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中國古代教育的教學思想

中國古代教育的教學思想

發布時間:2020-12-20 01:28:54

①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三大特徵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三大特徵如下:

1、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

古人十分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例如孔子認為,治理國家,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之外,還要加強對人民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國家的真正強盛。

孟子也十分強調教育在社會政治中的地位,明確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觀點。墨子則從「兼愛」的立場出發,提出了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的三大施政綱領,把教育當作使社會走向安定的重要措施之一。

2、強調教育的必要性。

中國古代的教育家很早就清醒地認識到,教育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例如荀子反對孟子的性善論,主張性惡論,但他對教育的必要性的強調卻是和孟子相同的。

3、主張德育和智育相結合。

將德育和智育相結合,是中國古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例如周朝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六藝」,春秋戰國以後,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人們似乎更加強調德育的重要,但同時,人們也並沒有放鬆對知識教育的重視,是反對偏執一方,主張德育和智育並重。

(1)中國古代教育的教學思想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1、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

孔子認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個性差異主要是後天形成的,所以他注重後天的教育,主張「有教無類」。

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表現啟發性教學原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習和行動相結合,要求學以致用。

2、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教育思想:

墨翟以"兼愛"和"非攻"為教,同時注重文史知識的掌握 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還注重使用技術的傳習。 對於獲得知識的理解,墨家認為,主要有「親知」、「聞知」和「說之」三種途徑。

前兩種都不夠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須重視說知,依靠推理的方法來追求理性知識。

3、道家教育思想:

道家主張回歸自然、"復歸"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②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有何特色

