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體育教育教學基本理論是什麼
體育教學的基本理念是:
1、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內成長;
2、激容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
3、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幫助學生學會體育與健康學習;
4、關注地區差異和個體差異,保證每一位學生都受益。
⑵ 體育教育學和體育教育訓練學是一個專業么
不是同一個專業。
體育教育學是研究整個體育教育過程中的基本規律及科學方法,即在體育學科範圍內研究人的全面發展,提高人的素質。研究如何將體育教育規律,並體現在體育教育功能的培養方面。
從社會的現狀及發展的需要出發,依據教育學的基本原則,緊密與心理學理論及研究成果相聯系,並以認識論為理論基礎預測其發展趨勢。
體育教育訓練學是一級學科體育學下屬的二級學科,是研究體育教育和運動訓練基本理論與方法體系的學科。它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運動人體科學理論為基礎,研究體育教育與運動訓練的規律,為球類、田徑、體操等諸多體育運動項目的教學、訓練、科研與管理提供科學指導。
一個側重於教育、一個側重於訓練。體育教育訓練學對某一項或某幾項運動特別精通,不僅是自己會而且可以當個這項運動的專業教練。
體育學是研究體育科學體系及其發展方向的一門學科。其內容主要是研究體育科學體系的結構、層次及其演變;應設置的學科;各學科之間以及與相關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與綜合發展的關系。
建立體育學,研究體育科學體系的主要依據是:
遵循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 科學的發展有嚴密的層次結構。體育科學是科學總體中的一環,其體系也不例外。一般科學的門類結構,主要是由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應用科學所組成。體育學中所反映的體育科學的結構也有劃分為 3個層次和3大門類的趨勢。
體育科學的3大門類即體育基礎學科、運動技術學科和體育社會學科。3個層次即體育學為第1層,它還包括體育哲學和體育情報學兩個中間環節; 3大門類為第2層;3大門類之下的各門學科為第 3層。
以體育科學的實際發展為基礎 體育科學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性。但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都是從局部的特殊性開始,逐步認識總體的普遍性。所以,沒有體育科學各個學科的發展,就談不到研究體育科學體系的學科──體育學的發展。
因此,建立體育學首先要建立體育科學中的各個學科。根據現代科學向微觀和宏觀兩個方向發展以及學科愈分愈細,而又愈趨綜合的特點,3 大門類各自所屬的諸項學科和內容也將分立許多獨立的新學科,形成學科群,並且很多都帶有綜合性。在體育科學范圍內也是如此。
根據國家的需要與可能 體育科學的發展常常受到國家的需要與可能條件的制約。例如,有的國家規定體育與保健相結合,有的國家則越來越強調競技運動應是發展體育的核心。國家的要求不同,體育科學的內容和體系結構也會有相應的變化。
⑶ 體育教學原則
體育教學原則:健康第一原則、因材施教原則、身心協調發展原則、知識技能並重原則、終身體育能力原則
1、健康第一原則:體育作為一種特殊的育化方式,承載著人類對健康的永恆追求。青少年是體育教學的重要目標群體,他們的健康狀況更是關繫到民族的未來。當前,我國各級學校都明確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導原則,提出要將學生的身體健康放在一切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通過體育教學和學校體育鍛煉,實現學生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的全面提高。
2、因材施教原則:為了實現「將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的人文主義教育目標,必須堅持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具體到體育教育領域,就是要根據受教育對象的身體健康狀況、體育基礎、體育運動興趣和愛好以及現有體育基礎設施等各種因素,確立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並加以實施。
3、身心協調發展原則:體育教學過程必須堅持貫徹身心協調發展原則,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要堅持身心協調,就不應將教學重點僅僅放在學生身體層面,更應當關注學生的心理層面,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與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我們既要促進學生身體形態的改變和身體技能的提升,又要對學生的心理、情感、意志品質等產生良好的正遷移和影響。
4、知識技能並重原則:體育教學以學生的直接身體運動體驗來獲取體育知識和培養體育技能。應當將知識傳授與技能培養融為一體,既不能忽略基礎知識的傳授與掌握,也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應當將其內化為鍛煉身體的良好技能,幫助學生培養終身體育的能力。
5、終身體育能力原則:終身體育是法國教育家保羅·朗格朗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概念,指人的一生都要積極從事體育鍛煉。在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與能力過程中,學校體育是最重要、最關鍵的環節。在系統的學校體育教學過程中,通過科學化的知識體系、系統化的課程結構、組織化的教學過程、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可以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奠定扎實的基礎。
⑷ 體育教育有哪些課程
主幹學復科:教育學、體制育學。
主要課程:人體解剖學、人體生理學、體育保健、體育心理學、學校體育學、田徑、球類、體操。武術。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教育實習等,一般安排8~10周。
主要專業實驗:人體解剖、人體生理、體育保健等。
體育教育本身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分為普通體育教育和專門體育教育兩大類。其基本特徵是突出的教育性和教學性。體育教育以教學為主要途徑,以課堂教學或專門性輔導為主要形式,以身體練習和衛生保健為主要手段。
