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課堂教學漫畫

課堂教學漫畫

發布時間:2020-12-19 12:11:51

A. 某校政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向同學們展示了漫畫「民告官」(如下圖)。漫畫諷刺的是,某區政府利用行政權力

①有權威的政府必定是依法行政的政府。政府必須依法行政,帶頭維護憲法和內法律的容尊嚴,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是對人民負責。政府及其工作人員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成為科學發展觀的忠實執行者、社會和諧的積極促進者,不斷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業績。③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科學決策、審慎用權,自覺接受人民監督,與人民群眾保持和諧關系。(若從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B. 如何利用和開發教學資源以提高思想品德教學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是以初中生生活為基礎、以促進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為目的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然而,在本門課程的教學中常常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上課照本宣科,學生聽課索然無味;有的教師盡管自己口若懸河,侃侃而談,學生在課堂上卻沒精打采,昏昏欲睡,整個課堂猶如一潭死水。教師講得多,學生接受的東西卻很少,課堂上能吸引學生的興奮點少。這樣的課堂是低效或者說是無效的。
《課程標准》強調:思想品德課教學,必須從教材內容和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多方面整合教學資源,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使學生在愉悅中接受教育,真正做到寓教於樂,切實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實效。在新課標改革發展的今天,要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實效性,是每位思想品德教師應該高度關注和需要急切解決的重要課題。作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師,在有效教學實踐中,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那就是從教學資源入手,充分開發與利用多種教學資源,根據教學需要,把這些教學資源滲透到課堂教學中,以增強課堂教學的知識性與趣味性,從而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性,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一、勤用故事,激發興趣
故事通俗易懂,告訴我們為人做事的道理,讓人印象深刻、回味無窮;故事人人愛聽,由於中學生處於特定的年齡層次,其直觀思維很強,同樣愛聽故事。如果在思想品德課上,教師緊扣課文內容,把握適度時機,有針對性地講述一些哲理故事,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吸引他們把精力集中到學習上來,往往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如在教授《誠實守信》中的「拒謊言,重承諾」時,筆者講了「曾子殺豬」的故事: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鬧著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說,你不要去了,回來後我殺豬給你吃。趕集回來,妻子看見曾子真的要殺豬,連忙上前勸阻。曾子說,你欺騙了孩子,孩子就不會信任你。說著曾子就把豬給殺了。曾子的做法對嗎?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在討論、交流中,學生明白了誠實做人要拒絕謊言,懂得了承諾的重要性。在講「團結就是力量」時,我講授了《天堂與地獄》的哲理小故事,讓學生明白只有團結才有力量,只有合作才能共贏;在講「自尊、自立、自強」時,我講授了《蝸牛的故事》,學生明白了我們「不靠天不靠地要靠我們自己」的道理。
以故事導入新課,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故事講授新知識,能活躍課堂教學氣氛、調控學生的注意力;以故事為課堂結語,能釀造教學餘味。老子說:「大音希聲,大道無形。」故事是最生動、最豐富的教育素材,只要我們善於挖掘,選材得當,故事的魅力是無窮的。通過每節課的小故事,讓學生推開一扇又一扇虛掩的智慧之門,
去捕捉故事中的智慧精靈,並從中學到知識,增長見識,培養能力,受到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用音樂,調節課堂
前蘇聯著名現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影響青少年心靈的手段中,音樂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音樂是思維有力的源泉。沒有音樂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發展。」冼星海先生也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可見,健康優美的音樂不僅能陶冶性情而且能促進思維,開發智力,有利於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只備教材,照本宣科,學生學起來難免就覺得枯燥乏味,失去學習的興趣。而音樂在初中學生中是受到普遍歡迎的一種藝術形式。音樂是生活的調節劑,音樂會使生活變得多姿多彩;音樂也是學習的調節劑,音樂能使學習變得有聲有色。如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適時、有機、巧妙地將音樂穿插於教學之中,則可以吸引學生上課的注意力,加深學生對思想品德教材的理解,其教學所帶來的課堂效果則會事半功倍。一個MP3和一個迷你音箱是我上課時常隨身攜帶的東西。在講授「感悟青春」時,我播放歡快的音樂《舞動的青春》;在學習「我愛我家」時,我播放煽情的《讓愛住我家》;在講授「同學、朋友」時,我播放《同桌的你》、《朋友》……音樂不以說理方式來傳播,而是更多地通過熏陶及感染的途徑,潛移默化地來影響人的心靈,使人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潤,心靈的幸福。
三、利用視頻,創設情景
恰當利用視頻來創設特定的形、聲、色情景,藉助這些情景的直觀性、形象性,對孩子們的感官產生強烈的刺激,使之進入情景氛圍中,就能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筆者曾觀摩過一位專家講授《維護消費者權益》這一內容,教室里鴉雀無聲,巨幅的銀幕上放映著南方某游覽區纜車墜落事故的全過程,血肉橫飛,哭聲震天,慘不忍睹的畫面配以雄渾沉重的畫外音強烈地震振著每一個學生的心。突然,畫面和聲音嘎然而止。緊接著,該教師便用標准流利的普通話很有感情地引導:「這一案例讓我們觸目驚心,然而痛定思痛,我們應該怎樣避免這種悲劇的重演?當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我們如何拿起法律武器保護我們的合法權益?」老師借鑒電視台主持人的某些風格,使課堂氣氛顯得莊重嚴肅,這樣,就能把孩子們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使師生在雙邊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和主體作用緊密結合,開啟了學生積極思維的閘門,學生可從視頻材料中受到強烈的情感震撼和情緒感染。當然,利用視頻需注重兩點,其一,播放視頻的時間性,要做到短小精彩,簡單明快,不能喧賓奪主。其二,注意視頻選材的自然性,應與課堂教學的過渡要自然,力求成為整個教學設計中不可分離的一部分。