教育是一個不斷向前的過程,教育的內容是適應現代人的發展,教育的方法永遠都在更新與變革之中,這是勿庸置疑的。雖然教育在中國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時間並不長,但中國的教育實踐已有豐富的經驗,教育哲學思想稱得上是源遠流長。我們今天追求理想的教育,渴望「詩意地棲居」,倡導「最優化的教學」(巴班斯基),提倡人本教育和素質教育,這些差不多都可以從遠至先秦的諸子百家中找到理論與實踐的雛形。而這些歷經久遠至今仍熠熠生輝的思想,仍在給當代的教育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帶來諸多深刻的重要的啟示。
一、「天人合一」中的人性化思想
古代的教育思想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周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里的「天」是宇宙最高的抽象本體,同時又是一切價值的源頭。從天與人的關繫到人與教育的關系,《中庸》作了最概括的闡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幾句非常清晰地勾勒出傳統教育哲學思想的基本脈絡。
「人者天地之心也。」(《禮記·禮運》)人要做到「盡心」與「知性」,這樣才能達到天人渾然一體的最高境界。傳統教育注重德育問題,關注人的內心。孟子說: 「萬物皆備於我」,發展成一種以「內省」和「反身」為特徵的心性修養理論。到了宋明儒家那裡,「知性」與「天理」又成為理學家們身心性命之學的指導思想。王守仁說:「必欲此心純乎天理」。就是極端重視本心的作用。
盡管傳統教育思想缺乏嚴密、完整的理論體系,但是比如現今教育所主張的「人化」教育理念在傳統教育思想中或隱或顯地貫穿始終。從外在的規范向人心的心靈深處探尋意義,重視人的生命價值和存在價值。注重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和諧,是傳統教育思想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二、「開拓胸次」、「聖者氣象」的教育境界。
傳統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聖賢之人。這種人既能克己復禮,獨善其身,又能推己及人,兼濟天下。中國的思想家和道德家們大多以「聖人」的後繼者自許,道德培養也因此成為古代教育的核心和宗旨。《大學》里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韓愈以「道統」的繼承者自命,宋明理學家們嚮往的是「孔顏樂處」,「處處表現聖者氣象」。他們也都著重培養氣節和操守,主張發奮立志與自我節制的結合,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理想抱負自我砥礪。這種教育的理想目標經常和倫理道德結合在一起,但前者又有著更高的思想境界。
總的說來,《大學》中提出的「三綱」和「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理論體系,是對儒家傳統政教關系的極為精練的闡明。古人講「修己安人」,又要「內聖外王」,「修己」之後是要「安人」,「安人」即是為「外王」,從自身做起,將「八目」落到實處才能實現「內聖外王」。這其中也包含著儒家知識分子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三、因材施教,「不憤不啟」的教學方法。
古代的教育家們是深諳現今我們所說的教育心理哲學的,例如因材施教。所謂因材施教,是指針對不同教育對象的特點和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孔子最早提倡因材施教,他要求對學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為政》),根據學生的才能的高低進行教育:「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論語·雍也》)。在他看來,每個人的智力、性格都存在著差異,教育應以學生的不同的才能和特長作為依據。《論語》中子張、子路、子夏、子貢、仲弓都曾向孔子「問政」,孔子根據每個人的不同個性予以解答,表現出對不同個性的寬容和尊重。孟子也非常強調因材施教,強調教學方式的變化。莊子則主張順其自然, 「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在他看來各揚其長各避其短,才能終得其所。
如何教導學生呢?《論語·述而》中認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而中國最早的教學理論專著《學記》中也認為:「君子之教,喻也。」教師應「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也就是說教師應當積極引導,以開導代替「牽」、「抑」的教學方法。師友間甚至可以相互質疑問難,這樣才能提高學生「聞一知十」、「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
四、學思結合、知行合一的學習方式
學習是「修齊治平」的基礎,只有重視自身的修養,才能夠造就理想人格,實現「內聖外王」的最高理想。傳統儒學重在培養治世「賢才」,在教學內容上實行「四教」(文、行、忠、義)「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而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又提倡循序漸進、專心致志、虛心涵泳、居獲持志等等學習方法和態度。
