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蘭陵王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歌舞戲,蘭陵王入陣曲為何失傳日本
《蘭陵王入陣曲》是中國古典文化的一次里程碑,後來傳到日本之後他們占為己有。
蘭陵王這個人的聲音姿容很美。他擔任將領時,常常親自辛勤處理瑣細小事,每次得到甜美的食物,即使是一個瓜幾個果子,也一定和將士共同分享。
最後一次聽到就是1992年的時候,請到了日本樂隊,他們供奉演出了著名的《蘭陵王入陣曲》。一千多年之後,我們悲情的英俊王子再次聽到了世人對他無以倫比的敬頌!
Ⅱ 求蘭陵王入陣曲視頻,如果是健舞就更好了
蘭陵王入陣曲》是起源於北齊,盛行於唐代的假面舞蹈,又稱《代面》、《大面》。此舞是表現北齊蘭陵王高長恭作戰英姿(蘭陵王指揮擊刺之容),帶有簡單情節的男子獨舞。唐代將此舞歸入軟舞類。(唐代的伎樂舞蹈有健舞、軟舞兩大類,如健舞類的《胡旋》、《胡騰》、《劍器》、《柘枝》,軟舞類的《蘭陵王》、《鳥夜啼》等)《蘭陵王入陣曲》此舞屬宮廷燕樂東傳日本,倭人將其列屬雅樂舞蹈,直到現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舉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樂舞表演時,《蘭陵王入陣曲》仍作為第一個節目表演獨舞。在日本奈良寺正倉院還存有一件題款為『東寺唐古樂《羅陵王》接腰』的服裝,署年為『天平勝寶四年四月九日』,即唐代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日本不但保存了《蘭陵王入陣曲》,還保留了歷代《蘭陵王》歌舞面具64件,最早的兩件有1211年(宋代)銘文。另外,日本古畫《信息古樂圖》(約畫於12世紀,相當於北宋時期)里也繪有包括《蘭陵王》在內的一批唐代歌舞圖。日本保留的大唐雅樂表演場景編輯本段蘭陵王面具蘭陵王的面具,不是仿照蘭陵王的面容所造。其二舞蹈的面具也未必是蘭陵王佩戴的面具造型。其三唐代一些舞蹈的面具是源自胡人的風俗,而且鬼怪的面具造型也往往以胡人為形象。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四十一說:『《蘇莫遮》,西戎胡語也,正雲「颯?遮」。此戲本出西龜茲國,至今猶有此曲。此國《渾脫》、《大面》、《撥頭》之類也。或作獸面,或象鬼神,假作種種面具形狀。或以泥水沾灑行人,或持絹索搭鉤,捉人為戲。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戲,七日乃止。土俗相傳,常以此法禳厭,驅趁羅剎惡鬼食啖人民之災也。《蘇莫遮》也是一種面具戲。《一切經音義》卷一曰:『……《蘇莫遮》帽,覆人面首,令諸有情,見即戲弄。』今日本所見《蘇莫遮》古歌舞圖像也是戴獸面,並有古面具遺存
Ⅲ 中國舞即中國古典舞,它可以分為哪幾種
一、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
祭祀:兵舞、帗舞、羽舞、皇舞
巫禮:兵舞、帗舞。
驅疫
教育:小舞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和《人舞》。
貴族子弟舞《雲門》、《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和《大武》。
宴享:弓矢舞
魯國雅舞:《象簫》、《南龠》舞,
二、兩漢時期
1、雅樂舞:主要用於祭祀
2、俗樂舞:
郊祭樂舞、兵法樂舞、朝賀宴樂
舞四夷之樂:
東夷之樂執矛舞
西南夷之樂執羽舞
西夷之樂執戟舞
北夷之樂執干舞(兵舞)
(1)武舞
劍舞
棍舞
刀舞
干舞
戚舞
(2)文舞
長袖折腰舞
掌上舞
盤鼓舞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宮廷舞:
