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學校召開教育教學工作會議的目的是什麼
提高教學質量,增加考中名額
❷ 歷屆國際教育大會主題
一、彰顯國際音樂教育的民族化特色
國際音樂教育學會現任主席莉安娜女士於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舉行的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說,「當前,保護本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防止其遭到沖擊和破壞,是音樂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網路化」以及「太空時代」的到來,尋求本民族文化優勢成為各個國家和民族謀求生存、促進發展的基本國策之一,加強本土音樂文化教育成為各國音樂教育的自覺行動,突出本民族音樂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彰顯音樂教育的民族化特色已成為近年來國際音樂教育的發展趨勢。1980年在波蘭華沙召開的第14屆ISME大會:「民族文化——音樂教育的一種動力」,這一主題吸收了民族音樂學多母音樂文化的意識,強調「世界范圍內音樂的多樣性」、「對保留文化純潔性具有更敏感的意識」及「尊重世界各種音樂的基本不同點」。這一思想在第9至12屆ISME大會上也有所體現。如,1970年在莫斯科召開的第9屆大會研討了傳統音樂的豐富性和世界音樂的多樣性。1976年在蒙特勒召開的ISME第12屆大會上,UNESCO主席向大會作了「教育和民族文化」的主題發言,其中也強調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等問題。另外,從歷屆ISME大會上,來自不同國家的各表演團體的表演也充分表明了音樂教育的民族化導向和濃厚的民族氣氛。
由此可以看出,保存並發展本土音樂是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對等交流的出發點,是音樂教育國際化的必然選擇。只有保留和發揚本民族和地區的音樂,才能使每個民族在國際音樂教育的百花園中獨具開放,散發迷人的魅力。
二、力求國際音樂教育的多元化發展
音樂教育要「面向世界」,尊重多母音樂文化,提倡音樂的文化認同,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因此,「共享世界音樂,力求國際音樂教育的多元化發展」就成為國際音樂教育的一個熱點話題。如1958年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第3屆ISME國際大會的主題:「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的音樂——作為國際理解的一種手段」;1963年日本東京召開的第5屆會議:「音樂世界的東方和西方與音樂教育」;1984年在美國俄勒岡召開的第16屆會議:「為了我們地球的音樂」,在描述主題的意義時這樣寫到:「只有尊重地方、地區和國家之間差異的獨特性前提下,我們才能用真正的音樂文化的全球理解來豐富21世紀的生活。」1992年漢城召開的第20屆會議:「讓我們共同擁有全世界的音樂」;2000年加拿大埃德蒙頓召開的第24屆會議:「地球的音樂」;2002年挪威卑爾根召開的第25屆會議:「音樂與超越疆界多樣社會的各種活動」:2006年馬來西亞吉隆坡召開的第27屆會議:「超越不同文化和民族的音樂的融合」。「多元文化」在ISME大會上正式提出是在1982年英國布里斯托爾召開的第15屆大會上,主題是:「音樂與音樂教育中的傳統與變遷」。由此,凸顯國際音樂教育的世界化觀點,進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已經開始在當今國際音樂教育教學中得到貫徹實施。如日本的音樂教育就較好地融合了東、西音樂文化。美國《國家藝術教育標准》也包括了「理解世界各類音樂」。近年來我國音樂教育同樣對世界音樂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已經成為基礎音樂教育《音樂課程標准》中重要的理念。
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有賴於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強調弘揚民族音樂的同時,應以開放的心態,樹立多母音樂文化價值觀,珍視人類各國的優秀文化遺產,拓展音樂的國際視野,共享世界音樂文化。因此,在以後的歷屆大會上文化身份、文化多元主義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都成為會議的前沿課題。
三、把握國際音樂教育的現代化方向
數字化、信息化和互聯網等新科技手段將人們帶入了一個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為國際音樂教育的現代化發展帶來了機遇。早在1968年在法國第戎召開的第8屆大會「技術、手段對當今音樂教育的影響」就體現了這一指導思想。伴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信息產業結構開始影響音樂教育實踐,如運用現代化技術以及多媒體等手段進行音樂課堂教學、網路教育、遠程培訓I等,從而使當今音樂教育走向了現代化之路。正如哈森教授所說:「音樂教育要面向未來,就必須建立起與未來技術手段相適應的新模式,這樣才能使其不斷地用於完善音樂教育。面對信息技術結構的革新,它不僅拓寬了藝術創作領域,而且給音樂生活、音樂市場、音樂傳播及音樂教育帶來深刻的變化」。1990年芬蘭赫爾辛基ISME第17屆大會「面向未來的音樂教育」、1996年荷蘭阿姆斯特丹ISME第22屆大會「面向2l世紀的音樂教育」都能體現國際音樂教育與時俱進,朝著現代化方向闊步前進。
另外,國際音樂教育的現代化還表現在人的現代化,即「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知識結構、思想道德、工作和生活方式由傳統向現代性的轉變,由傳統人向現代人轉變。」
❸ 教育教學體會
這段時間我通過學習《有效教學》,深有感觸。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應營造一個寬松和諧、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教與學必須有一個和諧課堂步驟,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步驟來實施素質教育,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達到有效教學,創設情境,形成問題,使學生願學。情境的創設關鍵在於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濃的情導入新課,形成問題。提出的問題要擊中思維的燃點,這樣不但能對全體學生的認知系統迅速喚醒,從而提高單位時間里的學習效率。學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學習熱情激發起來,萌芽學習興趣,認知系統開始運轉。
