談談如何應對畢業生就業壓力

近年高校畢業生數量急劇膨脹的形勢下,就業的難題似乎變得更加嚴峻和突出——全國就業工作座談會傳來消息,2010年應屆畢業生規模是本世紀初的6倍,2011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60萬人,「十二五」時期應屆畢業生年平均規模將達到近700萬人。大學生就業難正日益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但與此同時,我國的人才總量卻是缺乏的。根據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2005中國人才報告》預計,2011年我國專業技術人才供應總量為4000萬,而需求總量為6000萬。以上兩項數據表明:我國勞動力總體有富餘,但專業技術人才仍將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一、大學生就業難,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大學生需求增長速度趕不上大學畢業生增加的速度,就業總量壓力依然很大,勞動力供大於求的格局並未改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在2011年全國就業工作座談會分析說,「今後五年,城鎮勞動力的供求缺口每年將達到1300多萬,比『十一五』期間壓力更大。」另一方面,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將進一步加劇,其現實表現是部分企業『招工難』與部分勞動者『就業難』問題並存,且有常態化趨勢,而隨著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推進,就業結構性矛盾將會更加復雜。不論是產業轉型升級,還是節能減排、淘汰落後產能等,都將對就業結構產生深刻影響,技能人才短缺問題勢必更加凸顯,結構性失業問題也會進一步加劇。此外,與總量壓力相伴隨的,還有部分畢業生專業背景、就業意願和崗位需求不匹配,現行公共服務、戶籍、人事管理制度與新的就業形勢不配套等問題。
二是大學生的預期收入與用人單位提供的工資之間存在匹配上的困難。薪水是人們對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企業的需求在增,薪酬在漲,畢業生又有怎樣的心理期望呢?調查發現,我國應屆大學畢業生收入預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遠遠高於美國和歐洲等國的10%左右。在江蘇省暨南京市2011屆本科畢業生供需洽談會上,進場畢業生超過5萬,近1200家公司進場招聘,帶來4萬5千多個崗位,與去年相比,就業形勢明顯回暖,無論是提供的崗位數還是薪酬都顯著增加。然而,水漲船高,企業需求量上升,用人單位薪酬上漲,畢業生的薪酬期望值也在抬高,調查數據顯示,畢業生對薪酬的期望值較上一年平均上漲了20%。眾多畢業生求職者中,「喊價」兩千以下的寥寥無幾,大部分畢業生薪酬期望是2000—4000元,有畢業生聽到月薪1800甩手就走人,這和08年人才大集上「給我800我就干」的呼聲形成了強烈反差。
三是大部分大學生仍未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未能根據現有經濟形勢及時轉變就業觀念。一線城市瘋長的房價和高居不下的物價,使得一部分務實的大學畢業生開始考慮轉向二三線城市尋求發展,「逃離北上廣」也成為當今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然而實際上,仍有占相當比例的高校畢業生仍不肯把眼光從一線城市離開。傳統的精英就業觀念認為:高等教育是用來培養精英人才的教育,高校畢業生是社會稀缺資源,是象牙塔里的「天之驕子」。這些畢業生們面臨就業的時候,往往不肯放下身段,仍然認為自己是高端人才,理應進入社會的精英崗位。於是,知名外企、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等工作穩定、社會認同度高的崗位成為了競相追逐的目標,據數據統計:2008年的國家公務員考試的招考平均比例達到了1:60,而2011年2011年度國家公務員考試的錄取率將有所提高,達1∶63.6其競爭的慘烈程度可想而知。在一項對3000餘名本科畢業生的調查中,首選到北京工作的高達74.8%,首選去中西部地區的僅有2%。部分偏遠地區人才資源的嚴重匱乏、非公有制企業中的專業技術人才嚴重缺失、企業「藍領」的奇缺。伴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們的精英就業觀念造成了以下一些新的矛盾現象:有崗無人和有人無崗現象並存;無業可就和有業不就現象並存;高級「藍領」奇缺和高職畢業生就業率偏低現象並存。
二、如何緩解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
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離不開各級政府、高校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多措並舉、多管齊下,形成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強大合力。
(一)高校:提高教學質量、轉變發展理念,加快培養模式的創新和體制的改革。
