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處理教材和課堂教學
根據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編寫的實驗教材已投入使用。如何合理運用教材,提高教學質量,是新課程改革下的重大問題之一。但無論教採用哪種形式組織教學,都離不開教師、教材和學生三者之間的協調活動。而課堂教學是以教材為中心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這就要求教師以教材為依託,把教學信息傳遞給學生。所以,教師要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正確處理好教學與教材的關系。下面就結合所教的學科,談一談自己幾點不成熟的看法,肯望批評指正。
一、打破傳統的教材觀,樹立教材新觀念。傳統的教材觀是「以本為本,教材至上」。教材就是知識的倉庫,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教材。老師把教材奉為經典,教材的內容神聖不可置疑,學生只有無條件地服從和掌握。結果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個性受到奪魁難以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但在新課程標准下,教材的內涵得到了擴展:「教材的內涵主要從三個方面體現出來。第一,為使學生形成特定的知識體系所勾畫的事實、概念、法則和理論;第二,同知識緊密相關的、有助於各種能力的形成並熟練的、系統習得的心理作業與實踐作業的各種步驟、方式與技術;第三,與知識能力體系緊密相關的、奠定世界觀基礎的表現為信念、政治觀、世界觀和道德的認識、觀念和規范」。教材是知識但也是與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價值觀的形成緊密相關的方式和手段。只有形成這樣的教材觀,才能讓學生自主地選擇學習方式和靈活地運用教材配合自己的學習。 二、打破「教師教教材,學生學教材」的傳統教學方式。形成「教師用教材教,學生用教材 學」的新觀念。在應試教育下,我們的教學僅僅局限於教材內容,只能憑教材來組織教學。但教材既不是惟一的教師教學資源,也不是惟一的學生學習資源。它只是承載教學信息的教學中介,是聯系教師和學生的一種紐帶。在教學中,如果把只講授教材內容提要,或以掌握教材的好壞來評價學生,勢必封閉了自己的教學范圍,壓抑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我們不僅要掌握教材所提供的知識,還要把教材當作掌握知識的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教材開展教學活動:「教師用教材教,學生用教材學」。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習教材的方法。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素質教育下,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但實際上不少教師在教學中,總擔心學生學不會,總擔心教材會留下死角,對教材的處理上可謂是點滴不漏、面面俱到。否則心裡就覺得不踏實。但結果卻忽略了學生自主能力的發揮,往往是教師累得滿頭大汗,把各種營養品統統塞給學生,而學生不是吃不完,就是吃不下去,甚至不知如何去吃。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師在處理教材上要大膽地拋給學生,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方式把教材掌握扎實了,教師就沒有必要再去做那些無用功。眾所周知,什麼樣的飯最好吃?自己做的飯最好吃。學生通過自己的方法掌握住了教材,要比我們教師單純地傳授效果要好得多。為此我們要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多教他們學習的方法,對教材要精講但要少講。俗話說:「話留三分不為過。」我們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凡事不要越俎代庖。有些知識點,學生自己能掌握;有些理論學生能夠感悟出來。我們為什麼非要做哪些多此一舉的事呢?比如,我們可以依據課標,設計一些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己去處理教材;也可讓學生去備課,自己去查閱資料,去寫教案,去講課,然後教師在和其他學生一起去評講;還可讓學生之間相互提問,相互討論,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學生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總之教師要在教學中適當得變「懶」一些,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 三、以課程標准為依託,對教材重新加工和處理,使教材達到最優化,使學生更易於掌握。現在的教材雖然版本多種多樣,但各有優缺點。並且選擇的版本也不一定適合本地區本校的教學實際。對語文教材來說,現行各版本的教材,都對學華生的能力要求偏高,這就要求教師給以必要的補充和解釋。再者,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高考對學生的能力考查日益增強。但能力的培養是以基礎知識的掌握為前提的,為此,教師既要重視教材基礎知識的傳授,還要突出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和課標要求在內容上有所刪減和增加,體繫上整理和歸納,必要時做適當地變革。以更有利於學生掌握。如何優化教材,現提出自己幾點不成熟的建議: (一)、對教材宏觀上把握,細微處入手。宏觀上把握教材就是把握教材的整體性,把握教材的基本框架、線索與體系;理清每一章節與每一章節的關系,每一單元與每一單元的聯系;教材章節間的銜接與過渡如有不當之處,教師要給予補充和解釋。