課程目的:
1、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改變課程過於注重運動技能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重建新的課程結構。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內容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體現課程內容的現代化。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現狀,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等。
⑸ 體育教育方法
體育教育方法
第一節 體育教育方法概述
一.體育教育方法定義
體育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隨人類社會的產生、發展而產生、發展起來的(有人類社會就有教育)。
一些體育教育方法在之前的民間體育傳授中就已經存在。例如民間無數的傳承中必然存在著武術教育方法;在咋記得傳承中必然存在著類似體操的教育方法;在涉水的傳承中必然存在著類似游泳的教育方法;在野外的生產實踐中也必然存在著類似定向越野的教育方法等等,只不過那時人們並沒有用現在的教育方法來理解他么呢,也缺乏對它們進行科學的總結。但當近代體育教育出現後,體育教育方法才座位一個研究對象而被體育教育者們所重視、所研究。體育教育方法才以更快的速度發展起來。體育教育方法的發展受著許多因素的影響。當然首先是受各個時代特徵的影響。但由於體育教育內容受時代的影響遠大於其他的學科,因此體育教育方法的發展首先直接受到體育教育內容變遷的影響。
在當代,體育已經成為文化,成為一門成熟的教育領域,體育的內容想著健康教育、心理訓練、行為規范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迅速擴張,體育知識和技能的總量也在急劇增長。現在的體育教育不但要求幫助受教育者掌握體育的只是和技能,還要幫助受教育者學會娛樂、鍛煉和觀賞體育的態度和能力,幫助受教育者建立自信心,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幫助學生形成安全生活的能力等等。因此,體育教育方法也得到空前的發展那,特別是隨著幻燈、電影、錄像和計算機等影像媒體的發展,依賴運動表象建立的體育學習更是如虎添翼,體育教育方法正向著更高層次、更科學的方向發展。
體育教育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體育教學實踐的內外部條件的變化以及教學內容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體育教育方法是指在體育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進行培養,期望受教育者發生預期變化的社會實踐活動。
二.體育教育方法特點
體育教育方法特點:實踐性、雙邊性、綜合性、整體性。
實踐性。體育是以身體練習為主,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體育項目本身又具有較深的思想內涵,學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實踐中磨練意志品質;在藝術體操的練習中得到美的享受,這是體育教學區別於其它學科的顯著特徵。所以學生們應親自動手操作,通過課內外的練習、實驗、實習、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等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性活動,鞏固、豐富和完善所學知識,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實踐能力。在實踐中發展,將自己培養成實踐型人才。
雙邊性。教學活動是師生雙方參與的活動,不存在沒有教的學,也不存在沒有學的教。運用任何一種體育教學方法,既要考慮體育教師的活動——如何教,又要考慮學生的活動——如何學。在片面強調教師為中心的情況下,教學方法的運用,往往只注意教師如何教,忽視了學生如何學,於是,學生對體育教師的動作示範是「視而不見」。相反,在片面強調學生為中心的情況下,運用體育教學方法時,往往只注意學生如何練習,反而忽視了體育教師教的活動。上述兩種情況,都是由於師生活動脫節造成的。因此,在運用任何一種體育教學方法時,都必須注意師生雙方有效配合,使之形成「雙邊性」,即通過一定的體育教學方法而使師生雙方的活動相互配合。
綜合性。綜合性指對體育教育方法的各個部分、方面、因素和層次的認識聯結起來,形成對體育教育方法的統一整體的認識。綜合是在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它的基本特點就是探求體育教育方法的各個部分、方面、因素和層次之間相互聯系的方式,即結構的機理與功能,由此而形成一種新的整體性的認識。綜合的成果往往導致科學上的新發現。體育技能學習的過程是一種從低級到高級的螺旋上升的「綜合——分析——綜合」的周期性運動。人們是在原有綜合知識的指導下,對研究對象的各個方面、部分、環節和因素作出分析,在此基礎上,人們又從事新的綜合。當人們由前一次綜合進入到後一次綜合的時候,人們的科學知識就由不甚深刻的認識深入到更深刻的認識。人們對現實的認識是不可窮盡的,因此,「綜合——分析——綜合」的周期運動也是沒有止境的。
整體性。每一種體育教學方法,都有各自的特點、功能和應用范圍,同時又有各自的局限性。為此,教師在運用體育教學方法時必須堅持整體的觀點,重視各種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教學方法體系的整體功能。
三、體育教育方法的分類
教育方法包括教授法和學習方法兩大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教授法必須依據學習法,否則便會因缺乏針對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的。但由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所以在教法與學法中,教法處於主導地位。
1.教授法
教授法包括體育知識與技術傳授和道德品質教育。
① 體育知識與技術傳授。
體育知識與技術傳授主要有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教學方法,以直接感知為主的體育教學方法,以身體練習為主的體育將教學方法,以情景和競賽活動為主的體育教學方,以探究活動為主的體育教學方法有發現法、小群體教學法等。(具體詳見第二節)
② 道德品質教育
道德品質教育,德育內容之一。影響和促進受教育者的道德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習慣的形成與發展的教育。在中國學校日常工作中主要指學生守則教育,學校常規紀律訓練,遵守社會公德和文明行為習慣的培養,以及養成謙虛、謹慎、誠實、正直、勇敢、勤勞、儉朴等優良品質。