四、活用廣告,以情激學
初中生由於年齡小、知識根底淺、活潑好奇,偏愛形象思維,樂於接受教師的富於情趣的教學方式。在當代經濟生活中,廣告可以說是鋪天蓋地,有不少還膾炙人口。廣告短小精悍、活潑生動、寓含哲理,如若仔細推敲,市面上很多廣告,特別是公益廣告,教師如果能靈活加以利用,往往能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化,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可持續發展」一課時,為引起學生的共鳴、共識,達到情感的熏陶和行動的導向,筆者利用了一則環保公益廣告:一個衣衫襤褸的中年男子,在將致富的目光移到房後的小山上後,綠意蔥籠的小山變成了荒蕪不堪的小山,而小山前的小房子則變成了高房子;中年男子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但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挾帶著大量泥沙傾瀉而下,高房子被沖垮了……也許是從未曾將熟悉的場景和突如其來的災難畫上等號,學生看完此片後情緒激烈,臉上寫滿了驚訝。這時筆者一一提問:這則公益廣告它向我們說明了什麼?你覺得現實生活中那樣的場景真的會出現嗎?能避免嗎?怎樣避免?形象的廣告加上系列問題的探討,讓學生產生了情感的共鳴和熏陶,也讓學生樹立了「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人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自然規律,和大自然和諧相處,否則要受到自然的懲罰」等觀念,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五、運用漫畫,發散思維
漫畫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極富趣味性和幽默感。它以特殊的方式針砭時弊、 揚美抑丑。運用漫畫這些特點,恰當地把漫畫與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內容有機結合,不僅能增強思想品德課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還會使廣大學生身臨其境、倍感親切;同時也有助於發揮孩子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如在學習《感受法律的尊嚴》這一課時,我運用了漫畫「犯罪之路」,漫畫的大意是:在一個標有「犯罪之路」的獨木橋上,橋旁設有標示牌「禁法行」,橋上一位戴著法盲眼鏡的人,正在走上「犯罪之路」的獨木橋。漫畫形象地說明了導致人們違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對法律的無知和法律觀念淡薄,進而警示人們要認真學法,增強法制觀念。教師緊接著問:那種認為「我不違法,學不學法無所謂」的觀點對嗎?青少年要不要學習法律知識呢?漫畫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深化了教學內容,開闊了視野,增強了理解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增強了時代責任感與使命感。
六、巧用「他山之石」, 加強學科滲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科間相互滲透相互蘊涵是新課改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教學過程中,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知識並挖掘其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成分,加強學科之間的滲透,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方法之一。知識本身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各個領域是相互關聯的,思想品德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只要潛心挖掘,有機整合,藉助其他學科知識,不僅能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輕松掌握本學科知識,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我比較多的運用了語文、史地等學科的知識進行滲透,如在教授七年級「愛國情感」一節時,運用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後一課》來說明愛國主義是世界各國人民普遍具有的一種基本的可貴的品質,能夠增強感染力,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在學習「子女的權利和義務」一課時引用了唐朝詩人孟郊的《遊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些充滿感情的詩句能極大激發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從而認識到孝敬父母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在九年級思想品德「國情國策」教學中運用了大量地理歷史學科的知識來說明世界各國國情的千差萬別以及我國的基本國情,這些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為思想品德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除了以上所說的幾種資源外,在思想品德教學中能夠利用的教學資源還很多,如,小品、動畫(flash)、學生動態、教材資源、時政熱點、鄉土資源等等。教有法,但無定法,我們可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學對象的差異,靈活地選擇,但無論選擇何種資源,如果要做到有效甚至高效,需要遵循以下幾方面的原則。其一,選用的資源必須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我們所選的資源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而不能脫離教學內容。如果資源與內容脫節,不管資源本身有多麼別致、精彩、吸引入勝都不可能產生好的教學效果。其二,所選的教學資源要簡明扼要。盡可能用少量的語言說明課題要學習的內容、意義和要求,不能漫無目的,有太多的隨意性,以免讓學生抓不住聽課重點,而使學生的注意力發生轉移,影響聽課的效果。其三,對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啟發性。選擇的資源要對學生接受新內容具有啟發性,能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強烈願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他們更好地理解新知識。總之,要讓所選擇的教學資源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發揮其最大的實效。

