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舞蹈蒙古人教學

舞蹈蒙古人教學

發布時間:2020-12-18 22:29:24

Ⅰ 如何學好蒙古舞蹈

不管學哪個民族的舞蹈都得先去了解這個民族!還有就是親身體驗他們的生活與環境!版光想怎麼學好,那不權一定能學的到!給你說實話吧,我同學漢族學了十一年蒙古族舞蹈到現在還是拿不到蒙古族舞蹈的頂峰而她的孔雀舞是有名的!主要是蒙古族看了怎麼也不是很完美,別人看了都說好!呵呵別失望,我是說實話!人人都不一樣,感覺也不一樣,所以多了解了解會有好處,如果不了解那真的學不好!

Ⅱ 學習蒙古族舞蹈需要什麼基本功嗎

民族舞的形體(柔韌性)都要求比較嚴格的。但蒙古族舞蹈的特點是節奏明快,熱情奔放,語匯新穎,風格獨特。動作多以抖肩、翻腕來表現蒙古族姑娘歡快優美,熱情開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邁,步伐輕捷灑脫,表現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剛勁有力之美。應該對柔韌性要求不會很高。
1蒙古族民間舞的風格特點:
熱情奔放、穩健有力、節奏歡快,具有粗獷、剽悍、質朴、莊重的特點。

2、動作韻律特點:
肩部動作豐富、靈活、富有彈性;腕部動作主要是在掌與腕平直的姿態上,以脆韌相間地上提、下壓手腕來帶動整個手臂的舞動。頭要穩,上身端莊,身體多為擺身、推身和靠身的動律。做各種步伐時雙膝的屈伸要沉而柔韌,雙腳落地扎實,腳下穩重,強調下沉的力量。

3基本體態:
挺胸立腰,上身略後傾,後背略後靠。仰頭,頸部稍後枕。

4手型:
四指伸直、並攏、拇指稍翹自然旁開,五個手指在一個平面內,形成「板手」。叉腰為一字叉腰。
三、基本動作練習

硬腕:(1)雙手同時提壓腕(2)雙手交替提壓腕
揉臂:以肩背肌肉推動鎖骨,肩胛骨、肋骨做前後圓形揉動,同時向肘、腕、手指做大波浪形傳導。肩背
揉起,肘、腕、手指連續相跟揉起。
揉肩:左肩向前拱,左肘向後擺,同時右肩向後擺,右肘向前拱,左右交替前後扭動,同時肩略聳。
硬肩:動作基本與柔肩相同,動作要硬,乾脆,節奏分明有稜角。

Ⅲ 蒙古族舞蹈教學視頻

在土豆網絡北舞蒙族教程或者民大蒙族教程

Ⅳ 急求關於蒙古族獻哈達的舞蹈及其舞蹈的特點

蒙古族舞蹈

「太平鼓」系用銅圈驢皮製成,呈圓形或橢圓形,鼓皮塗繪山、水、花哉或人物,飾以絨球、花穗,柄部小圈處系有小鐵環。多於豐年節日由婦女表演,分集體和單人舞兩種表演形式。舞時,左手橫握鼓柄,右手持一帶穗木棍,邊擊邊舞。動作名稱有「拜鼓」、「跑走馬」、「拉大鋸」、「撲堞」、「彈棉花」、「滾元宵」、「趕鳥」、串門」、「滾秀球」等。顧名思義,這此名目繁多、變化多端的擊鼓動作,與勞動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聯。身段動作一般比較誇張,基本舞姿多是以腰為軸心的仰、俯、傾、側。舞步開放有力,富有彈性,雜有跳、轉等技巧,亦有技藝嫻熟者可同時舞耍四、五面鼓,在身體不同部位盤繞迴旋,帶有雜技色彩。