例如學思結合,學思並重的問題。孔子有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禮記·中庸》把孔子學思並重的思想進一步發展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五個學習步驟,充分肯定了其中的相輔相成的關系。孟子強調「思」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而朱熹又進一步發展了《札記》中的觀點。到了王夫之那裡,則認為「學愈博則思愈遠」。這些對學思關系的精闢總結對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是有著重要啟發性的。
「知」 和「思」的同時還要「習」與「行」,孔子說「敏於事而慎於行」、荀子說:「知這不若行之「,朱熹主張「力行」、「知行相須互發」,王守仁主張「事上磨練」,王夫之「知行相資以為用」,顏元倡導「習行教學法」。雖然在知與行的先後、難易問題各有己見,但都注重「行」在為人與治學方面的重要性。
又例如如何處理「廣博與專精」的關系,孔子說:「博學於文,約之以禮」((《論語·雍也》)韓愈在《進學解》中一方面強調博學,另一方面又主張「提要鉤玄」。由博返約,以約馭博,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本期所選的幾段教育文字都涉及到這個問題。
傳統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它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因為其善於啟發每一個人的內心自覺,善於啟發學生甚至教者的性情與智慧。在當代的教育中,如何發揚那種生生不息的主體精神,開拓創新,窮通變易,使我們「更詩意地棲居」,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
孔子:「有教無類」、「教學相長」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孔子曾經提出過不少至今仍然具有教育意義的人本思想。例如他認為以仁為本,仁者愛人;人各有所長,用人就要用人之長;德才兼舉,大度寬容。除此以外,他關於教育的論述范圍還是十分廣的,例如聞韶樂而「三月不食肉味」,主張「君子習六藝」等等,這些都是美育與藝術教育的范疇。
孔子非常注重因材施教。對每個學生的性格和特長都很了解。並且要求學生將學和思、學和行結合起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注重啟發式教育,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也」。
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其二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其三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關於學習的方法,他則認為要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董仲舒:「必仁且智」、「美道慎行」
董仲舒(約公元前179~前104),廣川人。董仲舒生活在大一統的漢初時期。他以舉賢良對策(「天人三策」)為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文教政策奠定了基礎,發展了儒家的道德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一時聲名顯赫,「為群儒首」(《漢書·董仲舒傳》)。
董仲舒的教育心理思想是以其人性論為基礎建構而成的。他把人性劃分為聖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被後世公認為性三品論的「始作俑者」。並且認為聖人之性不須教,斗筲之性無法教,中民之性應當教。最後一點是董仲舒重視教育的核心思想。性與教相結合,只有「繼天而成於外」(《深察名號》),才能培養出善性這塊「合金」來。
董仲舒把德育過程分為知、情、意、行四個階段或環節。提倡「必仁且智」、「安人正我」、「重志貴意」等等。特別重視道德行為的實踐,提出「事在強勉」,強勉努力才能修行成才。他的仁智統一論、「愛人」與「正己」論,不僅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更有實踐價值,與現代認知學派的德育統一論有不少相合的地方,至今仍熠熠發光。
朱熹:「格物致之」、「居敬持志」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出生於福建。是南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
朱熹以儒家思想為主幹,兼取佛、道觀點,並嘆收當時的自然科學成果,構建了一個「致廣大,極精微,綜羅百代」的集大成的學術思想體系。他把「理」作為哲學體系的最高范疇,而「理」無所不在,「萬物皆有理」。他從理氣論出發,提出了「宇宙生成論」。在道德修養上,提出「存天理,滅人慾「,認為天理勝則人慾退。
他還繼承了孔子「學而優則仕」、「有教無類」的教育目標,提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就在於「明人倫」。並且以「正心修身」為教育方法,以「聖人之德」或「賢人之學」為培養目標,以「修齊治平」作為士人階層的最高理想。