C. 有一幅漫畫在一個課堂上,老師在上面講課,老師的腦袋是電視機,學生在下面說話, 這幅漫畫應該叫什麼

「目中無人」

D. 如何在小學美術課堂上培養學生的視覺藝術

一.
老師要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體驗美,通過體驗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美術教學中,首先要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感知訓練,即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美」的眼光去認識和觀察周圍的世界。記得剛教一年級時,班上有個單親小女孩性格內向,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玩。幾節美術課下來,我發現這個孤僻的小姑娘很有想像力,就想:何不通過繪畫來改變她的性格呢?於是就破格錄取她為校繪畫小組成員,她成了組內年齡最小的孩子。當時正趕上國畫寫意創作練習。考慮到她之前沒有這方面的訓練,我打算讓她從基礎的墨色開始練習,可她堅持要畫國畫,我答應了她。不一會,她就畫完了。看著她那期待的眼神,我不忍心批評她,只從畫的顏色上給她提出了一些建議,接著說:「這么美麗的花兒不但要給你和老師看,還應該讓每一個愛花的人看,你說對嗎?」她聽了我的話,使勁地點了點頭。我想:孩子能夠將觀察到的大自然、生活中的美真實、生動地畫出來是最可貴的。通過一段時間的繪畫訓練,這個小女孩的性格開朗了許多,她的繪畫中有了快樂的場景,線條變得靈動了,色彩也絢麗起來。我把她的作品展示給班級同學看,於是,同學對她刮目相看。她對繪畫表現出更高的熱情。現在,她已經有了自己的繪畫天地,創作已成為她生活的一部分,這與我平時對她良好習慣的培養是分不開的。
二.美術老師要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感受美,通過感受來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

小學美術課程主要包括欣賞、繪畫、工藝三大類課業,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在美術教學中,美術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很直觀的形式之一,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美術課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感受美。 三.
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其他學科的教學