這樣才能更好地從細微處入手,才能找到教材中分散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以更有利於學生裝對教材的掌握。 (二)、對教材進行必要的挖掘和拓寬。為適應高考對學生能力考查的日益增強,教師只把教材中表層知識傳授給學生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對教材深一層挖掘,進一步拓寬,以求把教材上的隱性知識挖掘出來,把教材的邊緣知識吸收過來,以求學生的知識面更富有深度和廣度。拓寬教材,主要是把與教材有關的課外知識適當地納入到教學中去,以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與掌握。不過挖掘和拓寬教材都應有個限度,要依據課標,不能深不可測,毫無邊際,否則就會濫施化肥,後果嚴重。 (三)、對教材重新整理和改編,以加工成學生樂於接受的新產品。比如對教材的內容採用諧音記憶、歌謠記憶、等各種有趣的記憶方法,讓學生把教材內容編成歷史短劇、歷史相聲等各種文藝形式,學生掌握起來就比較容易;把教材上枯燥的語言變得生動活潑,風趣幽默,就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更改傳統的重點、難點論。傳統教學模式下,我們都強調:「重點突出,難點突破。」但有時重點的知識,有可能學生掌握起來非常容易,這就沒有必要花那麼的時間和精力去講解。相反,難點才是教師要花費精力去處理的知識。但難點的確定要因人而定。有可能對學生甲來說知識點A是難點,但對學生乙來說知識點B有可能是難點,而對於學生丙來說,知識點A和B都可能是難點。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找到那些有代表性的難點知識重點來講解或處理,還要針對每個學生的難點各個擊破。因此我們說:重點知識學生重點掌握,難點知識教師要各個擊破。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因材施教。否則我們只是教條地按照教學參考書中所指出的重點和難點去教學,那就不可能做到使各種程度的學生都能充分提高自己。我們應本著「基礎差的學生吃飽,中等程度的學生吃好,接受能力強的學生還想吃」的原則去組織教學。各種程度的學生有哪些不易理解的知識點,我們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針對學生不易掌握的知識點,要採取相應的措施來處理。課堂上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在輔導課上進行,也可在課下單獨對學生進行講解。總之要使他們都能有所收獲。 五、正確處理好正文與教材中各種輔助材料的關系。在應試教育下,我們大部分教師都注重教材正文知識的傳授,但忽略了教材中輔助材料的應用。實際上,教材中各課緒言、小字體內容、插圖、史料等資料往往是我們極易忽略的地方。而這些內容往往同我們的教學有關,有助於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很多教師往往到教材外費盡心機去查閱各種資料,而不注重這些資料的運用。這種舍近求遠的做法只能浪費我們的精力,甚至影響到教學效果。因此我們要對這些資料有選擇地利用,確實對教學沒有幫助的,可以不用。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各種處理教材的方法都會應運而出。但具體哪一種更合理,還有進一步在實踐中探索。
② 如何把握教材進行數學課堂教學
多次參加外出學習和校內聽評課活動後,我有一個切身的感受,那就是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決定於教師處理教材的方式方法上。就像做菜一樣,同樣的原料,高明的廚師可以烹飪出一道色香味具美的佳餚,讓食者大快朵頤,贊不絕口。同樣,高明的教師在備課時准會在教材處理上下功夫。那麼什麼是教材處理呢?簡言之就是「教什麼」、「怎麼教」,嚴格來說:所謂教材處理,就是教師將教材內容經過精選、加工和組織,轉化為有利於學生接受和加工的教學內容。在使用人教版教材的過程中,我校教師普遍感到:教學內容分散,難以把握要求;增設數學活動,難以合理取捨。問題情境較多,難以補充調整。這就對教師處理教材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每一位教師理應充分研究教材,不斷提高處理教材的能力。
一、加強學習,不斷提高理論基礎
1、學習新課程理論,把握新課程理念
新課程一個突出的理念就是: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僅對學生如此,對教師本身來說更要如此。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每位教師都應加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和業務水平。一要認真學習《數學課程標准》;二要學習《課程標准解讀》;三要學習各冊數學教材分析。這些資料可登陸人教網下載。
2、研究新教材體系,把握新教材特點
我校從2004年秋季開始使用人教版新教材,結合縣教研室組織的暑期培訓,在開學的頭一個月內,我們反復研讀七年級上冊教科書和教師教學用書。明確新教材編寫體系和結構;明確本學期的教學內容有哪些;明確各部分內容的知識點、重點、難點以及訓練重點等。在隨後的每一學期伊始,我們都要認真研讀本學期的教材和教師教學用書,從而對新教材有全面准確的理解。
3、參考優秀課案例,把握新教案核心
實施新課程以後,教師的備課(教案)也有了新的變化。從以往「直線式」的教案到「立體式」的教案,很多教師起初並不適應。我們在學習《教師教學用書》里的案例後,又收集一些在國家級、省市獲獎的優秀課案例進行解讀,分析其處理教材的方法,把握新教案編寫的核心。
通過上述幾個方面的學習,我校數學教師的業務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再加上「以研促教,以教帶研」的校本教研活動,教師們對教材的處理都能得心應手,且能體現新課程理念。
二、樹立正確的教材觀
