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語文繼續教育教學隨筆
面對新一輪課程改革,使小學語文教學充滿了新的活力。同時,也應當看到,由於大家對新課程尚處於探索階段,到底怎樣去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眾說紛紜,使人有種無所適從的感覺。許多觀點雖然很獨到,很新穎,但操作起來,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過聽一些課,隱隱覺得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開始走向新的極端:一味的課堂對話,一味的強調讀和感悟。像這樣教學,能否達到課程標准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我認為,像這樣去教語文,如果用辨證法來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竊以為,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千萬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律,千萬不能忽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如果離開了實事求是,離開了全面地看問題,離開了變化發展地看問題,把什麼都來個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們所揭示的教育教學規律。
因此,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無論是人格上的,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努力從多方面去積極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尤其要指出的是,培養習慣,正面引導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習慣養成教育,有時還必須帶有強制性。必要時,還需要有教師意志的左右。因為,小學生對教師的某些習慣的培養還不能理解到一定的高度,但對他們的成長是十分有益的。
對於小學生來說,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首當其沖:一、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二、細心認真、一絲不苟的習慣。三、勤於動手、動筆、動腦的習慣;四、大膽、大方、大聲說話,說普通話習慣; 五、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六、好問的習慣;七、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參與的習慣;八、規范、整潔寫字的習慣。
培養習慣,要悉心引導,嚴格要求,點點滴滴到位。舉例來說,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要讓學生寫一筆好字,就必須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須規范、整潔地寫字。還是以寫字習慣培養為例來說,良好的寫字習慣就具有極強的遷移性。學生把規范整潔地、有一定速度地寫字的良好習慣養成了,其他習慣:如愛惜書本文具,學習細心認真,一絲不苟,學習講效率,講質量、求速度等等也跟著上來了。
㈡ 什麼是教師教育隨筆
一:教育隨筆有如下特點:
1.短小精悍。
2.迅速及時
3.取材廣泛
二、教育隨筆的分類
(l)教育隨筆主要是一種敘事議事的文體,有的講教為主,有的以議為主,根據敘與議的情況可以分成五類:先敘後議型;先議後敘型;夾敘夾議型;敘事型;議論型。
(2)根據隨筆的目的意圖又可以分出如下一些類別:有的是針對某種教學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後提出建議的;有的是針對教育現象進行批評針相的;有的是針對教育現象分析得失的;有的提供教育實例,以供借鑒的。
(3)根據所用主要表達方式來分,有記敘性隨筆、議論性隨筆、說明性隨筆,有時還有抒情性隨筆。記敘性隨筆是以記錄教育現象為主,議論性隨筆以發表觀點看法為主,說明性隨筆主要是對教學中的問題作的闡釋。