體育教育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a.體態暗示法。用體態暗示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體育教學中運用比較普遍的一種方法。在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過程中,可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避免產生逆反心理,從而使廣大學生心悅誠服。例如,教學中發現某學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動作時,教師漫步走到該生跟前,遞個眼神、擺擺手,以示提醒或制止,這要比終止教學,當眾直呼其名批評教育效果更好。又如當學生做調相動作產生恐懼心理時,在學生做練習前,教師有意向他點點頭,或走過去用手輕輕拍一拍後背,示意不要怕、大膽跳,能使學生倍受鼓舞,增強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b.實踐體驗法。體育是以身體練習為主,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體育項目本身又具有較深的思想內涵,學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實踐中磨練意志品質;在藝術體操的練習中得到美的享受,這是體育教學區別於其它學科的顯著特徵。
教師應結合體育教學特點,有目的地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使學生在體育實踐過程中陶冶情操,磨練意志,體現人生的價值,培養愛國主義、共產主義的思想品質。例如,當教師了解到某班學生團結不好,集體凝聚力差時,在教學中有意組織他們進行「拔河」游戲,使學生們在緊張激烈的比賽中體會到不論干什麼大事,大家必須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團結才是取勝的法寶,使那些團結性較差的學生重新受到教育和啟迪,不斷增強集體榮譽感,這種時間體驗的教育方法比起空洞的說教效果更明顯,在運用時要以學生的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為主,教師重點引導學生體驗回味完成體育動作過程中所受到的啟發教育,以及巨大精神因素所產生的積極作用,以達到德育滲透的目的。
c.激勵競爭法。體育教學中教師經常採用激勵競爭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語言刺激、體態暗示、榜樣示範等手段,激勵先進,鞭策後進,調動學生的自覺性、積極性、創造性。體育教學中的各種球類比賽、接力賽、達標測驗、評比等,都充滿著激烈的競爭,本身具有較強的德育教育因素,教師運用激勵競爭法時,首先要教育學生正確對待暫時的勝負,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悅,更能經得起失敗的考研,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其次要對學生進行紀律教育、法制教育,因為任何競爭都是有條件的,都必須在規則的范圍內進行,否則,將受到懲罰。最後還應讓學生認識到個人高超的技術,只有同班之間的密切配合中才能充分施展,離開集體則一事無成。鼓勵競爭不能搞個人英雄主義,要從小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
d.時機捕捉法。班內一些「調皮生」教師不喜歡,同學看不起,他們自己也常常背著自卑的報復,這些不良個性心理的發展,應引起教育者的關注,教師要善於捕捉他們心靈深處的閃光點,適時的加以啟發誘導,以促進其轉化。
e.環境熏陶法。體育課教學主要在室外進行,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冬天的寒冷、夏天的炎熱,風吹日曬,恰恰是對學生意志品質的考驗,能提高他們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良好的教學環境,如運動場地打掃得乾乾凈凈,跑道線描畫得均勻筆直,體育器材擺放得整齊有序……能給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激發學生的情趣,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新穎獨特的教法,科學合理的分組,為學生營造一個平等和諧、友愛互助的人際環境,不僅有利於學生知識的學習、技能的掌握,更有利於他們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
這些自然地教學人際環境,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具有其它教育方法所不能替代的教育功能,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
2.學習法
學習法主要指學生學習法,學生學習法主要有自主學習法、探究式學習法、發現式教學法、合作學習法、領會教學法等。(詳見第二節)
四.教師選擇教授方法的依據
1.依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
不同領域或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要藉助於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技術。教師可依據具體的可操作性目標來選擇和確定具體的教學方法。
2.依據教學內容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不同學科的知識內容與學習要求不同;不同階段、不同單元、不同課時的內容與要求也不一致,這些都要求教學方法的選擇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的特點。
3.根據學生實際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學生的實際特點直接制約著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擇,這就要求教師能夠科學而准確地研究分析學生的上述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和運用相應的教學方法。
4.依據教師的自身素質選擇教學方法。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只有適應了教師的素養條件,並能為教師充分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有效地發揮其功能和作用。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還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優勢,揚長避短,選擇與自己最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5.依據教學環境條件選擇教學方法。