新課程改革,其中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提倡所有學科都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一個媒介,只是教師教學的參照物,是學生進行學習的一個載體.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創作」,對教材的一些內容進行適當的增減和重新組合。如果教材處理得當,教師則教得輕松愉快,學生學得主動活潑,聽課者如沐春風;反之,教師慌亂失措,學生叫苦不迭,聽課者如坐針氈。因此教材處理得當與否是課堂教學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教師在設計每一節課的時候,都應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考慮:
①教師對教材要有全面把握;②要明確確定教材的重點、難點以設定本課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環節;③站在學生的角度,多為學生著想。
三、掌握教材處理的一般方法
1、在數學核心概念的教學上,適當增加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感知概念;適當增加概念的辨析問題,幫助學生體會概念;適當增加概念的應用問題,幫助學生內化概念。縱觀人教版新教材,核心概念有:有理數、實數、整式、分式、二次根式、一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函數、概率等。
《25.1.2概率的意義》一節教材的處理:在復習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隨機事件後引出課題,接著進行第一個活動:全班4人一組,在分工合作的基礎上做拋硬幣的實驗,並匯報實驗結果,教師填入表中。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實驗的次數一般會在100次以內;接著設計第二個活動:教師藉助於電腦軟體,進行模擬拋硬幣的實驗,實驗次數都在100次以上,並將實驗結果填入表中;然後設計第三個活動:成千上萬的實驗結果會如何呢?請看歷史上科學家們的實驗結果。出示教材第141頁的表格。通過以上三個活動,環環相扣,步步深入,使學生對「正面朝上」的頻率的變化規律有了切身體會,為最終得出概率的概念奠定基礎。
接下來的活動是描點觀察、得出結論、歸納概念、應用提升。
【說明】這樣處理教材避免學生重復做大量無謂的實驗,各組分別做30、40、50、60、70…100次的拋硬幣實驗,便於統計計算,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
2、在數學知識的教學中,注重讓學生經歷其形成及應用過程。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應結合具體的數學內容採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展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與能力,增強學好數學的願望和信心。
《多邊形的內角和》一節的教材處理,重在探索多邊形的內角和定理,可以從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逐步進行探究,另外在求內角和的方法上,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可以歸納出很多不同的做法。
【說明】這樣處理教材體現了新課程注重過程教學的理念。
3、在例題的教學中,注重例題的變式與拓展及基本數學思想方法的歸納。新教材中的例題比較少,並不是每一課時均有相應的例題,這就需要教師適當補充,體現本節課核心知識和方法。如果教材中有相應的例題,我們還應該用好它。
《實際問題與二次函數》第三課時的例題教學中,側重於讓學生建立不同的直角坐標系,並從中進行分析比較尋找最簡潔的建立坐標系的方法。
【說明】這樣處理教材中的例題沒有停留在就題論題上,而是充分發揮了例題應有的功能。
4、在學習方式的選擇上,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新課程標准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
《平行四邊形的性質》一節教學中,緊緊圍繞基本圖形進行變換,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分析的基礎上,充分理解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說明】對教學內容的處理,要「因材而異」,該探究的,讓學生探究;該教師直接教授的,教師可以直接講授。
5、在練習的補充上,緊扣教學重點設計科學合理。新教材的一個特點是:課後練習、習題較少。但學生對新知識的鞏固離不開適當的練習,這就要求教師在每一節課上,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比較基礎且富有梯度的形式多樣的練習,幫助學生深化鞏固新知。
《反比例函數》一節習題很少,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需要適當補充練習,幫助學生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和性質。
③ 如何處理好新課程教材與課堂教學之間關系
對教材進行必要的挖掘和拓寬。為適應高考對學生能力考查的日益增強,教師只把教材中表層知識傳授給學生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對教材深一層挖掘,進一步拓寬,以求把教材上的隱性知識挖掘出來,把教材的邊緣知識吸收過來,以求學生的知識面更富有深度和廣度。
④ 如何運用教材進行課堂教學的
如果你想運用這個課堂的這個教材來進行這個教學,首先就是要看你是什麼教材,現在它的教材有很多版本的,它不同的教材的那個版本的內容有很多,他都是經過一些改造的。
