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傳統文化與課堂教學

傳統文化與課堂教學

發布時間:2020-12-19 13:49:20

Ⅰ 如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這個說難也不難說易更不易,畢竟中華傳統文化被XX黨革命了,而且還反反復復地被破壞,但每位中國人的生命深處還埋藏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底蘊,
上古時期女媧補天泥土造人的神話依舊流傳至今,《楊家將》《岳飛傳》《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等等名著依然印在大眾的記憶中,
然而要想在課堂上參透傳統文化,那就得先知道傳統文化源於何處,以下的粗淺闡述還需你的思想觀念有個顛覆性的認識。
中華的傳統文化是在神的護佑下,由歷代明君聖主開創歷史,奠定鋪路,歷經幾千年延綿不絕流傳至今,為中國乃至世界文明帶來輝煌。
中國對佛、道、神的傳統信仰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中國的傳統信仰是神建立的,文化是神傳給人的,這是不可改變不可扭曲的事實,因此佛家、道家、儒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最為深遠,他們告訴世人什麼是佛、什麼是道、怎樣做人,使人的道德水準不至於下滑得太快。
要想在歷史課堂上滲透傳統文化,那就得先升起對佛、道、神的正信,破除無神論狹隘的邪說,這是關鍵,然而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嬌生慣養,唯我獨尊,在社會里,人心糜爛、浮躁惡毒、冷漠自私......在這樣的氛圍里去說神真的存在,講神傳的文化,他們會怎麼看待呢?
中華傳統文化之所以有神的護佑,是因為有其特殊的使命和安排,為了在最後這糜爛的社會,沒有了對神佛的正信,使人們瘋狂的追求金錢、物慾,酗酒、吸毒、賭博、亂性、沉溺網路游戲、迷戀小說,宗教魔變,道德大滑坡......這末法末劫之時救世主來到人間拯救那些還能稱得上是人的善良之人,中華傳統文化就是讓人守住心底的善良,讀懂救世主來世救人的真機,而非人的高級動物便是隨著紅色惡龍被打入無生門在地獄之下償還業債永永遠遠永無復出

Ⅱ 誰拷貝了山東威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語文課堂教學實踐研究"的課件

根據教育部網站1日公布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今後我國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指導綱要明確了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具體方向,即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開展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開展以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為重點的人格修養教育,並分別針對小學階段、初中階段、高中階段和大學階段提出了具體的教學目標。要求「在中小學德育、語文、歷史、藝術、體育等課程標准修訂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比重。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應結合教學環節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內容」。教育部社會科學司負責人指出,當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還不盡如人意,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有些學校以應試教育為導向,偏重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灌輸,單純地讓學生記憶一定的傳統文化知識,相對缺少對傳統文化蘊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養的深入挖掘和宣講。這是當前最為核心的問題之一。二是教育內容的系統性、整體性不足。眾多課程各自為戰,課內課外無法銜接,導致課程門類孤立化、教育內容碎片化、教學設計隨意化現象的出現,大大降低了教學效果。三是教育教學中的技術性問題突出。主要表現為師資力量不足,教學方法和手段相對滯後。課程體系和教材編寫相對缺少統一的技術規范指導。四是全社會關心支持的合力有待形成。根據指導綱要要求,相關部門的聯合工作機制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評價和督導機制也要相應建立。

Ⅲ 論小學語文中華傳統文化如何與現代課堂教學相結合

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素版質教育要求教師權把學生從傳統的被動的受教育地位轉變到主動的求知地位上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引導學生養成自覺地尋求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為此,我們必須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地位。

Ⅳ 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國家,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傳統文內化,北京的故宮、山東容的泰山等已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等,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更有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語文課程是最具社會文化、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的,涵蓋倫理道德、藝術審美、哲學思想等元素,融載道、載情、載史為一體。語文教材的字里行間無不流淌著濃濃的、鮮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導學生學習語文,就是讓學生穿越時空,和聖者、智者對話,和先驅者、跋涉者交流,感受偉大的心靈、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創造力量。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既感受、體驗到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表現力、生命力,又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有利於開闊視野,提高審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