「燈舞、盅碗舞」系節慶歡宴、親朋相聚時所跳的一種女子獨舞,主要流傳在鄂爾多斯草原。它的形成,與元代《倒喇》戲不無關系,《歷代舊聞》注雲:「元有倒喇之戲,謂歌也,琵琶、胡琴、箏,皆一人彈之又頂甌燈起舞」,足見其歷史悠久。對此,清陸次雲在他所作「滿庭芳」一詞中曾有所描述:「舞人矜舞態,雙甌分頂,頂上燃燈。更口噙汀竹,擊節堪聽。旋復回風滾雪,搖絳卉,故使人驚。哀艷極色藝心誠,四座不勝情」。其溫雅婉約的技巧,可見一斑。此舞因受地點(蒙古包)道具(燈碗)所限,基本上是在原地跪、坐、立而舞。主要賃藉手、腕、臂、肩的樟、挑、拉揉和以腰為軸的前俯、後仰進行表演。技藝精湛者,亦能雙手各托燃燈,邊快步奔走邊作流星般盤繞動,此時燈焰飄忽搖曳,舞姿輕盈流暢,富有獨特魅力。

「達力根巴雅爾」是鄂爾多斯草原,自古留傳著一種「招福致祥」的民間祭祀儀式。多於豐年或戰爭凱旋時舉行,以示感恩,祈求康樂太平。祭祀完畢,所有參加者便開始在草原上盡興歡歌起舞,往往跳至更深不止。主要動作有甩臂擊鼓、跪蹲請安、擰身跺足、橫擺漫步等。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真摯地表現了以游牧為生的蒙古族人民歡樂時的情感和豪邁的精神氣質。

「查瑪」(俗稱「跳神」或「打鬼」) 系蒙藏宗教文化交流的產物。於十六世紀後半葉隨同噶魯派(黃教)喇嘛教傳入,至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 並在長期的演變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它是一種以演述宗教經傳故事為內容的面具舞。人物繁多,形態各異,分「大查瑪」(主要神祗)和「小查瑪」(泛指鳥獸及侍從)兩大部分。有殿堂舞、米擴佛傳舞、寺院舞、大場舞四種表演形式,獨舞、雙人舞、多人舞、大群舞一應俱全,亦可穿插即興表演。表演程式化、規范化。舞蹈語匯的運用多以所表演人物的個性劃分。一般是「大查瑪」動作沉毅堅定,莊重徐緩,「小查瑪」動作乘巧多變,靈活敏捷。表演時二者相映相襯,各具特色。如卻吉勒(閻王)舞動作勁獷悍,舉手投足都極富雕塑性;鹿神舞動作矯健奔放而有氣勢,技藝性頗強,帶有竟賽性質;好扣麥(骷 髏)舞動作靈活灑脫,時而隨鼓聲顛跑跳躍,時而故作威風狀進行喜謔表演,身體的起伏,頭部的昂垂,手的繞動舞步的踏跳配合融洽,很有韻味。「查瑪」舞在內蒙古地區流傳十分廣泛,絕大多數寺廟均於宗教節日時表演。其舞蹈形式影響甚廣,至今仍在蒙古族舞蹈的創作、表演和教學中發揮一定的作用。

「安代舞」在蒙古族傳統民間舞蹈中,以其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健康活躍的世術特色,為各族人民所喜聞樂見。相傳很久以前,科爾沁草原有父女二人相依為命,姑娘突然得了一種怪病,神智恍惚,舉止失常,幾經醫治不見起色,老阿爸只得用牛車拉上女兒前往它鄉求醫。行途中車軸斷裂,女兒病情加重,奄奄一息,老阿爸急得繞車奔走,以歌代哭。歌聲引來附近百姓,見此狀無不潸然淚下,皆隨老阿爸身後甩臂跺足,繞行哀歌。不料姑娘悄然走下牛車,尾隨眾人奮力而舞,待發現時,她已跳得汗如雨注,病癒如初。消息不脛而走,以後,人們皆仿效這種載歌載舞的方式,為患有類似病症的青年婦女治病,取名「安代」。又在求雨、祭敖包、那達慕大會等群眾集會中採用,並廣為流傳,逐步發展成為自由地表現思想感情和生活的集體舞。
依據習俗,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場地,中間立一斷軸車輪或木桿(意為鎮妖避邪之物),參加者圍成圓圈,右手握一塊綢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擺,隨領唱(領舞者)邊歌邊舞。曲調悠揚婉轉,韻味醇厚,善於表達情感。唱詞內容豐富,活潑生動,富即興色彩。舞蹈動作主要有:原地踏腳擺綢或向旁輕移:前傾身甩綢立起後向前「小踢步」邁動:邊繞圈奔跑邊甩綢;連續做「吸腿跳」步並用力向兩旁甩綢等。