⑤ 教材平時如何使用,與課堂內容和進度怎麼對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基本上每學期開學教師都要對自己所帶的這門課程制定教學計劃。用以明確本課程學期教學思路。首先,應該對教材做一個簡要分析。包括教材版本,教材編寫特點,主要內容,重難點。比如說,人教新目標版幾年級英語教材共多少單元,每單元又分為A,B兩部分,A部分重點學習和培養學生的什麼能力,B部分重點學習和培養學生的什麼能力,每單元後都有一個單元檢測,以及這種編排體現出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如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情感態度等。第二,學情分析。主要對所帶班級這門課程的學生學習情況做一個剖析。包括學習這門課程所需要的基礎知識與能力,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學習這門課程的有利因素以及還存在的突出問題。第三,教法設計。主要是根據教材編排特點和學情,大概明確主要的教學方法,比如說任務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 第四,學法指導。光有老師教還不行,教學始終是一個雙邊活動。學生的學至關重要,所以,教師還應該在學生如何學這方面下功夫,做好學生學習的引路人,使得學生能夠會學,學有所長。包括制定學習小組學習,一幫一學習,,以及一些不同學習內容具體的學法指導。還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指導。像勤讀書積累,勤記筆記的習慣等。第五,編寫學期教學進度計劃,包括時間,課時,內容等,以便於在教學過程中合理掌握教學進度,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
⑥ 第二課堂教學是指:第一課堂以外與第一課堂教學相關的教材活動知識。
第一課程主要是指的課堂教學,是指依據教材及教學大綱,在規定的回教學時間里進答行的課堂教學活動第二課堂是相對課堂教學而言的。第二課堂就是指在第一課堂外的時間進行的與第一課堂相關的教學活動。從教學內容上看,它源於教材又不限於教材;它無需考試,但又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從形式上看,它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它的學習空間范圍非常廣大: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場;可以在學校,也可以在社會、家庭。
⑦ 課堂教學的形式有哪些
課堂教學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講授式
教師主要運用語言方式,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傳播思想觀念,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二、問題探究式
教師或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教師組織和指導下,通過學生比較獨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動,探求問題的答案而獲得知識的方法。
三、訓練與實踐式
通過課內外的練習、實驗、實習、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等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性活動,使學生鞏固、豐富和完善所學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實踐能力。
課堂教學的五個定義:
定義1
課堂教學是指在課堂這一特定情境中教師教與學生學構成的雙邊活動。
定義2
課堂教學是指教師按照預定的教學方案,在給定的時空里,運用一定傳授理論、技能、手段和方法,對一個班級或幾個班級的學生進行一定內容的講授、談話、輔導答疑臊作示範。
定義3
課堂教學是指教師難、十分復雜的工作.為確保課堂教學質量評根據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及教學進度要求,針價的客觀性、真實性、合理性,必須建立一系對教學對象,以課堂為環境,利用教學設備和列合理的評價指標。
定義4
所謂課堂教學是指一種目標明確、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的雙邊活動過程。
定義5
所謂課堂教學是指納入教學計劃按照固定的授課時間表對學生進行授課的教學是按教學規律、語言規律、學習規律將學說普通話變成一種完全自覺的和循序漸進的活動。
⑧ 課堂教學
歷史課堂如何從傳統教學的樊籬中走出?怎樣才能提高的有效性?這是廣大教師非常關心的問題,以下是本人經過兩年的新課程實踐體會到一些對課改的粗淺看法和認識,不足之處供同仁指正。
一、根據學生差異准確定位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課堂行為的指南,教學的每一步驟都要圍繞教學目標來設計和完成;課改下教學目標的定位要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既要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多元化目標思考和定位;要體現歷史學科教學的規律,還要體現為學生的發展。
