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對課堂教學有效的思考

對課堂教學有效的思考

發布時間:2020-12-19 12:32:40

⑴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效思考

在此書中,名教師在課堂教學領域中注重學法指導,摸索出一套新的教學模式。尤其是「千謀百話,樂學善學」 ,一改以往教師為提問主體的狀況,由學生自己質疑後進行探究式學習,體現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知識的運用程度,以及發散思維、求異思維的培養指向,給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了新鮮的氣息。現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創造始於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有問題雖然不一定有創造,但沒有問題一定沒有創造。」愛因斯坦也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問題的提出往往是求知者調動自己原有的知識儲蓄,是主動的、新穎的、獨特的,是個性感知的厴示,是智慧火花的展示。而解決問題是被動的,它的新穎性、獨特性、個性化相對弱些。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結合自身的教學體會,我覺得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提問: 一、抓住關鍵,發現問題 1.課題:文題即文眼,作者在標題的選定上都頗費了一番心思,有的還幾次易題,為什麼最終定下這個標題,自有妙處可言。如《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為何易題為《萬紫千紅的花》,《母親的回憶》為何改為《回憶我的母親》。2.線索:「一線串珠式」的文章結構顯得非常嚴謹,那麼找出體現線索的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有助於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結構安排。如《荔枝蜜》的線索是「厭、愛、贊、變」 二、點出矛盾,凸顯問題 1.用詞上的矛盾。如,在學習魯迅的《孔乙己》中,有的學生發現「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一句中,「大約」和「的確」是矛盾的,提出「孔乙己到底死了沒有?為什麼?這個問題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學生們通過思索了解:「大約」表示推測,因為無人關心孔乙己的遭遇,得不到確切的消息,只能估計;而從孔乙己最後一次來酒店的情形看,他被打折了腿,身無分文,衣不遮寒,食不果腹,只能是死路一條。這兩個詞語反映了孔乙己的悲慘遭遇和世態的炎涼、人心的冷漠。 2.人物心理上的矛盾。如《賣炭翁》的「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的復雜心理。 三、思考疑難,解決問題 讀書貴有疑。對課文中難以理解的地方進行發問,自是理所當然。還可對已成定論的觀點、見解持「懷疑態度」 。如韓愈在《馬說》中的名句「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教師不能急於求成,越俎代皰,更不能撒手放羊,它是一個需要師生雙方配合的過程,教師在其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1、示範作用 對學生來說,教師的講解本身就是一個展示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絕好範本。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中深挖教材、透析教材,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遷移轉換成自己的能力。當然,這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本身必須具備創造性思維的素質,反應需敏捷、靈活,善於從多角度去思考,善於觀察、分析學生的情況。2、鼓勵作用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大膽發現,尊重並肯定他們產生的新奇見解。學生提出問題後,老師再進行梳理、歸納、加工,作出評價,對好的問題提出表揚,欠佳的給出修改建議,學生自會慢慢領會提問的技巧。3、調控作用教師可有意設置一些「漏洞」 ,循循善誘,培養他們的發現意識;有的學生提問深度不夠,教師可以緊抓這一契機,「窮追不舍」 ,幫助他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遇到「山重水復」的困境,教師可略加點撥,助其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給學生提問的技能,可以提高問題的質量,使課堂教學不斷迸發出思維的火花。教師應處理好主導和主體的關系,不斷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品質,才能使學生逐漸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古人雲:「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學須有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質疑問難,不僅是對舊知識缺陷的挑戰,也是新知識產生的萌芽。可以說,問題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

⑵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幾點思考

一、親善友好的師生關系是提交課堂教學的前提
二、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保證
三、科學的課堂教學結構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

教師要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做好每堂課的課前准備工作,每一堂課,不管是新課,還是復習課,都要精心備課,做到吃透「兩頭」。既要備教材,也要備學生,同時要做好課後教學反思。①備教材要做到:教材中的教學目標要做到心中有數,把握好教材中的重點,突破教材中的難點,問題的設計要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來展開,問題的提出要有序、有效。各個環節的時間安排要科學合理。板書的設計必須清楚、規范,有提示作用,而不是雜亂無章。作業量設計適中(根據不同年級來確定作業量);②備學生要做到:對學生要了解每個人的個性和特點,了解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習態度,因材施教,分層次提出要求。這兩點做好,上起課來,才能做到一環緊扣環,一氣呵成,不浪費一分一秒,最大化發揮40分鍾的課堂效率。③做好課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一種思考和提升。通過教學反思,可以總結出自己教學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為下節課做更充分的准備。