「筷子舞」流傳於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和烏審召旗,多於喜慶歡宴的場合由男子單人表演。舞者原地單手或雙手握一把筷子,隨著腿部韌性屈伸、身體的左右晃擺,快速抖動雙肩。兩臂松馳流暢地用筷子敲打手、肩、腰、腿等各個部位,繼而繞圈行進或直線進退。舞姿灑脫利落,擊筷動作靈巧多變。至高潮時,邊舞邊呼號助興。

「育呼爾」流傳在呼倫貝爾盟布利亞特蒙古族聚居地區,於傳統節日或喜慶的場合以群舞的形式表演。舞時男女各半,相互拉手成橫排或圓形,載歌載舞。主要動作有:「擦地拖步」、「跺踏步」、「 跑跳步」等。身體動律自然各諧,時而左右搖擺,時而前俯、後爺。並隨著歌聲和「育呼爾」的呼號聲逐步推向高潮。該舞爽朗、流暢,有著自由、舒展的特色。蒙族舞中另有表現賽馬、射箭、摔跤等民族習俗的舞蹈,亦有特色。

Ⅳ 蒙族舞蹈的基本動作和特點(關於蒙族舞蹈的資料)越詳細越好

蒙古族舞蹈對於肢體的力量是非常講究的,蒙古族舞蹈熱情奔放,在肢體的動作上面氣質堅入磐石,穩健有力。他們的舞蹈節奏上非常的歡快,非常的粗礦彪悍,但是在彪悍中有帶一點點的質朴。
在蒙古舞蹈的風格中,體現在動態上的最鮮明、最有表現力的特徵部位是肩、臂和腕。蒙族舞中有柔肩、聳肩、彈肩、甩肩、抖肩六種「肩功」,練就一番爐火燉青的肩功同樣不應尋求什麼捷徑,而應一步一個腳印的從單一的硬肩訓練起。如從硬肩到柔肩,柔肩即具有對硬肩的「誇張化」的特徵,在相同的動態中柔肩應發力緩慢,形成對硬肩的聚集規律,通過訓練在鬆弛自如的狀態中具有力度韌性、彈性和靈活性。同樣,在訓練臂腕的過程中,也應以單一的提壓腕開始練習。在肢體的訓練中,除了講究穩扎穩打,還應注意一點就是舞者在心理上產生美感效應。對柔肩的審美體驗應該是一種概念性的反射,即延續慢發力、幅度大、呈連綿不斷的波浪狀,充滿延伸的質感,而對彈肩、硬肩則應有快發力、幅度小、有稜有角、瞬間靜止的審美意識。在訓練當中要一直要保持一種蒙古族的基本形象和精神氣質,透過這種情感、形態、運氣、發力的典型表現,涵概出一種「圓形、圓線、圓韻」。
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徵是由草原生活的點點滴滴積淀而成的,主要表現為勇敢、熱情、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應該要折射出「天之驕子」的豪邁氣質。如雙臂延伸動作的象徵意義,寬闊的胸懷、坦盪的性格;肩部的動律呈現出流動性質,而身體習慣於側向,眼睛時而極目遠眺,時而俯臨前方,表情明朗豁達而又堅毅,這一切體現出一個文化傳統悠久的民族舞的素質。
處理好蒙族舞的節奏是為了突出蒙族的精神氣質。並且是舞蹈意義上的再升華,具體來說,在舞蹈中,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強、弱、快慢、高低、大小、輕重的變化和對比、交替與重復,導致含有各種感情動作姿態的體現,注意通過節奏把各種動作按照表達情意的需要有機地組織聯系起來,為表現舞蹈的內容服務,增強舞蹈動作的表現力。
小結:想要跳好蒙古族舞蹈,是需要一定的體能的,蒙古族舞蹈的肢體語言是非常強的。只有練好肢體的氣勢之後,之後就是當地舞蹈的氣質,之後才是舞蹈的動作分解,舞蹈動作上節奏的把握。

