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科版科學五上《土壤中有什麼》課堂教學實錄與評析
一、談話導入,揭示科學探究問題
師:同學們,你們對土壤熟悉嗎?土壤中有些什麼呢,本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教師板書課題:土壤中有什麼
【設計意圖:提出科學探究問題是科學探究活動的第一步,本環節由教師揭示探究問題,避免了學生在確定探究問題環節可能會出現的無休止的拓展、延伸,直接指明了探究的方向。】
二、提出假設,了解學生的前概念
師:誰來說說,土壤中有哪些東西?
生:我看到土壤中有蚯蚓、螞蟻、草根、落下的樹葉……
師:看來土壤中既有動物又有植物。
教師板書:動物、植物
師:誰來說說土壤中還有哪些動物和植物?
生:動物還有蝸牛、蛇、蟋蟀等;許多植物都生長在土壤中,因此土壤中會有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師:除了動物和植物外,還有什麼呢?
生:我看到過石塊。板書:石塊
生:空氣和水。我認為土壤中的動物和人一樣,也需要空氣和水。
板書:空氣、水
生:塑料袋,廢紙,塑料,鐵皮等垃圾,因為人們總把垃圾埋在土壤中。
師:這些都是人類產生的一些雜物。板書:雜物
生:土壤中還有礦物質和化石。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關於礦物質和化石,你知道些什麼?
生:我從科普讀物上讀到,土壤中含有鈣、鐵、鋅、鉀等礦物質,在地下還有古代生物的化石,如恐龍化石、樹葉化石等等。
生:礦物質需要藉助於特定的工具和方法才能夠發現,生物化石數量稀少,因此也不容易看到。
【設計意圖:學生匯報的大多是通過其他途徑獲取的間接經驗,並非有意識直接觀察得到的信息,因此只能作為假設。同時這也是教者了解學生前概念的環節,為後續的觀察驗證及建立概念做好了鋪墊。】
三、小組合作,制訂觀察活動計劃
師:是啊!有些東西需要藉助於更復雜的方法和更先進的工具才能看到,那同學們所說的這些物質在土壤中都存在嗎?我們還需要通過實際的觀察來驗證一下。那如何進行觀察呢?大家小組里討論一下,如果有困難,可以參考課本。
學生小組合作制訂觀察計劃,教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觀察計劃的制訂能讓後續的觀察實驗更加有序、高效。對於觀察,學生只局限於用肉眼觀察和藉助於工具觀察這兩種方法,對於「倒入水中觀察」這種方法學生不可能想到。教師讓學生在討論觀察計劃時參考課本,很自然地讓學生了解到第三種觀察方法,避免了枯燥的說教,同時又能結合組員的智慧得出第三種觀察方法的操作順序,可謂是一箭雙雕。】
全班交流實驗計劃
師:哪位同學願意把本組討論好的觀察計劃完整地告訴大家?老師希望這位同學發言時,其餘同學都能認真地聽,看看有沒有需要完善或更正的地方。
生:我們組覺得分三步進行觀察。1.用肉眼觀察。看看土壤中有沒有諸如螞蟻、蝸牛、蚯蚓、植物的根、莖、葉等比較大的物質。2.用放大鏡觀察。主要看看土壤中有沒有一些肉眼不容易看到的物質。3.倒入水中觀察。把土壤倒入水中攪拌,然後放在一邊靜置一段時間後進行觀察。
生:對於第三中觀察方法,我補充一點:課本上說把一些土壤倒進水中,我們發現了什麼?攪拌水中的土壤,然後靜置一段時間,我們又看到了什麼現象?這說明土壤倒入水中後不能急著攪拌,要先觀察倒入水中時的現象,然後再攪拌、靜置,觀察現象。
師:課本上是這樣說的嗎?請大家再仔細閱讀課本上關於「倒入水中觀察」的操作過程。
學生再次閱讀課本。
師:這位同學對第三種觀察方法的補充你們同意嗎?
生:同意。
師:那等會實驗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哦!還有哪一組的同學想發言的?