⑶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與實踐 71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是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何有效、恰當地在課堂教學上激發人的這種需求是實現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筆者認為,所謂有效性課堂教學,其實質是對預期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圓滿完成,無論教學思想如何更新,教學內容如何改革,最終都要落實在課堂的教學效果上。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和觀察,筆者想結合個人教學和其他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與大家共同探討如何提高電子電工技能實訓課的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構建技能實訓課的有效教學策略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學習就是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實現自己的潛能,達到最佳的境界。所以,筆者在進行技能實訓課教學時,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運用羅傑斯的人本主義教學理論來指導活動開展,從而提高技能活動的成效。
那麼,應採用哪些教學策略,把技能實訓落到實處呢?
(一)先呈性策略
先呈性策略是指教師預先有目地提供關於相應活動的學習材料,組織相關的學習活動,當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時能順利與原有知識結構聯系起來,為在活動中學習新知識做好知識准備,這種預先開展的學習活動就叫做先呈性學習策略。
因此,筆者在進行技能實訓課教學時,為學生預先提供相關學習材料,讓學生明確實訓的意義,保證對學生實訓過程有效指導。 筆者在給學生講解國產t68型卧式鏜床電路圖時,先組織帶領學生到實訓基地參觀,讓學生了解鏜床的結構,再開機全面演示機床的操縱過程,再指導部分學生進行操縱練習。學生對t68型卧式鏜床的基本結構和運行情況了解後,對電力拖動的控制要求就明確了。
(二)自我實現策略
羅傑斯認為,每個人都具有一種固有的、先天的維護自我、提高自我、自我實現的動機,這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動機和目的,它指引人朝向滿意的個人理想成長。學生具有先天的學習潛能,課堂教學應充分利用學生這種學習內驅力,激發學生自我實現的慾望。
筆者在《電容濾波電路實驗》中利用示波器把電路中各點波形直觀展現出來,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的慾望,更能讓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為任務完成做好充分的准備。如電容濾波電路實驗各點波形:
教師項目演示完後讓學生進行電路組裝和波形的測量工作,親自得出結果實現自我動手價值。
職高學生學習能力差、基礎薄弱、形象思維強、抽象思維弱,他們對生動、形象、具體的事物易記住。因此,在對電子電工的技能教學中,我努力運用「先呈性策略」「 自我實現策略」,引導學生
通過動手、動眼等多種感官的活動來直觀學習,化難為簡,激活技能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運用技能實訓課的有效教學方法
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職業高中學生的學習問題主要是方法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我主要利用項目教學法,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自主探究解決問題,實現教學目標。
(一)、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會」學習,使他們能主動地、積極地、創造性地學習。要大力提倡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少一點講解、分析、提問,多一些引導、點撥、激勵,徹底改變那種牽著學生走的狀況。為了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可以改變固定的課堂模式,採取班級集中授課、小組合作交流和個別輔導學習相結合的綜合模式,從而使課堂更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促使學生不斷掌握學習方法,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後達到「好學」的美好境界。
(二)、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
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獲取結論,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獲得結論的同時,情操得到陶冶,潛能得到發掘,能力得到培養,素質得到提高,而學生的這一認識過程是教師無法代勞的。老師演示學生跟著模仿的展示和老師「鋪路」學生自己探索的展示作用大不相同,要讓學生自己通過動手、動口、動腦,主動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的學習,從「模仿型」學習向「創造型」學習發展。只有這
樣學生的基礎知識才能牢固,主體精神的培養才能真正落實在課堂上。
(三)、把和諧的師生關系帶進課堂。
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反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要受到壓抑。課堂上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課堂教學中應積極提倡:答錯了的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許補充;沒有想好的允許再想;不清楚的允許問;不同意的允許爭論;教師錯了的允許批評;甚至必要時允許學生不舉手自由發表意見。這才是學習的真實過程,也才是有效性教學的具體保障。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努力營造最佳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最佳的精神狀態,從而使學生以最佳的主體精神參與學習活動,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三、實施技能實訓課的分層教學
可以這樣說,在學習過程中真正受教育的學生面越廣,教學的有效性就越高。為照顧到學生個體差異性,使得每一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都獲得個體的發展,筆者通過小組合作及分層完成任務,解決學生間的水平差異。
在技能實訓課上筆者把全班24人分為6個組,每組4人,創設「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小組形式,保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組內各成員的主動參與、互相合作和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賽的開展。
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成不同難度的任務,實現分
層教學,這樣可以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和能力完成相關的任務。 筆者在《萬用表電阻檔測量電阻》項目中,把各個環節以任務形式分配給不同組員。
任務一:在教師啟發下學習正確的測量步驟和方法。該任務交由組內最優秀的學生,等優秀學生基本掌握以後,再由他們指導其他組員。
任務二:讓成績一般的學生來完成表格,以小組合作學習為形式進行實踐操作,掌握用萬用表電阻擋測量電阻的技能。藉此促進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助與合作,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個人責任感。 任務三:小組展示——組間評價。

