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951年提出規范教學主張的教育家是誰
1951年提出規范教學主張的教育家是瓦根舍因。
1956年在聯邦德國任蒂賓根大學教授版。根據多權年從事教學的經驗,首先在物理和教學中提出:「範例教學」理論,並率先實踐,著有《物理課程的教育之維》、《理解學習》。
瓦根舍因:德國教育實踐家,範例教學法創始人。與布魯納和贊可夫被認為課程現代化的三大代表人物。他大學畢業後擔任文科中學物理教師。
認為,要發展學生的能力,就應教給學生基本的知識,即基本概念、基本科學規律或知識結構,也就是所謂的「基本性」,要達到這一目的,就要改革教材,使學生藉助精選過的材料,與「範例」接觸,訓練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
(1)教育教學主張擴展閱讀:
範例教學,亦稱「虧范性教學」、「範例方式教學」、「范疇教育」。藉助精選教材中的示範性材料,使學生從個別到一般,掌握帶規律性的知識和能力的教學理論。
是 20 世紀 50 年代至 70 年代德國有較大影響的一個教學論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克拉夫基和瓦根舍因
最早為 1949 年海姆佩爾在歷史教學中提出,著有《示範的教學原理》。1950 年瓦根舍因在物理教學中提出,著有《範例教學原理》。
參考資料:網路--瓦根舍因
❷ 孔子提出了有關教育教學的哪些思想主張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❸ 柏拉圖在教育教學方法上的主張是什麼
在教育復教學方法上,柏拉圖制繼承了他的老師蘇格拉底的傳統,反對用強制的手段向學生灌輸知識,主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注意引導學生通過積極的答問來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自己的努力掌握所學知識,不斷提高他們的理性思維能力。
❹ 葉聖陶主張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葉聖陶主張的教育思想有:
1、人本德育論,以「做人」為根本目的,以「人生」為內容主題,以「人本」為教育原則,強調主體德性發展為本旨、人的道德實踐為本體、整體生命培育為本位、教育者的身教為本源;
2、導學教學論,以引導自學為本質功能,以嘗試自學、質疑討論、練習應用等為基本方式,以憤悱啟發、相機誘導、教材為例、舉一反三、指點學法、逐漸放手、實踐歷練、養成習慣等為教學原則;
3、現代教師論,以中國現代教師的思想自覺、道德自覺和專業自覺為主體精神,以中國現代教師作用觀、教師修養(素質)論和師范教育論等為內容;
4、語文教育論,以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語文觀和語文教育觀為核心,包括現代語文課程論、教材論、教學論、學習論和社會教育論等。
(4)教育教學主張擴展閱讀:
葉聖陶教育思想的本質特點在於它的實踐性、創新性、民族性和大眾性。
它從不追求教科書式的抽象、靜態的理論體系構建,而是始終紮根於中國社會變革和教育改革實踐的土壤,不斷地提出、探索和回答教育現實中的重要問題,總結、提煉教育改革的實踐經驗,深刻反映了中國教育改革的歷史軌跡和基本規律,堪稱「20世紀中國教育改革的一面鏡子」。
它以國學根底和道德修養作基礎,秉承儒道智慧精華,深得五四精神貫注,並將教育改革探索與新文學創作和現代文化建設相交融,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根基——語文教育的改革為主要依託,具有更加深厚的中國歷史文化背景和現代文化意蘊。
它與廣大師生的教育和學習生活息息相通,熱誠代表他們的願望與呼聲,關懷他們的成長與幸福,並採用中國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更富有親切感和人文氣息,是真正面向並屬於中國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教育學」。
❺ 赫爾巴特主要教育思想 主張內容
赫爾巴特主要教育思想、主張內容:
1、教學的教育性原則:提出「我想不到有任回何不教學的答教育,正如相反,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強調德育和智育相結合。
2、理論基礎:主張將倫理學、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
3、三中心:赫爾巴特特別強調教師的地位,提出「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
4、教學過程:提出四階段論——「清楚(明了)、聯想、系統、方法」,後經過其學生齊勒修改為五段教學法,赫爾巴特四階段教學標志著教學過程理論的形成。
5、教育目的:提出教學是為了「培養良好的公民」,屬於社會本位論的觀點。
(5)教育教學主張擴展閱讀:
稱號
1、科學教育學之父,其著作《普通教育學》使得教育學成為一門規范、獨立的學科。
2、傳統教育的代表人,與杜威的新三中心「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相比赫爾巴特的「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被稱作是舊三中心,所以他又被稱作傳統教育學代表人。
3、現代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是誇美紐斯之後教育學發展的又一個分水嶺似的人物,他為教育科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❻ 孔子的教育主張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
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
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
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一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