朱熹四十餘年從事教育和著述,注意用自己的哲學思想指導教育實踐,並總結出一套教學方法和原則。他認為學習是一個貫通和積累的過程,需要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時習、篤行。而貫穿其中的又有若干條原則。在他去世後不久,其門人編成《朱子讀書法》一書,用六句話對朱熹主張的學習原則加以概括,分別是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
朱熹是封建社會後期期最有影響的一位教育家。《四書集注》成為元明清朝代讀書人的必讀書;《朱子家訓》成為南宋以後家族文化教育的典範。從南宋以來七八百年,中國教育可以說受朱子的影響最為深遠。
王守仁:「知行合一」、「各得其心」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號陽明子。是明代心學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有和教育家。王守仁繼承了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和「心即理」的學術思想,在知與行的關繫上提出了「知行合一並進」的觀點。以知為行,知而必行,行而後知,其中蘊含著許多有價值的認識和道德修養思想成分。他又明確地宣稱平生講學,專在「致良知」三字。他以「良知」為人人具有的「良知自知」,是「有教無類」的理論依據。從「致良知」的中心思想出發,主張教學重在引導學者「各得其心」。
王陽明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等學說作為反對朱學的精神武器,批評理學「外心以求理」,同時猛烈抨擊朱熹以及當時學者那種「循章摘句」、「支離決裂」的惡劣風氣,明確破除當時的迷信,獨樹一幟,另立體系,是時代的勇者。他所倡導的、所身體力行的,就是一條以內聖帶動外王的路線,其中包含了一種道德和形而上學的復興的要求,以及對宋代以來的理性主義潮流的一種反抗。
黃宗羲:「學貴履踐」、「經世致用」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梨洲。明天清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主張「窮經」、「通史」、「經世致用」,對浙東學派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明夷待訪錄》是黃宗羲的政治論著,裡面提出了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改革要求,對君主專制提出了猛烈的抨擊,
其中專列《學校》一篇,集中闡述了他對學校的主張。首先他主張各類學校都要成為講政議事、確定是非、監督政府的機關。主持學校的是「學官」,為使學校能夠真正地履行議論國政、監督朝廷的職權,學官應有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權力。那麼學官如何行使這種權力呢?黃宗羲主張天子和郡縣官吏,都要接受祭酒和郡縣學官的思想指導和政務監督。另外一方面,廣開言路,使學校成為輿論和議政的場所,限制君權。這種力主學校議政、由學校決定是非的要求以及教學民主的思想,在當時無疑起到振聾發饋的作用。
黃宗羲繼承了王陽明「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學,天下之公學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公言之而已矣」的思想,提出了「道」與「學」都「非一家之私」。真可謂千古不刊之論。
陸九淵:「切己自反」、「發明本心」
陸九淵的教育思想是其「心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槐堂興發教學開始到應天山建築精舍講學為止,陸九淵培養了數千名的學生。他的心學理論長期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他的教育思想不僅在當時眾多學派中獨樹一幟,而且直接開啟了明代的陽明學派。
他提出「六經皆我注腳」,這就突破了宋儒通過箋注經書來表達思想的理論框框,為人們表達思想提供了多樣化的可能。其中蘊含的是對主體獨立思考的肯定。
在教育方法上,陸九淵認為必須堅持向內不向外,為己不為人的反省內求的教育方向,並以「易簡」工夫作為諸種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則。具體的教育方法大致包括:辨志立志、改過遷善、學當知本、優游讀書、師友相輔等等。他認為通過這些教育、學習和道德修養功夫之後,人方有可能成其理想的教育人格。
總的說來,陸九淵的教育思想體系,從本體論的角度論證了充塞宇宙之「道」「理」的客觀性、實在性和普遍性,遵循其對「心即理」等命題的邏輯規定,提出了一系列與其本體論、心性論思想相互呼應的教育原則和方法,不乏真知灼見。
傳統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它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因為其善於啟發每一個人的內心自覺,善於啟發學生甚至教者的性情與智慧。在當代的教育中,如何發揚那種生生不息的主體精神,開拓創新,窮通變易,使我們「更詩意地棲居」,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