⑷ 如何提高課堂的有效性的思考

在《數學課程標准》中,要求學生學習具有價值的知識、有實用性的知識,促使學生對學習的良好發展,同時也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有所提高、有所進步、更有所收獲。這樣,它既關注了學生當前的發展,又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認知和情感上都有所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對於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重視情境創設充分調動學生有效的學習情感?
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對於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既能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又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情境創設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在數學教學中,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情境的創設是一個涉及素材的選取、內容的組織和呈現的過程。如同橋梁建造一樣,把情境的合理性看做是對建築材料的質量要求,把問題導向性看做是對橋梁功能的設計要求,那麼有效性則可看做是對橋梁工程質量的總體考慮。情境創設是教師在一定的教學目標要求下,以促進學生數學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能力協調發展為目的的設計過程。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所以,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更應引起我們關注的是,情境的創設並不時時處處需要,而是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有時候,我們需要創設現實的生活情境;有時,數學化的情境反而會有更好的的效果;還有些時候,通過現實情境引入教學內容卻會引起邏輯的混亂。我們在選擇是否創設情境或創設什麼樣的情境時,應以該情境能否很好的承載數學知識作為標准,否則將是舍本求末。
2.教學情境應具有時代氣息?
作為教師,應該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在當今的信息社會里,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大量信息,教師創設的情境也應具有一種時代氣息,讓他們學會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發展。如在一堂有關無蓋長方體盒子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探討小正方形的邊長與無蓋長方體盒子的體積關系,給學生長為10的正方形紙片,在四個角上分別減去一個同樣大小的小正方形,摺合成一個無蓋的長方體盒子。要求學生通過折紙活動,提出一些用已有信息能夠解決的數學問題。情境創設讓學生經歷了數學化的學習過程,不僅使學生在知識的主動建構中,通過對知識的理解、發現與生成,體驗數學的再創造的過程,而且情境創設自身也成為一種基本的教學要求。
3.情境的內容、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徵進行設計?
教學情境的形式多樣,比如:故事情境、問題情境、活動情境、競爭情境、實驗情境等等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級、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於低、中高年級的兒童,教師可以通過講講故事、做做游戲、直觀演示等等的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 二)深入鑽研教材,確保知識的有效性。
知識的有效性,起到了一個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重要條件。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的有效是指新的觀點、新的材料。教學內容是否有效和知識的屬性以及學生的狀態有關,關系至關重要。首先,學生的知識增長取決於有效知識量。教學中學生知識的增長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其次,學生的智慧發展取決於有效知識量。發展是教學的主要任務,知識不是智慧,知識的遷移才是智慧。總而言之,在個體的知識總量中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具有同樣的遷移性,而是其中內化的、熟練的知識,才是可以隨時提取,靈活運用,這一部分知識稱為個體知識總量中的有效知識,是智慧的象徵。再次,學生的思想提高取決於有效知識量。這種知識是指教學中學生獲得的、融會貫通深思熟慮的、實在有益的內容,即有效知識。最後,教學的心理效應取決於有效知識量。通過對知識的獲取產生愉悅的心理效應,才能成為活動的原動力和催化劑。
( 三)探究有效的學習過程。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在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作為教師,我們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利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主動探究,從而在探究學習過程中發展智力,提高能力。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處於成長發展中的小學生,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由於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發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點拔者的作用,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尤其在學生疑難處、意見分歧處,或在知識、方法歸納概括時,更要教師及時加以點拔指導。有效的學習過程還可以通過游戲實施。小學生注意的特點是無意佔優勢,尤其是低年級往往表現出學前兒童所具有的那種對游戲的興趣和足勁要求,他們能一連幾小時地玩,卻不能長時間地一動不動地坐在一個地方。新課程要求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有差異的學生。因此針對差異性,可以實施分層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潛能實施教學過程分層,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展示學生個性,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使數學課堂教學真實有效。
(四)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
情境應貼近學生的生活,生活是學生數學現實的重要源泉。數學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是一種基於特定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的需要,以學生的經驗為著力點,以數學初始條件的創設和生活素材的選取為主要環節的信息加工過程。它不僅為學生提供一個主動參與於數學活動的經驗平台,同時也架設了一座聯系數學與生活的橋梁。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產生學習的需要,激發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在創設生活教學情境時,一要選取現實的生活情境。教師可直接選取教材中提供的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進行加工或自己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素材作為課堂情境。二要構建開放的生活情境。教師要對課內知識進行延伸與拓展,將抽象知識學習過程轉變為實踐性、開放性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大膽提出猜想,不斷形成、積累、拓展新的數學生活經驗。三要創設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生活及興趣的了解,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創設生活情境。
生產和生活實際是數學的淵源和歸宿,其間大量的素材可以成為數學課堂中學生應用的材料。教師要做有心人,不斷為學生提供生活素材,讓生活走進課堂。真正讓文本的靜態數學變成生活的動態數學。要讓學生覺得數學不是白學的,學了即可用得上,是實實在在的。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
( 五)注重教學反思,促進課堂教學質量
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當然,無論是運用行動研究法還是比較法,我們都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我們自己每上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吻合、學生學習狀況、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有規律的東西,在不斷反思中學習。我們反思的主要內容有:思考過程、解題思路、分析過程、運算過程、語言的表述、教學的思想方法進行反思等。以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也一定會更好。 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恆的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⑸ 對如何打造高效課堂的幾點課前思考

