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高效地進行英語課堂教學
傳統的以教為中心,先教後學課堂教學模式已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新課程理念下的高效課堂。因此,英語課堂教學不再是只注重知識傳授方面的大容量和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活動,而是師生在課堂上的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我個人認為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應該沒有固定的模式,而是根據教材、教學對象、教學條件和教學環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只要是適合自己學生發展,能夠幫助學生健康成長,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掌握方法,在享受語言學習與交流樂趣的同時受到啟發和教育,其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真正的張揚和提升的課堂都是高效課堂。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個人的一些想法,與大家探討。
一、教學目標要明確,全面且具體
明確、具體、全面的教學目標是整個高效課堂教學的靈魂。在制訂教學目標時,要將教學內容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目標,首先做到完成每課的小目標,然後完成好單元目標,從而達到最終完成總體目標。在教學中要做到教有目標,學有目標,交流合作活動有目標,指導檢查有目標,練習檢測也有目標,使課堂上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
我們在制訂教學目標時還要注意以下兩點問題:
第一,宏觀微觀層次分明。宏觀上要把握整體教學目標,微觀上要做到各環節目標清晰、具體、細化。第二,要注重三維目標的制訂,教學中不但要讓學生在知識與能力上得到同步發展,而且在認知與情感上還要得到和諧發展。有根據地制訂科學的教學目標,可以實現以最少的教學時間和精力,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二、課前准備要充分,科學設計預習任務。
課前的充分准備和預習設置是高效課堂的保證。課前備教材、備學生、備板書、備教具時教師要找出教學重點和難點,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英語知識和能力的狀況,並據此確定具體的教學方法。同時鼓勵學生預習並找出自己的疑難問題。基於英語學科的特點,我的導學頁不羅列課文知識點,因為英語的語言知識需要教師課堂上的准確解讀,不能似是而非,大量的知識學習和能力提升要在課堂上與老師及其他同學的互動交流中實現。所以只設置難度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預習作業,分層布置。我一般會布置三個預習內容:1.讀會生詞(找出與之相關的派生詞,反義詞,近義詞等)。2.理解所給短語,即課文內重點短語的英漢互譯(有關短語的適當延伸)。3.理解課文含義,即能把課文翻譯為漢語(找出本課重難點與自己的疑難問題)。括弧里的作業只要求基礎較好能力較強的同學完成。
另外,課堂上要對預習結果進行檢查,以保證預習落實到位,不搞形式主義。
三、課堂導入要巧妙,牢抓學生注意力。
導入是新課的開幕曲,在高效課堂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能否在課堂開始的短短幾分鍾內誘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進入「我要學」的積極學習狀態,將直接影響一節課的成敗。因此,我們要重視新課導入,巧設懸念,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課堂導入的方式形式多樣,不同類型的課文要選擇不同的方式。1、標題導入。就標題內容提出問題,師生討論。2、插圖導入。利用文中插圖,通過問答、討論的形式進行導入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What are they doing ? What is it?Where is it? Do you like---? 等等。3、以舊帶新導入。教師要有意識地選擇一些與新知識有內在聯系的已學過的知識,在溫故而知新的原則上,進行連珠炮式的提問,來喚起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回憶,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4、即興創設情景導入。根據授課時的各種因素。如學生的情況、天氣變化, 種突發事件等設計課堂的導入方式。此方法需要教師有一定的課堂教學機智和高度的語言駕馭能力。
導入的方法各種各樣,重要的是不要拘泥於一種形式,自然而精采地與學生一起進入每天的語言世界。另外,不僅課堂開始需要導入,各環節之間也要組織精煉的語言順利過渡,內容上要相互關聯,在各環節轉換之間,教師的指令要清楚、明確,這樣的課堂才能緊湊。
四、活動及任務設計要有效,培養學生創造性。