Ⅳ 如何把傳統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學中

一、國學經典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孕育了中華民族誠信友愛、溫文有禮的優雅人格。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如《論語》是我國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經典,它包含了立身、處事、為學、從政等豐富的人生經驗和人生智慧。它融政治、倫理、道德與教育為一體,其核心是做人,是倫理道德修養。它提出的許多做人的原則和格言,如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義。
又如《弟子規》,雖然總共僅有1080個字,360句,但卻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概括的淋漓盡致。《弟子規》所闡述的道理,譬如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泛愛眾,而親仁等教誨,適用於不同宗教、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以及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弟子規》的編寫次序也是中國古人教育經驗的總結,符合教育的規律。
其他的如《童蒙須知》、《孝經》、《禮記》、《顏氏家訓》等一系列經典蘊含著優秀的傳統美德,學習國學經典,可以讓小學生系統地直面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接受中華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
二、國學經典的道德意義分析
(一)國學經典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發展特點。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13歲以前的少年兒童,他們的記憶能力較強,而其邏輯思維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弱,還沒有充分發展起來。及早讓兒童學習中國文化經典,接受傳統優秀文化的熏習,即是在他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佳的黃金時期,接觸最具有智能和價值的經典。將這些經典積淀在腦海里,雖然他們這時還不完全理解,但會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其日後的人生態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漸培植其福德、開啟其智慧,從而奠定他一生的高遠見識和優美人格。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和閱歷的增加,他們會逐漸加強對經典的理解,經典遂成為他一生開智、受益、勵志、成長的源泉。
(二)國學經典教育的精髓在於潛移默化而非灌輸。現階段我國的小學教育片面灌輸知識技能,急功近利,讓兒童身心疲憊,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的核心價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學規律被漠視。當下,一些機構利用社會、家長的認識誤區,打著培養小神童、小天才的旗號引人眼球,實則為賺取千金萬金的學費。這種拔苗助長、把教育當成商業、產業來做的結果,誤導了兒童發展。
學習國學經典不僅可以讓孩子多認識字詞,奠定大語文之根基,培養文化氣質,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感悟聖賢文明,通曉啟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養,培養儒雅風范,明白做人的道理,歸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質。在孩子們還不具備對古詩文經典充分理解力的時候,就把經典交給他們,乍一看莽撞,實際上卻是文明傳承的絕佳措施,幼小的心靈純凈空廓,由經典奠基可以激發起他們一生的文化嚮往。孩子們從小接受這樣的熏陶,國學經典將在他們心裡埋下種子,隨著他們慢慢長大,會與他們形影相隨,對他們的一生都將產生積極影響。讓國學經典點點滴滴融入孩子們的生活當中,讓孩子們得到一種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們養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剛的人格,至關重要。

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融入課堂案例

融入《唱臉譜》課堂案例:

一、教學准備  

1、《唱臉譜》歌曲MV及京劇《打龍袍》選段; 

2、對應《唱臉譜》中歌詞所唱人物,配上京劇中的臉譜圖片; 

3、重點介紹包公的臉譜,並對臉譜形象和人物生平做簡要介紹,配上包公的畫像、影視劇照以及包公祠、包公園的圖片。 

二、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對戲曲等傳統文藝的興趣; 

2、通過認識包公,引導學生從包公事例中汲取優秀、向上的道德品質。 

三、課堂引入: 

首先詢問同學們有沒有自己喜歡的歌曲,歌名是什麼,如有活躍學生可請其現場演唱幾句。

(生十分活躍,頻繁舉手報出歌名)而後進一步發問:「除了歌可以唱,還有什麼是可以唱的?」以此問題引導學生回答「唱戲」。(生答「唱戲」)

隨即再提問:「同學們都會唱歌,哪有沒有哪一位同學會唱戲呢?」(生不能唱,有答家中爺爺奶奶愛聽戲者)

最後導入:「既然大家都不會唱戲,老師也不會唱,不過我們先來聽一首有關於戲曲的歌好不好?」(生集體答「好」)。

四、不同人物的臉譜展示:

播放《唱臉譜》MV:(生觀看)播放完畢後,教師提問學生:「這首歌唱得是什麼呀?」(生不能答)教師將臉譜這一詞介紹給學生,點明臉譜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依次將竇爾敦、張飛、典韋等人物的臉譜圖片放給學生觀看,看畢讓學生分組討論,自己最喜歡哪一個顏色的臉譜,為什麼。

(生討論,各執看法)待討論完畢,請學生回答。(生多喜歡鮮艷、誇張的臉譜)學生答後,教師將不同臉譜顏色對應的不同人物性格粗略地向學生講一講,以引入下一環節。

五、教學反思

戲曲藝術距離學生的生活較為遙遠,且其表現形式對小學生來說顯得深奧晦澀,因此在教學時一定要深入淺出,讓學生有一個最基礎、最初步的了解即可以。

同時,抓住「包公是一個正直的官員,他出生在合肥」這句話,淺淺地點到思想教育,以免學生不知教師所雲。 

總的來說這堂興趣課增進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尤其是激發了學生去參觀包公園的興趣,這是開課前我所預料不到的。因此適當時候組織學生去集體參觀,不啻為一個不錯的想法。

閱讀全文

與傳統文化與課堂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