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現代教學觀與現代教育觀有什麼區別
教學觀就是教師對教學的認識或對教學的主張,具體地說,就是教師對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對象等基本問題的認識。教師從這一認識出發,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並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對教育對象採取的態度。
教育觀是指人們對教育這一事物以及它與其它事物關系的看法。具體地說就是人們對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屬性和相互關系的認識,還有人們對教育與其它事物相互關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對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❷ 現代教學觀與現代教育觀有什麼區別
教學觀就是教師對教學的認識或對教學的主張,具體地說,就是教師對教學目回標、教學過答程、教學對象等基本問題的認識.教師從這一認識出發,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並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對教育對象採取的態度.
教育觀是指人們對教育這一事物以及它與其它事物關系的看法.具體地說就是人們對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屬性和相互關系的認識,還有人們對教育與其它事物相互關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對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❸ 教育觀 教師觀 素質教育
教師職業理念簡單的說就是三觀,教師觀、學生觀、素質教育觀這內三觀加在一起就是教容師職業理念。
教師觀:
1、角色的轉變(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引導者和促進者,課程的執行者轉變為建設者和開發者,教書匠轉變為教學研究者和反思實踐者)
2、行為上的轉變(師生關繫上尊重和贊賞,課堂上幫助和引導,自我上反思,同事間合作)
學生觀:
1、學生是獨立意義的主體(1,學生是主體 2、學生是獨立的人)
2、學生是具有個性與差異的人(獨特)(承認學生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
3、學生是處於發展中的人(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
素質教育觀:
1、素質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
2、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3、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4、培養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5、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育
❹ 如何正確看待師生觀,學生觀和教育觀
樹立正確的學生觀,首先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育人意識。 傳統的教育觀念把教師的職責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這里的「傳道」本質上就是培養人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成績,而忽略了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長,這樣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實際上,不論是教育機構,還是教育工作者本身,都應該放下功利心,從學生終身發展的角度出發,不僅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技巧;更重要的還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處世;讓每個學生懂得感恩,學會感恩,懂得為他人著想,做一個受歡迎的人和對社會有用的人。只有這樣,他們才知道尊重老師,團結同學,孝敬父母,回報社會。我認為:成才比成績重要,而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其次, 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平等觀
平等是現代師生關系的基礎,沒有平等、民主,就沒有現代教育。教師不僅是學生的導師,還應該是他們生活中的益友,是他們人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教育的角度是水平的,而不是居高臨下的,在國外的課堂上,教師為了使自己的視角能和學生保持在一個水平面上,直接面對面地和學生交流,有時他們會跪在地上,由此也可以看到平等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師和學生其實是先知和後知的關系,或者說是在某一領域比別人先知而已。孔子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在科技日益發達、信息手段不斷進步的今天,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在很多領域也許我們真的還沒有學生知道的多。因此互相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也是今天新課標理念的基本要求。
作為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更要重視學生情感的發展與人格的完善。既要小心地保護學生的自尊,又要尊重學生的情感、個性,應在有效的溝通中,使自己成為學生可信賴的朋友和夥伴。這樣,才會有師生交往的愉快、健康,才會有師生的共同進步和教育所本應擁有的那份快樂。 2.個性觀
個性觀就是教師要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個性。一個班級就像一棵大樹,每一片葉子都需要陽光雨露,更重要的是,樹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學生的差異狀況是客觀存在的,從學生個人身上體現出不同的發展方向、不同的發展水平和不同的個性特長。教師要正視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差異,不要把差異簡單地認為是學習成績的好壞,要有「綠葉紅花皆春色」的育人思想。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師的「基本原則永遠是盡量地要求一個人,也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只有在孩子的個性得到承認和尊重的前提下,我們的教育才能最大的發揮應有的作用。 3.發展觀
發展觀就是要求教師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每個學生。世上任何事物都是在變化中不斷提
高、進步的,教育也是如此。現代社會提倡以人為本,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教書育人作為教師工作的基本導向,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這是現代教育理念的基本內涵。在我們的教育中,樹立「生本」發展觀,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也是時代的要求。教師切忌用靜止的眼光評價學生,好學生固然會繼續進步,但後進生也並不是都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不僅要承認後進生可以進步,而且還要理解學生在進步中出現的反復。反復是正常的,學生反復100次,作為教師,仍然可以做101次的轉化工作。教育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教育的本質在於使每個受教育者都擁有平等的發展機會。
4.矛盾觀