精心設計課堂活動和每一項任務是高效課堂教學的保障。教學活動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來制訂,要本著學生為中心,遵循教學規律,由易到難,從簡到繁,難易漸進,變化激趣的原則,使設置的活動目標明確,形式多樣,形成梯度。這樣才能確保每一項教學活動都落到實處,不流於形式。既要考慮到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又要考慮到有效性。既要追求課堂效率,又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既要設計一些能發揮學生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又要有意識地給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留出空間。同時,教學活動和任務的設計要符合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要,使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較容易獲得成功。
例如,在設計冀教版七年級英上冊Lesson10 Pink,Orange,Purple,Green的活動時,我先設計單數事物的顏色問答,What is it ? It』s a / an ---.What colour is it ? It』s ---. 再設計復數事物的顏色問答,What are they ? They are ---s. What colour are they ? They are ---. 然後讓學生進行單復數的對比,兩人一組互問互答,再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對話內容。層層遞進,相互關聯,且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其中。
五、教材取捨要得當,合理進行課堂拓展。
依據教材資源進行合理大膽的取捨及有效的拓展是實現高效課堂教學的途徑之一。拓展需要基於教材,又要高於教材,情景真實、貼近現實生活,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創造條件,要尊重學生的觀點、鼓勵學生各抒己見,達到學生對於目標語言「學了就用」的目的。拓展任務設置應層層深入,步步推進。拓展內容很豐富,有詞彙,語言知識,對話內容,寫作等。拓展的形式多樣,演講,辯論,改編對話,創作英語小報等都是很好的選擇。
例如,學習詞彙時拓展其派生詞,反義詞,近義詞,相關短語,並對生詞進行簡單的問答,如學習名詞care時, 拓展它的派生詞careful ,careless, carefully,轉化為動詞的用法,短語take care of, care about, be careful, 提問 Can you take care of yourself?等。
再如,七年級英語下冊冀教版 Lesson 38 Always or Never? 學習頻頻度副詞always, usually,sometimes和never用法時,我延伸了Let』s do it里的內容,將其與Lesson 40 復習課里第三部分的內容結合起來,設計了一個調查活動:Who has good habbits? 用不同的頻度副詞填空,always三顆星,usually兩顆星,sometimes一顆星,never零顆星,得到十六顆星或以上的同學有好習慣,少於十顆星的同學要改正不良的習慣。先同桌互問問題Do you always brush your teeth/help your mother/eat vegetables and fruits/do exercise/do your homework/---? 並填寫表格,兩人一組統計星數。 然後我在全班內進行調查。最後讓學生以此為題寫一篇作文,第一段寫自己,第二段寫同桌(旨在練習不同的動詞形式),第三段寫全班概況。不僅鞏固了頻度副詞的用法,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練習了不同的動詞形式,還及時有效地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教育。
六、課堂練習和作業設計要有針對性,難度適中並分層布置。
英語課堂練習與課後作業作為高效課堂教學基礎上的教與學的檢測及延伸,在英語教學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教師應根據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有助於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發展智力和個性、展現才能的作業,注重學生知識的關聯性、學習的趣味性和開闊思維的啟發性。
例如:冀教版七年級英語下冊Lesson 17 A Taxi to the Hotel,主要學習形容詞和副詞的基本用法。針對這一內容,給學生找一些與此有關的課堂練習。
Be ________ , or(否則) you will hurt yourself.(carefully)
The policemen found that lost child________. (quickly)
The girls are _______, they are playing _______ .(happy)
That old man is walking ________ . (slow)
The maths problem is _______ , I can do it _______ .(easy)
此類習題要有針對性,必須與當堂內容緊密相關,難度適中。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容易找到自信心,並更好的鞏固了當天的語言知識。