我覺得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切實作到有效兩個字應該至少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認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是教師進行有效課堂教學的立足點。除了教學的重點,難點的把握,教師還應該考慮到教材的重組與延伸
2、仔細推敲教學方法。隨著網路的的普及,教師可以利用的資源是越來越多了,教師交流教學方法的渠道也是越來越廣,我們可以發現相同的教學內容往往有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班級學生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3、有針對性的設計課堂練習。學生吸收知識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而教師在課堂上設計的聽說讀寫各式練習情況往往往直接影響著學生課後練習的正確率。
4、製造寬松融洽的課堂氛圍,良好的心態更加有利於學生投入的學習,提高學習的效率。
具體還應從一下幾個方面開始抓:
1、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學生是由於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比如遭到諷刺,挖苦;受到不應有的干涉,與家長、同學、教師發生矛盾,尤其是當和教師發生矛盾時,他就更不可能把精力專注與學習。
2、對學生的期望值不要太高
有的學生是因為教師、家長對學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為沒有達到預期目標而產生了負罪感和內疚感,因此也就產生了厭學的情緒,這樣也就不能去聽教師所教的課程了。
3、真正的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
有的學生是因為我們教師沒有適應人本教育,沒有改正自己的教育觀念和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同時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則,對學生的愛心不夠,不能真正的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與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4、教師要幽默
有的課堂過於死板,氣氛過於沉悶,激發不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他更不會去學了。學生很喜歡幽默的教師
5、教師要講究對學生評價的方法
評價很重要,無論是課堂評價還是學生的自評、互評都要准確。課堂上要多鼓勵,及時鼓勵,肯定評價要多於否定評價;學生之間的評價要把握好,不要使學生的自評、互評變成自我誇耀、自我貶低,或互相進行攻擊、互相挑刺,評價要中肯,要切合實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專注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6、教師做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和鼓勵者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和鼓勵者。教學中要盡可能地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准備好充足的學習材料,為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提供廣闊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主、自覺、自由的活動中積極、主動、探索式學習。
❹ 教育類的國際學術會議有哪些
2016教育與信息技術國際會議 2016年10月27-28日,濟南2016教育學與社會發展國際會議 2016年11月20-21日,南京
❺ 新中國一共開了幾次全國教育大會
18次。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從體制入手,我國教育改革全面推進回。答
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我國辦學體制、管理體制、投入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頒布。對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結構、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作出了部署。
2005年,《國務院關於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作出了明確規定和重大調整。
(5)教育教學大會擴展閱讀:
國家實行教師資格制度。中國公民凡遵守憲法和法律,熱愛教育事業,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備本法規定的學歷或者經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合格,有教育教學能力,經認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師資格。
(一)取得幼兒園教師資格,應當具備幼兒師范學校畢業及其以上學歷。
(二)取得小學教師資格,應當具備中等師范學校畢業及其以上學歷。
(三)取得初級中學教師、初級職業學校文化、專業課教師資格,應當具備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或者其他大學專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
❻ 中國教育教學研究會具有和中國教育學會一樣的合法性與權威性嗎
中國教育教學研究會簡稱中國教研會(CETS),是全國基礎教育 教學教學科研工作者專的學術單位,是教屬育發展與改革的咨詢機 構. 主要從事中國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及其相關課題立項、教科研 成果推廣和普及工作 中國教育學會(CSE)是由分支機構、單位會員、個人會員自願組成 的教育學術團體, 舉辦基礎教育的實驗學校開展培訓活動;開展 業務咨詢、政策咨詢和法律咨詢;組織教育評價活動 通俗地說就是, 前者是由教育專職人員所組成的, 而後者已發展 成了推動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一支積極力量,是教育行政部門 的參謀和助手, 中國教育學會與中國教育教學研究會擁有同等效力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