③ 對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特點進行論述

最佳答案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三大特徵如下:
1、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
古人十分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例如孔子認為,治理國家,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之外,還要加強對人民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國家的真正強盛。
孟子也十分強調教育在社會政治中的地位,明確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觀點。墨子則從「兼愛」的立場出發,提出了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的三大施政綱領,把教育當作使社會走向安定的重要措施之一。
2、強調教育的必要性。
中國古代的教育家很早就清醒地認識到,教育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例如荀子反對孟子的性善論,主張性惡論,但他對教育的必要性的強調卻是和孟子相同的。
3、主張德育和智育相結合。
將德育和智育相結合,是中國古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例如周朝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六藝」,春秋戰國以後,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人們似乎更加強調德育的重要,但同時,人們也並沒有放鬆對知識教育的重視,是反對偏執一方,主張德育和智育並重。

搜狗問問

(3)中國古代教育的教學思想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1、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
孔子認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個性差異主要是後天形成的,所以他注重後天的教育,主張「有教無類」。
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表現啟發性教學原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習和行動相結合,要求學以致用。
2、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教育思想:
墨翟以"兼愛"和"非攻"為教,同時注重文史知識的掌握 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還注重使用技術的傳習。 對於獲得知識的理解,墨家認為,主要有「親知」、「聞知」和「說之」三種途徑。
前兩種都不夠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須重視說知,依靠推理的方法來追求理性知識。
3、道家教育思想:
道家主張回歸自然、"復歸"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④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特點

我國古代教育思想便呈現出重政治的突出特點,即教育為政治服務。
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的第二大特點是重倫理,即以德育為核心。
古代教育家之所以重視道德教育是為政治目的服務的。

⑤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有哪些

春秋時期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孔子認為先天本性差異不大,後天教育十分重要內;有教無類,可容以把人培養成為君子賢人;孔子的學說「仁」為核心和最高標准,強調忠孝仁愛;因材施教,啟發誘導,要求學以致用。墨子的墨家學說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先秦時期並稱顯學,墨子的學說以兼愛非攻為主,學習途徑以「親知」、「聞知」和「說知」為主。道家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張道法自然。戰國後期,《禮記》中的《學記》從正反兩個方面總結了儒家的教育理論和經驗。漢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陽明、清代的王夫之都有豐富的教育實踐和經驗。

⑥ 解讀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介紹

《解讀中國古代教育思想》是張傳燧所著的一本書籍,該書希望了解中國古代教育家及其教內育思想的人來說,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兼顧學術性與通俗性,規范性與流暢性的著作,可供師范院校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和中小學教師閱讀。《解讀中國古代教育思想》採用「教育流派——代表人物——生評教育實踐——教育思想」的結構主線,主要介紹自先秦至清初影響中國古代教育發展的各個教育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與文化教育時間,展現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發展脈絡及其狀況。《解讀中國古代教育思想》主要涵蓋:中國古代儒家、道家、墨家、理學家、實學家等教育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韓愈、老子、莊子、墨子、朱熹、王夫之、顏元等十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點分析介紹儒家的啟發誘導教育思想、道家的自然自主教育思想、墨家的科技創新教育思想、理學家的「置疑」、「自動」教育思想、實學家的「經世致用」功利教育思想。