生:我們組想提醒同學們注意:1.攪拌的次數不要太多,只要攪拌5圈左右就可以了,因為我們主要是觀察現象。2.靜置的過程中不能碰到裝土壤的杯子。3.觀察要仔細,並且及時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
師:這位同學說的正是老師想提醒大家的,他們組想得很周到,一個個都是嚴謹的小科學家,下面請同學們在小組里把觀察活動的過程以及注意點再完整地交流一下。
學生小組內交流完善觀察活動計劃。
【設計意圖:教師組織學生第二次閱讀課本,讓學生搞清楚了「倒入水中觀察的順序」,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能力得到增強。最後小組內完善交流觀察活動計劃,讓每一個同學都能系統地掌握觀察的方法及注意點,保證了後續觀察活動的順利進行。】
四、小組實驗,驗證土壤中的物質
師:同學們的觀察活動計劃制訂得很不錯,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計劃進行觀察,並把觀察到的物質和現象填寫在實驗記錄單中。
學生小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發現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導糾正,同時提醒做好觀察記錄。
觀察實驗結束,各組代表在全班交流實驗獲取的信息,以驗證自己先前提出的假設。
師:哪位同學願意把本組觀察到的與大家分享一下?你獲取的實驗證據能夠驗證自己的假設嗎?
生:我們用肉眼觀察確實見到土壤中有螞蟻、蚯蚓、植物的根和葉,還有石塊、方便麵袋等雜物;用放大鏡觀察到土壤中有黑色的物質,通過閱讀知道那些是動植物腐爛時產生的腐殖質;把土壤倒入水中,發現植物的根和葉都浮到了水面上,攪拌、靜置後發現土壤都沉澱在杯底。說明剛才的假設是成立的。
師:土壤中的黑色物質是腐殖質嗎?請解釋給大家聽一下。
學生閱讀課本
師:從這一段文字中,我們知道了什麼?
生:土壤中有腐殖質和鹽分。板書:腐殖質、鹽分
【設計意圖:本環節,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假設描述實驗現象,學生有意識地用觀察到的現象驗證自己的假設,說明學生求真、求實的證據意識正在形成。學生的觀察現象引出了腐殖質,通過閱讀驗證了腐殖質的存在,而且很自然地得出了鹽分,整個過程自然順暢。】
師:還有哪一小組願意發言的?
生:我們把土壤倒入水中後,植物的根和葉浮上了水面,還發現水面上冒出了很多氣泡,這證明土壤中有空氣。
師:你們也觀察到氣泡了嗎?對於氣泡的解釋,你們同意嗎?
生:同意
師:觀察真仔細,解釋也很到位。還有什麼發現嗎?
生:我們組發現沉在杯底的土壤分成了好幾層,而且上面的顆粒比下面的小,通過閱讀,我們知道了這些顆粒有著不同的名字,從大到小分別是沙礫、沙、粉沙、黏土。
板書:大小不同的顆粒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發現了土壤中有許多大小不同的顆粒。結合上一節課的學習,你能解釋一下土壤是怎樣形成的嗎?
生:岩石風化成碎石,這些碎石繼續風化,越來越小,於是變成了土壤。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土壤中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嘗試解釋土壤形成的原因,既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又將本節課與上一節課的內容聯系起來,在學生腦海中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概念體系。】
師:真不錯,同學們都觀察沉積在杯底的土壤,看是不是上面的顆粒小,下面的顆粒大?大家再思考下,為什麼顆粒的排列是上小下大呢?
生:大的顆粒重,所以要先沉下來;小的顆粒輕,最後沉下來。
師:對,你真會動腦。同學們挑一點最上層的顆粒,用手捻一捻,有什麼感覺?這說明了什麼?
生:感覺很細膩,說明了顆粒很小。
【設計意圖:觀察與體驗結合起來,讓學生更加清楚地知道沉積在杯底的土壤,上面的顆粒比下面的顆粒要小。】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描述得很精彩,最後再請大家觀察一下裝土壤的白紙,看看有什麼發現?說明了什麼?