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要在時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能最大限度地運用和發揮教學環境條件的功能與作用。
五、學生選擇學習方法的依據
1.依據學習動機和情緒: 學生知道怎樣去激發自己的學習動機,維護學習情緒,保持注意。動機和情緒是學習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兩者缺乏好像人被取掉脊椎一樣。
2.依據學習的目標計劃:學生能根據實際情況和自己的能力制定目標和計劃,包括學期、半學期、日常生活等的計劃和安排,並有長期和近期的目標。同時,學生能視情況的變化而對自己的目標計劃做出修改和調整。目標和計劃在學習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沒有目標計劃的學習是盲目和雜亂的,最終是事倍而功半。
3.依據自我的反省監控:學生能對學習內容、學習進程、目標計劃執行情況、記憶、思維、閱讀等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和監控;對任務的特點、自己的能力特點、策略的選擇、學習活動的調節和定向有清晰的認識;並能對學習的成功與失敗進行正確的歸因。反省和監控是學生對自己的全面和清醒的認識。對自己保持冷靜與公正,在學習失誤時,有起重要的改正作用。
4.依據自我評估與診斷: 學生能對自己的能力,學習過程和質量進行評價、診斷,並能採取改進措施。正確評價和診斷是學習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丟掉了就等於沒有標准。
⑹ 體育教學和體育教育學有什麼區別
體育教復學是按一定計制劃和課程標准進行的有目的和有組織的教育過程。體育教學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其任務是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技術與技能,增強其體質,培養其道德、意志、品質等。它是學校體育實現的基本形式,是體育目標的實施途徑之一。
⑺ 體育教育屬於教育學嗎
是的。體育教育學科門類:教育學。
體育教育專業主要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際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專業基礎寬厚,具有現代教育觀念、良好的科學素養和職業道德以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目的。
培養目標
培養具備現代教育與體育教育學科基礎理論知識,能在各級各類學校從事 體育教學、課外運動訓練與競賽工作、體育科學研究、學校體育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體育學、教育學、心理學。
核心課程:體育學概論、教育學、學校體育學概論、體育教學論、教育心理學、運動項目理論與實踐。
(7)體育教育教學擴展閱讀
設置背景:
體育教育專業培養具備系統地掌握體育教育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學校體育教育工作規律,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有所專長,能在中等學校等從事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課余體育訓練和競賽工作,並能從事學校體育科學研究、學校體育管理、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學生主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人體科學、學校體育學、體育鍛煉、訓練與競賽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受到體育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掌握從事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
⑻ 體育教育的教學策略
伴隨著學科中心體育課程理念而來的,必然是以支配式為主的教學策略。在學科中心的體育課程中,學生被認為是不成熟的,是為將來「進入社會」做准備的。因此,唯有體育專家和教師才能決定他們應該學什麼和怎麼學。體育既然是一門學科,學生對體育的學習就必須是系統的、全面的,學習的內容(主要是運動技術)自然應該是「科學」的(即以優秀運動員的技術為標準的),教師和教材也必然居於支配地位,反復練習和訓練成為主要的教學手段。「教得辛苦,學得痛苦」成為體育教學中司空見慣的現象,然而,教學的效果並不理想。因此,課程標准提出了有效教學的概念:「評價時應關注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即教學活動對達成教學目標的有效程度。」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有效無效的唯一指標。
影響體育教學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四個:第一,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激發並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教學是建立在學生「想學」、「願學」的心理動機基礎上的。第二,學生是否和在多大程度上理解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第三,教師是否掌握了讓學生易於理解的教學技能。第四,教師所運用的教學策略是否得當。
隨著教育和教育理論的轉變,支配式為主的教學策略正在被綜合式的教學策略轉變。顧泠沅教授認為:近年來,綜合型策略的改進出現了兩個主要的取向,其一是融合行為主義與認知學派學習理論的老師主導取向,或稱指導教學,其要點是從舊經驗引導新學習,系統講解教材內容,及時練習與反饋;其二是體現人本主義與認知結構理論的學生自覺取向,其要點是在老師引導下發現學習,在合作學習中追求新知,寓求知於生活。這種趨勢同樣表現在各國的學校體育改革中。在我國近20年學校體育改革中,在不斷改進和完善體育教學大綱確定的教學策略的同時,進行了快樂體育、探索學習、合作學習等教學改革試驗,就反映了由支配式為主教學策略向綜合式為主教學策略轉變的趨勢。在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部分,強調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就表明了對支配式教學策略向綜合式教學策略變化這種趨勢的肯定和倡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