(1)清商樂舞 是漢民族傳統民間樂舞的稱謂。
《白紵舞》
《大垂手》舞,
《明君》舞、
《巴渝舞》、
《公莫舞》、
《鐸舞》、
《鞞舞》等。
(2)胡舞 主要指西北少數民族的舞蹈。
《天竺樂》是印度傳來的樂舞,
《龜茲樂》是來自新疆龜茲一帶的樂舞。
四、大唐時期(上)
宴享宮廷舞
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軟舞、大麴、歌舞戲、百戲
(「十部之伎於庭,以備中外。一曰燕樂伎,二曰清樂伎(亦名「清商樂「),三曰西涼伎,四曰天竺伎,五曰高麗伎,六曰龜茲伎,七曰安國伎,八曰疏勒伎,九曰康國伎,十曰高昌伎。 」)、
燕樂:四部樂舞:《破陣樂》、《慶善樂》、《景雲樂》、《承天樂》。
清樂:《白紵舞》、《巴渝舞》、《拂舞》、《前溪舞》、《鞞舞》。
西涼樂:代表舞蹈是《獅子舞》。
天竺樂:佛教樂舞。
康國樂:又稱「胡旋舞」,是疾轉如風的轉圈舞。
立部伎中的《安樂》:城舞
《太平樂》:五方師子舞
《破陣舞》
《慶善舞》
五、大唐時期(下)
1、「健舞」
《劍器舞》
《胡旋舞》
《胡騰舞》
《柘枝舞》
2、「軟舞」
《綠腰舞》
《春鶯囀》
3、唐代大麴,又稱「法曲」,屬宴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散序,以器樂演奏為主;
(二)中序(拍序、歌頭),以歌唱為主;
(三)破,是全曲的高潮,以舞蹈為主。
著名的大麴有《霓裳羽衣舞》、《踏金蓮》、《玉樹後庭花》等。
4、民間俗樂舞:
《大面》(《蘭陵王入陣曲》)
《撥頭》
《踏搖娘》
5、崇仙舞蹈:
《四方菩薩舞》
《五方獅子舞》
《天竺樂》
《雲韶樂》
6、隊舞:
如《菩薩蠻隊舞》和《嘆百年隊舞》。
六、兩宋時期
隊舞:分為「小兒隊」和「女弟子隊」,每類又分為十個獨立的隊舞。
大麴歌舞:《太清舞》、《漁父舞》、《花舞》、《劍舞》
七、元明時期
1、贊佛樂舞《十六天魔舞》
《昂鸞縮鶴之舞》
2、仍採用「文舞」和「武舞」兩類。
3、明代雅樂舞:用九奏三舞,三舞為《平定天下之舞》、《撫安四夷之舞》、《車書會同之舞》。九奏之後,用隊舞結束宴會。舞隊有《諸國來朝之舞》、《長生隊之舞》等。
4、明代宮廷舞蹈見於明代的一些刻本插圖中,比如《唐詩艷逸品》中的獨舞者,《太妃全傳》中的梅妃的「驚鴻舞」等。
八、滿清時期
1、清代宮廷舞
干戚曰武功之舞
羽龠曰文德之舞
祭祀初獻以武舞
亞獻終獻以文舞
2、隊舞樂:慶隆舞(蟒式舞 瑪克式舞) 世德舞 德勝舞
瓦爾喀部樂:東部少數民族(屬於女真之一)樂舞
朝鮮樂:
蒙古樂
回部樂
番子樂:藏族樂舞
廓爾喀部樂:今尼泊爾樂舞
緬甸國樂
安南國樂:手執采扇而舞
Ⅳ 舞蹈 蘭陵王入陣曲怎麼跳
漢唐古典舞《蘭陵王入陣曲》古典舞教學展示
http://v.wu.com/20150312/104899.html
《蘭陵王入陣曲》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古代軍樂,主要是為了歌頌蘭陵王而作。此曲在唐朝盛行,《少女武則天》中,范冰冰飾演的武則天以及眾位才人們跳得這曲舞蹈主要是為了獲得皇上的贊許。
蘭陵王高肅,字長恭,又稱高長恭、高孝瓘,是北齊末期文武雙全的名將。他短暫的一生,忠以事上,和以待下,屢建戰功,為時人稱之。因英勇善戰,戰功卓著,先後被封為徐州蘭陵郡王、大將軍、大司馬、尚書令等職。因貌俊美,為陣前震懾敵人,做凶惡面具戴之,戰無不勝。因戰功顯赫,聲威日顯,其堂弟高緯繼皇位後,忌恨其功高威武,受人愛戴,恐皇位被奪,於公元573年,帝賜鴆而死,574年葬「鄴西北一十五里」。575年高肅的五弟安德王高延宗為其立了墓碑,即今存的北齊蘭陵王碑。
據《北齊書》記載,《蘭陵王入陣曲》源於河清三年(公元564年)邙山戰役。此戰中蘭陵王受命中軍將,領五百勇士攻入北周包圍圈內,使北齊軍隊反敗為勝。在邙山之戰勝利後,北齊皇帝親到洛陽慰勞三軍,慶功會上能歌善舞的北齊將士以這場勝仗為背景創作了歌頌蘭陵王的舞樂《蘭陵王入陣曲》。