生:白紙上放土壤的地方是濕潤的,說明土壤中有水分。
【設計意圖:整個觀察活動,學生注重於用不同的方法依次對土壤進行觀察,而忽略了對裝土壤的紙進行觀察,因此對土壤中的水分無法進行驗證。教師的及時提醒,彌補了這一點,從而保證了概念的完整性。】
五、總結實驗,建立土壤的科學概念
師:經過細致的觀察,想必同學們都知道了土壤中有哪些物質,誰願意完整地說一說,土壤中有哪些物質呢?
生:土壤中有空氣、水、大小不同的顆粒、腐殖質、鹽分和一些雜物。
師:對,土壤就是這些物質的混合物。
板書:混合物
【設計意圖:土壤的科學概念是建立在了解學生前概念的基礎之上和學生細致的觀察、深入的討論之上,因此一切都顯得水到渠成。】
六、研讀課本,自學土壤與生命的關系
師:土壤中有動物和植物,說明土壤是動物和植物的家,它們之間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關系呢?請同學們自學課本第54頁「土壤和生命」。
學生自學課本第54頁
師:通過研讀課本,你知道了什麼?
生:土壤給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間,給人類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來源;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殘體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中的腐殖質更豐富;動物以及植物的根能松動土壤,為空氣和水營造空間。
師:閱讀了這一部分內容,同學們有什麼感受想跟大家說說的?
生:土壤為我們提供了生活所需要的材料,因此我們要保護土地。
生:生活中有許多人採用深埋的方法處理垃圾,這樣會污染土壤,我們不能再這樣做了。
【設計意圖:通過自學,學生能夠自主獲取土壤與生命的有著密切聯系的信息,培養了自學能力,獲取了深刻的感受,使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得以落實。】
教學評析
1.引領學生經歷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小學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而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必須有一個載體,這個載體就是一個個科學探究活動,因此讓學生經歷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對於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與提升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本節課就是按照「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假設—建立概念」這樣一個科學探究過程來設計的,旨在讓學生體驗完整的探究過程,並在體驗的過程中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從而促進科學素養的不斷提升。
2. 培養學生通過閱讀獲取方法和信息的能力。在本節課中,教師多次組織學生閱讀文本,且每一次閱讀,學生都有不同的收獲。在討論制訂觀察計劃環節,學生通過第一次閱讀,獲取了把土壤倒入水中進行觀察的方法;通過再次閱讀交流,學生對於把土壤倒入水中進行觀察這種方法有了深刻地認識,並且掌握了操作程序。此外,大小不同的顆粒有著各自的名字,土壤中還存在著腐殖質和鹽分,這些信息都是通過閱讀獲取的,有利於學生在描述概念的過程中自覺地引入課本中相關的科學術語,使概念的描述更加精確、科學。課後有一個同學表示,這節科學課看書的次數多了,通過閱讀課本,得到了新的觀察方法和豐富的信息,看來課本真是一個合格的小助手。
3.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一定的提升。讓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每一節課中都得到發展是科學老師的責任所在。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能力、描述能力、合作能力和傾聽的習慣都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和展示,這得益與教師明確的要求。教師要求學生把本組中所觀察到的現象、討論好的計劃等完整地說出來,這既讓學生確保描述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又減少了必要性的提醒,保證了課堂的連續性和流暢性。教師要求其餘學生認真聆聽發言,找出需要補充和更正的地方,這為後續的補充或更正做好必要的鋪墊,又培養了學生傾聽的良好習慣。
2. 《土壤中有什麼》課堂教學實錄與評析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①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②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③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④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過程與方法:①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③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風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動植物殘留體,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組成。
教學難點: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教學准備】
分組准備:新鮮土壤、乾燥土壤、放大鏡、燒杯、葯匙、玻璃棒、水、牙簽等。
教師演示:酒精燈、三腳架、鐵片、玻璃片、試管夾、滴管、課件等。
【課前交流】(5分)
1.觀察老師,你在老師身上發現了什麼?
2.觀察一列同學,按高矮分分類,可以分幾類?怎麼分?
3.討論:怎樣才能觀察得更仔細些?