「人是廣闊的世界,心靈是復雜的宇宙。」每個人都是「真善美」與「假丑惡」兩個自我的統一體。因此,作為教師,教育的任務就是不斷把學生內心的「真善美」啟發、誘導出來,善於挑動學生進行兩個自我的斗爭,在兩個自我的斗爭中不斷滌除「假丑惡」,樹立高尚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另一方面,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也是矛盾對立和統一的集合體。學生是幫助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學能力的人,也正是學生的不斷促進,教師才能在思想上經常感覺到學習的緊迫感和危機感,我們所說的教學相長大抵即是如此。 我們說以前是以知識傳授為主,而忽視了對學生全面能力的培養。現在的教育是綜合素質的教育,學問高深固然可敬,素質全面同樣令人欽佩。教育不是使學生獲得各種知識量的疊加、累積和現有知識的再現,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細小環節注重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隨著新一輪的課改,尊重孩子的獨立性,發展孩子的個性,健全孩子的人格,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長,使孩子在平等、愉悅的環境中受到教育,越來越成為時代的呼喚。我真心的希望大家真正行動起來,使我們的孩子能真正感覺到來自各界的關心,使他們在受教育的同時,學會做人,懂得感恩,真正體會到並享受學習帶給他們的快樂和幸福。
❺ 正確的教育觀包括哪些內容
教育觀包括哪些內容
教育觀是指關於教育現象和問題的基本觀念體系。教育觀包括的基本內容有教育的本質、目的、功能、體制、內容、方法、教師和學生等每一方面的基本看法等等。
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就是指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區別於其它社會活動的根本特徵,即「教育是什麼」的問題。它反映出教育活動固有的規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徵。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定社會需要的人的總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據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生產、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狀況確定的。
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即指教育活動的功效和職能,就是「教育干什麼」的問題。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為:個體發展功能與社會發展功能。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故可分為教育的個體社會化功能與個體個性化功能兩方面。
教育的體制:教育體制是教育機構與教育規范的結合體、統一體,它是由教育的機構體系與教育的規范體系所組成。「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是中國教育發展的方向,也是進行教育改革和建設的指南。
2教育觀角度的問題怎麼答
1.看問題
在拿到一道材料分析題,我們首先要要做的就是看問題。很多同學在做這類題時,往往先看材料,然後再看題目。這可能是個人習慣問題,但當你看完材料再看題目然後還得回過頭來再看材料,這樣就浪費了時間,殊不知在考試中時間就是分數。所以再做材料分析題時要先看問題,只有清楚了問題,才能知道題干要求我們用哪個知識點作答,這樣在閱讀材料時就會帶著知識點進行分析。
2.聯系相關知識點
當看完問題後,就要想一下相關知識點有哪些?如「請從教育觀的角度,評析王老師的教學行為。在這個題中,答題要點就是教育觀的相關內容。那麼對於教育觀,主要知識點就是素質教育五點內涵和新課改的教學觀(四點),這樣我們就可以從這九點來回答。如果大家在做題時容易忘這九點,可以先用最簡潔的語言把它寫在稿紙上,或用鉛筆標記在題目旁。
3.閱讀材料,匹配知識點
知道了用什麼知識點來回答後,我們要做的就是回到材料,找一下材料中具體體現了哪些知識點。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對於材料分析題而言,結論的得出必須要結合材料,不能無中生有,有的同學可能存有僥幸心理:我把這所以的知識點都寫上肯定有對的,這種做法是不行的,考官不會每個點挨著看,所以對待這種題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據。
4.呈現答案
分析過後就要把答案呈現在答題紙上。這里大家需要注意幾點:一是知識點回答要全面;二是對於自己最有把握的要寫在最前面;三是注意條理清楚、字跡工整。
❻ 新課程理論中的教育觀都是怎麼說的啊,求助
新課程理論中教育觀主要包括的三觀:學生觀、教師觀和教學觀。
1.學生觀主要包括的內容有:(1)學生是發展的人:第一,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第二,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第三,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2)學生是獨特的人:第一,學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第三,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第一,每個學生都是獨立於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第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第三,學生是責權的主體。
2.新課改下的教師觀主要包含的內容有:(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3)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4)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教師。
3.新課改下的教學觀主要包含的內容有:(1)教學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2)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3)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4)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❼ 如何理解教育觀
教育觀是人們對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又受人們對教育要素不同觀點的影響。
1教育觀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教育觀是人們對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又受人們對教育要素不同觀點的影響。具體地說就是人們對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屬性和相互關系的認識,還有人們對教育與其他事物相互關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對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教育活動中傳遞的信息即教育內容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類文明的精神成果,以影響教育對象的精神世界。由於人類文明是逐步發展的,其中必定包含不完善的、有缺陷的、甚至錯誤的信息,因此有的教育不能帶來積極的效應,還有可能帶來消極的效果。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逐步發展,以往的不足會被克服,但又可能有新的誤區產生。如宇宙「地球中心論」曾經長期作為教育的內容,隨後被「太陽中心論」取代,而現「太陽中心論」也已被放棄。
另一方面是教育者藉助其在教育活動中的主導地位,有時是強勢地位,向教育對象發出的啟發、引導信息以及獎懲信息,以影響教育對象的心理狀態。
2教師觀的基本內容口訣是什麼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口訣:「促進」「研究「開」「社區」
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促進者。
2、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3、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4、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教師。
二、教師行為轉變
口訣:你我他它
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與贊賞。
2、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❽ 什麼是教育觀教育觀與教育學的關系
教育學是一門學科,而教育觀跟實施教育的人的品性有關,兩者貌似沒有必然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