如何打造高效課堂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應該首先從課堂教學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成為當前的首要任務。所謂「高效課堂」就是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獲取最大教學效益的教學活動。開展「高效課堂」研討,其指導思想歸納起來就是兩個減輕兩個提高: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提高教師教學效益,提高學生學習效益。最終達到提高學校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這也是建設和諧校園,建設快樂校園的根本要義所在。

「高效課堂」主要研討兩大方面,即教師與學生,也就是教與學,是研究主導和主體及二者的關系。教師是學教學、搞教學的,教學就是如何把知識同化在學生身上,以我昭昭使其昭昭的過程。課堂教學中,所有學生並不在同一認識水平上,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中會照顧到,一次成功,這就是效率。而有的教師反復講,這不能理解為誨人不倦,百講不厭,而只能說明教師的水平問題。教要出效率,出效益,學也是如此。指導學生學習接受知識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思維。有了正確的思維方法,理解得快,接受得快,記憶的也牢固。平常我們談備課,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如何備學生?那就是要清楚學生的基礎、思維和接受能力。所以 「高效課堂」研討,必須首先肯定這兩個方面,即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出高效。
「高效課堂」有科學的量化指標,但總起來說必須達到以下三個要求:
1、明快。一是教師的情緒,要平和,不能過分激昂和低落,讓學生在心理上處於興奮和抑制的最佳狀態,心理學研究表明,這種狀態是最有利的。二是讓學生充滿求知的愉悅感,調動起學生的良好情緒,形成互動。三是課堂的節奏感和邏輯性是適合課堂教學內容的。
2、融洽。指整個課堂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這個氛圍要由教師來創設,從情緒到求知慾的引發,以及整個課堂的感應互動都能體現這種關系。
3、投入少,產出多。這就是效益。我們的課堂,有一點是既定的,就是時間。在這個時間內要研究如何提高效率,不必自設框子,用最少的時間圓滿完成任務達到教學目標就是高效。
那麼究竟如何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課堂呢?
一、教師方面