學習是相互的,審美能力的培養也是相同的道理。我和其他學科聯手舉辦繪畫創作比賽,諸如:和語文組聯合舉辦 「感悟經典
詩情畫意」古詩配畫比賽,「經典誦讀」課本劇表演」;與英語組共同舉行迎奧運慶六一」英語剪貼報比賽,指導學生自己繪制單詞卡等等。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你撰文,我配畫」漫畫比賽。作品中幽默詼諧的故事情節和誇張變形的人物肖像讓學生大開眼界。更讓人沒有料到的是自從經歷這次難忘的「漫畫」比賽後,學生中掀起了一股「漫畫熱」,誕生出一批「漫畫大師」。平時,他們除了根據自己的日記創作漫畫以外,還義務為同學作文配漫畫。學生們把這些配有插圖的習作裝訂成冊,並親手設計出富有個性的封面,互相傳閱。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繪畫水平,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寫作熱情,對促使學生留心觀察並記錄身邊的人和事起到了很大作用。往往是今天發生的事情,第二天就被寫進作文,第三天就又變成了漫畫。這一獨特的學習方式,引起《威海晚報》記者的關注,《教育時空》欄目也對其進行報道。可見學生對美的創造離不開社會活動,因此,我在教學中還注重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大事,適時與時事相結合進行美的創造活動。眾所周知,今年是奧運年。舉國上下齊心協力,以各種形式積極籌備奧運會。7月23日,奧運火炬將在我們威海進行傳遞。為此,我們在美術課上開展題為「傳遞奧運,我能做什麼?」的主題討論活動。有的說:利用周末到社區進行衛生義務大掃除,讓威海變得更整潔;有的說:抓緊時間學好英語,和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對話;有的說:以繪畫、剪紙等形式表現威海美麗的風光,送給火炬手,讓世界了解威海。目前,學生們都正為「奧運火炬來我家」積極准備著。
四.
美術老師要在實踐活動中創造美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離不開生活。我國近代美學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於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是的,美是和情感聯系在一起的,美不美就在於能不能調動人的情感、感受其中的美。只有在生活中,學生才可以真切地體驗到方方面面不同的美。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我特別注重把美術創造活動與學生日常活動緊密相連,在學校范圍內不定期開展主題性繪畫創作比賽活動,如:創辦「年俗文化展」、「感恩母親」繪畫比賽、「安全在我心中」手抄報比賽、「文明就在我身邊」連環畫比賽、「我為生命添色彩」剪紙比賽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學生利用廢舊材料製作賀卡、小手工等禮物送給親朋好友,真切體會自己的愛給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帶來的喜悅和溫暖。同時,還教他們利用這些小飾品來裝點生活,讓學生自己在活動中用雙手創造美。
總之,教師要利用各種教學途徑,全方位地引導學生將生活中那些美好的記憶以藝術手法呈現出來,逐步提升學生的審美觀,從而以藝術美熏陶他們日常的思想言行;並培養他們利用豐富的情感、正確的態度和良好的價值觀去熱愛祖國傳統美術文化,去熱愛世界的多元文化。我們學生只要能用心欣賞美,以美感召人,真善美就會在孩子的內心深處萌芽,藝術之花和人文之花就會爭奇斗艷、美麗芬芳!