⑦ 中國古代教育哲學思想的主要特點有四點到四點分別是什麼

從中國古代教育哲學思想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到,除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外,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其中又以思孟學派的思想佔主導地位,在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中,曾與道家思想結合而出現魏晉玄學,與佛家思想結合而出現宋明理學,同近現代西方哲學和科學思想結合而出現所謂新儒學。儒家思想,雖在不斷變化之中,但也有萬變不離其宗的東西,現就儒家教育哲學思想的基本特點,作些簡述。
一、天人合一
在天人關系中,有「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兩種主要的不同觀點,從儒家的主導思想看,主要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又可分為人對自然規律能動地適應和控制,人對主宰的神和理的順從和崇拜。因而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卦•象》)和「人定勝天」(《荀子•天倫》)的枳極思想;也有將天神學化和將天理學化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天人感應中的某些消極因素。
從天與人的關繫到人與教育的關系,《中庸》作了最概括的闡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三句話勾畫出了中國古代教育哲學邏輯結構的基本脈絡。宋儒進一步將「天命」演繹為「天理」,這樣「道」與「理」又統一起來。由此可見,儒家的本體論,不是對宇宙的自然生成進行揭示和探討,而是將天、道、理、氣以至心、性等問題全部人格化,形成了以倫理為本位的中國傳統文化。張載提出的「民胞」「物與」(張載《西銘》)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子全書•近思錄拾遺》)。總結了儒家所宣揚的天人關系,而且把「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到了最高的埋想境界。
以倫理為內容的天人關系,必然產生以性善論為主體的人性論,把人性與大道聯系起來,從本體論出發來界定人的本質,使人性也道徳化。盂子把仁、義、禮、智都放在人性之中,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並決定了教育工作必須把道德修養放在首位,教育就是要從人的內在本性來改變人的氣質。「仁」是儒家的道徳價值標准、「仁政」、「德治」是儒家的政治理想。從孝悌出發,做到修身、齊家,進而治國、平天下,體現出個體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的高度的責任感、義務感和獻身精神,使個人與群體達到平衡發展。這是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對解決人我關系的枳極表現。
但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沒有把人與自然區分開來,沒有把自然作為獨立對象來進行認識和探討,這就影響到中國古代的自然科學不能得到獨自的研究和發展,其結果是直覺思維代替了科學實誠,道德實踐代替了生產實踐,這種思維方式和實踐方法,都對自然科學的發展是不利的,這又是它的消極的一面。
二、政教統一
從政治要求出發看待教育的作用,使教育緊緊地為政治服務,這是儒家的一貫思想。《大學》開宗明義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學記》中指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欲化民成俗,其為由學乎」。這里所說的「教學」與「學」,都是指整個教育而言的。重視教育的政治功能,是儒家教育思想的一大特點。
前面已講到儒家非常重視「仁政」和「德治」,孔子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不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因為前者只能達到「民免而無恥」,而後者則能夠達到「有恥且格」(《論語•為政》)。要施仁政,行德治,就必須抓教育工作,通過教育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以達到國泰民安的政治目的。孟子更進一步提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盡心上》)。因而他非常重視教育的作用,要求統治者「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使天下之民都能夠達到「明人倫」,「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孟子•騰文公上》)。他認為民心之得失,關鍵在教育。孔孟的「德治」和"仁政」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曾起過愛民的積極作用,但也形成了我國長期重德治而不重法治的傳統。
漢代的董仲舒更進一步提出「敎,政之本也;獄,政之末也」的論點(董仲舒:《春秋繁露•精華》),把教育看作是實行政治統治的根本。在他的《賢良對策》中明確地提出,「古之平者明於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把重視教育在政治中的作用,作為一條歷史經驗向漢武帝進行建議。
教育為政治服務,體現在多方面,如統治階級利用國家政權掌握教育領導權,規定著各個階級和階層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為教育制定出一系列的方針政策,利用國家政權來管理和控制學校,為學校制定規劃,確定教材,進行監督和檢杳;直至確定人才的培養規格和選拔制度(如歷史上的察舉制和科舉制)等等。
在儒家思想中,為學與為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學而優則仕」,一直作為封建社會教育的一個重要信條被奉行。在儒家的治國安邦、「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的思想指導下,把為仕作為實現其政治現想的重要途徑。孔子曾提出「不仕無義」、「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的主張(《論語•微子》)。也就是說為仕是為行道,以達到其政治目的。所以《大學》中提出「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理論體系,是對儒家政教關系最系統的闡明。
總之,教育與政治關系的極端密切,是中國以儒家為主傳統教育的一大特點。我們今天應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
第一、教育與政治的關系,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教育與社會關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但教育的政治功能不是教育的唯一功能,除政治功能外,就教育的社會功能而還有經濟功能(包話生產功能)、文化功能、人口控制功能、環境保護功能等等。
第二,在現代社會中,現代政治和觀代教育,應當具利現代化、科學化與民主化的特點,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弘揚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等,應當成為現代政治對現代教育的基木要求。
三、文道結合
「文以載道」,「尊德性而道問學」,是儒家教育也是中國傳統教育的一條重要原則。以倫理為本位的中國傳統教育,把知識教學與教學過程也道德化了。把知識教學與道徳教育融為一體,形成了知德論的特點。《中庸》提出:「知、仁、勇,天下之達德也」。因為「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有人把知、仁、勇解釋為智、德、體,但在儒家思想中,有關智、德、體的要求,也離不開道德的內容:孔子設文、行、忠、信四教以教人,大都具有道德教育的性質。他所編纂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除《樂經》亡佚外,其他五經,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主要的教科書。六經的意義和作用,如同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所解釋的那樣:「《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都是施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教材。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中,要求把道德教育滲透到知識教育中去,把道德理想和現實生活密切結合起來,並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從兒童抓起,從小事做起。朱熹將教育分為小學與大學兩段,認為小學教育就是要「教以事」即「教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以此向兒童灌輸道德倫理觀念,培養和訓練道徳行為習慣。到大學階段再「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並指出:「學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為道,則一而已」(《大學章句序》)。這個道,就是當時社會所要求的倫理綱常和行為准則。在這些倫理綱常中,固然有不少是有歷史性與階級性局限的,如封建倫理關系中的「三綱」就屬於這一類;但也有不少是符合社會發展、適用於人類社會生活的共同道德規范,直到今天還可加以修正補充為我所用的東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些美德構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性格和風尚,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主體,只要我們賦予它以新的時代特色,還可以為我們今天所用。
四、知行一致
在知行關繫上,雖然對先後、輕重有著各種不同的意見;知行體現在不同領域內(如知識領域和道德領域)也有著不同的要求;在知行的思想基礎上也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分,等等。但在以倫理為本位的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踐行是其主要特點。
以上是對中國傳統教育哲學思想的幾點簡略說明,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一是在發揚傳統教育思想時,要以儒家為主,兼容其他各家之長,集古代優秀文化之大成;二是要把傳統思想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立足於中國,放眼乾世界,建設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的教育哲學體系來。