4.根據表現進行獎勵。(最優秀的小組和最優秀的同學)
(以上活動根據課前時間寬裕程度決定)
3. 新人教版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教學實錄與評析
一、談話引入:
師:在前一段時間我們學會了做小紙人,老師這里有小朋友的作品,咱們來欣賞一下吧。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建立「倍」的概念。
1、(出示剪好的小紙人)
師:你看見了什麼?
生:有4個小紙人。
2、師:還有一個小朋友剪得更多,剪了4個的2倍。猜猜有幾個?
生:8個。
師:都猜8個,你是怎樣想的?
生1:4的2倍是2 個4,就是8。
生2:因為4乘2等於8。
生3:8裡面有2個4,4+4=8。
3、師:究竟猜對了沒有?大家來看看。(出示兩副剪好的小紙人圖)4的2倍就是8。
師:誰能把我們的發現說一遍?
生:8裡面有2個4。
師:大家一齊說一遍。(同時板書:8裡面有2個4)4的2倍是8,也可以說8是4的2倍。
4、師:你能不能把兩個發現連起來說?先自己輕輕說一遍。
生:8裡面有2個4,8是4的2倍。
(二)探究「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一般方法。
1、師:老師這里還有好多小紙人(再出示6副剪好的小紙人圖)這裡面有幾個小紙人?誰能很快說出來?
生1:有28個。
生2;有24個。
師:現在黑板上有3條信息,誰能說說誰是誰的幾倍?
同桌輕輕說,再指名說。
生3:第三行是第二行的3倍。
師;你知道她是怎麼想的嗎?
生4:她這樣想:24裡面有3個8,所以24是8的3倍。
師:是不是真有3個8?我們把兩副圖看成1個8。
生5:因為三八二十四。
生6:因為24除以3等於8。
師:誰還有發現?
生7: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
師:誰和誰比?
生7;8和4比。
師:沒比過的還有嗎?
生8:第三行是第一行的6倍。24和4比。
師:24和4比,可以怎麼想?
生9:24裡面有4個6。
師:一起數一數。應該怎麼說?
生10:24裡面有6個4。
2、師:像24裡面有6個4,除了看出來,還可以怎樣表示?
生11:用除法表示,24除以6等於4。
師:你看懂了嗎?什麼意思?
生12:24裡面有4個6。
生13:24裡面有6個4。
生14:我還有補充,4乘6等於24。
師;把4個小人看成一份,有這樣的幾份就是4的幾倍。
三、嘗試運用,提出並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5隻蜜蜂 15隻蝴蝶)
師:你看出了什麼?
生1:有5隻蜜蜂。
生2:蝴蝶是蜜蜂的3倍。
師;你能不能提個問題?
生3:蜜蜂是蝴蝶的幾倍?
生4:蝴蝶是蜜蜂的幾倍?
生5;蝴蝶是蜜蜂的3倍。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5:15除以5等於3。
2、(課件出示:3朵黃花,12朵紅花)
師:你能根據這個信息提個倍的問題嗎?
生6:紅花是黃花的幾倍?
生7:紅花是黃花的4倍,12除以3等於4。
師:為什麼列這個算式?「12除以3等於4」什麼意思?
3、(課件出示:8 40)
師:能不能找到倍數關系?
生8:40是8的5倍。40除以8等於5。
4、(課件出示:春光圖 18隻燕子 9隻鴨子 3隻青蛙)
師:你能不能找到誰是誰的幾倍?用算式表示出來,寫在本子上。
學生獨立寫,有困難可請小棒幫忙。
集體反饋,並說說算式的意思。
5、(課件出示:蝌蚪圖)
師:有多少只蝌蚪?
生:36隻。
師:蝌蚪慢慢長大會變成青蛙,看,有4隻蝌蚪變成了青蛙。(邊說邊繼續演示課件)
師:現在有幾只蝌蚪?蝌蚪的只數是青蛙的幾倍?
生:8倍。
師:再過幾天,有6隻青蛙了。(邊說邊繼續演示課件)現在蝌蚪的只數是青蛙的幾倍?
生:30除以6等於5。
師:小青蛙越來越多,現在有18隻青蛙了。(邊說邊繼續演示課件)能不能用剛才學的知識說說?