斯坦福大學校長約翰•漢尼斯曾在評價中國當前教育水平時說:「當前中國大學和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主要是在質量建設上。在過去的20-30年間,中國大學更注重的是學生數量的擴張,現在則到了重視質量的時候了。」中國,擁有目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如何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是當前政府和大眾最關注的議題。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指出:「未來中國的發展,離不開高等教育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離不開植根於高等教育的知識創新和技術應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高等教育將把提高質量作為發展的核心任務,更加關注發展理念的戰略性轉變,更加關注培養模式的創新和體制的改革,更加關注質量保障評估的制度建設。」
1.落實體制、落實責任、落實措施;
體制落實,學校應在總結以往工作經驗和借鑒國內外高校就業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學校主導、院系推動、兩級管理、互相配合」的工作體制和機制。要在學校內部設立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等專門機構,構建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使畢業生就業工作逐步走向系統化、科學化、規范化,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全方位、高質量、方便快捷的服務,並及時收回反饋「信息」,改進學校自己的工作。
責任落實,學校就業指導中心作為學校的就業工作專門機構,應明確「服務、管理、指導、教學、研究、組織」的職能,努力肩負起各方面的使命。在院系就業工作領導責任上,強調一把手是院系就業工作第一責任人;在就業工作助理的職責上,明確其承擔落實學校各項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助手、指導學生就業和開展生涯規劃的導師、聯系院系和重點用人單位的橋梁的角色。可把研究生的就業去向作為考核導師的重要指標,並將其與招生掛鉤。學校根據院系的工作和導師的表現,制定獎勵措施,褒揚先進,帶動全局。
措施落實,學校根據要求,結合國家教委對畢業生就業工作評估檢查的標准,制定院系就業工作自查標准,各院系在人員、辦公室、經費方面落到實處,收到實效。要明確要求院系制定重點引導的工作計劃和目標、措施,明確要求就業工作助理做好院系職業輔導規劃,每個學期至少組織和實施一次職業輔導活動。
2.集中精力重點發展優勢學科, 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
成語里有個詞語叫「揚長避短」,經濟學里有個概念叫「比較優勢」,這都是建立在清晰認識自身的基礎上使有限資源最大效益的選擇。作為一所大學來講,它也是高等教育總體布局中的一個單位,需要評審自身的實際情況,「有所為,有所不為」地來使自己的學校獲得長足發展。學科建設是大學發展的關鍵,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都是以學科為基礎進行的,學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大學的整體水平和綜合實力。隨著高新技術的蓬勃發展,各學科發展速度加快,學科滲透性增強,高校應注重優化學科結構,建立以優勢學科為依託、各相關學科交叉滲透的學科群,發揮自身學科優勢,力求在專業學術領域里打造出自己的「學科品牌」,千方百計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努力打造「精品」,從而增強畢業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同時,還要強化辦學特色,特色就是優勢,優勢鑄就實力,實力推動發展。特色是力量之源,為大學發展提供強大而持久的生命力,更是大學競爭力之所在。
發展優勢學科,並不意味著要盲目擴張,在打造「學術品牌」的同時,還要考慮到社會的供求關系和對人才的吸納程度。教育問題專家熊丙奇分析指出,近些年,很多學校因為考生報考踴躍,紛紛將一些「熱門」專業進行擴招,使得「熱門專業」的人才培養數量大大增加,超過了社會的增長,轉眼就變為就業冷門專業。因此,高校應在招生階段就切實抓好科學配置和專業劃分工作,注重了解社會企業對各專業畢業生的實際需求,及時統計每年度各專業畢業生就業比例,根據市場導向及時調整專業設置。
3.建設矽谷,與企業之間建立特殊聯系。
大學,出於對「學問」的考究,一直以來皆以崇尚獨立、自由和科學為先導,建立在象牙塔中的高等學府,是一個被「提純」了的小社會,它與真正的社會之間,仍有一段距離。畢業後,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們馬上面臨的就是自己身份的轉換,當他們發現自己被動地捲入社會洪流卻難以站穩腳跟時,作為培養者的大學是否也應該有所承當?坦率說,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與社會的割裂越來越嚴重,這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極為不利。瑞典皇家理工大學校長 彼得•古德蒙頓曾指出:「大學在追求學術的同時,也應該保持跟社會的聯系,這有利於提高競爭」,對高校來講,應在學生求學期間內,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們開拓視角,加強實踐,給他們多一些的體會,讓他們具有更強的適應力才能從容面對社會的挑戰。