1、 充分的課前准備

我們知道,沒有預設的課堂是放任的,也是雜亂無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創造高效的課堂,充分用好這四十五分鍾的每一秒,充分的課前准備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我們不能因為自己預設得不充分、目標掌握得不明確,對於課堂即時生成調控不力而浪費時間。新《標准》)針對學生不同年齡段的身心特點,對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作出了科學而具體的規定。這就要求我們要認真研讀《標准》,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要嚴格按照《標准》的要求對照執行。首先,教學目標的定位要難易適中。就跟打籃球一樣,籃筐太高了學生再怎麼努力也投不進,自然就喪失了信心;而籃筐太低了,學生就會輕而易舉地灌進籃筐,當然也就沒有戰勝困難的喜悅。其次,教者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三維目標的統一。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這三個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再次,教學目標的制定也要兼顧好、中、差三個層次。根據因材施教原則,教學目標的制定也要因人而異,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達到的目標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論。要保證課堂上80%以上的學生掌握80%以上的課堂教學內容。對於優等生我們可以在課外延伸一些略帶挑戰性的練習;而對於那些後進生,我們也可以為他們制定一些淺層次的要求,讓他們循序漸進。

此外還要明確每節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而不在面面俱到,不要鬍子眉毛一把抓;體會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之處,重點加以突破;合理地講練,每節課都要有比較深入的信息反饋與調整,確保每節課中目標的達成度。

2、 活躍的課堂狀態

只要能讓學生的思維總處於活躍狀態,積極地探索知識並試圖將剛剛獲得的知識轉化為能力,我認為,這就是一節高效的課,成功的課。

教師要善於根據具體教育情景,靈活運用各種教育方法,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成為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者,在組織課堂教學的各環節中,教師要時刻牢記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中心,要精心設計能調動學生課堂學習主動性的方法。課堂教學的效果,最終要體現在學生身上。只有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和領悟去獲得知識,才是最佳學習途徑。因此,教學過程中,要徹底改變「注入式,滿堂灌,教師講,學生聽」,把知識強行「塞入」學生大腦的傳統教學模式和觀念。教師要由「演講者」轉變為「編劇」和「導演」,要像導演給演員說戲那樣,創造一種使學生能真正處在做中學的情景,促其自覺、積極地學習知識和思考問題。當然,我們不僅僅要關注學生雙基的掌握,更要在課堂中以幽默風趣、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及事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他們學習的信心,促進三維目標的全面達成。