再如,在學習了冀教版七年級英語下冊第20課 Let』s Write Home中書信及明信片的格式後,讓學生製作一個給老師或父母的明信片,不僅鞏固了當天所學知識,也讓學生在動手過程中體會並深刻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更讓他們學會理解老師、感恩父母。
七、多媒體使用要恰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情緒。
恰當、合理地使用多媒體課件,對調動學生學習情緒,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能起到極好的作用,是高效課堂實施中的催化劑。用得好則效果翻倍,用得不好則適得其反。 因此,教學中切忌濫用多媒體課件,不能為了公開課的做秀,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製作多媒體課件上,為了精美的畫面、生動的動畫,把一些與教學無關,或關系不大的內容做在課件中,從而浪費了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而忽略對教材的鑽研、教學的設計和思考。結果使自己在課堂上手忙腳亂,學生眼花繚亂,但內容空洞,流於形式,上課熱鬧非凡,學生學無所得。
八、教學反思要貫穿始末,在反思中師生共同成長。
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有高素質的教師才會有高效率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每一堂課總會有不盡人意的地方,而反思的出發點是探究和解決教學問題。因此,反思是每位教師的責任,是提高教師職業發展能力,實現師生共同發展的前提。
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在教學前進行反思,主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和心理狀況,研讀教材,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為課堂教學做好准備。教學中進行反思,觀察學生的課堂反應,情緒變化,及時調整策略,高質高效地進行課堂教學。教學後的反思,批判性地回顧在教學中的得與失,總結教訓,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從而更好地應用於教學中。
一節課的時間不長,只有四十至四十五分鍾,但這四十多分鍾卻最為關鍵和重要,提高英語課堂效率的方法多種多樣,但真正的高效課堂卻是萬變不離其宗,要抓住根本,那就是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課堂。
B. 談談怎樣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傳統的英語教學理念已經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教學需求,要保證和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時效性,本文通過初中英語教學低效的原因為入手點,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然後提出了如何提高初中英語課堂中教學的有效性方法和建議。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低效原因
1.角色扮演活動的低效
首先在角色的扮演中,很多時候重視的是這個過程中,學生是不是運用合理和得體,並非場面的熱鬧;還有就是比較重視開放的創意,忽略了規范化的主題;角色的扮演很多時候是一部分學生激情高揚,另一部分學生無精打采,所以有的時候並不是精彩表現就夠了,而是全體同學的共同參與。
2.小組活動的低效
有的時候教師對學生的不了解,可能造成了錯誤的小組分組,沒有給學生充分的自主還有合作的必要;這樣教師就是角色定位和認識的偏差現象;有的時候也會出現盲目的設計;缺乏多元化和合理的操作。
3.學生學習的低效
很多學生在傳統的教育下,已經習慣了依賴性的教育,對於新形勢的英語改革不願意去學習改革,依賴於參考書依賴於英語教師;一般學生表現在三個方面的缺失,首先是動機的缺失,其次是學生學習英語毫無動機和信念,十分悲觀的學習英語;最後是學生的玩性重,家長照顧不到學生,學生也無法理解家長的苦心,最後造成了學生情感的飢渴,二這些往往學生都用交朋友來彌補情感的空缺。
二、如何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教學的前提
C. 如何進行有效英語課堂教學
英語對中國學生來說是一門讓人頭疼的課程,一般與無趣死板掛鉤版,重復的背單詞背作文權,有的甚至不理解其中的意思,這是中國傳統的教學,重視知識傳授,而往往忽略技巧,老師經常以自我為中心,單方向傳教知識,要讓英語課更出彩,必須以學生為主導,精心設計教案,與學生形成互動,從而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性。與學生平等互動交流,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愉悅中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