拉近與企業的距離,並不是將學校變身為職場,其根本在於讓學生逐漸了解社會化的環境,了解與人協作的精神,並明白自己所學可以如何轉化為社會的生產力,如何對社會文明的進步產生積極影響。學校和企業合作是尋求社會資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學校自身的社會責任之一。高校應廣辟就業渠道,加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廣泛與社會用人單位建立有合同協議書的實習基地,聘請基地業務強的有關人員作為兼職教授,使學生能在基地增強實踐能力,被用人單位所看重。選擇適當專業,開辟學校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路子,實現學校畢業生「適銷對路」。同時,可嘗試開展「上門擇業」服務,由有關領導帶領專業對口的畢業生到擬就業單位去選擇就業崗位;與建設就業「大基地」相結合,實行訂單教育,建立預期制度,為大學畢業生早定婆家;做好人才的臨時性就業服務工作,對於一些暫時找不到婆家的畢業生,可幫助其聯系社會就業「中介」機構,實行先行臨時就業並在這一過程中實現理想的就業選擇。
(二)大學生:提高自身素質、改善就業心理預期、轉變就業觀念。
1.展開科學規劃,提高自身素質。
著名高校質量評估專業機構「麥可思」總裁王伯慶博士曾撰文指出,由於中國缺乏資本的自然資源,只有人力資源豐富,中國的發展只能在提高人力資本上下功夫;在21世紀的競爭中,中國勝出的唯一機會是擁有最好訓練的中國大學畢業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於當代大學畢業生來講,只有不斷壯大自身的實力與水平,才能在激勵的求職競爭中常立於不敗之地。
大學生應及早規劃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發展方向。要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即僱主最看重的基本能力是什麼,心儀崗位需要什麼樣的職業能力。不同行業、不同職業會對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大學生需提前了解理想職業的要求智體技能等,針對該職業及早制定能力提升計劃。在校期間必須一方面學好專業課程,一方面為就業增加砝碼,如參加社團、講座、競賽、選修課、培訓班,在課堂之外充電,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團隊精神和其他重要的基本工作技能。如果所希望從事的職業需要從業資格證書,可以在校期間盡量通過職業資格考試。
需要強調的是,當前大多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要求中,重要性靠前是基本技能、社交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說,並非像我們所想像的工作中會對電腦編程、數學解法這樣相對專門的技能優先提出要求,而是更看重學習、溝通、團隊服務等基本的能力。因此不要漠視這些在尋常小事中就能用到、就能夠得到鍛煉的能力,它們恰是你求職時的一柄利器,你應該不斷磨礪,方能脫穎而出。
2.加強社會實踐,開展深度實習。
調查顯示,與專業相關的實習經歷可以顯著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有與專業相關實習經歷的畢業生就業概率比沒有任何實習經歷的畢業生高9.01%,但與專業無關的實習則對就業概率沒有顯著的作用。這是因為與專業相關的實習不僅可以加強學生與僱主之間的聯系,縮小就業能力的認知差異,有效提升就業能力,而且可以獲取有效的就業信息,增加社會資本等,從而促進從學校到工作的轉移。由於大學生的就業主要是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內容,與專業相關的實習經歷能夠起到與工作經歷類似的作用,是僱主的錄用標准之一。
第一,利用深度實習鞏固專業知識與技能。在沒有進入實際工作領域之前,學生在大學中所學的專業知識與所持的職業態度實際上都停留在抽象的層面上,知識上可能脫離工作實踐,態度上則可能不切實際,好高騖遠。深度實習有助於從工作實踐中找到專業知識的基點,還有助於明晰職業價值觀與職業價值傾向。
第二,藉助深度實習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專業知識必須在實際工作中體現它的價值。因此,深度實習是檢驗專業知識學習與應用的最好機會。在實習中,大膽實踐能幫助大學生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解決問題也是提出更多問題的來源之一,這需要對學習的專業知識以及學習的方法有更深的理解。
第三,憑借深度實習改進專業技能的展示能力。展示能力是現代社會對職業發展的基本要求。很多學生在專業能力方面是非常優秀的,但是缺少將這種「優秀」展示給用人單位的能力,從而使自己喪失了非常好的工作機會。深度實習可以幫助學生認真思考用人單位對於展示能力的要求,特別是如何根據工作崗位的要求提升展示能力。
第四,依靠深度實習強化了解勞動力市場需求的能力。全球化與市場競爭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因此,要充分利用實習機會了解自己所從事行業的發展變化以及該行業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特別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勞動力供求狀況、薪酬水平、對專業知識與能力的要求以及職業發展前景等,從而做到未雨綢繆,要麼強化自己的專業深度,要麼適時變換職業,避免工作轉換的挫折耽誤了自己的職業前程。