目前教師中普遍存在重教材和教法研究,輕視對學情、學法的思考的現象,而學情恰恰制約著教學流程的順利進行;課程改革也面臨著學生在基礎、能力、習慣、方法等方面的差異,這是教師進行教學思考與設計以及目標定位的重要依據,也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目標的設計與呈現方式以梯級分布最為適宜,每節課的目標不要制定得太多,要符合學情,以能夠實施和落實為好。例如《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教學目標定位如下:首先,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過程和內容(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地方郡縣制職能、地位和相互關系),其次,分析歸納秦朝中央官制的特徵和影響,對比郡縣制和分封制的異同(培養學生分析和對比能力)。分析和歸納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的重大而深遠影響,體會中央集權制度對於形成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積極作用。知識目標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為形成有序教學流程提供了可操作的依據和指導。教學目標的准確定位是為挖掘每個學生學習能力、轉變學習方式提供了一個必要的平台,目標過高,學生可望而不可及就會失去信心,目標過低則引不起學生思維和探究的興趣。「讓學生跳起來能摘上桃子」就是根據學生差異逐步抬高達標的尺度,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感受,每個學生的能力都有相應的發展。
二、課程資源有效開發與選擇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選擇要以課程的三維目標為中心展開思考,尤其要強調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資源開發,這是新課程理念突出的體現,也是國家對歷史課程社會功能重視的體現。以下是對「屈原與楚辭」教學內容就如何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教學預設:「(師)每當我們一提起屈原,我們就想起了一個節日,什麼節日呢?(生)端午節。(師)屈原是怎麼死的?(生)投江而死。(師)屈原為什麼要投江而死?(生)小人的讒言誹謗,被楚懷王免官、流放,思想打擊太大。(生補充)秦國攻破楚國郢都,自己的一腔革新政治,強大楚國願望無法實現,悲憤絕望而死。(師)假如你是屈原你會不會投江?(生)不會。(師)為什麼?(生)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師)人應該經的起挫折,要從挫折中堅強起來,不要被挫折擊垮,只有經得起挫折將來才能有大的作為。(師)屈原的死既不能驚醒楚國的統治者,更不會改變楚國的滅亡的命運,只會留給後人多一份遺憾,遺憾其忠君思想的迂腐;那麼我們今天為什麼要紀念屈原呢?(生)紀念他的愛國思想。」(師)看來愛國主義是一個民族永恆不變的追求。後來這一教學設計在實際操作中效果顯著,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教學互動中自然生成,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也在不斷提升。由此可見教材雖然是「死的」,而教師對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實踐卻使課堂「鮮活和靈動」起來,同時也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當然課程資源的開發也不是越多越好,要學會有效選擇,要圍繞教學目標的重點、難點來選擇,否則一節課是難以容納,將使教師「疲於奔命」,難以駕馭。
三、科學靈活地處理教材,形成問題模式的教學設計
科學靈活地處理教材是教師創造性智慧的體現,是教學理念的實踐,是教學規律在課堂的演繹。科學靈活的處理教材就是要教師結合學情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篩選和有效的整合,以求得在教學過程中順利實施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對教材的處理是教學設計的第一步,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例如在講述明朝後期「離經叛道」的李贄時感到這是一個難點,李贄的思想主張是課標要求掌握的重點內容,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問題先易後難,層層深入:①李贄有哪些「離經叛道」的思想?(學生閱讀教材很快找到答案,並做出標注,條理清晰,易於理解)②形成李贄思想的原因是什麼?李贄有哪些性格特徵?哪些生活經歷造就了他這種性格?教師介紹生平。④其思想主張與其性格特徵、時代有什麼關系?這樣雖然打破了教材的先後順序,但卻使學生對問題的探討由易到難,克服了學習中畏懼的心理,思維一直處於積極活躍的狀態,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學生對歷史問題探究的興趣逐步提高。
四、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傳統教學存在的弊端:以教師為本位,以書本知識為本位,以教案為本位,教師在課堂上是 「一講到底」、「目中無人」,講授和講解成為的主要模式,這一教學模式不能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課堂上學生「疲於奔命」,很少有自我獨立思考的空間,長此以往身心疲憊不堪,逐漸成為學習的「奴隸」,「哀莫大於心死」,這種教學模式造成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受到「遏制」,「害人不淺」。