Ⅵ 蒙古族舞蹈的節奏及動律特點有哪些

維吾爾族舞蹈的主要特點是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同眼神配合傳情達意。蒙古族民間舞蹈熱情彪悍有力的基本風格特點,蒙古族民間舞是通過模仿矯健的大雁,活潑多樣的馬步。

蒙古族民間舞的音樂特點是熱情奔放,悍健有力,節奏歡快,富有草原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調式多為羽調式,音樂寬廣,音程跳動較大馬步音樂活潑跳躍,表現雁為主題的舞曲多為民歌,經常使用散板的自由節奏以襯托遼闊草原的意境,摔跤舞一般在節日進行。

維吾爾族舞蹈的特點是與民間音樂結合得十分緊密。舞蹈中,從頭、肩、腰、臂、肘、膝、腳都有動作,傳神的眼神更具代表性。還要加上「動脖」、「彈指頭」、「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裝飾,更形成了維吾爾族舞蹈的特點。維吾爾族舞蹈大致可分為自娛性舞蹈、禮俗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

(6)舞蹈蒙古人教學擴展閱讀:

蒙古族民間舞蹈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盅碗舞。盅碗舞一般為女性獨舞,一般是舞者頭頂瓷碗,手持雙盅,在音樂伴奏下,按盅子碰擊的節奏,兩臂不斷地舒展屈收,身體或前進或後退,意在表現蒙古族婦女端莊嫻靜、柔中有剛的性格氣質。

二是安代舞。安代舞於明末清初發祥於科爾沁草原南端的庫倫旗。最初是一種用來醫病的薩滿教舞蹈,含有祈求神靈庇護、祛魔消災的意思,後來才演變成為表達歡樂情緒的民族民間舞蹈。在科爾沁地區,在逢年過節時、在慶祝豐收的日子裡、在喜喪婚嫁和迎賓的宴會上,人們都要跳安代舞

三是查瑪。查瑪是藏傳佛教為了弘揚佛法、傳播教義、阻止邪惡誘惑、堅定佛門信念而舉辦的一種帶有慶典性質的藝術活動。歷史上,在「殿宇雄壯、比擬佛國」的科爾沁地區乃至內蒙古自治區全境,絕大多數寺院召廟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們表演這種舞蹈。

Ⅶ 怎麼才能學好蒙古舞蹈啊

跳好蒙古族舞蹈的三個環節:
http://www.ccerp.net/lunwenziliao/ShowArticle.asp?ArticleID=83774
http://05005.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9893

蒙古舞蹈的特點: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點是節奏明快,熱情奔放,語匯新穎,風格獨特。動作多以抖肩、翻腕來表現蒙古族姑娘歡快優美,熱情開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邁,步伐輕捷灑脫,表現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剛勁有力之美。蒙古族舞蹈久負盛名,傳統的馬刀舞、鄂爾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亞特婚祀、馴馬手、小青馬、盅碗舞等,節奏歡快、舞步輕捷,都表現出了蒙古族勞動人民純朴、熱情、精壯的健康氣質。保留節目有"筷子舞"、"馬刀舞"、"馴馬舞"、"盅碗舞"、"擠奶員舞"、"鷹舞"、"牧民的喜悅"、"祝福""鼓舞"等。

Ⅷ 蒙古族舞蹈的風格特徵

由於長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下,自古以來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鷹圖騰,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渾厚、含蓄、舒展、豪邁的特點。

蒙古族舞蹈久負盛名,有了高興事就要跳舞。蒙古族舞蹈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節奏明快,舞步輕捷,在一揮手、一揚鞭、一跳躍之間洋溢著蒙古人的純朴、熱情、勇敢、粗獷和剽悍,表現了他們開朗豁達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氣質,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舞蹈與美酒有不解之緣。在民間,幾乎有酒必有歌舞相伴,有歌舞也必有美酒助興。說蒙古族是以歌舞為伴的民族一點都不為過。