⑧ 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演變過程是什麼

1. 春秋時期:孔子興辦私學,「有教無類」。突破了官府對文化教育的壟斷,擴大了回教育對象答的范圍。

2. 西漢武帝時期: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還令天下郡國設立學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統。

3. 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完備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學校體制。

4. 宋代:學校制度更為完備,在中央有太學、國子學等,宋代私人講學的書院興起。書院注重依照封建倫理觀念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行,在學習方法上也鼓勵討論、辯難和讓學生自講心得,風氣比較活躍。

5. 明朝:強化了前代的科舉制度。為了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實行八股取士,這體現出君主專制的強烈色彩。明代中期以來,書院比較興盛,明朝後期東林書院以其評識朝政的活動而著名。

6. 清朝:前期的科舉和學校,基本承襲明代的制度,在教育方面進一步加強思想控制和文化專制。

⑨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有哪些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
一、教育思想

我國的教育傳統源遠流長,所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先秦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基礎。漢以後,儒家的獨尊地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得到貫徹,成為正統,是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統和核心。

1. 教育目的

即培養的人規格和標准。「明人倫」,即按照倫理道德去處理人際關系,維護封建社會的秩序,培養統治人才。

2. 教育內容:主要是儒經

夏商:武備教育和禮制教育。春秋戰國:儒家:六經,局限於倫理道德;墨家:生產知識,應用技術。漢代:三綱五常。宋代:理學。元明清:程朱理學。

二、教學思想(略)

1、因材施教啟發誘導

中國古代教育家認為每個學生的個性是存在差異的,每個學生的自然秉性也不一樣,所以教育方法也應因人而異。特別重視啟發教育,注意開發每一個人的智力潛能。二、溫故知新學思並重

2、循序漸進由博返約

孟子認為教學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一方面應自強不息,不可鬆懈或間斷,另一方面,也不應該流於急躁。

3、長善救失教學相長

這是《禮記》提出來的:「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者,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者也。」

4、言傳身教尊師愛生

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荀子言:「詩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嚴師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

三、總體特徵

1、倫理道德與教育的統一:教育以道義人身為目標,把功利排斥在外。重人文輕自然賤技藝,核心在於道德倫理,即教人做人,從而使教育與宗法倫理一體化

重整體關系,輕個體發展;

強調知識教學道德化;

重義輕利,忽視教育的使用價值。

注重塑造人的和諧品質。孔子就提倡把知、仁、 勇三者統一起來。

2、教學過程的辯證統一道德教育和知識教育統一

3、注重內省與內求

4、重政務而輕自然,政教合一,教育為政治服務,培養官員

5、重世俗而輕神性

以儒家教育思想為主體的世俗性與以佛道宗教教育思想為主體的宗教性並存、互補 ,在相互關繫上是以世俗性為主導、以宗教性為補充 ,從而使古代的中國成為一個非宗教國家

6、綜合教育:六藝;經學;

中國古代倫理思想

一、基本特徵

與哲學政治融為一體

強烈的血緣關系和宗法制度色彩

強烈的中庸氣息,樸素辯證法

重視人倫日用和實際生活

二、倫理思想體系的基本結構

1. 人倫關系原理:人倫,泛指人與人的關系。用「禮」維護倫理秩序。「五倫」是禮教的核心。

2. 人道:核心是仁。

3. 人性:人的本性

三、發展歷程

1、先秦:產生和建立;

《周易》的哲學模式:天人合一的宇宙論體系: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陰陽二分的思維模式。

孔子:1、政治上強調宗周,主張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

2、在思想上提倡禮仁學說

3、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溫故知新,舉一反三

2、漢唐:宗教化、封建化。中國倫理思想的抽象發展和大一統,封建化階段。

包含兩漢儒學倫理、魏晉玄學倫理、隋唐佛學倫理三個階段。

3、宋元明清:辯證綜合階段。新儒學是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

四、封建倫理道德

1. 三綱五常

「三綱」:宗法等級原則的集中體現。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五常」:仁義禮智信,封建道德准則。

2. 忠君、孝親、貞節

忠君:君權至上的體現,皇權崇拜

孝親:鞏固封建家長制

3. 貞節:封建婦女道德規范。

五、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1、仁愛孝悌

這是中華民族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華民族道德的象徵。其核心是「仁者愛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2、謙和好禮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是治國安邦的根本。禮之運作包含有「謙和」之意

3、誠信知報

「誠」誠於己,誠於自己的本性。既是天道的本然,也是道德的根本。

4、精忠愛國

5、克己奉公

「公」之核心是去私意,「背私之謂公。」

6、修己慎獨

孔子雲:「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不怨天,不尤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7、見利思義

對義利關系的處理集中體現了中國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

先義後利、以義制利是傳統義利觀的基本內容和合理內核。孔子強調見利思義,並把它作為區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標准。

8、勤儉廉正

孔子主張把「溫、良、恭、儉、讓」作為重要的德目。

老子提出為人處事的「三寶」是:慈、儉、不敢為天下先,要求「去甚、去奢、去泰。」

9、篤實寬厚

老子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孔子:巧言令色,鮮矣仁。君子當「訥於言而敏於行」「恥其言之過其行。」

10、勇毅力行

三達德:知、仁、勇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教育的教學思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