D. 如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文章提要: 新課程理念為我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教學空間。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樂學」、「愛學」,以便更好地為以後的學習直至終身學習服務?這成為我們小學英語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以學生的參與實踐為前提,以「激趣」為突破口,用直觀形象、創設情境、設計游戲、利用兒歌、運用誇張等教學手段來開展課堂教學。 關鍵詞:激趣 直觀形象 情境 游戲 兒歌 誇張 皮亞傑說:「興趣是能量的調節者,它的加入便發動了儲存在內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來容易做,而且能減少疲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人們去尋求知識,探索真理的一種精神力量。所以,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樂學」、「愛學」,從而更好地學習英語,發展他們的英語交際能力。 一. 直觀形象,激發興趣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小學生年齡小,缺乏知識經驗,抽象思維不夠發達,但形象思維占優勢,具體的直觀形象最能引起他們的注意,所以,藉助直觀形象進行教學很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准備各種各樣的單詞圖片、字母卡片、實物等,如在單詞教學時,如果教授apple、pear等便於帶進教室的實物時,我們可以把這些實物帶進教室進行教學,這樣就會給學生造成一種新鮮感,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幫助他們建立起英語單詞與實物之間的聯系。而對於一些不便於帶進課堂的實物,如dog、cat、bird、car、bus、bike等,我們可以用相應的圖片、卡片,學生的玩具或模型,甚至通過電教媒體創設的形象來代替,這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教授單詞dog、cat、bird時,運用多媒體設計了這三個形象,同時分別在出示這三個單詞的圖形時,配上這三種動物的叫聲,讓動物們活起來,然後再讓學生聽單詞發音,不需要多花時間去解釋,學生們感到新鮮有趣,很好地集中了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很樂意去說一說,學生對新內容也印象深刻,起到了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在學習單詞car, bus, bike時,學生第一次接觸表示具體事物的單詞,如果教師直接領讀「car,小汽車」,讓學生跟讀,然後讓學生反復背誦,雖然學生也能記住,但很難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小學生剛剛接觸英語,本來感覺很新鮮,學習興趣很濃,但如果長期這樣機械地學習英語,他們就會感到枯燥無味,從而影響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我在教授這些單詞時,運用多媒體教學,首先讓學生聽這些交通工具的聲音,然後問「What』s this? 」,再隨著小汽車的喇叭聲出示一輛小汽車,然後多媒體出示聲音「car」,讓學生先聽再模仿練習,學生感到新鮮有趣,在這種聲情並茂的環境中學習,學生非常積極,而且調動了一部分後進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於提高他們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在鞏固復習時,我通過多媒體先讓學生看一種交通工具的一部分,然後再猜「What』s this?」,學生如果回答正確,就能聽到一陣熱烈的掌聲。我再用多媒體出示該交通工具,同時通過多媒體出示該交通工具的發音,這樣復習鞏固了所學單詞,又避免了枯燥乏味,加深了學生的記憶,使他們不自覺地融入這一氛圍中去猜一猜,說一說。而且,認知過程速度快,功效高。 二.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句型教學在小學階段是十分重要的,但學完新句型後,讓學生牢固地記住該句型,並能在相應的情境中正確地使用卻不太容易。讓學生一味地死記硬背,必然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通過在相應的情境中練習對話,能讓學生學得趣味盎然,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所學知識。 在牛津小學英語教材6AUnit 7 At Christmas的教學中我主要通過設計過聖誕節互贈禮物這一情境,引出對教學內容的學習。在教學中,我首先營造聖誕的氣氛,事先把教室布置成開聖誕晚會的樣子,並且裝飾了一棵上面掛滿彩燈和禮物的聖誕樹,把學生的座位排成馬蹄形,課前,讓學生欣賞英語歌曲《鈴兒響叮當》,讓學生有過聖誕節的感受,在這種情境中開始本課內容的學習。先問學生『Is our classroom beautiful? Let』s have a Christmas party, OK? 』學生當然很開心。然後出現聖誕老人,「聖誕老人給我們帶來了什麼禮物呢?」通過課件出示禮物,幫學生復習學過的三會單詞。然後問學生:「這么漂亮的禮物你們想要嗎?」當學生回答想要時,告訴學生想要禮物必須學會一句咒語,『This … is from Santa Claus./These…are from Santa Claus.』引出對新句型的學習,當學生說對時給予物質獎勵,激發學生說的積極性。