E. 論初中數學中怎樣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

初中思想品德是以初中生生活為基礎、以促進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為目的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然而,在本門課程的教學中常常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上課照本宣科,學生聽課索然無味;有的教師盡管自己口若懸河,侃侃而談,學生在課堂上卻沒精打采,昏昏欲睡,整個課堂猶如一潭死水。教師講得多,學生接受的東西卻很少,課堂上能吸引學生的興奮點少。這樣的課堂是低效或者說是無效的。
《課程標准》強調:思想品德課教學,必須從教材內容和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多方面整合教學資源,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使學生在愉悅中接受教育,真正做到寓教於樂,切實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實效。在新課標改革發展的今天,要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實效性,是每位思想品德教師應該高度關注和需要急切解決的重要課題。作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師,在有效教學實踐中,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那就是從教學資源入手,充分開發與利用多種教學資源,根據教學需要,把這些教學資源滲透到課堂教學中,以增強課堂教學的知識性與趣味性,從而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性,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一、勤用故事,激發興趣
故事通俗易懂,告訴我們為人做事的道理,讓人印象深刻、回味無窮;故事人人愛聽,由於中學生處於特定的年齡層次,其直觀思維很強,同樣愛聽故事。如果在思想品德課上,教師緊扣課文內容,把握適度時機,有針對性地講述一些哲理故事,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吸引他們把精力集中到學習上來,往往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如在教授《誠實守信》中的「拒謊言,重承諾」時,筆者講了「曾子殺豬」的故事: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鬧著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說,你不要去了,回來後我殺豬給你吃。趕集回來,妻子看見曾子真的要殺豬,連忙上前勸阻。曾子說,你欺騙了孩子,孩子就不會信任你。說著曾子就把豬給殺了。曾子的做法對嗎?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在討論、交流中,學生明白了誠實做人要拒絕謊言,懂得了承諾的重要性。在講「團結就是力量」時,我講授了《天堂與地獄》的哲理小故事,讓學生明白只有團結才有力量,只有合作才能共贏;在講「自尊、自立、自強」時,我講授了《蝸牛的故事》,學生明白了我們「不靠天不靠地要靠我們自己」的道理。
以故事導入新課,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故事講授新知識,能活躍課堂教學氣氛、調控學生的注意力;以故事為課堂結語,能釀造教學餘味。老子說:「大音希聲,大道無形。」故事是最生動、最豐富的教育素材,只要我們善於挖掘,選材得當,故事的魅力是無窮的。通過每節課的小故事,讓學生推開一扇又一扇虛掩的智慧之門,
去捕捉故事中的智慧精靈,並從中學到知識,增長見識,培養能力,受到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用音樂,調節課堂
前蘇聯著名現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影響青少年心靈的手段中,音樂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音樂是思維有力的源泉。沒有音樂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發展。」冼星海先生也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可見,健康優美的音樂不僅能陶冶性情而且能促進思維,開發智力,有利於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只備教材,照本宣科,學生學起來難免就覺得枯燥乏味,失去學習的興趣。而音樂在初中學生中是受到普遍歡迎的一種藝術形式。音樂是生活的調節劑,音樂會使生活變得多姿多彩;音樂也是學習的調節劑,音樂能使學習變得有聲有色。如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適時、有機、巧妙地將音樂穿插於教學之中,則可以吸引學生上課的注意力,加深學生對思想品德教材的理解,其教學所帶來的課堂效果則會事半功倍。一個MP3和一個迷你音箱是我上課時常隨身攜帶的東西。在講授「感悟青春」時,我播放歡快的音樂《舞動的青春》;在學習「我愛我家」時,我播放煽情的《讓愛住我家》;在講授「同學、朋友」時,我播放《同桌的你》、《朋友》……音樂不以說理方式來傳播,而是更多地通過熏陶及感染的途徑,潛移默化地來影響人的心靈,使人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潤,心靈的幸福。
三、利用視頻,創設情景
恰當利用視頻來創設特定的形、聲、色情景,藉助這些情景的直觀性、形象性,對孩子們的感官產生強烈的刺激,使之進入情景氛圍中,就能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筆者曾觀摩過一位專家講授《維護消費者權益》這一內容,教室里鴉雀無聲,巨幅的銀幕上放映著南方某游覽區纜車墜落事故的全過程,血肉橫飛,哭聲震天,慘不忍睹的畫面配以雄渾沉重的畫外音強烈地震振著每一個學生的心。突然,畫面和聲音嘎然而止。緊接著,該教師便用標准流利的普通話很有感情地引導:「這一案例讓我們觸目驚心,然而痛定思痛,我們應該怎樣避免這種悲劇的重演?當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我們如何拿起法律武器保護我們的合法權益?」老師借鑒電視台主持人的某些風格,使課堂氣氛顯得莊重嚴肅,這樣,就能把孩子們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使師生在雙邊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和主體作用緊密結合,開啟了學生積極思維的閘門,學生可從視頻材料中受到強烈的情感震撼和情緒感染。當然,利用視頻需注重兩點,其一,播放視頻的時間性,要做到短小精彩,簡單明快,不能喧賓奪主。其二,注意視頻選材的自然性,應與課堂教學的過渡要自然,力求成為整個教學設計中不可分離的一部分。
四、活用廣告,以情激學