新課程條件下教師的角色出現了變化,杜威曾這樣描述:「教師,一個引導者,他撐著船,學生們用力地用漿把船劃向前。」新課程下教師再也不能成為課堂的主宰者和統治者,教師的「教」應從學生的發展角度出發,要「眼中有人」,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要有自知之明,關鍵是把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定準,教師是「主導」,學生才是真正的主人。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導」上,即教師的「教」以學生的特點和學習規律為依據,其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導思、導學上,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成為教學反思的實踐者。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在學習方式的轉變上,由單一的接受性學習向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發現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等學習方式過渡。2、恰當處理好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之間關系
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必須改革教師的教學方式,往往教學方式決定了學習方式。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關鍵要看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否有所轉變。《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指出:「歷史教學應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是學生改進學習方式的前提,學習方式的改進又會進一步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師要處理好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之間關系。
新課程條件下教師「教」體現在「有所為,有所不為」。教學改革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不是完全否定長期以來的傳統教學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如教師生動的敘事,嚴密的邏輯分析等,傳統的教學方式在實現的有效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是要教師根據課程標准,發揮主導作用,採取恰當的教學行為達成教學目標。在學習方式轉變上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的主體性,要強調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以「學」定「教」,強調學習方式和學生活動的設計,在活動設計中體現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突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習慣和方法的培養,同時生成對歷史的興趣、愛好和學科思維方法。3、重視教學評價在教學中的激勵作用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學方式轉變的有機組成部分,這往往也是很多教師忽視的問題。課堂上教師對學生在的表現給予合理公正的評價,對每個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其作用不可小視,或許教師對某一學生的一次不經意的表揚或肯定,甚至一次贊賞的目光都會使學生非常在乎、興奮、激動,這有可能會激發起學生很長一段時間對這門學科的熱情。當然教師的表揚與批評不是隨意的,否則學生會認為那是非常廉價和庸俗的事,不會激起感情的波瀾,也不會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參考文獻:朱慕菊.
走進新課程.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朱漢國.
淺議普通高中歷史課程體系的新變化.
歷史教學:2003,
10.袁振國.
當代教育學.
教育科學出版社.
施良方,崔允淳.
的原理、策略與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
⑨ 課堂教學中,教師怎樣才能做到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
省級專家: 許文梅2011-12-13 16:51:55 個人認為教材是作者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和呈現版,我們要用好教材首先心中權要有自己對課標的理解,清楚知道自己的教學目標,把教材作為達成目標的學材、載體。在教學中我也經常揣摩教材作者編寫教材的意圖和思路,有時和自己對課標的理解十分一致,這部分內容的教材用起來就得心應手、課堂教學水到渠成達成自己的目標。有時自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和教材作者的思路有差異,就選擇性地運用教材的相關內容。教材是課標的載體,教材的編寫也是作者對課標的理解,教材也是我們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參考資料,但課堂教學過程應體現自己對課標的理解。 專家許老師的點撥,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參考了許老師的體會,使我對教材與授課關系的理解更進了一層。的確,上課不能只是教教材,而是要用好教材教出有創造性的學生。要想用好教材,首要的就是要用「心」來揣摩教材,用「心」來理解課程標准,如能把自己的思想和教材的意圖融為一體,那麼將會實現對教材完美的使用,創造與時俱進的嶄新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