然後在《鈴兒響叮當》的音樂聲中,讓學生們將自己帶的禮物相互贈送,在相互贈送禮物中了解東西方接受禮物的不同反應,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意識。最後和學生一起學習課文,讓學生們演一演Jim和Jim的一家相互贈送禮物的情景,學生們興趣十足,爭著上台來演一演,說一說,而且學生們因為受到這種聖誕情境的感染,思維非常活躍,表演中還增加了許多課文中沒有出現的但在平時學習過的內容,表演得非常生動,語言學習的交際性在此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當然像動物園、公園這類地點,我們也可以用各種電教媒體來創設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拉近課堂教學和現實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樂說」、「愛說」。 三.設計游戲,激發興趣 愛玩是孩子的本性。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是活潑好動,模仿性強,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自製力較差。針對這些特點,要注意讓學生在各種游戲中慢慢地習得單詞,把要掌握的單詞以圖片、動作等不同形式展現給學生,而一是死記硬背。教師可以把英語教學游戲作為一種教學形式,游戲的趣味性、參與性、直觀性和競賽性的特點,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發自內在的學習要求和興趣,使他們牢固掌握英語的基本語言知識。例如,在學習句型Stand up! Sit down!時,學生總是不能牢固地記住這兩句話分別代表什麼意思,同時對這兩句話的發音也不夠標准。這時可以玩「聽口令,做動作」的游戲,首先由全班同學聽老師的口令,做相應的動作,做得對的同學給予表揚,讓學生一邊動腦一邊做動作邊學習,相輔相成記憶,在游戲中通過多聽,反復感覺,從而加深印象,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盡情投入到游戲中,還可以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和負擔,給學生一個輕松和諧的語言環境,也使得課堂充滿活力。同時在游戲時,學生必須集中注意力認真聽才能不至於聽錯、做錯。這樣,學生在聽老師說的口令時,也不知不覺地把這些句型聽清了,有助於學生糾正自己的發音;還可以教師做動作,讓學生說出教師所做的動作,這樣,又訓練了學生的口語。總之,游戲是小學生喜愛的活動之一,學生在做游戲的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不僅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逐步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鞏固所學的語言知識,提高聽說的交際能力和讀寫能力,而且對培養學生觀察、記憶、思維和想像能力起到積極作用。 四.利用兒歌,激發興趣 背兒歌是學生最喜歡、最歡迎的教學手段之一,它琅琅上口,有趣易記,能很好地幫助學生記住一些不易記住的內容。如表示顏色的單詞red、green、blue、white、black、brown、orange、grey等,按照常規的單詞教學方法來教學,學生不容易掌握,而且各種顏色容易混淆。於是我教了學生一首兒歌:「小黑熊,真頑皮,手裡拿著大畫筆。畫片天空是藍色,blue、blue是藍色,畫個太陽紅彤彤 ,red 、red是紅色,畫片雲彩是白色,white、 white是白色,畫片草地綠茵茵,green、green是綠色,畫串香蕉是黃色,yellow、yellow是黃色,畫串葡萄是紫色,purple, purple是紫色,最後拿起黑畫筆,black、black是黑色,對著鏡子畫自己,畫了一個小黑熊,黑不溜秋不美麗,哭著鬧著找媽咪。」有趣的兒歌使學生對藍、紅、白、綠、黃、黑等顏色,不管是色彩本身還是這些表示顏色的單詞的發音都辨認得非常准確,而且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這時,我又讓學生自己把剩下的brown, orange, grey三個單詞也編進兒歌,比賽看誰編得好,學生們暢所欲言,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而且感受到了英語學習的趣味性和英語學習的別具一格,很好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五.運用誇張,激發興趣 誇張手法是文藝創作中為突出描寫對象的某些特點而採用的一種手法,其原本意思是:誇大,過甚其辭,指為了啟發聽者、讀者、觀眾們的想像力和加強所表達的力度,用誇大的言辭、動作、情景等來形容事物。誇張手法的特點是詼諧、幽默、直觀易懂,引人入勝。心理學家認為:某些刺激偏離它們的周圍環境或偏離人的預期效果,會使人產生新穎感、獨特感和驚奇感,這種能引起差異的刺激會很容易喚起人們的注意。小學生更是如此,他們的眼光會追尋不同尋常的事物。如把大的東西變小,把小的東西變大,用部分代替整體。把無生命的東西擬人化,把有生命的東西無生命化,凡此種誇張手法都會深深地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因為這些特點非常符合小學生自身那些活潑好動、好奇的特點,所以受到小學生的歡迎和喜愛。 英語教學的特性表明,凡是對教學內容的表達比較強烈、對比明顯、不斷變化、帶有新穎和刺激的藝術效果,都會引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例如對句型「It』s so big.」