初中生由於年齡小、知識根底淺、活潑好奇,偏愛形象思維,樂於接受教師的富於情趣的教學方式。在當代經濟生活中,廣告可以說是鋪天蓋地,有不少還膾炙人口。廣告短小精悍、活潑生動、寓含哲理,如若仔細推敲,市面上很多廣告,特別是公益廣告,教師如果能靈活加以利用,往往能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化,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可持續發展」一課時,為引起學生的共鳴、共識,達到情感的熏陶和行動的導向,筆者利用了一則環保公益廣告:一個衣衫襤褸的中年男子,在將致富的目光移到房後的小山上後,綠意蔥籠的小山變成了荒蕪不堪的小山,而小山前的小房子則變成了高房子;中年男子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但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挾帶著大量泥沙傾瀉而下,高房子被沖垮了……也許是從未曾將熟悉的場景和突如其來的災難畫上等號,學生看完此片後情緒激烈,臉上寫滿了驚訝。這時筆者一一提問:這則公益廣告它向我們說明了什麼?你覺得現實生活中那樣的場景真的會出現嗎?能避免嗎?怎樣避免?形象的廣告加上系列問題的探討,讓學生產生了情感的共鳴和熏陶,也讓學生樹立了「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人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自然規律,和大自然和諧相處,否則要受到自然的懲罰」等觀念,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五、運用漫畫,發散思維
漫畫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極富趣味性和幽默感。它以特殊的方式針砭時弊、 揚美抑丑。運用漫畫這些特點,恰當地把漫畫與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內容有機結合,不僅能增強思想品德課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還會使廣大學生身臨其境、倍感親切;同時也有助於發揮孩子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如在學習《感受法律的尊嚴》這一課時,我運用了漫畫「犯罪之路」,漫畫的大意是:在一個標有「犯罪之路」的獨木橋上,橋旁設有標示牌「禁法行」,橋上一位戴著法盲眼鏡的人,正在走上「犯罪之路」的獨木橋。漫畫形象地說明了導致人們違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對法律的無知和法律觀念淡薄,進而警示人們要認真學法,增強法制觀念。教師緊接著問:那種認為「我不違法,學不學法無所謂」的觀點對嗎?青少年要不要學習法律知識呢?漫畫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深化了教學內容,開闊了視野,增強了理解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增強了時代責任感與使命感。
六、巧用「他山之石」, 加強學科滲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科間相互滲透相互蘊涵是新課改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教學過程中,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知識並挖掘其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成分,加強學科之間的滲透,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方法之一。知識本身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各個領域是相互關聯的,思想品德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只要潛心挖掘,有機整合,藉助其他學科知識,不僅能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輕松掌握本學科知識,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我比較多的運用了語文、史地等學科的知識進行滲透,如在教授七年級「愛國情感」一節時,運用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後一課》來說明愛國主義是世界各國人民普遍具有的一種基本的可貴的品質,能夠增強感染力,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在學習「子女的權利和義務」一課時引用了唐朝詩人孟郊的《遊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些充滿感情的詩句能極大激發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從而認識到孝敬父母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在九年級思想品德「國情國策」教學中運用了大量地理歷史學科的知識來說明世界各國國情的千差萬別以及我國的基本國情,這些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為思想品德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除了以上所說的幾種資源外,在思想品德教學中能夠利用的教學資源還很多,如,小品、動畫(flash)、學生動態、教材資源、時政熱點、鄉土資源等等。教有法,但無定法,我們可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學對象的差異,靈活地選擇,但無論選擇何種資源,如果要做到有效甚至高效,需要遵循以下幾方面的原則。其一,選用的資源必須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我們所選的資源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而不能脫離教學內容。如果資源與內容脫節,不管資源本身有多麼別致、精彩、吸引入勝都不可能產生好的教學效果。其二,所選的教學資源要簡明扼要。盡可能用少量的語言說明課題要學習的內容、意義和要求,不能漫無目的,有太多的隨意性,以免讓學生抓不住聽課重點,而使學生的注意力發生轉移,影響聽課的效果。其三,對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啟發性。選擇的資源要對學生接受新內容具有啟發性,能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強烈願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他們更好地理解新知識。總之,要讓所選擇的教學資源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發揮其最大的實效。

閱讀全文

與課堂教學漫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