《蘭陵王入陣曲》也叫大面,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歌舞戲。起源於北齊,盛於唐代。是為歌頌蘭陵王的戰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獨舞。舞者表現蘭陵王「指麾擊刺」的英姿。東傳日本,現今屬日本雅樂。
1986年,河北省邯鄲市蘭陵王墓文物人員通過日本專家找回此曲,使其重歸故里。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該曲問世後的1428年,在邯鄲市馬忠理組織下,日本奈良大學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領的雅樂團在磁縣蘭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1986年,河北省邯鄲市磁縣蘭陵王墓文物人員通過日本專家找回此曲。
《北齊書·卷十一》列傳三》中記載:「突厥入晉陽,長恭盡力擊之。邙山之戰,長恭為中軍,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下,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於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蘭陵王入陣曲》是歌頌高肅英勇善戰的一支綜合表演型的舞曲,產生於河清三年(公元564年)。
北齊重鎮洛陽被北周十萬大軍圍困,齊武成帝急詔各路大軍去解洛陽之圍,在三軍突破周軍圍城打援的第一道防線後,高肅親率五百名精騎, 乘勝沖入周軍重圍,直抵金墉城下。守城齊兵,軍心大振,內外夾攻,潰重圍、敗周軍,解了洛陽之圍。
為歌頌蘭陵王,將士們集體創作了《蘭陵王入陣曲》,伴有吟唱和簡單戲劇表演,風格悲壯渾厚,古樸悠揚,屬於軍隊武樂,是中古文藝代表性作品之一。後傳入民間,流傳廣泛。
Ⅳ 蘭陵王入陣曲舞蹈
這個電視劇也算不錯的,我已經在《小看影》看完了。絕對的精品電視劇,很好看,劇情演員都很到位,而且正好是跟我同齡人,我也面臨著相親,工作壓力,很有共鳴,算是一種解壓。
Ⅵ 武則天范冰冰版中的蘭陵王入陣曲屬於什麼舞蹈
這個是一部歌舞戲,為贊美蘭陵王的戰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獨舞,又稱"大面"
Ⅶ 蘭陵王入陣曲舞蹈完整版
沒有,只是古書中記載,沒人看見過,
Ⅷ 中國比較出名的舞蹈除了霓裳還有什麼
【雲門】出自《呂氏春秋》
根據古籍,【雲門】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蹈,相傳存在於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舞容舞步均已失傳,只留下這個美麗的舞名
Ⅸ 《蘭陵王入陣曲》此舞表現的內容是怎樣的
《大面》是起源於北齊,盛行於唐代的假面舞蹈,又名《代面》,原名《蘭陵王入回陣曲》。此舞歌頌了北齊答蘭陵王高長恭。他勇猛善戰,而面貌秀麗如同女人,因為擔心不夠威武,不足以震懾敵人,所以打仗時就戴上假面。在一次與北周的戰斗中,本來處於危機的北齊軍由於高長恭的出現,大獲全勝。軍士們為歌頌他的英勇,編制了《蘭陵王入陣曲》,依此曲發展而成表現「指揮刺擊」作戰動作的面具舞。
因為表演者戴面具而舞,所以唐代叫《代面》或《大面》。高長恭不僅英勇,而且「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北齊書•蘭陵武王孝瓘傳》)。也是由於這種美德,使得他在死後被人們傳頌。唐代教坊發展了此舞,成為符合盛唐審美觀的「軟舞」,大麴也依然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