的教學。教師拿出一條巨大的長褲,讓幾個學生穿一穿,由於褲子太大,學生被淹沒在長褲中,全班學生會由於處在如此有趣的情景中而笑聲連連。「It』s so big.」教師抓住時機,用貼切的語氣帶領學生說句子。此例,教師在教具上採用了誇張手法,學生與褲子,本身沒有多在吸引力的兩種物體,經過教師與學生的合作產生出的情趣,帶給小學生一種情景,會讓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後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類似的「大」與「小」懸殊的情景出現,學生就會脫口而出「It』s so big/small.」誇張手法在此表現出來的詼諧、幽默的特點,使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心情舒暢,輕松愉快,肌肉自然放鬆,減輕了學生的壓力和身心上的緊張焦慮情緒,從而排除心理障礙,使學習處在一種愉快和安全的環境中。在這種環境中學習英語,學生在心理的許多積極因素被調動起來,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在感官上出現了好奇和興奮,學習的興趣也由此產生。 當然,要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除了以上幾個方法之外,還有許多有待於我們去發掘的方法,如學唱英語歌曲等。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在每個環節中,教師都要想方設法地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大膽嘗試,不斷改革,盡可能多地用多種形式和途徑來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正像愛因斯坦說的那樣,「教育應是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負擔。」 丁家永:《現代教育心理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李良佑、劉梨:《中國英語教學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年
E. 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幾種方式: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
1 利用圖片、創設情景法, 激發學生「想學」的動機
由於所在學校的教育資源不是很充足,不可能每節課都到多媒體去上。所以有時在教授新單詞和對話的時候,我會利用圖片進行教學。用這種方法會顯得比較直觀,使學生對新的單詞能夠比較好的理解。
2 實物教學法, 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語法在英語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的內容很枯燥、很抽象。學生不容易記住。所以我就努力給學生創造學習的語言情境,讓學生從模仿入手,慢慢的把知識點變成自己的語言。
3 「一口氣英語」教學法, 培養學生的語感
比如,在練習一個比較簡單的對話的時候,就讓學生用一口氣英語來快速的朗讀。通過這種方法,學生練習英語口語的熱情空前高漲,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語感,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效果很不錯。
4 創設自主的學習氛圍,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1)訓練學生良好的閱讀心裡素質。
學生閱讀時如果信心十足,加之心情平和,這樣他們就能主動地、積極地、有創造性地去理解文章的意思。在閱讀前,通常我會把學生按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小組,根據小組的情況選擇難易程度相當的題來做,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又能照顧到不同的層次。能讓大多數的學生都能得到一種滿足感,從而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2)讓學生明確閱讀的目的。
當我們教學生閱讀一篇文章時,並不是讓學生逐字逐句地去翻譯每一句話,而是讓學生能盡快地捕捉到文章中所提到的信息,可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對學生重要,因此讓學生明確閱讀目的十分重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給學生確立相應的閱讀目的。比如說在講解課本上的重要文章時,為了讓學生鑒賞文本的字句、仔細研究文本,會讓學生採用精讀的方法;在做試卷或練習的時候可以採用瀏覽性閱讀(就是大體上了解文本的信息,如只看標題、開頭句或開始段落等)或掃描性閱讀的方法(就是快速搜索是為了發現具體的信息,如表格里的相關信息等)。這樣,根據不同的文章,讓學生帶著相應的目的去閱讀文章,對提高閱讀速度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3)教會學生計時方法。