⑹ 對於現在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意義。
語文課堂充滿了魅力,老師與學生的思想在這里交流,學生的知識在這里升華。就語文本身而言,語文課堂最能體現師生情感與思想的交流。而語文老師的提問是關繫到語文課堂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語文課堂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很值得研究。 當前的中小學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批判精神,讓學生學會提問和質疑。但這並不意味著否定教師的課堂提問,而是要追求一種有效的教師提問。有效使用問題連接了教師的期望和學生的反映,它將焦點由教師轉向學生,從而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以彰顯,弱化了教師的「上帝」角色和「萬能」形象。
能否有效使用課堂問題的價值重大:首先從學生方面看,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數量、質量、水平和學業成就;能促進思考,激發求知慾和探究欲;能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幫助學生組織他們的思想;能增進學生的參與度,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能調節課堂氣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就某問題相關的內容與教師或同學溝通交流的越頻繁,他們習得的知識技能也就越多,也能更成功的通過學業考試。其次從教師方面看,採取有效的提問能力,便於教師監控學生理解程度並提供反饋,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盡管有效使用問題有如此誘人的優點,許多教師似乎不能如我們所願的有效使用問題。大部分教師在提問時通常出現這些問題:給出一些與教學無關或模稜兩可的問題;一次提出多個問題;不知道如何回應學生的答案。
二、課堂有效提問的條件
1、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在提出問題時,教師必須對於提問所要達到的效果有一定的預見性。必須根據想要獲得答案的性質及對學生思考水平的要求來考慮「問題的類型」。所提的問題,要能聯系學生的實際,激起學生思想上的波瀾,點燃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你想要為下一個問題「鋪橋」,還是要啟發學生理解某一個概念,或者是引導學生對現實問題的思考等等,都要有價值,有明確的目的。否則,根本起不到提問的作用。如有位老師講《劉胡蘭》一課時,在討論到劉胡蘭面對敵人金錢引誘的表現時,先問「金錢好不好」,再問「錢有什麼用」,然後展開長時間的討論,隨心所欲,游離了教學主題,這一個提問就沒有什麼價值。
2、課堂提問要有層次性。提問在明確目的之後,還要針對問題的實際情況和目的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在逐步引導中如剝繭一樣明白問題的實質,進而總結規律。如一位老師在講解《背影》時,先後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文章的題目是《背影》,那麼同學們說一下文中寫了幾次背影?」「哪次最好?」「你認為哪次「背影」寫的最生動?」「為什麼作者極力描寫背影呢?」「文中還寫了其他「背影」請你找出這些體現父子深情的句子?」這一系列問題很具有層次性,有效地引導了學生對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因此提問要有一定的坡度坡度,就是提問設計時,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遞進,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階。設計問題,?必須在問題的難易度上下功夫,讓人人有思考的機會,個個有答問的條件,每個學生的答問都能顯示其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正如特級教師錢夢龍所講:「先問一些比較易懂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嘗到解決問題的樂趣,然後逐步加大難度。這樣,同學們就好似登山一樣,過了一個高峰,又有另一個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於是他們登高的興趣會越來越濃,課堂氣氛也就越來越活潑了。」因此,課堂提問的層次性是非常重要的。
3、課堂提問要有啟發性。要想使問題變得有效,問題必須具有啟發功能,要求學生「探求」或思考他們正在學習的內容並「組織」答案。這意味著教師要避免問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飾性的問題。那些可以用對錯、是非等簡單回答的一類問題,會讓學生不必探求課堂內容就隨便猜一個答案來搪塞。即使學生在回答簡單問題時會主動地去探尋他們所學的知識,他們仍然只是在「選擇」一個答案而不是在「組織」一個答案。為了讓學生創造出更加深邃、精確的反應,教師可以重組一下這些問題,以期使其具有啟發價值。提問是為了啟發學生動腦,現代的教育不是「奉送」知識,而是讓學生去「索取」知識。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要使學生達到「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教師的責任就是將教材中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揭示出來,開啟學生的心扉,使他們獨立思維,深入學習,以嘗試成功的喜悅。同樣老師在講解《背影》時,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我們在重讀「穿過」,「跳下」,「爬上」,這些詞時,思考我們為什麼要重讀呢?」學生答到:表現父親買橘子顯得費事。進而教師接著問:文中的「三布」寫出了父親家境慘淡,那麼家境如此慘淡父親還想著為兒子買橘子,體現了什麼?這個問題就很有啟發性。學生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
4、課堂提問要具有廣泛性。如何使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教學活動是獲取學生答案階段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因為這是學生課堂參與的絕佳時機。德士馬等發現,學生的學習效果