3.拓寬思路、調整心理預期、轉變就業觀念
首先,要擺正心態、擯棄功利性。毋庸諱言,盡管去當公務員、進入國有大企業或外企,享受有保障和相對較高的福利待遇一直是絕大多數畢業生夢寐以求的理想,但嚴格的編制控制、長期的人浮於事和較高的素質要求,讓這些理想的歸宿機會有限,註定了無法滿足越來越多求職者的渴望。很多人在說:退一步海闊天空;眾媒體也在呼籲:大學生要轉變就業觀念。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業難「卡」在觀念上不假。歸根結底,觀念轉變之難,難在現實利益和規則帶給人們的利弊判斷與取捨。大學生就業時應摒棄功利性,應擺正自己的心態,初次選擇就業時不要過分重視經濟待遇,更應看重發展前途。現在的畢業生進入了一個怪圈:一去參加招聘會或是面試,張口就問待遇如何,目光短淺,而忽略了一個理想的就業單位是具備能提供培訓機會、有職業發展的前景,能將個人的能力得到施展和提高的這樣的條件。大學生就業時不能只注重於眼前的經濟利益,而應該用長遠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每個就業機會,將每個就業機會作為提升自己職業素質的途徑。
其次,應把個人理想與國家需要結合起來,選擇西部和基層是解決就業的新渠道。要正確處理社會需要和個人成才的關系,改變就業的地域性局限,服從國家需要,勇於到西部地區、艱苦行業、基層去鍛煉成才,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第三,樹立靈活就業、自主創業觀念。據調查,眾多畢業生中,只有一成大學生最想自己開公司或合夥開公司,自己當老闆。大部分有這種觀念的大學生都想先打工,原始積累,再自主創業,開商店,酒吧,一些鋪子,公司等。目前國家宏觀的政策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高等學校在逐步重視自主創業,社會需要自主創業人才。這不僅可以解決畢業生自身的就業問題,更重要的是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因此自主創業是未來就業的一大趨勢。

㈨ 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建設資金

(一)「本科教學工程」項目建設經費由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和高校自籌經費共同支持。中央部門所屬院校的「本科教學工程」建設項目和公共系統建設項目的經費由中央財政專項資金支持;地方所屬院校的項目列入國家「本科教學工程」的,建設經費原則上主要由地方財政或高校自籌經費支持。
中央財政專項資金按照統一規劃、單獨核算、專款專用的原則,實行項目管理。財政部將會商教育部制訂《「十二五」期間「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另發)。地方教育、財政主管部門或高等學校應制訂相應的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項目承擔學校和單位根據相應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具體負責經費的使用和管理。
(二)鼓勵各地方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特點,在做好「本科教學工程」國家級項目的基礎上,積極籌措資金設立省級「本科教學工程」項目,支持本地高等學校提高質量。鼓勵各高等學校根據學校特色,積極籌措資金設立校級「本科教學工程」項目。
(三)教育部成立「本科教學工程」領導小組,決定「本科教學工程」的重大方針政策和總體規劃。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本科教學工程」的日常工作。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和項目承擔學校應指定相關部門作為專門機構,統籌負責本地、本校「本科教學工程」項目的規劃和實施。
(四)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本科教學工程」建設目標和任務,制訂、發布項目指南和規劃方案。學校建設項目的立項主要考慮高校布局、辦學特色和改革基礎等因素,採取規劃布點的方式,減少項目評審,充分體現加強省級教育統籌和高校自主規劃的思路。公共系統建設項目主要採用委託的方式審核立項。堅持立項公平公正,規范評審程序,實現陽光評審。加強立項監督,實行全程公示。
(五)項目承擔單位按照統一部署,根據「本科教學工程」的總體目標和任務,依據所承擔項目的要求,在充分調查研究論證的基礎上,確定項目建設實施方案,組織項目實施,並保證項目建設達到預期成效。
(六)成立「本科教學工程」專家組,負責項目審核立項、咨詢檢查、績效評估。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專家組意見,對有關地區或單位的項目、資金數量進行調整。
(七)項目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情況應接受教育部及財政、審計等部門的檢查、審計。
(八)項目建設完成後,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專家會同相關部門分別組織驗收。「十一五」期間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要繼續按照立項方案進行建設。教育部將在適當時候,根據項目性質和特點,分別組織檢查驗收。

閱讀全文

與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