在平時訓練的過程中,要讓學生養成計時閱讀的習慣。要求學生在平時做練習的時候填上閱讀速度和理解率,老師做定期檢查。這樣通過了一段時間的訓練後,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理解率確實有了一定地提高。
F. 英語課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一、翻譯法(Translation Method)
翻譯法也叫語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閱讀法(Reading Method)、古典法(Classical Method)。翻譯法最早是在歐洲用來教授古典語言希臘語和拉丁語的外語教學方法,到18世紀末和19世紀中期開始被用來教授現代語言。翻譯法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能力和模仿範文進行寫作的能力。其突出的特點是:教師用母語授課,授課重點是講解與分析句子成分和語音、詞彙變化與語法規則。
翻譯法歷史悠久,其優點是:
1.學生語法概念清晰;
⒉閱讀能力較強,尤其是遇到長而難的句子是通過分析句子結構便能理解意思;
3.有助於培養翻譯能力和寫作能力。
翻譯法的缺點是:
1.忽視口語教學,學生的語音語調差,不利於培養學生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2.教學方式單—,學生容易失去興趣。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
直接法也叫自然法(Natural Method)、心理法(Psychological Method)、口語法(OralMethod)、改良法(Reformed Method)。針對翻譯法不能培養學生聽說能力的缺點,直接法於19世紀末在歐洲產生。它包含三個方面的意思:直接學習、直接理解和直接應用。其主要特點是:不允許使用母語,用動作和圖畫等直觀手段解釋詞義和句子。
直接法流行甚廣,其優點是:
1.採用各種直觀教具,廣泛運用接近實際生活的教學方式,有助於培養用外語思維的能力;
2強調直接學習和直接應用,注重語言實踐練習,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學習興趣濃厚;
3.重視口語和語音教學,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其缺點是:
1.排斥母語,使學生對—些抽象和復雜的概念難以理解;
2.沒有明晰的語法解釋,導致學生說出的話語法錯誤較多。
三、聽說法(Audiolingualism, Audiolingual Method)
聽說法於20世紀40至60年代盛行於美國。二戰爆發後,美國需要派大量的士兵出國作戰,士兵們需要掌握所去國家的語言,政府臨時抽調外語教學法和語言學專家以及有經驗的外語教師,成立了外語訓練中心,研究外語速成教學方法,以六至八個月為一期,培訓士兵,其訓練方法就是聽和說,聽說法就這樣產生了。它吸收了直接法的許多優點,又受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認為外語學習是習慣的形成,採取模仿、機械練習和記憶的方法強化學生的反應;課堂上學生做大量的句型操練,不考慮意思和語境。
其優點是:
1.培養學生敢於大膽主動地使用所學語言進行交談,口語能力較強;
2.句型操練對初學者幫助很大,語言規范;
其缺點是:
1.大量的模仿和機械操練不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脫離語言內容和語境的句型操練不利於學生對語言的靈活運用。
3.放鬆讀寫訓練,不利於學生全面發展實踐能力。
G. 如何有效地改善傳統英語課堂教學
如何上好一堂課?怎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何讓學生輕松掌握所學的知識?這些問題一直是我們教師致力探究的焦點。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學習知識的場所,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空間,是教師引導學生發展,探究知識的主渠道,也是實現有效教學的主戰場。要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就必須重視英語課堂教學,實現有效課堂教學。
一、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參與意識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以激
勵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切入點,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創建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保持積極的情感狀態,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主要是通過學生的學習意向和學生的參與度體現的,因此,要積極引導學生有效的參與課堂學習,讓他們不斷通過情感體驗,提高學習自信心和學習熱情,從而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正確對待學生語言實踐中所犯的錯誤。一般說來,學生在口頭表達中出現錯誤時,教師要採取寬容的態度,盡量採取啟發、引導、比較等方式,讓學生自己發現錯誤。職業學校的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較差,水平參差不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再對學生加於抱怨或訓斥的話,就很可能導致學生最終放棄英語學習。對此,我平時注意尋找學生的閃光點並及時加於鼓勵,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加強思想交流,了解他們的困惑,從思想上給於疏導和幫助,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二、活化教材,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