⑺ 如何提高課堂有效性的幾點思考

在《數學課程標准》中,要求學生學習具有價值的知識、有實用性的知識,促使學生對學習的良好發展,同時也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有所提高、有所進步、更有所收獲.這樣,它既關注了學生當前的發展,又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認知和情感上都有所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對於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重視情境創設充分調動學生有效的學習情感?
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對於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既能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又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情境創設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在數學教學中,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情境的創設是一個涉及素材的選取、內容的組織和呈現的過程.如同橋梁建造一樣,把情境的合理性看做是對建築材料的質量要求,把問題導向性看做是對橋梁功能的設計要求,那麼有效性則可看做是對橋梁工程質量的總體考慮.情境創設是教師在一定的教學目標要求下,以促進學生數學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能力協調發展為目的的設計過程.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所以,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更應引起我們關注的是,情境的創設並不時時處處需要,而是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有時候,我們需要創設現實的生活情境;有時,數學化的情境反而會有更好的的效果;還有些時候,通過現實情境引入教學內容卻會引起邏輯的混亂.我們在選擇是否創設情境或創設什麼樣的情境時,應以該情境能否很好的承載數學知識作為標准,否則將是舍本求末.
2.教學情境應具有時代氣息?
作為教師,應該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在當今的信息社會里,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大量信息,教師創設的情境也應具有一種時代氣息,讓他們學會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發展.如在一堂有關無蓋長方體盒子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探討小正方形的邊長與無蓋長方體盒子的體積關系,給學生長為10的正方形紙片,在四個角上分別減去一個同樣大小的小正方形,摺合成一個無蓋的長方體盒子.要求學生通過折紙活動,提出一些用已有信息能夠解決的數學問題.情境創設讓學生經歷了數學化的學習過程,不僅使學生在知識的主動建構中,通過對知識的理解、發現與生成,體驗數學的再創造的過程,而且情境創設自身也成為一種基本的教學要求.
3.情境的內容、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徵進行設計?
教學情境的形式多樣,比如:故事情境、問題情境、活動情境、競爭情境、實驗情境等等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級、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於低、中高年級的兒童,教師可以通過講講故事、做做游戲、直觀演示等等的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 二)深入鑽研教材,確保知識的有效性.
知識的有效性,起到了一個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重要條件.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的有效是指新的觀點、新的材料.教學內容是否有效和知識的屬性以及學生的狀態有關,關系至關重要.首先,學生的知識增長取決於有效知識量.教學中學生知識的增長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其次,學生的智慧發展取決於有效知識量.發展是教學的主要任務,知識不是智慧,知識的遷移才是智慧.總而言之,在個體的知識總量中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具有同樣的遷移性,而是其中內化的、熟練的知識,才是可以隨時提取,靈活運用,這一部分知識稱為個體知識總量中的有效知識,是智慧的象徵.再次,學生的思想提高取決於有效知識量.這種知識是指教學中學生獲得的、融會貫通深思熟慮的、實在有益的內容,即有效知識.最後,教學的心理效應取決於有效知識量.通過對知識的獲取產生愉悅的心理效應,才能成為活動的原動力和催化劑.
( 三)探究有效的學習過程.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在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作為教師,我們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利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主動探究,從而在探究學習過程中發展智力,提高能力.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處於成長發展中的小學生,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由於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發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點拔者的作用,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尤其在學生疑難處、意見分歧處,或在知識、方法歸納概括時,更要教師及時加以點拔指導.有效的學習過程還可以通過游戲實施.小學生注意的特點是無意佔優勢,尤其是低年級往往表現出學前兒童所具有的那種對游戲的興趣和足勁要求,他們能一連幾小時地玩,卻不能長時間地一動不動地坐在一個地方.新課程要求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有差異的學生.因此針對差異性,可以實施分層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潛能實施教學過程分層,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展示學生個性,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使數學課堂教學真實有效.
(四)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
情境應貼近學生的生活,生活是學生數學現實的重要源泉.數學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是一種基於特定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的需要,以學生的經驗為著力點,以數學初始條件的創設和生活素材的選取為主要環節的信息加工過程.它不僅為學生提供一個主動參與於數學活動的經驗平台,同時也架設了一座聯系數學與生活的橋梁.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產生學習的需要,激發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在創設生活教學情境時,一要選取現實的生活情境.教師可直接選取教材中提供的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進行加工或自己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素材作為課堂情境.二要構建開放的生活情境.教師要對課內知識進行延伸與拓展,將抽象知識學習過程轉變為實踐性、開放性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大膽提出猜想,不斷形成、積累、拓展新的數學生活經驗.三要創設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生活及興趣的了解,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創設生活情境.
生產和生活實際是數學的淵源和歸宿,其間大量的素材可以成為數學課堂中學生應用的材料.教師要做有心人,不斷為學生提供生活素材,讓生活走進課堂.真正讓文本的靜態數學變成生活的動態數學.要讓學生覺得數學不是白學的,學了即可用得上,是實實在在的.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
( 五)注重教學反思,促進課堂教學質量
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當然,無論是運用行動研究法還是比較法,我們都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我們自己每上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吻合、學生學習狀況、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有規律的東西,在不斷反思中學習.我們反思的主要內容有:思考過程、解題思路、分析過程、運算過程、語言的表述、教學的思想方法進行反思等.以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也一定會更好. 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恆的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閱讀全文

與對課堂教學有效的思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