生1:蝌蚪的只數是青蛙的1倍。
生2:青蛙的只數是蝌蚪的1倍。
師:誰說得對?
生:都對。
師:再過幾天,又有什麼變化呢?(邊說邊繼續演示課件:蝌蚪9隻,青蛙27隻)你了解到什麼?現在誰是誰的幾倍?
生:青蛙的只數是蝌蚪的3倍。
四、課堂小結:
師:今天你學到了什麼本領?
師:今天我們學的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的幾倍」,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數學問題,昨天我已經知道小朋友9歲了,老師27歲了,你知道老師的歲數是你們的幾倍嗎?
生:老師是小朋友的3倍。
五、下課結束。
4. 新人教版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教學實錄與評析 個數的
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
比如:一個數是270,它的3是(840)
270x3=840
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
就用一個數x幾倍。
5. 隨機進入式教學案例,我要簡要教學案例
1、什麼是教學案例 (案例也是論文!)
教育教學案例是對包含有解決某些疑難問題,某些原理、方法、策略運用的教育教學情境故事的描述,故事中滲透課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展現在教育教學理論、方法指導下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和教師教學行為發生的變化,體現教師的教育智慧和實踐性經驗。在我看來, 教學案例應提取於教學,用之教學,提取於個人,用之於大家。
2、案例結構
(1)背景:包括發生了哪些問題或困擾事件,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特別的原因或條件。 (2)主題和案例問題:主題是本案例的核心理念,從最有收獲、最有啟發的角度確定主題。案例問題是圍繞著主題的各種問題,這些問題能夠闡述案例的主題,揭示各種困惑,鏈接有關理論,啟發讀者的討論和反思。 (3)情境與細節描述:環繞主題,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剪裁情節,有針對性地描寫特定的內容,把關鍵細節寫清楚,做到引人入勝。 (4)教學結果: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映和教師的感受等。 (5)詮釋與研究:多角度地解讀和評析,回歸到教學基本面。 (6)問題討論:設計討論作業單,供今後案例教學時其他教師討論,開放而無終結。
3、教學案例與教案、教學設計、教學實錄的區別
一般來說,與教案、教學設計的區別比較容易理解。教案和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相近,它們的區別也體現了案例的特點和價值。同樣是對教育情境的描述,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是有所選擇的。至於怎樣選擇,就要看案例撰寫的目的和功能了。 4、寫好案例的幾點建議。
(1)要具備充分的素材 案例能不能寫的生動,勾起讀者學習、研究的興趣?與案例是否有鮮活的、真實的素材有關。所以我們教師要想寫好案例,必須做好課堂觀察,認真、細致的、全面的記下課堂的師生活動情況,然後,根據案例的主題需要,裁減素材。教師就好比一位裁縫,必須先有好的布料,然後根據衣服設計的風格量體裁衣。要想掌握充分的素材,一般老師是用筆記課堂實錄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不大科學,畢竟手寫的速度比較慢,課堂上的一些突發的、精彩的片斷有時很難及時描繪。如有條件,最好攝像機記下當時的情景,然後再通過錄像觀察,記下課堂實錄。 (2)要具有獨到的思考 同一件事,可以引發不同的思考。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案例的質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所決定的。因為,選擇復雜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種結構要素也好,都是從一定的觀察角度出發,在一定的思想觀點的引導下進行的。要從紛繁復雜的教育現象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這需要一雙「慧眼」。具備這樣的功力沒有什麼秘訣和捷徑,只有通過長期的磨煉去領悟和掌握。案例能夠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學的具體過程,因而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操作性,也非常適合於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第一線教師來寫作。要寫好案例,首先要有實踐的基礎和經驗的積累,其次要有一定的寫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強理論學習,不斷地進行實踐探索。一篇好的案例,可以勝過許多泛泛而談。說到底,好文章不是「寫」出來,而是「做」出來的。
6. 下面是一份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錄,仔細閱讀後,以《語文課程標准》為依據進行評析。 《雲房子》課堂實錄
s爪l◇èд瑩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