《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注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裡麵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
孔子--網路
❼ 赫爾巴特主要教育思想 主張內容
首先,他闡明心理學對教育學的意義,要求以心理學作為教育、教學的理論基礎之一。赫爾巴特曾受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萊布尼茨等人的影響,他把萊布尼茨的統覺觀念應用到他的教育學上來,認為統覺作用就是利用已有的觀念吸收新的觀念並構成統覺團。
統覺團越豐富,越系統化,就越能吸收新知識。他認為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利用學生原有的舊觀念,引起學生的興趣與注意,從而獲得新觀念的過程。並畢生致力於把教育學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的偉大嘗試,開辟了教學論發展的新道路,這無疑是值得肯定的。
其次,赫爾巴特提出了多方面興趣的概念以及教學必須培植多方面興趣的要求。他認為多方面興趣是教學的主要依據。他把人的興趣分為經驗的、思辯的、審美的、同情的、社會的、宗教的六種,認為課程的設置要適應這多方面的興趣,所以他把所有的學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歷史的」學科,包括歷史、文學和語言文字等;二是「科學的」學科,即各種自然學科及數學等,提出了一個比較廣泛的課程系統。
在他之後,各國才形成了比較適合工業化需要的普通教育的課程體系。同時,他認為在教學中應追求實質的目的,即必須使學生學習有「實際用處」的知識,而獲得這種知識的本身就包含著能力訓練的作用,因而又形成了「實質訓練說」。
再次,赫爾巴特提出了教學四階段的理論。他把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歸結為觀念的運動。他認為教學過程可分為兩個基本環節:「專心」和「審思」。所謂「專心」,就是深入鑽研學習材料,力求清晰地認識個別的事物,學生專心致志地從事學習;所謂「審思」是指深入理解和思考,把「專心」中認識的個別事物集中起來,使之相互聯合形成統一的東西。
由此就形成了「明了、聯想、系統、方法」的教學四個階段:1.明了——給學生明確的講授新知識;2.聯想——新知識跟舊知識聯系起來;3.系統——作概括結論;4.方法——把所學知識用於實際(習題解答、書面作業等)。赫爾巴特教學階段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學書本知識的客觀規律。(後來,赫然巴特的學生齊勒爾和賴因又發展為「五段教學法」,即預備、提示、聯想、總結、應用)
第四,赫爾巴特論證了智育和德育的關系,揭示了教學具有教育性這一原理。他說:「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據此,他強調教學的教育性,把向學生傳授知識看作是對他們進行教育的根本途徑。這一點,反映了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赫爾巴特揭示了教學具有教育性這一原理。
他說:「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據此,他強調教學的教育性,把向學生傳授知識看作是對他們進行教育的根本途徑。這一點,反映了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赫爾巴特揭示了這一原理,使人們對教學過程的認識「深化」了。
第五,赫爾巴特強調了教學中系統化和直觀的觀念形成的價值和必要性。他在重視古典教養的同時,也重視自然科學的教育意義。
❽ 教師應該知道現代教育理論提出哪些主張
1、在教學目的方面,現代教學理論主張,教育不僅培養未來社會的勞動者,而且要培養文明幸福的人。即在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勞動本領,提高他們的智慧水平,形成較高的政治素質,為未來社會服務的同時,還要使學生獲得生活經驗和生活能力,為將來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礎。
2、在教學任務方面,現代教學理論主張教學任務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知識和培養品德,而且要使學生獲得能力,發展智力,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心理品質,形成良好健康的品格,教會學生學習。
3、在教學原則方面,注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內因,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是教學效果的體現者。
4、在教學內容方面,強調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結構和典型範例,強調學科之間的內部聯系。教學內容的選擇注意適應性、適用性、時代性。
5、在教學過程方面,要讓學生認識活動的特點和目的,引導他們探索式的學習,自我感知記憶活動的規律,進而提高認識能力。主張教學過程不是固定不變的。
6、在教學方法方面,認為不是選擇適合於教學方法的兒童,而是選擇適應於兒童的教學方法;
7、在教師的作用方面,認為教師不僅要指出學生學習的方向,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施加影響,而且要不斷地指導學生提高智能,得到發展。提倡教學民主,師生關系和諧,教師要熱愛學生,特別強調的是熱愛所有的學生(包括後進生)。8、在教學形式方面,認為以課堂教學為主,輔之以分組教學、程序教學、設計教學、個別教學等形式,因材施教,充分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每個學生的特長得到充分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