寫作教育隨筆是第一線教師及時反映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思想火花的最快捷方式,教育隨筆的寫作是教師進行教育藝術、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教學方法總結的良好形式,教育隨筆的寫作是提高教師寫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
(2)新教育教學隨筆擴展閱讀
隨筆,顧名思義:隨筆一記,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樣。
寫作者慣常用各種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語言靈動,婉而多諷,是言禁未開之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隨筆作為一種文學樣式,是由法國散文家蒙田所創的。
通常指一種散文體裁,隨手筆錄,抒情、敘事或評論不拘,篇幅短小。或指聽課、讀書時所作的記錄。
隨筆這類文章,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啟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寫法上,它們往往旁徵博引,而不作理論性太強的闡釋,行文縝密而不失活潑,結構自由而不失謹嚴,因此,富有「理趣」是它們的突出特色。
閱讀這類文章,要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和風格,提煉作者的主要觀點品味妙語佳句,還要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寫隨筆就像與鄰家談心般輕松,沒有任何的負擔,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嚴密的結構。隨筆的形式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可以觀景抒情。
可以睹物談看法;可以讀書談感想;可以一事一議,也可以對同類事進行綜合議論。隨筆也不受字數的限制,短的幾十字,長的幾百字,篇幅長短皆由內容而定。
㈢ 新開學教育隨筆中班下學期月總結怎麼寫
炎炎夏日的到來,提醒著我們又一個學期的工作接近了尾聲。本學期,在園領導的親切關懷下,組員老師團結一心,群策群力,始終以一股蓬勃向上的士氣開展各項工作,我們努力進行探討、研究、前進,以學習助實踐,以實踐促學習,認真貫徹「二期課改」的精神,以園務計劃為指導,針對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情況,繼續加強了主題活動下區角環境創設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在「新健康教育」的理念下促進幼兒健康、全面、和諧地發展。現小結如下:一、團結協作、互幫互助。
走進我們的辦公室,你會感受到繁忙、緊張的工作氣氛之餘,一股溫馨和睦之風撲面而來。在我們年級組里,雖然有老、中、青三代教師,但大家根本不存在所謂的代溝問題,人與人之間既是同事,更是姐妹。本學期幼兒園開展的活動較多,如開學初的早鍛煉器具評比、接著是走廊環境的創設、環保時裝製作和表演賽、陶藝作品的製作和拍攝、幼兒園的陶藝節開幕式等,活動一項接著一項,雖然很忙,但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一起想辦法,一起合作完成。在迎接陶藝節活動期間,只要有老師因排練節目需要,搭班老師二話不說就主動進去帶班。生活上,大家也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遵紀守法,相敬如賓。「爭先創優」是我們的精神風貌。「團結和諧」是我們組的氛圍。青年教師活潑開朗,工作努力、認真,老教師們穩重大方、熱情無私。凡事大家都有商有量,互相幫助、其樂融融。
㈣ 新學期暢想教育隨筆幼兒園
愉快的暑假離我們遠去,我們迎來了新的一學期。現在,我已經是一名五年級學生了,在新的學期里,我有了新的暢想。 語文:語文包括很多知識,除了學課文,還有寫作、閱讀、書寫。先說課文,我暢想,每天早晨來到學校要按照老師的要求大聲朗讀課文,上課時,老師教課文,我要認真學習,注意力集中,不開小差。在寫... 作方面,我暢想,在新的學期里,我要多多練筆,提高寫作水平,而且每星期我要寫一篇博文。在閱讀方面,我也要多練筆,我暢想,我要多多練習閱讀題。我相信,在新學期里,我一定在語文方面取得好成績。
㈤ 如何在新教育在線論壇上發帖
進入論壇後往下找,找到一個「新教育基金會動態」,點開之後找到「新用回戶回復此貼後能正常答訪問和使用教育在線」點開,它會要求輸入密碼,密碼是「52eol#」之後找到管理員發的帖子,點評一下就ok了,我剛用的,真的能回帖了,看在我這么辛苦的份上,麻煩採納吧!