教材是語言信息載體,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難度適宜、容量適中的教學內容是衡量有效教學的另一維度。內容太少或太多,教學材料太淺或太難,
都不利於有效教學的達成。在有效課堂教學里,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需求,備課時對教材進行開發和整合,有效利用教材。學生現在所使用的教材是「職業英語系列——基礎英語」
,教材的編寫是針對中職生的實際狀況,每個單元以某一交際話題為中心,突出2-3中語言功能,包含一些常見句型的學習和交際任務的操練,情景設置與學生在學校和社會中的生活密切相關。內容雖簡單易懂,但也存在有些內容過於單調,有些語言設置上也缺乏時代感,不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備課時要大致規定每堂課要完成的具體目標,這個教學目標通過什麼樣的內容和活動方式,
是以閱讀為主還是以口語聽力為主,使用課本中的哪些內容,融入課本以外的英語資源和材料,如何使我們每天的英語學習延伸到課外得以鞏固和發展,從而使學生每天的英語學習更有成效。有效教學的關鍵在於能夠了解學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學生的「需要」以及
「差異」,往往並不限於知識水平, 而在於求知熱情。教師的責任就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情緒狀態對這些教材進行「再度開發」。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是師生之間雙方的活動。教材是腳本,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教師的任務是把教材內容活化給學生,把冷冰冰的文字轉化為聲情並茂的語言,並為語言的運用營造真實的使用環境,依靠認識主體(學生)的積極參與,使教學成為具體、熟悉的生活對話,實現教學過程交際化、生活化。
三、實現教學手段和方法多樣性,優化課堂教學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正確選擇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非常重要,要使教學內容為學生所接受,並能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形成正確的思想觀點,必須在課堂上機智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善於提出有趣味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強調接受學習,而不注意學生的學法以及教學的真正實效。課堂教學往往局限於一個固定的模式,學生必定產生疲勞感,沒有新意,學生接受知識的效果也就回大折扣。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及方法,如:開展小組活動,角色扮演,朗讀,復述,歌曲演唱,小組競賽,影視欣賞,多媒體等形式來活化課堂,優化教學。
以所教教材「基礎英語1」為例,在教授「Personal
Identification」是採用小組活動的形式,讓每個學生根據所學的有關句型進行自我介紹。在「School
Life」中採用多媒體展示學校風貌,讓學生當導游介紹校園,講述他們自己一天的學校生活。在「Shopping」一課中則設置超市購物情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
四、良好的課堂管理是實現有效教學的保障
良好的課堂管理對於課堂學習十分重要,有效的管理者會建立一個積極的課堂環境。有許多事例可以證明,很大一部分教師的教學效果不好、教學質量不高,主要是因為教師教學管理意識不強,課堂教學駕馭能力弱。因此,教師不僅是教育者,還是管理者。
教師不僅要知道如何「教」,還要知道如何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能促成緊湊而有節奏的教學活動管理,有效處理課堂偶發事件。有些時候碰到調皮搗蛋的學生確實令人氣惱,但要注意處理的方式,如遇到在課堂上開小差不認真聽講的學生,不是嚴厲批評,而是以眼神制止或走到其身邊,輕敲其課桌表示無言警告,這比當眾呵斥批評要有效多了。教師應尊重學生的自尊心,不歧視、不諷刺挖苦,要更不訓斥體罰學生,真誠地與學生交朋友,平等對待學生,不能一味粗暴責罵。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學生,教與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師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創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