(8)舞蹈蒙古人教學擴展閱讀:

蒙古族舞蹈的種類

1、安代

蒙古族傳統民間歌舞。是古代"踏歌頓足"、"連臂而舞"、"繞樹而舞"等集體舞形式的演變和發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場院里幾十、上百人不等,圍成大圓圈,圈裡由兩名歌舞能手對歌對舞,眾人呼應踩腳、甩動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熱烈,歡騰的場面。

2、頂碗舞

鄂爾多斯蒙古族從元代承傳下來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新穎,動作優美,氣質高雅,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在整個蒙古族民間舞蹈發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

能歌善舞的鄂爾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慶佳節的聚會上1人或2人頭頂茶杯或碗狀小油燈或碗,碗里盛滿清水或奶酒;雙手各拿兩個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聲和樂聲中翩翩起舞。

3、角斗

流傳在自治區以摔跤之鄉著稱的錫林郭勒草原的一種模擬性舞蹈。由一個人表演兩個人摔跤的生龍活虎般的拼搏動態,而且表現得比生活中的摔跤還要生動、靈巧、幽默、滑稽,所以深受群眾的喜愛。

Ⅸ 幫我寫一個蒙古舞蹈開場白

方案1:我們中國有56個民族,而在這56個民族裡面最為彪悍的自然是馬背上的蒙古族了。而與蒙古族彪悍風格不同的是,蒙古族的舞蹈卻是別有一番滋味。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去領略一下蒙古舞蹈的風韻,也讓我們鑒賞一下,蒙古族舞蹈的風采~

Ⅹ 蒙古舞里抖肩的正確做法

蒙古舞中的抖肩動作包括聳肩、硬肩、繞肩、碎抖肩。具體方法如下:

1、聳肩也叫笑肩,是指雙肩放鬆,肩胛骨上下移動起落,同時手臂、手腕也在叉腰或打開的基礎上配合肩膀上下移動的運動形態。

2、硬肩是指以背部和胸部肌肉收縮帶動肩胛骨前沖後縮,手臂和手腕也要配合兩個肩膀在交替推收時前後擺動,在擺時要把握好力度和速度。

3、硬肩動作在蒙古舞蹈中出現得非常頻繁,是整個肩部動作的基礎元素,硬肩動作配合腿部動作以及舞姿節奏,可以展現出蒙古族舞蹈脆而不僵的力量之美。

4、繞肩是指以胸部為軸心,肩膀做前、後、上、下繞圓的動作,可以單肩也可以雙肩交替環繞,做這個動作時頭頸要放鬆,腰部要前後仰合配合肩部動作,同時手臂、手腕也隨之做劃圓動作,繞肩動作體現了蒙古族舞蹈的含蓄之美。

5、碎抖肩是指雙肩放鬆,肩胛骨在胸背肌肉收縮的力量帶動下快速原位顛動的運動形態,做這個動作時手臂可以自然垂放或叉腰,腰部挺直,身體隨肩部的抖動而橫擺,碎抖肩動作體現出蒙古族舞蹈的抑揚頓挫之美。

(10)舞蹈蒙古人教學擴展閱讀:

一、基本動作:

1、動作韻律:

肩部動作豐富、靈活、富有彈性;腕部動作主要是在掌與腕平直的姿態上,以脆韌相間地上提、下壓手腕來帶動整個手臂的舞動。頭要穩,上身端莊,身體多為擺身、推身和靠身的動律。做各種步伐時雙膝的屈伸要沉而柔韌,雙腳落地扎實,腳下穩重,強調下沉的力量。

2、基本體態:

挺胸立腰,上身略後傾,後背略後靠。仰頭,頸部稍後枕。

3、手型:

四指伸直、並攏、拇指稍翹自然旁開,五個手指在一個平面內,形成「板手」。叉腰為一字叉腰。

二、蒙古族民間舞的風格特點:

熱情奔放、穩健有力、節奏歡快,具有粗獷、剽悍、質朴、莊重的特點。

閱讀全文

與舞蹈蒙古人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