㈥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新入園的孩子怎麼培養排隊的
讓孩子排隊看似簡單,其實不容易,我們要做一個會觀察、分析孩子行為的幼師,積極探究孩子排隊行為的原因,通過各種方法讓孩子主動意識到在集體生活中排隊的重要性。
家園合作制定階段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組織與實施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對於新入園幼兒的行為規范養成教育更是離不開家庭的理解、支持與配合。
1培養幼兒的集體意識
通過家園合作,讓幼兒在大約兩周的時間里認識班裡的老師、小朋友;熟悉並喜歡幼兒園和自己所在的班;願意參加集體活動。
2在戶外能有秩序、專注的排隊走
不論在幼兒園還是在家裡,努力在一個月的時間里讓幼兒學習一個跟著一個走;學習沿直線走、沿圓圈走;以游戲的情景和口吻練習自己排隊走;培養幼兒的集中注意力。
3在室內能有秩序的進行生活活動
教師與家長每天都耐心教育幼兒,學習按秩序拿水杯,按秩序如廁;學會控制情緒,有一定的秩序感。
多種形式建立排隊常規
1營造愛的氛圍
新入園的孩子沒有集體生活的體驗,對幼兒園的一切充滿恐懼。孩子從以往熟悉的環境到另一個生疏的地方,需要有個適應的過程。根據3歲幼兒活潑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情緒易受周圍環境的感染等特點,自幼兒入園,所有的教師都應以微笑接待,使幼兒覺得老師像媽媽一樣關心他,愛護他,慢慢消除他對幼兒園的陌生感,建立對教師的親切感、信任感,然後再慢慢進行良好常規的培養,這不僅需要教師的細心和耐心,還要講究教育的藝術。
2發揮「以大帶小」的榜樣作用
同伴往往是新入園幼兒學習的榜樣。首先,讓新入園的幼兒觀看中大班幼兒的半日活動,激發新生向他們學習的動機;然後,對班內已有規則意識的幼兒進行積極地評價和鼓勵,讓幼兒知道好習慣是每個人都需要養成的,發揮同伴間的榜樣作用。幼兒有了學習的榜樣,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該如何做,從而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
3創設兒歌文化
小班幼兒的接受能力和水平有限,決定了教育方法要尊重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學習朗朗上口的兒歌,是培養小班幼兒常規的又一良策。如
《排排隊》:小朋友,排隊走,你在前來,我在後,一個跟好一個排,整整齊齊排好隊。又如《排隊走》:小小手——擺擺動,小小腳——踏起來,小胸脯——挺起來,一二一,一二一……
4張貼規則標志
發揮環境的教育作用,在教室中布置適宜的環境能夠起到暗示作用。語言講解幼兒不一定能夠很快理解規則「一個一個有秩序地進行」,但結合直觀形象的標記圖,就能通過模仿學習到該行為。如:用小動物的形式貼出排隊出操、拿杯喝水、如廁、洗手等情景,讓幼兒學習他們守秩序。
5根據幼兒的特點設計活動
游戲、模仿、愛聽故事是小班幼兒的天性。為此,教師可以參照建構式課程,設計符合小班年齡特點的游戲、集體教學活動,有意識地將常規意識融入到集體教學、游戲中,如《誰不見了》《開火車》《橡皮膏小熊》《我們一起排排隊》等,寓常規訓練於快樂的集體活動與游戲中,從而達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效果。
幼兒的排隊常規習慣養成非一朝一夕,需要有重點的關注、教育,並採取多種方式去進行培養。通過親身活動和情感體驗來接受教育,使幼兒能相對獨立地解決力所能及的小問題,從而最終真正理解行為規范的要求並遵守相應的行為規范。
㈦ 教育隨筆: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地理老師
一、擁有正確和先進的地理思維
早在1964年,美國地理學家威廉•帕蒂森曾提出地理學有4個傳統,即地球科學傳統、人地關系傳統、區域研究傳統和空間傳統。這實際上是對地理思維及其特性較早的總結。現代中國地理學界一致把區域性與綜合性視為地理學的兩個特性。這種觀點把握並概括出了地理學的兩個最本質、最重要的思維特性。
二、廣泛研讀資料,領會新教育理念
地理課程改革是在全球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應用性成為當代地理學的突出特點的形勢下,是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課程設置必須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終生發展的特定時代背景下進行的。地理課程是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與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必修課程之一,它兼有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性質,是培養21世紀合格公民的必備課程。新地理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新知識的過程,教師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
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已成為新一輪地理課程改革的主導理念。體現這一理念的地理教學過程,要十分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差異的統一;注重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注重發展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注重以地理知識為基礎促進學生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發展。
三、聯系現實生活 開發課程資源
針對原來地理課程教學內容「學科中心」「知識本位」突出、應用性不強、與學生聯系不緊密等問題,新地理課程融入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新教材採用豐富的形式展示所學地理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及實例,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生活意義和社會意義的理解,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